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学生教育效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全纳教育 效果分析 学业发展 社会性发展 态度
分类号:G760
1.引言
全纳教育思想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民权运动(Civil Rights),在正常化(Normalization)、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和一体化(Integration)等思想的基础上由W.Stainback和S.Stainback等学者(1984)正式提出,此后便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在宣言中正式确立了全纳教育的原则。从此全纳教育迅速成为世界各国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要的主要形式。
然而伴随全纳教育的不只是追求与推崇,同时也包含着质疑与批判。从90年代开始,一些研究者就开始剖析全纳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例如,是否所有残疾儿童都需要和普通儿童在一起接受教育?残疾儿童在融合环境下是否能比在特殊学校中取得更大的学业进步?全纳教育究竟是高高在上的“乌托邦”还是脚踏实地的实践策略?解决这些疑问,都需要对全纳教育的效果进行研究。
本文检索了中国期刊网、ProQuest数据库和ERIC数据库,获得了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研究者对于全纳教育效果的研究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研究者对全纳教育的效果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特殊儿童的学业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残疾儿童家长和普通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
2.全纳教育的效果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殊教育研究者就对全纳教育背景下不同教育安置形式的教育效果进行研究,以此寻求支持或者反对全纳教育的实证依据。这些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主要包括完全在普通教室中学习的全纳教育模式,部分时间在普通教室部分时间在资源教室学习的资源教室模式,以及完全在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学习的隔离模式。多数研究者通过对比这些不同的教育安置形式下残疾儿童在学业和社会能力方面的进步,以及调查家长和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中得出结论的。
2.1学业发展
学业发展是残疾儿童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判断全纳教育效果的关键。西方研究者对残疾儿童学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教室中的教学是否能够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方面。
Baker和Zigmond发现:虽然全纳教育为学习障碍学生提供获取普通教育资源的机会,然而这些学生并没有接受到针对性的教学。Manset和Semmel对不同的学习障碍儿童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只有少数研究表明在全纳教育模式下,轻度学习障碍的学生在阅读、语言上比隔离模式取得更加显著地成就,而多数研究显示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有的研究甚至表明全纳模式的成效比隔离模式差。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对于大部分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全纳教育在促进学生学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其他一些研究者,如Salend,Duhaney Peetsma,Lindsav等人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也有研究者将资源教室模式与全纳教育模式和隔离模式进行比较。Marston对在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下学习障碍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者将学生分别安置在普教课堂、普教和特教结合课堂、隔离式课堂三种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经过一段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发现,在普教与特教相结合的环境下接受教学的学生成绩最好。Mills,Cole,Jenkins和Dale也做过类似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资源教室的效果要好于普通教室和特殊学校。
也有部分研究者发现隔离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与在隔离班级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相比,在普通班级就读的残疾学生,在认知上会发展的更好。例如,Bucldey比较了在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的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普通学校中学习的智力障碍儿童相对于特殊学校学习的智力障碍儿童而言,在语言发展和学业成绩上取得了更加明显地进步。
到目前为止,关于不同教育安置条件下特殊儿童学业发展的研究并没有达成普遍一致的意见。但多数研究者认为,在全纳教育的环境中残疾儿童的学业发展并不比隔离环境好。在资源教室模式中的学生由于既能在普通教室上课又能够在资源教室接受持续、高效的辅导,因此学业表现最佳。可见,全纳教育并没有达到《萨拉曼卡宣言》中所宣传的那样能够满足所有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即使是全纳教育的支持者也承认,他们提倡全纳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在促进学生学业发展,而是基于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方面的考虑。
2.2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残疾儿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融入社会的基础,同时也影响着残疾儿童个性的形成。在残疾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研究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伴接纳、社会交往技能和社会行为等方面。
有研究者认为,融合环境可以为残疾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现实的社会情境,对残疾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Judith Wiener和Christine Y.Tardif从社会接纳、朋友的数量、与最亲密朋友关系的质量、孤独感、社会技巧和问题行为等几个方面比较了不同安置形式下学习障碍学生的表现。研究表明,在普通班级内接受支持(In-Class Support)的学生比在资源教室接受支持的学生更容易被同伴接受,问题行为也比较少;融合班级的残疾学生比隔离班级的学生与他们的朋友有更加满意的关系,自身有更少的孤独感和行为问题。总之,安置形式的融合度越高,残疾学生的社会情感功能发展就越完善。Pan和Loft等人在总结了很多关于全纳教育环境下残疾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后,认为在全纳教育中重度残疾的学生在同伴接纳、互动和交友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Boardman的研究显示,在全纳教育环境中,学习障碍儿童在社会接纳程度、社会交往技巧和自我价值感方面得到了明显提高。Granberg,Traci对三位在全纳幼儿园的轻度残疾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发现,这几位孩子在社会合作和交往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地行为。
也有研究者对于全纳教育在促进特殊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作用提出质疑,认为全纳教育模式对学生的社会发展有消极作用,包括自信和社会技巧等方面的缺乏和不足。Vanghn,Elbaum和Schumn评估了全纳的环境设置对于残疾儿童社会功能的影响,发现残疾学生很少会被正常儿童所接纳,并且他们被正常儿童所接受和喜欢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一项有关全纳教育环境中聋人的社会适应研究表明,聋人的社会成熟度比他们的健听同伴低,聋生和健听学生之间很少发生互动。
