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期;基本苗;施肥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123-1

在我国,冬麦区的范围较大,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对于解决全国粮食供给的意义重大。在冬小麦种植和栽培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复杂因素,对于气候变化及时应变,提高应变栽培的技术,确保逐年提高冬小麦的产量,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全国的粮食供给。本文在笔者多年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以及我国冬小麦栽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简要论述,以期与同行交流分享。

1 调整播种期的重要性及参考方案

1.1 调整播种期的重要性

根据多年的气温统计,我们不难发现,北方地区小麦播种至越冬的积温总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以2001-2007年小麦越冬前积温平均值为例,这一期间的平均值为727.87℃,比1971-1980年同期积温平均值高100℃。这100℃相当于小麦最适合播种期6d左右的积温,可使小麦主茎生长1.3片左右的叶片。如果按照传统播种期播种,这一时期小麦的生长状况将呈现主茎叶片生长过快,分蘖急速增多,群体过于繁茂的生长态势,从而导致土壤养分消耗速度过快。与此同时,还可能产生部分小麦穗分化期提前,缺乏抗寒、抗旱能力,而造成早春期间的冻害或者干旱死苗现象出现。因此,调整播种期,对于保证冬小麦产量是十分必要的。

1.2 调整播种期的参考方案

根据我们多年来对冬麦区的气候状况和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的研究、实验和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要想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目标,就必须调整冬小麦的播种期。在北方麦区,为了保证小麦冬前积温不超过650℃,维持在550℃-600℃之间,我们需要将小麦的播种期在传统播种期范围基础上推迟一周左右。根据研究结果,在此我们建议,北方冬麦区的播种期在传统播种期基础上推迟5-7d。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数值,具体操作情况还要视当时的气温变化而定,日平均气温在16℃、17℃左右为最佳播种期。

2 调整基本苗的重要性及参考方案

2.1 调整基本苗的重要性

控制基本苗数,对于实现小麦高产的意义重大。

基本苗过高,不仅容易造成种子浪费,增加生产成本,对于小麦高产也不利。基本苗过高,会导致由于群体过大而影响个体发育,容易发生病虫害,且不利于后期的光合作用,造成茎秆细弱,抗倒伏能力差等现象出现,致使小麦减产。

基本苗过少,则容易达不到理想穗数。同时,容易造成高位蘖的穗部形状差,单穗粒重低的现象出现,不利于高产。

因此,合理控制和调整基本苗,充分利用优势蘖成穗,优化其形态生理指标和穗部性状,是实现高产的关键。

2.2 调整基本苗的参考方案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麦区的基本苗普遍呈现过多的趋势,因此,在现有播种量基础上,适当减少播种量,是控制浪费和提高产量很好的方法。然而,由于各地区的气温、播种期、土壤等情况不尽相同,还是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过晚播种的冬小麦来说,由于播种期积温过低,可以在调整后的播种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基本苗,以确保有足够的成穗群体。通常冬前积温每降低15℃,就需要增加1万株/666.7平方米基本苗。

3 调整施肥方法的重要性及参考方案

3.1 调整施肥的重要性

根据我们对高产小麦生长发育过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在越冬前期,植株中的氮含量较高,在分蘖期,植株中的氮含量和氮素积累强度都达到最高值。由此可见,在小麦发育过程中,施足底肥至关重要。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通常以施肥水为主来满足植株生长需求,同时能够起到控制群体和调节株型结构的效果。扬花后,小麦茎叶的氮含量急速降低,氮积累强度呈现负值。而此时籽粒的氮含量和氮积累逐步增加,籽粒的氮素积累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籽粒灌浆中期,蛋白质积累强度最大,对氮素需求较大,因此,在扬花灌浆初期,需要施入适量的肥料,以促进籽粒灌浆,使籽粒发育饱满,提高产量。只有在对小麦成长发育各个阶段的肥料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遵照这一规律积极调整小麦施肥,才能保证在减少人力物力浪费的同时,确保小麦颗粒饱满,高产丰收。

3.2 调整施肥的参考方案

要想做到合理施肥,实现节约成本,促进高产,就要严格遵照上面我们所提到的施肥规律进行施肥。在冬小麦施肥过程中,建议在高产麦田中,小麦全育期施氮素15-18kg/666.7m2、五氧化二磷7-9kg/666.7m2,氧化钾6-8kg/666.7m2。氮肥底施和追施比例5:5或者4:6,追肥重点在拔节期。

