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耕地测量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明确45%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非耕地杂草的防除效果、最佳剂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二、试验条件
1.试验对象杂草的选择
非耕地主要杂草为牛筋草、马唐、茅草、藜和葎草。
2.栽培条件
试验地设在沈丘县北杨集乡王寨行政村种松领家一空闲地内,土质为两合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1.2%。
三、试验设计和安排
1.试验药剂及试验设计
45%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河南省许昌东方化工提供)。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市售品)。
2.小区面积和重复
小区面积:小区面积30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次数:重复4次。
3.施药方法
(1)使用方法
茎叶喷雾处理。施药器械为工农-16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
(2)施药时间和次数及使用量
2010年8月8日施药,施药时田间杂草3-8叶期,多为4-5叶期。喷液量750升/公顷。
四、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1.气象及田间管理资料
试验当天为多云,平均温度28.6℃,无风,试验调查期间共降雨17次,总降水量216.1mm,其中药后第3d、6d、12d、13d、14d、16d、17d、18d、19d、20d、28d、29d、30d、31d、32d、33d、34d分别降雨4.6mm、0.1mm、8.0mm、12.2mm、1.1mm、3.6mm、23.8mm、22.4mm、3.1mm、0.2mm、47mm、15.7mm、54.4mm、0.9mm、0.1mm、18.7mm、0.2mm。人工除草时间为8月9日全面拨除杂草一次。
2.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1)调查时间和次数
施药后35d调查记录各处理区杂草的残存数,称取鲜重,计算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
(2)杂草调查
调查方法为绝对值调查法,每小区4点取样,每点0.25m2(0.5m×0.5m),各类杂草基数调查见附表1。
(3)药效计算方法
五、结果与分析
1.杂草受药害情况
施药后3d观察,杂草停止生长。5d观察,施药区杂草心叶变黄,10d后小龄杂草开始枯死,20d后大部分杂草枯死。
2.防除效果
施用不同剂量45%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非耕地各类杂草均有较高的防除效果。施药量(有效成分)810g/公顷、1125g/公顷、1875g/公顷和2250g/公顷处理,药后35d株数防效分别为94.50%、96.17%、97.67%和99.33%,对照农药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施药量(有效成分)2214g/公顷药后35d株防效为97.50%,人工除草株防效仅为56.91%;鲜重防效各处理分别为96.19%、97.17%、98.40%、99.50%,对照药剂为98.05%,人工除草仅为58.07%。
3.对不同类型杂草的防除效果
施用不同剂量45%草甘膦可溶粉剂对非耕地不同种类杂草均有较高的防除效果。施药量(有效成分)810-2250g/公顷药后35d对稗、马唐、藜和葎草的株数防效分别为96.24%-100%、95.52%-100%、90.48%-96.83%和91.40%-98.92%。试验观察,大龄杂草的防效相对于5龄下杂草较差。
关键词:粮食水分;检测技术;传播特性;测量装置
我国是一个粮食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仅用全世界7%的耕地就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1],我国每一年收获的粮食产量巨大,所以粮食的安全储存问题一直以来国家都极其重视[2]。谷物含水量是仓储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关键参数[3],谷物水分含量过高会使谷粒生命活动旺盛,消耗谷粒中储存的营养物质,加快粮堆内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引起粮堆发热、霉变和损耗等,对粮食造成巨大的浪费。谷物水分含量过低,导致谷物整体重量减少,会破坏有机质结构,从而降低谷物品质。在粮食生产、加工过程中,各工序对谷物含水率都有严格要求。作为重要的品质指标之一,含水率测定对于粮食的收购、运输和贸易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步骤[4]。谷物含水率的测定是确保仓储安全的主要依据,也是粮食加工的重要工艺参数[5],因此,对粮食水分做出精准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粮食水分的检测技术和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1电烘箱法
电烘箱法是利用电烘箱对被测样品进行加热,直接去除粮食中的水分,通过比较加热前后样品重量的变化来检测样其含水量[6-7],其含水率公式为:(1)式中,W为含水率;M1为加热前样品重量;M2为加热后样品重量。电烘箱是一种传统经典的检测方法,优点是测量精度高,测量范围宽,可用来作为其他方法的检测标准;缺点是测量时间较长,实时性差,效率低,不适合用于在线的检测[8]。
