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设单位工程管理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无线基站 一体化协同 工程管理
1 引言
3G牌照发放两年来,国内三家移动业务运营商不断加快3G基站建设步伐。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联通WCDMA网已建15.3万个基站,覆盖339个城市;中国移动TD-SCDMA网已建11.5万个基站,覆盖238个城市;中国电信CDMA(3G)网已建30万个基站,覆盖了342个地级市、2055个县级市。显然,短时间内要完成大量无线基站建设工程任务,需要高效灵活的工程管理机制相配合。
2 现行基站工程管理模式的不足
经过前两年大规模基站建设和经验积累,运营商的各地市级分公司和合作单位(包括设计、施工和监理)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进行了许多突破创新,部分环节推行一体化管理机制,例如监理单位推行一体化监督管控机制。勘察设计单位也在进行一体化的摸索。一体化机制的推行,能解决较多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已实行一体化的合作单位内部的沟通协调问题,但各合作单位之间没有一个一体化协同机制,建设单位内部组织架构也没有进行相应调整。因此,现行的管理模式仍然存在较多不足:
(1)部分建设单位按照工程量平衡进行任务分配,而不是按照区域分配,这与一体化机制需要严格按照区域进行分工相矛盾。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部门要同时面对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的设计、施工和监理企业。管理的跨度很大,沟通渠道多,信息传递机制复杂。
(2)合作单位之间没有成熟的信息沟通机制。涉及到各合作单位不同专业之间的协调时,绝大部分的协调信息需通过建设单位内部的各专业室之间进行转递。各合作单位不同专业之间直接进行的相互协调比较少,基本上属于间接配合关系。
(3)设计和施工各专业间的信息传递路径长。不同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协调以及同一合作单位不同专业之间需要传递的信息繁多,信息传递路径长,信息容易失真。
(4)合作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单一,基本只有建设单位单方面考核,没有实现周边360度考核机制。
3 基站工程一体化协同管理模式
基站工程一体化协同管理模式的主要思路是:
(1)强化各合作单位内部实现一体化管理,特别是要逐步推行施工单位一体化机制。
(2)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建设单位主持下构建一体化协同团队。
(3)监理单位加强监督反馈,防范一体化协同机制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风险。
(4)建立一套与一体化协同机制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
(5)建设单位工程管理部门内部组织架构实现从职能型向强矩阵型的调整。
3.1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管理模式分析
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管理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一体化协同组织管理机制、一体化协同信息传递机制、一体化协同绩效考核机制。一体化协同管理构建目标示意图如图1所示。
(1)合作单位―体化协同组织管理机制
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机制是指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组建一体化协同团队。监理单位负责整个机制的总协调。
施工单位参与到施工图勘察与方案编制环节中,设计单位密切跟踪施工反馈的信息。设计、施工单位共同完成现场勘察,施工单位参与初步技术方案编制,实现现场技术交底。施工单位的一些合理化建议能被设计单位采用,提高施工图纸的准确性;施工单位也更容易理解设计单位的技术意图,提高施工进度。设计单位对施工过程中突发问题及时响应和指导。同时对应急工程进行处理。
设计、施工单位共担风险。按照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管理机制的规定,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完成勘察和施工图的设计方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设计单位可以主动指导。当项目进展出现具体问题时,由双方共同承担,而双方承担责任的程度由双方之间的协议商定。
监理单位监控的职能进一步强化。一方面,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合作基础减少了不必要的沟通障碍,监理单位可以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抽身出来专注于进行投资控制和施工过程控制;另一方面,监理单位要防范设计一施工协同模式可能出现的风险。因此,监理单位将担负重要的监督职责。
(2)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绩效考核机制
要保证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组织管理机制的顺利实施及机制的有效性与实操性,需要建立一套与一体化协同机制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机制主要模块分为设计单位考核、施工单位考核、监理单位考核、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联合考核。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考核与现行考核办法基本一致。
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考核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增加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之间的相互考核;二是将设计、施工、监理考核分数(包含相互间考核)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加权平均得出设计、施工、监理一体化协同考核分数。
