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法制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认知教学法也被称为认知代码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一批认知心理学家与应用语言学家共同倡导该方法的使用,因为认知教学法的重点在于将一门外语的学习视为一个规则与知识的系统而不是仅仅学习外语的一系列技巧,所以认知教学法有时会被视为一种现代版的语法翻译法。认知教学法重新发掘了语法翻译法中十分有价值的特点。它不是对语法翻译法的一种机械重复,而且它摈弃了语法翻译法中片面且激进的方法。认知教学法的一些主要特点包括:语言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有规则所支配的体系;有关语言规律的知识有助于学习语言;学习必须建立在分支的基础之上。它吸收了语言学与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并且从教育心理学、语言心理学以及外语学习理论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研究,因此这使认知教学法自身变得更为科学。
作为一种在以往教学方法,例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听说教学法等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法,认知教学法具备很多优势。并且,这一教学方法引发了外语教学的一次革命。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将回顾认知教学法的历史,并且对认知教学法的定义、理论基础、特点、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展开探讨。
一、认知教学法的定义
认知教学法也被称为认知代码教学法,该方法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提出。认知教学法的研究重点在于成人学习的特点。它所持的观点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开发应用外语的实践能力及理解能力,尤其是理解与自学能力。学习行为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并且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富有创造力,同时外语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是组织者或指导者的角色。
认知心理学是认知与延续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一种对思考的科学研究而且与“我们如何融入世界并且获得与世界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如何被大脑存储并处理;我们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思考、如何形成语言”等密切相关。内舍尔(Neisser)对认知心理学作了最好的总结:“大脑的‘认知’指的是将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予以转化、删减、描述、存储、回复并且使用的全部过程……显然,人类可能做到每一件事情中都包含了认知,而且每一个心理过程都是一个人之现象”。
二、认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认知教学法具有坚实的语言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基础,并且该方法与明确的认知规律相符。认知教学法的语言学基础是由乔姆斯基(Chomsky)所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Chomsky)认为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而儿童生来就具备被他称为是LAD——“语言习得装置”的能力。据乔姆斯基(Chomsky)所言,对语言或语言结构的研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人类思维的特性。这种针对语言的方法在心理学上是对行为主义的一种反应,它构成了心理学的语言学分支。认知教学法的心理语言学基础来源于认知心理学。作为代表性人物,皮亚杰(Piaget)是认知理论的创始人,这一认知理论的基础在于对语言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他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儿童的模仿能力与客观经验互相作用的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创立了遗传认知论,该理论认为掌握一种新的知识是一项智力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智力行为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反应共同作用的产物。
认知教学法的教育学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传统的教育学理论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因此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从外部世界中获取反映。然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当尝试着将外部现实结构投射到学习者的脑海中,而学习者则对其所接收到的投射进行解释并且在他们所获得的背景知识中形成与他们的主观世界相关的解释。建构主义强调每一位学习者都应该在其自身及外部世界的独有的经验与重要意义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建构主义学习对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认知教学法的特点
对认知教学法概念的总结可以看出其区别于行为主义的三大特点。首先,认知教学法强调了解而不是反应。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在于为针对在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过程所展开的研究寻找科学的方式。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主要关注点并不在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在于思维活动。这种对思维而不是行为的强调与直觉相一致;我们以同样的方式通过我们的思维以及我们的行动对我们自身进行定义。笛卡尔(Descartes)曾说过“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如果他说的是“我行动故我在”那么或许就不那么准确了。
其次,是它对思维结构或思维组织的强调。认知教学法主张一个人的知识是有组织的并且对新刺激的理解是以这样的知识为基础的。在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理论中这种对组织的强调尤其明显。让·皮亚杰是一名瑞士学者,他为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理解作出了巨大贡献。皮亚杰主张所有的生物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将经历进行组织的不变趋势,并且也正是这种趋势为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三是它将个人视为是积极主动且富有建设性的,而不是像行为学家们一贯所认为的那样,显示出对机体的被动观点。认知理论家将个人视为在习得并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的一个积极参与者。他们认为个人正积极形成一种真实的观点,选择性地对其经验的某些方面给予更大的关注,并且尝试着将某些信息存储在记忆中。认知理论家认为有关人类认知的任何完整理论都必须包含对人类用于思考、记忆以及理解与创造语言的计划和策略进行分析。
四、认知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启示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在外语教学中应当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认知教学法强调对教学的研究必须以对学习的研究为前提,而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在学习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学习者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教师们还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视为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的中心。
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这样便使外语学习成为 “知识”的习得而不是“技能”的习得。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几年的学习之后他们确实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知识——词汇和语法规则,但是他们却极少使用外语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是进行口头交流。这种教育与学习的环境对培养及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没有任何帮助。
