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纪法教育方案

纪法教育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纪法教育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纪法教育方案

纪法教育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交通安全教育;事故预防;处罚;实施

中图分类号:D03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011-02

0引言

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通常而言,道路交通事故是一个个体事件。然而,随着我国机动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交通事故已经成为社会各层次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其具备了社会性的属性。长期以来,道路交通事故防控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侧重于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如从道路线形设计、车辆智能化、交通管制等等。实际情况却是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5,事故率居高不下。可见,我国当前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当前的道路交通事故防控体系亟待完善。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在事故预防与处罚体系中的作用比较薄弱,与世界前沿不匹配、不协调。然而,国外的实践表明交通安全教育是提高社会群体交通安全意识和行为的有效途径,是能够从根本上预防交通事故发生或减轻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有效办法之一。

1我国当前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当然,我国所采用的交通安全教育体系也是采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系并无本质区别[1-4]。其主要不同点在于实施方式及实施效果。

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交通警察到学校讲课,但这种方式没有形成制度,不能做到常效;教师也在儿童及青少年阶段交通安全教育方面有所涉及,但深入程度和量度都较为有限;国内甚至连一个主题公园都难以找到,凸显该方面的差距。

社会教育主要包含突击性和日常性两种类型。突击性安全教育是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开展的有目的的整顿活动,如“百日会战”、“冬季安全活动月”、“节日安全活动周”等,其目的是有针对性地体现人们注意交通安全。但此类教育效果不仅不显著,且往往缺乏规划与协调。日常性的教育以综合整治及广泛宣传、社会教育与单位教育相结合、公安机动车对申领驾驶证者的教育与培训、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安全宣传;日常性的交通安全教育往往是表面形式大于实际效果,如综合整治后交通违法事件回升率高、对轻度交通违法人员的教育极度贫乏、对除驾驶人以外的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教育效果极为有限、对驾驶证申领者的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且意象薄弱。总体来说,我国的交通安全教育的模式和手段仍较为局限,尤其是教育效果较为有限。

2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作用

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驾驶人原因造成的事故所占比例较大,数据显示由于驾驶人的过错等原因造成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以上。由此可见,驾驶人及其它交通参与者对系统安全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加强对交通参与者的管理、教育对整体交通安全形势的改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1 交通安全教育在事故预防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科研人员都始终强调道路交通安全与道路交通条件的关系,把事故预防和减少事故的措施重点放在加强道路交通建设、交通管理上,而忽视了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对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证交通安全所能够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期这种做法对我国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交通安全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然而,21世纪前后,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呈现了逐年递增的态势,显然交通安全改善措施与方法出现了“瓶颈”,这也从某些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交通安全教育匮乏的链锁反应。

无论是西方国家经验,还是过去几十年国内发展历程,都表明了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在事故预防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我国未来的交通安全条件的改善将起到举重若轻的影响。

因此,在我国未来的交通事故防控体系中,交通安全教育属于第一层次的范畴,是严格交通管理措施、提高车辆效能、提高道路主动安全等第二层次措施的根本和基础。

2.2 交通安全教育在事故处罚中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

显然,交通安全教育仍然没有被列入交通违法处罚范畴,更别谈其实施方式和形式。对于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罚款、警告、扣证显然难以给交通违法者以多么深刻的印象和感触。

以教代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被证明了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处罚方式。笔者认为,交通安全教育是一种较为实际、效果明显的事故处罚方式,尤其是对于抱有侥幸心里的交通参与者。其应成为我国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列入法律的范畴并给出具体实施办法。

3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实施方式探讨

我国交通安全教育实施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交通管理单位专门教育等三种主要方式组成。

3.1 学校教育针对儿童、青少年不同阶段从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等三个方面构筑学校交通安全教育方案和实施计划,编写相关教材并组织教学实施。

