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环境清洁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阑尾炎 手术 切口感染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53-02
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能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对患者病情的愈后有直接关系。目前, 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是国内控制术后感染的主要手段。然而,有些抗生素价格昂贵使患者难以承受,加之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使得大量应用抗生素不利于人类长久的健康。
2007-08~2009-11我们分别对两组阑尾炎患者进行观察与护理,力求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术后抗感染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阑尾炎患者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龄15~54岁。入选标准:(1)以下腹疼痛为突出症状者;(2)经诊断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者;(3)须尽快手术切除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16~52岁;B组43例,其中男26,女17例,年龄15~54岁。按住院先后次序入组。两组性别、年龄、疾病性质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术前准备和阑尾炎术后常规护理,术前1d下腹部及会备皮,术前12h禁食,术前6h禁水,增加护患沟通,减轻患者焦虑,使患者充分休息,术后去枕平卧位6~12h,禁食水6h,给予营养液静脉滴注,切口换药,术后1d鼓励、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刀口愈合。
1.2.2 特殊治疗及术后护理 A组患者术后不禁止探视和陪护,病房做好一般清洁工作;常规联合使用头孢拉啶、庆大霉素、甲硝唑液1周,广谱杀菌。B组术后2d谢绝探视,病房平均1~2例/间,由护工作好病室清洁工作,每日晨开窗通风换气,并使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消毒空气1次/d;针对引起阑尾炎的主要致病菌(肠道内的各种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仅使用甲硝唑液静滴。
1.2.3观察记录 两组患者的体温恢复天数、切口感染例数,拆线天数和住院总天数。体温测量方法:术后3d测体温每8h一次,即:8:00~16:00~20:00。3d后测体温1次/d,即:16:00。切口感染判断标准:术后2~3d体温升高,切口肿胀或跳痛,局部红肿,压痛等[1]。
2 结果
A、B两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3 讨论
3.1 良好的病室环境对于手术患者恢复的重要性清洁整齐是必须条件。(1)空气消毒: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在有人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2)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采用湿式清洁法,并且所有情节后的物体表面、地面应保持干燥。其次,安静清洁的环境能减轻患者的烦躁不安,使之身心闲适地充分休息和睡眠,同时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对于接受手术的患者而言,手术本身即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应激源,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术后如加上不加任何限制的躁声,即会给患者增添新的应激因素,使其产生多种潜在性危害或不良的生理,心理影响[2]。所以严格控制探视、陪护的人数和时间,不仅可以避免空气污浊而引起伤口感染,还可以大大减少躁声的来源,使患者充分休息,促进康复。
3.2 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性抗生素应用过度,会增加医院内微生物生态压力,加大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危险性[3]。因此,要扭转这种现象,应在查清病因或进行细菌检测和药敏实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在此项研究中,我们针对引起阑尾炎的主要致病菌(肠道内的各种革兰性杆菌和厌氧菌)而使用甲硝唑液静滴,这种用药方法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医院感染率为2.33%,和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感染率(2.27%)无显著性差异,既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养活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又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3.3 其他因素此外,提高护理质量,协助患者及早下床活动,加强营养等对手术后患者的康复也有很大作用。术后切口换药的质量与切口恢复有直接关系。由于此项操作直接接触易感部位,稍有不慎即可使细菌直接侵入切口处而引起感染。所以严格无菌操作是关键,只有从根源处养活易感因素,才能使控制感染达到最好的效果。手术后协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一般为手术后第1天。早期活动有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6.
