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缺陷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 护理缺陷发生科室分布:26例护理缺陷发生科室,按发生率高低依次是:内科、急诊科、儿科、外科、妇科、针灸推拿中心。
1.2 护理缺陷发生内容:26例护理缺陷中,因输液造成护理缺陷8例,液体接错3例,口服药发错2例、漏发2例,血液抽错3例,液体有杂质3例,液体中少加或多加药物2例,病情观察不仔细3例。
1.3 护理缺陷责任者:护士17例,占65.4%,护师3例,占11.5%,主管护师1例,占3.9%,护生5例,占19.2%。
2 护理缺陷原因分析
2.1 护士责任心不强:有些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没有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或者工作经验不足,从而出现了以上加错药、发错药、血液抽错等现象;或者对患者病情观察走马观花,对发生的情况不愿意仔细地去分析判断,得过且过,应付了事。
2.2 管理力度不够:护理工作质量的好坏,护士长是关键。护士长是主要管理责任者,在临床上护士长由于各种原因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应付各种事务性工作上,缺乏护理风险意识,责任不清,奖罚不明。护理质量控制流于形式,发生护理缺陷后,也不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不找原因,没有制定防范措施等。
2.3 查对制度不严:护理缺陷统计中,大多数差错是由于没有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才会导致上述错误的现象发生。26例护理缺陷中,有23例是由于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而引起的。
3 防范措施
3.1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文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增强工作责任心,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2 加强护理管理:护理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护士长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安全关,发现科室存在安全隐患,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并提出防范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护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3.3 加强制度落实: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是防范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应经常组织广大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如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缺陷管理制度等。
3.4 加强技能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各科室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组织业务理论学习及业务培训,并加大考核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积极鼓励护理人员参加业余护理本科、专科学习,选派护理骨干到外院进修学习,或者参加各种护理学术活动,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各项技术操作水平。
3.5 护患沟通:护患沟通是护士应该掌握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服务艺术。学会与病人沟通,学会人文关怀,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提高病人对护理人员信任度,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 门急诊;输液;不安全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and provide patients with high quality service, we controlled and decreased possible factors of insecurity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infusion observation room of our hospital. Methods: Factors of insecurity in aspects of patients, drugs, nurses and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 then solutions were found out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staff development and patient management. Results: Patient satisfaction rate was improved to 94% from 86% two years ago and the occurrence of disputes and medical errors was reduced. Conclusion: Defect management system will help improve?nursing quality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infusion observation room and ensure patient safety.
[Keywords]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room;infusion;factors of insecurity
我院急诊就诊病人多、病种复杂、病情重,大部分病人需留观输液,再加上急诊观察室还承担了门诊输液任务,日平均输液量在250人次以上。急诊观察室危重病人病种多样,涉及面广,护理安全隐患贯穿在护理操作和抢救过程的各环节中,若处理不慎,直接影响护理质量或引起护理差错事故[1]。急诊观察室如何在保证工作量顺利完成的基础上,严防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护理治疗质量,为病员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通过对不安全因素的分析,提高对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的认识,改进工作方式,优化工作流程,可以达到优化护理质量的目的。
1 不安全因素
1.1病员方面
1.1.1由于急诊输液病床不固定,病人可能因为光线、离厕所远近、病床整洁度等原因随意更换病床,造成床号与输液卡不符。病人使用他人社保卡缴费而导致人、名不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1.1.2某些急诊病人病史不详细,病因不明确,病情变化快而突然,若未及时发现会造成严重后果。
1.1.3无家属陪伴的病员在入厕时有跌倒的危险。
