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供气一体化

城乡供气一体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供气一体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供气一体化

城乡供气一体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单项工程;权责一体化;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156-02

1 概述

赵固一矿位于焦作煤田东部、太行山南麓,隶属辉县市管辖,井田二1煤含煤面积43.77km2,总资源储量3.73亿吨,可采储量1.65亿吨。煤层平均厚度5.29m,为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优质无烟煤,属低瓦斯矿井。矿井于2005年6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5月10日竣工投产,并于2009年10月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的奋斗目标。投产以来,赵固一矿践行“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强力推进“012345”主动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坚持创新求实、勇争第一之路,全面推行矿井精细化管理。

2 背景

以前,赵固一矿单项工程管理实施的是以企管科牵头,技术部门、安监科及其他相关专业科室参与,进行共同验收的管理办法。经过运行发现,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分管专业科室责任意识不强,科室间时有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为进一步规范矿井单项工程管理,明确各专业科室的管理权利和职责,本着“谁安排的工程谁负责、谁验收”的原则,赵固一矿探索出权责一体化的单项工程管理法。

3 具体内容

3.1 明确界定单项工程范围

单项工程是指相对于某个单位正常工作范围外或超定额、工作量或费用未涵盖在单价中的工程。

单项工程具备的特点:本单位正常工作范围之外的;本单位超定额的;非本单位责任内的工程。

主要包括范围:巷道加强支护、修理、维护、清理和设备及配套管路的安装、改造、拆除以及矿安排的其他

工程。

3.2 明确管理职责分工

单项工程的管理主体是分管业务科室,本着“谁安排的工程谁负责、谁验收”的原则。职责分工如下:

技术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矿建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的审定,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工程进行日常监管。

机电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机电安装(拆除)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的审定,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工程进行日常监管。

地测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审定防治水方面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工程进行日常监管。

通防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审定“一通三防”方面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工程进行日常监管。

调度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组织协调,协助各业务科室做好日常工程量和区队出勤情况的统计。

安监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对安全措施实施情况、现场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企管科:负责收集、整理和下发月度生产经营计划,审核单项工程预决算等。

供应科:负责工程所需材料的及时采购和发放,对现场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工程的材料消耗情况验收,落实材料消耗地点和数量等工作。

3.3 单项工程操作程序及验收

3.3.1 单项工程的操作程序。

(1)月度生产经营计划中已经安排的工程,视作已经派工,科室不再另外下达施工通知单。施工单位须按照计划安排的内容和工期直接开工。

(2)凡月度生产经营计划中没有安排,日常管理中矿领导和业务科室认为急需施工的工程,须另外填写施工通知单。施工通知单由业务科室填写,内容包括工程内容、工期要求、工程量和工程质量等内容,业务科室填写后由科室负责人签字盖章,报分管矿领导审批。施工通知单填写不完整、任务不明确的,施工单位有权不予开工。

(3)计时工工程操作程序。

计时工工程范围:没有具体工程量或无法计量的工程;帮助其他单位施工的用工;因生产需要临时增加的固定岗位;井下新出现的且没有相关定额的工程;施工时间不超过三个生产班的工程;因井下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抢险的工程;人工结算金额小于2000元的工程等。

操作程序:业务科室的施工通知单中必须直接写明工程内容、工程量、工程质量和具体派工工数。分管矿长审批后交由施工单位执行。

3.3.2 单项工程验收。工程结束后,施工单位报送分管科室,由分管科室进行竣工验收,并出具验收表报分管领导审批,最后报送企管科。

3.4 单项工程预决算

单项工程采用预决算制,内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矿车运输费等。

3.4.1 单项工程预算管理。施工单位在月度生产经营计划下发或接到施工通知单两日内向企管科报送工程预算表,包括人工费预算、材料费预算和矿车运输费预算。

3.4.2 单项工程决算管理。工程验收后,施工单位根据验收内容、定额价格编制工程预算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矿车运输费),并于工程验收后三日内报送企管科。

企管科接收到单项工程验收表和预算表后,审核预算项目的工程量计算方法、所用定额与价格是否正确,明确审增(减)金额,确定决算金额。

3.4.3 单项工程预决算其他规定。

(1)施工通知单必须明确工期、质量要求及工程量,现场验收单必须注明工程量和施工质量,参加现场鉴定和验收人员对各项记录负责,明确验收结果,发现弄虚作假,每人罚100元。

