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

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微观经济学;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来说,微观经济学是学习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讲授,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手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案例教学法是指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或历史事件带到课堂之中,并利用与本课程相关的原理分析生活事例和历史事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某一问题抛给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1]。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案例评审型,就是给出案例中的问题及问题评审的方案,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分析;二是讨论分析型,就是只提出问题而没有给出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三是发展理论型,就是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发展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法对老师有很高的技能要求,对学生也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聆听者。比如在案例讨论中,老师要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根据笔者自身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经验,总结了以下两种主要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的形式。一种是现实性教学案例,即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以及有关经济的时事热点进行总结归纳,和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及经济事件掌握经济学知识。另一种是历史性案例,即通过对历史上所发生过的经济学领域的事件进行学习和讨论,理解经济学原理,比如在讲完赋税的归宿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在1990年,美国国会针对游艇、私人飞机、皮衣、珠宝和豪华轿车这类物品通过了一项新的奢侈品税[2]。这两种教学案例应该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二、案例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总结以及与其他经济学专业老师的交流探讨,发现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案例教学法应用不当

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片面的认为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入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讲解就是案例教学。然而案例教学不仅仅包括举例教学法,它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还包括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入思考和讨论,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独立思考,并非仅仅只是举例子的教学手段[3]。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好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平衡,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种问题:一种是过分强调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相对其他学科理论性较强,涉及到大量图表和公式的推导,这使得理论知识讲解占用了较长时间,压缩了案例教学的课时。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案例教学法,学生自主讨论占用的时间过多,使得整个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的时间被压缩。教师把握不好案例教学的环节。在案例式教学环节将主动权都交给学生,使课堂处于“放羊”状态,这种脱离了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弊端,使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在思考问题时出现的偏差。这两种倾向都会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

2.案例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案例的选择、整理和分析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缺陷,例如案例的选择没有与最新经济动态和政策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不能达到协调适应。案例的选取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等的内容,缺乏专业性的审视和洞察。二是教师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直接使用国外相关案例,比如在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讲解时,大多数老师都会引用吃馒头解饿程度的例子,随着吃馒头数量的增加,所获得的解饿程度也就逐渐减少,这样的案例比较陈旧,很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

3.本土化的案例少

在我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以及教学案例几乎都是基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微观经济实践编写的,还没有形成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案例的教材,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大多都来自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这些案例虽然都能很好的反映相应的经济学原理,但是由于文化底蕴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还是存在一些难度,这就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4]。比如对经济资源稀缺性进行讲解时,多数教科书上直接引用大炮和黄油的案例,这两种商品虽然能够说明相关原理,但大炮和黄油不切合生活实际,这样的案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占有充分的主导地位,在案例的讲解、问题的提出以及分析的整个过程中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状态,虽然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实际案例,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来,从而没有完全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2)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首先,教学案例过于陈旧,或者完全引用国外案例,使得学生不能切实感受到该经济现象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从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束缚性。案例教学法并不只是教师对于某个现实案例的讲解,而是需要学生参与进来,以学生为主体;最后,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的现象,真正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的总是固定的一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从案例的选取、分析和总结都由小组中某一个或几个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并没有完全参与进来。

三、案例教学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学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没有认识到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讲解的重要性,因此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没有投入相应经费保障和网络服务,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教学文件对案例教学予以支持,进而导致案例教学的相关设备投入不足。一般来说,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多媒体的应用,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运用经济学软件,也需要对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但是由于学校对于案例教学法资金投入有限,导致相关设备的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我校教师讲课用的电脑不能访问互联网,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法的质量。与此同时,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实施较其他教学方法而言,比较费时费力,加之学校没有相关的考核政策,因此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的积极性会受到限制。

2.经济学案例教学团队经验不足

微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求教师能够将专业知识与相应的现实案例完美结合起来,这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效果的能力。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微观经济学讨论式案例的编排一般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比较费时费力,这也是阻碍案例教学法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3.微观经济理论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度不强

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面临着与现实中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面对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教师在授课方面有一定难度,既要让学生记住相关图表公式,又要通过一定的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其实际应用,在这两者的权衡过程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5]。并且在上课时所列举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尚未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做出理论上的创新。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典型的经济学案例素材,但是这些案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要想收集到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现象的相对稳定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应当加强关于中国本土化的微观经济学案例研究,使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四、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手段

