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事管理重点

人事管理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事管理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事管理重点

人事管理重点范文第1篇

一、了解医院档案管理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前公立医院往往更加重视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医院很少顾及到要充分利用人事档案信息来发掘人才,进行科学的人员调配。大部分员工也不甚了解档案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事档案管理主要是进行档案的保存和查阅。

此外,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也是制约医院更好地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因素之一。医院的人事档案所涉及到的个人隐私和工作调配及个人利益关系,是一项专业性与机密性都很强的工作。而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是由未经过正式档案管理培训的普通人事管理人员来兼职完成的,不能胜任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更是无法运作,这就造成档案管理人员思想上的懈怠,从而影响了医院专业队伍的建设水平。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管理制度和资料内容也不够规范。随着当前人事制度的改革,医院人员流动性较大,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及时修正,医院也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这就使医院在档案管理中产生一些疏漏。由于历史原因,人事档案收集的资料填写不规范,个人信息不全面,甚至出现改动档案信息的现象,这些都造成了人事档案内容不可靠,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等问题。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面对的工作内容包括医院管理的诸多方面,因此也要在牢固掌握档案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医院特点,将医学、人事管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学习与应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甚至对整个医院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医院要注意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提高,提升工作人员素质的途径可以有:①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掌握最新管理理念。医院应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基础知识更新,结合地方院校及社会机构进行工作人员的定期教育;②优化进行思想指导,树立全面服务心态。思想的先进关乎到工作效率,也对其自身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意义重大;③强化公文写作练习,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基础。档案管理应注重专业的特点,把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医院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人事档案信息由传统的人工调阅转化成微机管理,逐渐实现人事信息大数据存储和资源共享。同时,医院要创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微机检索个人信息,并逐步扩大档案信息涵量,为医院的干部聘用、人才配置提供可靠的数据,提高医院人事调配的公正性和可靠性,做到人尽其用。比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整理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规划资料。这一资料要尽量做到有理有据,清晰明了,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医院的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材料内容

公立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头绪多、业务杂,若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会缺乏规范性。我们要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把人事档案管理纳入到医院的管理考核范围。医院应当根据国家的《档案法》制定出适合本医院的岗位责任制和人事档案制度。做到查阅档案有记录,档案、材料出入均有据可查。当前本院进行的动态化管理就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动态化注重人才每个阶段的真实情况记录,例如对某科室主治医师的档案记录从其个人特点包括医德医风、工作风格等方面和技术特点包括研究成果、技术专长等方面进行记录。全面动态管理是将职工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实行动态化记录,能查阅到真实的工作状态。

人事管理重点范文第2篇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与组织机构设计的含义: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组织结构是企业规模扩大的产物,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前提。组织设计虽然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但是它要在企业组织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区别与关系:

组织理论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1. 组织理论被称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设计理论被称为狭义的、小组织理论

2. 前者包括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后者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

3. 二者在外延上是不同的,从逻辑上讲,前者包括后者。

组织理论的发展:

1.古典组织理论:以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

2.近代组织理论: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它着重强调人的因素,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

3.现代组织理论:从行为科学中分离出来,主要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它既吸收了以前各种组织理论的有效成果,又强调应按照企业面临的内外部条件而灵活地进行组织设计。

组织理论的分类:静态(体质、机构、规章)和动态(静态占主导地位),动态是静态的进一步发展

组织设计的5项基本原则及各原则的基本含义:

1、任务与目标原则(最基本的) 2、专业分工与协调的原则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5、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新型组织结构模式:*

1.超事业部制——适用于规模巨大、产品种类多的企业

2.矩阵制——双道命令系统,将企业横向与纵向较好结合

3.多维立体组织结构——跨国跨地区公司

1)矩阵制和事业部制相结合

2)产品利润中心、专业成本中心、地区利润中心

4.模拟分权组织结构:

5.流程型组织 6.网络型组织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

组织的职能设计:

1.步骤:职能分析、职能调整、职能分解

2. 方法:基本职能设计、关键职能设计

组织的部门设计:

1.部门纵向结构的设计——管理幅度(方法:经验统计法、变量测评法)、管理层次

2. 部门横向结构的设计

不同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

人事管理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配置多口进入

人力资源管理从80年代确立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人们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的思想影响下,愈发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人身上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力,亦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综合反映。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美、日经济的发展一直名列世界前位,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尽相同,我们应从他们的管理模式中获得何样的经验与启迪呢?现将美、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做一下肤浅的总结与归纳,以期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些帮助。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至今仍是美国企业的显著特征,也是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的典范,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美国的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它的这种方式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企业员工的稳定性较差。

