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

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

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摘要:内部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规范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对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风险管理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风险管理;医院;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也是一个相互配合的过程,我国医院多属于公立医院,医院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水平不一,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也不够完善,严重影响到我国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的制度建立,也使得我国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不佳,存在着较高的管理风险。2012年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是对其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主要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该办法自2014 年1 月1 日起全面施行,该办法的出台可以有效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效果和效率,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有利于保护单位资产,有利于保护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公共资源的运用效率,对医院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医院内部控制风险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我国公立医疗普遍存在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相互制约机制缺乏的问题。从产权角度来看,公立医院产权归属国家所有,人机制不健全情况下,所有者管理缺位问题明显。政府、医院和管理者之间关系未平衡,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一体化严重,风险高。公立医院产权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全民所有,但社会公众无法享有资产获取的收益,也更无法担当经营的风险。医院在治理结构上也存在相似问题。医院属于国有医院的性质,院长接受上级政府部门任命,在政府委托下进行医院各项事务的管理,医院的决策权和建议权利并不清晰,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医院缺乏必要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因人设岗时有发生,造成整体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不高,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是进行薪酬和其他医院或行业的比较,而没有对自己的工作量进行衡量。同时,医护人员对自己薪酬异议较多。很多医生认为,护士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不应该拿更多的奖金。而护士普遍认为,医院大量的基础性工作都是由护士承担,而且所承担的风险更大,而医生虽有技术,但在科技水平较高的现代医疗条件下,医生多依靠机器检查进行诊断,而自身的工作强度并不大。

2.风险评估机制未建立

近年来,医院的业务量增长较快,但随之而来的是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医疗纠纷牵涉到医院的各个部门进行协调处理。针对高发的医疗风险,医院逐步重视医疗风险的规避,加强医疗责任事故保险的购买,降低了医疗纠纷赔偿的困扰,鼓励医生大胆尝试医疗技术。目前,医院领导都能重视医院经营中的分析,但尚未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风险防范体系,医院的一般员工的风险意识不足,风险防范能力弱,面对风险问题,往往不能及时识别和防范。内部控制活动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医院虽然建立起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也能够从流程上对医院内部进行管理,但业务工作中,“控人不控己”,流程往往成为约束其他人的工具,授权审批工作开展不足,“控下不控上”,管理层与普通员工实行差别化对待,制度缺乏必要的严肃性,导致内部控制活动失效。

3.信息流通不顺畅

信息时代的发展也促使了医院内部信息化的发展,给医院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当前,医院虽然建立起了信息管理系统,但其主要信息管理还是应用于OA 办公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上,在内部控制管理上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建设。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部分模块还存在手工记录,部分系统开发不足,未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数据不稳定或数据逻辑上有欠缺,相关数据还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工作安全隐患大。由于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足,信息失真问题依然存在,职能部门对医疗科室了解不足,对医疗业务认识不清,加上制度和实际脱节问题存在,导致信息化工作的操作性不高。

二、基于风险管理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1.加强财务风险预警

财务风险的预警是通过财务指标的建立来及时了解医院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财务预警的建立可以不断的完善医院的风险内部控制水平。医院应加强现金预算的编制工作,反映经营中的现金流量水平高低,进而可以反映出医院的财务状况的的稳定性和风险性。

要通过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来建立长期的风险监控水平。也就是说医院应建立起包括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指标,来反映出风险的变动趋势水平。同时应考虑相应增加的财务风险是否在企业的承受范围以内。其次,通过模型建立来提高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2.从人员管理角度提高控制活动的能力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到贯彻执行的必要措施,通常包括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对政策影响的程序,主要是包括了授权审批以及岗位分离等等方面。而以上这些政策的执行都离不开人的执行。首先,要加强医院的内部授权审批管理。根据医院运营的特点建立起各个程序上的授权审批点,要求医院内部各项经济业务的执行必须要经过恰当的授权审批。防止内部人员未经审批而随意领用材料,处理资产。其次,要加强财产保全控制。加强财产管理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严格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的落实,严格对资产的接触管理,及时记录资产的变动,对资产特别是医疗设备要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再次,要明确建立发展的评价机制,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如何发挥员工在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的主动性,医院是技术密集性单位,无论是医生还是护理人员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医院更对其工作的认可,进而实现和医院共同发展。