1.案例教学方式的选择

(1)故事性案例。故事性案例是指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某个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某章的开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章节的讲解,也可以穿插在本章重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强化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需求的价格弹性时,如果老师只是简单的说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而没有用我们生活中十分形象以及实实在在的例子即现实性案例来说明,学生就可能会理解不透彻,感觉生涩难懂。到底什么是需求的价格弹性呢?比如现在风靡全国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活动,这个活动想必大家都会在淘宝上购物,而在“双十一”这一天最大的消费人群是没有收入的大学生,这是为什么呢(抛出问题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案例的讨论中来)?大学生是没有收入又有很强的消费需求的人群,因此他们更加关心商品价格的变化,他们会在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增加购买量,而在价格上升时明显减少购买量,也就是说大学生有很高的需求价格弹性,因此在“双十一”商品价格相对优惠时,大学生就成了“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主力军。另外,通过经典的经济学小故事和历史故事来讲解经济学相关原理也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消费者行为理论时,可以通过为什么会产生“口红效应”来说明,“口红效应”是说在经济有下行压力时,口红的销量反而比正常年份增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在讲解均衡价格形成时,可以引入黄牛票贩子的案例,由于需求大于供给,同时价格又受到管制,实际交易价格低于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从而催生票贩子的产生。故事性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但这种教学形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故事性案例的引入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但是课堂以教师为主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2)讨论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是指教师在讲解了某个知识点之后,通过将现实中存在的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并设置相应的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给出最终的解释或解决方案。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先将案例材料及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课下的讨论和准备,将最终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在讨论式案例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整个过程进行相应的把控,将主导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讲述了价格弹性的相关概念之后,可以通过国家限电方案来讨论为什么国家在过年等节假日用电高峰期控制居民用电量时,不需要其他限制用电量的手段,只需要适当提高电价即可达到限电的目的,这是因为居民对于用电量的价格弹性加大,适当提高电价,会使居民在保证正常生活的用电情况下减少电量的使用。通过讨论式案例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价格弹性的理解。在讲到税收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们讨论我国营改增给各行业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3)辩论式案例。要全面掌握所学的微观经济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可以采取辩论式案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案例相对于故事型案例和讨论式案例来说,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首先,辩论式案例的开展需要建立在知识点较为综合的案例之上,选取合适的案例之后,学生需要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最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使学生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能够增强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不同市场的类型时,可以让学生探讨2007年发生的兰州拉面涨价事件,拉面行业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但同时对于兰州人民来说拉面是每日不可或缺的主食,提价会带来重大的民生问题,不提价又会扰乱市场秩序,那么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兰州拉面价格呢?通过抛出问题让同学在探讨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但是辩论式案例也有一定的缺点,一方面教师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适合辩论的素材,还要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另一方面,辩论式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花较大精力做准备[6]。因此,辩论式案例教学可以在微观经济学的所有基础知识学习完成之后组织一次,加深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案例的编排

(1)可以将故事型案例安排在每章的开始,用来引导学生进入本章正式内容的学习,由于是导入型的案例,因此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要注重案例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贯穿全文。要通过导入式的故事型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本章要讲的内容与哪类经济现象有关,并且要涉及到本章的重点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了让学生巩固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可以在每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一到两个故事型案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之后,用与相关理论知识对应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要注意主次,引入的故事性案例的数量要适当,太长或太多都会对理论教学时间造成影响。(3)在每章内容讲解完之后可以编排一个讨论式案例,增进学生对于整章内容的宏观把握和理解。讨论式案例要与本章的重点内容紧密联系,并且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密切关联,目的是让学生培养运用本章知识点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微观经济学教学完成之后,可以通过大作业的形式编排一个辩论式案例,将经济问题引入到课堂讨论中,老师也应该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五、案例教学法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案例素材的收集过程中,应该尽量贴近生活,并且要能够反映当前国内国外经济发展热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了解最新的经济动态[7]。在确定案例设计方向之后,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所对应的教材内容,对案例进行设计,清楚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适量原则。也就是说要把握好理论教学时间和案例教学时间的度,要明白案例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因此在案例设置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质量,而不是案例的数量[8]。(3)运用多媒体配合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与相应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并通过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完理论部分后,可以利用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截取相关视频中的重点部分让学生观看,如央视《经济半小时》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等新闻。在播放前,先提出几个与本节课所讲相关的问题,看完视频后,让大家结合视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视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综上所述,目前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对案例教学的应用中应该针对不同的经济学原理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并能够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在各个方面充分考虑,才能够有效地将案例教学法科学应用到《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2]符晓燕.关于《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6):95-95.