2.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美国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这种机制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3.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美国企业在组织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见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工作内容简化,易胜任,但员工自我协调和应变能力不强。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物质刺激为主。美国企业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企业员工的报酬是刚性的工资,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靠内部培训。日本企业具有用人上的相对封闭性,内部培训是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方式。它的员工稳定性强,流动性相对较弱,在全社会范围内,人力资源配置很难实现优化配置。

2.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有限入口和内部提拔。日本企业具有保护性和排他性,有新的工作需要时,一是从学校吸收,二是尽可能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这种用人原则鼓励人们踏实工作,树立永远的工作观念,对外部人才的吸收则很不利。

3.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情感式色彩。日本的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含蓄的职务主义,侧重于靠人对企业进行控制。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精神激励为主。日本企业在直视使用外部激励的同时,更多的使用内部激励,发挥内酬的作用。工人收入的25%左右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得到的红利。

三、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人力资源配置上,以内部培训为主,人才市场为辅。我国企业的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门分离的,仅限于岗位培训,因人设岗的情况较多,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人才市场的运用在日益加强,但仍需进一步完善,这部分员工是企业的极少数。

2.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内部提拔和多口进入。我国的企业也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有新的工作需要时,一般是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但改革开放以来,多口进入的趋势在企业中的势头日益加强,竞争机制的出台与发展,为能人创造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日益提高。

3.人力资源管理上,制度化加人情式。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员工的录用、晋升、辞退有一定的规范性,但不是很健全,这样就会导致员工的队伍不稳定,他们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和稳定感。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的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情化的管理方式,注重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形成,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人力资源激励上,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我国企业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综合作用,使员工和企业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

人事管理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气管理;施工;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智能电网建设的浪潮在我国逐渐兴起,鉴于此,智能电网研究项目的成果不断涌现,给电力工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国家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电气工程施工项目对于电气管理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需要电气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保证在电气管理中的作用有效发挥。

1.电气管理人员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电气管理人员是指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工程的进度、质量以及投资进行控制,并对合同、信息以及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进行管理的人员,这些人员在项目工程中的作用巨大,整个项目的实施都需要电气管理人员的参与,在实现整个项目内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效协调上发挥有效作用。

1.1 质量控制

首先,电气管理人员在施工期间,深入到施工现场,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对施工单位提出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的要求,并监督在项目实施中的落实情况。其次,电气管理人员在把好施工材料关,并对发现的质量问题材料坚决予以清理,保证整个项目实施的质量,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对隐蔽机构工程的检查,这项检查不仅能够保证每一道项目工序合格,如果出现不合格的工序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最后,在项目竣工之后,还需要电气管理人员做好验收前的准备工作,具体是指观感质量预验收工作,并且保证整个施工期间的资料完整、真实、保证整个项目过程质量合格。

1.2 进度控制

电气管理人员需要依据施工合同,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将施工的计划和工程进度送审,否则有权利要求工程不得开工。对于已经送审并通过的工程进度计划,需要对部分项目工程进行监督。值得一说的是,在工程项目出现进度计划滞后的情况时,电气管理人员要确认实际工程进度与项目进度计划之间的差距,要求施工单位做出改进,尽快在施工工期内完成项目的建设。另外,电气管理人员还需要做好监理进度控制实施的工作,监理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的进度投入情况,保证项目能蛟诠て谀谕瓿山ㄉ琛

1.3 投资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情况,导致整个施工的预留价格出现浮动,在这样的情况下,电气管理人员应该做好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建设的标准,并在工程造价上下功夫,防止设计人员采用较高的标准进行基础结构的用量增大,产生不必要的浪费情况。

1.4 信息管理

电气管理人员在项目施工中需要收集设计、施工以及工程监理单位给予原始资料,并对提交报告的单位在约定的时间内给予相应的书面答复。定期对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的材料进行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检查。

1.5 安全管理

安全是项目施工最高的标准,电气施工人员应该监督和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照施工的措施进行,有无违反操作规定的作业行为。监督施工单位是否遵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监督的过程需要遵守公平、公正以及规范的形式开展。

2.电气管理人员水平提升的建议

对于一个项目来说,无论是初始的投标阶段,还是在项目的实施和结算阶段,电气管理人员的作用都是非常巨大,因此,电气管理人员为实现此类工作,必然要对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提升,促进自身作用的发挥。

2.1 电气工程师应不断学习完善

电气工程师在项目施工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项目本身对于电气工程师的要求较为严格。因此,一个好的电气工程师应该在对自己负责的项目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且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在实际工作积累的经验,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管理工作。现有技术不断地进步,使用的设备仪器也是逐渐改良,作为电气工程师,应该保持高度的行业创新敏感性,系统的学习电气工程、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相关的工程技术领域内的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的施工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2.2 秉持安全第一的理念