(2)没有施工通知单和工程验收单不予结算,施工通知单和工程验收单内容不清、数据不准的不予结算。

(3)工程验收若不合格,工程人工费用先支付80%,施工单位必须重新按照措施进行返工,返工的材料费用按照定额结算。经验收合格后,再支付人工费的10%和返工增加的材料费,剩余的10%人工费不再结算。

(4)当月不能竣工的工程项目,由企管科组织有关部门与施工单位到施工现场,根据工程进度,确定当月的工程预付款,由分管矿领导批准后形成临时结算,待工程完工后进行总结算。

4 结语

城乡供气一体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CAD;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目前,在建筑领域要求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要掌握建筑CAD这一绘图工具,能应用BIM完成立体化的模型设计,做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一体化。这一问题的解决,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新设备、新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快速、有效、直接地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我院建筑CAD教学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教学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明显增强。

一、建筑CAD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职业院校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标准,建筑CAD教学要紧扣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建筑CAD教学在调查、分析、听取各行业企业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基础上,开展项目教学、考试改革和技能竞赛,重点突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教学中,以具体的工程案例为引领,使学生完成职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拓展与综合实训的学习、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有效地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教学融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和素质提高于一体,把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建筑CAD教学改革与竞赛中会找到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进一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根据企业的需求制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培养更多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二、建筑CAD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不断提升,原来教师只是掌握教学层面的知识、技能,现在要想更好地开展项目教学,教师就必须领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这样才能在课程改革中领会课程体系的精神实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引领学生掌握更新的知识。

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有针对性地参加短期培训,促使教师考取各类相关证书,通过校企合作开阔教师的视野。教师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实践环节,把最新的知识内容带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通过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践行高职教育“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形成了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特色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辅导者,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导地位。通过下发项目任务,使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反复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也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做真正融为一体,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也得到明显提升,这使课程改革更贴近了企业的生产实际。

三、建筑CAD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机会

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不同施工企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施工技术人员已经占据了行业的80%。从行业调研来看,目前企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如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CAD制图人员等。

1.就业方向

(1)土建施工企业从事项目管理、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施工质量验收等工作;

(2)房地产开发公司从事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工作;

(3)工程监理单位从事项目的监理工作;

(4)市政工程及水利路桥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

2.主要工作岗位

(1)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

(2)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材料检测实验员;

(3)施工现场监理员等。

综上所述,这些岗位都要求从业者具备CAD绘图与识图的能力。建筑CAD课程改革将引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到一个新的局面,成为技术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校企合作,把项目教学融入到课堂,把工地搬到课堂,这样有利于把多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促使“以改革促发展,以合作促就业”的新局面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英.建筑专业CAD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2]金宁.CAD/CAM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29).

[3]孟宪辉.浅议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城乡供气一体化范文第3篇

农民身份的改变是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农民身份的改变,不仅是简单的户口转变和居住地点的改变,而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转变,需要放开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能顺利的进城居住、置业与就业。需要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建立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需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身份的彻底改变。诸如此类的工作量大,对政府来讲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对农民来讲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2、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小康步伐的对策

2.1突出抓好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以城镇为重点,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经济支柱,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城乡一体化主要强调的是以城带乡,如果城市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的阶段和水平,城乡一体化就缺乏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地将市区和城镇做大做强、率先发展,培育新的区域核心增长级,充分发挥城镇的带动作用,增强对产业的集聚和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县域城镇体系。

2.2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做好城乡统筹规划管理工作。即做好资源一体化配置规划;产业一体化布局规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模式。

2.3加快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坚持“区域共建、城乡联网、设施共享”的原则,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加速农村与城市的对接,实现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和城乡共享。抓好农田水利设施综合整治改造和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及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4加快产业化的发展,努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发展产业化要处理好产业平台、产业集中、产业特色、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问题。

2.5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为关键,打破城乡资源、城乡市场条块分割的窘境,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使得城乡之间在资金、物资、交通、人才、信息等领域统筹发展。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三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及时满足农民进城后新的金融需求;四是财政体制改革。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公共需要;五是乡镇管理体制改革。

2.6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政府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放开户籍管理限制。尽快衔接和实施与城市一致的户籍制度改革有关规定;二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努力打破城乡劳动力,在就业政策、制度上的限制,以劳动力素质作为就业的主要标准,建设城乡统一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构筑城乡普遍的“社会安全网”;三是建设农民居住小区;四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管理。

城乡供气一体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 二元制结构;条件

Abstract: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at the present stage ha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simple economy increasingly unable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demand, ther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the first choic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n important decision of our country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gional economy,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mode,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ork of workers.

