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诚信 体系建设 信息质量 基础性工作

会计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管理职能,其本质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真实、正确地反映。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已经不再单纯地记账、算账和报账,其功能延伸至参与管理和事前决策,但为所有者、经营者、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仍然是它的主要职能。然而客观现状是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存在大量做假、造假情况。因此,会计诚信建设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会计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和经济秩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会计诚信意识开始逐步被企业和投资者所接受,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系统和会计中介为主体的会计诚信联合体系。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真正从根本上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诚信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化,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问题日益严重,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会计信用环境,已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会计问题。

二、会计不诚信的危害性

会计不诚信问题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一)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则,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如果市场主体采取不诚信的手段,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不仅将直接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造成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信用危机。

(二)危害会计资料使用者

会计资料的质量,不单纯是单位的内部事务,他已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充分了解、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中小投资者相对于大股东和代表大股东利益的公司管理层来讲,是弱势群体,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所公布的有关财务信息和会计报表的可信性,而会计不诚信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扭曲了公司股票的实际价值,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危害会计工作者自身

会计人员不诚信,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银广厦通过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和巨额利润,为其出具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东窗事发,其执业资格及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被吊销,签字的两名注册会计师被严惩就是例子。

(四)危害造假公司本身

市场是公正的,当美丽的谎言被戳穿的时候,股价也只能一泻千里。世界通信的股价从最高峰时期的64美元跌难0.83美元。昔日的巨头由于会计的不诚信不得不吞下自己酿造的苦果;而在我国,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只有8.45%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完全可信。这反映出有些上市公司不惜以信用为代价,公然违背信用原则,不仅造成自身财务混乱,而且自行上丧失了赖以生存发展的“诚信”资源。

三、会计丧失诚信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前提

信息不对称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厂商)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甚至会计这种职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实的经济并非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

(二)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是会计失信的条件

在日常经济中,经常看到会计人员为一分钱的差错折腾半天。会计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一门非常精确的科学。但事实上会计是一门貌似精确但并不精确的科学。这是因为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不同的选择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公司制度缺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四)失信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目的是利润,只有当诚信能带来利润,不诚信会带来损失时,它才会讲诚信;对于个人而言,他们的目的是自己价值的实现,只有当诚信与自己的最终价值相符合时,他们才会诚信。在利益的驱使下,关键时刻就出现了诚信问题。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首长,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及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虚假会计

信息能实现“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四、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诚信应该是全社会的诚信,不仅政府官员、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和财会人员,还包括注册会计师、律师以及广大投资者等,都要遵循诚信规则,接受诚信教育,特别是企业的负责人以及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各级领导,因为他们掌握着会计诚信的支配权,更应率先身体力行,致力树立一个失去诚信的资本市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经营理念。此外,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包括发挥媒体作用,广泛宣传诚信思想,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只有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弘扬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风范,才能有效防范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二)健全制度法规,完善监督职能

抓紧对市场规则的完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建立会计从业人员个人的信誉档案,对其执业状况、守法状况等进行严格的登记,守信者受鼓励,不守信者受惩罚。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鼓励媒介披露不讲诚信的单位和个人,对不守诚信而造成严重后果者,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包括建立内部监督制度、监事会制度,有条件的还要采用会计委派制度、独立董事制度,完善这些监督机构的任职资格制度、监督程序制度、报告制度、责任制度等。

(三)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起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的作用。只有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的、

较为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同时应将开展会计业务达标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促进会计行为的规范化要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得到有力的保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落实到实处。

(四)加大对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因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等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相关责任人员要处以重罚,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使造假者无利可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

(五)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第2篇

摘要: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新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的切入点,但是在此之前相对应地添加了“新时期”、“社会公平”这两个重要前提,其中这两个限定词分别将本文研究内容的时间属性与研究方向进行限定,同时也充分呼应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建设中的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几个重要的主题。与此同时,在完成了基本的理念廓清与思路的梳理之后,笔者将先后对社会公平原则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关系、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规划设计的基本策略进行阐述,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组成的系统。

关键词:新时期;社会公平;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与规划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科学的规划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与效能。在新时期,社会发展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并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发展的走向开始朝着经济转型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深化改革与构建社会和谐并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科学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需要。