1.1.4有些病人因各种原因急于输完液体而擅自加快输液速度,有些病人在输入帕珠沙星或夫西地酸等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时却擅自减慢输液速度。
1.1.5急诊病人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需住院治疗的,在转运过程中有漏液和病情恶化的危险。
1.2药物方面
1.2.1由于门急诊用药种类繁多,护士可能因为没有完全了解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而发生药物相互反应。
1.2.2我院因病人数量多、存放条件有限而采取由病人自己保管静脉药物的方式,药物在病员携带的过程中可能发生污染、破损和丢失。
1.3护士方面
1.3.1由于门急诊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急诊病人及家属往往因为急于得到治疗和不了解观察室工作流程而频频催促,甚至大发雷霆,导致急诊护士在紧张工作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1.3.2低年资护士对急诊的工作性质缺乏认识,没有具备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人文关怀品质,缺乏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以及爱岗敬业精神。
1.3.3能够掌握常见病种的护理要点,但对某些专科知识缺乏了解。
1.3.4只重视症状护理,存在忽视心理护理的现象,而急诊病人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1.4环境方面
1.4.1病房设计缺乏合理性,配套设施欠完善。某些病房离护士站较远,不利于观察病情和抢救;无卫生间的病房离公共厕所较远,为输液病员带来不便。
1.4.2急诊病人往往会有较多家属陪同,造成病室内人员嘈杂,影响治疗和休息。
2 对策
2.1管理机制 在医院的支持下尽量改善硬件设施,营造出舒适、安全、人性化的病区环境。完善了急诊抢救制度、值班及交接班制度、护理缺陷管理制度等护理规章制度,制定门急诊观察室规范化工作流程,使日常工作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高年资与低年资搭配,落实岗位职责,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启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增加二维码识别途径。将病房分为内科疾病区、外科疾病区、危重病员区、门诊区,使同类病人相对集中,便于治疗及管理。限制家属人数,病人必须有家属陪同但不超过两人,减少流动人员,维持良好秩序。药物由病房统一保管,设立专门的贮药柜,保证药物保存的温度、湿度环境。
2.2护士培养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爱伤观念的培养,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实行护士分层次培训,低年资护士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三基”培训,高年资护士注重专科知识、应急能力、病人及病房管理能力的培养。科室每月组织学习,片区每季度进行一次抽考,全院半年进行一次理论及操作考试,以促进各级护士不断学习和提高。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履行告知义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继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活动,深化其内涵,强化广大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体现到护理病人的各个环节。
2.3病人管理 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了解病人的诊断、用药、阳性体征、专科处理意见及转归。转科病人需专人护送,病情严重者安置便携式监护仪,带急救箱。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告知病人病房设施、输液流程、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所患疾病的防治知识。除在输液区墙上醒目位置张贴输液时间、流程、注意事项等相关告知外,针对不同类型病人,采取不同沟通方式[2]。
3 小结
我科不断对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改进,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两年来共收治病人237412人次,病人满意度由两年前的87%提高到94%,投诉由原来的1年十几例下降至2-3例,未发生一起护理差错事故。
护理质量是关键,护理安全是核心,特别是急诊科应该将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作为急诊科护士清楚认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能促进自身护理水平的提升,加强危机管理能力和差错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手术室;风险管理; 防范措施
【Key words】 Operating rooms; Risk management ,precautionary measure
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外科无疑是医疗行业中最具“高科技、高风险、高难度”特征的专业。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的主要场所,风险无处不在,且后果严重[1] ;因此,手术室风险管理是外科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避免和及时发现、有效处理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各类风险,已成为保证和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甚至是医院质量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2]。下面就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现状和风险管理进展进行综述。
1 手术室的风险因素识别与评估
资料统计显示,发生“手术不正确”(包括手术对象、方式、部位、侧向错误)是手术室的最高风险[3-4]。分析手术室的各类风险因素是防范与处理风险的前提。
1.1 人员因素
①责任心不强或违规操作导致工作失误。如:手术物品准备不足:-术中器械物品缺失,操作不规范,或手术室物品挪作他用等,有的还造成严重后果。②护士经验不足导致执行不力.如:如麻醉苏醒期间病人意外坠床;摆放损伤组织或神经,插气囊导尿管损伤尿道,棉片裁剪过小造成点数不清等。接受手术的病人中高龄、年幼、危重、体弱比例增加,有的甚至同时接受多器官手术[5]。手术室护士若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或滞后,也致风险增加。
1.2 管理因素
