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治专题培训

法治专题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专题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治专题培训

法治专题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039-03

[作者简介]陈韵妃(1975―),女,湖北广济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中学高级;黄银美(1961―),女,江苏高淳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中学高级。

2014年,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师资培训处(以下简称“高师处”)牵头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市教学研究室及我市部分教育教学、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我市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系统思考和整体架构。根据教师职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设计出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成长目标,并在重组、优化原有教师培训项目的基础上,用系统性思维整体建构“分段分类、分层分岗”实施的教师培训课程,并提出了“顶层架构、课程引领、实证评价”的教师培训工作课程化推进策略。

一、理念先行,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框架

1.教师培训项目推进模式的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全市的教师培训,多是以项目形式来推进。比如,骨干教师培训班、学科教师培训班等。这些培训项目的培训通常套用大学教育学院对学术精英的培养模式,多采用集中听课、理论讲座方式,这样就导致同样的培训课程会在不同项目、不同班级里重复演绎。还有的培训项目是由培训机构来承担,培训机构往往会根据拥有的师资现状来确定培训课程,导致课程内容呈现“零散”“拼盘”的特点。而且不少教师培训项目的课程内容重叠、交叉,培训对象多头培训、重复培训和培训错位。鉴于此,我市开始着力于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研究,着重思考如何把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性特点,构建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

2.教师培训阶段性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

根据中外学者所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生涯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5年的适应期,5―10年的发展期,10―15年的成熟期……其中,第一个5年是关键。因此,在研究我市教师专业发展5年一段成长特质的基础上,实施教师阶段性培训课程的系统性架构,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师培训阶段性课程体系有两个维度,一是教师发展的阶段性设计(这里暂分成三个阶段),并从处在第一个5年发展阶段的职初教师着手研究;二是研修课程内容的架构(这里指非学历课程)。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不仅包括市、区教师研修部门组织实施的区域研修课程,还包括教师所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本研修课程和教师个人自主研修课程。每个领域的课程如何规划,如何组合相应模块,主要基于我市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特点逐步修正、调整,长期聚力研究。

这样的课程建构,既基于不同教师成长的需要,又基于国家、社会对教师发展的要求,有效规避了培训项目泛滥、内容重叠、形式单一的不足,满足了教师对培训的实际需求与发展需要。

二、课程引领,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1.研究制定《南京市中小学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试行)》

自2012年起,我市从处在职业适应期教师的教育(培训)课程着手,对入职1―5年(含5年)的教师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依据教育部出台的《中(小)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精神,并结合南京教育实际,结合“凡进必考”的教师招录选聘模式,组织师培、教研、科研等领域专家以及部分基层校长、一线教师共同制定了《南京市中小学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试行稿)》(以下简称“《课程方案》”)。2014年,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正式颁布。《课程方案》明确了职初阶段(入职1―5年,含5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即尽快成长为师德优良、教育水平合格的教师,同时,对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踏实的行为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培育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为我市各级各类学校职初教师指明了具有适切性的现阶段专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同时,《课程方案》还从专业理念与师德素养、学生教育工作基本素养、学科教学工作基本素养三个维度,从职初教师的三个发展阶段(第1年,教师见习期;第2―4年,教师适应期;第5年,教师巩固期)规范了区域培训与校本研修不同的课程学习模块(课程架构见下表),且依照属地管理,确定了组织实施、指导监督的责任单位,也为各级培训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可操作的职初教师培训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课程方案》的制定,为职初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确定了实施标准,此举不仅能丰富职初教师理论修养,而且能提升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市还建立了以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基层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课程管理(领导)共同体,来参与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教师教育课程。

2.编写职初教师教育课程系列读本

为了保证职初教师能够顺利达成《南京市中小学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中该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我市组织一批专家在《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编写了《职业成长:从这里起步――职业适应期教师教育课程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向我市5年内(含5年)教龄的所有教师免费发放,并以《读本》为基石,继续组织人力编撰了《南京市职初教师校本研修指南》,为学校课程的实施提供服务,汇编了《职业成长:就这样起步――职初教师校本研修案例》(案例集即将付印)。职初教师教育课程系列教材、读本的出版,使得职初教师五年培训规划更加切实可行,也让区级培训机构,基层学校打开了培训思路,优化了培养策略,让众多教师寻到了自身专业发展之道。

三、实证评价,创新考核促推进、促发展

1.研究制定《南京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要求》

2013年开始,市教育局组织市小培中心、市教研室相关专家,根据《职初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读本》研究制定了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标准,历经一年的研究,推出了《南京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要求》,这既是要求,更是教师专业基本素养指标体系的量化标准。从本质上看,《南京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要求》不仅是一种目标导向,也是一种过程控制,还是一种阶段性的评估要求,有效地强化了职初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健全了教师培训与考核机制。