4 结语

有关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许多有待研究和提高的部分。如何提高冬小麦的抗旱、抗寒能力、如何减少冬小麦的病虫害、如何提高冬小麦的产量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所有从业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争取将我国的应变栽培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使冬小麦种植走上更加高产高效的道路。

参考文献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96

1 提高播种质量,打好高产的基础

选用良种、种子处理,应根据巩留县的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应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病虫害种类选种。巩留县主要选用伊农18号、新冬29号等优良品种。选择土壤肥力中等以上(有机质1.0%以上,碱解氮60mg/kg以上,速效磷10mg /kg以上);冬小麦500kg/667m2,每667m2施纯氮14~15kg,磷(P2O5)12 kg。

2 冬小麦主要生育指标和目标产量

2.1 群体动态指标

越冬前小麦“茎蘖3~5个,次生根7~8条,叶片青绿色,蘖壮像鸡瓜”冬前生长健壮,不过旺,不瘦弱。每667m2基本苗25万左右,最高茎数80~90万,起身期总茎数90~110万,抽穗期数45~50万株左右。

2.2 产量结构结构指标

每667m2穗数40~45万左右、穗粒数28~34粒、千粒重≥40g, 产量450~500kg/667m2。

3 各种管理

3.1 栽培技术措施

3.1.1 播前准备

种子质量为≥99.0%,净度≥98%,发芽率85%,水分≤13%。每年冬播用种必须做到:100%良种,100%药剂拌种,100%代肥下种;防治小麦雪腐、雪霉病可用200FF卫福种衣剂200~300mL或2.5%适乐时种衣剂200mL拌麦种10kg。小麦一号病病区,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300mL或五氯硝基苯1kg拌麦种100kg。对于雪腐雪霉病与腥黑穗病混发区,每100kg种子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g+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200~300mL或10%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500g拌种防治

3.1.2 适墒播种

浇足底墒水,整地前灌足灌均底墒水,每667m2灌量70~80m3。不漏灌,保证全田墒度均匀;施足底肥,优质农家肥2000kg/667m2、中等肥力整地前施用纯氮6~8kg磷(P2O5)10kg作低肥,施于土层10cm一下;整地,茬地、休闲地、绿肥地要深耕地,深度20cm以上,秋翻地用旋耕机整地即可,深度10cm以上.不漏犁,耙精细,达到“齐、平、松、碎、墒、净”6字标均,使土壤处于“上虚下实”的特播状态。

3.1.3 播种

播种时间巩留县为9月25日~10月15日。播量优良品种18~20kg/667m2。“干播湿出”的要适当加大播量。晚播麦每推迟一天增加播量0.5kg/667m2。磷酸二铵5kg/667m2,种肥分箱。主要以15cm 等行距条播和宽窄行(宽行20cm,窄行10cm)条播。在土地坡降比较大的田块,采取四沟六行或六沟四行沟播方式。播种深度3~5cm。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

3.2 冬前管理

播种后3d内,应挖好毛渠。格田灌溉区,则应及时扶好田埂。及时查苗补种,补种时必用浸水一昼夜的种子,以缩小田间苗龄差距。有条件的乡(镇)场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当麦田土壤含水量降到15%以下时,应及时冬灌。

3.3 返青管理

春吧,开春冬小麦麦苗返青后及时春吧,增温保墒,耙地深度5cm,盐碱地2~3次,要做到、每次间隔3~5d;追肥,在头水前机械条施尿素5~8kg,施肥深度5cm;灌水,冬小麦分蘖末期,灌第一水(4月中下旬),灌水量为50~60m3,采用小哇灌或细流沟灌,灌均,灌透、严禁大水漫灌。

3.4 拔节抽穗期管理

小麦在拔节前,用矮壮素或壮丰安60mL/667m2进行化控。要抓时间,必须进行化控。返青期至拔节期,防治麦田杂草。孕穗期灌第二水,灌水量60~70m3灌足灌透。采取小哇灌或细流沟灌,不得大水漫灌。

3.5 扬花至成熟期的管理

冬小麦扬花后10~15d灌第三水,灌水量60m3/667m2,采取细灌或细流沟灌。小麦“一喷三防”是近几年由国家投资普及推广的一项“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措施。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施,达到防病虫(锈病、白粉病、蚜虫等)、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确保小麦增产增收。以防治锈病为主的麦田,每667m2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g或12.5%烯唑醇40mL加98%磷酸二氢钾100g或大量元素水溶肥或植保素加水喷雾。以防治赤霉病、麦穗蚜为主的麦田,蚜虫是小麦生长中后期的重要虫害,也是小麦一喷三防的主要防治对象。

