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文第1篇

1、价值观的区别西方文学著作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就对主人公阿喀琉斯的个人英雄主义进行了极大的渲染,并特别歌颂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伟大英雄精神。但是在东方国家,阿喀琉斯的行为是无法被人理解的,尤其是阿喀琉斯由于个人的尊严遭到挑战而拒绝参战并导致军队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因而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将会影响到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会造成错误的文学导向。在进行文学翻译时,翻译者应该对这类问题进行巧妙处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降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

2、风俗文化的区别风俗文化是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因而风俗文化有着历史的味道,是对一个民族内涵的具体再现。同时在这些风俗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意识、个人价值取向以及处世态度等都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从而共同形成了一个民族风格。例如,对于中国而言,“红色”是一个富有喜庆意味的颜色,代表着吉祥、欢快等褒义含义。将“红色”翻译为英语时就是“red”,然而“red”一词在英语背景下就有一些负面含义,如“seered”表示的是一个人大发雷霆的样子。因此,中文的“红色”与英文的“red”在内在含义上不是对等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些内涵的差异化将会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从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之所以要做文学翻译就是为了便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但是如果不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内含有效地剖析出来,那么将会与原来的宗旨背道而驰。

3、的区别信仰是人们实体化的一个精神支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主旨,而这些主旨又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在西方,是自由的,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信仰,其中很多人信奉上帝。而在东方国度,有的人不多,且大多数以信仰佛教和道教为主。在西方作品中常见到引用《圣经》中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而在东方作品中常展现的“超然物外”以及“普度众生”等态度则是借鉴了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而这些东方思想文化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是十分晦涩难懂的,他们甚至很不理解这种思维想法。与此同时,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都有着一种神圣的心理,是他人所不能够亵渎的。因而,在做文学翻译时,应该巧妙地处理对的理解,针对不同的民族应该采用不同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虽然文化是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承载体,但是它也可以在世界各个角落里流传,并且应该如此。但是由于语言以及地域理解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现在翻译打破了这层阻碍,加速了文化的流传,并且也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面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化,文学翻译其实深受影响。第一,文学翻译受限于文化。翻译其实是对文学作品的一次再创造过程,只是这个再创造的过程要“因地制宜”。“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涵盖了许多领域,其中就包括文学。其实文学是文化的一个纸质体现,将文化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因而文学里面流淌着文化的血液,那么文学翻译也应该遵循文化的发展模式。从而,现在的文学翻译受限于不同的文化体制,根据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再创造出合适的文学作品。第二,文学翻译中目的语言信息的完整性。原作品与原文读者之间是存在一种天然的默契的,而这种默契的形成是由于两者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但是这种默契是不会存在于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因为两者在文化交流上存在障碍。为了越过这些障碍,翻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需要针对文学作品中的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例如,在译文读者难以理解的、风俗习惯等处加上相关的详细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同样地,对于译文读者而言有些信息是不必了解的,可以有意地删除,或者通过一定的语境加以诠释。

三、在中西文化背景差异下文学翻译的要点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这也是在“跨文化”现象中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而翻译者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巧妙处理这一冲突,减少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在理解上的出入,增强文化传递的作用。尤其是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如何处理两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是一个难题,同时也会影响到文学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因而,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应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注重双方的优势互补

之所以要做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因为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记载着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因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深刻的文化底蕴,而这也是读者真正需要汲取的营养成分。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确定该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而保证在翻译的过程中意思传达的准确性,降低思想传递的误差。然而作者思想的表达是蕴涵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的,因而要保证将文化背景植入到翻译过程中,从而确保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然而,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是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恰当把握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通过运用语言的力量充分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从而体现出文化交融的魅力,并且加快读者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对于译者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不是一个拦路虎,而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闪光点。借助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运用语言的魅力,根据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对原文作者的文化进行有效的传递,而这个传递的过程就依赖于译者的再创造过程。

2、注重不同文化特征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原因 教授方法

对于英语的学习,传统看法是只要学会语音、语法和词汇,就算掌握了这门语言。但是,随着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WTO的加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交际。有的英语学习者虽然能够讲出一口语音标准、语法结构正确的英语,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不能正确理解对方的语用意义,听不懂对方话语中所表达的思想或看不懂文字层面背后的东西,以致在语言交流中产生误解。究其原因,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忽略了文化素养的作用或对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创新和社会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意味着对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对他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乃至创新能力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素质,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中英文化差异,使学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与习俗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汉词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国很不相同,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词语,它的产生、发展、丰富和词义的演变与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对词汇的理解就涉及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理解时就会出现文化错误。