2014年8月,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开展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培训与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对职初教师的培训评估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即一份个人专业发展档案袋(档案袋是过程性评价),一节独立备课的常态课,一场教师专业基本素养纸笔考核,一节课与一场执笔考试是5年的阶段性评估。

2.启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

2014年11月,我市正式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及展示工作,并于12月至2015年元月,对全市2009年秋季入职教龄满5年的义务教育阶段职初教师培训与考核工作进行抽检与评估。抽检与评估工作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职初教师,抽取10%的人数(123名)参加市级考核,考核形式是笔试;第二步是各区推荐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数、英学科的优秀职初教师(55名)参加展示,展示形式为课堂教学和现场答辩。虽然5年教龄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的考核与展示的样本还不够大,实施过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相关数据分析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总体上说,这批职初教师的专业基本素养较好,这也充分肯定了我市从2004年起执行的“凡进必考”人事制度。客观上看,经过5年的各级各类培训和自主发展,这些教师的分化还是比较大的,有的提升很快,也有的原地踏步。通过对考核数据比对、分析,各区各校在职初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以此阶段性评估结果倒逼培训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按5年一段进行教师教育课程的系统性、结构化建构,并聚焦课程领导力,这无疑是我市持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品质的一种创新之举。事实证明,从教师培训项目化的推进走向教师培训工作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改革,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品质的有效路径。但如何探寻教师队伍整体提优的新的生长点,如何将教师培训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完美结合,以及如何使教培工作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互作用,仍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法治专题培训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中职德育课程信息量大、更新快,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提炼了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培训路径,一是通过开网络式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采集素养,二是通过协作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评价素养,三是通过自助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管理素养发展。关注和探讨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其专业成长的关系,对有效进行校本培训改革,优化中职德育课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行中职德育课教材涵盖内容广、材料新,对任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当今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培训提升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同时,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有很好信息素养的中职德育课教师,他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流中根据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确把握与德育课有关的信息,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中职德育课程包含的信息量大,既有法律的又有职业指导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这些信息不仅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从这个方面来说,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比其他学科任课老师更高。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密不可分。提升信息素养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自我学习,不断增进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信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动态的建构过程。优秀的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或策略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提炼,对其教学观点、教学决定、教学行动与反思进行有系统地梳理。事实上,相当多的优秀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地搜集信息,应用于自己的实践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所用。只不过这些信息管理的质量还比较低,仅限于一般的文档、计划、方案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信息的使用和创新、交流和共享还明显不足。中职德育课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掌握大量有效信息,这些信息获得一靠自身积累,二靠同伴互助,三靠专家指导。可以说,中职德育课教师提升了信息素养就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2.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

信息素养的提升会推动教师工作创新。一方面中职德育课教师通过信息素养发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素质,实现持续专业成长。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得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主动进行学习,探索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对自身知识的整理、利用、创新的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也推动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所以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信息取舍增进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的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二者形成互动、循环、螺旋上升的关系。

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的路径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随着工作和学习的进展不断积累与更新的,要真正体现信息素养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和学校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随着学校多媒体小平台的普及,大部分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扩充中职德育课堂的信息量,但是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我们据此开展了三种培训,一是网络式培训模式;二是协作式的培训模式;三是自助式培训模式。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以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

1.以技术整合为基础的网络式培训提升信息采集素养

现在,信息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它不仅极大地充实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同伴互助的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在专业教学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研磨反思和其他教师的热心帮助。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使教师之间的切磋变得更加迅捷频繁。在线学习的网络式培训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学习方式。因此我校通过因特网提供的电子邮件、QQ网络论坛、资料搜索和远程课堂等众多的服务内容,建立一个学习的大空间,给学习带来一个全新的前瞻视野。这种培训方式没有严格的监督考评机制,但是教师只要有心学习,心态开放,自我激励,在线学习便是一个更新专业知识获取持续成长的最佳学习途径。

目前,我校已经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了网络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校园网应用的基础。但如果教师缺乏将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意识,或者不能有效地使用资源,资源越多也就浪费越多。因此,加强对校园网资源的管理,特别是让德育课教师参与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我校通过在校园网设置“空中职业指导室”栏目,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信息指导;通过网络心理辅导室的设立将德育课的辅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教研组网页建设,相关德育课程信息,集成资源库。为了提高教师采集运用信息的积极性,我们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在参与校内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又为学校开发出优质的校内教学资源奠定了基础。