1.1洗手率低医护人员在繁重的医疗护理中,手的微生物污染严重,由于病房工作量大,医务人员少,危重患者多而忽略洗手,医生在检查每一位患者后洗手,仅有极少数能做到,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时,几乎没有人做到洗手,大部分医生查房前洗手待查完所管住院患者后再洗手。护士常常在完成整个病房护理操作后才洗手。
1.2手的再污染医护人员洗手后大部分使用工作服两腋下或内边擦手,办公用品如病历夹、桌面、各种记录本等不注意清洁,污染严重,虽然洗手,接触也会造成再污染。
1.3领导重视不够大部分洗手设施没有采用非接触式水龙头,手卫生消耗材料(如洗手液,干手纸巾,快速手消毒液)与科室经济挂钩。医护人员配置不足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1.4手卫生误区用戴手套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不洗手。尽管戴手套可以减少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免受污染,但是戴手套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手套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而且部分科室采取薄膜手套做防护手套。
2分析
2.1管理不到位管理者重视不够,培养力度差,造成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缺乏,感染控制认识不足。对规范手卫生操作和手卫生依从性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监控。
2.2手卫生设施和产品配备不足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控制认识不足,造成洗手设施不符合要求,未采用非触式,而且数量不足,病室内无洗手设施。手卫生耗材参于科室经济核算,造成手卫生依从性高的科室耗材多,经济损失就越大,从而出现干手纸巾,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配备不足现象,直接影响规范手卫生和手卫生的依从性。
2.3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认识不足,未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多数人认为,医疗物品污染才是患者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只要未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手就是清洁的,没有意识到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每天在大量医疗护理操作中,接触各类病菌的机会多,医务人员手部细菌污染相当严重,而且,部分医护人员因担心洗手液使皮肤老化,粗糙不愿洗手或尽量减少洗手次数。
2.4医务人员配置不足在临床工作中,一名医生管二十多个患者的查房、开药、诊疗操作和危重患者的抢救与处理;一名责任护士负责几十个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每次操作前后洗手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直接影响到手卫生的依从性。
2.5未把手卫生与行医道德联系起来多部分人员认为洗手损伤皮肤,只有在自己需要时才进行手卫生,而不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到首位。
3手卫生对策
3.1加强院领导对手卫生的重视,提高手卫生的遵守率:虽然医护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不是引起感染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疾病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要切断第一传播途径,医院领导必须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并尽可能提供便利的条件和设施,按要求配置护理人员,达到护患比例,张贴宣传资料,安装足够的非触式洗手设施,提供足够的手卫生用品,耗材有医院担负,能大大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3.2加强管理管理人员要不定时的到科室督查手卫生执行情况,指导规范手卫生操作,对于手卫生依从性差的科室提出批评,并与目标考核挂钩。
3.3提高认识加强培训和教育,宣传手卫生的重要性,使医务人员意识到手是传播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从明白手卫生是双向防护的重要措施,改变只重视自身防护,轻视防交叉感染的意识,从而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落实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医疗安全。
3.4手卫生方法的改进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2],不需要洗手设施,在床边也可获得,节约洗手时间,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5加强医院感染教育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自觉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以下情况做到规范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药物或就餐前[2]。从而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率,避免医院感染暴发。
总之,自从人们发现手是医院内病菌的主要传播媒介后,对手部皮肤的清洁与消毒日益重视,任何一项医疗方案的实施,都需要医务人员的参与,而治疗目的能否达到,则与他们的双手是否符合卫生学要求有密切关系,因此,规范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防护的有效手段,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有着重要意义,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53-03
为分析清创缝合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笔者对2007年6月-2008年7月收治的300例外伤缝合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300例外伤缝合患者,其中男192例,女108例;年龄2.5-76岁。清创缝合后感染12例,无死亡。根据伤口的感染程度分:清洁伤口2例,污染伤口(有细菌污染而尚未构成感染)5例,感染伤口:5例。
2、分 析
