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互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1篇

一、Storyline简介

Articulate Storyline 是由美国Articulate 公司开发的一款专业e-learning课件开发软件。自2012年5月以来,Storyline凭借其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强大的交互效果设计能力、丰富的模板资源和素材库、灵活的测试功能而受到了众多开发者的欢迎,曾获美国《培训》杂志(Ttraining Magazine)“Best of Elearning”大奖——最佳E-learning开发工具奖、最佳移动课件解决方案奖等。 2014年9月,Articulate公司在Storyline1的基础上推出了Storyline2及其中文版。Storyline2采用了新的界面风格,完善了对中文输入的支持,开发者可以像制作PowerPoint一样轻松找到和使用各种工具,快速创建内容和各种互动效果。[1]中文版的推出及功能的完善,使得Storyline2成为国内普通教师开发交互式网络课件的首选工具。

二、Storyline的功能与特点

1.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Storyline和Office2007一样采用Ribbon风格界面,操作方法也和Office2007基本相同。熟悉Office操作的教师能轻松找到和使用各类工具,快速地制作课件内容。即使是第一次使用Storyline的教师,也能无师自通地插入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并对各种素材进行相应的编辑和处理。因此,教师可以摆脱技术的束缚,全心投入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

2.非编程的交互设计方式

交互性是衡量课件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网络课件交互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课件的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我国学者陈丽提出的教学交互层次塔理论,学生与课件的操作交互对信息交互、概念交互有重要的影响,是信息交互、概念交互的实现基础。[2]因此,操作交互的设计是课件设计和开发的重点。使用Flash开发交互课件需要教师掌握脚本语言(Actionscript),有一定的技术难度。[3]相比Flash,Storyline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交互设计具有“非编程”的特点。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教师也可以灵活设计和实现各种交互效果,制作出各种复杂的互动课件。

3.自带多样化的测验功能

测试反馈是优秀网络课件不可或缺的部分。Storyline内置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测验题型,有判断正误、填空、单选、多选、匹配等打分题,也有李克特量表等调查型测验。使用题库功能可以实现随机出题的效果,学习者即使多次做题也不能预测出下一题。测验结束后,系统自动做出评价,计算测试成绩,并可以让学生根据结果选择是否回顾测试过程、打印测试结果或重新测试等。

4.灵活的功能

Storyline默认的课件格式为“网页+Flash”形式,具有很高的可移植性,既可以在单机上通过浏览器或Flash Player运行使用,也可以将其在Web服务器上,学生通过网络远程访问课件。并且Storyline课件符合SCORM、AICC标准。对于具备E-learning平台的学校和教师,可以轻松实现Storyline课件与学习管理平台(LMS)对接,对学生学习和测试进行自动跟踪和管理。

此外,Storyline支持iPad和Android平台。在Storyline课件时,可以使用HTML5 和iPad选项将网络课件为移动设备支持的格式。使用移动设备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HTML5)或者本机上的Articulate Mobile Player app浏览网络课件。[4]

5.媒体支持能力强, 交互元素多

Storyline具有强大的媒体支持能力,几乎可以支持所有格式的视频文件和声音文件。教师不需进行繁琐的格式转换就可以将媒体文件直接插入到多媒体课件中。另外,也可以插入网络上的视频,或者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直接使用摄像头和麦克风录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在交互设计方面,Storyline内置了很多互动模板,教师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就可以直接使用。另外,软件提供了很多互动元素和功能,如:缩放区域、互动标记、录制屏幕、词汇表、搜索、进度条,等等。在使用Flash等其他软件开发时,实现这些交互元素和功能需要进行大量程序代码编写,而在Storyline中只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

三、使用Storyline开发交互式多媒体网络课件

PowerPoint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方面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但很难开发导航灵活、交互性强、通用性和移植性好的交互式多媒体网络课件。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功能强大,在开发专业网络课件方面具有优势,但其对编程的需求对普通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难逾越的技术门槛。而Articulate Storyline同时兼备这两类软件的优势,下面笔者以课件《信息技术网络课堂——图形图像篇》为例(如图1),介绍使用Storyline通过非编程的方式开发交互式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方法。