电气工程师本身是一项较为危险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低压电、高压电状态下的工作,还有防爆相关的作业,这些对于人身安全的威胁远远大于想象,因此电气工程师要秉持安全第一的观念,不仅是自己独善其身的安全,同时也要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督促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尤其是可以要求施工单位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根据现有条件的工程特色,进行专门且专业的安全培训。另外,电气工程师还要在每天的工作中对安全进行检查,安全工具是否落实到位,在发生危险情况时是否能够使用,保证人身安全。

2.3 重视事前准备,保证施工质量

在施工的过程中,电气工程师是始终在跟进的,因此,需要对施工前的各项准备严格审查,尤其是工程设计图纸是整个工程进行的根本依据,电气工程师在接收到图纸之后,首先是对图纸进行审查,检验设计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整体设计是否能够科学规划,尤其是应该注意设计出智能化进行考虑,不要盲目追求浮夸,更应该注重实用性。

在对设备的选择中,应该坚持质量为先,美观耐用的原则,保证施工材料的输入与输出尽可能实现均衡。同时,对于订货的渠道也要从质量上严格要求,同一产品多家比较,在不同产品之间选择时也要多方考量,保证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节约费用输出。

3.案例分析

对于某一个地区电网主网110kV的变电站电气变压器安装为例,简要分析电气管理人员在其中的作用。为了保证110kV变电站的正常运行,电气管理人员在安装之前应该确保变压器是否在运输的途中有所损坏,尤其是因为震动或者是冲撞原因产生的问题。认真落实变压器的检查工作,能够有效降低在安装过程中的故障发生的概率,对于施工项目的有序进行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还需要对变压器本身进行专业的检查,只有所有的检查都合格之后,才可以进行真空注油和整体安装的工作。在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以及施工单位进行验货交换的过程中,电气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技术协议书,认真核实购买设备的出厂文件,并给予保存。在安装的过程中,变压器的接地装置需要安装在电阻较低的区域,所以电气管理人员应该监督施工人员的工作程序,对于110kV变压器的安装接地时,应该尽量保证利用自然地极。在整个的变压器安装过程中,电气管理人员应该有效协调工人之间的安装进度,保证变压器的检查和安装符合国家的规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安装作业。

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气工程师的工作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电气工程涉及的领域和专业较为广泛,技术更新的速度相对较快,技术要求水平较高,因此,对于电气工程师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无论是在施工中还是在与其他管理人员之间的协作中,都需要电气工程师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学习提升,保证项目合理科学的完成。并且在施工期间,从实际的工作中吸取经验,不断提升自我水平,保证在施工期间“三管三控一协调”的管理要求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邹燕论.建筑电气施工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及预防措施[J].广东科技,2008(12):158-160.

人事管理重点范文第5篇

一、医疗质量的科学管理

医院重医疗、轻管理,致使提高医疗质量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和经济基础。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医疗质量是所有医疗单位能否持续向前发展的关键,是医院生存的基础。必须注重从三个层次上下功夫:

(一)抓住市场,才能发展 面对医疗市场逐渐开放的态势。医院要生存只有抓住医疗市场,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才能踏准市场的节拍。因此,面对变化的社会环境,医院管理者根据医疗市场的发展动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决策,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二)管理就是采取对医疗服务过程的合理设计、实施,使医疗服务中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合理利用。降低医疗成本科学的管理可以使医院的资源包括人、财、物和信息进行科学准确的反馈,实现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为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方案。特别是在医疗市场变化的今天,只有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实施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医院进行正常的医疗活动,占领医疗服务市场,使医院形成螺旋向上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三)医院是关系人的生命健康的重要部门,经常会出现预想不到紧急的情况。因此,科学的预测、准确的信息对及时、正确地处理医疗紧急情况至关重要。医院管理者针对各方面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制定出处理紧急医疗事故的对策和方案,并在最短时间内实施。

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是医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决定性资源,只有在科学管理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管理也由传统的以人事管理为核心向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转化。

(一)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以人为本

围绕人这一要素,创造各种能充分施展才能的条件。

根据马斯洛激励理论,人有五种需要(即生存、安全、情感、尊重和自身发展需要),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但使员工获得前三种需要,更重要的是使员工获得后两种需要,并能把医护人员自身发展需要与单位发展目标相结合,提高医护人员的士气,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职工是医院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应从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为出发点。由于医疗过程所包含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都很高且不断进步,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医院管理者对其管辖人员既要进行普遍性培养的基础教育,又要针对结合专业特长的培养,使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与技术。

(三)战略目标着眼于未来

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人力资源就应该提升到医院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而不只是当作事务性工作来看待。

(四)因为旧的管理体制没有科学的管理约束机制,才导致人浮于事

科学的管理充分给医护人员以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使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大大减少,从而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最优化配置。

三、医院经济活动的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