合作单位考核分数
设计分数=SJF1=移动评分×A1%+监理评分×B1%+施工评分×C1%
施工分数=SGF1=移动评分×A2%+监理评分×B2%+设计评分×C2%
监理分数=JLF1=移动评分×A3%+设计评分×B3%+施工评分×C3%
其中A1~A3、B1~B3、C1~C3为权重。
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考核分数
一体化协同设计单位分数=SJF2=SJF1×A4%+SGF1×B4%+JLF1×C4%
一体化协同施工单位分数=SGF2=SJF1×A5%+SGF1×B5%+JLF1×C5%
一体化协同监理单位分数=JLF2=SJF1×A6%+SGF1×B6%+JLF1×C6%
其中A4~A6、B4~B6、C4-C6为权重。
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联合考核机制有如下作用:
第一,促进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作上的互相监督,风险上共同分担,进一步巩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合作。
第二,有利于建设方选择最匹配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组合模式,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
第三,可以保证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机制的顺利实现,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3.2建设单位工程管理部门内部组织架构调整
目前,各大运营商工程建设部门内部组织架构还是职能型,例如无线室、项目室、传输室、基建室。在进行了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之后,如果工程建设部门仍然按照职能划分参与管理,将无法适应基站工程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机制,可能导致各专业室人员的重复沟通,容易造成项目环节衔接不畅,增加管理复杂性,出现多头管理和重复管理,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因此,在逐步实现了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管理的同时,要推进实施建设单位内部组织的一体化协同管理。但考虑到工程管理部门机构调整受建设单位整体机构改革限制,因此,本文提出内部成立虚拟工程管理团队的组织结构调整设想(见图2)。另外,由于工程建设部门还有大量其他网络层次建设的任务,所以,不宜采用纯项目制的组织架构。
虚拟项目管理团队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组拥有基站工程项目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对虚拟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选择权和主要考核权。
3.3基站工程一体化协同管理关键控制点
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机制的实施带来各种好处的同时,也必将引发新的风险,因此,对于一些关键控制点需要加以关注:
(1)加强合作单位自身的管控力度。传统模式下参与工程的合作单位比较多。个别合作单位发生意外事故不会影响工程建设大局。而在一体化协同模式下,任何单位的失误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合作单位需要加强自身的管控力度。
(2)加强信息传递的管控力度。传统模式下各合作单位独立完成本单位的设计、施工、监理任务,各个专业的信息和指令的传递是分散的,个别单位或者个别职能的工作失误所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所以风险也是分散的,实施了一体化协同管理之后,各种信息和指令的传递接口将是一体化协同单位的总调控点,需要加强信息传递的管控力度。
(3)监理单位需做好自己在一体化协同机制中的角色定位。在一体化协同机制运行过程中,监理单位作为监督主控单位需加强监督反馈,防范一体化协同机制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风险。但由于设计单位的工作专业性强,施工单位的工作环节多,要真正实现监理主控的目的,要求监理人员具备高素质,对设计监理各个环节都比较熟悉并定期加以监督。但是,如果监理人员过度干扰设计、施工这个闭环流程的开展,可能会导致设计、施工的自主能力不足。
4 结语
合作单位一体化协同管理机制实施后,将给工程实施带来诸多好处:
(1)减少了中间环节,加快了信息流动。
(2)能有效应对应急工程,可以快速地进行勘察设计和施工,处理流程可以缩短。
(3)施工单位参与勘察和初步技术方案环节,实现现场技术交底,施工单位更容易理解设计单位的技术意图,提高施工进度;施工单位的一些合理化建议能被设计单位采用,提高施工图纸的准确性。
(4)设计单位密切跟踪施工反馈的信息,设计单位对施工过程中突发问题及时响应和指导。
(5)监理单位有更多精力保证工程目标的实现,由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合作基础减少了不必要的沟通障碍,监理单位可以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抽身出来专注于进行投资控制和施工过程控制;同时,监理单位可以防范设计一施工协同模式可能出现的风险。
关键词:工程质量管理施工环境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一、组建优秀的管理组织