比如说,“dog”和“狗”这两个词,在语言意义上两者是相同的,表示一种动物。由于文化差异,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含有不同的意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有厌恶、鄙视狗这种动物的心理,所以常常用狗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在汉语中用狗指人就是骂人,如狗腿子、走狗、狗头军师、落水狗等。但是在英美国家,他们非常喜欢狗,并且认为狗是人类忠诚可靠的朋友,常常把人比作dog,却没有丝毫的贬义。英语中dog一词很受欢迎,并且往往含有褒义。例如:lucky dog表示“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表示“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人人皆有得意日”。

2.英汉结构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汉表达的结构差异体现在排列信息内容的顺序、表达中各环节间的关系、话语发展的趋势等方面。比如,英语中的时间、方位、地点表达的排列顺序往往是由小到大的,而汉语则相反。例:

英:at two o’clock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28th of May in 1998

汉:1998年5月28日下午2点钟

另外,英语的修饰要求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的开头,即“中心词”往往放在首位,然后围绕“中心词”逐步发展,形成先正后偏的现象。而汉语的表达习惯则是由表及里,先交代旁枝末节,最后点明主题。英语的定语和状语往往放在所修饰的词语后面,汉语则反之。

英:This is the book that she gave me.

汉:这就是她送给我的书。

二、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当然,词序与汉语大体一致的句子在英语中也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好理解,无需比较。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如下。

1.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观念上的和心理上的差异会带来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如英美人交谈忌谈年龄、收入、信仰等有关的话题,他们认为那是个人隐私,不容侵犯。而中国人见面则问对方:“你多大了?”“你收入多少?”等。

2.不同文化的人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如英语国家对家庭及亲属关系的概念较笼统,但汉语中非常明确具体。如英语中的uncle在汉语中分别表示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而cousin则涵盖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妹)、姨表兄(弟)、姨表姐(妹)等12种亲属关系。

三、中西文化的教授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我们在平时应多向学生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如习俗文化、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和体态文化,这样才能对中西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加自如地运用英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中西文化差异的掌握及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好阅读课的教学。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文第3篇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丰富的内涵。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状况,并分析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探讨跨文化交际意识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关键词:中学生;跨文化交际;策略

一、 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状况

随着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深入及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英语教学与文化密不可分。近几年的中考和高考命题就给我们这样的一个信息:中考和高考试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量不断增加,由侧重单句理解、侧重语法知识的认知与记忆转到侧重整体语篇理解,侧重交际能力的实际、有效运用上来。着重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但文化教学却始终不能在课堂上得以真正、长期地实施。因此,广大中学英语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作为教学法活动的组织者和开发者,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更应教给他们“本领”,培养他们“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在课堂文化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应对自如。

二、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的各种交往中涉及到的文化生活的各方面。跨文化交际的含义也可以推而广之,用以指大众传媒等方面所涉及到的文化及其相关的问题。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二字,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包括目的语所在国的历史、地理、习俗、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含义。各民族的文化有其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历史和群体,不同的现状、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文化现状,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有利于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靠语言来储存和传播,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三、跨文化意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的符号系统,而是一定意义的载体,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我们只有从文化的层面上去理解、去学习,才能真正地掌握好该语言。现在的中学生虽然有里一定的语言能力,但是因为他们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习俗、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缺乏一定的了解,导致他们在实际应用中词不达意,表达不恰当,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交际效果,也阻碍了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把中西文化差异现象有机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的授课内容,讲授与教材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不仅掌握语言知识,而且拥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广大中学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策略

1.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

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极其丰富,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就相关内容进行文化的导入和探讨,选择多样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时候,教师仅仅靠传统上的嘴巴和粉笔来介绍活生生的异国文化现象,会让学生失去对该文化现象的兴趣,觉得索然无味了,导致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使这种文化导入呈现其本来的实质。

2. 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

我们都知道,我们非本族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英语思维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营造英语语言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用英语授课,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地用英语表达和谈论。当学生的表达遇到困难或者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先鼓励再给予纠正,让学生有成就感。此外,可以办英语黑板报,在墙上张贴英文名人名言;在校园里挂上各种关于保护环境的英文用语;举办校园英语角和各种英语竞赛等,使学生从良好的语言氛围中主动地去接触英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英英词典,学会以英语思维去理解用英语解释的单词和词组。

3.充分挖掘好教材资源,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文第4篇

一、语言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一直以来人们对英语的了解还停留在对英语单词的学习,语法的掌握程度上,认为英语就是简单的听、说、读、写,只要将英语单词背会了,将词汇合起来就能是一句英语了,就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了。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对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家有四条狗。中国的学生有时候就会说成是:my family has four dogs(先整体后局部),而不说成是there are four dogs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体),这就是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人在说英语的时候喜欢先整体后局部的结构模式,而西方国家人在讲英语的时候就习惯先局部后整体的模式。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西方文化的讲解,要学好这个国家的语言就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否则学到的英语就不是纯正的英语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体现

