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用统计学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简介:薛艳(1982-),女,江苏常州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江苏常州21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改项目“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110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104-02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统计应用的推广与发展,统计作为处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必备的知识。然而,普通高校统计学专业的教育始终面临着三大挑战:第一,统计学方法在应用中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导致统计学内容体系的变化;第二,信息技术发展导致了统计学软件工具的不断创新;第三,以学生发展及社会需要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这些挑战要求高等学校的统计学,特别是应用型统计学专业教学要转变教育理念,通过案例教学吸收新方法、使用新工具、面向应用与实践。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创新和落实是高等学校应用型统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工作,或在学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统计人才。
1.具备扎实的统计理论和知识水平
具有应用统计思维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构建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对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发现教师更多地侧重公式的推导、方法的介绍,却忽略了实践的应用,造成学生只是盲目地掌握了一些基本公式,却不知道怎样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2.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理论和知识水平
能够站在更高、更宏观的层次上分析理解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深刻挖掘数据背后的含义,全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统计专业的学生,包括一些教师只强调统计知识的学习,缺乏经济理论的指导,就统计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缺乏较强的说服力。
3.熟练操作各种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
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统计工作实践中,使复杂繁琐的统计计算和分析过程变得简单、高效、快捷。由于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欠缺,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较好衔接,使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发挥。
二、应用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想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具有较强统计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统计人才为目的,突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同于课程实验,也不同于课外实践,它是一个多阶分层递进的实践体系,如图1 所示。
1.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分为三个维度,层层递进
许多高校把实践教学就当做实验教学,仅在一些统计专业课程中开设简单的实验,没有体现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在构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强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然后再推进专业技能的训练及第二课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方位掌握统计理论的应用。
2.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取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统计的专业课程主要是讲授统计的整个工作过程,从方案的设计到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分析和解释等理论。采取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的能力,而且能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
三、应用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
根据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想,本文认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系统应由两条主线和四个子系统及实践教学平台构成。两条主线是:贯穿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贯穿于四学年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四个子系统分别是准备型实践教学子系统、课程实践教学子系统、实践教学子系统、创新性实践教学子系统。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1.准备型实践教学子系统
通常,统计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两大部分。公共课的设置是从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基础知识体系角度考虑,学科基础课主要从专业学习应具备的基础角度设置课程,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该环节的实践教学子系统主要表现为政治素质及基础知识体系的培养,为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实践教学子系统
该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践操作。例如,运用SPSS进行数据文件的建立和管理、描述统计分析、参数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使用Eviews和SAS软件建立随机时间序列模型;使用Excel、Eviews和SPSS软件进行经济预测与决策等。
3.综合性实践教学子系统
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统计人才,除了专业的基础理论介绍外,还要设置一些综合模拟实训,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锻炼。通过综合模拟、综合设计、综合分析等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统计工作的过程中去,理解统计工作的性质、特点和要求,真正了解统计学专业的内涵,提高学生处理统计问题、分析统计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4.创新性实践教学子系统
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且还要能够创新。该实践教学子系统通过课外调研、承接项目、创业策划、系统开发等多种途径,提升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效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5.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能够保证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有效开展,并能够实时地监控和反馈,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很多材料,包括案例集、习题集、实习手册、实习报告都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平台传递和归档,提高工作的效率。
四、应用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实施路径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是一个多构面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加强专业实施教学的组织领导
设立专业实践领导小组,负责专业实践教学的规划、组织、协调、监控和评价。
2.积极发挥专业教师和实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任何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都必须由专业教师和实验员来具体组织和实施。因此,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和实验员研究实践教学问题,开发和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制订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既要制订总体实施方案又要制订各种专题实施方案,并力求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编制与实验相关的书籍
组织专业教师、实验员编写和设计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集、教学项目集、模拟训练课题集、习题集、课题设计集、实践教学CAI课件和多媒体课件,切实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
5.建立健全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如实纲、实习守则、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学生课外科研奖励办法、学生科研小组和社团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制度、课内实验报告制度等等。切实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6.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加强计算机实验室、专业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更新实验教学设备和手段。总之,要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明凤.对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统计教育,2005,
(11):32-33.