正如转化生成语法所强调的,认知教学法将语言学习的过程视为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它不仅告诉老师们如何教学还指导学生们如何学习。在认知教学法中,教师们所扮演的不仅组织者的角色,还充当传递者、信息提供者与反应执行者的角色。认知教学法将心理学理论视为它的研究基础并且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
(二)以理解知识与规律为基础的实践活动
认知教学法要求教师们更加注意语法规律的教学。在解释语法规则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灵活地将归纳法与演绎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且指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使用有限的词汇与语言规律造出他们需要的语句。
在语法教学的方法方面,不同的心理学学派所持的观点各不相同。功能心理学家支持归纳教学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则坚决支持语句结构教学法,同时他们还认为将语句规则的教学更换为语句结构的教学是十分有意义的。将儿童学习母语的心理过程视为其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家们支持对说当地语言的人进行模仿,因为他们认为语法教学毫无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是一些教师为了教语法而教语法,或者一些教师在教授语法规则时完全没有联系实际。这样的现象所导致的结果是一些学习者犯了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例如“我非常喜欢你(I very like you)”或者“你非常喜欢我的妈妈you very like my mother”。
认知教学法将语言学习视为一个发现的过程以及按照生成-转化语法的理论对规则尽力创造性的应用。语法规则的学习是培养语言能力的第一步。虽然如此,但是在教授语法的过程中,有三方面要求是绝对不可忽视的。第一,教师应当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保持敏感度并且让学生们成为参与者而不只是聆听者。此外,教师还必须向学生提供帮助从而使他们能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第二,在教授语法时,教师应当尝试着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第三,教师应当根据教学材料的难易程度灵活地将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第四,教授语法的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教师们应当对学习外语的意义以及外语的使用持同样地重视态度从而满流的需求。学习者的兴趣及需求是选择、组织与安排语言项目的出发点。
(三)母语的正确使用
长久以来,对母语在语言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个观点是对母语的依赖性。母语被用作唯一的教学语言。目标语言与本地语言之间的互译被视为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另一个观点是抛弃母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使用目标语言。导致母语被置于如此矛盾境地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能导致外语学习中的正面及负面的转换。母语的使用既可能对外语学习产生正面影响,也可能对其产生负面影响。认知教学法认为如果教师拒绝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母语将会是十分令人遗憾的情况。人们已经证实,正确的使用母语能够加快学习速度而且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如果一位教师使用目标语言解释何为Lymphoma(淋巴瘤),可能会有些困难。或许他解释的越多,学生就会越疑惑。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学生Lymphoma(淋巴瘤)的中文意思是什么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四)对学生的错误持宽容态度
认知教学法提倡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错误持宽容态度,因为在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是一个必然且正常的现象,同时学习者在深入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的一个特点。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在口语或写作中犯错。而教师们几乎会习惯性的作出一种反应,——尝试立即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不可避免的是,对错误的分析与纠正会成为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认知教学法中,这种对错误的纠正被视为是一种被动的方法,因为频繁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会时他们害怕犯错误,而这一点对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是很不利的。
(五)四项技巧与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相结合以促进教学的发展
不同于此前各种教学法所持的态度,认知教学法在语言过程的开始阶段便代表着听说读写四大技巧的结合。这样的观点与显示交流的本质更加吻合,在现实的交流中人们极少只使用一种技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所有渠道展开交流:听中包含着说,读中也可能包含写。如果一名外语学习者能够使用所有可能的目标语言资源,那么他的学习将会十分有效。说往往比做容易,对于教师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这一原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幸运的是,现代教学工具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除了学习纸质资料之外,视听设备也将为学习者在交流实践中使用英语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总结
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每一种外语学习方法都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认知教学法也不例外,它从直接教学法的、听说教学法以及口语教学法的缺陷中吸取了很多经验。它将语言学习视作一个包含了积极的方法步骤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习惯养成,并且它将重点放在将语言作为一种有意义的体系而进行有意识的习得。认知教学法的所有教学原则在语言学习与教学过程中都是可理解且实用的。这些原则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对语言规则学习的强调、对母语的正确使用以及将听说读写技能相结合。在认知教学法中,学习的过程被分为理解阶段、能力阶段以及表现阶段。认知教学法对语言教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从心理学角度对理解学习材料、对有意义的学习以及对有意义的钻研的强调。
[关键词] 道德认知 道德教育 教育启示
一、道德认知的内涵及道德教育的目的
道德认知内含这么几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思考、道德选择、道德创造。道德认知是指社会个体对生存环境道德规范的知晓、理解和掌握,它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层面。道德思考包括产生推理、道德鉴别、道德批判、道德评价等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面临的道德规范内容是否符合道德行为事实、是否符合道德客观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等进行思考。道德选择是指在面临各种不同道德规范时,通过比较鉴别,反思权衡后所作的认知上的取舍。道德创造是道德认知的最高层面,它是指道德上的新追求,既包括道德规范的改进也包括道德规范的创新。社会的飞速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变动,使人们不得不对过时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进行改造。因此人们在赞同而接受一种规范后,还“必须逐渐学会怎样用新的生命去调和、清除其中的陈腐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它们适应变化不定的社会生存状况”。总之, 道德自我总是渴求着新的追求,智慧的头脑总是向着新的经验开放。道德认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体精神气质,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这种精神气质和行为习性。