基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基于社会公平的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将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于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与科学规划将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将大大推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资源公平、建设公平和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将会对于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传统的二元经济体制之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劣势地位,并且呈现出了发展滞后的局面难以满足农村的生产与发展需要,进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现代化发展的推进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然而,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的展开将有助于构建起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为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新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的切入点,但是在此之前相对应地添加了“新时期”、“社会公平”这两个重要前提,其中这两个限定词分别将本文研究内容的时间属性与研究方向进行限定,同时也充分呼应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建设中的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几个重要的主题。与此同时,在完成了基本的理念廓清与思路的梳理之后,笔者将先后对社会公平原则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关系、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规划设计的基本策略进行阐述,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组成的系统。

一、新时期社会公平的内涵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离不开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是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构建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必须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对于新时期社会公平的内涵,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罗尔斯等人的理论观点中寻找到一些启示,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时期的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其实,新时期社会公平本质上就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社会的运行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不仅需要社会思想与发展理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公平与正义,更需要在资源配置、社会机会分配、社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公平与平等。与此同时,社会的公平与平等都能够较好地表达出正义的内容,同时正义的表达与实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资源与发展的公平。当然了,新时期社会公平的内涵与原则绝非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呈现出来的,也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差别与差异基础之上的。新时期城乡基础社会建设方面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正是立足于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差异,推动资源分配与发展的和谐发展而形成的。同时,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发展也是与社会经济平等观和满足需要的平等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就社会公平的内部构成而言,这一概念与内涵也主要体现在多个维度,其中社会制度的公平、资源配置的公平、发展机遇的公平以及百姓认可等多个维度。而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基于社会公平的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研究更多地是立足于城乡发展现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基础建设走向协调发展、科学规划的良性循环,进而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社会公平原则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关系

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原则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中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与社会管理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且是采用各种措施促进这一原则的实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一体化科学布局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与实践任务,同时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发展环境,进而实现城乡资源有机配置与和谐发展以促进社会公平原则。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在要求。从这一点上不难发现,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与重要原则,并且成为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科学布局、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也在客观上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与发展。可见,社会公平原则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存在着一个指导原则与实践内容、思想与实践的影响关系,同时二者共同统一于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

三、基于社会公平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理念

1. 城乡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理念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活动逐渐突破原有的传统区域限制,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机制,呈现出日益频繁、多元、紧密的交流现状,并且呼唤一体化的交流与发展环境。而传统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受到社会环境、思想理念与发展方向的影响,更加注重城市方面的内容,进而直接导致了城乡技术设施建设的不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严重滞后的发展局面,迫切要求基础设施规划必须在更广大的区域范围内协调城乡平衡、统筹和谐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某一区域或者城市的建设,应当立足于全局、统筹区域发展,从整体的角度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整合与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和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理念就是将统筹规划的范围进行扩大与延伸,进而区域环境的改善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对于传统规划模式之下行政主体所具有的封闭规划模式进行改革与完善。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尤其是不同区域之间技术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诸如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等,使得城市的资源可以借助于这些技术设施实现完善与共享,城市周边地域也可以得到一定资源的共享。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之下,相关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协调仅仅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切入已经难以满足客观环境的需要,需要从城乡发展的全局状况出发,立足于整体规划的理念。诸如:在进行城乡整体规划的进程中,为了解决一些大型供水、排水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的分割影响,解决同类设施内部缺乏协调问题,可统一规划垃圾处理与给水处理体系,进而减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距,实行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供水系统和排污系统。

2. 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理念

坚持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就是要跨区域、跨部门、跨传统地进行协调发展策略,淡化行政区域的影响,积极强化市场规律与资源调配的贵了吧,实现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时在标准、时序、位置等诸多方面的有效对接。与此同时,城乡基础设施的展开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固有特征与市场特性进行区域范围内公共交通、电力通信、供水排污等公共基础资源的市场化与专业化,建立跨越诸多行业的市场竞争体系与激励服务机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城乡之间资源与发展机会的协调与发展也是这一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更加积极地进行城市快速交通事业的发展,完善和打造完善轴线地区和核心圈层公路网络,推动城市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实现,加速城乡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开发。而至于城乡之间所涉及到一些公共问题和财力投资的项目,整体的基础设施设计与规划需要立足于区域综合协调发展的角度,应以整体发展为目标,以区域轨道交通网)快速交通系统和区域供水为重点,进行综合协调)统筹规划。

在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理念之下,城乡技术设施规划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政策、执行机构、相关措施作为有力的保障,可以通过成立区域规划协调组织机构,建立城乡发展协商与规划机制,进而建立起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共享机制,为城乡从技术设施的规划提供有力的协调规划环境。此外,为了保证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的顺畅,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区域之内的发展状况进行行政区划的设计与调整,适度解决行政体制对于相关规划协调行为的影响。