图1 课件《信息技术网络课堂——图形图像篇》

1.学习内容的设计和管理

和PowerPoint一样,Storyline也是通过幻灯片来进行内容的输入与管理。另外,Storyline加入了场景的功能,在一个Storyline课件中,可以包含多个场景。场景内各幻灯片之间可以相互链接与跳转,同时,也可以实现跨场景的幻灯片链接。通过“故事视图”面板(如图2),教师能直观地了解网络课件的整体结构,浏览课件所有幻灯片,并可以通过改变线条和箭头链接的方式来编辑幻灯片之间的结构关系,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为制作复杂、大型的网络课程提供了途径。点击插入菜单中的“新建幻灯片”按钮,可以创建各种版式的幻灯片。进入幻灯片编辑页面后,就可以像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一样进行教学内容的创作了,例如:插入Flash、视频、声音、 网络对象等各种媒体,设置触发器、控件、标记等交互效果(如图3)。

图2 “故事视图”面板

图3 幻灯片编辑模式

2.交互设计与动画制作

对于普通教师来说,用Storyline开发网络课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采用非编程的方式进行交互效果设计,轻松创作出精彩的互动内容。在幻灯片编辑模式下,选中任何对象(图片、人物角色、文本、按钮、热区等)后,点击触发器面板中的“新建触发器”按钮,即可打开“触发器向导”对话框,进行交互设计(如图4)。在“触发器向导”对话框中(如图5),Storyline提供了幻灯片跳转、图层显示与隐藏、媒体控制、课程重启与退出、跳转到网页或文件、调整变量、移动对象、提交测验等二十几种交互操作。通过触发器向导,教师可以轻松制作出其他开发工具需要编程语言才能实现的交互效果,并以类似自然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按钮1:当单击时暂停视频 介绍.flv”。

图4 触发器面板

图5 触发器向导

Storyline课件的动画设计与PowerPoint类似。选中需要设计动画效果的对象后,点击“动画”菜单就可以设置各种进入动画、退出动画及动作路径动画。另外,也可以对整张幻灯片或某一图层设置切换效果。

3.导航菜单的设计

导航是课件结构的体现,也是课件交互性的一种表现。网络课件作为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载体,更应该重视导航的设计。在使用Storyline开发课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触发器实现导航。另外,在播放器属性设置中,可以方便地根据课件结构设计课件导航菜单。点击“播放器”按钮,打开“播放器属性”对话框,进入“菜单”选项卡后,系统会根据场景和幻灯片的标题自动形成菜单结构(如图6)。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菜单下方的功能按钮对自动生成的菜单进行调整和个性化设置,如增加或删除菜单项、升级、降级、设置导航限制等。

图6 导航菜单的设计

4.评价测试模块的制作

在Storyline中,使用其内置的测验功能可以高效、简单地设计和开发课件评价测试模块。课件运行时,向学习者提出问题,当学生回答之后,课件根据答案正确与否,给出不同的反馈信息、统计分数,并在测验结束后给出总体反馈和评价。具体实现方法:新建幻灯片——选择“测验”选项卡——根据需要选择题目类型。在如图8所示的题目设计对话框中,教师可以输入题目内容、选项、正误的反馈等。

图7 插入测验幻灯片

图8 测验设计对话框

Storyline中内置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问题, 如:判断正误、填空、单选、多选、拖拽匹配、量表等。当课件与学习管理系统(LMS)对接后,可以将学生的测验过程结果反馈到学习管理系统, 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的跟踪,及时掌握和评价教学效果。

5.附加功能的实现

Storyline作为专业的E-learnning课件制作工具,提供了很多针对E-learning培训的实用功能,如:对学习内容的快速搜索、词汇表的定义、附加资源的添加等。这些功能只要在播放器属性对话框中进行简单的设置即可实现。

例如:目前很多网站都提供了站内搜索的功能,能够根据关键词对网站内容进行搜索。在Storyline中,教师可以轻松地实现类似的搜索功能,让学生能够根据关键词快速查询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播放器属性对话框中,点击“功能”选项卡,选中“搜索”复选框后,在导航菜单的下方就会出现实现搜索功能的文本输入框。同样,在播放器属性对话框中,点击“词汇表”按钮,可以对学习内容中一些关键词、名词术语进行定义,供学习者快速了解。例如:在课件《信息技术网络课堂——图形图像篇》中,学习者可以点击“课程目录”右边的“词汇表”按钮,就可以快速了解或回顾“分辨率”、“色深”、“色彩模式”等关键术语(如图9)。另外,点击“资源”按钮,可以添加学习者可能需要的各种资源文件、外部网站地址等,供学习者在使用课件时进行下载或浏览。