2.1 清创缝合后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2.1.1 患者患有原发性慢性未治愈的疾病:如糖尿病、癌症晚期,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感染药物,直接影响到人体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
2.1.2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清创缝合后伤口易发生感染是已被广泛接受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这是机体老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的结果。
2.1.3 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换药室、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划分不明确,紫外线消毒不及时,消毒液配制不严格,清扫地面不能湿式清扫,造成换药室空气污染;缝合换药用器械如镊子、药碗、敷料、针线等无菌用品灭菌检测过程不严格,终末消毒不彻底,常伴细菌感染,导致缝合创面细菌感染。
2.1.4 清创缝合术:在清创缝合过程中,伤口清洗不彻底,消毒不严格,特别是污染伤口,如重物砸伤、摔伤等,伤口内存有异物及切口对和不良,为感染提供有利条件;皮肤缝合时切口对和不良,结过紧可影响伤口的血液循环,使伤口延迟愈合,增加感染机会等。
2.1.5 缝合伤口感染:主要是以接触方式传播。由于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污染的物品机会多,易将病原体通过接触传递给其他患者或用品,造成间接污染,因此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不认真洗手消毒,就可成为输送病原体的工具。
2.1.6 留观时间:观察时间越长的患者,医院感染率越高,因为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较为集中和较易流行的场所,所以观察时间越长,受感染机会越多。
2.1.7 失血:通过临床分析缝合伤口感染的所有因素中,失血始终是缝合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伤口大失血多的患者,血容量不足,体质虚弱,该类患者免疫能力低下,是伤口感染的高危人群。
2.1.8 肥胖:许多学者认为肥胖患者伤口缝合后感染率增加。
2.1.9 引流条:伤口大,分泌物多,清创缝合时,不能一次全部缝合,需放置引流条,也是造成感染的因素。
2.1.10 温度:清创缝合后医护人员只注意患者体温是否升高,而对体温在35度以下未予重视。实际上,持续过低体温对机体是有害的,它能引起凝血病,导致出血增加;使代谢率降低,机体氧供减少,导致酸中毒;免疫功能损害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减弱,使机体对伤口感染的抵抗力减弱,从而导致伤口感染率的增加。
2.1.11 抗生素: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和繁殖,破坏了正常菌群内部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
2.2 护理干预
2.2.1 治疗原发病,增强患者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加强支持疗法,注意改善患者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应用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胸腺肽、转移因子等,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富有营养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防止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早期愈合。
2.2.2 做好缝合前准备工作是降低缝合后伤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2.2.2.1 医务人员准备:缝合前后要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因洗手是最简单方便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感染的重要措施。医务人员的双手是医院感染的媒介因素,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坚持一个原则:清洁的手接触清洁物品,接触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以减少外源性感染。
2.2.2.2 缝合伤口准备:缝合前伤口要彻底清洗;一般先用过氧化氢清洗,再用生理盐水清洗,用无菌敷料擦干净周围污迹;污染严重伤口反复冲洗几次,再用碘伏棉球消毒。
2.2.2.3 房间准备:清洁区、污染区划分明确,地面湿式清扫,保持干净,操作台每周两次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房间每天用紫外线消毒,定期做空气细菌监测。
2.2.2.4 物品准备:仔细检查使用器械物品,如缝合包、换药碗、镊子、消毒棉球、针线、冲洗液等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以杜绝伤口感染生。
2.2.3 伤口缝合后护理:伤口护理的目的在于保护和避免污染,促进早期愈合。护理方法: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周围有无红肿,询问患者伤口有无疼痛。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教育患者和家属认识适当的伤口护理知识;对患有可传播感染的伤口或皮肤污染的患者应实行相应的隔离;患有单纯疱疹及A型链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工作人员治愈前不能接触伤口。对于创面小,不需要住院观察者,交代回家后伤口护理注意事项,随时来院复诊,换药。
2.2.4 及时换药观察引流条情况:每天专人换药可及时观察引流情况,如引流液减少,无感染,可以全部缝合,用碘伏棉球每天消毒换药,防止伤口感染。
2.2.5 保暖:患者缝合后保持环境温度,必要时可使用局部加温,如使用红外线、神灯,若四肢伤,可采用穿戴棉套保温。
2.2.6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患者伤口大小,污染程度,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知识,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药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换药依据。