道德行为不同于一般行为,它是基于自觉意识而作出的自愿、自择行为。由教师代学生作出的或在外界压力下学生作出的无奈选择,即便是遵循了道德规范也不能充分体现该行为的道德品性。主体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而后作出自觉自愿的道德选择乃至道德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积极参与、着意渴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体现了道德行为的本质。为此,有效的道德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借助学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关于这一点,20世纪60年代,道德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实验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佐证。认知发展理论的中心思想即是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劳伦斯·柯尔伯格 (LawrenceKohlberg)认为要想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必须从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入手。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指导活动刺激学生进行思维,激励学生去积极组织自身的道德经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向下一阶段发展。英国杰出的教育哲学家威尔逊(JohnWilson)也认为道德的实质就是思维。他反对那种缺乏理性支持的灌输方法,认为培养道德思维可以使学生逐步脱离错误的思维方式。
另外,实现道德认知上的超越也是社会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历史性突破把人们推进了网络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校道德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独立的价值思考和道德批判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在无穷多的选择面前迷惘困惑、不知所措,甚至误入歧途。所以,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判断、道德分析、道德选择和创造力为目的,使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现状,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
二、理论对实践的启示
从理论理解上的突破到实践尝试中的超越需要一个过程,道德认知能力的养成也不能只企求于教育者的单向道德灌输,还必须从变革教育理念的高度对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完善。
(一)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观
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把道德教育简单地混同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性的无限夸大忽略了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使教育者往往以道德操纵代替道德教育,导致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无地位状态。杜威就曾强烈反对过这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灌输的倾向,他认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 ,都是道德的教育。”提出著名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做中学”的观点。
同时,柯尔伯格反对“美德袋”式的教育 ,主张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威尔逊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思维,麦克菲尔的以情感的共情作用为基础的“体谅关心”理论,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等等,也无一不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道德发展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倾向。总之,受教育者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充分发展有赖于改变陈旧的道德教育陋习,重塑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选择比较方法,拓宽道德知识域
只有先有思考的对象才可进行必要的思考,只有先提供选择的机会才有选择的可能。社会共同体所认可的主流价值取向及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构成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容,但主流道德价值体系本身有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经历着与其同质或异质的各种规范取向比较鉴别,采真去伪。“任何一种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取向都只有在同其他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比较中才能证明其正确性或合理性。”只有让学生在比较中看到我们所倡导宣扬的规范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异质规范的不合理性时(价值澄清),他们才会给自己下命令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服从合理的道德规范。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既重视课程的内容,也重视课程教学的形式;既重视正面的教育,也重视学生的选择;既重视整合性课程,也重视偶发性课程;既重视隐性课程,也重视活动性课程。
(三)实施“苏格拉底法”
迄今为止,道德规范、道德知识的灌输尚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主流。普遍的灌输除了使受教育者掌握一些僵死的教条,造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在道德生活中的知行不一,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无济于事。 “真正的道德教育是苏格拉底式的”——用提问、对话的方式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进行道德推理、发展道德思维的方法。柯尔伯格提倡的“新苏格拉底法”就是一种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诱发学生在道德上的认知冲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事积极的道德思维的方法。而道德思维的功能就是解决个人之间基于原则而提出的不同意见的冲突。因此,“认知刺激”是实施“新苏格拉底法”的核心,学生可以在两难的认知冲突中,发展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而后建构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
(四)提倡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苏格拉底对话法要求对话的双方或多方是平等互动的。学生是一个与教师一样有自己权利、富有个人思想的人,他们不是等着师去操纵的傀儡。教师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公平待他们,珍视他们的道德思考并允许和宽容他经意或不经意中所犯的某些失误。平等对话不强调惟一确答案,也不会因为期望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一去阻止冲突和不一。对话中教师不再是外部规强制执行者但仍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指导者。
(五)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效果,方法多样
西方的道德教育特别注重效果, 从理论上看,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教育模式论和艾略特·突里尔等人的范式理论都试图有效地解决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的问题, 卡洛·吉莉根的关爱理论也十分关注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人的整体道德素质问题;是以,若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我们的教学也必须要注重效果。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判断、选择、创造等认知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完成认知的任务、只要侧重道德思维的训练就能达到德性培养的教育目标。尽管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和指导因素,然而道德行为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信念的养成对道德品质的形成更具有决定意义。所以,仅仅靠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充其量只能解决道德教育实践中最紧要的问题,它是无法解决道德教育的所有难题,注重对实践等其他道德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全球教育者的道德共识。故道德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方法的使用, 强调各门学科的相互配合,强调学校、家长、社区的协作, 强调德育内容贴近现实社会生活, 强调道德教育不仅包含着道德观念的灌输, 而且还包括良好习惯、态度、情感、志趣和爱好的养成以及人格塑造和创造能力、批判精神的培养。课堂活动注重社会生活清静的模拟、角色模拟,课外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学校还通过其他学科和校园生活的道德教育,形成综合的校园道德教育工程,做到生活德育,而非知识德育。