①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导致人员流动性增加。如:聘用制护士比例日益增加,护士年轻化、流动性大,造成手术室人员经验不足或技能不高[6]; ②制度建立后不严格执行或以经验代替制度,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对婴幼儿、躁动者,没有针对性约束措施,易发生意外伤害。(3)培训制度落实不力,导致操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带教失控造成未经灭菌器械用于手术等。④物品和设备管理、使用不当,严重影响手术质量。如:特殊器械、手术物品(如人工韧带、瓣膜、关节或固定器材)准备不完善等等,造成手术延误;设备性能掌握不好,导致手术风险;手术器械核对和管理不规范,导致异物残留体腔;标本管理不善[16],责任心不强导致标本丢失等。
1.3 环境因素
手术间空气洁净度不达标,造成手术感染。如:湿式清扫措施未落实、参观手术人员太多、在手术间折叠或抖动敷料、空调净化系统未定时清洁、检修等等。
以上3种因素中,人员因素、管理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员素质提高和规范化管理是风险管理的根本。
2 手术室的风险管理原则
手术室护士作为病人手术的参与者、配合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在预防和处理护理风险以及规避或阻止手术病人风险中起到核心和关键作用。
2.1 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成立手术室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高级职称护师、高年资护士组成,成员必须精通业务、掌握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和评价、熟悉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流程。工作重点在制定工作程序、流程和质量标准,发现护理缺陷和漏洞,建立相关预案。如手术病人接送流程、特殊病人防护、意外事故应急、批量伤员救治、麻醉突发事件抢救等,提高护士风险预控能力。护理部建立质量跟踪系统,组织各种检查或留言本、征询医生意见、召开手术协调会等,实施全程(网络)监控,保证渠道畅通及信息反馈的及时。
2.2 健全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实时上报风险事件建立护理零缺陷管理制度,制定年度风险管理计划、专科培训考核计划;制定专科操作程序/流程及评价标准、常见风险防护预案和公众意见汇集制度等;如制定《关于器械物品清点有误的处理程序》《手术室停水停电的应急预案》《关于骨科内固定材料的管理规定》等,提升护士应急操作能力。落实“手术风险事件”上报制。
除常规对发生的差错、事故必须呈报外,更强调对护理缺点、问题、意外事件、投诉或纠纷等的实时呈报,其目的:一是得到职能部门技术帮助,制定更缜密的补救措施;二是为风险管理组织进行全院性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寻找对策,杜绝类似事件。这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预警作用.
2.3 落实护理风险教育计划,提高风险意识: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教育计划,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效果。教育护士不仅要正确认识当前工作中面临的风险,还要会预测随着时展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严谨慎独;工作中认真准确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技术操作若无把握,切不可盲目行事,使护士从思想上提高风险意识,树立正确风险观。
2.4 强化护士素质教育,提高防风险“免疫力”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成正相关。抓好护士的素质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免疫力”。素质教育,要延续终身。要鼓励在职教育、自学为主,在自学过程中提倡自学内容与工作目标相结合、实践技能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个人习惯与规范制度相结合;开展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专科理论水平和临床工作能力;根据护士责任心、年资、能力、悟性与岗位要求实施分级培训;针对不同的专科,将人员进行分组,定期轮换,提高护士配合手术的能力;开展新项目,要预先组织学习有关新知识,制定有关管理制度或规定,保证新项目安全实施;结合风险苗头或案例,开展警示教育,防患于未然。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某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04%(2/98)、护患纠纷投诉率1.02%(1/9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7.98±1.31)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极大地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增强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加强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护理
风险事件高发的科室之一是心血管内科。通常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年龄比较大,并且病情相对比较严重,同时有很多并发症也随之出现,病情发展很快,如果对病人的护理方式不正确,很容易导致患者心力衰竭或心跳骤停。随着医护人员护理理念与护理模式的改变,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即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为了明确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取得的价值,现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96例,均为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86例;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64.2±4.5)岁。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无认知功能障碍,无精神疾病,且对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护理对象确定为对照组的患者。常规护理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检查患者的各项机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治疗过程中配合医生工作等。观察组患者的风险管理是以常规护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工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健全
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与防范发生差错事故纠纷是具备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该制度的确定有利于保证医疗安全。由于心血管病房存在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需要建立多项制度加以管理,如病区安全管理与突发抢救制度;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护理的管理制度;护理零缺陷管理制度;年度风险管理与风险事件上报制度;专科培训考核与专科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制度等。如果有差错事故的出现,必须向上级上报,特别是如果出现了护理缺陷问题以及意外事件,必须及时承包,避免出现投诉或纠纷。