建设单位在工程质量控制中必须起主导作用,才能确保建设质量工作的有序可控,建设单位必须抓好自身建设, 工作人员不但需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专业技能、管理经验, 而且要学法、 懂法、 依法, 这样才能把握全局,才能使质量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主动状态。建立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 是每一个建设单位营造更高利润、打造和完善健康发展路径的基础。实施现场管理远远区别于办公行政管理, 现场管理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多门类的复合型管理场所, 没有一定的现场管理、协调、防御经验, 是无法胜任管理有着众多丰富经验的被管理者。建设单位在现场除了配备齐全各专业技术人员以外, 还需设立一位各专业技术知识全面, 施工经验丰富, 能对建设项目方案综合审查管理的总工程师, 对建设项目的整个技术方案全面负责。有了精兵, 还需要一位善于人事管理的领导, 其工作重点是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有了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 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同时有了德才兼备、 能吃苦耐劳的技术管理人员, 对工程进行了有力的质量监控, 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 , 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降低工程成本。
二、委托负责任、设计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
一份完美的施工图纸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先决条件。在现今的建设项目设计过程中, 由于设计工期紧, 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 普遍存在各专业设计沟通不足、设计深度不够等导致各专业施工过程中遇到相互妨碍无法施工的现象, 甚至由于建筑、装修、安装、配套等方案的调整, 导致变更图纸多于施工图纸的怪现象。加强设计阶段的方案论证工作, 在专业图纸审查的基础上, 加大项目设计方案综合审查力度 , 使各专业设计融为一体, 让各专业设计图纸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为减少或杜绝施工过程中的专业变更打下良好的基础。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变更事项应严格按程序进行。为了有效地控制设计质量, 建设单位可以要求设计单位安排有责任心、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各专业设计师来进行设计, 安排专人对设计进行质量跟踪。实际当中质量跟踪不是监督设计人员画图, 不是监督设计人员结构计算和结构配筋,而是要定期地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核, 必要时要针对计算书进行核查, 发现不符质量标准和要求的, 要指示设计人员予以修改, 直至符合标准为止。这里的标准就是设计质量目标。换句话说, 设计质量控制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定期地审查设计文件, 并将其与设计质量目标进行对照比较, 发现不符要求的就要请设计予以修改。
三、聘请高品质的监理单位
监理单位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和监督的重要责任单位,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作为工程质量的关键程序, 质量监督和质量控制同时是不可避免的重点。质量监督的任务是对工程实体进行连续性的监视和验证,发现偏离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的情况时应及时反馈, 要求施工单位采取纠正措施,严重者责令其停工整顿,从而促使施工单位的施工活动和工程实体质量均符合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实施质量监督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手段。外部质量监督与企业本身的质量监督考核工作相结合, 能有效地杜绝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 促进施工单位各部门认真贯彻各项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而质量控制的任务是明确工程质量目标,严把材料质量关, 确保主体结构质量, 重视装饰质量, 抓好关键部位施工,严格执行三检制度, 搞好技术交底。现今监理单位的部分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形同虚设已是公开的秘密和现今难以解决的事实。由于监理市场的种种原因, 监理单位难于挽留有能力的人员为其工作,致使监理组织的能力薄弱,很难或无法胜任现今监理工作的行业要求, 致使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跳出其行业范畴行使监理方的部分职责与权利。调整监理单位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当务之急,即在现有监理费用的基础上,打消一味的要求监理人员数量的做法, 辞退滥竿充数的监理组织和个人,提高现场监理人员个人和组织的管理素质,使其能在管理现场最大限度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引进优秀的施工企业
施工单位是建设市场的重要责任主体之一, 它的能力和行为对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起关键性作用, 优秀的施工单位的建设业绩、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资金数量、技术装备等综合能力较强。在实践中, 一些施工单位因自身资质条件不符合招标项目要求,会采取种种欺骗手段取得发包方的信任,在不规范的招投标市场环境下,滋生出的承包商大多数是挂靠行为和层层转包方式,真正在现场实际管理和操作的项目组织,其本身很少有与所负责的项目要求相适应的各项指标,包括管理人员素质、自身设备配置、资金周转状况等各项指标,实际上就是没有较高的施工管理能力,只是以其它施工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等手段进行违法承包活动。在长期良性发展的建设单位里都会有一定比例的长期合作的优秀的施工企业,在行业市场经济不景气或本身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下,会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并且在关键时刻会挺身而出,维护建设单位的切身利益,起到一个带头作用,为拖后腿的施工单位做一个榜样,使工程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这样就需要建设单位巩固现有的、有着良好合作基础的合作伙伴,引进信誉好的、有着较高施工管理能力的团队。在正常的运行过程中,可以调高该团队的优惠条件,切实让其起到良好的先锋作用。
