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是首要环节

正确贯彻和实施新课程首先要精心进行课前准备,必须对每一环节、每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加以精心设计;对大纲要求、学生状况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前准备中英充分考虑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将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融合到教学方法设计中来,以便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我还特别注意做到:

1、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注意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必须以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如《我和妈妈做午餐》这一课,设计“露一露,我来做”这一活动环节,让学生尝试“择葱”“择韭菜”“打鸡蛋”等家务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妈妈劳动的辛苦,从而体会妈妈对自己的爱。

2、认真充分了解学生,特别是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和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教育方式,让小学低部的孩子们坐足40分钟无疑是很枯燥的。孩子们个性较活泼,所以在课堂中我注重创设情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如《到同学家玩》这一课,让分成小小组的各组学生到别的小组那儿“窜门”。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采用不同的手段设置情景,引发学生讨论。教师提供有效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调动智力因素,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如《到同学家玩》这一课,通过播放《安全地玩》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图中小朋友们这样玩好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事不能做。

4、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备一些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的方法。要不断变换手段来调节学生的兴奋点,减轻学生的疲劳。活动教与学的最佳配合,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新课程教育要求教师要熟备教材、熟备学生、精选内容、巧用方法、科学严谨、灵活多样地把知识精彩地、艺术地、传授给学生。

二、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育实施的主阵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使教师实施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是关键。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发现。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围绕“保护天性、弘扬个性、完善人生”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充分显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合理设计实践活动,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舞台。学习不仅是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自己的双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因此学生参与活动、操作、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春节逛花市》的教学中,巧妙设计“师生共同布置教室”这一环节,在《喜洋洋》的欢快乐曲中,师生一齐动手,贴春联、插花、摆“大吉”、挂灯笼、唱新年祝福歌,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孩子们如同真的在一个大家庭中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孩子们兴致高扬,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布置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重视直接经验,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去同学家玩》这一课中,让学生看录像,找出录像中到同学家玩的学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应改正,从而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讨论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到同学家做客应讲礼貌,玩游戏应注意安全,再设计“我们去做客”这一课堂活动,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到别的小组那里做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当一名受欢迎的客人。

3、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合理设问,问题要有层次,有一定深度,留足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如新教材《春节逛花市》这一课设计“压岁钱该怎么花最有意义”,教师通过开讨论会,引导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将压岁钱存起来、买书、交学费、捐给希望工程”等方法,在讨论中,孩子们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认知已经不再停留在吃喝玩乐上,他们懂得将金钱和时间用到具有意义的事情上。

正如布鲁纳指出的那样:“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目的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主体,也使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质量。

4、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中小学

一、前言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向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迈进,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继续教育的目的不单只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中小学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善于把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风格,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但是,目前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没有统一标准,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都各自为政,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为了体现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必须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总体规划,结合中小学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培训方案。

二、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办学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培养目标定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高分学生上,缺乏对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大都由高等院校来实行,培训师资大部分是高校教师,他们中许多人对基础教育的情况不十分熟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常常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相脱节,使被培训者感到教师的讲课水平很高,但是难以学以致用,缺乏实效性。

2.缺乏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随着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突出创新,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改革目标。当前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员实际操作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眼光,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各种问题和现象做出适时的判断。

3.缺乏教材教法类课程的培训。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教材教法类课程的系统学习。

三、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和管理对策

1.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国家除对少数课程有明确的规定外,其他均是指导性文件,由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设计和规划。各培训基地可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培训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方法、管理办法、组织机构、培训时间、预期结果。

(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通过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诸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地方教学领域起到骨干引领作用,推动本地区教育教学发展,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

(2)要有科学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培训内容由理论与技术、教学实践与考察和课题研究三个版块组成,各版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培训,着重提高培训对象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开拓专业视野,调整知识结构,增加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更新教育教学手段,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很高,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与考察着重提高培训对象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科学研究不仅仅对大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对中小学教师也非常重要,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都较为薄弱。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对教学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科研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特点、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地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移、补充到教学中,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3)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由学业课程考核、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能力考核和实绩考核三部分组成。学业课程考核主要采用考试、课程论文、教学案例分析、读书报告等形式;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能力考核采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评定和结业论文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实绩考核则由培训对象所在单位的考核意见和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汇总形成考核结论。

(4)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学科专家对培训方案进行严格审核,对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综合评价。在学员中进行问卷调查,充分吸纳学员的反馈意见,结合评价结果进行总结,提高培训质量。

2.加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除了理论知识模块外,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培养,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多方面入手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比如多增加一些案例教学,进行分析讨论,在各种典型的教学案例中吸取经验、总结提高;分析和研究名师、名家的成功教学经验;到教学水平较先进的中小学进行教学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组织学员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学员接受和运用新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有的放矢地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指导学员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分析和研究如何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地进行课堂训练,提高教学能力。

3.成立继续教育导师团

分专业和学科选聘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较强的教学实验和科研能力,同时对基础教育有较深研究的教学专家和中小学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组成继续教育导师团,发给相应的继续教育导师证书,避免继续教育导师选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继续教育导师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全程指导,通过电话、通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跟培训对象进行互动、交流,不仅在培训期间,包括在培训结束后双方继续保持联系,以切实解决学员在工作中难以学以致用的问题,提高培训效果。

4.建立一个完善的继续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确定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有效程度,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的增值的过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估,不仅仅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而且要贯穿继续教育的全过程,要注重课程体系的目标设计层次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否注重课程本身的内在价值,课程最终能否满足中小学教师的教育需求,促进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要求,为适应新课程改革,造就一支献身教育事业的高水平中小学教师队伍,如何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孙龙存.新课改关照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J].继续教育研究,2005,(2)16―19.