3.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是确保组织运营有效性的保证,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可以确保医院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信息的有效沟通可以促进医院经营活动的稳定性。信息沟通可以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来确保管理者有效沟通,进而确保医院的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信息沟通不仅仅是医院内部信息之间的有效沟通,而且还包括了医院外部之间的信息沟通。医院要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来不断的提高内部控制的信息有效性,进而促进医院信息沟通的通畅有效。首先,医院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广泛的使用内部信息沟通,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为操作行为带来的弊端,进而可以不断的优化医院的信息流程管理,提高其风险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存忠.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1(4).

[2]杨学华,文小亮. 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1(1).

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完善。最早的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上。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相关法规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和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了控制各种风险、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有效运用、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效益和安全、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是对其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在控制风险管理成本的情况下保证获得预期绩效的管理过程。

一、 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系统是企业运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产安全、以及经营效率的提高都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也正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实现的基本目标。因此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是构建与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动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则企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隐藏的风险会导致各种舞弊,情况严重则会造成企业的破产。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证明,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有效机制。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有区别的:一是风险管理的范围比内部控制宽泛。风险管理细化和延伸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仍能在风险管理框架下发挥它的作用。二是两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风险的组合概念是风险管理不同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即除了分别考虑主体目标过程中关注个别风险外,还必须从组合的角度考虑组合风险。三是构成要素存在显著差别。风险管理框架拓展深化了内部控制框架下的风险评估要素,在控制活动、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和风险评估、监控等内控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事项识别、目标设定和风险应对三个构成要素。四是风险管理的目标比内部控制目标更多。与内部控制目标的相比,风险管理同时关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并且引入战略目标的概念,其他目标都以战略目标为核心并为之服务。

因此,不能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割裂开来,内部控制应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以内部控制为主要着力点展开风险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的初衷与最终目的是控制风险。所以,应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建设行之有效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把风险管理要求建设成内部控制的核心架构。

二、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财务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

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由于事业单位往往会受到编制等事项的限制,使得事业单位中存在一些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没有取得从业资格的情形。另外,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年龄较大,而会计知识更新频繁,也是导致财务管理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

(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到位,部门协调性差

在一些单位或一些岗位上,“官本位”的管理意识很严重,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失去了意义。组织机构没有针对各单位对风险控制的实际需求来设置,岗位职责模糊不清,导致了各部门之间不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与评价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控制体系的构建合理性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考核、监督与评价等方面,具体来讲:第一,监督不到位,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不能有效交换信息,导致内部控制执行的混乱;第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过于形式化,监督工作的规划和执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检查与稽核经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局部代表整体,没能将监督管理工作细致深入的做下去;第三,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和评价体系,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考核和评价制度,但没有科学依据,缺乏实用性,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内部控制对财务体系控制风险暴露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相对片面

目前我国的大多事业单位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控制制度,但这一制度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影响了内部控制职能的发挥。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制度构建时所考查的项目不够完整和具体,导致其识别与计量财务体系中隐含风险的能力下降,有些事业单位不够重视风险管理,在投资的决策和执行环节没有考虑所有影响因素,如果事业单位在此种情形下盲目投资,很可能带来新的风险,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健经营;第二,财务体系内部控制制度的对象没有涵盖所有部门,而是主要是集中在与财务处理相关的人员上,使得内部控制的对象相对片面。