Key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wo; dual structure; conditions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目前的城乡管理与规划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土地规划不够科学,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城乡一体化要想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好良好的基础。城乡一体化主要实现行政区域内部之间城乡的协调与发展,但是行政区域化则更多地是侧向于跨行政区域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发展。所以说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前期和基本基础。另外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制度与空间的一体化等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但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与实践任务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关联性。本文在对城乡一体化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化经济的发展谈了一些看法。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城乡一体化从规划指出就必须树立城乡并重的观念,为实现经济的再发展就必须彻底消除规划只为城市服务的思想,在城乡一体的规划中既要充分重视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还要重视兼顾公平与平等的原则。对于城乡规划中各组成部分必须在发展战略上平等的对待,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以前的二元制结构一方面造成了农产品难以顺利的走进市场,一方面还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在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各自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造成了经济组织对行政机构的严重依赖,其作用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经济一体化更是如同空中楼阁。因此,城乡规划必须循序渐进地把分裂型的管理向空间性的行政管理转变,把有“户”的管理向“人”的管理转变,注重实现上岗就业的平等,注重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综合而言,就是建立协调性、互利性的新经济模式,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体系,可见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尤为重要,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城乡一体化就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基础之上,实现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与各种资源的流通顺畅化,配置合理化,建立起相互协调发展经济模式,达到通过城市经济来带动乡体经济,利用乡体经济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再发展的目的,形成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融合的局面。具体而言就是打破对立的形态,实现和谐与共荣,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现代化、生态和谐等方面的新格局。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具备的基础之上。它要具备的条件是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逐步迈向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步开始向郊区开始扩散;具有都市型风格的农业现代化已经基本成型;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格局已经形成;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把多个行政体经济进行组合建立起更加大的经济共同体。它能起到把区域作为基础来提高资源配置率的作用。达到这一条件必须要把涉及整体影响商品与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碍消除掉;彻底消除掉以区域界线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歧视政策和行政行为;中心城市必须具备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已经形成了区域之间比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建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城乡一体化要实现在市场、交通、制度、产业和空间的一体化,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实践任务,其关系非常的密切。

三、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统筹的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城乡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

对城乡经济进行科学的统筹,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把城乡的发展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城乡之间的今后发展和规划布局进行合理的协调。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既不能照搬照抄,又不能闭门造车,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而周密的统筹规划,打破以城乡为界限的经济运作模式,把依靠城市为中心发展的经济团体和附近的乡村乡镇的据点联系成一个整体。科学的编制在人口发展、土地的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实现城乡之间空间布局的优化和资源配置的科学,已达到促进城乡在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不断地在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

对城乡产业进行统筹必须要以新型的工业化作为主导,必须调解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力布局进行优化,不断地推进比较优秀的工业结构布局,把工业的整体实力进行提高。把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逐步向城市中心和集聚点转移,由此来推动产品的竞争实力和经济素质的提高。改变旧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地使农业产业体系得到健全,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使农业市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打造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措施逐渐向农村倾斜,推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对各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建立起城乡产业分工相对合理的发展格局,打造新的经济格局,实现配置的一体化,打造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体。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

对于城乡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必须合理对待、认真安排,尤其是要加快在县城与乡村之间的绿化、重点道路、排水、供气、供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引导城市基础建设发展向农村地带,建设成综合性比较高的交通网络,切实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带动作用。通过基础设施的建立,提高公共服务的同享度,能有效地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差距,通盘规划农村的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实现以城市为主要中心和城市带乡镇的经济体,做到城乡建设的一体化。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

把国家公共财政的范围得逐步的完善和扩大,保证农村的服务体系和社会的保障体系更加的完善,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加快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的并轨。农民、市民必须同等对待,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等。在整体管理上农村达到城市享有的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

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制定科学的城乡发展战略,切实发挥中心城市之间的区域性经济纽带作用,切实缩短城乡之间的存在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最终达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学,2007,1.

[2]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蓟县城乡总体规划(2008 年~2020 年)[R].2008.

[3]以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为契机.推进宝鸡建设[N].陕西日报,2009.11.