多数研究认为,普通教室和资源教室为残疾儿童社会交往提供了现实的环境,为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相互接纳与交往提供了机会。全纳教育使残疾学生在同伴交往频率、获得社会支持和以及与同伴建立长久的友谊关系、同伴接纳、对学校的态度和自我概念等方面得到一定改善。因此,全纳教育在促进残疾学生社会交往方面比隔离环境有更大的优越性,这也是全纳教育迄今为止最广为接受的共识。
2.3家长和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
从法律的视角来看,家长是决定他们孩子的安置形式的决策者,在孩子的发展和教育活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家长也是包括全纳教育在内很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他们对于全纳教育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效果,因此了解残疾儿童家长对待全纳教育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Ryndak等人使用半结构访谈调查了13位残疾学生家长对于全纳教育的态度。结果显示,家长对全纳教育持积极态度,他们当中有9位家长感觉到了他们的孩子在全纳课程中有了提高。并且,所有的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在语言、交流技巧上有进步,有很多的朋友和适宜的社会行为。1987年,McDonnell为了了解家长对他们孩子的教育安置形式的满意程度,调查253位重度障碍的家长。在120个就读于特殊学校学生的家长中,66%的家长的孩子以前曾就读于普通学校;在133个就读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家长中,73%的家长的孩子以前曾就读于特殊学校。这个结果表明学生,就读于普通学校或者特殊学校的家长对于他们孩子的安置形式的满意度并没有什么区别,对各自教育安置形势下的教育质量都比较满意。Simpson和Myles调查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对于让他们的孩子到主流教室学习的态度时,发现在有额外资源支持的情况下,76%的家长表示愿意把他们的孩子送到普通学校中去;而在没有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只有25%的家长愿意接受全纳教育。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残疾儿童的家长对待全纳教育的态度很复杂。家长对待全纳教育的态度与他们的观念和期望有关,注重孩子社会化发展的家长往往会支持全纳教育,而注重学业发展的家长则更支持“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the Cascade of Special Education Delivery Service)。
普通学校教师的态度同样对于全纳教育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同时,教师作为全纳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全纳教育的实施效果。Scruggs和Mastropieri(1996)进行了一个关于教师对全纳教育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5%的教师认同全纳教育的理念,40%的教师认为全纳的目标能够实现,33%的教师认为普通教室是残疾儿童最好的安置形式。但是,只有28%的教师认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专业技能将全纳教育付诸实践。Bennett等人(1997)在研究中发现,普通学校教师缺乏实施全纳教育的‘信心。Cook Bryan G.Cameron David L和Tankersley Melodv研究了50个普通小学教师对于残疾学生的态度,发现普通学校教师对待残疾学生的态度与学生残疾的类型与程度高度相关。普通教师往往更关注那些没有行为问题仅有教学需要的残疾学生。然而这些教师对于部分残疾学生的忽略在本质上不同于在隔离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忽视,他们的忽略往往是因为缺乏经验、专业知识与技能所致。
总体而言,普通教师对于全纳教育的理念大部分是持支持态度的,但如果将残疾学生安排到他们班级里去,他们的态度则会发生消极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普通教师对于教育残疾儿童的准备不足所致。
3.总结与分析
通过以上对全纳教育的效果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关于全纳教育效果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这既是由于研究者本人的研究方法、个人价值观、抽样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也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服务体系、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根据多数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全纳教育在促进残疾儿童的学业发展方面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结合的资源教室模式更有利于残疾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发展。
(2)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全纳教育环境下残疾儿童比在隔离环境中表现出更积极的社会情感、沟通技巧与行为。
(3)残疾儿童的家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与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有较高相关。
(4)虽然普通教师对全纳教育的理念持积极态度,但由于缺乏经验、技能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对残疾儿童在普通教室中发展的信心明显不足。
因此,无论是全纳教育模式、隔离模式还是资源教室模式,他们可能在残疾儿童的某些方面的发展有比较突出的促进作用。然而,没有任何一种模式的有效性得到普遍的认同或者能够满足所有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对于全纳教育而言,它在促进残疾儿童的不同发展方面,其效果并不相同,它未必是满足所有残疾儿童教育需要的最佳实践方式和最有效的教育安置形式。由于残疾儿童不同类型之间以及同一类型不同残疾程度之间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对于哪里才是满足残疾儿童教育需求的最好安置形式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而直接的答案。正如考夫曼(Kauffman)等人所言,也许并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安置形式,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能力的多种合适的安置形式。安置地点本身并不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有效地教学策略和个别化的教学才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到目前为止,全纳教育并没有被纳入IDEA法案之中,作为美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法律规定内容。决定残疾儿童安置形式的仍是“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这种谨慎的态度既符合美国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受到了研究者对于全纳教育效果研究的影响。当前,美国IDEA所规定的教育安置形式仍是通过“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来体现的,这是比较现实的政策,这种服务体系中的任何一种模式对于某一类残疾儿童而言都有可能是最少受限制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简称LRE),都有可能满足某一种类型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在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想和发展趋势,它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脚踏实地的、渐进式的步骤才能实现。