三、 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建立严格的财务预算控制管理体系

预算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重点和核心,由预算造成的财务风险占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中的很大一部分。建立事业单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是建立严格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严格的财务预算对强化单位内部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单位办事效益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实施以下两个具体步骤:一是要制定预算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二是要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使之能够科学合理的指导预算。不少单位预算编制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比较粗糙,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三是加强预算刚性控制。资金使用应具有预见性,避免频繁调整预算,增强预算的计划性以及对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完善的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维护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使管理层通过实施内部控制,使之成为单位内每个成员都必须无条件遵循的制度。首先,应对事业单位的机构进行科学设置,使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制衡。将内部审计监督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业务部门设立为相互隔离、相互平行的部门。再者,明确单位领导的个人职责和责任,形成领导权力之间的制衡机制。最后,建立奖惩分明且合理的考核制度。对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考核应加入对其主要领导的考核。

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要求职能部门的设置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不同岗位的相互制衡原则,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与内部控制机制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的落实,这样既能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又能起到人员之间、部门之间相互检查与制约、防止和纠正弊端的效果,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会计审计,建立资金管理制度

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根本是从企业内部出发,从内控意识到日常工作都必须协调配合。内部会计审计既是强化内部监督的制度安排,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应合理进行专职人员配备与部门机构设置,确保被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客观地监督各项工作。外部监督力量的合理运用对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大有帮助。

由专职人员负责现金保管,做到钱账相符。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尽管有所分工,但工作业务经常相互交叉,不仅使职务实际上处于混乱状态而且不利于内部控制的管理。建立职责分工明确的资金管理制度不仅能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而且能有效杜绝会计人员贪污、挪用公款等财务问题的出现。

(四)建立评价与监督制度

建立和各业务部门相互独立的评价与监督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强有力保障。通过对执行结果的评价,可以观察反馈内部控制的成效,对以后的改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监督应以内部控制制度、财经纪律等为依据,对财务账簿和留存证明材料进行核对和审查。要着重注意原始凭证的真实、准确、完整以及手续是否合规。对会计账簿的审查要与日常审查相结合,注意检查预算执行情况、资产负债情况、资金的流向。在财务部门内部稽核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应定期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相关机构的审计和监督,如加强与专业审计机构的交流,借用财政、税务等政府监督部门的权威,适度引导内部控制外部化,使内部控制的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娟.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10

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构成

随着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相继倒闭,全面风险管理已然引起学术界、企业界甚至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美国COSO委员会制订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国务院国资委制订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提供实务指导。从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与风险管理八要素构成到《指引》中的风险管理五大模块,均是以风险为对象,用过程来描述,结合企业管理实践,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要素构成进行了探讨,初步提出了风险管理人员体系、权责体系、组织机构体系、运行机制体系、规章制度体系等全面风险管理五体系论,并对其各体系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设计,以期对正在实施或将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一、风险管理人员体系

风险管理人员体系是风险管理体系的唯一主观能动的要素,是指风险管理人员的构成及风险管理人员所具有的风险意识、风险控制技能、业务管理技能及由此所形成的风险管理文化。它是以全员参与为目标、以专职风险管理人员为基础、以业务管理人员为主体、以外部专家为补充,注重风险管理意识及风险管理技能,具有风险管理文化的全员风险管理体系。

1、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人员与外部专家相结合的人员构成体系。即企业在内部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日常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聘请一定数量的法律、财务、税务、投行、工程等专家,组成顾问团,或在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中设立若干个外部专家席位,在企业进行重大风险决策时,由外部专家独立提出意见和建议。

2、专职风险管理人员与业务管理人员相结合的全员风险管理体系。即企业应建立以专职风险管理人员为基础、以业务管理人员为主体、以外部专家为补充的全员风险管理体系。

3、风险管理技能与业务管理技能相结合的人员素质体系。即企业的专职风险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业务管理技能,而业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技能,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在业务管理中进行风险识别与控制,在风险管理中对业务管理进行协调和指导。

4、风险管理文化与其他企业文化相互交融的企业文化体系。即企业应把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把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当作企业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