图9 置词汇表

6.课件的预览与

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点击“预览”按钮查看课件运行效果,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软件提供的三种预览模式:对单张幻灯片预览、单个场景预览和整个课件预览。课件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环节。如图10所示,在主页菜单选项卡下面,点击“”按钮,打开“”对话框。默认的课件格式为web形式,教师也通过选定“包括HTML5输出”和“在iOS或Android上使用Articulate Mobile Player”复选框,将课件为移动终端版本的课件。

图10 课件的

四、小结

在倡导个性化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今天,高质量、高水平的交互式网络课件是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的前提和基础。Storyline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实用性与操作简单性,使得网络课件的开发变得非常简单。特别是其非编程的互动效果设计方式,让普通教师可以摆脱技术的束缚,全心设计和开发高质量的互动网络课件。虽然,目前还没有太多的教师关注Storyline,但笔者相信,随着中文版的推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并选择Storyline作为课件开发工具。Storyline在精品网络课件开发方面也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Create interactivee-learning [DB/OL]. https://articulate.com/products/storyline-why.php.

[2]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 教育,2004,(3).

[3] 黄如民.多媒体课件及其交互特性[J].现代教育技术,2009,(9).

[4] Publishing a Project for iPad or HTML5 [DB/OL]. http://community.articulate.com/tutorials/products/publishing-a- project-for-ipad-or-html5.aspx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魔灯(Moodle);自主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137-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探究和解决问题中学习。[1]魔灯(Moodle)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创设基于MOODLE网络平台的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性学习环境,是对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丰富新课改下信息技术网络学习新环境的一种实践。

一、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性学习平台的构建

魔灯(Moodle)全称是“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CMS)之一。Moodle平台作为一种网络课程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基于Moodle平台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借助Moodle这个平台,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从中掌握探究性学习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在掌握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2]魔灯(Moodle)以其“多层次、交互式”的特点,使自主探究性学习焕发着新的魅力。

在Moodle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注重由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营造探索氛围,评价探究的得失。因此,笔者认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性学习平台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任务为引导,关注学习内容的呈现、学习资源的创建、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置等方面。

(一)学习内容的呈现:综合分析,选择恰当呈现版式

Moodle平台中课程版式的选择有:每周课程呈现版式、话题呈现版式或者特定讨论话题的群体版式。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模块和实践操作模块,为适应自主探究性学习,理论模块尽量用一些生动的文本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伴有一定的图片界说,因为Moodle平台是开放源代码的,教师可以自行编辑。一般情况下,对于实践操作模块内容的呈现,可以选择话题呈现版式,而对于理论模块内容的呈现,选择特定讨论话题群体版式更有效适合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二)学习资源的创建:丰富实用,示范引领

精良的网络学习资源,使学习者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而不仅仅是被动的读、听和看,在Moodle环境下,“资源”是一个把教学内容导入课程的主要工具,可以是一个简单文本页、标签、文件上传、网页链接、Wiki 等。

基于Moodle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所提供的学习资源首先要到起到抛砖引玉、示范引领的作用。其次学习资源要设计成包含尽可能多的人际交流的特征,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在学习资源中得到很好的解释。我们可以利用Moodle平台的网页链接、标签等功能来搭建超级链接的自主探究学习平台,导航清晰,学生能方便、迅速查看相关的信息资源。

(三)学习活动的设计:关注交互性活动,提供多种交互渠道

社会建构主义理念特别强调指出学生的活动对学习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完成活动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到Moodle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中。魔灯(Moodle)正是基于这种理论而建立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往、与社会互动的平台。基于Moodle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除了常规课堂的教学活动以外,我们更要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这些交互性活动将能有效促进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进展。

Moodle平台提供的活动有十多种,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能够进行人性化的交互设计,根据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常用的学习活动如下:

1.“专题讨论、讨论区、聊天室”等功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愿望,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实时交互式交流,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2.“投票”功能则能快速、真实、动态给教师以反馈,让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同时,简单快捷的创建和使用方法,不会增加师生的负担和压力,效果却很好,可以成为学生协作探究的学习平台。

3.“作业”活动功能:Moodle提供了在线文本、上传单个文件、高级文件上传、离线项目活动等多个交互渠道,可以让我们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