4.全纳教育的效果分析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国在1988年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特殊学校为骨干、大量附设班与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这一教育格局对我国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教育水平要求的提高,这一格局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以随班就读为例,随班就读模式中的“随班就混”现象十分突出,并且教师的专业能力严重不足,残疾儿童在随班就读的班级中得不到专业的帮助,应有的尊重、关注和重视。通过对西方全纳教育的效果分析的研究,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效果研究分析的结果显示,从考虑残疾儿童学业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方面来看,资源教室模式对残疾儿童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这很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我国随班就读的模式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问题主要就是由于残疾儿童缺少外部资源支持,教学有效性不足,普通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导致残疾儿童在学业和社会性发展的滞后和失败。而高质量的资源教室可以为残疾学生提供专业化的环境和资源教师的专业服务,弥补随班就读的不足,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从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主要的几个大城市以及一些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就已经进行了创建资源教室的尝试。但总的来说,我国设立资源教室的随班就读学校还很少,并且从目前资源教室的开办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扩大资源教室的规模,提高资源教室的教育质量。同时,我们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建立不同形式和水平的资源教室,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资源教室发展道路。例如,“十五”期间,北京市为了促使本市的随班就读工作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由市教委投资,选取了20所具有一定随班就读教育经验的学校尝试创建资源教室。在上海,大部分学校已经制定了实施资源教室方案的规章制度,资源教室工作已进入规范发展阶段。而在我国一些教育条件比较差、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班级和学生人数较少,这些地区在县或者乡级水平上培养一到两个巡回教师,发展巡回教师辅导制,这些都是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
第二,西方衡量全纳教育是从比较不同特殊教育安置模式效果的角度出发的,我国研究者也需要实证研究证明我国特殊教育不同模式的效果,作为提高我国特殊教育质量和完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的依据。从当前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文献来看,我国学者缺乏对于不同教育安置形式效果的研究。究其原因,固然有研究条件的限制,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过去一段时间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普及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至于提高残疾儿童的教育质量则被置于次要地位,当然更谈不上对教育效果的研究。只有重视质量的教育,才会重视效果的研究,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效果的反馈,也依赖于效果的证明。近几年,国家对特殊教育的质量愈来愈重视,各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增加。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这些都迫切要求对特殊教育效果进行研究。此外,随班就读作为全纳教育在我国本土化的产物,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体,在当今全纳教育备受争议的情况之下,其传播与推广更是需要有良好的效果作为证明。只有通过实证研究明确特殊教育不同模式在我国真实的实施效果,才能为完善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提供依据,实现不同的安置模式的优化组合。
【关键词】特殊教育;聋哑学生;体育教学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近些年,国家一直关注教育体制的改革,着力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改革的实行,提高了我国的教育水平,促进了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聋哑学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水平的高低是也体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就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做出一些探讨。
1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难点
1.1学生理解能力差,在领会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上存在难度
聋哑学生因为具有一定的听力障碍,虽然有的学生借助于助听器或人工耳窝辅助听力,但其听取声音的效果还是和正常人存在着差异。虽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用手语加动作向学生传递讲授内容的信息,但有的学生由于入学时间短,从小也没有得到过手语方面系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手语及动作也不能完全理解。体育教学中涉及到的动作要点比较多,还有就是学生由于听力的缺陷,影响他们的口语,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上存在困难,这就让教师也很难了解他们对自己讲解的内容到底掌握了多少,这种在沟通上存在的困难,很容易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损伤,或者是达不到运动的效果,不能实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
1.2学生的心理压力大,自卑心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般情况,由于聋哑学生自身的残疾,如果家庭教育再跟不上,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于很多事物都缺乏自信心,不敢去尝试,缺少主动性。体育教学就是一个让学生活动的课程,让学生感知体育运动带给大家的乐趣,但是,体育教学内容不仅有简单跑步运动,还有其他的一些含技术要领的动作,例如,跳马、后滚翻,还有篮球中的投篮动作,还有一些武术动作等等。这些动作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做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可是有的学生胆子就很小,不敢做,也不想做,克服不了自己的心理压力,无论教师怎样做工作,都不想去尝试。这就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
1.3学生先天运动基础参差不齐,对教学内容的分配及组织带来难度
特殊教育的班级组成是十分复杂的,不但班级内的人数较少,而且一个班内学生的素质也不尽相同,甚至年龄都有很大的差距。聋哑学生的素质的不同,不仅体现在听力障碍的损伤程度不同,还有口语表达能力不同,更重要的是智力发展水平不同,这些对教学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因素的存在,也对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挑战。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结合上下肢的训练,结合趣味性与实用性,遵照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但传统教学中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在一个班级内只分为男生与女生有运动差别。但聋哑学生的体育教学不但要注意男女生差别,更要注意先天运动基础不同为教学带来的难题。