二、风险管理权责体系

风险管理权责体系是企业通过对风险管理权力的科学配置,并赋予风险管理人员相应的责任,使之形成权责利高效统一的管理体系。它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就像人体的“灵魂”一样主导着人的行为。它是以风险管理目标为导向,以合理配置风险管理职能为中心,以明确权利义务和建立岗位责任为手段,逐步形成权限清晰、责任分明的权责体系。

1、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一般包括风险管理总体目标、职能部门目标及风险管理各岗位具体工作目标。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状况,逐人、逐岗、逐部门制定详细具体的工作标准,量化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目标,如确定首席风险管理官、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专职人员、业务部门及业务人员等详细的工作目标,形成全员风险管理的目标体系。

2、风险管理职能体系。一般包括风险信息搜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监控等各项职能,明确风险管理各岗位所具有的职能,并合理划分至每个风险管理岗位,做到职能配置不重不漏、相互协调一致。

3、风险管理权利义务体系。风险管理权利主要有规章制度制订权、执行权、控制权、协调权、监督权、指导权等管理权限,风险管理义务主要有风险识别义务、风险分析义务、风险报告义务、风险控制义务等。企业应当明确风险管理各岗位具有哪些权利,能够行使哪些权限,负有哪些义务,并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合理确定。

4、风险管理岗位责任体系。包括一般岗位责任制和具体岗位责任制,一般岗位责任制是要求所有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员工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对所有风险管理人员都具有约束力;具体岗位责任制是在定岗定员的基础上分岗位制订的对不同岗位员工的不同要求,对相应岗位员工具有约束力。

三、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

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是表现企业内部各风险管理部门排列顺序、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事务划分及存在形式,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物质载体。它是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以风险管理部门为龙头,以业务管理部门或单位为主体,以法律事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为补充的组织机构体系。

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般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企业应按公司法要求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各机构依法、依公司章程的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机制。

2、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一般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其执行机构,是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主要是制订风险管理制度,提出风险管理实施意见,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全资、控股子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等。

3、业务管理部门或单位。主要是业务管理或执行部门,如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供应部门等。这是风险管理的第一线部门,是风险的识别、控制的主体,也可称之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可见其重要性。

4、内部审计部门。一般包括审计委员会和其执行机构,是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是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订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5、法律事务部门。一般包括总法律顾问与法律事务部,也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不设专门的法律事务部而将法律事务委托给中介机构办理,本部门主要负责各项经济业务或行为的审查,合同的拟定或会签,经济纠纷的处理,法律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等工作。

四、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体系

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体系是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有关风险管理权利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体系中的有效运行方式,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活力体现。包括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动力机制、制约机制、监控机制、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应急机制、改进机制、反馈机制等十种机制。

1、决策机制。主要是明确风险管理各职能机构拥有哪些决策权以及如何行使决策权,是决策权力在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等的分配与制衡,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中枢系统,一般可分为战略决策、重大事项决策、日常管理决策等。

2、执行机制。主要是明确风险管理各职能机构拥有哪有执行权以及如何行使执行权,它所确定的是执行权力的合理配置问题,要做到执行到位、不缺位、不重叠、不扯皮,注重时效。

3、动力机制。主要解决风险管理系统的动力问题,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发动机”,一般需要采用物质、精神等激励手段,从而激发、鼓励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士气,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4、制约机制。为保证风险管理各机构或人员拥有的决策、执行等权力不致滥用,必须从制度上对其进行有效制约,以防止不正当决策、不适当执行所带来的危害。

5、沟通机制。它主要解决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问题。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它需要各个部门或全体人员的参与,必须做到信息共享、及时沟通,以达到整体联动效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必然选择。

6、协调机制。主要是明确哪些职能机构或部门拥有哪些协调权以及如何行使协调权。全面风险管理牵扯到众多平级部门的协作问题,必须明确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专职部门对业务部门的协调权,以确保有关法令或制度能及时贯彻和执行。