2.2.7 加强留观室、换药室管理减少或限制人员流动是降低伤口感染的关键。在巡视和家属探望时间,环境微生物监测合格率分别是58.55%和75.00%。加强人员管理,安排好开饭、换药时间,避免二者时间上的重叠,为营造一个“清洁”的换药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严重污染的留观室暂时关闭,并进行彻底终末消毒,对病房进行全面的细菌学检测,确定原有污染细菌肯定已被消除后,再重新使用该房间。
2.2.8 缩短留观时间:因留观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特别是感染与非感染者同住一室,造成交叉感染。因此,患者伤口周围无渗血、感染,应立即出院,定期门诊随访,继续换药治疗,直至拆线,伤口愈合。
【关键词】 洁净手术室;卫生员;管理;院内感染
现代外科手术技术的日益复杂和医院感染控制的深入发展,对手术室洁净程度和环境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洁净手术室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当今医院手术室建设的主流。而控制院内感染则是现代化医院管理中的重要职责。在监控工作中,卫生清洁工作是最基本环节, 与质控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对手术室内卫生员的管理非常重要。
1 卫生员管理中常见问题
1.1 个人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较差 我院手术室卫生员共6名,最高学历为高中,其余均为初小,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各方面能力包括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均较差,责任心不强,对手术室卫生要求不理解,自我防护能力较低。
1.2 缺乏管理规章,岗前培训欠缺 因为洁净手术室近几年才迅速发展,对卫生员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考核方案等缺乏,洁净手术室环境特殊,后勤管理科室难以对招募的卫生员进行统一岗前培训、考核,几乎全部交由科室自行管理,而手术室在手术多,任务重的情况下难免疏漏。
1.3 工作缺乏积极性,人员流动性较大 手术室卫生员都是临时聘用,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平时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责任重,但是工作待遇低,因此工作缺乏积极性,一旦找到更好的新工作或出现问题时就会立即辞职,致使人员更替频繁,导致日常工作很难到位。
2 应对方法
2.1 选择合适人员,加强爱岗敬业教育 选择具备一定沟通能力,有一定文化基础,能理解手术室工作性质,能迅速掌握相应技能的人员作为培训对象。卫生员来自社会的不同层次,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手术室清洁工作大多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清洁、消毒工作是否到位很难从表面看出[3]。所以,对卫生职业道德教育要放在首位。在培训时,,采取谈心等具体形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2 专人负责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 选拔科内沟通能力强,善于管理的护士对卫生员进行专门培训。具体如下:岗前培训的重点是职业道德,基本工作程序,规章制度,清洁、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等。根据手术室卫生员的年龄、文化水平特点分类培训,让其学习手术室相关知识,要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以利于其接受。卫生员的工作以清洁为主,对其讲解清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抹布、拖把的浸泡、消毒方法,感染手术后的处理等。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正式进入工作后还需要由老工人负责传、帮、带,随时解决问题。另外,每月为卫生员讲解有关无菌操作和感控方面的基本知识,强化其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预防交叉感染中发挥积极作用,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2.3 制定卫生员工作流程图,建立奖罚制度 对卫生员进行明确分工,合理安排日常和周末工作,责任到人同时把每一位卫生员员包干范围制定表格,给予评分。对各项工作顺序制定详细流程图,便于卫生员掌握工作方法。每周定期专人检查与平时护士长突击检查相结合,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对于工作不努力、检查不合格者扣除工资或予以辞退,,以加强清洁工人的责任心,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4 关心卫生员生活 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同时应以尊重为前提,注重管理方式,不歧视、不排斥、多关心,视其为科室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及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了解卫生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同事的关爱,逐渐将自己定位于手术室的重要成员,树立集体荣誉感。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2.5 指导卫生员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卫生员承担着清洁、消毒工作,与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体液、血液接触较多,告知其洗手是切断交叉感染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之一,强化其洗手意识,传授“手卫生”知识,;教会其合理应用手套做好自我保护,教会其7部洗手法。对无防范意识的卫生员要重点讲解污染、暴露的危险性,增加其警惕性,促使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3 讨论
洁净手术室控制感染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管理, 不仅需要医生、护士积极参与,同时需要卫生员的积极参与。而卫生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无菌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因此,加强对手术室护理员管理,提高他们整体素质,对有效预防院内感染有重要意义,也是我们每个手术室护士应尽的义务。
参 考 文 献
[1] 许钟麟.洁净手术部建设实施指南.科学出版社,2004:206-207.