[2]杨延干.论统计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统计研究,
2005,(2):10-14.
[3]方敏.统计学开放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统计教育,2008,
(1):24-25.
(1.安徽三联学院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师范学院 经管学院,安徽 合肥 230106)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经验认为《统计学》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提出建立完整的教材选择制度;针对专业特点进行教学、配套开设实践课程、实施多样化《统计学》考核方式;注意《统计学》与其前、后置课程间的衔接等建议.
关键词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97-02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离不开统计学,联合国建议,一个能立足于现代国际社会的政府,必须有能力提供1600项国情统计数据[1],可以说统计推动了人们各项生产生活的发展.《统计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管类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目前,经管类本科专业均开设了《统计学》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存在许多问题.
1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选择
应用型本科《统计学》教材选择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很多学校的教材决定没有经过相应的教学团队讨论,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往往比较片面.其次,由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已经确定,且变动不大,许多教师为了“省事”多年来使用同一本教材,而不愿意变更教材,甚至授课时所使用的企业案例也不变.虽然相关理论基本不变,但是某些经济指标的统计口径可能会调整,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则会误人子弟.
1.2 教学过程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差,主要还是由于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导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教学不具有针对性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只有具体应用到某门学科中去才能体现其做法及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备一个教案多次使用,不分专业使用同样的案例、同样的数据进行分析,没有体现出统计学在具体领域的运用.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应结合经济管理相关的案例,市场营销专业和会计学专业都应突出专业特点.市场营销专业应就市场调查的相关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会计学专业应着重于企业财务数据的统计分析.这样才会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其能将统计与本专业结合起来.
1.2.2 实践教学不足
通过比较某些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得到,很多学校的《统计学》课程的实践课时安排得很少,有的学校由于资源不足全部安排理论教学.在教学中没有对于Excel、spss等常用软件的应用教学.仅仅依靠《办公自动化》、《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的补充并不能满足实践中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重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计算机科学如此发达的现在,学生应更多地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因此,《统计学》课程尤其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1.2.3 考核方式不完善
目前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广泛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多闭卷,比例在总成绩中占70%甚至更高[2].这种考核方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匹配.如前所述,应用型人才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因此,本门课程的考核应包括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如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考核其市场数据调查的能力,对会计学专业学生考核其财务数据调查、分析的能力等.将能力的考核落实到成绩评定上,会激励学生多练习、多运用,增强其统计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3 课程间的衔接问题
《统计学》与其他课程的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其前置课程与后置课程的衔接上.统计学方法大量地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因此《概率论》、《数理统计》是《统计学》的前置课程.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许多高校在不设置《概率论》、《数理统计》课程的情况下,直接设置《统计学》课程,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课程内容,教学效果效果很差.有的学校虽然《统计学》的前置课程中设置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但是课程偏重概率论,而数理统计涉及较少,同样给学生后期学习带来了困扰.
同时,很多专业核心课程又是《统计学》的后置课程.教师教学时同样应该注意《统计学》与后置课程的衔接.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是《统计学》的后置课程.该门课程重点在于市场数据调查与整理分析,与《统计学》中统计调查部分的内容衔接紧密.许多教师在对教学时,往往没有注意到两门课程的衔接,所有章节一视同仁.导致学生对此部分内容印象不深,在后期学习《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时需从头学起,影响教学效果.
2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进建议
2.1 建立完整的教材选择制度
好的教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未建立完整的教材选择制度.教材选择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教材规格.为保证教材质量,要求教师所选教材尽量为国家规划教材、精品课程教材等.第二,教材出版时间.要求所选教材必须为近三年出版教材,保证教材内容及时更新.选择资深教师成立教材把关小组,由小组成员(有统计学背景)对所选教材进行最终把关,避免教材选择不当.