四、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策略

1.确立农村基础设施先行的规划意识

在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实践过程中,要树立起农村基础设施现行,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思想,这一点与目前的基础设施现状有着直接的联系。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重要的资本。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处于劣势地位,并且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故而其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的水平与农业生产力。此外,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系统构成,不仅具有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特征,同时在测算和评价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时应充分认识其特殊性。

2.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城乡一体化策略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新时期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与规划的重要策略之一。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用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于传统的发展规划与策略进行集中调整、修改与修正,进而制定出符合目前社会发展实际的规划策略。在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环境下,农业基础设施处于较为明显的落后局面,对其适当地倾斜与辅助是应当的。然而,在目前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也需要大量的资源配置,故而需要照顾到目前的这一现状,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基础设施的公共性特征出发,通过合理布局,可以优先发展城乡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极力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领域,让农民分享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成为沟通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统筹的纽带。

3.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作为后盾,由于目前的基础建设财力投资相对薄弱,故而需要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在目前的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环境下,各级规划与建设单位需要创新融资渠道,丰富投资主体,形成国家、企业、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局面,为整体的建设活动提供资金保证。另一方面,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需要对于投资范围和投资责任进行明确,以保证投资的力度与投资质量。诸如:国家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同时,降低投资成本,压缩投资周期,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投资收益,提高工程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强化服务功能与此同时,为了保护投资者的积极性,应当继续实施“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以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4.重视城乡信息化网络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基础设施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相关规划与设计者需要将农村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纳入到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进程中,并且把农村的诸多信息化模块纳入到基础设施体系之中,诸如农村的“六小工程”,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村的信息化平台。为了充分兼顾社会公共的建设原则,可以在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区域合作的较大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城市与农村的信息沟通机制,构建起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与此同时,重视城乡信息化网络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策略,不仅要注重对于硬件投入,还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通过信息化技能培训、人才引入、信息化知识普及与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最终提升基础设施效能。

5.建立高效、统一的城乡基础设施管理机制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不仅需要规划与设计、建设与维护,还需要一个科学经营管理的过程,故而需要建立高效、统一的城乡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以实现基础设施的增效。一方面,需要对于城乡基础设施中的竞争性、经营性城乡基础设施逐步按照公司制的运作方式,建立起一整套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对于城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非营利性城乡基础设施,需要充分依托于现有的公益管理现状,实行以价值管理为主、实物管理为辅,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此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离不开很多小型基础设施的作用,针对于这些可以采用合作社、管理组等管理形式,实施科学的管理,保证城乡基础设施发挥应有的效能。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内涵 上海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268-02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客观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的定义及内涵

城乡一体化的范畴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各个方面,不同的学科对其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

1.目前对城乡一体化比较有代表性的阐述主要有四种。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规划学界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界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2.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发展过程。城乡一体化实质是城乡两个异质系统在经济、文化、生态、空间、社会等要素上优化组合、交融协同,实现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说,城乡一体化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经济的联动。城乡一体化首先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是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渗透,相互服务。而城乡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城乡产业一体化。通过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加速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地区扩散,推进农业产业化,使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渗透融合,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共同繁荣。

社会的趋同。加快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为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按照有利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化整合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保等各种资源,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快构筑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空间的融合。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较大、各种功能布局不尽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统筹规划,着眼于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着眼于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着眼于优化城乡互动的产业形态,着眼于构筑持续承载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

制度的一体。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一体化,只有从体制改革、制度建设上着手,构建城乡平等又有所区别的政策和制度框架,才能从全局上、根本上突破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的目标,加大制度创新和建设力度,力争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体制、行政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加强城乡协调,联手构建一体化的制度框架。

3.科学理解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应避免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把农村改造为城市,而是要正视城乡区别,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城乡一体化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发展一体化,还包括社会发展一体化,特别是就业、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三是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拉平,而是要在城乡实现同样贡献获得同样收入。四是城乡一体化不是要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停下来,而是要继续繁荣城市,让城市具有更大的辐射功能,以带动农村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最终达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二、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要求