2.以同伴指导为主导的协作式培训提升信息评价素养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例。中职的德育课程外延相当广泛,从“小德育”课程范围讲包括法律、经济政治、哲学、职业指导四门功课,从“大德育”范围讲还包括心理健康、体验生涯等功课。每门功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方式,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根据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和尝试利用各种技术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单元,并且这些单元会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在学校层面借助同伴的力量,定专题、定时间进行课例研讨。每位教师在开学初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分工协作,搜集相关信息资源,在教研组每周的例会中进行交流研讨,评价信息的有效性。然后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运用,利用学生的反馈,评价信息的适切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投入地进行研究,进行对话沟通。学习技术工具的使用,学习各种创造胜的方法,参与者从各自经验出发,尝试、探究、学习、设想…一通过这样的努力,我校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中职德育新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评估方式、教学方法、技术、改革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实施。教师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信息的汇集和批判式评价,保证了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真正能够发生,也保证了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教师培训是有后续反馈、支持的学习,是有反思的学习。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分享自己的成功,从成功的同事那里学到成功的范例。

3.以自主发展为特点的自助式培训提升信息管理素养

法治专题培训范文第3篇

增强干部培训主业优势,引导党员干部坚守法治信仰、强化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思维。

干部培训是党校最主要的职能,要发挥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主渠道作用,把全会精神及时纳入整体教学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更好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抓好教学实施。一要出好题。围绕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新要求,开发开设相关教学专题,举办高层次辅导报告,使学习贯彻工作既体现中央精神又契合干部需求。二要选好人。选派或邀请政治素养高、理论功底深、授课效果好的专家学者作为主要班次专题讲师,确保讲课质量;遴选骨干教师组织研讨,增强学习效果。三要备好课。以集体备课、团队研讨为平台,先学一步,学深一些,激荡智慧,砥砺思维,梳理学理依据,探析思想方法,提高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丰富学习内容。既要组织学员原原本本学习,深刻领会丰富内涵,又要引导学员做到“三个结合”:一要与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深入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深化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任务,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二要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掌握其中贯穿的观点立场方法;三要与思考谋划实际工作结合,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增强培训实效。一要用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看家本领,强化党纪严于国法、国法高于党纪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理念,引导学员自觉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坚守法律。二要发挥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作用,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文明,加强对学员的宪法、行政法等法律知识教育,使学员学法懂法、用法守法。三要综合运用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学员的规则性思维、程序性思维、合法性思维、公正性思维能力。

强化决策咨询核心功能,服务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强化决策咨询功能,发挥资政议政思想库作用,是党校争取更大作为的核心竞争力。要利用党校学科基础、人才优势、学员资源等有利条件,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献计献策。

强化问题导向。要鼓励和支持教研人员树立世界眼光,立足中国国情,紧紧围绕如何把握“三个全面”的理论与实践逻辑联系,如何理解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如何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科研咨询主攻方向,精心设计决策咨询题目。要发挥教师、学员两个积极性,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找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对策研究,切实提高决策咨询“含金量”。

促进成果转化。要积极探索“课题孵化、教学转化、成果深化”的运作模式,强化对包括依法治国相关课题在内的决策咨询成果的推介和运用。要努力畅通报送渠道,及时报送教师和学员的调研报告、对策建议、理论文章等精品力作,争取让研究成果进入领导视野,发挥服务决策功能。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把相关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推动科研咨询精品进课堂,提升教学培训质量和水平。

发挥思想引领阵地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党校是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在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重大问题上,党校要发挥引领思想、凝聚共识的积极作用。

积极“走出去讲”。党校人要自觉担当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先锋排头兵,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党校教研人员要充分发挥学习表率作用,在学好吃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进行宣传宣讲,把中央和省市县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宣讲好、诠释好,进一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营造良好的思想理论氛围。

主动“请进来教”。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干部,作专题辅导报告,进一步宣讲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新举措新实践和新思路新理念,帮助教师和学员开拓视野、拓宽思路。

法治专题培训范文第4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

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任副组长,局各股室、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普法、法治民政日常工作。制定普法工作相关制度,每年专题研究普法、法治民政工作2次以上。

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民政系统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制定“七五”普法总体规划、法治民政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将普法和法治民政工作纳入民政工作年度目标管理,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普法工作目标落到实处。

在“七五”普法期间,认真履行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相关股室、事业单位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层级负责、责任到底、责任到人的组织领导体系。配备兼职工作人员,把镇(街道)、村(社区)从事民政工作的纳入了全局普法工作人员行列,有力推动普法工作的全面深入的开展。

二、贯彻落实规划,创新求发展

认真学习贯彻十、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鼓励干部职工积极订购《法治热点面对面》《谈治国理政》《新时代面对面》等书籍,做到领导干部人手一册,采取自学、集中学习、交流学习等形式,学习关于法治建设以及法治宣传教育方面的重要论述,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加快法治民政建设的高度,谋划并推进民政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建立健全学法制度,将有关法律法规列入每年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培训。升依法行政能力培训、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员网络培训、普通话培训、互联网信息安全网络培训等。通过学习,切实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强化法治思维,增强了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