2克服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难点的对策
2.1如何克服学生理解能力差
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这个难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克服:首先,教师对动作要领讲解在有耐心。聋哑学生和身体健康的学生相比,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是一定的,教师一定要讲解时细心加耐心,由于聋哑学生的词汇量较少,教师讲解的语言要尽量口语话,并将动作要领分解,越详细越好。其次,教师要多进行示范动作。聋哑学生的听力存在障碍,但眼睛可以看得见,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这个特点,应该多用动作示范来讲解,这样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动作的要领,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了。最后,让学生进行动作的示范,建立反馈机制。教师在讲解完动作后,可以让几位学生进行示范,学生在示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误区,示范动作学生的问题也代表其他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讲解更有针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改正也就容易了很多。
2.2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提升学生自信心
体育运动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能力,体会体育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信念,建立一种“我能行”的信念。这对特殊教育中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体育动作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立自信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让其在反复练习提高的过程中,变得坚强起来。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的走过来,必定让学生学会什么是坚持,让学生懂得持之以恒的可贵。体育运动项目中还有许多是集体项目,这些活动项目的开展,让这些身体上的残伤的孩子感受以集体力量的巨大,让他们的团队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与建立起来,体现一个集体强大的凝聚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一定要对运动要领进行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对开体育课上开展的体育活动要适应聋哑学生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教师要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纠正。教师要注重在活动中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2.3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让每一位学生感受体育的乐趣
由于聋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给教学组织上带给了一定难度。同一个班里的同学有的智力好,有的智力差,甚至还有极少数聋童智力较差,选择内容时应注重动作的难易程度,聪明的同学要求加大动作的难度完成任务,智力差的同学则象征性地完成动作,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学到相应的体育知识。例如,在投篮教学中,对于聪明的学生采用三步上篮的教学内容,对智力差的同学采用定点投篮的教学内容,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技能,增长知识,锻炼了体魄。教学内容的搭配要灵活多样,科学合理。且学生年龄差距大,运动量的分配要适合学生特点。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历史使命,为学校体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特殊教育中聋哑学生的体育教育更是承载了培养学生意志,开阔学生视野的任务。在教学存在困难是在所难免,作为特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定信心,用自己全部的爱心投入到特殊群体的教育事业上。
参考文献:
[1] 李友亭.抓管理,着力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教育学研[J].2012(5)
关键词:翻转课堂;特殊教育;聋哑学校;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31-03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对教育模式、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已在全球开始盛行,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思想理念。
聋哑生由于先天或后天造成的听觉和语言器官的障碍,使他们在感知事物的途径上与普通学生有较大差异,并且他们的思维特点、认知方式等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系统结构。鉴于聋哑生的视觉补偿作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科目及教学内容,让多媒体技术服务于特教群体。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样化手段加大对聋哑生的感官视觉刺激,使接受教育者通过清晰、逼真的多媒体资源感受信息化教学,进而启动聋哑生大脑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达到更深更快理解的目的。
本文通过问卷分析探究了翻转课堂的普及情况,并通过具体实践情况归纳了聋哑学校应用翻转课堂的有利因素。笔者希望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丰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翻转课堂科学地融入到我国聋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二、特教学校聋哑生认知特殊性分析
聋哑学生由于听觉障碍而丧失语言能力,这给他们感知外界事物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创伤。导致他们只能单一地用眼睛摄取信息,因此,聋哑儿童常常会表现出缄默状态。其反应表现出迟滞或异常,其实聋哑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视觉在他们的认知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的观察力极其敏锐。
信息技术推动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同时也为特殊教育领域提供了发展机遇。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特殊教育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翻转课堂成为了目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特教领域将会是一大突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调查报告《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2006年又出版了培训教程《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们的信息通信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针对特殊教育需要,立足于教育公平,要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可行性
为了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应用情况,笔者对山西和河北省内几家聋哑学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山西聋人学校、邢台市特殊教育学校、邯郸市特殊教育学校等。问题的设置是根据老师们对于翻转课堂的了解程度、目前信息技术水平等多维度结合;聋哑学生的问卷是以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学习习惯、信息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因素来设计的。
