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卫生的意识

环境卫生的意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卫生的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卫生的意识

环境卫生的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技能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0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医生执业许可制度的正式建立。这一法律的实施对于我国评价医师质量、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对医学教育更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就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获得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就成为其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工作的必要条件。《环境卫生学》作为预防医学重要的专业课,在教学和考核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就需要从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技能考核出发,改革传统的理论考核模式,促进学生适应执业医师考试及执业技能的考核。

一、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林惠青等认为,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现代科技发展、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教育资源等方面会对高等医学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强化教学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迎接这些挑战的重要举措。然而,在预防医学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预防医学重视不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然被广泛接受,但是实践过程中重临床轻预防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不强。教师在教学中仍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缺乏一级预防的意识。

2.技能考核目标缺乏,考核指标不健全、实践技能培养效果不佳。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学习预防医学专业课期间,随课安排的实验。这一阶段的考核多以理论考核为主,实习考核为辅,部分学校尚未开展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第二阶段是学生毕业前在实习基地开展的生产实习。学生能够利用一定时间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局等单位轮转实习,但是实习期间的考核指标不健全,部分单位仅以出科考试为考核要求,缺乏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另外,在预防医学教学中虽然有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考核文件,但是预防医学课程的考核很少有对实践技能考核的指标。这些因素均导致实习技能考核指标缺乏而降低了学生对技能学习和培养的要求。目前,医学院校在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和医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但从总体上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仍然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有很多院校的预防医学课程实验学时数少或不能开设相应实验;预防医学教学基地不易建立或不稳定,教学基地的设施落后、师资薄弱。这些问题造成预防医学实践技能培养质量低的现象。

3.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我国针对预防医学教育开展了一些改革,但是预防医学教育模式依然摆脱不了前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比如,在教学内容上社会科学、人类行为、人口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安排比例少;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考试偏于知识点的记忆;在实验课安排上,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关注不够,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现有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2l世纪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方向的要求。

二、《环境卫生学》技能考核改革思路

执业许可已经成为预防医学人才质量评价的必经之路,而实践技能又成为预防医学人才考核的必要环节。《环境卫生学》作为预防医学重要的专业课就必须以强化技能考核为突破口,以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实践技能考核为指导,实施技能考核改革。本次技能考核改革制定了《环境卫生学》实践技能考核的三级指标体系,将相应的考核指标划入到《环境卫生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生产实习中,开展实验课技能考核与生产实习单位考核。

三、《环境卫生学》技能考核方案的主要内容

1.增加技能考核指标。根据《201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大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程》、《石河子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我院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制定《环境卫生学》技能考核三级指标体系,建立考核指标库,然后采用Delphi法请从事《环境卫生学》教学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的带教教师7人对三级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和筛选。对于50%(4人)以上选用的指标直接选为考核指标,4人以下选取的指标进行集体讨论,确定考核指标的选用情况。目前已经形成了2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53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见参考文献5。

2.建立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依据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技能考核部分的要求,建立每一套操作或口试的评分标准,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对学生能力进行量化和评价。以大气采样器考核标准和评分标准为例,该仪器考核共30分,第一部分为采样前准备10分,有4个考核点,第二部分为采样步骤及仪器使用20分,分13个考核点。此部分的考核是结合操作与口试相结合的形式,便于学生能力评价与计分,见表1。

3.注重预防医学思维能力的考核与培养。在《环境卫生学》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建立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思想,树立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强调学生有效整合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知识,注重环境监测、人群健康效应监测、风险评估思想,结合案例分析和开展调查。在本次技能考核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等典型案例。每个案例的分析包括现场采样布点设计、采样方法、监测结果评价、污染原因分析、处理措施与建议等5个方面进行考核。五个方面的考核在题目中形成连环资料分析方式,比如由学生根据第一部分资料提出自己认为恰当的采样布点方案,在第二部分案例资料中将提供正确的布点方案信息由学生继续提出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在第三部分材料中给出正确的采样方法并提供采样后的数据,再由学生评价监测结果;在第四部分资料中提供监测结果的评价,由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污染的原因;在第五部分中提出污染原因的信息,由学生作答应采取何种处理措施,最后公布应当采取的必要措施。通过连环式案例考核,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实践技能的应用要点。

参考文献:

[1]叶中胜,王军.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2]李秀敏.执业医师考试与医学生临床技能考核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8).

[3]林惠青.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大学教学,2002,(5).

