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卫生建议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存在问题
(一)干部思想认识不重视。有包村领导干部、村组干部对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认识上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作为。包村领导干部有安排,无落实,缺乏督促和监督;村组干部对街办安排的整治工作执行时存在打折扣现象,对村级保洁队伍疏于管理。
(二)村级长效机制不健全。各村普遍存在保洁队伍管理混乱,上岗时间规定不明确,保洁人员工作敷衍了事,没有专人专项负责等问题,导致整治工作开展难,进度慢,整治效果不明显。
(三)引导发动群众不彻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努力。但现实问题是在引导发动群众过程中,有干部缺乏扎根第一线的精神,怕跑路,不入户,存在工作不实不细的作风问题,在宣传时又存在方式方法过于生硬、与群众交流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导致群众发动难,工作开展难以持续,出现“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不利局面。
二、解决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提高街办、村组干部对人居环境卫生工作的认识,解决怕跑路、不入户的作风问题,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才有可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整治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二)建立村级长效机制。各村根据街道办文件精神要求,制定村级保洁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管理村级保洁人员,对保洁人员的上岗时间、工作范围等情况必须做出明确规定,村两委安排专人专项负责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并不定期地对保洁人员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为深入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突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构建环境整洁、生态优良、民风文明、社会和谐的新农村。
二、工作目标
通过在全镇范围内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逐步提高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逐步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保证20*年10月底前全镇实施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使全镇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三、实施时间和步骤
专项活动从8月10日开始至10月底结束,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硬件设施建设阶段(8月10日-9月15日)。主要任务是制定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广泛宣传发动,召开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各村要在这一阶段完成垃圾收集房建设、露天粪坑的清理和垃圾桶设置工作。
1、村垃圾收集房建设应根据以下原则:
(1)每个行政村只能设置一个垃圾收集房,鼓励几个村合建垃圾收集房。
(2)垃圾收集房应建设在交通便利的公路边,以便于清运。
(3)垃圾收集房建设大小在不改变宽度(3.1米)、高度(2.5米)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人口多少适当变化。建造规模:400人口以上的行政村应达到14㎡以上;400人口以下行政村可适当缩小规模。
(4)为便于清运,建议采用人工装车清运方式的村,垃圾收集房在遵循上述建设原则的前提下,应选址到有坡度的地方,并尽量建造成翻斗式垃圾收集房。
2、清理露天粪坑:
要求全镇各行政村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原则:
(1)经过清理后村庄内及周边不得有露天粪坑。
(2)粪坑外移至田畈时其上沿应与地面相平,并进行遮盖。
第二阶段:环境卫生大整治阶段(9月16日-10月10日)。主要任务是全镇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各村要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对村内道路、广场、绿地、房屋周围沟渠、池塘的水体水面进行彻底清除,使各村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第三阶段:督查落实,总结提高阶段(10月11日-10月底)。主要任务是建立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各村要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建立村民卫生公约,建立卫生监督制度,在村两委班子中确定专人负责环境卫生工作,确定一名环境卫生监督员,根据需要确定若干名保洁人员,切实开展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工作。
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运行模式
我镇将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
1、户集。即由农户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并将垃圾收集后送到村垃圾收集房或投放到指定的垃圾容器内。提倡垃圾分类处理,农户应将秸杆、动物粪便等可以利用的有机物就地分拣,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2、村收。即由各村的保洁员将职责范围内的村庄道路、绿地、池塘等公共场所及农户、企事业单位的垃圾收集到本村的垃圾收集房。
3、镇运。镇负责全镇各村垃圾收集房内的垃圾清运到垃圾中转站。清运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铲车装车清运(下列村拟采用:*、*),二是采用人工装车清运(下列村拟采用:*)。*与里*村采用就地填埋处理方式。
4、县处理。由县环卫所负责将各中转站的垃圾清运至县垃圾填埋场作无害化集中处理。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协调。实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工作是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一个有力抓手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针对当前农村环境的突出问题,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所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各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务必抓出成效。各村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做好村庄保洁员选聘;搞好卫生保洁情况督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年3月10日至年4月10日为期一月。
二、活动任务
1、全面治理县境内主干道沿线及沟渠、河道、绿化带内乱倒垃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
2、建立县境内主干道沿线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
3、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宣传教育活动。