(六)符合心理发展水平,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品得的形成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它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的和外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根据皮亚杰的实证研究,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遵循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学校德育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如想使学生形成某一频道,必须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教他在适当的场所表现适当的行为。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制定明确可行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是必要的。
(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吴俊. 木子. 道德认知辨析及其能力养成. 道德与文明. 2001.5
佘双好.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德育课程理论的特征与局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黄骏.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5.9
一、课前案例准备
(一)筛选案例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一是所选案例应适应培训对象的岗位特征和层次;二是所选案例应与部队全面建设、军事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发展变化规律相结合;三是所选案例应是教员自己能掌控、学员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
(二)撰写案例
撰写工作是案例编写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案例撰写过程中,除做好案例撰写的谋篇布局,激活案例的主要情节外,还应把握几个关键点:
一是案例要有理论支撑。也就是说案例教学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员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案例要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在很多时候,教学的案例都要经过修改或者假设,以便能更好地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但是,案例的主题必须和真实的情况相接近,或者至少和学员所熟悉的部队现实生活、环境相类似,这样才能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是案例要能体现矛盾的撞击点。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凭借案例中所包含的复杂、模糊、或履待解决的间题,让学员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种认知上的冲突,必然会引起学员的争议,而争议的动力就来源于矛盾点。因此,教员在编写案例时应多层次地创设矛盾。从而激发学员学习动机,诱导学员掌握众体思维的能力。
四是案例要注意掩饰。掩饰就是将案例中涉及部队保密、敏感的信息加以掩盖,对错漏、多余、粗浅的资料进行加工修改。掩饰是编写案例不可或缺的步骤,是提高撰写案例质量,增强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三)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教员要制定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并认真备课,分析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讨论中向学员介绍。学员要根据教员的安排熟知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阅读案例,了解案例中提供的各种信息,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相关对策,必要时还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发挥群体的智慧。
(四)确定好理论分析的切入点
这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处。教员在案例教学中尽可能地发挥理论研究的优势,把理论分析的切入点与实际介绍相结合,在理论的高度上剖析案例,使学员通过案例分析得到启示和提高。
二、组织案例讨论
(一)注重对学员的引导
案例讨论的过程,就是以案例的事实和学员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为依据,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挖掘案例中潜在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学员是讨论的主体,教员只是引导者。针对一个复杂的案例,教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员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和有争议性的问题,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互动的引导,使学员们体会到如何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员思维的发散和创新。
(二)对学员的行为表现应加以鼓励和肯定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讨论没有严格的“标准答案”,关键是看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因此,在讨论过程中教员要对学员的分析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都要给予应有的鼓励。另外,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同一问题有分歧,有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学员争论的只是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而不是对人,所以不能对任何学员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的不尊重或侮辱,特别是教员的行为对学员的影响最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同学发言不仅是学员的信息来源,也是教员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只有大家彼此尊重、倾听和沟通,增进团体合作,才能激发每个学员“主动参与”的动机,才能促进共同进步。
(三)注意讨论课堂的管控
组织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时,要想取得好效果,一方面,教员要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把学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从“要我说”到“我要说”的转变。另一方面,教员要对学员进行必要地引导和实施一定的行为约束,维护好课堂秩序,以保证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效果。
三、案例分析评价
对学员学习的成果进行量化考核是任何教学法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持续的、系统化的考核,让学员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唤醒学员的自我意识,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案例考核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由教员对学员进行考核;二是教员帮助学员自我考核。任职教育多采用自我考核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员建立自信心,削弱从众心理,降低比较的心理,从而追求个人的自我成长。
以上,是笔者对案例教学法在军队任职教育培训中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意见。不容否认,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员的能力素质、解决部队现实问题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但是,它在军队任职教育培训中的应用还是新生事物。因此,在任职教育培训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合理有效地进行案例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创造出适合军队任职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在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实效。