环境卫生的意识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作者在多年来的教学中深刻体会到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科研及实验习惯的重要性,并尝试采用开放教学和灵活的考核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实验效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实验技能培养课,二者相辅相承。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缺乏专业特点等。因此,为了达到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安排及教学模式必须要具有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符合教学规律。

一、实验内容的选择及安排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实验内容的选择要做到既能培养学生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兼顾微生物在环境工程实践中应用。例如,培养基的制备、器皿及培养基的灭菌、显微镜的操作、微生物的染色及观察、微生物的培养及分离等实验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是微生物实验最基本的操作,学生必须要扎实掌握,但在实验微生物种类的选择上要照顾到环境工程中的重要微生物,比如普通生物学中较少涉及而环境工程微生物中比较重要的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等。另一方面,实验内容中要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应用技术,例如细菌总数的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菌胶团的观察及活性鉴定、活性污泥的培养及驯化等。

实验进度的安排尽量要和理论教学同步。微生物学主要是给学生介绍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依靠逻辑推理的知识较少,实验能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视野中真实的图形和现象是对课堂讲解知识最好的诠释。另外,微生物实验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几个实验间的内容具有连续性,比如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染色及观察,虽然可以分割成独立的实验,但又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大实验,但至少要连续几天才能完成,因此需要安排好学生的实验时间。

另外,在实验教材的选择上要便于学生学习,又要和实验教学内容相呼应。目前独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材比较少,已有多个版本教材把实验部分放在理论教材的后面,但内容不是非常详尽,学生需要参考更为详尽的教材才能全面地理解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教材版本虽然较多,但有关环境工程应用技术方面的内容又较少。因此,教师必须采取较好的教学方式加以弥补。

二、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科研及实验习惯

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严守实验操作规程,加强对学生科学实验习惯的培养。首先,微生物实验的实验对象—微生物本身对环境可以造成生物污染,有些还是致病菌,因此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时必须要对丢弃的培养物进行灭菌,在实验过程中,对取菌后的接种针和接种环要严格按照实验规程及时灭菌,不能随意乱放,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要强化无菌操作的意识。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如废水的治理过程,微生物应用的形式多为杂菌形式,往往无菌操作会被环境工程的学生忽视。因此更应该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严守无菌操作实验规程是必需的。再有,实验设备的操作要严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室安全。如高压蒸汽灭菌,目前,学生实验室中的许多高压蒸汽灭菌锅没有自动保压装置,只能依靠人工调节,多采用临时关掉电源或保持排气阀小幅度的开启,无论哪种操作方式,时刻都需要人员看守。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为了尽快结束实验,保压前冷空气的排除不彻底,保压结束后为了缩短冷却等待时间,带压情况下大幅度打开排气阀,这些操作不仅会带来实验失败,而且往往会造成实验事故。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实验效果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教师必须严格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学生必须要对实验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明确实验步骤。微生物实验准备是比较烦琐的,而对于将来要独立工作的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因此,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组轮流进行实验准备,确实强化了学生对实验整体的理解,而且也得到了学生很好的反馈。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强化实验效果,需要对典型的好的实验结果,如染色结果、形态观察结果等利用显微镜图像采集设备进行采集并集中展示,也起到了鞭策后进的目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四、开放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目前学生就业不乐观的现实面前,很多学生选择用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实验课程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我系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室抽出固定的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任意选做开放实验,也可对以前做过的实验加以进一步的验证。学生如有特殊要求的,可提前提出,实验室可根据自身条件为学生提供一切条件。这个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并充实了本课程的实验内容。

五、采取灵活的考核方法,接受反馈,积极改进课程

在不同的压力下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不同的,因此实验教学同样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适当的考核形式会给学生一定的压力,更是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深化。很多实验课程成绩的最后评定主要依据实验报告。我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的考核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相结合,主要包括三种,其中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占60%,实验技能现场操作考核占30%,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及规范性占10%。其中,实验技能现场考核采用抽签方式,学生根据抽到的结果进行现场操作,从而给出该部分的成绩,该环节也使学生在平时实验过程中,对每个操作环节都给与了充分的重视,强化了实验效果。另外,对于在开放教学环节中自主实验内容新颖、具有创新性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可适当提高评定等级。

接受学生的反馈是促进课程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我系建立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及实验课程的公共邮箱,学生可以不记名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监督和促进作用,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六、结束语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的课程建设还有较远的路要走,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应该多采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Harry Brenton等人在解剖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三维模型,建立网络课件等,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籍此建立起了同行之间交流的桥梁,这一点很值得借鉴。在教学内容上更要适应学科发展的节奏,不断更新,精益求精。实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者和应用者,给予他们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技能,从而实现知识的工程化、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王国惠.微生物学通报.2006,33(6):144~145.