[3]谭赛,罗登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55-56.

[4]谢琦.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24(6):107-110.

[5]符晓燕.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时代金融旬刊,2016(5):332-342.

[6]王业雯.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旬刊,2012(8):104-104.

[7]徐小飞.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166-168.

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 学科定位 局限性

初学管理经济学,往往会遇到两个困惑:1、许多内容与微观经济学重复;2、大量的数学公式及其推导,令人费解。本文试图从企业管理实际出发,说明管理经济学是如何以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数理分析为工具,将实际问题简化成一个个有最优解的数学问题,通过求解这些数学问题,实现最佳经济效果的。其实,这就是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于是,就产生了第三个困惑:学好了管理经济学,是不是就一定能管好一个企业呢?本文还试图说明,管理经济学有其局限性,在实践中不能照搬。

1.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管理经济学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采用数理分析的方法,研究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以寻求最佳经济效果的一门科学。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管理经济学利用边际分析、需求弹性、最佳组合等经济学原理,对企业在需求预测、生产分析、成本决策、市场分析、风险分析等领域展开分析,指导企业决策,以寻求最佳经济效果。其次,管理经济学试图将企业在生产经营各领域内与决策有关的问题抽象成为一个个数学问题,以便利用数理分析的办法求得最优解。

举例来说,我们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消费者如何支配自己有限的收入?于是,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化:某消费者本月的收入为I,面对A、B、C、D、E等N种消费品。当然,储蓄也作为其中的一种。在充分理性的前提下,该消费者如何分配自己有限的收入,以获得最大的满足感?这就变成了一个数学问题。根据每种产品对该消费者的效用,我们可以画出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根据每种产品的价格和总收入,我们可以画出该消费者的预算曲线。两者的相切点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最优点: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花光,每种产品的购买量对应各自的坐标值,消费者的满足感达到可能的最大值。对这个最优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更具普遍性的结论:每一种产品的单位边际效用相同时,消费者获得可能的最大满足感。

多么完美的逻辑的过程啊!可是,在实践中,即便是一个数学家,也不可能这样去做。因为,他不可能达到充分理性,也没有必要追求绝对的最大满足。于是,我们还必须讨论管理经济学的局限性。

2.管理经济学的局限性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培养企业家的学问,它研究怎么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管理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合法赚钱之“道”。但是,立志成为企业家的同学,心中要有管理经济学,在实践中又不能照搬。这是管理经济学的局限性决定的。

2.1.如前所述,我们对现实中面临的经济问题进行抽象和简化时,就和现实产生了出入。被我们抽象掉的一些因素和我们所做的一些假设往往是最不容易掌握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管理经济学对现实经济社会做了一些不得已的简化,以便构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但是,这些被抽象和简化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

2.2管理经济学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理念是不相同的。一个在美国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如果让他来管理中国的企业,就不一定能够成功。至少,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举例来说,汶川地震,企业踊跃捐款,受到全社会的赞扬,符合中国的道德观念和国情。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家以管理经济学为理由,拒绝捐款,恐怕为社会所不容。

2.3.企业家经常是在大量不确定性前提下做出决策的。不确定性越强,风险越大,正确的决策越有价值。当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时,管理经济学就归于失效了。因为,它无法将这个问题有效地抽象成一个有最优解的数学问题。如果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是确定的,那么一个经济学家和一个数学家就是一个无敌组合。