主要调查对象包括: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语文、数学、英语这四个科目任课教师。并对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的高三信息技术教师及班主任进行了访谈,通过实际访谈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结合各个学科自身特点,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适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问卷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特殊学校的利用情况,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次调查计划发放问卷120份,实际回收问卷109份,其中有效问卷共106份。下面笔者将逐一对本次调查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图1为任课教师所教科目是否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从前期的数据中得知,部分任教时间较长的老师,接受新型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困难,例如: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微课程的制作等。从图1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有43.4%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老师来说,一方面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只能在课上实施翻转,达不到让学生课下观看视频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要关注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时注重多维度结合。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翻转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否达到了教师们的期望值,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所调查的106份有效问卷的数据显示:仅有11.32%的教师表示翻转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并且达到了预期设想;47.17%的教师表示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较好,还有少部分教师甚至觉得其效果非常差。这并不代表翻转课堂在特殊教育学校不可实施,只是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也表明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视频制作、答疑解惑等过程中要注意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否更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图3是对该问题的调查数据分析:
从图3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58.49%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有利于聋哑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在访谈过程中,笔者观察到学生之间的沟通特别少,仅仅局限在课外活动中。
而在课堂上,只有老师问问题,学生才能和老师有交流讨论,学生缺乏主动交流互动的机会。但是通过课上翻转,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观看视频,这样当学生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先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而有13.21%的老师表示翻转课堂对学生沟通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也有极少数教师觉得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因素。存在这两种极端反应,不仅和教师授课方式存在联系,这也与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有密切关系。
由于各个学校师资条件不同,特教老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普遍存在差异,对于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也有不同的理解,以下是老师们对于翻转课堂应用时的理解和优势体现。
本题型为多选题,从图4中的数据显示:很多教师对于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及其优点的理解是很贴切的,45.28%的特教老师认为学生观看的教学视频应该是短小精悍,并且42.45%的教师认为教学信息及内容要清晰明确地呈现给学生。约一半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的运用可以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流程,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传授型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提高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优势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近两年来,翻转课堂在普通中小学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经过实践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聋哑学生缺乏自主性。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以教师课上教过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课下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业余时间比较多。将翻转课堂运用到特殊教育教学中,可根据学科特点,将其恰当地融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视频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设计好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活、学习等实际情况,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并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
特别是对于个别学困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操作能力、学习自主性都弱一些,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各类学生都加以激励,同时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应适当降低要求,在课堂上交流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促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2.有利于分层教学,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单一的“一对多”教学模式,面对全体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要达到的高度也是统一要求的,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多极分化: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课堂上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获取成功;而多数学生成绩处于中等,课上时间有限他们不能及时地向老师请教,导致一些学习问题一直存在;甚至一些学困生因长期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很难再坚持学习下去。