作者及单位:
张三虎 国防信息学院讲师,少校
联系电话:027-85968711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公共英语教学,技能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交流日益频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活动逐渐增多,国内企业产品走向世界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30年来,外语人才在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支队伍中就包括了一批又一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技能型,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学改革经历了从注重“语言知识”培养到注重“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从“单一培养模式”到“复合培养模式”的转变、发展过程。[1]
二、高职高专英专业语教学的发展与改革
在20世纪,受到传统本科院校精英教育的影响,高职高专外语人才培养中过度追求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忽略了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语言技能,无法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人才市场上缺少了竞争力。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交流活动中角色分工更细,同时受到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语言+职业能力”的高职学生培养模式越来越明确,人才需求出现“复合型”趋势,语言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再是单一的技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成了需求的主流。
针对如此的变化技能型,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学及时做出反应。而作为外语教学中最主要的一部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更是密切联系实际,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方式调整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培养出一批批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合格的高职高专英语人才。
(1) 专业设置多元化
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市场对纯外语人才的需求在逐年下降,“外语+技能型”人才需求比例上升至66%。[1] 因此,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办学宗旨的高职院校外语教育迅速调整了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上涵盖了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旅游英语和外语教育四大类。其中应用英语专业方向设置,更是紧跟时展的步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先后出现了空乘方向、IT方向、国际金融方向、物流方向、国际会计方向和会展方向等。
(2) 课程开发程序化
上述定位清晰的专业设置,在课程开发上也密切联系相应岗位需求,出现了针对性很强的“职业英语”或“行业英语”。区别于传统的“专业英语”,“行业英语”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十分注重语言实践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更强调一个人在现代工作环境下的综合语言能力技能型,为高职学生开发最“职业”的英语,进入职场时可以拿来就用,例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医用英语、物流英语、空乘英语、会展英语等。
课程开发过程中,英语教师深入行业一线进行专业调研,对某一职业或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形成按工作过程构建项目化课程。突出表现为:用职业技能表述课程目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工作内容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1]
(3) 教学方式技能化
结合行业英语的教学,必然要求探索发展出适合培养学生语言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近年来,高职英语的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式与传统的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相结合,获得巨大成功。
其中,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精品课程的建设则将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方法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从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分别有三种英语类课程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包括商务现场口译、商务英语和会展英语。[2] 学院充分利用了深圳特区经济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优势,针对性地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
三、公共英语教学的发展探索
在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共英语教学同样经历了从本科“压缩型”向培养英语应用能力转变的曲折过程。[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公共英语的教学任务猛增技能型,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逐渐转轨,需要努力探索有效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体系。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层次教育体系的成熟发展,高职英语脱离了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和中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体系。在2000年,根据教育部“三教统筹”的部署,制定完成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语言知识和技能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说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根据《基本要求》的阐述,要求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摘要求、分级指导的原则。[3]
《基本要求》的出现,从多方面统一了对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认识:
1. 对使用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测试等做出明确的说明。尤其是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上提出了跟具体化的标准,增加了“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的教学目的,将教学要求细分为A、B两级,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的语言测试方式更规范化地指导语言教学。
2. 提出了语言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对日常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技能型,其中,下列问题应该时刻成为公共英语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 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2) 正确处理测试与教学的关系,防止应试教育。
(3) 在完成《基本要求》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但一定要注重教学的连续性,时刻关注“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的衔接,行业英语逐渐渗透到基础英语的教学中,同时防止“专业英语”或“行业英语”的教学完全处于无铺垫、无准备状态。
(4) 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学校的英语教学条件。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设法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3]