4 收 获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第3篇

产量目标:500-550公斤/亩。

群体结构为:冬小麦早熟品种,有效穗数38-43万/亩,穗粒数30-33粒,千粒重43-48克,基本苗25-30万/亩,冬前最高总茎数75-80万/亩。冬小麦中晚熟品种,有效穗数37-41万/亩,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1-46克,基本苗22-25万/亩,冬前最高总茎数70-75万/亩。

2 选用优质高产品种

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应具有500-600公斤/亩生产能力,抗逆性强,抗寒、抗旱抗倒伏、抗病性强,综合性状好。品质达到面粉加工企业生产等级粉的要求。所用品种的种子质量应达到GB4404.1-2008标准的要求。昌吉市目前应选用以下品种:新冬22号、新冬17号、新冬18号、新冬33号(九冬3号)。新冬33号要求10月前播种,产量优势十分明显。

3 选地与培肥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层结构良好,具有中等以上肥力地块,即耕层土壤含有机质12克/公斤,碱解氮60-80毫克/公斤,有效磷8-10毫克/公斤,速效钾150-200毫克/公斤以上。不具备以上肥力指标,要采取综合培肥措施,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翻压绿肥,配合施用化肥,而逐步达到。对坡度大或高低不平的地块要进行工程性平整。

4 整地施底肥

小麦要合理轮作倒茬,避免连茬过长,重茬不超过3年。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伏秋耕,耕深23-25厘米,要合墒耕翻,达到犁条直、块松碎、扣茬严密,地头地边犁到,地面平整,播种前要精细耙耱整地,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犁地前深施底肥,底肥为辅熟农家肥1-2吨/亩,尿素10公斤/亩,重过磷酸钙15公斤/亩,均匀撒与地面或用犁带施肥箱,结合秋耕施入土层。土壤肥力高或不具备施有机肥,每亩施尿素15公斤,重过磷酸钙20公斤做底肥深施。

5 种子处理

选用经过精选加工,纯度99%,净度99%,发芽率85%以上质量标准的种子。播种前进行晒种和药剂拌种,即在播种前3-5天晒种后,每百公斤种子用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200-300毫升,加水1-1.5公斤拌种,或使用25%多菌灵或15%粉锈宁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

6 适时播种

6.1 播种期

适时播种是为了培育壮苗,壮苗才能壮根、增蘖,达到穗多、穗大而丰产。冬小麦的壮苗标准是:冬前长出5-6片叶,2-3个蘖,7-8条次生根,叶色深绿,冬前最高茎蘖数:中晚熟品种70-75万/亩,中早熟品种75-80万/亩。冬小麦从播种到停止生长越冬前,要求有0℃以上积温490-560℃,昌吉市正常气候条件下,日平均气温下降到15-17℃为高产冬小麦播种的适期,一般为9月15日至30日。

6.2 播种量

要根据品种分蘖成穗特性、播期、种子质量统筹。分蘖力强的冬小麦中晚熟品种如新冬18号、新冬17号,9月中旬前每亩16-18公斤,9月中旬后每亩18-20公斤;分蘖力较弱的中早熟品种如新冬22号、新冬33号(九冬3号),9月中旬前每亩20-22公斤,9月中旬后每亩22-24公斤。晚播冬小麦,播种量逐渐加大,按每推迟1天,播量增加0.5公斤每亩递增。

6.3 播种及铺管方式

滴灌系统建设及其管道铺设应按水利设施建设规范于8月底前施工完毕。

播种前将播种机械改装,采用一条龙作业,随播种随铺毛管,毛管铺设在土壤1-2厘米深处。铺管方式为:播种采用一管4行,3.6米播幅,播24行小麦,铺设6条毛管,小麦行距14厘米,铺设毛管位置小麦行距为18厘米。