3.结论

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管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是改革开放的既定方针和正确决策。但是,花钱引进先进技术相对容易,先进的管理经验是花钱也买不来的。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现任企业家和立志成为企业家的青年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向管理要效益。管理经济学告诉我们:管理是可以出效益的。举例来说,在生产领域存在一个“生产最优化原则”。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某企业有N种投入要素A、B、C、D等,生产M种产品X、Y、Z等,如何向这M种产品分配各种各样的投入要素,比如人、财、物,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管理经济学告诉我们,当产品组合实现帕累托最优时,经济效果最好。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指各种投入要素对每种产品的边际产出之比相等。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家应该经常审视自己的产品组合是否接近或是实现了帕累托最优,如果不是,就存在调整的必要性,如果相距甚远,就是管理出了问题。

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范文第3篇

大会在北京大学刘国恩教授主持的开幕式进行之后,迅速进入重要的主题发言部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在致辞发言中指出:把现在医疗行业的诸多问题归因于“市场化改革”是不正确的。他认为政府应分清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他说:“政府有责任办医院,有责任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但没有权利限制他人提供医疗服务”。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陈文玲司长指出:调整政府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之间的关系才是目前医疗改革的主要问题。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尖锐指出,“你很难搞清楚招标的到底是价格还是药品品种。”王锦霞直言不讳的指出,中介机构是最大的获利者,受损失的是制药企业和广大老百姓。

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范文第4篇

1、经济学的假设:空间是光滑的

占主流的正统经济学理论通过一系列假设把经济世界均质化了,没有把空间因素考虑到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经济运行是有序的、合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动是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些行动汇集起来,宏观上就表现出一定的基本规律,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供求定律,在市场自发调节下,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最终买卖双方之间实现平衡。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过程在所有地理情境之下都将以同样的方式运行,不存在空间差异。其次,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是“自在”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其他维度之外。经济过程自有其独立的运行逻辑,文化过程、社会关系、政治过程、环境过程虽然与经济相联系,但仅仅是经济过程的外部“插件”,而不是基本的内部机制。通过这些假设,经济过程就成为一个“机械装置”,只要把价格、供求、投资等内部关系处理好了,经济就健康增长,与其他的外部世界无关,与空间无关。

2、经济地理学:空间具有粘性

空间不是光滑的,是带有“粘性”的。这种粘性就来自于地方的特性,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基于此,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过程不是一个自在之物,经济和自认、文化、政治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要理解经济过程必须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情境之中,将其视为广泛情境的一部分,而不是无视外部世界而独立运行的“机械装置”。首先,经济过程总是和特定的地方联系在一起,具有空间差异性。在考虑具体空间时,我们会发现一些依据经济“定律”预测的经济过程总是不一定发生。可以让学生们思考这些问题:价格上升是否能引起供给增加?投资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吗?增长能解决贫困问题吗?很显然,按照经济学理论,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些机制发展的具体空间,就会发现答案是不确定的。以粮食需求与供给关系为例。按照市场供求机制,一般来讲,粮食需求增加促使价格上升,这样农民或者农场主会增加播种面积,雇佣更多的工人或者购买设备,增加商品的供给量。很显然,这个过程要完成,一些前提条件需要满足———诸如土地、工人、设备的可获得性。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农民或者农场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粮食价格上升而无能为力。那么现实是什么?现实是这些资源、设备的可获得性往往与地理空间相关。我们看到不同的国家、地区农民面临的市场是不一样的。如中国的农民在经营农业时候,面临土地的约束,不能及时扩大种植面积。同样,投资要有一定的投资环境才变得可行并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合理的分配制度共同起作用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其次,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往往被非经济理性的因素多影响,并不全是基于效用或者利益最大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消费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产品的象征性或文化价值。如消费者对汽车品牌和型号的选择,是基于价格、使用成本、品牌价值甚至是社会地位展示等多种因素考虑的结果,是一个文化过程。又如劳动力市场上,有些工作高度男性化或者女性化了,经济与社会特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现实中,经济与政治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机构,就不可能建立起大规模经济联系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如货币、法律、交通、教育、卫生等。国家参与经济,不仅仅要考虑效率和经济增长问题,还要考虑国际关系、国家安全、区域平衡、收入差距等非经济因素。通过结合现实,通过对经济学和地理学视角的对比,让学生理解任何经济活动和过程都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进行,比如一个国家、一个诸如欧盟的国家联盟,以及一个流域等。经济过程是与这些地理空间中的政治、文化、环境等要素联系在一起的,受到这些要素的调节和规制。因此,经济地理学是要理解为什么在特定地方发生特定的经济活动,它要分析研究的对象不是抽象的,而是经济过程真实、鲜活的实地体验。