为了能够按照《基本要求》的精神更好地完成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学习高职“行业英语”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公共英语教学的特点技能型,注重探索解决上述疑难问题的办法,对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和他们具体的实践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
(1) 认识公共英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切低估和高估公共英语教学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公共英语教学需要培养高职学生基本的职场环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今后“行业英语”学习相关的语言学习能力,逐步将公共英语教学为专业学习服务的精神落到实处。
(2) 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语言基础、语言学习能力、专业背景、就业岗位要求等,根据调查研究结果,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期真正服务于高职专业教育。
(3) 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教学优势。视频、音频、网络等丰富的资源充实了教学素材,直观刺激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4) 积极开发针对性较强,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公共英语教材,相配套的文字版、多媒体学习课件、电子教案、网络课程等在内的立体化系列材料,为学习者提供立体、互动的学习方式。
(5) 调动公共英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的“行业英语”知识技能型,向“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发展。
(6) 充实自我,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研修培训等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了解最新的高职教育动态。登录相关网页,及时了解同类行业的发展,交流经验。[4]
对照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同样经历了很多曲折。同时,公共英语的教学能够从中学习经验,使基础阶段的公共英语教学服务于学生的高职专业学习,突显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满足将来职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网szpt.edu.cn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网techorg.cn
一、玉林市中职生法制教育现状
1.法律意识方面。
在目前的中职生法制教育中,学生薄弱的法制观念是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玉林市中职生法制教育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全面,甚至部分中职学生对于法律的界限范围认识模糊。根据玉林市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群体中中职教育背景的学生占据较高比例,这也反映了中职生法制教育并没有有效的培养出中职生的法律意识。这也是影响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生法制教育没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灌输正确的法律意识。通过对玉林市中职教育犯罪案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职生,除了偷盗行为严重的情况,也会由于意气用事与他人进行打架斗殴。
2.合法权益保障方面。
中职生法制教育没有进行正确普及,导致中职生并不能有效的掌握法律知识,对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和理解水平较低,并且对于法律的约束力度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也使得中职生遇到事情后,并不能通过法律武器对自身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维护,这才会导致学生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通常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维护,从而造成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也对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3.法制教育方面。
在玉林市中职院校中中职生法制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也是影响学生树立合理法制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部分中职院校领导认为中职学生法律基础较差,就一味采取放任政策,这更是加剧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中职生法制教育格局受到轻视,这也导致学校的法制建设模式无法建设,而中职院校中的德育工作也与法律教育息息相关,但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模式陈旧,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法制教育的发展,使得中职生法制教育缺乏创新模式,无法对学生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二、中职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中职生守法的自觉性。
在中职院校中学习法律知识,是中职生培养法律素养的重要环节,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于促进建立法治国家,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通过对中职生法律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可以看到,中职生法律知识的来源大多不是来自学校,而是通过新闻媒体为主。通常认为中职学校主要是以技术教育为主的学校,而法律教育也只是开设成为公共学科,受到课时量的限制,中职院校的法律教育并不能得到深入,使得法律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成效较低。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能够让学生从法律的高度认识自身行为,而不是从纪律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醒。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良行为的危害,才能有效的发挥法制教育的约束力,加强中职生守法的自觉性。
2.有利于形成中职学校法律教育体系。
中职生法制教育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属于思想道德建设范畴,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当受到社会高度的重视。中职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由于社会阅历和法律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更应当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从而提升法律水平。通过重视法律基础课程,加强对法律教育方法的创新,并提升中职院校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学校制度中渗透法律教育,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贯穿法律教育,从而形成中职学校法律教育体系。
三、提升中职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1.法制教育规范化。
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首先应当从制度方面入手,将制度作为行动的保障,转变传统技术教育为主的理念,从学校规章管理制度进行改变完善相应的法制教育管理机制,让中职生法制教育能够融入社会教育总体框架体系中,并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将中职院校的技术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良好的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从而为法制教育的开展提供环境支持。中职院校也因刚培养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法制教育的培训建设,深化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
2.整合法制教育方法。
开展中职生法制教育也应当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变,教师应当明确认识到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将法制教育与社会新闻热点相结合,强化现代社会法律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现代法律的内涵,并提升对法制教育课程的学习热情。
3.完善课程设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