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律专业远程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远程教育模式;法学专业;措施;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教育方面也逐渐采用新的科技成果。远程教育模式就是用现代的科技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向公共或者个人学习场所传送,教学所采用的形式是利用多媒体或者技术系统。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将教与学在时空上进行分离,而非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法学是应用型学科,其主要目的是使大家熟知理论知识,而远程教育模式在法学专业中的应用,则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推动法学专业发展。
一、远程教育法学专业教学质量特点
各大高校对现代远程教育模式非常认可,同时也纷纷加强了新模式的应用,在法学专业采用远程教育模式已不再过度注重数量上的扩张,转向了对质量的监控。通过搜集各校法学专业远程教育的主要信息,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以便于对新模式在法学专业的应用作出质量的评价,并且归纳其特点。
(一)教育质量观具有适应性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趋于大众化,远程教育模式的质量标准就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指学生的需要,同时还涉及到满足单位、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需要大批的法律人才投入到法制建设中来,远程教育在法学专业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统一的新型应用人才,采用新模式的法学教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衡量其培养学生的质量指标。
(二)远程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特点
现代远程法学教育的基础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指标。为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对学习工程进行有效监督,此外为帮助学生适应新的远程教育模式,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转变,或者对学生实施技能培训,这是由于思想和技术的支持更加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
(三)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具有可控性的特点
远程教育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教与学空间上的分离,远程教育模式的过程大体上分为招生、开发课程、实施并保障教学、进行评估与督导等环节,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对教育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保证质量,远程教学的重心应转向教学过程,管理的有序性、可控性非常重要,要借助于整个过程的控制来达到现代教育的质量标准。
(四)远程教育法学专业能力训练具有实践性特点
法学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性较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的目标,因此,法学专业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处理法律领域各种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 远程教育模式在法学专业中的应用
(一) 通过网上传送教学资源进行远程教学
通过教学系统,一些高等院校或者教师将法学专业的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空间,目的是供需要法学资源的人们下载使用。在学习各种法律知识时,比如说对民法的学习,可以在远程教育的教学系统中上传法学名家王利明教授讲解民法的讲课视频。
(二) 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远程教学
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学指的是教师或者教育机构在进行教学时,通过有线电视或计算机网络电视进行传播,对其他地方的学习者进行授课的方式。比如在学习某项法律条文时,不用聘请教师,而是将某法学名家的教学视频播放,以供大家学习。
(三)通过自主整合网络资源进行远程教学
这个过程主要是学习者进行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整合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刑法所讲的盗窃罪时,学习者先搜集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并对其予以加工,整合成教学案例进行参考、研究,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学生进行交流,最后在网络上结果以供其他人借鉴。
三、远程教育模式在法学专业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远程教育的应用范围受限制,需进一步推广
许多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长久以来均采用的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师生对传统模式习均以为常,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便使得短时间内现代远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普遍性推广应用。全国很多高校都设立了法学专业,但是法学专业采用远程教育模式的高校很少,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远程教育模式有相对较大的应用空间。
(二)对远程教育设置门槛,很难获取教学资源
目前,有些高校不但没有为学生提供获取教学资源的空间,而且还对远程教育设置门槛,几乎很少有学校为学生提供无偿使用的教学资源。一些学校法学专业的教学资源是通过交换或者购买取得的。法学专业是一门重要的骨干课程,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量很大,有相当多的学生难以支付很大的花费来购买教学资源。
(三)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落后
很多学校的法学专业教材不合理,没有使用我国统一的教材,教材的很多内容出现重复的现象,这既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符合法学教学改革的要求。除此之外,教材的编写方式落后,比较传统和保守,教材注重的是理论,对实务部分只是轻描淡写。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逐渐感到烦躁、厌烦,教材内容往往落后于现实新法律的颁布。
四、远程教育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 对法学专业课程进行结构调整,确保符合培养目标
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主线应该定位职业岗位,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导。在课程的设置中增加实务类内容,尽量减少理论性内容,还应增加操作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力。对学生的选修课程进行调整,减少非法律类课程,同时增加与专业技能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力、发展力等综合能力。
(二)改变教材编写和选用形式
目前,法学专业的教材内容落后,即使改版也不变内容。要提高法学专业远程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选用适合开放教育的教材,教材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目标、贴近学生基础。学生所用教材除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添加定量的案例并进行分析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要突出法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内容的特色
法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科学性、效用性,还要与思想性结合并达成统一,这样对学习者的学习才会有利。在远程教育前提下进行的法学专业教学内容应以先进、实用为原则。法学专业远程教育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教材要突破传统内容,选取内容新颖,应用性强的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程序,提高学生远程教育的质量。
五、结束语