2.2 突出应用的教学过程
2.2.1 针对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必须结合专业进行教学才会引起学生兴趣,否则就变成单纯的理论教学.因此,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内容来进行“统计学”的教学.如市场营销专业中,在进行市场调查时,需要对产品利润总额进行分析,以进行合理的营销决策.利润总额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即销售量、销售价格和利润率,从中确定哪种因素对于营销决策有重要影响,而这些都属于统计学中的指数分析法.这样的案例与市场营销专业结合紧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针对专业特点进行的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自我提高.
2.2.2 配套开设实践课程
有条件的学校,独立开设《统计学》实践课程,安排学生进机房进行统计软件的应用学习,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为2:1.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学习过“统计调查”部分内容后,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给出统计调查项目,要求学生分组调查以获取数据.随后学生进机房录入调查的原始数据,作为学生后期统计分析的原始数据.在后期则配合教学进程对数据进行阶段性分析.
没有条件的学校,授课教师尽量采取多媒体教学,以便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统计软件的应用演练.并在课后参照上面步骤,操练习作,完成作业.
2.2.3 多样化《统计学》考核方式
对于考核类型为考试课的,下调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将平时实践环节纳入考核范围,可以在学期中布置学生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的实践作业,作为最终成绩的评定因素之一.或将《统计学》的考核方式设置为考查,直接在平时的实践中进行考核,也可以根据分析的数据在期末撰写调查报告,最终获得考核成绩.
2.3 好安排《统计学》与其前、后置课程间的衔接
对于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前置课程而言,已经设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应该侧重于“数理统计”的教学;没有设置前置课程的务必设置.与后置课程的衔接,同样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应该了解后置课程,熟知后置课程运用到的《统计学》内容,在教学时重点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为后置课程作好铺垫.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掌握统计方法对其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96-02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一般来说,大众教育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因此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多年来,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差强人意,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因此,对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当前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不足
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是在目前大部分院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实践学时所占的学时比重都较低,导致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全面顺利开展。
(二)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仍占主要地位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不足,更注重理论教学的研究和教学,重理论推导和介绍,轻方法应用和操作,甚至有些教师自己的实践能力都相对偏低,这就导致学生对概念公式非常熟悉,考试成绩很好,但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不能结合相应的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实践应用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很差。
(三)实践教学形式陈旧单一
当前的实践教学仍是以实习为主,有的院校会将学生集中派往实习基地进行参观,由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多是讲解理论知识,或进行一些毫无技术含量的简单工作。这样背离了实践教学的初衷,学生大多走马观花,认为与课堂上的学习方式类似,所学的现代统计理论和方法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实习毫无意义。有的院校不具备实习基地,只能要求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践,以至于部分学生弄虚作假,白白浪费了实习机会和时间。
(四)实践教学内容不规范
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不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质量参差不齐,水平有高有低,导致学生难以适应,而且绝大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无材和教学规范,这就容易造成内容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差,不利于与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相适应,也不利于优秀的实践教学内容推广。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实施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
所谓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是通过介绍实际问题中提炼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案例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引入、进行探究、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的过程,对实践中遇到的某些具体问题抽象成统计学案例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深化研究,将教师的引导、学生兴趣、教材的示范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国际上十分重视案例教学,我国的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将目光投向了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更多地结合院校的专业背景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编写案例,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开始接触实际问题,为将来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课题训练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实践内容按难易程度和教学要求编制成各种规格的课题,由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课题研究。这里的课题,可以是应用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也可以是一个社会调查方案的编制实施,例如,在校学生的月生活费用调查,图书馆的利用率调查等,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并且学生能够从中体会课题的完整研究过程,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和深造。
(三)重视统计工具的使用