五、工程现场质量管理
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签订:严格按现行的招投标程序进行,广开思路引进优秀合作企业,确保招投标的严密性与公正性,杜绝暗箱操作,从源头上根治不良组织混入参建单位的情况。合同签订中各项条款内容需严密、 实际、细化,特别是违约、索赔和争议条款,形成操作性强的合同文本,为以后争议的解决奠定基础。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及时纠正和补充不合实际的合同条款。必要时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对合同在法律方面进行把关。
2、建设、施工方案的科学性:有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投资计划的调整或投资概算失误,有的由于各阶段建设时间方案不合理或时间控制失误等,导致设计方案调整,打乱了整个建设施工方案,给现场管理制造了不必要的烦琐事项。加强前期的建设实施方案论证工作,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工程建设顺利按计划进行。
3、工程现场施工期间
(1)施工方案、施工图纸的会审:一个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可行性与否,是这个工程的实体质量和工程施工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现阶段众多施工企业在工程开工前做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大多是为了应付施工技术资料而形式化,所做的施工组织设计脱离了现场实际,失去了方案会审的真正意义和作用,特别是新材料、新工艺的施工质量管理,无相应的控制依据。让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真正在工程进展中起到相应的作用,是一些现场管理工作者急需调整的必要任务。
(2)进场材料的质量控制:建设用大宗主要材料提倡统一公开招标、由建设单位统一购进、多方验收的做法,减少材料在使用前的多余环节,附属材料按常规监督。
(3)严把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关: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是现场工程质量把关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主要隐蔽项目,按程序及施工规范进行, 提倡关键点保留摄像资料的做法,切实做到上道工序达不到要求下道工序不开工的控制原则。
(4)工程签证:工程建设进行中由于设计变更等原因多少会有签证事项,签证工作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是控制重点,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是签证控制的必然条件,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施工、技术、 预算、合同、法规等常规识知识的能力,并对各专业设计内容熟悉,做到签证内容公平有效。
(5)竣工资料的审核:很多的工程管理当中资料管理方面是一个弱项, 控制工作主要放到了竣工时期,中间的检查与纠偏工作几乎为零。最终的施工技术资料审查只是面上的控制,已与现场脱离,工程中的某些实质内容无法表现在资料当中,甚至伪造保证项目内容,失去了资料的真实性。比如竣工图的存档,大多项目不按规定绘制竣工图,特别是变更项目多的工程,施工单位也很少有技术制图专业人员。应加大资料管理力度,为竣工后期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6) 安全文明管理:施工现场疏于安全管理的项目不在少数,安全资金投人少已是普遍现象,认为安全管理中的一些措施是形式主义的人不在少数,再加上众多建设单位不按相应规定给施工单位计算安全文明费用, 导致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措施不到位等脏、乱、差的现象。提倡适当提高取费标准,各个工程必须为市安全文明工地的做法。
(7)工程进度款与结算:资金状况是影响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因素, 较好的计划和协调资金运转状况是解决一些在建工程进度缓慢的关键工作。
(8)工作流程:有些建设项目由于时间急迫等原因,导致工程建设过程非常规运作,出现诸多难以解决的弊端,容易出现工程实体质量不尽人意情况。大小事物按常规流程进行,避免亡羊补牢事件的发生。
(9)预防思维: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是出现了问题以后才想到如何去预防,这不同于突发事件和不可抗力。建设计划方案中对工程的影响因素及防御环节考虑的不够,优秀的管理组织和项目负责人在此能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方案、招投标、造价;成本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造价有着其特殊的方面,工作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管理中又具备动态的特征,并且需要从兼容全面的角度来规划整个工程。通常在整个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过程里占据着决定性的经济技术地位,保障了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和开展,在全球范围爆发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工程项目在发展和开展进行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也会对最终的工程造价评估带来更大的变化。