而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困生对于该小节知识点或者内容不清楚的地方,可利用课下时间观看视频,进行二次学习。同时,对于那些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倡导提前预习下一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如果有个别学生有特殊情况学业耽误,教师也可以将视频和任务单独发送给学生,这样被缺少的课程也可以及时补上,这种学习方法也体现了翻转课堂最本质的初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学生很少能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机械;而翻转课堂显著的特点是学习活动丰富、灵活化和个性化。课前,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的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确定问题,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小组探讨,寻求解决策略、成果汇报、参与评价等活动。因此,翻转课堂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模式的改革对每一个教师都会提出新的要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颠倒了传统的教学结构的同时实施个性化教学,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转课堂除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之外,还需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也提出较高要求。总之,在特殊教育领域顺利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鞭策教师自我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对聋哑生的教育教学研究是特教领域近一两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国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翻转课堂应用的研究并不多。
本研究通过分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翻转课堂应用情况,归纳总结了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了其教学效果,由于地域不同,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师水平差异,本研究分析情况难免存在不足。
总之,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哑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努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在聋哑类学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聋哑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宏洁,朱S.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0.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2-63.
[3]王昕,.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听障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制约因素的调查报告[J].甘肃科技纵横,2012(6):149-151.
[4]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聋校教学文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2-15.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特殊教育;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131-02
1 前言
在教育教W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在特殊教育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扩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而且能够提高学校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在特殊教育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拓展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的内容,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 特殊教育概述
要想了解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的特点,首先要对特殊教育进行了解,能够分析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所谓特殊教育,主要是表现在“特殊”一词上。特殊教育所进行的教育过程一般是利用特殊设计的课程、教材、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在学校中,特殊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具有某种缺陷的儿童,儿童自身的生理缺陷、症状比较明确,一般包括聋哑、失明、弱智、残疾等11类特殊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的含义比较模糊,主要是与所有正常儿童不一样的儿童的综合总称。
特殊儿童一种是含有疾病,导致自身出现缺陷,如先天聋哑、后天聋哑等;另一种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者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出现自闭、偏激等情况,导致这类儿童与正常儿童不能够共同接受常规教育。
特殊教育音乐教学是针对特殊儿童开展的音乐教学,使用的音乐教材、所选择的音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与常规的教学都有所区分。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教师在进行特殊教育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实际、具体情况,并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将每位教学对象的特点明确地显示出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如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常规教学模式,将相似的成长经历融合在教学内容中,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教学中逐渐培养自信,能够主动走向社会,通过具体的实践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断拓展生活视角、开阔眼界,增强音乐教学的效果。
3 多媒体技术走进特殊教育音乐课堂的有效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源泉,激发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特殊音乐教育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在实际教学中会有所不同。特殊儿童由于自身患有的疾病或者是生理缺陷,会对外界产生很大的抵触,但他们在惧怕外界的同时,也会对外界产生强烈的渴望,希望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感受外界的一切事物,不仅是欢喜,即使是悲伤,也希望自身能够感受。在学生强烈的精神需求下,在特殊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外界的新鲜事物带进课堂中,通过新鲜事物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通过音乐与外界接轨。