[2]方晨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36―2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70.

[4]郝福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及课程设置研究[J].琼州大学学报,第9卷,(6)103―105.

[5]徐荣远.试论新世纪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3,(9)86―87.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析探讨

教学设计是一种理论和方法,主要是依据相关教学理论,对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和需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结合适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小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的提升和数学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能够将教学理念有效地转化成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作出一个大致的纲要.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以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在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和方式等方面多重考虑,从而选择和设计最佳的方案,以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主线上的区别. 在传统的备课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则并不重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备课突出的是教学流程上的设计,例如在引入新课程和新知识、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以及课后的学生家庭作业等. 而教学设计的主体是学生,主要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更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来设计教学活动,强调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

对象上的区别. 传统备课的对象是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点的讲授过程,其呈现的形式主要是教师的教案,备课目的主要遵循教学大纲的任务要求,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 而教学设计的对象主要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使学生以较短的时间学习较多的知识.

理论材料依据上的区别. 在传统的备课中,备课依据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不能因材施教,这样对于小学生的个体发展来说是有一定影响的. 教师的教学经验从理论上来说是有一定重要性的,但是,如果单纯地依据教学经验,会使教学过于封闭,很难得到发展. 而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是科学的教育理论,是通过对教学需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作出教学设计.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备课中存在的缺乏理论依据的状况.

变通性上的区别. 变通性是指在课堂教学时,传统备课和教学设计对于一些突发状况处理的变通性. 传统的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课前教学准备,是一种预设的静态教案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这种教案的宗旨比较重视,缺乏一定的变通性,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很难进行合理地解决. 而教学设计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属于一种纲要性的工作,而且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进展进行不断的调整,包含了课堂教学前后以及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变通性.

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 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作为设计主体,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模式,让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教师也明确自身的课堂地位,将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使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地进行学习.

2. 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要想使课堂教学能够产生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对教学方案和手段进行优化设计. 教师应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应学习和掌握的重点内容,并且能够使小学生在新课程的引入和之后的课堂学习中,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3. 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需要在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中体现,所以对于教学过程个教学方法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应注意新课程的引入和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讨论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采取适当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

4. 优化课后练习

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后练习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具有一定重要性,不仅能够检验出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够使学生暴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据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改进. 另外课后练习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解题技巧. 在进行课后练习的设计时,教师应注重习题的形式,尽量使习题具有多样性,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解题产生一定的兴趣,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也应注意掌握设计习题的难度,过于困难会使学生失去解题的信心,过于简单又会使习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教师应审视自身的教学模式,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以使小学数学课堂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发展状况,通过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上的优化,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充分实现数学教学设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3+2”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课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3+2”学制模式是指对自愿参加这种学制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制的教育,使学生达到大专学历水平。通常情况下,这种学制的前三年,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后两年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学生毕业之后所享受的待遇与普通三年制高职毕业生是一样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专业“3+2”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为顺应时展,满足社会需求,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3+2”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设计与实施计划。

一、当前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衔接不当,“3+2”学年制连贯性较差

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虽然不属于学科教育范畴,但其教学内容与学前教育职业有许多相同之处。“3+2”学制模式只是将中职教学和高职教学衔接起来,同时缩短了一年学时,然而这种模式只是单纯地把学生的学历进行链接,其中涉及的课程内容连贯性不大。由于对“3+2”学制模式中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做的不到位,使两者之间缺少连续性与整体性,导致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之后,在进行高职课程学习时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体系,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2.课程设置的内容重复率较大

根据目前的形式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教育系统,对于学前教育“3+2”课程设置都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系统的要求,正因如此,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都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设置课程目标与具体的课程内容,从而使两者之间有很多重复之处。据统计显示,在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中,中职教学内容与高职教学内容的重复率接近30%。

3.课程内容不够深刻,体现不出文化涵养

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与专业相关各项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广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及各种涉及到的科学领域,做到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极为宽广的知识面,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积极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现如今的职业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熏陶还不够深刻,体现不出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也存在教学内容相对笼统,没用侧重点的问题。

二、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计划方案

1.设置准确的课程目标

通常情况下,从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会选择成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因此要合理安排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中职教育的目标设定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进行设定,基于这些学生都是刚刚从初中毕业,目标的设定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形成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专业知识为辅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最后两年的高职教育中要将课程目标的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培训上,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地职业技能基础。

2.设置全面的课程原则

课程设置的原则主要有三点:第一,课程设置要顺应学前教育的发展脚步,与此同时,还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又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第二,使文化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共同展开,在中职教育中构建“技能训练+文化基础”的课程体系。第三,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发展需求,即虽然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都会选择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行业,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有继续学习的愿望。课程设置要根据这些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设置明确的课程指导思想