2、工程造价管理的定义通常我们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定义为,以施工项目为研究目标,为了保证投资的回报,建立在工程造价评估调查工作的客观规律与基本要求和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经济学原理、技术手段、法律规范等管理重点,来分析和整理在项目施工前期、项目实施中期和项目竣工后的整体规划和施工中的造价控制、成本质量管理、经济效益和回报等相关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将工程项目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充分的落实到项目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建工程建设的人力财力优势,发挥整个项目中各个组织机构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3、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在多年的发展和进行过程中,为推动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工程项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例如项目决策缺乏科学指导、管理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影响了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工作的总体水平、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进步。在实际的项目管理工作往往只重视施工中造价管理与控制,而对于投资设计层面的造价管理控制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
4、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点4.1、前期方案阶段的成本控制
所谓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是建设单位在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将各单位工程的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我国加入WTO组织后,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正在与国际市场接轨。
很多建设单位都忽略了前期方案阶段的成本控制,其实方案阶段的方案优化、比选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现行的设计方案,不管是住宅楼,还是写字楼或工业厂房,都有可备选的各种方案,在这可选的方案中,把成本这概念引入到方案比选中去,一定会给决策者提供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和答案。
4.2投标阶段需要注意的重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工程招投标逐步成为建筑行业争取项目的主要方式。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有利的条件,增加获得项目的机会,首先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优势调动企业资源,根据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为合理和有竞争力的标书,尤其是在对工程量的总结和归纳的工作一定要详尽合理;
4.3招投标阶段也是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其主要节点有:招标文件及清单的编制,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评标议标,确定合同价款,合同谈判与签订等。
4.4项目管理和控制在设计阶段的重点对项目进行完善科学的设计工作,能将工程造价降低十分之一左右,所以在设计阶段对工程的总体投资情况需要有明确的了解。在对设计工作进行造价管理和控制时,可以从经济、合同、管理、技术等多个角度切入研究,随时调整投资方案。
4.5施工阶段的关键管理控制重点施工人员必须完全掌握设计意图,一旦发现施工设计缺陷需要及时同设计和管理部门进行协商和交流,控制和调整设计规划,尽量避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前期设计缺陷拖累整体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其次,项目施工中整体方案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对项目周期成本和投资总体情况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此外,项目施工合同应该在现场完成签证,在施工建设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合同的相关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相关任务。
4.6施工过程成本控制往往都是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单、现场签证等相应价款的调整。因为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进而产生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施工单位索赔等等,这些都将涉及合同价款的调整。如果施工过程中单据的签认和相应价款的调整仅由建设方现场管理人员或者是受建设方委托的监理单位来确定,那是不太现实的,因工程现场管理人员绝大多数不太了解国家在工程造价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工程量清单计算规则等,且现在的大部分监理工程师对设计、施工、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比较熟悉,而对工程造价的管理知识了解的不是太多。
当然,成本、质量、工期三者的关系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因此建设单位的造价部门应该客观、公正审核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等相应价款。当造价管理与工程质量或施工进度控制发生矛盾时,必须统筹安排,应优先确定主要控制目标。由此决定了造价管理人员的签证活动不仅仅是简单地测算变更、签证价款调整的多少,而是应全面反映调整后所产生的效果.