拓展学生的视野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实现教学联系实际,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又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在特殊音乐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音乐的质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感受生活的美好,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激发生活热情。特殊教育对象由于成长环境、自身智力水平、身体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阅历比较少,自身知识面比较狭窄。由于生理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实现音乐感知,尤其是对生活中的音乐元素的感知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在特殊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完美结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能够将多种生活经验融合在教学中,将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拓展学生的视野。
创设真实情境,实现寓教于乐 在特殊教育音乐教学中,增强学生感知能力是很重要的环节。如对于眼盲学生来说,在进行音乐学习时,视力无法满足要求,但是他们的听力会更加敏感,对视力进行一定的补充,尤其是在音乐感知上,对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更加敏感。在特殊教育音乐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教学模式逐渐僵化。学生长时间接受僵化教育,学习积极性下降,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会随之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技术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将学生的听力感知、视觉感知进一步放大,有效实现寓教于乐。
4 多媒体技术在特殊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改变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特殊教育学生对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自卑或者是自身疾病的影响,无法对外界有具体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建学生喜欢的教学场景,综合使用视频、声音、图片等手段,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智障学生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师在讲解新知识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如在讲解《十二生肖歌》时,教师可以通过Flash导入十二生肖,并且根据每个动物的特点配出相应的声音,让学生进行辨别,提高学习积极性。
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创设真实情境,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实现寓教于乐,在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如在教学《小企鹅》时,由于学生的头脑中基本没有企鹅的形象,很少有人见过企鹅,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网络上找寻有关南极、企鹅的图片、视频,然后将图片、视频放在合适的教学过程中,或者可以进行课前循环播放,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对音乐教学有最基本的认识。
音乐教学中最基本的认识问题解决后,就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如在欣赏戏剧《京调》片段时,如果单独讲授,让学生反复学习,对于没有相关基础的学生,具有较大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戏剧中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谱和京剧剧照等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来展示出来,讲解其中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5 结语
多媒体技术走进特殊教育音乐课堂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满足特殊教育学生音乐需求的必要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特殊教育音乐教学时,先要了解特殊儿童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特点,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音乐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增强特殊教育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新“视听”在特殊学校音乐教学中的整合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3(24):34.
关键词:家访 特殊群体 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价值”教育,是一种充满温情的、富有人性魅力的理性教育活动[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形势,尤其是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在眉睫,任务艰巨。家访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探索,在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大学生特殊群体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
大学生特殊群体,是指由于自身、家庭、社会等各种原因,在学习、生活、纪律、心理等方面处于困难或较差境地的群体。这些特殊群体往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特殊群体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经济拮据群体。也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简称贫困生)。经济的拮据使贫困生很难安心学习,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导致自卑、孤僻、不合群、偏激、焦虑,甚至诱发一些心理疾病。还有的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家庭实际情况,学习不努力,攀比心严重。
(2)学习困难群体。他们多数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动力不足,缺乏进取精神,自我约束力差。有的经常逃课,严重者会自暴自弃,违反校规校纪,屡教不改。
(3)网络痴迷群体。这些学生晚上上网通宵达旦,白天上课无精打采,甚至索性旷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多科补考,严重者导致学业荒废、留级乃至退学[2]。因连续上网时间过长,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疾病突发、失去生命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逃避责任、麻痹自我,趋向孤独、厌学、自私、冷漠,人际关系逐渐疏远,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甚至出现人格障碍[3]。
(4)特殊家庭群体。离异或不和谐的家庭给孩子带来极大危害和不良影响,尤其是单亲子女,由于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发生心理失衡,甚至有的大学生因此而长期不能自拔[4]。主要表现为自卑、逆反、恐惧、敏感、多疑、孤僻、消极情绪明显。
(5)心理薄弱群体。近几年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不良反应和反映障碍,心理疾病发生率高达30%左右,并呈现上升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厌学、焦虑、恋家、抑郁、失眠、自闭、社交恐惧等。