并且,在实施方式上应针对不同群体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建议修建交通安全教育主题公园、交通安全教育博物馆、交通安全教育学校等。同时,应以规范条文等形式保证每个阶段不同群体的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的实施及实施质量。

3.2 社会教育校教育是交通安全教育的基础。然而,只有发挥相关部门特别是新闻媒体和社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交通安全教育深入千家万户。

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介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可以通过设置专题教育栏目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强化教育等。

社区化教育是教育组织体系中的一种有效形式。交通安全社区教育和宣传具有广泛性、长期性、主动性和可行性等优势,应作为未来我国交通安全社会化教育重要模式。

3.3 交通管理单位专业教育首先,通过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其次,强化对驾驶人进行的交通安全教育,把好初考驾驶员教育培训和初次申领驾驶证考核关。最后,坚持不懈地开展针对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教育。我国当前交通事故违法处罚形式以罚款、扣分、行事责任为主,缺少回炉教育环节或者流于形式。建议将以教代罚、社区劳动(尤其是照顾交通事故致残人员)、大客(货)车驾驶人定期教育等形式纳入交通安全范畴并加以实施。

4结论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体系及实施方式等的分析,探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与处罚中的作用及实施方式等问题。得到如下结论:

①分析并指出了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体系构成及实施效果中存在的问题;②提出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作为未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防控体系重点措施和违法处罚的重要手段,并纳入法律范畴;③提出了三种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实施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川,朱孟金,胡晓亮.基于网络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2):135-140.

[2]刘彩霞.论交通安全教育[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0(5):47-49.

纪法教育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教育 案例教学 探究 互动

一、引言

会计是一门适应性很强的学科,存在和发展直接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职业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职业化基本形成,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准则实施对会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传统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先进的会计理念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在这种新形势下,在会计教学中应更多的应用研究性教学手段。研究性教学法是用类似于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突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以知识的学习为手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方法。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程中的疑难问题,从而发掘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适应能力、集体协作能力、收集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等。本文将重点就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具体探讨。

二、会计改革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会计改革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影响 目前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多数定位在“专才教育”,即“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很容易造成会计教育中只重视技能的培训而忽视职业素质的培养。从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下降的状况,也可以显示出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缺乏。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大学学到的会计技能可能还未出校门就已经落后淘汰。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障碍,其中之一就是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不能理解会计新准则、新制度,无法将其正确贯彻到位,难以满足新准则的要求。由于会计职业的发展受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较大,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因此,会计教育应该以会计职业所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培养为主要任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确立会计教育的重点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将其表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执业界做准备,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身从事学习。”会计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会计职业界服务的,会计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会计职业素质应包括:沟通能力。即会计人员必须能够通过有效地倾听获取信息,能够通过人工和电子的途径查找并组织信息,能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书面或口头的表达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为之辩护;智力才能。即会计执业者应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计人员必须能对他人施加影响,能组织并委托任务,忍让并解决矛盾。此外,还要同上司、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工商税务、银行等单位和个人打交道;职业道德。会计工作是与钱打交道的工作,其特殊性及敏感性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高度的理性和自制力以及良好的敬业精神。如果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在从业中就难免出现舞弊;知识技能。会计职业界要求执业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组织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会计改革对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做了较大的改变,其对会计人才培养要求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1)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以及较强的判断和控制风险的能力。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企业经营成果判断的重点由利润表向资产负债表转移。因为不符合交易观念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进入了利润表,单一的收入费用观念宣告结束,我国会计开始进入收人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并存的时代。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是与不确定的经济环境相关的,会计标准对不确定经济环境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2)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相对于会计制度模式,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定比较“原则”和模糊,只提供判断标准,会计标准最终解释权向会计人员转移,如何判断则要靠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把握。所以,会计准则的最终解释权实质上掌握在会计人员的手里,会计人员拥有对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权。会计职业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升,进入门槛大幅度提高,职业性不断增强。(3)会计人员道德决策能力要求提高。新会计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不再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职业天然存在利益冲突,极易诱发道德风险。所以,会计人员必须要有高于其他职业的道德水准。(4)会计人员沟通能力要求提高。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技术的复杂程度提高,大多数经理人员很难透彻地理解具体的会计选择所能产生的经济后果,需要由会计人员予以必要的风险警示和道德提示。会计要辅助管理决策,需要把自己的财务意图明白无误地传达给企业管理当局,而且还要制止和纠正管理当局不正当的财务行为,需要获得管理当局的理解和接受。会计人员的一些管理意见和建议,也需要与管理当局交流。为了适应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和会计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高等会计教育要秉持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首要素质是创新能力,包括广博的知识、职业判断能力、对信息的评估分析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复制储存现有的会计知识,应树立创新精神,多发现、多思考、多研究。