二、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空间思维

经济地理学注重对经济活动特定空间过程的识别和解释。在此过程中,应该有基本的概念和分析框架,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从而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习惯。这样一个分析框架由地点、区位和尺度基本概念构成。

1、地点

地点是和一个具体地域相联系的,可以指任何地方,如一个工业区、地区、国家,甚至是超国家空间。地点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一系列要素的独特组合,而经济地理学首先强调以经济为中心对这种独特组合所形成的特定情境进行综合考察和解释。传统经济地理学主要从“物质”层面考察这种“情境”,如考察资源、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以及区位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而新近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则更强调地方人文特征对经济活动的“粘性”,认为经济过程深深根治于地方制度结构之中。以贫困问题为例来说明经济地理学的“地点”概念。按照经济学观点,大规模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的有效手段。但经济地理学在解释贫困问题时候要从地点的特征开始,贫困发生在哪里?贫困在人口的不同年龄、性别、社会身份等群体中是如何分布的?采取大规模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增长的办法对贫困群体是否有帮助?他们更需要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首先需要从地点内部的结构中寻找答案。

2、区位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也离不开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经济地理学在不同空间层面上贯彻区位分析思想,微观方面考察企业区位,古典区位理论考察市场、原料、劳动力分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中观层面上考察一个地点、地方与经济中心等空间经济体的邻近关系对其发展的影响。如在谈到区域优势时一方面会强调该区域的在自然、社会方面的禀赋,同时也会考察与经济中心的时间、空间距离是否足够短。在宏观层面上,经济地理学会考察一个国家(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地缘政治格局的位置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分别以美国、原苏联为核心的两大阵营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有很大关系。

3、尺度

如同前文所述,无论是地点还是区位的分析,都可以在不同空间范围的地理空间上发生,并且不同地理尺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尺度一方面是指经济地理学研究空间单元的“粒度”。经济空间格局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大“粒度”研究,可以较好地展示了区域经济大格局的变化,有利于宏观过程和规律的发现。如基于省级单元的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研究,可以揭示中国经济的地带性差异。而小“粒度”研究有利于研究的精细化,甚至可以解释宏观过程。基于省份数据的研究,虽然较好地展示了区域经济大格局的变化,却忽略了省内区域经济的非均质性,尤其是一些跨越省级的经济地域特征,很难展现出来。而基于县域尺度的研究,却发现经济增长较快的县域自一些增长中心向外扩延,逐步形成沿海岸带、京广线和长江沿岸三大经济增长轴,而这些增长轴的形成是跨省级行政区的,因此只有在小尺度研究才能观察到这一经济地理过程。经济地理学尺度转向的另一原因是经济活动、过程受到多个空间尺度的调节和规制,因此对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需要从不同尺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如浙江温州被称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较快。可以从不同尺度来解释温州现象,从温州层面上,较差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商文化是发展的内力,从国家层面,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地理区位使得温州称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国际层面上,中国与国际经济联系的密切、基于成本和资源的出口优势、跨国公司投资等是温州发展的国际因素。

三、不均衡:经济地理研究主题

1、经济地理的动态不均衡

关注经济的空间格局,而空间格局更多的表现为不平衡。因此,经济地理学一方面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更加技术、制度变化对经济格局的影响。如果我们放眼全球尺度,会观察到地方之间始终处于贫困与繁荣,增长与衰退此起披伏的变化过程中。“集聚———扩散———再集聚———再扩散”过程如同波浪一样在空间不断的展开,永不停歇,使经济空间处于动态的不均衡状态。在世界范围内,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平行发展的历史开始大范围相互交融,世界经济地理格局演进更替,500年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9个国家相继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在一国范围内,经济呈现出区域经济的增长与繁荣,如在不同的国内内部出现的铁锈地带,从前工业繁盛如今已衰落的地域,美国五大湖地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德国鲁尔区、伦敦工业区等。与之相应的是新兴地区的出现,美国南部阳光地带、中国东南沿海、德国南部的新兴工业区、英国苏格兰地区等。