[2]周群英,高廷耀主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87-337.

环境卫生的意识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微生物 实验 互动 研究

论文摘 要:环境微生物实验是环境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文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基础,提出了以“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实验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实践经验,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与体会。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并在研究微生物学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注重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1]。环境微生物是微观的、肉眼看不见的,需要抽象思维,总体而言枯燥乏味。所学知识虽与专业相关,但学生尚未接触科学研究,所学内容离日常生活较远,学习目的性大打折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与其他专业的微生物课程类似,在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一定课时量的实验教学,以其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例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等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技术在环境污染处理等生产研究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因而,微生物实验教学也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调配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及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且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学生,一直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问题。本文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为中心思想的教学方法,以其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提供系列应对策略。

1 先立观念

微生物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不同,其研究对象是形体微小、分布广泛、无处不在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尤其是在进行某种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技术是整个实验的重点。尚未接触微生物学实验的学生不能深刻注意到与其它学科实验的差异。其它学科实验的操作是在开放的空气中进行的,而微生物学实验尤其是研究工作中,许多实验操作是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进行的,以保证不受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在学生尚未养成不良实验习惯之前,就必须让其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笔者在第一次课堂上,就针对整个课程周期内的行为规范要求做一次详细说明,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术。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操作是规范的,什么样的操作会引起实验的失败。结果表明,缺少这部分内容的教育,在后面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无菌操作概念则相当薄弱。因此,我们强调先立观念。大学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微生物,在最初阶段就让学生知道整个课程的基本规范,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2 互动教学应贯穿整个实验教学

常规的实验教学,通常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即,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各自分组按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此处,教师的课前讲解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前提与基础,是学生是否能充分理解本次实验流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工作者十分关注如何能提高教师讲解的效率以扩大学生的理解[2]。笔者发现,若将互动教学法引入到实验课中,同样十分有效,它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实验课的互动教学法是以何形式出现的呢?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问答式”、“答问式”、“师生讨论启发式”、“实验结果展现”、“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1)“问答式”与“答问式”。“问答式”即在讲完实验理论后由教师针对本次实验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然后由学生回答。如“细菌涂片制备与染色”实验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步骤等。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的效率,还能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可针对学生不懂之处解答;“答问式”则通常在“问答式”之后,即要求学生针对实验提出若干个问题,由教师回答。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生往往会带着疑问进行实验操作,直至出现问题后才会找老师解答,或甚至不问。而这种情况对于实验操作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培养学生在实验前把整个过程弄明白,不留疑问的进行后面的实验,是教师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笔者发现,从第一次课程点名鼓励提问,到后面几次课的踊跃提问,宽松的互动问题环节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其中有很多问题是教师认为比较简单的一些操作,所以先前并未讲解透彻,而学生却一知半解。当他们提问后教师解答,则能让整个实验的进行事半功倍。因此,让学生习惯并喜欢“答问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方法。

(2)“师生讨论启发式”分两种形式,即口头和书面形式。口头形式通常在课内完成,即在学生在实验期间,与老师的交流。如此,使学生学到较多实验知识与技巧。并且,教师可在下课前集中讲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纠正学生常见的习惯性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书面形式,则是要求同学在完成课内的实验操作后,实验报告除了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和思考题外,还应有相应的分析和讨论。以往,学生撰写报告往往把实验原理、材料、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等简单地罗列,未能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解决方案的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尤其是鼓励将操作步骤以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而非从资料上抄下来大段大段的文字。此外,鼓励其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对于实验取得与预期相符结果的,分析成功的关键和经验。对于未取得预期结果的,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教师在批阅过程中逐一点评。笔者在评阅实验报告时常遇到以下内容:“本次实验失败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培养基制备时琼脂浓度过低”;“这次实验我们成功分离到了纤维素降解菌”。这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想法,能促进今后课程开展的及时改进。

(3)“结果展现式”应用的典型例子就是在“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菌形态观察”这一实验。这个实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对各种微生物细胞的基本形态特征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笔者所在教学实验室建立了一个互动实验室平台,即教师显微镜下的视野能直接投影到大屏幕让全体学生看到,每组学生用的显微镜视野也能切换到大屏幕上去。如此一来,所有同学都能看到老师做的微生物装片情况,各组之间的情况大家也一目了然。在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时,学生对看到显微镜下的物体常有误认。实验中,常常有学生把杂质当作了细菌细胞,需经过老师的指点才能看到了真正的细菌细胞。在互动教室中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对每一个成像进行分析辨认,从而轻松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各个小组制作的真实菌体。另外,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会就实验现象差异进行讨论,交流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笔者曾对学生做了调查,90%以上同学都十分认可将自己的实验成果与全班分享。