先进统计工具软件的使用是对传统统计工作的一个变革,也是学生今后在从事统计工作时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至少一个统计分析软件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统计软件的应用不仅仅包括统计软件的操作过程、程序编写和结果读取,更重要的是数据预处理,以及考虑到问题背景后进行的统计模型的选取,这也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指导实践。目前应用广泛的统计软件有SAS、SPSS、EXCEL、R等,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一门专业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极为有益的。
(四)课程实验紧扣理论教学内容
高等院校的统计学专业都会开设统计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统计学原理、抽样调查、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性强,学生对某些重点、难点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时,不妨针对每门课程划分出相应的实验学时,编制紧扣理论教学内容的实验资料,在讲授相应知识点时,可以在实验室里引导学生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验证式实验,或者安排学生在开放实验研究中进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对抽象知识有个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对各类统计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灵活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能力。
(五)开展假期社会调查活动
社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参与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调查活动,也可以采用自行命题的方式进行感兴趣问题的调查,还可以参与一些活动主办方委托的调查。学生通过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能够提高对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迈进。
(六)强化校外实习作用
具有校外实习基地的院校尽量与实习单位协商,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日常统计工作中,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例如,实习基地为某地区的统计局时,如恰逢普查年度,可以给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之后,选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由单位派出到基层进行相关的普查工作,或者协助工作人员进行普查。目前的统计工作大部分开始使用新型的仪器设备,学生在培训中对此接受能力较强,能够胜任相关的工作。当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对专业知识才有着感性认识,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运用,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学生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有相当大的益处。
(七)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环节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进行初步科研工作的开始。选题、分析研究、成果总结和最终成文的过程,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也是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体现。
三、结语
以上是关于统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一些看法和建议。在统计学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和应用型统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通过统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来保障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提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有效运用各种现代统计工具,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徐秋艳,万秋成.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4).
[2] 岑仲迪,奚李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教学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9).
[3] 张少杰.关于统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教育,2006,(12).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of Computer-profession ― The Case of 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
LI Sen-lin, PENG Xiao-ning, MA Zhu-gen
(Huai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Huaihua 418008, China)
Abstract: For having mutual support and relation among the various courses for computer profession, current single-course mode leads to poor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It is hardly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applications. So we proposed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l for operating system. The new model overcomes the drawbacks of a single-course teaching and improves the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It opens up a new way of teaching for promoting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ve education; Operating system; computer professional
高校教育承?d着国家振兴之大任,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自2014年来进入加速阶段[1]。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教师完全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几乎难以实现。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各高校不得不增加新颖课程应对(尤其计算机院校等),并且本科生在校时间大多为三年(大四会外出实习),由于专业课程知识错综复杂相互交叉,无论课程如何安排总存在一定弊端,隔离了知识的关联性和相互支撑性。但目前各高校基本延续了以单课程为基本单位排课的教学方式,不能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知识的天然关联性要求,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即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2];教师只按教程内容机械授课、缺乏自己的理解和课外内容。老师上完课走人, 没有时间与学生就课程内容展开讨论和探讨,导致学生知识难以系统化、实践化。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是影响我国大学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因此,高等教育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思维为中心的理解式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抽象、建立模型、解决实现的过程。跨学科的协同教学方法极大地符合了教学改革的目标,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方向。本文以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为例提出基于跨学科的协同教学方式方法。