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审视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当前已具备了有利的发展基础,为上海加大城乡一体化统筹力度、广度和深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广阔的空间。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上海加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才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抓住浦东开发开放带来的重大机遇,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加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从经济总量看,上海GDP已从1991年的756.45亿元跃升到2008年的1369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达12.4%,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半年以上平均常住人口和年度平均汇率计算,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从产业结构看,上海三次产业结构从1991年的3.8:61.6:34.6调整为2008年的0.8:45.5:53.7,服务业提速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已初步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财政收入看,2008年上海实现地方性财政收入2382.34亿元,是1991年的13.6倍。

第二,城市化水平领先,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进程同步加速,在空间上为上海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其城市化水平在全国也遥遥领先。以非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口径计算,2008年上海城市化率为87.5%,远高于全国44.9%的平均水平。在上海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进程呈同步加速发展之势。上海城市郊区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的郊区化;二是工业的郊区化,中心城区大部分工业企业向郊区和外省市转移;三是中心城区迅速扩容,连续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上海郊区城市化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1966”城镇框架体系,在郊区重点建设9个新城和60个中心镇,并推动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在郊区推行“三个集中”发展战略且成效显著;三是工业成为郊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六大产业基地和市级以上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第三,以“三港三网”为骨架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确立,从交通上为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城乡交通网络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它既有利于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又有利于拓展城市资源配置空间,增强城市集散功能。近年来,上海按照“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设,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网、内河航道网、高速公路网建设,基本构建了以“三港三网”为骨架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特别是郊区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和信息网络的构建,将在扩大上海对内对外吸引和辐射空间的同时,推动上海城乡经济合作和跨区域发展。

第四,城乡分割制度壁垒开始破冰,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确立了上海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制度基础。首先,上海户籍制度初步解冻,城乡居民身份和社会地位渐趋平等。上海规定2001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子女,均可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同时,还将逐步剥离附着于户籍上的“待遇”,推动户籍管理向居住地服务管理转变。其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正在趋向整合。上海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基本保险的社会化,人寿保险等补充保险的市场化,残疾人、困难户保障等社会救助的制度化进程正在加快,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一,“单核强中心”的城市特征为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设置了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它要求上海城乡一体化要立足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经济社会相互开放、高度融合。上海是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单核强中心”特征十分明显,中心城区在城市功能、基础设施、城市面貌、产业能级等方面大大优于郊区,集聚了全市大约80%的服务业,个别地区(卢湾区)服务业比重已经达到93%,其强大的向心效应使得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而郊区基本处于均质化发展态势,城市功能发育迟缓。为此,有必要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散,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郊区延伸,促进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向郊区新城的拓展,增强郊区的“反磁力”作用,从而实现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对外开放程度高,它要求上海城乡一体化要跳出狭隘的地域观念,对所有工作和居住在上海的人口敞开胸怀。2008年上海外贸依存度高达163.3,实际利用外资100.84亿美元,在沪常驻人口超过15万,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31家,并吸引了22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78家跨国公司投资性公司、274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上海安营扎寨。有鉴于此,上海的城乡一体化必须立足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紧紧围绕破解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口的二元结构,努力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第三,国家对上海寄予厚望,上海要在全国率先走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早在本世纪初,中央就赋予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历史重任,同时,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这促使上海在未来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靠城乡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依赖来共同完成,特别是在当前上海郊区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更要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对郊区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

三、基于上海发展实际的城乡一体化认识

综上所述,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市文明不断向郊区扩散和郊区被日益赋予城市功能的过程,是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两个过程的合二为一。其实质是缩小上海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共享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文明成果,赋予农民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简言之,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涵是在上海城乡之间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文明成果共享化、发展权利平等化。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上海城乡之间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公共服务均等化。在重视发展城市社会事业的同时,引导新增的优质公共资源向郊区倾斜,致力于提高郊区现有的公共服务范围和水平,使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在上海城乡之间获得统筹安排,实现城市和郊区居民同等水平地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

二是上海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进上海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注重人的全面受惠,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实力同步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同步提高,让市民和农民共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成果。

三是在法律、制度政策上保障居民和农民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公平的国民待遇和平等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陈雯.“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讨论.现代经济探讨,2003(5)

2.上海市统计局编.上海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3.张建军.上海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证研究与对策分析.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4.吴,何民捷.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内涵与重大意义.中思网,2008.11.27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图书馆;意义;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04—0122—02