这些活动都是在网络环境下完成的,反馈的教学信息快捷、全面、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

(四)学习评价的设置:多样化的评价的设计和实施

魔灯(Moodle)系统注重多样化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在此平台上能轻松地实现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自我评价、同侪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此上种种与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实现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标点亮了明灯。

1.教师评价:一方面,学生将在课堂中完成的任务,教师在Moodle平台上对学生的作品直接给出评价分数和评价信息。另一方面,教师根据专题讨论区、聊天室等交互活动的情况,全程跟踪学习活动的进程,包括查看学生访问课程的次数、学生参与教学模块的情况、对同学所作的评价等,教师依据以上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同侪互评:在Moodle课程中,专题讨论区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自由交流、分享学习知识,还可以将自己了解的知识添加到讨论区中,通过同侪互评交流思想、发现问题并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承担指导者的作用,及时提醒和鼓励。

二、一堂基于魔灯的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性学习课例的分析

《分支结构》是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信息技术》初中第二册第二章《程序设计初步》第5节的内容,本课是《程序设计初步》教学中一个基础内容,也是学生理解、掌握程序设计的一个转折点。它是建立在学生已学习的顺序结构的基础之上,为后续学习循环结构作了铺垫。本课利用开放的Moodle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教学活动关注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进行。[4]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按照观察与体会、分析与了解、仿效与改变、巩固与提高、反思与小结五个学习环节展开教学活动过程。

本节课的开端,为了能快速调动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动机,利用Moodle的“网页资源”提供情景故事《你有口令吗》,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提供在线游戏资源,学生下载并打开猜口令小游戏,在感知游戏运行过程中,促进对新知的思考,引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在分析与了解学习活动环节中,课程设置充分利用Moodle的网页、文本页资源,提供密码验证游戏的程序段,同时链接到主要的英语关键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助阅读分析程序段,通过同伴研讨了解程序段实现的功能。同时创建分支结构的词汇表,以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结合对游戏的体会,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资源和教师归纳,通过本环节的自主探究,初步获得对新知的了解。

在“仿效与改变”学习环节中,活动任务的呈现使用了网页资源、在线作业、投票等多种形式,学生能直观看到作业,教师也能更方便查看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每个活动任务都利用网页资源链接到相应的学习帮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帮助,这样细致充分的帮助能更好支撑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也体现了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教学。在本环节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基本能自主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关注讨论区的答疑和查看作业的上交情况,整个过程中Moodle成为了师生、生生双向交流的有效支持平台。

为了保证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进行,本课还创建学习疑难讨论区,在讨论区内,学生通过同伴互评交流思想、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相互评价研讨也有利于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本课通过“测验”活动检测学习效果,在测验活动后,学生能实时看到个人成绩,教师也能在后台查看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包括平均分、正确率甚至每个学生答题时间、登陆情况等都能跟踪显示。完成测验的学生进入聊天室,教师及时关注聊天室的情况,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反思本节课的学习。

三、研究反思与小结

反思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从整体来说,Moodle不失为一款优秀的e-learning平台,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上学习环境。虽然由于其自身设计上存在的问题,系统运行尚不够稳定,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对学生的自控能力、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都要求较高,构建基于Moodle 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暂时难以在大范围内推广普及。但是,多年的实践经验也令我惊喜,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比,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更容易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老师更容易作为指导者,学生能够与老师及时沟通交流。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Moodle平台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值得尝试和实践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教基[2000]35号[Z].

[2]黎加厚,冯均芳,黎加厚教授答魔灯Moodle的相关问题,信息技术教育,2006,12.

[3]向小艳.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外教育研究,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Flash商务英语;课件;设计;制作

伴随着网络与流媒体的高速发展,在多媒体课件制作领域,Flash起到了越来越的作用。Flash不仅能导入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各种媒体,本身又是功能强大的动画制作软件,还具备完善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实现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交互功能。

1 开发Flash商务英语课件的作用

中专学生的认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其效果有赖于丰富的表象,例如声音、色彩、动画等。把FLASH商务英语课件引入课堂,能把知识转化成多媒体资料,结合生动的视频音频信息,互动游戏练习,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课堂中使用FLASH商务英语课件能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通过它实现信息共享、人机交互和及时反馈,使学生学得乐意,学得扎实,学得满足。而要发挥Flash课件的优势关键在于软件设计,必须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目的。