7、监控机制。如何对风险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监控,谁来监控,以何种手段何种方式进行监控等。一般应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的监控工作,可定期进行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以独立的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8、应急机制。它主要解决的是当重大风险将要出现时,如何进行预警,以及当重大风险发生时,如何进行风险处理等问题。企业应事先分析可能发生哪些重大风险,并事先制订应急预案,以便对重大风险做出快速反映和处理,把损失降为最低。

9、反馈机制。如何对风险管理的过程和结果提供信息反馈,使决策者能够及时了解决策的实施情况,从而形成风险管理的闭环体系。只有不断的进行信息反馈,风险管理系统才能不断完善。

10、改进机制。它主要是解决如何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这一问题。如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定期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研讨会,对风险管理先进单位进行学习考察等,以不断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五、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是企业为规范风险管理行为等所制订的一系列管理政策与管理程序的总称,是人员体系、权责体系、组织结构体系、运行机制的行为规范。它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起着“司法”作用,在于保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它是以风险管理基本制度为核心,以风险管理具体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为重点,以其他管理制度为补充的规章制度体系。

1、风险管理基本制度。企业应制订全面风险管理章程,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根本制度,是所有人员的最高行为准则。主要内容应包括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目标、工作原则、组织机构、权利义务、工作程序、奖惩、附则等,作为制订其他风险管理制度的依据。

2、风险管理具体制度。企业应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包括但不限于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搜集制度、风险识别制度、风险分析制度、风险评价制度、风险监控制度、风险报告制度、风险预警制度、风险应急制度、风险管理外包制度、风险管理岗位责任制度、风险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及重大风险的单独管理制度(如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投资风险管理制度等)等。

3、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对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进行分析,并结合风险管理的要求,健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内控报告制度、内控批准制度、内控责任制度、内控审计检查制度、内控考核评价制度、重要岗位权利制衡制度等,也可按业务循环建立采购与付款、生产与质量、销售与收款、实物资产、投资、融资、担保、工程项目等内控制度。

4、其他管理制度。除上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外,企业制订的其他管理制度,如职工行为准则、工薪及福利制度、人事及劳动合同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它是风险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国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第一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特点1.目前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发生范围广。农商(合)行存贷款、银行卡、财务管理等所涉及到的所有业务流程都可能发生操作风险,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乡镇都有可能发生操作风险。2.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表现形式多样。(1)内部欺诈风险。员工因放弃职业道德,违背相关法律法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造成的风险。尤其是一些“要害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成为其作案的主要方式。(2)外部欺诈风险。员工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被客户用欺诈的手段利用,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外部人员诈骗、黑客侵入计算机等形式造成的损失。(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1.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完善。尽管许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初步建立了形式上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实际工作中“三会一层”及相关委员会只是形式上存在,没有很好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2.内控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方式效果差。从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涉及的操作风险分析,内控制度不完善,是大量违规经营和操作风险积聚的直接原因。目前存在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混乱,在发生案件风险的情况下,往往只是处理案件当事人,那些负有管理和监督责任的人员一般不会受到处罚,从而造成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差,在某种程度上积聚了风险。3.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过分依靠内部审计而忽略外部审计。操作风险的识别还不够全面和准确,风险评估计量的手段落后。4.人员构成不合理,风险管理人才匮乏。人员素质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人员在业务素质要求方面还达不到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为操作风险埋下隐患。