4.7竣工阶段要注意的重点项目的竣工验收包括对项目设计施工等关键环节的审核。验收工作必须严格依据相关条款、建筑要求等标准和规范进行。在审核竣工质量、时间以及完成情况是否合格外,还要对计价依据和结算方法等是否合乎合同要求进行审核和研究,对审核发现的不合理的收费现象要及时的予以指明和改正。4.8.1施工方报来的竣工资料必须进行详细审核。
一般工程的施工工期都会有2-3年,并且有的一个项目会分好几个单项工程及单位工程,各单项工程和的单位工程之间往往都会有交接的地方,因此对竣工决算资料的审核,要从整个建设周期、整个承包范围去把控,如:同一个工程量施工方会在不同的时期在多份签证单上申报;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交接处的签证单,往往会在各自的单项或单位工程中都出现等等。
4.8.2竣工决算书的审核。
竣工决算资料理顺后,就是审查造价。计算造价时,首先看承发包双方签订的合同,特别是合同约定价款是否调整的条款要吃透精神。有些签证单的手续尽管齐全,但放到合同条款中就有可能是约定不调整的项目;即便约定是调整的项目,但调整中相关费率怎么计算?合同往往另行约定,即使未约定,那怎么计取?还得与施工方重新确定后计取。
4.9竣工决算书的汇总的审核及相关造价指数效验。
其实很多审计人员都会忽略这一点,一个建设项目有若干个单项和单位工程,每个单位工程又有若干个分项和分部工程,各分项和分部工程是否重复计算,只有在汇总时才能看出是否重复计算;单位工程是否重复也是这样。单项或单位工程汇总后,应计算出各单位工程相应的造价指数,如单方造价,含钢量,含砼量、材料或设备占总造价的比率等等,如发现有偏高或偏低的异常现象,要么就是某项材料价格小数点搞错,要么就是工程量中10倍或100倍的关系搞错,因此很快就能找到指数异常的原因。
质量监管工作是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监管工作却存在非常严重的缺陷,监管工作不到位,监管不严等问题非常普遍。虽然工程建设单位针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监管工作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书,并委派工作人员进行质量监控,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质量监管工作不到位,具体工作计划书中的内容很难完成,工作人员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进程以及质量记录缺乏时效性,为此在施工实践中,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对工程质量监理工作加以进一步规范,提高质量监管工作的整体水平。
监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很多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队伍中,管理人员的组成较为复杂,但总体来讲,大多是不具备专业的水利工程知识的人员,甚至有些管理人员对于基本的水利工程建设常识都不清楚,这就会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直接影响。除此以外,水利工程监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于工程管理的影响更为明显和直接,但往往会有监管人员为了牟取私利,而放松了监管力度,使监管工作毫无意义。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甚至还有一些工程监理人员根本没有监管资格,也毫无经验能力,若在水利工程中采用这样的监管人员进行质量监督,那监理工作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为了有效改善当前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必须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切实落实科学管理工作,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笔者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以后,提出了几点改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现状的意见,以供同行参考交流。
1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
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是创新施工管理的重要思路。要想健全质量责任制,健全监理工作制度,落实监理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审核批准程序;按规定组织分部工程验收,参加单位工程验收,并提出相应的质量评估报告。
2施工管理中人员的素质管理
加强施工管理中人员素质的管理要从施工人员和监管人员两方面抓起,首先,应该加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敬业意识;并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其次要加强内部沟通,使施工人员与监管人员形成统一的认识,相互帮助,共同做好水利工程;最后可以实施正确的奖惩制度激发施工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提高其工作责任心,以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3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落实目标管理
在施工中必须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落实目标管理。可以进行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方案;实行工程监理制;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成立专门的安全检查小组。另外,要建立对工程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考核制度以及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并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4加强成本控制
企业要以国家预算定额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管理水平,以科学合理的原则编制本企业施工成本定额,作为本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文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项目评估。施工生产环节必须根据项目施工生产组织的特点和管理需要,按可控性原则合理划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以此作为成本费用归集考核的对象。
5重视安全生产
监督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不良行为公布制度和档案库。对建设各方单位违规及不良行为,给予记载建档和公布,并在有关单位资质审查、市场准人、招投标资格审查、项目经理及其它相关资格人的资格审核等方面,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确保规范行为的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建立对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考核制度以及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结束语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管理;质量