总之,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法学专业在所有学科中的地位是尤为重要的,而且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因而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纷纷采用远程教育模式教学,即便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模式此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整合资源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远程教育模式在法学专业中应得到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向平.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完善[J].黑河学刊,2010(2):102―104
关键词:远程教育;法学;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设置的构想
新课程专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6学分,共1368课时。其中公共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1学分,918学时;专业选修课程1分,342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课程开设大学语文(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外语等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开设宪法学(3学分、54学时)、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法理学(3学分、54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分的课程修读。
新课程本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1学分,共1 278课时。公共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5学分,990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180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开设应用文写作(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外语、计算机应用、逻辑学等课程,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中国法制史(5学分、90学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经济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证据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国际法学(5学分、90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人权法、海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外国法制史、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0学分的课程修读。
二、新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取消毕业论文必要性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具有三个特点:指导性、习作性、层次性。
从目的上看,成人学员大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撰写了论文,部分学员还参与了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仅仅以本科课程、甚至专科课程是否可以应用到具体问题上来总结和检阅学员的学习成果,显然略失偏颇。
从特点上看,指导性做不好。远程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学员的论文质量,甚至有些指导教师自己撰写论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习作性没必要,前面说了,好多学员已经写了不少的论文,个别学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强于指导教师的论文。
(二)取消外语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学以致用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远程教育专科培养的是低端的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接触到外语,即使真的需要用到外语时,我们学的外语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学员的需要,因为学员遇到的外语专业性太强,而我们现在设置的外语课程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性。
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知识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与其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外语水平学习借鉴外国法律知识,倒不如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将那些有外语天赋的外语尖子培养成为职业地翻译人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准确的翻译成为汉语文章,供工作一线的每一位人员参考、借鉴。
(三)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增加学分和学时的必要性
1.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对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法学专业和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及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普通高校要培养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甚至是国际级的高级人才,它是一种精英教育,其毕业生部分将成为法学专业的职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而非一线工作人员,另一部分将成为实务界领军人物。它要求学员知识面广,课程覆盖法学专业各领域;要求学员有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课程理论性要强;要求学员具有比较法研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外语课程必修。所以普通高校除了设置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学、民法学、民事诉讼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学、商法学、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十四门主干课程外,各普通高校依据自身教育目标的侧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比如,邮电大学培养能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认识和处理信息时代来临所产生的新问题,如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和通信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等的基本能力。其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信息产业法律法规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经济类院校法学专业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知识产权法、保险法、金融法、海商法、劳动法、公司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还有些学校开设律师实务、法律文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交礼仪、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献检索与利用、专业英语等课程。 而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一定法学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在固有单位发挥自己法学专长的基础人才,它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一部分还有稳定职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基层人员。它不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更不追求毕业生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所以,现代远程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校法学课程设置。