结合“走基层”活动,组织开展“法律七进”活动。以民政政策法规为重点,深入镇、街道、社区、村等地开展民政政策宣传活动,免费向各类人员发放涉及民政政策保障方面宣传资料3万余份。组织编印《县民政政策服务指南》1万册,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同时,坚持以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为宗旨,积极开展“12.4”国家宪法宣传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利用各种节点时点,开展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三、注重普法宣传,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加强与融媒体中心、等的联系,开通“民政直通车”等栏目开展普法宣传。通过“大喇叭”及时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普及。

局党组中心组每年安排集中学宪法、学法律。按照工作职能,每年安排干部职工参加法治民政素质教育培训,每年不少于40课时的法律知识学习,以培训、讲座、网上学法等形式,大力推进民政系统学法用法工作的开展。

四、下一步打算

普法、法治民政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要长抓不懈。我们认真总结存在的不足,切实进行整改,不断开创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加强对普法、法治民政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普法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抓好普法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依法行政能力。

二是加大普法宣传教育。一方面突出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宣传、培训教育,进一步增强法律观念,提高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提升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普法形式,发挥网络技术在民政工作与依法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提高宣传质量和效果。

法治专题培训范文第5篇

1.切实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组织领导。各乡镇、各单位要及时调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充实机构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六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切实抓好普法依法治理骨干培训工作。下半年,县普法办将在全县举办“四法一条例”法制宣传骨干培训班;各地、各单位、各部门也要结合实际,举办普法骨干培训班。

二、围绕建设和谐平安法治,精心安排普法教育内容

3.强化党的十精神的学习宣传。坚持以党的十精神统揽、指导、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4.加强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的学习教育。贯彻落实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宪法学习宣传,广泛普及宪法知识,提高全民的宪法意识,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

5.加强全县重点普及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各乡镇、各单位要在公民中重点宣传普及“四法一条例”,即宪法、民事诉讼法、精神卫生法、社会保险法、省审计条例。要通过采取安排自学、集中培训、举办讲座、巡回宣讲、阵地宣传、组织考试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新颁布或修订的重要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实效。

6.积极开展紧贴中心工作和群众需求的专题普法教育。始终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贴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的现实法律需求,积极谋划和组织开展专项或专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着力引导公民依法有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全面、深入、扎实地推进“六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要切实加强“五城同创”法制宣传教育、旅游强县创建、房屋拆迁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宣传。各地、各单位要继续组织好本地、本单位人员参加“百万网民学法律”网络知识竞赛活动。

7.注重筹划法制宣传教育重要节日宣传活动。切实做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各单位要结合本部门法律宣传日、月、周活动,开展集中宣传。

8、认真开展“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国”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群众与教育群众相结合,组织普法工作者、普法讲师团、法制宣传副校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六个一活动”,即举办一场机关法制讲座、组织一场农村普法赶集、举办一场社区法制宣传座谈会、开展一次“法在心中”主题作文竞赛、举办一场企业法律咨询、组织一次法律骨干培训班。

三、深化“法律六进”,整体推进重点对象学法用法

9.突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的示范性。要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和考试以及公务员法制培训等一系列制度,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带头学法用法的表率示范作用。积极组织好本地、本单位干部、职工参加网上法律知识学习和培训。

10.突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有针对性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开展“法治学校创建”活动。不断推进中小学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总结推广“小手牵大手学法一起走”的普法经验。坚持校内法制教育课与社会第二课堂法制教育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实际效果。

11、按照党的十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县”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不断丰富“法律六进”新内容,拓展新领域,培育新载体,探索新途径,提升新效果。

12.针对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等工作实际,结合法治文化创建、“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六进”工作制度,推进“法律六进”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注重普法教育成果转化,扎实开展依法治理创建活动

13.注重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的相互推动。通过普法教育引导法治实践,在法治实践中加强普法教育,普治兼顾,整体推进。

14.扎实开展多领域的法治创建活动。在全县开展“学法用法示范机关(单位)”、“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和“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总结推广“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基层创建工作经验。

五、精心准备,全力做好中期督导检查迎接工作

15.扎实做好中期迎检工作。按照“六五”普法规划要求,下半年将开展“六五”普法中期督导检查工作。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将及时制定并下发督导考评方案和考评标准,各地各单位要对照要求,认真准备,及时补课,务求“六五”普法规划实施的中期督查工作取得成效。

16、扎实开展自查和抽查工作。各地各部门从下半年开始,对本地本部门“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自查,及时查漏补缺,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互查和抽查。7-8月份,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分片组织开展全县抽查工作,并做好迎接市普法办督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六、丰富形式载体,扩大普法教育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