1主要存在问题
1.1由于绿化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主管部门难以掌控一些绿化工程
如住宅小区内的绿化陷入尴尬境地,房地产开发商一方面为了达到规划部门30%的绿地率的要求,一方面又为了迎合人们现今“择绿而居”的时尚要求,更为了提高其房价,只得绿化,同时又从节约资金,降低成本角度考虑,就请一些个体户,胡乱种上几棵树,铺点草皮,算是绿起来了。整个工程未经正规设计单位设计,景观效果差,品位低下。另外,还有一些绿化建设单位根本不懂得植物生长习性,盲目为了景观效果,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种植,结果造成大片树木死亡。非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反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1.2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难以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
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这让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又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致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只知道机械的照搬图纸。殊不知:“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更需要一支精良的施工队伍。
1.3缺乏专业的绿化监理公司
绿化施工监理很多都是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往往出现:不管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不管树坑大不大,栽下就行;不管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放样、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从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
2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关键。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及监控措施,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得到落实,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重点要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现场管理。
2.1建立科学规范的绿化管理模式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绿化工程的建设管理就是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手段使工程的实施在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劳动竞赛及进度等投控各方面得到最佳的控制,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2.1.1建设单位要从自身抓起,做好工程建设的管理模范
建设单位作为绿化工程项目建设的“总管”,其管理层的结构、管理的方式、方法、管理人员的素质、思路将直接影响项目管理的好坏。因此,建设单位在绿化项目管理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管理者的位置,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理顺管理者的思路,统一管理者的思想,树立管理者的威信。项目的管理实际是一种对人的管理。建设单位的管理者,只有从自身着手,形成规矩,方可形成模范榜样,使管理得到进一步落实。
(2)明确规范工程,建立管理制度,使管理有据可依。
①实施绿化工程施工的报批手续
我们可以借鉴建筑行业的做法,任何单位进行绿化工程施工需向绿化主管部门申报,办理施工许可证。绿化主管部门主要审查其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从其绿地的景观性、生态性、功能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全面考查。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绿化工程的水平和品位,也便于绿化主管部门掌握辖区内的绿化情况,以便制订宏观计划,进行宏观调控。
②实施绿化施工市场的准入制
达到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必须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让具有一定绿化施工资质,有一定绿化施工业绩的施工单位参加。实行优胜劣汰制,让那些施工质量差、信誉不好的施工单位退出园林绿化施工行业。即便是小规模绿化工程的施工,也必须有绿化施工资质。无资质者,不允许从事任何绿化工程的施工活动。
(3)分清职责,逐级考核,为各级管理者创造发挥的空间。建设单位的管理者,应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避免越级代为现象,从而调动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管理者的积极性。
(4)加强培训和学习,掌握应有的绿化工程的基本知识。使绿化工程能够在建设单位的精心指导下顺利进行,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
2.1.2设计者要充分发挥潜力,强化现场服务和操作流程
一份好的设计图纸是一个优质工程的先决条件,设计是否有新意、绿化配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成败。
2.1.3监理要提高工作积极性,加强现场监管工作
监理单位在工程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监理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进度、投控等诸多方面,因此,监理的管理上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组织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有别于建筑工程,后者只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便可。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是又一次创作过程,存在如何充分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问题。因此,图纸交底非常重要。要求设计单位详细介绍设计意图,施工单位要深刻领会工程整体的设计思想,以便在施工中灵活运用。如:树丛栽植时,哪株直、哪株斜,倾斜的角度,如何让其搭配和谐而又顾盼生姿、生动有趣。这从施工图纸上如何也反映不出的。