2.课程数量和深度的设置要与学员求知状况和基础相适应
电大法学专业专、本科学员中不仅有在职人员,还有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为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甚至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个别化的学习方式继续其学业。这个群体的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国家高级人才,而是要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这个群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是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他们几乎全部是有过法律实践的法律实践者。
鉴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自身的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中央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数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课程深度以能完全、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被学员掌握、应用为原则。
3.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教学方式和技术的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提供视频和授课讲义,同步播放自主学习课件。课程讲解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性,在教学手段上倡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大力推动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远程教学工具将日益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将逐渐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万金油式的基层法律工作者将会被社会彻底淘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现代远程法学教育的终极教学目的。只有对现在的远程法学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参考文献:
榆林村位于郑州市高新区沟赵办事处北部,国家公路大动脉-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穿境而过,把榆林村分成南北两部分。索河、须河分别流经榆林村西、北、东三个方向交汇于该村东北部。全村有两个自然村,土地面积3168亩,其中耕地1974亩。全村现有人口1650人,分为三个村民组。榆林村有孙、冯、贾、贺等十余姓氏,村民勤劳诚实,民风淳朴。该村畜牧业有数十年发展历史,产业基础较好,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全村有养猪、养鸡、养鸭、养牛等养殖户三十余家,年产值达数百万元。2011年3月,该村十余家养猪、养鸭养殖户联合起来,成立了郑州高新区首家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
榆林村干部队伍年富力强,干部年龄多在25-45岁之间,其中绝大多数在40岁上下,党支部成员3人,村委会成员3人,大学生村干部2人。全村党员5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33%,全村联户代表2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58%。该村信息技术普及工作较为突出,群众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交流较为普遍,2011年12月,榆林村建立了高新区首家村庄博客。
2011年以来,榆林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站点为全村党员干部带来时政新闻、农业科技、法律维权、人口计生、经济管理、休闲娱乐等丰富的海量信息,开阔了群众视野,增强了群众知识,丰富了群众生活。
二、 一年来学习收看情况及其他做法
一年来,榆林村党支部在高新区党委、管委,沟赵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站点这个平台,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多形式集中时间对党员干部,广大群众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其主要措施有:
1、结合村委会办公网络的开通,通过全国、省、市现代远程教育互联网络,及时组织收看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村庄管理、农业科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
2、利用每月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的时机,及时传达党和国家新的路线方针政策,收看现代远程教育相关知识内容。“4+ 2”工作法推广、“三资”清理活动等都是借助这种方式实现的。
3、利用上级组织安排集中政治学习讨论活动的机会,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使学习讨论活动不断深化,真正做到入心入脑。“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学习活动由于借助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方便了党员干部相关政策资料的搜集整理,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4、利用农闲及其他群众相对集中的时间,以现代远程教育休闲娱乐内容为载体,对群众进行人口计生、法律维权、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寓教于乐,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好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村庄发展管理等借助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得到很好的传播,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好评。
三、取得的成效效果
一年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站点,使农村党员干部获得新知识,增强了村庄建设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才干,使广大群众丰富了闲暇时节的生活,增强了致富奔小康的各项技能。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站点相关知识的不断学习,现代远程教育“让干部受教育,让群众得实惠”的教育目标基本实现。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运用在教育干部、培训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
四、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意见
目前,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远程教育网络不定期发生中断,严重影响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存在的首要问题。
2、远程教育网络一度受其网线电话线电话通话的影响,往往在收听收看的过程中因为电话通话使远程教育网络中断,接着看又回复困难。
3、如2所述,远程教育播放器播放功能设置不完善,其中,不能定时播放及快速快进快退功能缺失问题尤为突出。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公平;路径
一、现代远程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优势