2、不平衡的动力:技术与制度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不断使人们克服空间的限制,人员、信息和货物在全球范围内方便及时的流动,人们用“地球村”来形象的刻画空间被压缩的程度。空间压缩技术促使经济活动的不同环节分离,分别分布在最佳区位,如公司总部、研发、品牌、设计集中在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而生产等低附加值环节分散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尺度上的经济地理格局不断变化,全球分工与合作成为其主要特征。同样,新的生产技术不断出现和采用,灵活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小企业获得较快发展,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导致了集群的出现,与大型企业主导时代的经济景观和格局有所不同。地方或者区域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地位,不仅取决于技术状况,也取决于调节和规制经济活动的各项制度。简单来讲,制度就是经济活动中涉及得到各类行为主体(包括企业、政府、个体以及其他组织)所结成的各种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规则,具体包括在全球尺度上以及特定地区实行的各种规则、政策和措施,如贸易政策、税收政策、安全和环境法规、劳动保障等。制度决定了哪些地方可以获得资源、技术,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价值的权力和能力。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家性金融组织,构建了全球金融和贸易关系的游戏规则。虽然这些国际组织旨在促进发展中地区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往往通过附加一些条件使得援助地区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国家经济体系而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不平衡格局得到加强,而不是减弱。当然,制度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具有空间尺度性,空间尺度不同,发挥重要作用的制度不同,如前面提到的温州的发展。

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卫生经济管理 教学体系 构建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诞生为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推动医疗卫生单位改革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都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培养的过程中,如何根据社会的切实需求锁定教学目标,建立完善、高效的教学体系是当前很多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本文将针对具体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一、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定位

从以往的研究结果能够看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容易出现学生对医疗和管理两方面知识不能兼通的情况,进而造成很多工作者难以兼顾两方面的工作,严重营销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成本,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进行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件时,应当注意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在知识结构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政治理论、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等都要有所涉猎,同时要注重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培养。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一般管理工作技能和医学研究能力,注重学生的常见病诊治能力和其对常用医疗设备的了解,并且还要培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在综合素质上,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政治素养、道德修养、业务素质、管理能力等。

二、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教学体系必须符合基本的构建原则才能让整个教学体系得以健康的运转且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并重性原则a

并重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和课程设置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并重,认识到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对综合素质高要求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交叉学科和较多门类的学习,在分配学时的时候也要兼顾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教学。

2.同步性原则

同步性原则主要是要求进行实践指导教学的进度应当与理论知识教学的进度保持一致,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交替进行,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知识点的学习有助于对实验原理的掌握,而实践操作又会反作用于理论,帮助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升华。

3.主体性原则

主题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时刻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管理职业技能的提升。

4.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专业特点叫其他专业来说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所以应当选取适当的深度和广度,以适用为原则,不要过分拓宽教学范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适当的能力结构。

5.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应当将整个教学过程看做一个系统,且这个系统必须是一个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多方面教学要素和要求,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系统。在构建的课程体系中,要能够凸显出基础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让课程之间的教学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

三、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1.教学大纲的编制

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在其专业特点的决定下,可以将教学大纲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教学大纲,其次是模拟实验教学大纲,再次是实纲。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模拟实验教学大纲应围绕着教学目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分解要求,专业教学环境进行编制。并且,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能够为能力训练奠定足够的知识基础,能力训练和实践环节要能够对理论知识起到促进和强化的作用。

2.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制定

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以预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和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首先对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分解,然后进行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课程关系解析,最后,确定课程及教学进程。

3.教材体系的建设

教材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教材应当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矿建,在教材建设中充分重视必要的原则,突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有效地形成,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其实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像程教学都要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维能力。

结语

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研究经验,结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想法,并分别从目标定位、构建原则、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这一想法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相信在广大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将这个专业建设的更加完善和美好。

参考文献:

[1]李淼晶,许岩丽,李明珠.“双轨同步”课程体系在医学管理专业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1).

[2]滕秀芝.实施“双轨同步”教学,多方铺就学生成才之路――关于构建两个“双轨同步”教学体系的构想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