构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有效的操作风险组织体系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组织结构是“一级法人”下的总行—基层营业机构管理体系,由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承担最终管理责任的操作风险防御体系,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尚未真正发挥作用的客观情况,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应该是总部集中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防御体系可以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基层层面。银行金融机构基层组织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前沿,对操作风险的生成和管理负有主要责任。第二层:起支持作用的部门,是业务部门开展经营活动的支撑,对操作风险发挥着重要的事前防范作用。第三层:风险管理部门。包括总行和分支机构在内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操作风险的政策及管理流程加以贯彻落实。第四层:内外部审计。主要侧重于对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管理政策、组织结构以及政策与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第五层:董事会。在“一级法人”管理体系下,董事会对操作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要确保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受到内审部门全面、有效的监督。内审部门不应直接负责操作风险的管理。第六层:监管者和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两者分别通过监管制度、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状况加以关注和制约。(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1.制定个人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手册。组织人员从现有的柜面业务风险点着手,制定涵盖相应全部现行的业务流程,风险点等的个人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手册。员工能根据手册速查,了解某项业务的具体办理方法、依据,以及发生某种操作风险后,应该如何处理和向上汇报。2.制定新型的柜员管理制度。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度是指建立在前台操作系统基础上,覆盖全部业务流程和风险点的柜员管理制度。3.深化流程整合,提升服务质量。组织人员根据最新制度要求,对业务处理手续进行规范,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简化前台操作。(三)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1.转变管理理念,将零售业务管理从规范化等级管理向风险等级管理转变。按年对分(支)行和零售网点进行风险评级,按行、按点建立风险控制档案,将全部零售网点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差别化管理,对分(支)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综合排名。2.建立风险档案管理体系。将重点建立对基层营业机构的操作风险档案,并对基层营业机构的操作风险档案进行综合管理,分析运用风险档案,积极对风险档案进行汇总和分析,定期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分类和分析。3.建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设置专门的损失事件岗。建立风险损失数据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有力的模型化实证分析,将提高管理者在内控过程中制定管理政策的有效性。4.建立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状况的分析、报告、持续改进及风险提示机制。基层营业机构应及时上报辖内的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分析报告,总行积极对风险档案、业务检查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及时向网点下发风险提示,提示风险点及其防范措施。(四)建立完善以柜员考评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风险津贴与业绩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分配员工薪酬,按业务的复杂度和贡献度设定权重,计算柜员的业绩积分,对柜员的业绩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核以岗定酬、升岗升区,充分调动柜员工作积极性,有效利用资源,提升网点综合竞争力。(五)加强前台核心业务系统的升级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完备性直接决定了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系统中断、出错乃至遭到非法侵入等而导致操作风险事件的概率。加大系统的科技投入,加强系统开发和升级以及后续的运行维护管理能使之能更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六)构建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加强操作风险制度文化建设是当前的风险文化的重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培育操作风险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目标。操作风险制度文化建设是指银行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本文作者:李平工作单位:商丘华商农村商业银行

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1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内容

银行实行风险管理,主要是符合当前经济的发展潮流,主要目的是促进管理者摸清银行各部门的状况,分析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最好防范对策。主要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识别。1.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银行管理者审视自身银行内部有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分析这些风险的发生几率及对银行后续经营所带来的影响等。1.2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识别,寻找可存在的风险后,专业的管理人员可通过财务分析数据或者指定相关模型进行相对应的处理,从而正确评估该风险存在的类型及影响范围。并通过评估的数据制定相对应的策略,尽量避免内部风险给银行经营带来危害,确保银行的资金运营,确保银行的健康发展。1.3风险预防与控制。通过风险识别与评估后,需要制定相对应的预防控制策略,减少内部风险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影响,从而对银行造成危害。

2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风险管理重视不足。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是需要各部门相互协助才能顺利完成的。在我国,由于一些传统观念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工作相当的不重视,认为银行的发展只要有好的发展策略就行,忽视内部因素,导致各部门的工作进展缓慢,不能及时开展,更不用说财务部对银行资金的运营进行统计分析,这造成了银行内部管理水平停滞不前,其自身所携带的风险问题与逐步呈现出来。2.2风险管理控制薄弱。结合国内银行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的一些银行在风险管理控制上仍旧存在一些突出性的问题:第一,银行经营管理思想落后,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只管银行有流动资金即可。第二,银行对现金风险管理不重视,即银行经营者对风险管理工作不理解,对资金的使用流向不重视,资金使用的不明朗,使用不到位,一些不确定因素都严重增加管理的风险。2.3风险管理方法简单。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需要银行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完成,这说明风险管理是一件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内容繁琐的工作。但在实际中,银行各部门对风险管理缺乏详细的调查取证,责任心不足,导致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艰难。另外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管理观念落后,在内部管理的财务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的预算编制法进行风险计算,并以此作为管理的依据,虽然这种传统的风险计算方法简单易懂,但无法适应新时代下银行管理发展真实需求。