随着国际化的加强,人们越来越注重英语学习,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总是会给更多的英语学习者带来一些不便,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1.隐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见面后一般会问“你多大了”“去哪里了”之类的问题,但是西方人不喜欢这样的提问,“Where are you going?” “How old are you?”等都是不可以问的,他们会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是对他的不敬。所以,学生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触及他人隐私。

2.赞美

赞美一直都很受大家欢迎,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的人都喜欢被他人赞美,但是,赞美的方式却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人喜欢被别人赞美自己的外貌等,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不一样,他们更喜欢别人称赞他们的服饰、发型等,在西方国家赞美也是一种交流方式,见到一个人可以先从赞美开始然后再进入正题。比如:Your clothes looks nice.等都是西方人进行对话经常用到的开场对白。

3.致谢

Thank you也是西方国家人的口头语。在中国致谢词一般很少用在家庭成员之间,除非是非常值得感激的事情才会说,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会把Thank you总是挂在嘴边,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对家人都是这样。中国人认为这样很见外,听起来很别扭,可是西方国家的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这是礼貌的象征,特别是英国人更是注重礼节上的问题。

三、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加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学生要学习该国的语言就要加深对该国各方面的了解,特别是文化习俗方面更要明白。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国家人的心里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中国人见面之后会习惯性地问“去哪儿了”“吃饭了吗”,这些在中国人心里都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可是当问到“Have you eaten yet?”的时候外国人会认为你是想要请他吃饭。而当你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的时候,西方人一般会认为你触及了他人的隐私,是对人家的不尊敬,所以,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法,更要学习当地文化;其次,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正确运用语言、词汇。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英语,就应该在讲解该英语词汇的时候,加强对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免因语境不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种语言的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此外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中西方文化发展背景的偏差,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吃透所传授知识,要去粗取精,选择英语中正确的内容来学习,对有违科学的东西要严格禁止。

2.加强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能力不只是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要学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注意场合与措辞。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当谈及两国文化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说出影响两国关系的话语,要时刻保持中立态度。

3.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对比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理性;感性;信息转换

一、概述

文化是社会成员以符合社会要求,并以被其他成员所接受的标准而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Goodenough,1957:167-173)。该知识不仅体现在语言交际模式上,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语言本身的组织结构上。我国学者吴森教授在论及中西文化基本差异时指出,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学、法律和宗教。中国文化有两大基石,道德和艺术。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则是:中国文化是艺术的,西方文化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是借着抽象的符号,利用分析和实证的方法,对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艺术的精神是借着具体的意象,传神活现,画龙点睛地来表达自身的感觉或价值判断,目的是价值的欣赏和创造。这种差异表现在两种语言上则是:汉语以意统形,没有形态变化。句子结构没有焦点,内容上自足,语义、语用因素大于句法因素。而西方语言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形态有变化,句界分明,力求言能尽意。词语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毫无例外地体现了这一差异。本文拟从两种语言的词汇构成特点入手,阐明中西文化差异。

二、两种文字构成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基本构成看文化

英语是由字母组成的音素文字,代表声音,形不写意而写音,是一种线性文字,重抽象。比如“rain,field”等词只说明功能,不具备事物的形象性。汉字是象形文字,以形写意,而且形声一体,是平面文字,重形象。比如“雨”字的四点就像是雨滴,“人”字酷似分腿站立,顶天立地的人的形象。从两种文字的基本构成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是重抽象,而重形象是汉民族的思维习惯。

2、从词缀看文化

英民族善长抽象思维,这一点可从英文派生词的词缀虚化构词法得以证实。英语的抽象名词大都经过虚化手段(词缀)从其他词类中派生而来的。如表“性质、状态”的抽象名词是由动词或形容词加后缀“-ness”“-ity ”“-tion”“-ence”等构成的:intelligence, humility, ambition, Kindness。另外,英语的派生,即词缀,不仅改变词性,而且改变词义。如果词语加上表否定意义的词缀,如“un-”“dis-”“-less”等就构成该词的反义词,如:unity -disunity(统一―分裂)centralize-decentralize( 集于中央-分权)。汉民族注重形象思维。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以实实在在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首先,从构词上看,汉语缺乏像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法,现代汉语的一些抽象词尾大多来自外语,如“性”译自英语的“-ty”“-ness”“-ce”等:“必要性”necessity“准确性”:correctness;“化”译自英语的“-tion”“-zation”“抽象化”:abstraction ,“现代化”:modernization 。其次,汉语词汇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特别是名词,它不像英语词那样从形式上很容易辨别出“具体”或“抽象”。正如王力说的那样:“我们所谓名词,和英语所谓的Noun范围有所不同。我们的名词,就普通说,除了哲学上的一些名词之外,如“道”“德”“品”等,只能指称具体的东西,而且可以说是五官所能感触的。”