6.4 播种质量

在规定的适播期内进行播种;控制好播种质量;带种肥每亩磷酸二铵5-6公斤,施肥深度8-9厘米。播种达到行直、不重、不漏,播后盖严压实,控制达到4-5厘米播种深度。

7 肥水管理

7.1 滴水

播后1-2天内做好地头、地边、断行的补种。播后3-5天内联接好主管、支管和毛管。冬小麦滴灌一般滴水9-11次,沙性较强的地块滴水要10-12次。播种后利用原有滴灌设施系统,先播种后滴水出苗。一般滴出苗水1-2次。除滴出苗水和滴越冬前冬灌水时要加大滴水量外,生育期间每次滴水量每亩30-40立方米,做到前中期滴水量大,后期滴水量小。在冬小麦拔节期、挑旗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要滴水7-8次。冬小麦春季第一次滴水应根据小麦苗情灵活掌握。“立夏”前上头水是冬麦田灌水的实践经验。土壤肥力高,适期播种的中高产麦田,春四叶展开,春五叶露尖是滴头水的最佳时期。中低产田或播期过晚,冬前分蘖少的麦田,须在春三叶期滴水,促进年后分蘖成穗。对生长发育快的中早熟品种,应早滴水,一般在4月15日前滴水施肥,最后一次滴水,中早熟品种“夏至”前停水,中晚熟品种6月底前停水。

7.2 追肥

在冬小麦拔节期、挑旗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要四个时期随滴水滴肥5-6次。施肥采用“少吃多餐”原则,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开春第一次滴水追施尿素13公斤/亩,硫酸钾3公斤/亩;二水滴尿素8公斤/亩;三水滴尿素5公斤/亩,最后两次滴水尿素3公斤/亩,增施磷酸二氢钾2公斤/亩,以防止干热风的危害,增加粒重,提高品质。

8 化控防倒伏

滴灌小麦灌水条件改善,水肥充足,生长较旺盛,实现高产高效要做好防倒伏工作。在适当降低播种量,控制水肥的同时,在冬麦起身期,喷施矮壮素200克/亩。

9 防除麦田杂草

麦田恶性杂草主要是: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及灰藜、田旋花等双子叶杂草。防除杂草主要实行农业措施和人工拔除,严重的地块进行化学除草。防除狗尾草雷硬莸群瘫究圃硬萦6.9%螵马乳油40-50毫升兑水30公斤,在杂草3-5叶期喷施。双子叶(阔叶)杂草防除,用20%使它隆乳油50毫升兑水30公斤,在小麦返青后3-4叶期喷施。

10 综合防治病虫害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以农业措施和生物防治为主,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深耕晒、控制群体,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限制浇水过多等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由于滴灌条件下水肥协调,小麦群体大,田间通风条件较差,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危害。小麦常发病有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白粉病、锈病等。小麦黑穗病用3%敌萎丹进行种子处理。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一般年份不防治,个别重病地块病情指数达到20%-30%时,用25%粉锈宁乳油50克兑水30公斤,在发病初期喷施一次,锈病严重地块小麦扬花后期再喷施一次。

小麦常见虫害有蚜虫、皮蓟马、潜叶蝇等,一般年份不防治,个别年份个别地块可根据虫情预报,小麦潜叶蝇防治指标10%以上,用北农爱福丁(阿维霉素)每亩10毫克兑水30公斤喷施一次。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麦蚜虫、皮蓟马防治指标百穗500头以上,用40%吡虫啉或啶虫脒喷雾防治。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冬小麦;宁冬8号;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冬小麦是宁南山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 066.67 hm2,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4.2%。近年来由于干旱、干热风及病虫危害,造成冬小麦单产水平低,总产量徘徊不前,严重威胁该地区粮食安全生产。因此,选育出丰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冬小麦新品种已成为提高当地小麦单产水平、增加粮食总产、拓宽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现将冬小麦新品种宁冬8号的选育经过简述如下。

1选育经过

宁冬8号原代号WF93-26,系隆德县种子管理站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课题组于1993年从引进冬小麦品系83-53-52中,采用单株系统经多次株选,于1998年育成。2年区试和2年生产示范表明,该品种抗锈、抗冻、抗青干、抗旱、丰产稳产、落黄好。2003年12月通过宁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宁冬8号。经多年试验与生产示范,该品种适宜宁南山区阴湿二阴区塬台地及半干旱区川水地种植。