城乡供气一体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对策;宁德市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12-02

引言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广泛融合,城乡的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关系。在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要把城市和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统一战线,改变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排斥的态势;要实现由城乡“分治”向城乡“合治”的转变,促使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形成,并贯穿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宁德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支持三农投入力度加大

2012年,宁德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大关,达1 07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全市经济总量连上五百亿、一千亿台阶,2010年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上升1位。五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14.1%,比同期全省年均水平快1.5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达104.45亿元,比上年增长25.2%,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分别实现四年翻番和三年翻番。随着综合实力的提高,支持三农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2012年宁德第一产业投资108 420万元,增长71.0%,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4.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2013年宁德继续加大对三农财政投入,安排农业专项支出1 000万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效。

(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劳动力转移态势良好

2012年,宁德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20.3:37.8:41.9调整为18.7:47.8:33.5,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6和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0.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也相应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2012年,宁德转移农村劳动力4.16万人,乡村农业人员132.83万人,比重从2000年的83.3%下降到72.8%,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城镇从业人员49.7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从2000年的16.7%上升到27.2%,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31.41万人,比重从2000年的5.1%上升到17.2%,上升了12.1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随着“环三”发展战略推进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聚集、辐射功能和城市的承载力持续增强,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县城功能和品位不断提升,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县域发展带动作用成效明显。福鼎、福安蝉联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小城镇改革发展“4+15”试点建设扎实推进,产业、人口等要素加快集聚,镇容村貌明显改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区内河湖泊整治力度加大、城市公交路网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动工,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群众生活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二、宁德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以工促农能力有限

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存在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2012年,宁德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完成额比重分别为2.3%、57.4

%和40.3%,增加值分别增长5.5%、19.7%和7.0%,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宁德工业化水平不高、带动作用不强,2012年工业化率为39.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还处在较低层次,在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人口集聚等方面仍显不足。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生活质量差异显著

2012年宁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 8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 82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02:1拉大到2012年的2.47:1,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城乡收入1.5-2.0:1的比例,收入的绝对值也由2000年的2 895元拉大到2012年的12 996元。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直接体现在了生活水平和质量上,2012年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4 36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6 075元。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大优于农村,2012年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空调133台、电冰箱100台、彩色电视机171台、家用计算机68部,分别是农村的5.54倍、1.45倍、1.34倍、4.25倍。由此可见,城乡居民在消费层次和生活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 (三)城乡二元结构制约明显,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宁德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育方面,许多农村居民子女宁愿缴纳高额费用进城求学,2012年,宁德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为1 486元和557元,二者相差近3倍。在医疗方面,城市几乎集中了90%以上的资源,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良好的医疗环境,而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综合性的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大都条件简陋,医疗人员水平也有限。医院和农村乡卫生院的平均每院床位分别为207.1床/院和13.9床/院,农村乡卫生院的平均每院床位数仅相当于医院的6.7%。在保障方面,城镇居民社会保障项目齐全、保障水平较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近几年虽然有所改善,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保障水平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承载能力不强

2012年,宁德城镇化水平为50.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所辖九县(市、区)中城镇人口超20万人的中等城市仅3个(蕉城、福安、福鼎),其余都是城镇人口少于20万的小城市。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虽逐渐提升,但经济质量与规模仍与中心城市地位不相适应,2012年宁德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居全省九地市末位,在全市经济中未占主导地位。受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各县(市、区)城镇化水平的地区间差异较大,2012年城镇化率最高的蕉城区和最低的屏南县差距达到23.5个百分点。由于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强,集镇建设缺少活力,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弱,难以胜任区域发展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角色,难以成为相应区域的增长中心。

三、推进宁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规划,形成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

要紧紧抓住党的十带来的历史机遇和重要条件,以构建滨海生态宜业宜居新城市为目标,牢固树立“视野要宽、标准要高、眼光要远”的规划设计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发展的原则和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地加以规划,以县域为主体,通盘考虑、统筹编制城乡规划,进一步优化县区、乡镇行政区划布局,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融合和衔接,促进城乡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优势叠加。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一要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以茶叶、食用菌、水产品、药材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二要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作用,提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做大做强工业园区经济,提升产业层次和以工促农能力,形成工农互补的产业链。三要着力抓好第三产业。依托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不断提升物流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积极推进城镇建设,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

一要做大做强

中心城市。突出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健全服务体系,加速人口集聚,加快城市路网、公共交通、教育、卫生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聚集和带动能力。二要提高小城镇发展水平。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坚持规划引领、产城并重,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强镇、商业贸易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现代农业大镇,切实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三要健全城乡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供气、供电、通讯、垃圾清理等公用设施一体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按居住地或就业单位登记的户籍制度。二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逐步形成农村初中向城镇集聚、农村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城郊村小学向城区集聚的布局。三要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农村大病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好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四要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保障体系。改革传统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和其他多种帮扶机制为辅助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j].理论与当代,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