三、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全面整治。县境内主干道沿线环境面貌是对外形象的充分展示。各乡镇务必站在打造发展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把整治月活动作为当前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迅速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辖区内主干道沿线村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整治月活动领导小组,拿出整治方案,明确整治任务,夯实整治责任,精心组织实施,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确保县境内主干道沿线环境得到彻底整治。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切实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能力和水平,关系到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此,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流入、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
第一,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金融业涉及面广、风险程度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建设和谐金融,创建良好的金融稳定、社会稳定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只有营造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金融生态格局,金融生态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结构协调,金融业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环境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整个经济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人民利益才能得到根本实现。
第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打造“资金洼地”、提高地方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资金流向、流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无限商机和融资便利,直接影响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只有具备透明的政策环境、良好的社会信用、融洽的银企关系,才能为“资金洼地”营造更加和谐协调的金融生态环境,才能有效提高资金和资源的配置效益,提高对资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第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种战略性的稀缺资源。如果过度开发和滥用,就会导致金融资源枯竭和流失,破坏金融生态环境,最终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遵循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按照金融运行规律来发展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要倍加珍惜和爱护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资源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金融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为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第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解决徐州金融发展中突出问题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通过创建金融安全区、信用村镇、加快经济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全市金融发展环境总体趋好。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欠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金融产业政策缺位、发展活力不足。对此,必须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入手,强化措施,综合整治,切实提升徐州金融发展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信用环境为基础、制度环境为保障、法治环境为根本,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全面提高金融业的内在素质、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功能发达、全面开放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金融运行环境,把我市建成金融秩序稳定、社会信用良好、资金规模大、资产质量优、经济效益好、对GDP贡献率高、综合竞争力强的金融生态区,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1.社会信用状况明显改善。加快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社会诚信意识、企业信用水平和政府公信力显著提高,力争2年内建立健全覆盖全市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规模以上企业全面达到AA级以上信用等级,信用村镇创建面达到80%以上,实现全市无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商业银行对徐州的授信等级显著提高。
2.经济金融运行环境进一步优化。宏观政策协调配合,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政、银、企关系进一步融洽。法制环境建设逐步完善,金融债权得到有效维护,*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五级分类)控制在15%以内。
3.金融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力争在15%以上,到“*”末占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增幅不低于GDP增幅;逐步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组织结构,争取两年内有2-3家股份制银行来徐设立分支机构;全力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深化农村信用联社改革,积极争取组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和支持辖区内金融机构加快金融改革和创新力度,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做大做强金融产业。
4.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金融稳定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初步建立,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案件得到有效控制,无重大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金融安全责任事故。