三、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一)会计教学弊端及改革目标 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当前会计教育教学方法单一,仍然是以“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为主,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考试时以一些“唯一正确答案”的记忆性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会误导学生认为:“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答案”。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将出现更多不确定因素,更多地需要职业判断。因此,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必需的思路和技巧。教学方法需要创新。笔者认为,会计教学方式要建立“探究―互动”教学模式。“探究―互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由“学习者”向“探究者”转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会计教学的“探究一互动”模式中,案例教学的“实战性”特征迎合了学科的特点,是有效的手段或载体,通过团体合作、讨论和争鸣来完成,可以很好的达到“探究―互动”教学的目的。

(二)会计学科的特点需要案例教学 会计学科的特点使案例教学成为会计教育有效的手段或载体。(1)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知识的交叉性。会计学科的内涵丰富,主要涉及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理论与方法,受到会计标准的制约,其内容往往是多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不少学生在学习时有畏惧心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关注当前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如股权改革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思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2)内容体系的动态性和研究性。会计学科的内容受到经济发展变革的影响。变动性强而且变化频繁,随时产生的特殊业务或新型经济业务,决定了其内容体系上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研究过程。案例教学通过探讨和争议,可以达到研究的目的。(3)运用上的实践性。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涵盖了企业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所有业务,但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只能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无法将实际工作中的业务搬到课堂教学中。虽然许多高校开设了课程实训,但实训教学方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胜任一般企业常规的会计核算工作,缺少会计环境,很少涉及职业判断和职业道德内容,无法培养学生处理复杂交易或事项的能力和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会计判断的能力,也无法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而案例教学可以较好的弥补这一缺憾。

(三)案例教学是推动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 案例教学通过下述方式可以推动“探究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发展。(1)信息积累。案例分析要求一定的信息积累,信息积累是“探究―互动”教学的基础。在课前学生需要收集与案例有关的背景资料等相关信息,对收集的大量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小组讨论、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小组范围内的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探究―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其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讨论与争鸣。案例教学的讨论与争鸣,营造了“探究―互动”教学的氛围。案例讨论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创造了机会,激发了其求知欲望及主观能动性。质疑和争议可以将“探究―互动”的教学推向,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分析事物,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这也是高级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3)案例差异性。案例差异性满足个性化学习及发展需求,促进了“探究一互动”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性,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并努力为之创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精品课程或网络资源,组织有需要的学生在课外开展较深层次的专题研究,或吸收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开发及编写中,使这部分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骨干力量,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互动”型教学中。(4)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激励“探究―互动”教学的发展。案例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应和“探究―互动”教学的目标相协调,体现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可以设立案例分析类试题,以客观评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探究―互动”教学的评价机制。

(四)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现阶段大部分会计学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功底虽然深厚,但实践能力非常缺乏,这是会计教学中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案例研究能促进教师深入到会计实际工作中,在社会实践如校外实习基地等,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和整理,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教师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会使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促进财务会计的教学,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教学效果更好。