(2)加强现场旁站监管,严格把关施工工序及质量。
2.2 以园林绿化职工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是由园林绿化职工所创造的,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项目经理部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园林绿化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增强质量观和责任感,牢牢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认真负责地搞好本职工作,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优质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施工单位作为绿化工程项目的具体操作者,一定要努力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素质及施工水平,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制定施工管理的有关制度:
(1)组织各班组培训。由于施工人员的素质不一,特别是各班组长的层次差异较大,施工单位通过培训的方式,如业内资料培训、施工技术培训等使施工人员素质得以提高。
(2)明确施工要求和计划。通过交底、例会、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明确建设方的要求和计划,做到施工按时按质完成。
(3)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和办法。通过制定对人员、设备、土壤管理、水分管理、肥料管理、中耕除草、修剪工作、植保工作、防台防汛、成活率、景观效果、文明施工、技术措施等要求,使施工程序和施工工艺科学规范。
(4)建立奖惩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做到奖优罚劣,给施工人员带来一定的促动。
2.3 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部分投入了一定的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绿化部分投入了大量的土方、苗木、支架等工程材料,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投入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
2.4 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苗木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提高工程质量。
2.5 全面控制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
综合性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分项、分部工程组成,要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都符合质量标准,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又都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由此可见,工程质量是在工序中创造的,要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重点控制工序质量。
2.6 严把园林绿化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关
园林绿化工程分项工程质量等级是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基础,分项工程质量等级不符合标准,分项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也不可能评为合格,而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7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预防为主就是加强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对投入品质量的控制,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
2.8围绕创新,提升绿化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平
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绿化工程建设管理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项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使绿化项目的管理模式更具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2.8.1设计创新是建设管理中的前提
任何优质的项目,首先要在设计上下功夫,作为项目实施的技术前期工作之一,设计方案的确立需通过设计方、建设方以及专家和领导的修改和论证,而一旦方案主题确立后,施工图的设计更应根据现场情况,因地制宜地落实设计意图,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目是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2.8.2管理创新是建设管理中的基础
建设单位负责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移交直至审计的全过程,其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至关重要。首先应从管理的思路上进行创新。实践证明拘泥于一种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时代在变,对管理的要求也不断在变。思路创新则来源于多年的管理总结,来源于对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学习和提炼。
2.8.3技术创新是建设管理中的保障
绿化项目的实施不是简单的“种地种菜”,应多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手段来改善施工过程中的工艺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景观效果。如针对种植土中出现淤泥、深层土垃圾土、强酸性土、强碱土、盐土、重粘土、沙土等普遍现象,在绿化工程建设管理中,积极推行土壤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设计规定和不同植物的生长要求进行开沟、土壤改良、采用客土等技术措施,以改善根系周边的土壤环境。又如在大树移植方面,可根据不同的现场特点、土质情况、苗源地情况、苗木特性等诸多因素制订不同的实施细则,使之更加科学、规范,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尽早达到要求的景观效果。同时,还通过组织培训、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增加各方的理性和感性认识,推广好的经验,吸取差的教训,提高大家对科技含量和工程质量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