2电容法
常温下,水的介电常数高达80左右,而干燥谷物的相对介电常数小于5,它们之间的介电常数存在很大的差异,粮食水分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粮食介电常数的变化[9-11]。电容法将粮食谷物比作电介质,并根据水的介电常数远大于粮食谷物的介电常数这一特点,通过测量出粮食谷物的介电常数,就可以计算出粮食中水分含量[12]。电容法优点是成本低,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可用于在线检测。缺点是测量影响因素比较多(受环境温度、物料品种、空气湿度等影响),工作稳定性不强,需要进行数据补偿。
3微波法
微波是频率介于300-300GHz之间的电磁波,具有频带宽、透射、抗低频干扰等特性[14]。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能够被极化成偶极子,并沿着电场方向定向排列,水偶极子频繁换向,不断从电场中吸收能量,又不断释放能量[15-17],因此,通过检测微波与粮食作用后相关参数的变化,便可以间接测量粮食含水率[18]。微波法的优点是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动态检测;缺点是其热效应明显,不但影响种子的活性,而且影响测量精度,仪器复杂,价格昂贵。
4中子法
中子法测量粮食水分是中子源发出的快中子与谷物中氢原子核进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中子每次与氢核碰撞,损失很多能量,根据谷物中含氢量的变化便可推算出谷物中的含水量。(2)式中,W1为中子损耗的能量;W2为相互作用前中子的能量;M为发生相互作用的元素的质量数。当M=1时,相互作用的元素是氢,这时损失的能量最大发射的快中子就减速为慢中子。中子法检测快速,线性度高,不破坏被测物自然结构,工作状态稳定。但其造价极其昂贵,且标定较为麻烦,还需要严防射线泄露,因此未能推广使用。
5高频电磁波法
关键词:地籍测量 土地整理测量工程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 A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由于测绘工作贯穿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全过程,不同于平常所指的地形测量,因测绘工作比地形测量工作更细致,更具体,同时更讲究方法,它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准确性,在科学决策、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 开展地籍测量的意义
1.1为土地整理决策科学化提供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经济、统计等基础信息数据的获取和共享,并将反映开发整理区域的地形、地物、交通、水系、境界、房屋、人口等现状信息,集中成为数据库,面向不同决策部门提供不同的基础信息数据。
1.2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地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精确、详细的工程项目测绘成果,促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方案优化选择、投资的合理计算、准确的效益分析、概(预)算的精确计算等。
1.3规范工程行为。土地开发整理中的规矩就是各种施工验收规范,而这些规范所执行的先决条件是有科学可行的工程设计,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进行,要做好符合实际的设计,测绘资料就必须详实,能反映出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数据。
2土地整理测量的特点
2.1数据精度要求最高、对数据所反映的内容要求最全面的主要是工程设计部门。牵涉到设计方案的制定、设计概预算的准确编制、为各方提供合理准确的投资计算、对项目的方案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比较。下面以该阶段为重点分析测量的特点。
2.2关键点的测量不可少。通常地形测量中,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式的测量,为了追求效率,一般是画成网格式测量,根据不同的比例要求布置高程测点,由整体到局部展开,测量预先画定的点,其它的点基本采用内插的方式。
2.3坎上坎下均测。在地形测绘中,往往只测量坎的平面位置,不测量坎下的位置和标高,这在土地开发整理中,难以给以后的设计及概(预)算提供准确的数据。
2.4细部测量注明。土地整理中的细部测量包括坟穴、树木、房屋的面积及新旧程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这些都关系到以后拆迁、征地补偿费的计算。
2.5土地整理测量要求1:2000的比例尺,但是部分重点整理区,如整理的道路、水沟、提灌站、堰塘、土地平整区域等,按照1:500的要求测图。
2.6项目区的总面积及界址点的坐标和高程,项目区含边界线外侧面积约100m内的地形图,以便保证设计的区域相关性。以自然村(行政村)为基本单位,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对各类土地的面积进行测量、获取到每个图斑的面积,形成该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各类土地面积分类汇总表。