一、图书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存在着二元分化的特征,即城乡之间文化资源、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权利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对等性。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主要涉及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推动城乡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国大力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不仅承担着提供资源、传播知识的责任,也承载了推动文化教育、启发文化意识的重要职责。作为基础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能够满足不同层级人群的不同需求,可以最大范围的实现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普及文化、提升国民素质的目的。一个完整有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就是要将区域范围内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囊括其中,充分发挥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优势和作用,整合资源,优化管理,从上到下最大程度的解决农村文化资源缺乏、文化权益缺失等问题,从而从文化建设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促进城乡一体化格局的顺畅实现。有利于保障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权益。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使社会中每一个公民具备了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它保障和实现公民的阅读权、平等获取信息权、参加社会活动权、享受服务权等权益,从知识和信息的角度维护了社会公正。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系范并思教授认为,现代图书馆已经被赋予了一种公共图书馆精神,即让社会知识得到公平的利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平等得到竞争资源的社会公义内涵。目前,我国居住在农村的部分信息弱势群体因为其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社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在享受图书馆服务时往往会遭遇歧视,“无差别”的平等服务在一些地区并不能真正实现。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就是要以“无区别服务”为基本前提,确保乡村的居民也能够切实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对等的图书馆服务和信息服务。目前,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文化设施建设初见成效,基本上形成了以乡村为网点,依托县级图书馆和政府,覆盖整个区域范围的服务网络,将广大农村居民作为服务的主要对象。同时,“农家书屋”的广泛建设也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形式,使更多的文献信息资源、参考咨询及培训服务能够直接被农村群体享受,并且非常方便、快捷、符合农民的需求。

2.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层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开发智力、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公共文化阵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尽管基层图书馆与一些大型图书馆相比在软硬件设施、资金投入、人员调配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但从公共图书馆为广大基层群众服务、满足人民大众基本文化需求这一落脚点来说,基层图书馆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我国目前基层图书馆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由于缺乏财政资金作为保障,农村基层图书馆大都面临着馆藏资源较少、更新缓慢、服务单一等困境。因此,怎样使城市中总量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流向最需要支援的基层图书馆,让农民也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图书馆服务,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首要考虑的问题。在面向城乡、着力打造一体化发展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通过馆际间协调合作,在省市—区县—街乡—社区及村镇四级图书馆间形成服务网络,不仅使原来的图书馆联合起来,在一些地区还会新增一批基层图书馆,构成服务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基层图书馆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等服务手段能够享受到丰富的资源配置、统一的服务标准和通借通还的服务,方便了读者的同时也使其摆脱了资源匮乏、效率低下的尴她处境,重新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图书馆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图书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1.图书馆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

作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是信息传播、知识服务的主渠道。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传播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促进文化交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乡镇居民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每一位走进图书馆的读者都能享受公平的文化服务。城乡文化差异很大程度是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全,造成当地居民享受文化服务不平等而形成的非主观性差异,因此,加强图书馆建设是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同时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的有力保障。

2.图书馆是城乡一体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图书馆作为公共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具有传播知识、社会教育、文化交流等作用,它能满足各行各业、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需要,为广大读者提供精神食粮,为他们参与城乡一体化进程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图书馆能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文化服务,起到文化教育作用

图书馆是学术聚集地,汇集了人类历史悠久的文明发展成果,它的一个重要职能,即文化教育职能。通过在农村加强图书馆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文化服务和与城市相等的文化学习平台,以满足农村居民对文化的需求,提高乡镇居民文化素质,缩短城乡文化差异,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读者们主要是通过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来获取、吸收各种文化精髓。同时,读者还可以通过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活动,满足自身对文化、知识等需求。

4.图书馆为农村能传递优秀文化,促进城乡文化共同发展

图书馆除了基本的文化教育功能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的功能就是传递优秀文化。通过向乡村赠书、开展知识讲座等形式,将城市先进的、文明的文化,或者优秀的文化传递给文化相对落后的乡镇,帮助提高乡镇文化水平,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缩短城乡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共同发展。