3、从复合构词法看文化

如果说通过英语派生词的虚化构成法可以看出文化差异的话,那么英汉语中常见的复合构词法更能体现东方文化对立统一的居中平衡与西方文化的非此即彼的排中律。汉民族受阴阳五行的熏陶,看重“合二为一”或“一分为二”,善于从对立的事物中把握它们之间的统一,从同一事物中发现它们的对立。一方面,汉语复合词中有不少是以阴阳为序构成的。如男女,日月,兴亡,长幼等,成语中有出生入死,口是心非等。复合词中如果两部分意义-褒一贬,那么该词的语义重心大多是在贬义上,如“存亡”事实上意指“亡”“能屈能伸”指“能屈”。“斩草除根”意在“除根”。这些都体现了汉语形式上的平衡,语义上的重心特点,而这一特点源于东方文化注重辩证统一的传统。另一方面,汉语复合词中同义相构的现象较多,这也体现了构词形式上的平衡,如道路,颤抖,美好,胡思乱想,和颜悦色等。英语的复合词则没有汉语词汇的阴阳对等,语义重心,因为英民族重逻辑推理,强调非此即彼的排中律,词语中体现的价值判断是双元的,不是right就是wrong,不是true就是false,不是good 就是bad ,忽略中间价值,忽略汉语构词上的形式平衡。至于同义相构的复合词构词法在英词中不是没有,但极少,主要存在于少数成语中,如wear and tear(磨损)和一些拟声词语中,如tick-tock(滴答声)。

4、从名词看文化

名词是人们对世间万物的命名。因此,不同民族对事物的不同命名方式必然揭示他们世界观,思维模式的差异。英语名词由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构成,可数名词有数的变化,无需用量词引导。汉语名词则无此分类,统统要用量词计量,如三个人,一栋楼等。其次,英语名词中表示属概念的词占多数,显得用词具体细腻;汉语名词中多是表示种概念的词,在用词上概括模糊。比如汉字“酒”,英语中有不同的词来具体表达:wine {葡萄酒},beer{啤酒},champagne{香槟酒},gin{杜松子酒},cocktail{鸡尾酒}。这种差异体现了英民族对事物的反映不是靠直觉感性的认识,而是依赖抽象的理性表达:把事物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这种分析思维的结果就是将个体与部分置于首位;汉民族的直觉思维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强调整体,忽略个体,是典型的大一统思想。

三、了解词汇构成差异对翻译的启示

了解中英文词汇构成的差异对翻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英译汉时有时需将原句中的抽象词汇表达的内涵具体化以符合汉语的表意形式。除了意义上的具体化,还要注重译文在形式上是否平衡对称。

让我们对比一下此句的两种译法,“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ed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译文1:“当一名教师意味着是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

译文2:“当一名教师就意味目睹上帝造人的过程,目睹用泥土捏成的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范仲英1994,89)

译文2把原句中的抽象名词“creation”译为中文的动词,这样既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信息,形式上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词汇构成差异中体现出来的汉民族重和谐统一的特点也应尽可能地在翻译中通过汉语表达出来。如在翻译这句英文时:“A new kind of aircraft-small, cheap, pilotless-is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如何处理表示特征的三个形容词?第一种译法是“这种飞机小,便宜,无人驾驶。”单从意义上讲,这种译法完全正确,但读起来不太协调,缺乏音韵和谐。如果改成“这种飞机体积不大,价钱便宜,无人驾驶。”就既是意义无误,又体现了汉语“偶字易适,奇字难平”的结构习惯。

其次,汉译英时要充分考虑到英语词汇的特点,用英文中的抽象词汇表达汉语中的具体意思。许多英语学习者认为在翻译中,汉译英比英译汉难度大。这主要是国人深受母语及其文化的影响,翻译时往往会按照汉语的思维模式来表达英文词句所表达的意义。比如以下例句:

(1)中国经济繁荣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外商直接投资。

(2)我买不起摩托车。

这两句较好的译文是:

(1)One of the leading contributors in China’s economic boom has bee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foreigners .

(2)A motorcycle is beyond my reach.

句一中的“contributors”由“贡献者”抽象化为“因素”,而第二句中具体的近乎于口头表达的词“买不起”可由 “beyond”(超出…的能力)来生动表达。

英汉词汇从构词结构,语义内涵,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通过比较异同,特别是相异之处,才能让我们了解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及用法,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理解处理由于不同文化带来的语言表达差异,在翻译中准确传递信息,实施理性与感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转化过程。“习者到了面临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而处于盲目状态时,尤其要借助于各种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的方法,特别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连淑能,1993)由此可见通过对比词汇构成不同所揭示的语言文化差异对于英语学习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Goodenough,W.H.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A]Georgetown University Monograph Series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1957(9).

[2]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 黄昆海.略证词汇与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2(4).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 曾剑平.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

[7] 张伊娜.虚空与实体[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