1设置跨学科协同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论文中的跨学科协同教学是特指跨课程协同教学。常规的单学科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设计是典型的理论到理论的直接传授灌输模式,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
2)计算机专业各课程常规教学注重了课程教学独立性,关联性不够,缺乏知识的系统教学和综合能力的掌握。
3)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是一种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他们不会利用知识解决问题,不能真正理解和亲自感受到所学知识真正意义。
跨学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是高校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研究开发大学跨学科课程教学体系,对于建立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促进学术群体交流、协同创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整合跨学科课程设置,采取多师授课综合知识运行策略,能够让学生获得新的计算机认知能力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多学科教师团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和开发跨学科课程内容,能够增强教师对其他相关学科的认识和再提高,能够有效增进各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推进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促进教师科研团体进行学术群体协同创新。
2 基于操作系统课程的跨学科教学方法
2.1教学团队开发基于操作系统关联课程的协同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是管理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主要内容包括进程管理,进程间通信机制,进程同步及机制,外设管理,存储器管理、文件系统等,涉及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如果按传统的单课程教学方式,学生难以将数据结构知识灵活运行到对计算机硬件的管理中,更难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项目当中,使学生觉得学无所用,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因此,依照以操作系统为核心包括外围课程为一体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从传统的以按课程章节教授知识点为主、实践为辅转向以各科知识相关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需要由教学团队共同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共同辅导学生学习掌握课程知识,共同研讨和开发《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多学科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对软硬件资源的管理方式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算法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性协同教学需要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根据教学班级人数进行分组,教学内容是以操作系统课程为核心辅以相关课程的某个专题,以项目开发为核心进行指导和评价,明显实验课时远远不够,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习和指导时间和空间更加开放和具有弹性。协同教学由于涉及的知识相对较多,在每个知识板块前,由学生通过“云服务平台”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课堂上需要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2搭建跨学科“多课多师”QQ讨论群平台
智能机的出现为搭建跨学科“多课多师”QQ讨论群平台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和自己擅长的领域,在qq群平台上,老师根据课程知识提出问题,通过虚拟平台指导学生思考,再结合其他课程的理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专业主干课程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由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小组,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讨论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计算机项目的开发设计涉及的技术知识面很多,如需求分析、总体设计、编码、文档编写、项目实施、测试、售后服务等,往往不是大学里单一学科或单一课程所能解决的,需要不定期及时交流沟通,搭建跨学科“多课多师”QQ讨论群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
以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为例,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数据结构、算法、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网络编程等。这些知识点涉及不同课程,学院多个教师能指导和解决。若干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和实现,有助于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对主题相关知识进行建构,了解和?w会不同学科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基于CDIO的项目驱动跨学科协同教学实践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3]。CDIO培养模式将工程学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以达到预定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下工夫,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师生共同通过讨论研究并实施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非常适合涉及多学科多知识的应用,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知识应用为目标,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提高。在期末课程终结时,教师团队再根据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议,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体会成功的乐趣。
以讲授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章节为例,我们设计制定了模拟实现基本页式存储管理子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存储空间管理,分配策略,放置策略和淘汰策略[4]等。
实施过程:(1)分组并研究开发计划。(2)制订计划。(3)项目实施。(4)项目交付。(5)项目总结。每位同学都必须严格按照实施步骤进行,每一步完成后要进行评价[4]。