3 土地整理的测量与成图方法
3.1. 勘测与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相结合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地块改变和归并,势必会涉及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地上他项权力的调整。
3.2测量方法。土地开发整理所使用的勘测图,是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目前,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土地整理一般不超过1000亩,均未联测国家控制网,只是采用“自由定位”的方法使用GPS 全球定位系统布设一定数量的控制点,再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利用电子平板采集野外数据。
3.3坐标系及比例尺。由于GPS 的普及,在实施单位不作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测量单位一般都采用“自由定位”的方法来确定坐标。土地开发整理地块勘测的过程中,比例尺一般不作具体规定。只要不跨幅测量,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地块面积的大小,图幅的清晰程度以及图纸幅面,自行调整安排比例尺。
3.4成图方法。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再加上测绘技术的不断升级,目前的成图方法高效.快速.美观,只要将野外采集到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然后利用专业绘图软件进行编辑,就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在绘图仪中输出彩色或黑白图件。
4地籍测量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要点
4.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测绘成果真实性、准确性直接关系项目区现状分析和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投资预算的确定,直接关系项目各项工程的布局。对项目区地形地貌,老旧村庄、废弃村台复垦、地下管线、道路,土地开发整理中涉及的一些破碎地形地貌的详细数据描述,其范围内的农业基础设施、水系、林网、坟墓的分布、道路交通网面积、界址等方面的信息,在准确性、现势性上有较高的要求。
4.2监理部门以测绘信息为标准对施工进行监督控制,确保农田“灌的上、排的出”、道路、桥梁位置准确实用等。施工单位需要根据专业测绘单位提供的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点(界)石,对点位进行加密重新布测平差,制定方案报监理部门许可后平差成果即可使用。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涉及测绘的每一施工环节进行报批,监理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4.3关键点测量必不可少。要加测高程趋势变化点、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沟、渠等面积及坡比。这样有利于工程量计算、水系高程设计等。平坦地区一般可以60米为网格施测,地貌破碎、地形变化复杂地区施测高程点网格间距一般为40米。其四,测区应埋设足够的标石,注记高程和坐标,以利进行工程施工控制。
4.4项目用地测量。居民地、工矿用地、机关学校等建设用地只要测绘出其地类边界,能求出其地类面积即可,不必每一建筑物详细测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每个村庄和集镇的周围都有明确的规划用途为建设用地的范围界线,对此范围内的地形、地物、地貌可简单测绘,重点在路、沟渠、电力电讯等设施的测绘。居民点地类界外分散的房屋应逐个测绘,独立地物按相应图示符号表示,各种输电线只标出方向不连线。道路、桥涵水沟、河流均按实际宽度测绘,河流要注记水面高程点,鱼塘按上沿轮廓测绘,并注记养殖物。
4.5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需要对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测绘,为规划、设计、施工提供佐证,确认设计是否符合规划、施工是否按图施工、计量是否按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支付的。此时的测量成果是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籍测量是一项工作量大、基础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作用是基础性和测绘工作极为繁琐零碎、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因此要利用好测绘技术服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科学决策、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等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对策研究,国际动态与参考(内部资料),2004年第25期
[2] 梁梅.浅析地籍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7.