(4)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部分的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教学,但实验教学大多数仍保持着固有形式,如板书等。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准确生动地将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介绍给学生,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即每次课程均会播放一段教学视频,如“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玻璃器皿的包扎”、“细菌的接种”、“革兰氏染色”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示范,可以让学生更为形象的了解微生物操作技术的细节要求,培养出微生物操作技术更为扎实的学生。或者在“污水中常见微生物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后拍摄照片视频录像,并对影响资料进行标注,如添加标尺、调节曝光时间等,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来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将实验课程教学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应逐渐成为当前形式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3]。

3 实验教学与科研教学的关系

3.1 验证性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结合

微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大多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设置相对应的实验。实验项目来自实验指导书,书中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都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说明,所做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学生只需照做,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即可。整个过程缺少了能让学生好好动脑思考的环节。虽然,实验项目的选择都是从众多实验中筛选出来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但大多是相对孤立的,学生会搞不清实验一和实验二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学的必要。如果,教师将其中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串联,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后,适当安排一些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参考实验指导书和相关的期刊,分组写出试验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具体指导,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所需器材的准备等。同时,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观察结果时互相交流讨论。如“污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这一实验中,可告诉学生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750.12-2006中的多管发酵法,由学生自行去网络资源中查找具体的资料,制作实验方案,由教师审核后开展实验。

3.2 研究性与开放性教学的循序渐进

虽然,上述研究性实验项目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设计能力,但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还可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即3~4个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选择某位专业指导老师,开展一个结果未知的研究项目,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4]。如“化工废水中某降解菌株的筛选分离”、“水体藻类对某化合污染物的响应研究”等。课题组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指导教师随时对实验过程中的技术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和把关。教师除平时进行指导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便于指导教师详细掌握各组的实验进度、存在问题等,并指出努力方向。实验结束时,每名学生写出正式规格的实验研究论文,由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备案。

总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普遍实施,我们针对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的一些“互动”改革,仍是初步探索,期望能对进一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靖,周玉林,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66~1771.

[2] 祝伟,何冬兰.浅谈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180~182.

环境卫生的意识范文第4篇

日照市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南翼,全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沙沟村位于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西北部,距镇驻地约2公里。全村共有560户,1760人,分为11个居民小组;全村共有土地1568亩,山场600亩,茶园360亩,少量林果50亩,小(二)型水库1座,塘坝5座。该村村民以外出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

(一)生活垃圾污染

各种不易降解的工业制品大量进入农村并被广泛使用,如电子产品、塑料和注塑产品等,但对于这类难降解工业制品却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二)草堆、粪堆、垃圾堆三大堆随意堆放

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这不仅占用了大限的土地资源,同时还使垃圾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向外界释放,污染周边环境。

(三)生活污水排放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和不足的问题,污水的排放也是农村的另外一个污染源。每年农民日常生活产生超过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周围的环境,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构成了极大的环境隐患。

(四)生物质燃烧导致大气污染

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燃料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时间是以秸秆甚至乡间杂草作为主要燃料。这些秸秆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烟尘,成为农村一个重要污染源。

二、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存在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缺口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村民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管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益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开展。如去年主要道路两侧美化、亮化资金缺口比较大。

(二)基层组织实力不强,农村环境治理普遍存在人员、设备、资金、制度的欠缺,治理工作走上“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行政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按照“以各村自主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模式,在基层组织经济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中人员、设备、资金、制度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上的严重,专职保洁员队伍和长效管理难以落实到位,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治理后又出现反弹,部分村道和居民生活区“脏、乱、差”的情况再次出现。

(三)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极大的冲击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和传统陋习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特点,由过去单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转变。

三、沙沟村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资金的投入

加大资金的投入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首要措施。沙沟村在党委政府和中级法院的帮助下,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先后硬化村内道路12条,对主要道路两侧排水沟进行了修建,对村内多处地方进行了绿化、对公共厕所进行了整修、对墙面进行了粉刷绘制,安置了健身器材,配备了多处垃圾箱和专职保洁员。

(二)综合治理环境

沙河沟村在河道治理方面,清除河道下面积压的垃圾、淤泥还应该将河面上覆盖的一些对于河流有严重危害的植物做到彻底清除,定期为河道清理杂草。在党委政府和当地水利部门的帮助下将进行河道治理和护坡。