1.2.2安全用药相关制度
每种药物的使用都要注意其规定的注意事项。如硝酸甘油的使用之前,医护人员必须将服用该药物后出现的副作用(头痛、心悸、颜面潮红等症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清楚。如果硝酸甘油是静脉输注,必须严格控制输液泵的速度。若患者服用某些药物,医护人员必须告知患者服完药物后要卧床休息,以防止患者用药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1]。使用洋地黄类药物之前,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的心率进行监测,等患者服完药后再离开,与此同时,对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密切观察,床头交接班的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同时对病情进行仔细记录。
1.2.3加强仪器管理
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操作仪器,为了保证仪器能正常运转,医护人员必须定期保养和维修治疗仪器,使治疗仪器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护理人员操作医疗仪器的技能的提高是医院必须要注重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因仪器操作不当影响临床治疗与抢救工作,仪器操作培训及考核要定期进行。
1.2.4增强安全护理管理
将护栏与防护栏杆分别安装在病床旁和走廊上,洗手间的地面必须保持干燥,为了避免出现患者坠床或摔伤等意外事件将扶手以及防滑装置等安装卫生间内。同时,将“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等护理警示标识悬挂在患者的床头。护理人员工作的警惕性可以被规范、醒目的护理标识唤起,护理风险被降低,并且护理出现差错的概率也被大大降低。医护人员告知患者的家属将防范措施做好,最好是有人陪伴患者上厕所,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便秘,家属需要及时报告给医师,为了避免患者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等症状,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指导患者排便。
1.2.5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与处理制度
护理风险事件一旦发生,护理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一方面是获得他们的谅解,另一方面是做工作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为了利于风险管理小组及时分析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对护理人员上报护理风险事件的行为要鼓励,并且实施无惩罚性的措施,有利于实现护理模式的整改与护理流程的改善。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中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因护患纠纷发生的投诉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综合满意度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控制评分进行综合比较,全面评价风险管理的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x±s)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发现,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4%(2/98),护患纠纷投诉率为1.02%(1/98)以及护理满意度为(97.98±1.31)分;对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12%(6/98),护患纠纷投诉率为5.10%(5/98)以及护理满意度为(88.49±2.15)分。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讨论
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相应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一般的病情都比较严重,所以医护人员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时,很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风险事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质量直接受到较大的影响[2],所以将风险管理制度应用到心血管内科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将风险事件的事后处理转变成事前的预防就是风险管理。如果要防止不良情况的出现,就要施识、预见、评估护理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地防范措施[3]。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是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出现护理风险管理,因此,为了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使其要求得到满足,就需要护理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健全与完善,因而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就会提高。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04%(2/98)、护患纠纷投诉率1.02%(1/9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7.98±1.31)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见,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极大的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增强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加强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中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郑建萍,吴欣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提升.护理管理杂志,2013,(48):37.