5.图书馆是文化交流中心和重要枢纽,为城乡居民提供文化交流平台,以提高乡镇居民文化素质,缩短城乡文化差异

文化交流,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交流各种文化,即文化的双向或多向传递和交流,而文化传递则是单方面地将一种文化传递给他人,文化交流更多的是相互学习。作为城乡文化交流和传递的中枢,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现代社会,图书馆主要是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比如:各种趣味比赛、友谊赛、论坛等,给城乡文化提供交流与发展的平台,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6.图书馆能为大众提供一定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能提高城乡居民自身修养,缩短城乡文化差距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所关心的话题,不再仅仅停留在能吃饱、穿暖上,而更加关注自身健康、自身文化素质和修养、情操的陶冶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除了能为大众提供常规的文献资源借阅等跟传统文献有关的服务之外,还能提供一定的文化娱乐场所,这样,不仅在客观上满足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还在主观上带动、引导、促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上更高层面,丰富大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1.图书馆要能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文化服务平台,为农村居民普及文化教育,促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图书馆是学术聚集地,汇集了人类历史悠久的文明发展成果,它的一个重要职能,即文化教育职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它首先要能为城乡居民,特别是为农村居民提供均等的文化服务平台,为城乡普及均等的文化教育,满足他们对文化的需求,以提高乡镇居民文化素质,缩短城乡文化差异,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读者们主要是通过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来获取、吸收各种文化精髓;同时,读者还可以通过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活动,满足自身对文化、知识等的需求。

2.图书馆要能为农村传递优秀文化,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图书馆除了基本的文化教育功能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的功能就是传递优秀文化。在统筹城乡共同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向乡村赠书、开展知识讲座等形式,将城市先进的、文明的文化,或者优秀的文化传递给文化相对落后的乡镇,帮助提高乡镇文化水平,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缩短城乡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共同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镇建设;社会;农业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03-0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使得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国土整治工程,它可以使农村大量闲置浪费土地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使农村土地集约使用,节约出大量土地供第二、第三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同时,推进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现阶段抓好小城镇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规划,扩大规模和辐射力

小城镇建设是主要是将现有的县城按照新的城市化标准进行科学规划,全面改造和提升,使之真正成为各具特色的“小城市”。根据河北省的情况看,目前的县城人口规模太小,大都在10万人以内,其经济实力、辐射力、吸引力和规模效应都较小,制约了许多事情的发展。一些县城由于其人口规模太小,经济实力不够,建设的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所以,以县城为主的小城市建设首先必须扩大其人口规模,应以20万人左右为宜,具备条件的还可以更大,达到30万人以上的规模。建设的主要办法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本县及其周围富裕起来的农民吸引进来,按照统一规划参与这一建设,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受益的和最后转化为小城市市民的也都是农民。

二、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公共资源主要是指道路、电力、通讯设施、水网、暖网以及教育资源等,“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公共资源实质上就是民生保障的基础,没有公共资源的优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民入城就是一纸空谈。把农民吸引入城的基本条件就是城市的水、电、暖、气、道路、通讯和优良的教育资源,当我们把这些基本条件做好以后,农民就会自发的、自愿的入城生活。当前应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创新完善新城镇的管理、服务机制,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由重点区域延伸覆盖,特别是在道路建设、公交运营,以及电、讯设施、水网改造等方面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培育新型城乡服务保障体系,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推进法人化运营,适时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在面向实现同城化的基础上,规划并全面推进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到两年内完成城乡结合部与主城区的基础设施的接轨,启动城区和产业集聚区周边规划控制区内村庄的撤并整合工作,立足实际推动城镇化建设首先在城乡结合部和产业集聚园区率先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按照“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的思路和规划形成的区域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点面结合,突出产业园区、新市镇和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不断提高承载吸纳能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业人口非农转移,促进农民向市民、农村向新型社区转变,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率先突破。

四、小城镇建设首先应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条件比较成熟的乡镇开展

针对现有农村建设布点小而散,布局混乱,空心村现象严重以及供水、供电、通讯和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系统设计人口、土地、产值和生态环境、交通状况等情况,合理规划、科学规划、统一布点,对现有农村进行彻底改造和适度撤并,在不破坏农村原有和谐生态的基础上,按城市化标准和城乡一体化理念重新布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孤儿院和养老院等公共事业以及道路、照明、美化绿化、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通盘考虑,使环境、生态、生产和生活完美和谐统一,建设城市型的新农村。它既是村中城,又是城中村,使农村和城市各自优势得以保留、结合并发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实现城乡和谐、一体化发展。

五、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着力推进重点区域内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建立法人农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抓手,扶持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大公司创办领办现代农业公司化实体,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是城镇化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农民转化为市民、实现城镇化和小康的路径选择。选择的重点是加大区域内大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力度,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吸纳农民就业,力争到“十二五”末,重点区域内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50%以上。

六、改革农村产权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加快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农村房屋产权流转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近期应制定出台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注册登记办法,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进而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造试点,深化发展村级财富积累机制,推动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信息化网络监管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