课程的设置要有清晰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要根据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课程的设置要紧密贴合学前教育的就业方向,全面分析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根据有效的信息资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化主体专业培训。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前教育的职业标准,这些标准不外乎是一些幼儿教师资格证等,想要考取这些证件需要进行严格的考试。

三、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实施

1.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要任务设置专业课程

在设置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就业为目标,使学生自身的素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设置以职业理论基础为主的必修课,设置以职业技能为主导的相关专业必修课,设置以考证为目标的选修课。这样一来,课程设置既有层次性,又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不同的技能知识。

2.认真构建两年的高职教育教材

科学有效地编排高职教材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简单直观地了解知识要点,而且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材的构建应以课程目标与培养相关专业素养为主,编写内容应与课程体系相呼应。认真听取相关行业专家、讲师的意见与建议。在编写教材时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学前教育领域中较为新颖的题材与内容,从而达到丰富教材的目的。

3.对整体课程进行探讨,提高教学课程质量

对于课程设置来说,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职课程是在中职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正因如此,课程的设置要具有五年制教学的宏观统筹性,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基础,需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中职教育学校和高职教育学校需要针对课程整体性与连贯性做出深刻的探讨与研究,前三年的中职教育要以文化知识教育为教学中心,后两年的高职教学课程要以专业技能为主。前者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后者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做到有主次之分的教学课程设置,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3+2”学制作为衔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一种合理而高效的教育模式,与普通的学制模式相比,不仅在教育资源、教学周期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还可以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但在实际情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关单位需针对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改革计划与措施,从而促进“3+2”教学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栓.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及策略[J].南都学坛,2015,35(6):120-121.

[2]张星瀛.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J].职业技术,2011(9):111-111.

[3]吴春玲.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丽水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D].宁波大学,2014.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教学创意设计 终身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所谓教学创意设计,是指根据任务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教学活动中的内容结构和方法手段等进行创造性构思与艺术性处理,从而使得课程教学更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创意设计而言,也就是一方面要努力打破以造型为基础,以提高绘画技能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则要逐渐构建一种以各种基本表现语言为基础,以提高形象思维和创造力为推进手段,以提高设计意识和能力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通过课内外美术设计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积极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实用意识,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这是一项知易行难的实践性课题,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之。

一、简析小学美术创意设计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埃托·索托萨斯曾说:“设计对我而言是一种探索生活的方式,它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事物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换言之,通过设计可以创造更舒适、更温馨、更有品位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设计活动的意义所在和根本价值。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美术创意设计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培养小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和善于创造的能力素养;二是促进学生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进行有意识的设计与创造活动,逐步养成“学以致用、物以致用”的良好习惯;三是加强艺术之美的教育与引导,让小学生在体会结构美、功能美、科技美的同时,不断提高艺术审美的评鉴能力,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积极向往和美化生活的愿望;四是坚持以设计“造物”为根本手段,引导小学生认真观察和反思生活现象,孕育科学先进的设计理念,训练其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眼力”并介入生活,为社会增添更多美的元素。

二、对小学美术创意设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认真吸收并充分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多向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创造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感受的艺术法眼。罗丹指出:“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启示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感受、发现和积极创造生活中艺术美的能力与素养。生活中,除了铅笔、水笔、蜡笔、彩纸和橡皮泥之外,一些如布片、毛线和木头之类的边角料都可以运用于美术活动之中,就连那些被人们忽视的“废弃品”(废旧饮料罐、碎玻璃片、废吸管、瓶盖等),有时也是设计艺术的“宝料”。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各种“昆虫”,待时机成熟召开一次“昆虫大聚会”。这些“飞、爬、立、舞”的昆虫作品,既可增强小学生的成功信念,又可激发他们生活处处皆有美的艺术审美感受。

2.注重培养学生美术活动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本需要,也是美术设计活动的潜在支撑因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努力把对小学生艺术形象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常态化。以教学《线条的魅力》为例,有教师没有直接进入教学流程,而是首先列举日常生活现象中的自然现象,如水流漩涡、滴水波纹、射击靶子、蜘蛛网等,运用生动艺术的教学语言有效地唤起小学生对事物场景的积极联想;然后借助多媒体FIASH技术动画把上述各种线条形象生动地直观演示出来;接着在运动画面中,随意改变线条的长短粗细,让学生从中掌握线条变化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认识到理解再到发展创造力的过程。

3.注重增进学生美术学习的成功信念。对于6~12岁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有喜爱画画的天性,而且具有相当的模仿能力和想象能力。而美术学科更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这正符合“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的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主导者,我们要本着“以生为本、宽容应对”的教学原则,对小学生的美术活动中不必做出过多的指导意见和限制,并对他们的尝试失败现象不批评和指责,而给予必要的认可、鼓励和引导,以有效保障他们的创新设计热情。如在“剪纸”教学中,学生容易把剪纸和纸贴画混淆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帮助他们有效区分两者之间的表现手法,绝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