四、案例教学法的组织设计及实施

(一)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反映教学的基本要求。会计学科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和设计案例应结合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合理设计案例,尽可能分层次设计一些习题类、专业案例和综合案例等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如针对某一问题设计的案例,应删除其中的复杂关系。(2)与相关会计理论相结合,反映学科发展前沿。鉴于会计学科的特点,该课程选择案例的内容应是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实际经济生活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会计实例,每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都应该融会了所学的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或者明确地指出会计案例剖析所运用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同时,案例内容是开放性的,案例讨论一般应涉及相关理论的发展前沿。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编写较高理论水平的分析报告。(3)与现时经济活动相结合,反映会计改革与实践成果。本课程的内容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动态发展,这一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内容要根据会计环境、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以及会计改革成果及时进行调整。案例要有一定的情节,其引发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或关心的。案例讨论的问题也是实践上需要解决的,以此来最终体现案例教学的价值,提高教学效果。(4)与国际会计案例相融合,反映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会计学科所研究的内容有许多与国际资本市场相关,所以案例教学的内容应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洋为中用的方针。选择案例应以我国经济业务、事例为主,体现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和特点。但同时,基于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原则,可以适当选择国际资本市场的案例,开阔学生视野,正确对待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二)案例教学组织实施的步骤 Eisenhardt(1991)将案例研究分成以下步骤:启动、案例选取、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假说修改、与已有文献的比较分析、结论。对于会计学本科学生而言,案例教学组织主要有以下步骤:(I)理论、案例材料、问题的准备工作。理论准备包括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财务会计某个专题的理论和教师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国际国内会计准则、相关法规等。案例材料的准备主要指教师提供案例线索和部分资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调查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其“挑战性”、“开放性”和“递进性”,真正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2)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由每个小组利用课下时间自由安排的,根据教师事先准备的基本问题,每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述观点、相互辩论,形成热烈探讨问题的气氛,最后整理出本小组的意见和结论,准备好课堂讨论的提纲或多媒体案例结论材料。(3)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案例教学中最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自由地表达见解,可以遵循“头脑风暴法”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小组代表用最简洁、最精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要点表达出来,并互相交流。最后,每小组独立完成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的撰写。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4)研讨总结,教师小结。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是一个积极的探索性主体。承担着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学生见解进行归纳的角色。在总结环节。

教师应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提炼,上升到一般假说或理论,并进行实证性的简要分析或指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案例中问题的解决过程,形成对问题比较深入的认识。

五、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理念“研究性学习”比“接受性学习”有许多优势,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要找回其在会计教学中的位置,要具体分析会计案例,学生必须要对重要的概念、原理从理论上加以清晰而透彻的阐述,对相关理论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

纪法教育方案范文第3篇

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入厂、入矿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教育制度,是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的,将企业安全生产建立在牢靠的基础上的有效途径。但当前企业“三级”安全生产教育状况不能不使人担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新工人和变换工种人员在上岗之前,没有接受全面的、系统的安全技术培训。职工在不熟悉生产工艺、设备、作业环境特点和操作技能的情况下上岗操作。

2、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的时间不能保证,岗前培训只讲安全注意事项,限于会背操作规程,缺少现场岗位培训,以及职工应急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安全培训与技术培训脱节。职工对本岗位的生产工艺、安全问题没有真正理解,安全技术规程不能认真正确执行。

4、车间培训、岗位培训流于形式。大部分车间主任、班组长对新上岗的职工只讲一般的安全注意事项,抄一份考卷就算培训,而对本岗位的重大危险源和安全技术操作没有交待清楚。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拟定“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大纲和考核标准,规定讲课内容及课时。具体的做法是:

一、厂级教育 厂级安全教育以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教育为主,结合本厂生产工艺特点,讲解一般性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理论学习结束后,受训人员实习时间以7天至10天为宜,每天都要和当班的专职安全员一起到现场进行安全检查。专职安全员必须对其讲解各个工作岗位的生产工艺、危险因素辨识和对违章操作人员的纠正、批评和处罚。其目的就是增强受训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养成职业的安全习惯。