关键词 航空正射影像测量;航测法;土地承包经营权;工作效率
根据农业部等部门下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方案的通知》(农经发[2009]9号)、《农业部、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国家档案局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1]2号)、《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l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本次工作的目的是查清发包方、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信息;查清承包地块面积、四至、空间位置、地块名称、用途、是否基本农田等信息;建立集地理信息数据、权属数据和栅格数据为一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块界址测量方法
为达到NY/T2537-201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的要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块界址测量主要采用实测法、图解法、航测法。
1.1地块界址线测量方法介绍及优缺点
1)实测法。实测法是指利用全站仪、GPS-RTK等仪器进行界址点实地测量的方法。优点:精度高,目前采用全站仪或GPS-RTK测量,精度都能满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的要求,同时,同步完成外业权属调查工作,确保了调查成果的一致性。缺点:由于外业实测地块多,界址点数量大,现场指界协调人员难度大,测量效率低。
2)图解法。图解法是以已经测得大比例尺航空数字正射影像、地形图或地籍图为基础,通过图解量算获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优点:大大减少了外业繁重的作业量,降低了成本。缺点:对已有资料依赖性大,对于缺乏基础数据资料或地形复杂地区,该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界址点的确定难以满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的要求。
3)航测法。航测法是指采用航空摄影测量的方法采集界址点数据的方法。优点:通过无人机航拍的高分辨率影像图直观、内容丰富、真实易辨识、空间位置关系明确,可以直接作为调查工作底图进行绘制,通过工作效率。缺点:部分区域面积较差超限,部分受树木遮挡及阴影较大区域无法判读,需要外业实地测量。
2.基于航空正射影像测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
2.1航空正射影像测量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航摄分区、测区影像数据获取、像片控制测量、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及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制作几个主要步骤。利用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拍摄分辨率优于0.16m航摄照片。经航测内业空中三角测量加密,外业像片控制点采集,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工作精度要求,制作1:1000、1:2000正射影像图。
1)航摄分区。首先根据行政界线的形状和飞机的续航能力,设计形状较为规整的摄区。其次,将划分好的摄区范围线导入GoogleEarth,查看每个摄区的地形地貌及高差。再次,用专业的航飞设计软件,计算同一个摄区内所有航拍影像的分辨率都优于0.16m,当同一个摄区内因高差大而导致无法满足影像分辨率时,重新调整摄区分区,直到满足影像分辨率的要求。
2)测区影像数据获取。摄影时天气情况要求良好,确保有足够的光照度,能见度不低于3km,摄影时太阳高度角大于45°,阴影不大于1倍。摄影时间在为10-14时;严格掌握摄影天气。航摄必须在晴天碧空,能见度良好时进行;为确保成图精度,注重影像质量,确保全摄区无航摄漏洞;旁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大于像幅50%,航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2至3条基线;影像质量特别强调影像清晰,反差适中,颜色饱和,色彩鲜明,色调一致,相同地物的色彩基调基本一致。有较丰富的层次、能辨别与地面分辨率相适应的细小地物影像,太阳高度角选择保证阴影不大于2倍。正射影像接边重叠带没有出现明显的模糊和重影,相邻数字正射影像严格接边,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影像数据记录在硬盘等介质上,并明确标记摄区代号、摄影时间、航线、起止相片号和总数等;在整个航摄过程中实时进行航摄像片的质量检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产品进行补摄或重摄,确保最后成果是高质量的航摄资料。航摄过程中出现的绝对漏洞、相对漏洞及其它严重缺陷必须及时补摄或重摄,漏洞补摄必须按原设计航迹进行,补摄航线的长度满足用户区域网加密布点的要求,采用同一主距的数字航摄仪进行补摄。
3)像片控制测量。野外控制点是航测内业加密控制点和测图的依据,主要分为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3种。平面控制点仅测定该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控制点仅测定该点的高程,而平高控制点则要测定该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1)常规空三作业区域网像控布设。(2)GPS辅助空三作业区域网像控布设。(3)影像质量检测点布设。
4)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软件使用相关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如inpho,支持低空无人飞行器影像相机检校及高精度GPS辅助空三解算;空中三角测量正式实施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创建测区目录、测区信息文件、摄影信息文件、控制点坐标信息文件,并制作金字塔影像,同时根据外业控制点的布设情况,重新划分加密区域网,每个区域网包括的模型数,根据用户要求及使用的软件平差能力而定;空中三角测量采用自动空三和半自动作业两种方式,加密点量采用人工观测;加密数据平差经过多次多项式平差后,必须经过光束法平差方能通过;用于数字摄影测量的定向点不少于6个,点位距像片边缘不小于1.5cm;空中三角测量成果提交的格式应满足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要求。