1.设计和布局
1.1区域划分
检验科的区域划分极为重要。合理的划分清洁区、轻度污染区、重度污染区,可以有效避免病原体的交叉污染,同时为保护工作人员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区域划分严格按照不交叉原则。清洁区主要是会议室、办公室等;轻度污染区主要是生化仪区、血液区、血片室(血片室紧邻血液分析流水线)等;高污染区主要是微生物室、真菌室、PCR室,并且汲取了香港的经验,把具有感染性的免疫项目(如乙肝、HIV等)设置在重度污染区内的感染免疫检测室和HIV室进行。
1.2三流分离
人流包括患者和医生,医生进入医学检验中心须先从东南的出入口进入清洁区,再通过更衣缓冲区进入轻度污染区的检验大厅,如果需要进入高污染区的微生物科(HIV室、微生物室等),则需要再通过一个缓冲区。针对样本流,在等候厅处专门设计了标本收样室,体液室设计在紧邻位置,并置有4台通风柜。患者及送标本人员不能随意进入检验大厅,只能通过北面的感应门进入等候厅。标本均通过标本传递系统进行传递,废弃标本被汇总到污染区。污染区内设有废弃物处理区,并配置卧式双扉灭菌锅、高压灭菌锅、烘箱等设备。试剂等耗材由北面专门的试剂耗材入口进入,送货人员不能进入检验大厅,由工作人员接收后送入紧邻的试剂室。信息流采用适合本院要求的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及医院信息系统(HIS)。
1.3环境设计
(1)水、气、光照、恒温系统等设计了专门的纯水机房,放置中央纯水系统,并预留供水管道及排水槽,所用到的各类管道、线路(电线、网线、电话线等)均在装修前埋入地板下、墙中或天花板中的专用通道内。采用透明的防火玻璃取代传统砖墙,保证良好的光照条件及开阔的视野。设置中央空调(清洁区)与独立空调(污染区)2个系统,确保室内温度保持在24℃左右,湿度保持在55%±5%。利用空气净化装置保证高污染区的空气洁净度是万级,轻度污染区的空气洁净度是十万级。使用负压对空气质量进行控制,在污染区是-10帕斯卡大气压,整个检验科是-5帕斯卡大气压。
(2)墙角、地板、门、手部清洁设备及标识的设计。墙角都是圆滑角设计,采用更易清洁的无缝隙的橡胶地板。各区域之间设置感应自动门,各个检测室均设有门禁系统,设置了感应洗手池、烘手机及洗手液。各个区域出入口提示标识随时提醒工作人员及患者提高警惕,杜绝生物污染。
2.制定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07的医学实验室-质量、能力专用要求ISO15189文件及ISO15190文件规定,完成质量手册、程序性文件、标准作业指导书以及各类记录表的制订与完善等工作。
3.专业培训及建立健康档案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其具备基本的卫生习惯。进入清洁区更衣换鞋换衣,实验操作中戴防护手套、口罩、防护镜等,不在工作区域内饮水、进食等。同时,对新进员工进行了入职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
4.购置防护设备购置足量的生物安全柜、紧急喷淋设备、洗眼装置、感应水龙头、烘手机、专用工作鞋等,这些安全装置可以有效保护操作者、实验室环境及标本不被污染。检验中心购置了足量的淋浴洗眼器、桌上洗眼器、紧急淋浴器、双门互锁不锈钢传递箱、生物安全柜、通风柜、感应水龙头、烘手机、洗手液及万向排烟槽等安全装置,并使其得到合理的使用。
5.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分类存放,然后集中无害化处理。废物处理要做到专人负责、分类收集、分别处理,并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其中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经办人员签名等项目,实行密封化、标志化、无菌化管理,杜绝乱丢、混放等现象,确保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前要进行高压灭菌,严格杜绝医疗垃圾未经消毒灭菌处理而流出。
6.检验报告医学检验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检验结果。患者可通过报告单自助打印系统获取,也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在医生工作站或护士工作站以及门诊查询工作站查询,还可通过网络、电话查询。
二、效果分析
通过规划与实践,现我院检验中心已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布局合理化,供给信息化。并被中国医院协会评为“2011年度争创绿色医院建筑示范工程”先进单位。
1.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完全分离。经过严格训练,工作人员均能认识到检验中心分流要求的重要性。如标本、试剂、耗材等不会被直接送入检验科内,医疗废物严格分类丢弃并保证消毒灭菌后从废物通道运出,不同工作区域的检验科人员能按照出入路线流动等。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工作人员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不在工作区域内随意接打电话、进食饮水,进入特定工作区域时穿戴好防护用具等。由于每位工作人员都参与了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的编写,因此能严格按照SOP文件执行操作。
2.布局合理化
检验中心充足的面积为更合理的设计布局奠定了基础。合理的划分清洁区、轻度污染区、重污染区,可以有效地避免病原体的交叉污染,同时保护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合理的空调净化系统设置,使各操作区域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适当范围。目前,整个检验中心的空调净化系统已经通过了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颁布的《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认证。同时,也成功将感染性免疫检测项目(乙肝、HIV等)归类于微生物科,此举乃国内首创。此外,按照规划,较好地处理了水、电、光照等问题,营造了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的工作环境。
3.供给资料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