二、车间教育 受训人员在达到厂级安全部门理论、实践要求后下到车间,车间教育以安全生产知识教育为主,结合本车间特点和生产工艺、生产任务,讲解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事项。每天要和车间主任一起参加派班、班前安全对话、下现场检查工作,时间以3天-5天为宜。其目的是增强受训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对所在基层状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三、班组教育 班组教育、岗位培训以安全生产技能教育为主。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指定有经验的老工人和受训人员一起工作,其目的是学会事故应急反应和标准化操作的技能,时间视工种而定。

通过上述“三级”教育安全生产培训,职工应具备:

1、较高的个人安全需求,关注生命,珍惜生命。

2、较全面的安全生产技术知识,能掌握于本岗位有关的安全知识和危险因素识别方法。

3、能自觉遵守有关的安全生产法规、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并能长期坚持。

纪法教育方案范文第4篇

本文开篇对教育技术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出解读,尔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根据经验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一纸管窥,分享同仁,旨在祈望对教育尽微薄之力,同时期待形成对自己的促进。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问题;解决方案;人才培养;教学实践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成绩喜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

一、教育技术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教育技术主要的实践领域是教育领域,具体的说是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技术的理论能否受到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是制约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反过来,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具有多大程度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其能否顺利应用推广的关键。通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的实质是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应用发生了脱节。人才培养上没有着眼于我国的教育实际,培养的毕业生缺乏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理论研究过程中充斥着过多应然的话语,从而在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时显得软弱无力。

二、问题归因分析

AECT于2006年10月10日至14日在达拉斯召开年会,大会主题即为“加强联系”。其中“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下面,笔者从三个不同角度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以期给出一个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解释。

(一)人才培养脱离了教学实践

我国的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大多出身于技术领域,教育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术背景不够丰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培养缺乏底蕴。同时,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我们的本科毕业生的主要职业去向是中小学,而我们的大学教师却大多没有实际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经验,这种经验的缺乏使教学往往处于理论描述的阶段,缺乏实践的支持。美国教育技术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软件公司、企业的培训或绩效部门,抑或回到原来的教学岗位。美国大学的教育技术院系一般都与公司、企业,甚至军事和医疗部门有着良好的合作,而且某些教师就在企业担任培训或绩效方面的顾问,所以在其教学中并不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支撑。

(二)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主体和教学实践主体存在“实践”隔阂

在此有必要对标题中的理论研究主体和教学实践主体以及“实践”的概念做一番说明。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主体,在我国主要人群包括教育技术专家、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和其他领域对教育技术予以关注的学者。这三类人群构成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主体。教育技术实践主体是指教育、教学领域的教师、远程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少数的企业组织(主要与培训的教学设计相关),主要人群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此处的“实践”一词并非践履某种观念或者理想意义上的那种实践,而是“我们平常进行的日常的,普通的实际行动”。

三、基于促进教育技术实践场中主体发展而提出的问题解决建议

普遍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既包括理论研究主体和教学实践主体的活动和交往互动也包含理论和实践的争鸣。只有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加强研究者和教师的沟通、互信和理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论成果和实践应用相脱节的问题。而如何使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和教师各自的发展形成合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上面笔者曾将教育技术的实践场分为研究者(理论主体)的教育技术、教育者(实践主体)的教育技术、管理者(行政主体)的教育技术、学习者(学生主体)的教育技术四个子场域。

(一)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此条建议是针对我们的教育技术研究者而言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要立足于教育、教学中的“实然”状况;二是要着力于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并且这种问题是在教育技术的框架内可以解决的。

(二)加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清华大学张建伟博士认为,技术在教育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一个原因是它未能被群众充分掌握,也就是对教育者的培训没有做好。注意“充分掌握”这个字眼,它不是指一知半解或操作形式的掌握。只有深度理解教育技术方案的操作原理,才能在实践中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僵化地套用技术解决方案。