三、工作重点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从战略高度认识金融的核心作用,把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以实现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为着眼点,以促进金融资源集聚整合和优化配置为着力点,以改进政策服务、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促进全市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
(一)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要广泛构建银政、银企长期合作的项目开发平台、社会资信平台、金融融资平台,充分发挥银政、银企合作优势,创新投融资运行机制,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改善和优化全市融资结构,提高融资运作效益。要选准符合投向和扶持重点的优质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快项目运作步伐,为金融部门增加有效投入提供更多的项目资源。
(二)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切实提高金融发展能力。现代金融业是一个高附加值、高贡献率、高成长性的产业。金融业的发达与否,是一个城市现代经济和服务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苏发〔*〕16号文)的总体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徐州金融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大对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为金融业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增强金融服务地方发展的功能。要鼓励和支持辖内金融机构加快市场化改革,加快金融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实现金融发展模式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深化型的根本转变。
各金融机构要全面、正确理解和贯彻国家宏观政策,结合全市产业结构、行业特点和企业现状,找准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最佳结合点,积极争取上级行支持,提高对徐州市的授权授信度,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增加有效投入,全力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要大力推进业务创新,加快发展特色业务,创新业务流程,构建金融品牌,提高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政府继续实施鼓励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措施,设立金融贡献奖,对成绩显著的金融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
(三)加强对金融业的保护与支持,营造良好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苏发〔*〕17号文),按规定免收地方金融机构在抵贷资产过户中的相关税收,抵贷资产受偿实现盈利一次纳企业所得税;免收地方金融机构在以资抵贷、抵贷资产接受和变现办理资产过户、登记、抵押等事项过程中所发生的房屋所有权登记费、房产交易手续费、机动车辆检测费和过户交易费。二是优化行政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全力打造服务型、效率型政府。国土、房管部门要简化程序,提高金融业务办理效率,有效保全金融资产;法院要加大涉及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提高司法效率,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工商部门要充分运用工商登记、年检等手段,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切实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政、银、企沟通协调,探索建立金融稳定工作应急预案、突发金融事件处置办法、金融监管信息共享、重大事项报告、金融稳定工作评估等工作制度,逐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四)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经济金融和谐发展氛围。以打造信用监督和信用服务两个体系为重点,抓住信用信息归集开放、信用产品开发使用和失信行为惩戒三个环节,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管,加快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大力营造社会诚实守信氛围。经贸委、人民银行、工商等部门要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共享机制和网络。要逐步建立独立、公正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场化运作。要进一步打造企业“信用高地”,增强信用意识,用信用来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要全力打造“诚信徐州”,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弘扬信用文化,继续深入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信用村镇活动,推进信用社区(街道)创建工作,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提高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入的信心。
关键词:居住环境;九州・怡景苑;健康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8-0043-0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城市大多数居民在经历了“住得下”(有基本的居住面积)、“分得开”(有一定的居住面积和房间数量)、“住得宽敞”(居住功能可以适当进行划分并且能进行装修)之后,人们开始关心“住得舒适”,甚至期待能“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或许在今天来看还只能是一种“期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生活环境培育和陶冶一方人。人们长期定居在特定的居住环境中,这种环境整体组织的长期作用是产生、维持和“控制”人们生活活动格局的有力结构。“存在决定意识”,从而形成相应的生活方式、价值和意识观念――以至文化形态。因此,从广义的概念上,我们期待城市居住环境应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进步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精神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促成潜能开发和素质培育,尊重并持续发展民族和地方的优秀传统和习俗文化,等等。
而住得舒适是“诗意地栖居”的基本前提。住得舒适,固然与住宅建筑设计本身密不可分,但更与特定的居住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因为,居住环境已经成为消费者甄别居住区或楼盘品质、决定购房意向的首要标准之一。环境已经成为“楼盘的名片,更是提升楼盘价值与居住品质的重要砝码。”优秀的居住环境及景观设计已使楼盘的附加值得到全方位的提升。那么,什么是住得舒适的居住环境?
从目前人们的普遍认识来看,所谓住得舒适的居住环境应该是指以居住生活为中心的生活环境中有形或无形的外部条件,一般涉及气候、声光、空气和水等自然条件和各种人为条件两方面内容,而人为条件是指除了包括道路、公园、交通、商店、医院等公共设施条件之外,还包括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如人际关系、土地情况)。也就是说,它是主要由周围条件、用地条件、公共设施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生活环境。