2万淑芳,万晓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中外医学研究,2014,9(32):89~9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需求的变化,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医疗机构人员素质、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对病人权益和价值观的尊重、环境设施条件、技术服务水平、费用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有鉴于此,我院充分研究新形势下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积极借鉴质量管理方面的经典理论及先进管理方法,针对医疗工作中的隐患、质控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构建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推行量化管理,突出全程全时的质量监控,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一、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树立质量战略意识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营造良好质量文化氛围。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原则,对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充分调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全院职工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服务文化及服务艺术,在全院形成一个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的共识。二是开展全方位、多途径、多层面的质控教育工作。将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各项医疗护理技术规章制度、质控评分标准及评估方法等医疗质量的文件汇编成册下发到各科室,并在质控科网站卫生法规及信息,组织医务人员学习讨论;各科室主任根据医疗质量检查发现的质量问题,结合每季度医疗质量统计数据有的放矢地进行质量教育及讲评;为医护人员定期开展医疗法律法规、维权自律及医疗安全讲座,加强依法行医法制观念,增强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能力。三是加强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对新进临床医师进行岗前培训、轮转和考核,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学习;认真抓好在岗人员的业务学习,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形式多样的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对住院医师加强以“三基”、“三严”为重点的规范化培训;对不具备执业资格或达不到执业标准的医务人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执业技能培训和考核。
二、抓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质量检查标准
通过制定职责标准、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加强行政制约,使医务人员在专业工作和日常事务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责可查,确保了医疗质量监控与考评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是健全医疗质量监督、评价与改进,使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以国家卫生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实际,组织各部门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医疗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制度创新,对频发的医疗缺陷问题出台相应的具体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建立预防措施监控和防范医疗质量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有效控制医疗风险。二是建立专业质控标准,使操作常规化、评估标准化。制定具体、明确和可衡量的服务质量指标如诊断质量指标、治疗质量指标、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指标、医学检验技术指标、病人效用指标、病历质量指标、质量成本控制指标、机器运作指标等,组织专家修订各项医疗质量检查评分标准。三是严格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管理,防范医疗风险, 保证医疗安全。四是建立有效的医患沟通机制,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权利。
三、完善质控体系,强化质量监督
一是健全医疗质量监控组织,各级组织严格履行职责。我院构筑了一个全员参与、多层次的动态四级医疗质控网络(院级质控、职能部门质控、科室质控、医护技质控员自查互控),制定质控目标,明确各个质控网络的工作职能及责任分工,各级组织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有效地进行自控和互控,实施环节和终末医疗质量全面监控,促进了院领导、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之间管理上的互动,形成全员共参与、全院齐抓共管医疗质量的良好格局。二是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加强薄弱环节质控。实施以环节质量为重点的全程控制管理模式,尤其抓重点环节、重点科室、重点人群,对易出医疗安全问题的重点质量环节采用全面检查、抽样检查或定期检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及时纠正存在的质量问题。三是强化约束机制,严格实施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责任明确。运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季度医疗质量交叉检查的考评分数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作为科室的绩效评价指标,与科室奖金分配、人员评聘晋升晋级挂钩,增强质控工作的约束力;设立医疗质量优胜奖、质量控制奖,每年评选一次,并对质量管理工作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建立医疗缺陷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医疗规章制度者坚决严肃处理,视情节轻重按《缺陷管理规定》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延迟责任人评聘及晋升,对发生重大医疗纠纷、严重差错事故的科室,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四、健全质量信息体系,拓宽质控信息渠道
一是收集内部质量信息。通过多途径、多层面、多形式收集来自各临床医技科室、职能部门、后勤科室员工反馈的准确、及时的质量信息;要求科室及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医疗工作请示报告制度;在质控科主办的质控通报开设医疗质量论坛,为医务人员提供在网上交流医疗质量信息的讨论平台,并有利于质控科实时收集来自医院内部各层面的反馈信息。二是收集外部质量信息。从有关部门、单位聘请社会监督员,每半年组织召开传媒和社会监督员的座谈会,反馈外界对医疗质量方面的意见建议。每季度开展门诊及住院病员的问卷调查工作,每半年组织召开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座谈会,认真分析和评价病人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及时了解患者对医院的需求和查找质量隐患。同时建立病人投诉制度,医务科设立医疗质量投诉电话、热情接待群众来访,加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