(三)加强教育技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不佳同时存在培训组织、制度保障上的原因,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教育技术领域的管理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处的管理者主要指我国的各级电教部门、教研室和其他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广有主动权和主导权的教育行政主体。他们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消除研究者和教师交流的体制,并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二者的合作。其次是消除研究者、教师、相关行政机构之间的为学生发展托词掩盖下的利益纷争,提供宽松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杜绝功利化的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行为。

纪法教育方案范文第5篇

1、各类教育的具体目标:

——到20*年,幼儿入园率和初升高比例均达73%以上,全市小学入学年龄由7周岁过渡到6

周岁。到20*年,基本实现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校网布局调整任务。到20*年,幼儿入园率和初升高比例达到85%以上,基本普及幼儿教育和高中段教育。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和布局以及专业设置,力争使中职与普高的招生人数比例保持在1∶1左右。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沟通与衔接,从20*年开始,逐步扩大中等职技校招收职业教育五年一贯制学生的试点范围。加强对实施分流教育的高中学生以及初中后、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健全和强化先培训后就业制度。

——建立与健全成人教育与培训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和城镇职工培训体系。多数县(市、区)建成教科网和现代远程教育节点。逐步完善函授教育、自学考试体系。重视成人学历教育,力争成人高校招生录取率每年递增5%以上,自考报考率每年递增15%以上。在20*年组建起*虚拟大学。

——争取在20*年建成*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启动*师专二期工程建设。争取*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创办。到20*年,*学院在校生达到7000人,*职业技术学院与*电大在校生均达到5000人以上。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8%左右,每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到200人左右。

2、今后五年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基础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成人教育终身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年,全市有40%左右的乡镇和学校成为教育基本现

代化的合格乡镇和学校,初步构建起教育基本现代化框架。

二、实施重点

1、推进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

经济发达县(市、区)及经济发达乡镇要率先实现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以点带面,区域推进,最终实现全市的教育现代化。同时,推进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县、教育明星乡镇建设有机结合。到20*年,椒江、*、路桥、温岭和玉环等5县(市、区)有60%以上的乡镇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合格乡镇,*、*、*和*等4县(市)有40%以上的乡镇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合格乡镇,初步构建起全市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框架。

2、推进学校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

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将创建教育基本现代化合格学校作为实施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到20*年,椒江、*、路桥、温岭和玉环等5县(市、区)有60%以上的学校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合格学校,*、*、*和*等4县(市)有40%以上的学校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合格学校。

3、推进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

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全面推进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为重点的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管理与运行机制。坚持开展师德群体创优活动,切实加强师范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脱产进修与在职进修。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使他们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大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从20*年开始,小学、初中高学历教师年均递增5个百分点以上,高中教师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从2003年开始,新进入小学的教师必须达到专科学历,适当限制专科层次师资进入初中。到20*年,全市小学、初中教师基本达到合格学历,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70%以上,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和初中教师本科(含双专科)以上学历均达到40%左右。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到20*年培养250名左右名师和名校长、30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其中50名以上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

4、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建设。

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更新、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制订《*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工作实施意见》,作为实施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指导性文件。20*年前基本建成*教育信息网,有计划地实施“校校通”工程,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三、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

党政领导重视,这是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教育现代化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重大问题。建立和健全教育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各极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育现代化工程作为教育工作的总抓手,切实组织实施。市教委成立以主任为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组织工作。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使创建工作有人管、有人抓,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2、实施规划。

各地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市创建教育现代化合格学校和乡镇规划》,认真抓好规划的落实工作。根据学校与乡镇教育基本现代化合格标准,抓紧抓好教育现代化合格乡镇与学校的建设。

3、开展试点工作。

20*年,市和各县(市、区)都要选择2—3个乡镇和2—3所学校作为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的试点乡镇和学校,并确定专人负责,积极认真地抓好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