5)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制作。(1)使用软件。(2)作业流程。(3)制作方法。(4)影像镶嵌与拼接。(5)影像色彩调整(6)影像生产要求。(7)正射影像图精度。
2.2确权登记流程及航空正射影像图的使用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工作程序包括准备工作、权属调查、承包地块测量、内业数据处理、审核公示、管理系统建设、图件制作、颁发证书、资料归档等方面。
1)准备工作。成立工作机构;动员培训宣传;资料收集分析;写技术设计书;工作底图制作。利用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拍摄分辨率优于0.16m航摄照片。经航测内业空中三角测量加密,外业像片控制点采集,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工作精度要求,制作1:1000、1:2000正射影像图,作为外业调查工作底图;入户摸底调查;其他准备。
2)权属调查。确定确权范围。凡采取农户家庭承包方式经营的耕地,都要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其他非承包耕地根据合同及甲方要求调查登记;调查确认发包方;调查确认承包方;承包地块调查。采用航测法由调查员依据航空正射影像制作的调查工作底图,召集村、社负责人、村民代表共同去实地逐地块调查,查清承包方姓名、合同面积、地块名称、地块四至、土地用途、土地利用类型、界址线类别、是否为承包地、承包地有无变化等情况,实地标注在工作底图中,对工作底图边界认定困难的地块采取实地丈量上图,对无法丈量的进行标注,统一使用GPS-RTK集中测量;规范填制权属调查表格。
3)地块测绘。采用满足精度的1:1000、1:2000正射影像图,按照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技术规范对承包户地块进行调绘,并标注地块编码和面积。按照位置准确、面积精确、承包农户认可的原则,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勘丈、测绘每块承包土地的面积、位置、形状和空间分布等情况。
4)内业数据处理。外业工作底图检查是否合格;矢量化上图,对边界清晰无异议的地块,利用1:1000、1:2000正射影像图,依据外业调查数据,采用GIS软件进行内业采集;数据检查;资料录入;建立数据库;制作公示图及公示表,利用GIS软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依据1:1000、1:2000正射影像图,制作公示图。
5)审核公示。地块分布图制作。依据调查草图权属信息核实结果与外业实测结果,进行地块分布图制作。地块分布图分幅以发包方为单元任意图幅分幅。地块分布图是反映承包地块空间位置、四至、面积、权属、编码等信息的图件,由调查人员根据外业实地指界依据1:1000、1:2000正射影像图,绘制地块分布图。形成地块分布图并制作出打印信息公示图;编辑调查信息公示表;审核;一轮公示;勘误修正;二轮公示;结果确认。
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资料整合;空间数据整理整合;数据汇总与拼接;入库前数据检查;建库参数设置;数据入库;信息系统建设。
7)完善签订承包合同。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图制图规范》在1:1000、1:2000正射影像图上编制地块示意图和登记簿,根据公示结果,依据调查核准后的农户家庭土地承包信息,按照国家统一指定的合同文本,重新签订土地承包合同。
8)建立登记簿。根据乡镇上报的登记资料,由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NY/T 2537-201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素编码规则》(NY/T 2538-201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规范》(NY/T 2539-2014)要求,制作统一格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具体样本。
9)制作及颁发经营权证书。依据1:1000、1:2000正射影像图制作宗地图;颁发经营权证书。
10)成果归档。对形成的文字成果、图件成果、簿册成果及数据库成果以纸质或电子版本的方式由甲乙双方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汇总。
关键词:测绘技术;土地利用现状;潜力调查;应用
前言:开展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工作是以完成城镇地籍测量为前提的一项新兴项目,该项目需要提前运用一定的测绘手段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方能提高精度,形成准确的基础图件、数据,从而为保质保量完成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工作做好技术保障。
1.土地开发整理各阶段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关系到国计民生,现代测绘技术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支撑项目,它贯穿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全过程。
1.1 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阶段
该阶段是其他工作的前提,是对土地利用现状的一个整体性把握,需要绘制一个规划的基础图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比例绘制图形,以供日后的工作和使用。该阶段还有一个关键性的任务,就是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其潜力调查图以1∶1万土地详查图为工作底图,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来开展工作的。目前,我国的部分市县级实际使用的土地详查图编制时间仍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或中期,此时期的图纸早已失去了对土地规划真正的数据调查作用,图件的现势性较差,影响了整体规划效果的准确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测绘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当前对于较大区域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基础图件,可以借助3S技术,从遥感影像图片中提取有效的土地利用信息,或采用GPS实测现势性较强的数据,再用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数据库,并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评价,以解决专项规划基础图件的现势性问题。