3基于风险管理的银行内部控制策略

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因此,银行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现今,我国大部分银行都存在风险管理问题,这要求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所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制定有效的对策,从而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益。3.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当银行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银行的投资项目越来越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日益增加。只有银行的管理者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才利于各部门工作的开展。首先,树立银行文化,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这极大的利于银行众多部门及员工的有效沟通,增加内部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其次,银行要对员工定期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和素质教育。在内部进行不间断宣传,突出领导者的重视,不断提高员工对内部风险管理的观念。并对专业的人员进行培训,强化知识点,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培养责任感,尽可能降低各方面所发生的风险。最后,对员工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激励。新时期,“以人为本”是我们主要倡导的理念,这体现了员工在银行的重要性。构建符合银行本身的银行文化,积极发挥员工的工作热情,引导他们努力参与风险管理的工作,促进各部门对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高效完成。3.2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首先,银行管理者必须全方位的整理当前所经营的业务,分析其存在的分析,并做好相对应的处理策略,及时解决问题,逐步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其次,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与基础条件。结合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有关部门应要针对当前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实践与探索,将当中所存在的一些与时代脱轨、脱离实际的制度条例进行清理,然后再根据银行的发展需要,制定可操作的管理制度。最后,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落实到所使用资金的数目与效益,最低限度的控制财务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完善的工作流程,完善的工作制度,可有效地实现财务管理人员的权责相统一。3.3构建风险预警机制。一家成功的银行,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条例。就当前的经济市场来看,银行必须要构筑风险预警机制,才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问题的发生,才能确保财务决策的安全性,从而增强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效,提高经济效益。首先,银行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银行的成功管理经验,参考他们的风险预警机制,先建立一个预期的机制,即简要的整理银行内部现金流量及预算。其次,在短期的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并实行的基础上,要立足银行自身实际,结合银行的经营发展方向、特点等,不断探索实践,建立一套长期的预警机制,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护航。即银行要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提前设定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和标准值,全面评价银行项目投资可能发生的风险情况及有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3.4完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这也使得它的每项业务都会伴随着风险展开,如何准确地识别和评估风险是管理和控制风险是前提。由此可见,完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银行应结合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从银行整体的角度出发,整合现有内部控制资源,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监测,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其次,还要实施全面风险的控制技术,对各类潜在性的风险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持续监测,杜绝一切可能性风险的爆发。除此以外,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银行内部的风险识别能力,并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控制和化解。3.5制定科学有效的内控标准和程序。如前所述,当前我国银行在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方面仍旧存在一系列无法避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银行必须要尽快进行管理制度的梳理归纳,深入研究分析,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内控标准和程序,才能以此为基础,有条不紊地推进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而在此过程中,银行要针对部分没有制度规定的内控盲点,加强研究落实,明晰制约关系和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还可以从银行体制及机构的变革入手,加强银行内部结构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测评系统。

4结语

总而言之,风险是银行如影随形的客观存在,其自银行产生时就一直伴随着银行在不断地发展,并在21世纪的今天呈现出了新的内容与特征。为此,为进一步谋取可持续发展,银行必须要结合内部风险管理的内容,立足其所存在的风险,探索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策略,做到防范于未然,把一些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

参考文献

[1]王希全.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导向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04).

[2]王学娟,谢潮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基于COSOⅡ和BASELⅡ的监管与协调[J].财会通讯,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