2.家访在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传统高校教育过程中,学校是施教方,学生是受教方,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特别是高校学生基本离开了家庭在学校住宿,再加上学生已经成人,思想教育工作成为学校单方面对学生开展的工作似乎理所应当。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发现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以往的功效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缺少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参与因素――家庭[5]。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西平先生曾说过:“学校教育如果不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家庭是学生最早的生活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思维习惯的养成和行为方式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很多特殊群体学生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联,要想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心理上的问题,就必须促成学校、家庭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因此,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家访,让学生家长熟悉和了解大学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配合学校开展部分工作,并提供关于学生成长方面的合理化建议,是高校完善管理体制的一种较好方式。通过家访,更加深入分析学生产生特殊表现的根本原因,也是辅导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家访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应该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大体分类,根据不同特殊群体确定不同的家访目标,然后制定较为详细的家访计划。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目的性和期望值。家访前,要认真细致地明确家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对家访效果的期望值,并慎重考虑此期望值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同时制定谈话提纲。
(2)了解学生。家访前要对家访学生的在校表现了如指掌,以便家访时能信手拈来,拉近与家长、学生的距离,提升家访的效果。
(3)加强沟通。由于大学生特殊群体大多是表现较差的学生,他们对老师家访多数有抵抗情绪。因此,要事先做通思想工作,端正他们对家访工作的认识,征得学生的赞同。家访前必须与家长提前约定好时间,并做好家访前与家长的电话沟通。
4.家访中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1)任务原则。家访中要根据预定的家访计划和谈话提纲,紧密围绕事先设定的目的和期望值来进行,通过家访向家长介绍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生活条件,学校的管理方式,介绍学生在校期间各种表现及取得的成绩,等等;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对学生的认知、对孩子的教育情况的了解;通过地方政府了解学生家里经济困难状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下一阶段学生的教育计划,收集家长对学校的希望和建议等;注意家访纪律,不给家访家庭增加麻烦和负担。
(2)艺术原则。不同的学生家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生活方式,尤其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家庭特点更富个性,因此在家访时,谈话一定要讲究方法,也就是谈话要有方向、有目的、讲究艺术。在反映学生在校表现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告状、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一定要从赞扬的角度切入话题,缺点要委婉地指出。这样,让学生能够接受,拉近师生的距离,也会使谈话气氛活跃,场面和谐。
(3)通话原则。如无特殊情况,多数时间的家访要三方通话,即家长、老师和学生三者都在场。这里老师一定要充当导演的角色,要讲究原则,让谈话气氛平等、轻松、愉快。消除消极因素,给学生讲话的机会,保证意见的准确和措施的切实可行[6]。
(4)和谐原则。在家访过程中,不论家长表现如何,绝不能指责家长。在沟通中产生的不同看法,要与家长友好协商,切忌与家长产生直接冲突,要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语气,陈述校方的立场和观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急于当场解决,给下一次沟通留下回旋余地。
5.家访结束后的总结与反思
家访结束后,需要对家访过程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反思是否达到预定的目的和期望值,有什么好的经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撰写家访小结,对学生的下一步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予以实施。对于没能达到预定目的和期望值的家访,要通过电话与家长保持联系,如有需要可另选时间再次进行家访。对于家访过程比较好的案例,除及时总结外,要做好家访后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进一步巩固其效果。
家访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日常教育和决策中,在沟通中挖掘学生负面表现产生的根源,在合作中寻求解决学生面临问题的最佳方式,做到了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家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重要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校学生李伟(化名),表面上属于学习困难型,了解情况后才知其除知识基础差外痴迷网络,经过多次教育帮助均无明显效果。通过家访,才了解到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该同学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家长从不与学生平等沟通,对学生期望值极高,久而久之造成学生有话不敢讲,自我封闭,压力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表现增加,通过网络逃避现实。挖掘其根源后,在第二次家访中,教师注重谈话策略,将心比心,拉近老师与家长的距离,双方交换意见,共同寻找原因,探讨解决办法。经过长期共同努力,李伟同学不但戒掉了电玩,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可见家访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目的不仅仅是推动思想教育工作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让青年学生能够在我们的工作中受益终生[5]。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家访在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家访更多意义上仅是针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而言的。即使这样,它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各种实际困难,例如学生众多、学生家庭住址在全国各地过于分散、经费等条件限制,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家访新模式,将登门家访、电话、信件、飞信、电子邮件、QQ群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唐道秀.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真实的存在[J].继续教
育研究,2009(5).
[2]梅松丽,葛鲁嘉,寇长贵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生活事
件和适应性[J].心理卫生杂志,2008,22(3).
[3]Peter M.Yellowlees,Shayna Marks.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or Internet addic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7,23(3).
[4]曹建琴.单亲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J].科技创
新导报,2009(18).
[5]凤帅.浅谈大学生家访促进学生、学校和家庭教育三维一
体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