传统的推进教育公平的做法在中国都会遇到一定的问题,但积极发展远程教育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了一条蹊径,而且现代远程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确实独具优势,具体而言:1.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与多种教育形态融合,如此就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多种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产品。远程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可以为人们提供学历教育和专业教育;如果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结合,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而且现代远程教育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学习方式也可以随着学习者的时间而调整,可以让学习者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如此一来,现代远程教育的这种“兼容性”既扩大了学习者的受众主体,也扩展了教育机会的公平。2.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兼具发展性和补偿性政策的效果就其补偿性而言,其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教育资源匮乏的区域,能够保证资源匮乏的区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从而提升教育效果。同时,从发展性而言,远程教育扩大其教育总量的供给可以不受师资、教学硬件的限制,其扩大规模比传统学校教育扩大教育总量的供给更加容易。3.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对经费投入要求更低,同等规模的经费比传统学校教育能够给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尽管也需要经费的投入,比如,教学设备的软硬件建设,但其只要投入一次就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只要其规模上去了,其运行成本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是较低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发源地———英国,通过建立巨型的开放大学,学生的容量是普通学校的10倍,但其教育经费只需要普通学校的50%,之所以成本较低是因为巨型开放大学的运行机制与普通高校是不同的。我国有学者对广播电视大学与普通高校的经费也做了对比研究,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容量是普通高校的3-5倍,其生均经费只是普通学校的20%左右[1]。可见,如果在同等经费的投入下,现代远程教育的供给总量将会大大提升,极大地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二、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机制
1.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如果从价值观上考察,既是教育公平化和民主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终身学习理论的产物。如果从物质形态上考察,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结果。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察,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科技及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可见,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发展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学习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知识与技能的更新成为人们就业的重要筹码,而传统的学校教育无法随时为人们提供知识与技能的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保证了教育资源供给的即时性,为人们学习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就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历史看,英国被认为是其发源地,英国政府建立的英国开放大学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鼻祖。该大学是一所能够授予学位的、向全社会开放的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的自治性大学。该大学的办学思路就是为那些没有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众提供一个继续上大学的机会。同时为已经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人提供一个继续教育的机会。英国开放大学新颖的办学模式及办学理念,对世界各国的现代远程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比如,加拿大建立的第一所开放大学———阿萨巴斯卡大学,日本人建立第一所放送大学———日本国立放送大学,均是仿照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建立的。而中国在1979年建立的第一所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也受到英国开放大学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普通高校受限于招生体制问题一时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广播电视大学以较低的门槛,大大推进了教育机会的公平发展,为很多无法进入普通高校入学就读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到了1980年代,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相继建立,更是扩大了教育机会的公平。如今,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借助于这些现代技术手段,网络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产品,从而满足了更多人的学习需求。可以说,在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作为第二代远程教育是促进中国教育公平的起点,那么以网络教育为基础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将是推进教育公平深入发展的载体,但不是终点。
2.能够为教育机会平等提供更大的空间
现代远程教育凭借其技术优势,无疑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更多的学习机会,其为教育机会的平等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扩大教育规模提供了条件,通过扩大教育整体的供给量,促进了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些教育资源,加之其开放性的入学政策能够保证教育机会的平等。具体看:第一,入学政策的公平性。现代远程教育除了其推行的学历教育对新生入学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之外,在其他的教育类型上对新生的年龄、性别、职业甚至是国籍上均没有限制,只要愿意进行学习或是具备了基本的学习条件,任何人均可以进入该系统学习,基本上实施的“宽进”政策,对社会大众完全做到纯粹开放。比如前述所讲的英国开放大学,只有年满16周岁的在英国生活或工作的人均可以入学就读,连国籍都没有限制。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最初实行的是入学考试制度,但近年来,随着网络教育的拓展,也完全实施了开放办学,没有门槛限制。第二,教育对象的公平性。现代远程教育在入学对象上几乎是没有限制的,这就能够为那些处于社会底层或弱势地位的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毕竟现代远程教育要求的是时空分离、师生分离,任何学习者只要有时间,就能够摆脱地域、年龄、交通、身体、工作等条件的限制,随时可以参加学习。如此一来,就为那些地处偏远或交通不便或是经济条件不佳的学习者无法参与普通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高等教育或者享受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3.能够为教育过程的公平提供条件
可以说,教育机会的平等是应然意义上的教育公平,而教育过程的平等则是实然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换言之,教育过程的公平是实体性的教育公平,是真正的教育公平。因为现代远程教育具有特殊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特点,这两个方面可以保证教育过程的公平。毕竟现代远程教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建立了一个交互的渠道。此外,其在教学管理包括学分制、选课制等方面,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能够保证每个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平等对待。具体而言:第一,保证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学习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及资源获取的形式。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也可以单独与教师交流,真正做到学习计划因人而异,教师因材而施教。第二,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传统的课堂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很难做到能够平等对待课堂之内的每个学生。但现代远程教育打破了这种时空的限制,师生处于分离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完全平等的,接收到的信息也是完全一样的[2]。而实际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教与学的过程完全分离,师生之间的交互也是基于信息的交互,相较于课堂教学而言,能够建立更加平等的师生关系,确保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4.保证了教育资源利用上的平等