西方发达国家从生活环境的目标着眼,以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和舒适性为基本原则,来评判居住环境质量并进行住宅区环境的规划建设工作。这种从生活环境出发的居住环境质量评定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基本生理方面的内容。包括户外空间、绿化、空气、日照和噪声等要素。户外空间要更多地为老年人和儿童着想,保证儿童安全成长的室外环境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重点之一,室外的无障碍化和考虑老年人生活的室外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基本生活方面的内容。包括商店、学校、邻里关系和景观等要素。今天社区建设中体育健身和文化活动设施也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应从居民基本需求人手,站在满足人们多样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居住要求,来建设配置各种公共设施,并重视促进人际交往互助和社区的建设。
基本卫生与安全方面的内容。包括给排水、火灾、交通、安全等要素。环境优质的卫生与安全的住区,不仅要以整合的方法提供环境无害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以增进人口的总体健康,还要通过精心设计避免对人的健康影响和不良环境伤害。
我国颁布的《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修订版)》,共涉及了四大方面主要内容:一是人居环境的健康性,包括对室外环境、居住空间与户型设计、空气环境质量、声光水电热等方面的量化控制指标;二是自然环境的亲和性,从自然景观、绿色系统、雨水利用、景观用水等方面进行量化控制;三是住区环境的保护,从视觉环境、排水系统、生活垃圾、环境卫生等方面做了量化规定:四是健康环境的保障,强调完善社区医疗保健体系,建设健康设施,完善社区医疗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和家政服务体系,注重健康行为等。其目的就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住宅质量与生活质量,营造出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和舒适性”等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居住环境的建设,我们应着眼于关注居民的生活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建设“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
在多年的工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有了一些基本经验与体会。比如,在进行湘潭九洲实业公司开发建设的“九州・怡景苑”工程的设计中,我们就特别注意创造“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
“九州・怡景苑”基地位于湘潭市芙蓉路与宝塔路交汇处,原为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所属的迅达工业园,现改为生活居住用地。该基地东近宝塔路,南临芙蓉路,西接湘潭市国税局生活区,北靠湘潭电机厂军代表住宅楼,基地最长处268m,最宽处88m,为一长方形用地,总用地面积为22800m2。
该组团的设计规模(技术指标)为:总建筑面积89120m2,其中:住宅建筑面积73450m2,商业、办公建筑面积15700m2;总居住户数452户,总居住人口1356人;建筑密度27%,容积率3.91,绿地率30.2%,停车273辆(地上停车140辆、地下133辆)。
该组团由三栋高层建筑组成。第一栋为商住楼。建筑层数15层,建筑总高度48m,建筑面积24700m2。其中一~四层为商业用房,5~15层为住宅、办公。第二栋为底层全架空的18层高层住宅。底层架空4.5m,上为17层住宅(顶层跃层、北向退台)。总高度为51.6m。第三栋为南部架空、北部不架空的布局,总层数为17层,总高度为47.4m。均属二类建筑。
第一个应着手的问题,就是交通环境。车流主要有两种性质,居民用车和商业、办公用车(包括商业用货车),当然还应该包括消防车的通行畅通。车辆的增多,它对人们居住环境的影响已日趋明显,如占用绿地、道路、活动场地,带来环境污染,一系列安全隐患等。因此,本设计注意做到有利于及时消化车辆,实现人车分流,及早将车辆引入车库。车行采用环行通道(主要保证消防车的通行),设两个出入口,一个在基地的北端临宝塔路,一个在基地西南角与国税局生活区公用出入口,
两出人口均离道路红线距离70m以外。车行道宽4m,局部适当位置考虑会加宽。地下车库人口设两个,临街建筑在基地西南角设一个,考虑商业办公地下停车,在组团内北侧入口附近设一个,考虑住户停车,并尽量不穿行至组团内。人行出入口,主要设在基地东南角临宝塔路,入口宽18m。人行道路则设在绿地中穿行,与车行道路不交叉。
其次,绿地设计注意均好性。绿化与景观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景观空间的问题,而是应该塑造一个生态空间,绿地设计应均匀分布,做到均好性,大家都能享受,同样的花费应该获得同等的回报。为改善居住环境,增加绿化面积,第二栋采用全部架空,高4.5m,第三栋南部架空,组团集中绿地设在一、二栋之间与二、三栋之间,面积为5385m2。人均公共绿地达0.75m2。总绿地面积6885m2(不包括建筑架空下的绿化面积),绿地率30.2%。我们在绿地的设计与建造方面,更多的为老年人和儿童着想,因为这两类人在居住区里时间最长。同时,把空间改造成为场所是我们设计中尤为注意的问题。场所是人们可以一起活动的地方。建造一些围墙、花坛、凳和椅,以供居民休息和娱乐,营造出满足不同年龄人群活动需求的外部环境,让居住小区形成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注意克服环境投入虽然很大,有大喷水池、中央广场等,但居民的利用率不高,造成空间及资金的大浪费。在细部设计中着重关注,如小区道路考虑了残疾人坡道、休息的坐凳尽可能布置在小树的阴影中等。通过建筑设计的方法,增加人们的交流空间和机会,使人们彼此熟悉和关照。
住宅单体建筑设计时,我们尽量让起居厅、餐厅、厨房集合在一起,形成公共活动区;将卧室与卫生间集中在一起,形成私用活动区。公用区靠近入口,私用区设在住宅内部。公私、动静、洁污分区明确,使用顺当。结构设计采用了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和结合住宅户型平面,实现了住宅室内空间的灵活分隔,满足住户个性化的居住、工作、娱乐、转卖等需求。适应居住功能变化的可改性、灵活性,使住宅使用寿命和工程寿命趋于同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还运用了“入户花园”的设计,既形成入户过渡空间,用以更衣、换鞋、存放雨具和整装,避免户内外通视,加强私密性的保护,又将绿化空间引入住宅内部,提高了居住质量。
我们注重把空气、阳光、绿色引人住宅室内,使住宅有充足的开窗面积、恰当的窗口位置、合理的窗户材料与构造,详细进行日照间距分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开发自然光资源。采用明厅、明卧、明厨、明卫的设计,既注意室内“穿堂风”,又关注组群布置、建筑朝向、建筑体型对“穿堂风”的影响。还主动关注住宅厨房、卫生间的污气和有害气体的排放,运用住宅专用的竖向排烟气成套产品,形成完整的烟风道系统。通过建筑构造上充分的保温隔热,把不必要的热量拒之在室外,如外墙在结构上加保温构造层、外窗设双层玻璃窗或复合隔热玻璃、屋顶与楼地板充分保温或通风隔热,在保持舒适状态的同时节约建筑的综合造价,减少能耗和污染。
另外,为创造理想的居住环境,除考虑通常意义上的防火、防盗、防坠等安全问题外,要严格执行有关“规范”或“强制性条文”,并按《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修订版)》的有关要求,强调装饰材料无害化,并就各类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污染物氡、化学污染物甲醛、氨苯及各种具有挥发性有机物(TVOC)等指标进行控制。充分关注光照、隔声、保温隔热、排气通风等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和安全产生的强烈影响。
目前,该楼盘已主体竣工验收,销售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