2产量表现

1998年在品系鉴定试验中,宁冬8号折合产量5 929.8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8.6%,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1999—2000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宁冬8号折合产量5 930.3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7.15%。其中,1999年折合产量为5 721.0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6.9%,居6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与对照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2000年折合产量为6 139.5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7.4%,居8个参试品种(系)第1位,与对照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01—2002年参加宁南山区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2001年3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产量5 425.2 kg/hm2,较对照中引6号增产8.32%,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与对照品种间的产量达显著水平;2002年4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4 771.2 kg/hm2,较对照中引6号增产12.22%,居7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与对照品种间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001年在原州区开城镇、隆德县沙塘镇、隆德县联财镇共示范种植13.3 hm2,平均折合产量6 038.2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4.67%。其中原州区开城镇种植4.3 hm2,平均产量5 866.6 kg/hm2,比对照宁冬1号增产18.23%;隆德县沙塘镇种植3.5 hm2,平均折合产量6 103.4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12.82%;隆德县联财镇种植4.5 hm2,平均折合产量6 144.6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12.96%。2002年在彭阳王洼、原州区开城镇、隆德县沙塘镇示范种植15.0 hm2,平均产量5 986.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9.89%。其中彭阳王洼种植5.0 hm2,平均产量5 924.1 kg/hm2,比对照西峰20号增产8.86%;原州区开城镇种植3.8 hm2,平均折合产量6 022.5 kg/hm2,比对照宁冬1号增产13.36%;隆德县沙塘镇种植6.2 hm2,平均折合产量6 014.4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7.42%。2003年参加宁南山区冬小麦生产示范,在原州、隆德、西吉、彭阳等县区4点生产试验3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产量5 721.0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4.6%,居6个参试品种第2位。其中原州区平均产量5 684.4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6.8%;隆德县平均产量5 821.6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7.5%;西吉县平均产量5 744.8 kg/hm2,较对照中引6号减产2.0%;彭阳县平均产量5 633.2 kg/hm2,比对照中引6号增产6.1%。

3特征特性

宁冬8号幼苗葡匐,叶色深绿色,茎秆健壮,株高104~109 cm;顶芒白穗,长方形穗,穗长8.2 cm,结实小穗15.6个,穗粒数31粒,平均单穗粒重1.31 g,籽粒长圆形,浅红色,角质,千粒重39.7~42.5 g。经宁夏农林科学院品质分析测试中心测定,籽粒粗蛋白11.67 g,粗淀粉64.41 g,容重0.799 g/L,湿面筋18.82 g。该品种为冬性,全生育期276 d,中熟品种。抗冻、抗旱性强,抗青干能力较强,落黄正常,高抗小麦条锈病,中抗白粉病。

4栽培技术

一是深耕整地。播前深耕25 cm,打破犁底层,使土地平整、土地松碎、上虚下实[1]。二是适期播种。六盘山阴湿及二阴区塬台地9月中旬播种,黄土丘陵区干旱区和河谷川道半干旱区川水地9月下旬播种。塬台地播种量510万~570万粒/hm2,保苗570万~645万根/hm2。川水地播量600万~675万粒/hm2,保苗650万~700万根/hm2。三是合理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播前基施农家肥4.5 t/hm2以上、二铵150~225 kg/hm2、尿素112.5~150.0 kg/hm2,返青后及时深施二铵150 kg/hm2、尿素112.5 kg/hm2,灌浆期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0.3%~0.4%磷酸二氢钾750 kg/hm2,以增加粒重[2]。四是加强田间管理。12月中旬冬灌1次,4月下旬至5月上旬灌水1次,孕穗及抽穗期结合叶面追肥喷40%乐果乳油375 mL/hm2防蚜,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75 kg/hm2对水750 (下转第94页)

(上接第85页)

kg喷雾防白粉病,用20%粉锈宁乳油600 mL/hm2对水750 kg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3-4]。蜡熟后期及时施肥确保丰产丰收。五是适时收获。最佳收获期是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人工收获应选择在蜡熟末期,机械收割最佳期为完熟初期。过早收获,影响产量和品质;过迟收获,导致养分倒流,造成减产。

5参考文献

[1] 康惠忠,王莉莉.尖扎县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4(4):35.