客观看,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主要体现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其外在的体现就是教育资源利用上的不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无法享用优质教育资源就难以推进教育公平。整体看,优质的教育资源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师资资源、课程资源与教学组织资源。现代远程教育能够促进这三种核心资源在利用上的平等。具体而言:第一,现代远程教育能够有足够的动力聚合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与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现代远程教育必须扩大规模才能实现规模效益,因此,出于效益的考虑,现代远程教育会吸引优质的师资、课程及教学组织等优秀资源。同时现代远程教育是开放办学,需要接受学习者和社会的评价,优质教育资源的聚合是必然的,没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聚合,就无法在社会评价中立足。第二,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固化。固化实际上就是积累和储存的过程,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依托其技术,扩充其教育容量,在资源累积过程中能够丰富学习者的学习选择范围,提升教育质量。第三,现代远程教育所依赖的技术优势可以保证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扩散。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形式可以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传输到偏远地区或是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的地方,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为社会弱势群体、贫困群体、边缘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机会,从而保证资源利用上的平等。
三、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路径
1.完善并健全现代远程教育的政策法律体系
前文所述,现代远程教育在实现教育公平上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当下,建设学习型社会,发展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导向。但从整体看,远程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体系还较为薄弱,仅仅依靠政策导向,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持,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确保法律法规对远程教育的肯定和支持是极为重要的。我国应该尽快推进远程教育政策法律体系的完善,通过相关立法,明确各级政府在远程教育发展中职能定位,保障远程教育的经费来源。尽管我国当前教育政策的导向对远程教育的投入做了一些规定,但很多时候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从而导致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其促进教育公平功能的实现。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立法经验,比如,英国通过“开放教育皇家特许令”,该法明确规定英国各类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可以获得经费支持的数额、方式和形式;印度的“大学及教育法”也明确规定了远程教育经费来源方式、政府支持形式等。由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对远程教育的支持,保障其促进教育公平功能的实现。
2.强化对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的规范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之国家对网络办学资格审查机制的取消,以网络教育为代表的远程教育发展很快,但是也造成了其市场失范、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合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民众对远程教育的认可度。毕竟远程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远程教育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对远程教育在招生、服务、教学等方面的监管[3]。此外,对远程教育的市场要进行规范,对相应的办学机构实施准入机制,定期对其进行评估,淘汰一些资质较差的机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远程教育发展需要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确保其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此才能提升教育质量,才能保障其促进教育公平功能的实现。
3.完善并健全现代远程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的教育形式,对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有较高的要求。推进远程教育发展,必须有健全的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软硬件设施以及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数字化的学习资源等软件设施。这些设施既是保证学习者和教师、远程教育机构实现互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远程教育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对技术手段的要求在提升,如当下的4G网络、无线局域网、移动APP、移动课堂等技术手段可以与远程教育进行结合,可以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不高,网络条件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必须推进这些地区的软硬件建设,推进这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力度,否则就可能会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为此,既需要加大远程教育信息化及其技术的推广力度,提升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也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掌握信息技术,实现与学习资源、远程教育机构、远程教育教师的互动。
4.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追求的服务是个性化、差异化、社会化,其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也会融入其中,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普通教育的知识传授方式。不管是主讲教师还是辅导教师,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个性、需求来进行授课、辅导,安排好教学进度。不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要求,帮助其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方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大有针对性的指导,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4];还应该积极改革课程内容,开设针对性、实用性、可选择性强的远程课程资源,借助于网络远程优势,对学生学习加大指导,通过开展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冯艳玲.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改革创新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6):80-82.
[2]程志高.现代远程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2):6-10.
[3]马成斌.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选择[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9-22.