(三)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保证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实施。沙沟村定期向农民宣传,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签订责任书,消除农民一些陈旧的观念,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可以在新农村的未来发展中形成一股全新的风貌,鼓励当地农民自主地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草堆、粪堆、垃圾堆的老大难问题,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帮助农村制订建设总体规划,包括建房、道路、排污、排水和公共设施,都要有规划,不能到处乱建。

努力改变农村“三无”现状,争取实现“三有”。一是要实现家家建有厕所,或村上建标准卫生公厕,消灭解手要“打游击”的现象;二是建有鸡圈和猪栏,做到鸡要圈养、猪要关养,不能把禽畜与人混住。三是继续抓好改水、改厕、改灶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建沼气池或使用煤气、太阳能 四、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立长效保洁队伍,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一方面,各村要高度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由专职保洁队员加强村道、河道巡查,及时清理路面垃圾和打捞河道漂浮物;另一方面,推行基层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基层领导环保责任意识。

(二)坚持发展,加大投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针对目前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现状,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一方面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环境保护治理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在全体村民中进行中国梦的宣传,加快农居点体育、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健全制度,落实长效,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保洁员队伍,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加强对农村基层保洁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明确保洁员岗位职责;另一方面,要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安排专职基层干部负责村容村貌和卫生设施的日常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环境卫生的意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与生药学;网络资源;开放式教学

我国大学本科传统教学模式是知识传授型,这种由教师单向灌输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阻碍着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着我国创新人才的成长。因此,有必要针对于不同课程的特点,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开放式教学,来源于科恩(R .C .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及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理论模型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1]。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专业名词多,内容较枯燥,开放式教学法应用于《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教学将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枯燥的内容更生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在网络资源丰富的今天,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中大部分重点植物和生药的图片资料在网络上均可搜集到,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提供了条件。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认识、鉴别药用植物和生药,将更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目前,开放式教学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应用有零星报道,在理论教学环节仍未见相关报道。

1 教学内容开放

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多方搜集教学素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基于本课程授课主要内容,一方面,通过网络搜集大量图片素材,使同学们在学习中更直观的认识药用植物与生药的结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去药用植物园、标本馆及中药加工企业实地拍照、拍摄视频等方式,获得第一手教学素材,并设计有趣、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在课外更好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提高自学效率。

2 “探究式”、“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完成总论部分的授课后,可采用“探究式”及“问题式”教学方法,采用“确定目标”、“查阅资料”、“撰写报告”及“组织交流”四步骤,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与典故,激发学生对药用植物与生药的兴趣,进而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药用植物与生药的奥秘。在课堂上确定下次课要学习的药用植物与生药种类,可2-3人组成一组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继而通过课堂报告,交流,由学生介绍所查阅生药的来源,植物形态、形状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功效等。对同一种生药,不同小组所查阅资料的差异可在课堂进行交流,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提高了自学能力,更加深了对药用植物和生药的印象,进一步提高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才是目的。

3 交流-互动模式教学的应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交流形式,学生的思维只能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按部就班地活动,学生很少体验到自我思维、自我发展的乐趣。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就能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使严肃的课堂荡漾着融融春意[2]。

在这个思维的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交往,学生思维得到锻炼,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集体意识得到增强。这是教学活动中“教”的活动主体与“学”的活动主体中两个主体间心灵互动的过程。可见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辨证关系。

在以学生为主的药用植物与生药知识汇报后,教师的点评、补充及师生间的讨论极为重要,在一组同学汇报完成后,适时的激发同学的讨论热情能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4 在授课中注意“巩固反思、承前启后”

《论语・学而》中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哲理。教师在学生学习完新知识后,要做一定的练习巩固,并且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时间来回味、反思、领悟。因为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与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到更高的水平。波纳斯提出一个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教育中更是如此。因为通过反思,使学生懂得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矫正,避免再犯。解题错误具有警戒和免疫功能,尤其是大的严重的错误,它能刺激人去迎接挑战,可以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学生就是在反思过程当中逐渐完成了一个“完整人”的铸就。

在学生针对一种药用植物或生药进行汇报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与总论中的基础知识进行结合分析。比如,延胡索原植物中关于雄蕊的描述“雄蕊6枚,花丝联合成两束”,可适时提出问题“延胡索雄蕊的类型”,可引导学生复习关于雄蕊分类的知识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多渠道、立体的网络结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活动过程。而精彩的课堂往往得益于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传统的优良的教学模式基础上,与时俱进,针对现有状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大(下转第81页)(上接第17页)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双,唐晓辉,吴慧峰.高职高专通讯专业英语开放式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09(2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