[2] 袁爱玲.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途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7):10.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适期;配套技术

伊犁地区小麦病虫害种类较多,当前危害小麦的主要病虫害有条锈、叶锈、秆锈病、小麦叶枯病、蚜虫等;因此,必须选择综合抗性好药物消除危害。

近年来,伊犁河谷冬前积温有明显升高的趋势,积温1960-1980年2956.50C,1990年3403.630C,2000年3453.810C,2005年3531.350C。另外玉米播种面积的不断增加,推迟了播种时期,大大拓宽了冬小麦播种适期的范围。因此,从小麦生产实际出发,有必要对小麦播种适期这古老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当前生产上在播期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早播所带来的后果

伊犁河谷有些冬小麦种植区(察布查尔县的坎乡、库根其)等,利用春播作物浇的最后一次水,浇地墒水种冬小麦。由于播种早(9月10-15日)麦苗过旺,消耗土壤营养多,很容易侵染各种真菌性病害,十分不利于安全越冬,致使因雪霉病和冻害而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

1.2 晚播所带来的后果

现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多,冬前积温的升高,如:1960―1989年(9、10、11月)的积温874.690C,1990―1999年904.760C,2000―2005年930.720C,及时腾不出冬小麦种植地,很明显的推迟了播种适期,(11月15),加大了播种量30公斤/亩,增加了成本。另外,有效积温不够、麦苗生长弱、无分蘖、糖分积累少,不利于安全越冬发生冻害死亡。

1.3 晚播对产量的后果

晚播麦以株茎成穗为主,基本苗相当合理穗数的80―100%,无分蘖,冬前积温不够或小于2900C。产量低1955-1957年10月4日种植的麦田亩产达95.6公斤,比适期播种减产53.9公斤/亩;2008年10月16日播种的麦田亩产达417公斤,比适期播种减产15公斤/亩;2010年11月2日播种的麦田亩产达397.99公斤,比适期播种减产17.36 公斤/亩。

2 对播种适期的具体分析

2.1 用高产多途径的观点看小麦的播种适期

分析表明[1]: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播期麦田通过相应的途径,应用适当的配套栽培技术,可以达到同等产量水平。即早茬麦通过精播栽培、中茬麦应用中播技术、晚茬麦实行独秆栽培,只有措施得当,自会共创高产。

这样一来,把冬小麦的播种适期从传统的短短时间扩展到一个比较宽的范围,在小麦生产上无疑是一项新的突破。

2.2 分蘖规律决定了不同途径的播种适期

如前所述,早、中、晚茬小麦需要通过该自不同的途径来获取高产。它是形成以分蘖穗为主,主茎成穗与分蘖成穗并重和以主茎成穗为主的三个途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王润之、许昌桑等通过研究[2],基本摸清了单株茎数与主茎叶龄,及二者与冬前积温之间的关系。现结合不同途径的特点,分别表述如下:

从表1看出:(1)早茬麦以分蘖成穗为主,基本苗相当合理穗数的20-30%,要求单株茎数5-6个,主茎叶龄数6/0-7/0,需冬前积温620-7600C。

(2)中茬麦以主茎成穗与分蘖成穗并重,基本苗相当合理穗数的40-60%,冬前单株茎数达3-4个,主茎叶龄数4.5/0-5/0,需冬前积温480-5500C。

(3)晚茬麦以主茎成穗为主,基本苗相当合理穗80-100%,冬前单株茎数有0个,主茎叶龄1/0-1.5/0,需冬前积温小于2900C。

综合上述,冬前积温290-7600C,为全播种的适期范围,冬小麦适期范围的扩大,意味着能够把一部分>18的热量资源让给秋收作物,有利于复播作物的双高产。

2.3 不同年代对小麦播种适期的影响

近十年来,温度的升高,对小麦播种适期不可低固的影响。笔者通过55年气象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年气温明显的变化趋势(2)。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年代的增加年平均气温随着增加,播种时期随着年代的增加而推迟为10/9-20/10.

结论:

(1)研究表明,把小麦的播种适期从短短几天扩展为一个比较宽的范围,以冬小麦的全程播种适期,其中早茬精播小麦为620-7600C,超过600 0C形成旺苗,中茬中播小麦为480-550 0C(0≥0C的积温达450-500 0C状苗标准),基本符合前人研究结果,晚茬独秆苗由于积温低于2900C变成弱苗。

(2)由于近年来,冬前积温的明显升高,冬小麦的播种适期相应推迟。伊犁河谷相应推迟8-10天为宜。

(3) 在以一年二作物为主的产区,不宜单一推广中播技术,可以考虑把一部分大于160C的热量资源让给复播作物,以提高种植指数和效益。

(4)指导种植应坚决克服“弃秋保麦”的错误观点,及时扭转盲目抢时早播和晚播的倾向,并以,抓进度为转质量为主。提高播种质量的核心是因时配套,切实体系早茬麦按精播栽培、中茬麦按中播栽培、晚茬麦按独秆栽培的规范种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采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风采童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实验力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