1.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项目确定,总体的规划有了一定的方向,需要对项目可行性进行一番准确的研究和定位。该阶段对部分精确地数据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只要对整体的项目有一个整体性的概括性图纸即可,知识为了方便后期工作的启动,但该阶段对项目区边界的要求较高,要求边界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及经纬度坐标,建议采用GPS测量方式精确测定项目区边界控制点。
1.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及管理阶段
该阶段是实现工程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施工单位要根据相关单位或者部门提供的准确数据进行合理的分工,快速准确的施工,所采用的方式是:采用工程施工放样测量的方法,依据通过审批的设计方案及设计图件进行相应的施工。不止是施工过程中,还包括项目在施工完成后的竣工验收,在提交竣工图纸时还要提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图,其比例尺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图相同。该阶段属于成果验收阶段,其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将作为日后施工队伍以及各大相关数据保管以及管理部门的档案,因此,该阶段必须做到工作细致认真,数据准确,内容全面。
在整个项目竣工后,还要提供项目的后期管理以及使用者的反馈信息,可充分利用项目竣工验收的测量资料和图件,与施工前的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图及施工设计图进行对比研究及跟踪管理,但施工过程中如牵扯到较复杂的如沉降、变形观测等施测活动,则需要由专门测绘机构进行专门施测研究。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路线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目前,我国对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包括现场的准确勘察、平面控制测量、变化地物的修测补测、图形编辑、权属调查、建筑物状况调查、地籍调查表的填写、建立和完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其中的控制测量,控制测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界点、水系、植被、建筑物、方位。目前,由于我国的科学发展水平的显限制,所采用的测量方法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显滞后,主要是利用城镇1:500地籍调查数据,对变化地物进行修测、补测,采用全站仪解析法测绘,测点的位置标注在草图上,坐标信息由全站仪自动记录,并通过软件传输至计算机,通过绘图软件进行编辑处理。此时,测绘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为日后的土地管理提供保证和技术支持。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技术路线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完成调查的测绘,需要对土地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此时就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测绘技术的使用,要应用一定的方法按照先前的结论得出我国土地目前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按照一定科学的方式进行一次分析和规划,合理的将我国目前土地应用的现状呈现在调查者的面前,可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等方面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其中土地利用强度的概念较为重要,主要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意义的相对比较概念。今天的土地可利用的能量是由于过去土地的使用所造成的。从理论上说土地利用强度具有时间上的可度量性,空间上的可比较性。
大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而且它可以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利益,出了经济和社会的效益,还包括生态环境发展的效益。因此,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可以提升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
4.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技术路线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由于人口的暴增,土地骤然变得很紧张,价格更是水涨船高,成为社会甚至世界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对土地的规划仍存在着着一定的漏洞,部分研究者将目光转向对现有土地的潜力进行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采用单指标评价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两种方法:单指标评价方法选用的是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和管理潜力等四个方面指标;综合指标评价方法选用的是模糊综合评判法。采用两种方法分析的目的在于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开发区土地利用潜力,为社会的发展缓解土地带来的压力,为日后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一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