3 教改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教改效果如何不需要僵化的打分,而是必须由学生说了算,看学生是否有收获和成就感。在实施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收获最大的是“能正确评价自己”[5]。在与学生交流中,他们认为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及项目经历,对课程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知,对知识应用于项目的开发过程有了大致的认识,知道了自己能干什么,哪些知识有欠缺,自己的长处在哪儿,该向那方面去发展,喜欢什么,如何做好自己[5]。在基于CDIO的项目驱动教学中,他们确确实实体会到了沟通、合作这些关键词的重要性以,都有了一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关键词:职业沟通;沟通能力培养;应电专业人才培养;电子行业沟通技能
所谓职业沟通能力是指在从事相关职业活动过程中,为达成职业工作目标而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它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的都是未来从事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维护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这些未来的电子产品工程师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里将要面对不同的工作伙伴和客户群体,需要执行不同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与推广。因此,对他们来说,良好的职业沟通能力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开展、取得事业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在校学生职业沟通能力欠缺
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学生在职业沟通能力方面普遍欠缺,以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开口说不了,特别是在涉及有关专业问题时表现得尤其突出。有些学生私下里侃侃而谈,但真让他对某个专业问题谈谈认识,或者对某个硬件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时,往往是吞吞吐吐、含糊其辞。还有些学生明明实际动手能力很强,毕业设计时的方案、实物做得非常好,但到了毕业答辩需要表述时,往往语焉不详、不得要领,没能让答辩教师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有甚者,在毕业应聘面对面试官提出的“请你谈谈这三年你学到了什么”这一类问题时,表现得一脸茫然。
2.提笔写不了,特别是在撰写技术文档时问题尤其明显。作为电子行业的未来从业人员,撰写技术文档是一个基本素养的体现。近几年通过教学练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很多教师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增加了技术文档撰写的训练环节,但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很多是想不到、写不出,有些是想到了、写不出。语言总是干巴巴,专业术语基本不会,内容的安排总是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行文格式也会弄错。这样的问题到了毕业设计阶段时暴露得更为突出。
3.不注重沟通时的礼仪。有些学生在与教师、同学就专业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时,往往不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甚至有时还会缺乏良好的态度、情绪。
二、未来所需的职业沟通能力
作为一个未来的电子产品工程师,在今后工作中总会碰到形形的人和事,如何与人进行交流、沟通,解决不同的问题与困难,最终达到所需实现的工作目标,是这些未来工程师们目前亟须掌握的基本职业能力。下面以一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过程为例,探讨一个电子产品工程师可能会面临的职业沟通问题。首先是在电子产品的规划阶段。不论这个产品是委托开发还是立项开发,都需要先跟客户交流,了解客户和市场需求;然后和工作伙伴一起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调研,形成方案报告;最后将整体方案向技术主管和相关专家汇报,通过交流、论证以取得方案评审通过。其次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由于在这个阶段要完成系统方案设计,硬件、软件设计、调试,以及样机的组装、测试等大量工作,因此作为开发小组中的关键成员,只有与其他小组成员通力协作,及时沟通、协调,才能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保证整个项目顺利开展、有序前进。如果是作为小组负责人,还需做好与其他部门如器材供应部门、生产测试部门的协调工作,在产品开发完成后做好开发总结报告。最后是在产品的试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研发部门的电子工程师需要和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做好技术交接,帮助生产部门理解、消化、吸收相关技术要点,做好技术指导。对在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要认真分析与研究,以便进一步改进、修正、优化相关技术文档。需要说明的是,沟通方式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其中后者是指通过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方式。由于这一方式跟对话主体、对话时的环境及语境有很大关系,因此表格1中未做具体描述。
三、职业沟通能力的培养途径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对一个电子产品工程师来说,一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全方位的职业沟通的过程,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他们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对一个资深的电子工程师来说,不仅要掌握多种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技能,同时也要充分运用非语言沟通技能,这样才能使沟通更为及时、高效,才能有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职业要求,对高职院校应电专业学生职业沟通能力的培养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口头沟通技能,主要是能熟练运用专业术语来口头描述一个专业事件,要求表述完整、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用词精炼。二是书面沟通技能,要熟悉未来专业工作中可能会涉及的各类技术文档书写,要求格式规范、文笔通畅、结构完整、观点明晰、逻辑严谨。三是注重沟通礼仪。通过对沟通礼仪的培训,熟练应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语调、位置距离等非语言沟通技能,快速拉近沟通双方距离,使语言沟通表达得更加准确、有力、生动、具体。对上述沟通能力的培养通常采取课堂教学,通过专业性的显性课程和渗透性的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前者可设置诸如职业沟通、科技写作、沟通礼仪等针对性课程,而后者则把相关沟通技能的培训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目前我院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了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设置了若干用于职业沟通能力训练的教学环节,如工作小组成立、设计方案讨论、团队分工协作、技术文档撰写、工作汇报与总结等。这一系列训练环节不光体现在一门专业课程中,而是贯穿到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而且这种内嵌式、渗透性的训练模式相对于通用课程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口头专业表达、技术文档书写、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沟通礼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今后开展全面、系统的职业沟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阮越广 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武洪明,许湘岳.职业沟通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