(一)导师制,适合远程教育的个别化学习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远程、开放和网络化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构建远程开放环境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新模式。远程教育的发展,一些地市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点依托的办学机构增多了,专业设置增加了,学员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的面更加广泛,专业数量增多,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多了,而“班级”的平均人数下降了,形成了所谓的“小班”化教学,学习辅导和管理的模式值得调整。导师制比较适合于个别化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当然也适用于远程教育的“小班”化教学。远程教育的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网络教学中的学习过程逐步演变为“导学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学生要自主地从网络获得各种学习资源,并通过网络完成学习任务,传统意义面授教育的“班级”实际上已经虚拟化了。但是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也会碰到各种个别化的问题,这时需要专业人士解决。因此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需要引导。参加远程教育的学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工作、学习实践中他们更希望获得一些个性化的专业成长帮助,解决一些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因此,远程教育实行导师制成为必然。
(二)导师制,适合远程教育的实践教学
远程教育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运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并没有弱化实践教学,相反,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是远程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种观点认为,远程教育不等同于传统教育,老师仅仅承担行政管理的角色,从而弱化了远程教育办学中教师的地位和功能。从实践教学的角度看,教师仍然是远程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只不过教学的模式发生了一些改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某种意义上说,远程教育的实践环节和普通高校教学的实践环节是没有差异化的。是否通过网络来开展辅助实践教学,并不是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实践教学的区别。当然,不同的专业,实践环节的形式还有很大的差异性、多样化,有些或许可以通过计算机远程指导实施,但是更多专业的实践形式需要借助于现实的活动来进行,如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无论从组织、设计、策划还是法律专业知识的运用,都需要专业教师的现场指导。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一些基层办学机构也应该组织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如学生学术与科技创新、技能比武等,在此类活动中,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活动质量,导师更是必不可少。
(三)导师制,应强化导师的专业队伍建设
纵观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涵盖了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品德指导等多项内容,不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不一样,导师工作的侧重面也不一样。但是专业化的导师队伍建设,毫无疑问是导师制实施的基本条件。这里的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导师的数量和素质。而从远程教育的师资条件看,多数基层教学点的师资是比较有限的,师资的绝对数量有限,师资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在目前的环境下,远程教育应强化导师的专业队伍建设,基层教学点可以构建起“学业导师—课程导师—社会兼职导师”三位一体的导师团队,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导师制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远程教育导师制的创新模式———远程教育的导师团队支持模式
远程教育的导师团队支持模式,就是指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基层教学机构为学生自主学习配备涵盖学业指导老师、课程指导老师、校外兼职专家的专业指导团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需求,通过现实和虚拟两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具有共性和个性的全程化学习支持服务。
(一)远程教育的导师团队的构成要素
远程教育导师制采用“团队对团队”的模式。在导师团队中,以学业导师为核心,课程导师、校外兼职导师为补充的结构形式。在导师团队与学生的结构问题上,以10—15个学生配置一个导师团队为宜,以确保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若干个学员自主选择学业导师,学业导师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阶段的实际需要,推介、邀请课程导师和校外兼职导师参与,形成导师团队。学业导师,是贯穿于学生远程教育学业始终的导师,是全程化支持服务系统的核心,因此也是导师团队的核心。学业导师,充当着类似“导医”和“全科医生”的角色。学业导师的主要角色不是课堂教学和学术科研的实施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督导者。学业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特长和个性需求,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了解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制订个人发展目标;掌握理解远程教育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媒体和自主学习课程,充分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适应远程教育形式。除解决学生学业问题外,还应通过互动了解,帮助学生解决工作、生活中与学业有关的其他困难,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与服务。课程导师,是专业教学老师,主要是针对特定的课程,开展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在线学习、课堂面授的答疑,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咨询,解决学生的学习疑惑,对某一知识或学术问题的解答,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做好学生的学习评价工作,配合学业导师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等问题。校外兼职导师,主要解决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完成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选题、研究方法、调查研究设计等各方面的帮助。学生实践环节的双导师制,可以弥补远程教育教学点师资不足问题,还可以确保实践环节的有效性,提高实践教学成果的应用性。
(二)远程教育的导师团队成员的素质要求
远程教育的导师团队成员应该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的素质要求表现在一下几点:
1.应熟悉远程教育学习规律、教学规律,并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导师具有远程教育“网络导航”的服务能力和信息素养,熟悉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远程教育固有特点要求导师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导师必须具备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全新理念。
2.具有协作和与他人共事的能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年龄、层次呈现多样化,其需求、发展具有多元性,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复杂性,使得全程化的服务支持难以由一个人包办,因此导师必须把自己的个人专长和相对独立性融入到整体的合作之中,因此导师的协作能力已成为与他人共事的基础和从事该职业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