2 Flash商务英语课件的教学特点

以Flas课件为主体的Flash教育资源有以下的教学特点:

2.1 课件小,方便携带

Flash是一个矢量动画工具,生成的.SWF文件所占内存很小,方便携带与传播。也可成EXE可执行文件,就算未安装播放器也可以演示。Flas是很有利于用户下载、携带、演示、异地修改和交流的。

2.2 课件交互性强,有利于互动式教学

Flas结合元件于Action Script脚本语言的编写,能实现各种各样的多媒体互动交流,有助于课堂中的教与学效果。在商务英语课件中,导航、听力、练习、小结都使用了交互的手法,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3 课件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Flash课件能体现出很强的亲合力,学生喜欢色彩强烈、动作夸张的形象,在动画的制作中采用语言、音乐、图画为背景来创设友好的内容环境,设计卡通形象,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课件兼容性高,能灵活使用各种多媒体素材

Flas能灵活地兼容各种多媒体资料,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在开发课件的过程中,既可以利用系统自带的图像、按钮、声音、影片4类素材,也可以“素材库”方式打开其它.FLA文件,将其中图符作为素材来用,还可以“导入”外部的各种多媒体素材。

2.5 课件适应性强,能广泛使用到其他平台的软件当中

Flas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被集成到多种多媒体软件当中进行使用。例如,PowerPoint、Authorware等网络多媒体集成工具。同时,也可以集成到网页制作工具中,制作成教学网页。

3 商务英语课件的设计思路

3.1 界面设计

课件界面的设计上力求体现简单美观,操作性强的特点。把整个界面分成三个大部分:顶部为课程单元与标题,左边为学习导航菜单,中间为学习内容展示区(见图1)。课程单元、标题和导航菜单为固定部分,方便学生操作;学习内容展示根据导航菜单的操作而改变。学生能直观地学习,随时切换学习的内容,灵活方便。

在界面的设计中,采用了全屏幕的效果。代码如下:

Fscommand ("Fullscreen","True")

3.2 导航菜单设计

导航菜单主要根据单元内容的需要设计,从导入、课前知识、总体学习、分段学习、练习和评论几个大部分组成(见图2)。根据教学设计的原则,学生能从导入到学习再通过练习进行知识点回顾,达到单元学习的目的。导航的设计除了方便教师上课演示外,还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优越性。

除了固定的导航菜单外,每个部分的内容通过过渡按钮跳转。设置于课件的右下角,导航的操作务求简单,方便学生使用。

图1 界面设计示意图

图2 导航菜单的设计

3.3 内容设计

①角色的塑造

商务英语的课文学习较为枯燥,且通过大量生词和句子来读懂文章,对于中专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内容设计上,为文章配上插图,用生动角色阐述文章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②多媒体素材的使用

在内容的设计中,广泛使用了文字、图片和音频素材,丰富了课件的内容色彩。在课文的导入学习中,充分使用图片对学生进行提问和文章作者介绍,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英语学习中听力十分重要,在课件的制作中,特意加入了大量的文章阅读,让学生边听边学。而且音频文件可以制作成流格式,通过播放按钮控制停止于播放,既能一次性听完,也可以随时停止,进行讲解。

③交互练习的设计

针对单元的练习与单词的理解,课件中大量使用了交互功能。当要显示答案的时候,点击问题就可以出现,方便快捷。同时,问题的交互形式多样,有问答题、填空题、翻译题等。通过交互的使用,教师可以设定情景让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寻找答案。

4 商务英语课件的制作重点

4.1 多媒体素材的使用

多媒体素材主要包括了图片、音频与视频。课件的图片进过处理与美化后通过Flash软件的【导入到库】命令,可以从库里拖放到场景或者元件中使用。

音频文件主要以MP3文件为主,处理完成后,同样使用【导入】命令就可以加入到Flash软件中了。

4.2 课件的进入与交互式菜单是实现

课件的开场设置了一个中国脸谱的变换效果,同时也作为一个按钮,点击进入课件学习。该按钮制作了鼠标跟随效果,让按钮能跟随鼠标移动。

鼠标跟随效果的制作请见表1。

表1 鼠标跟随效果的制作

进入按钮的制作请见表2。

表2 进入按钮的制作

菜单的交互设计使用按钮完成。当动画停止在某个帧的时候,通过按钮的点击就可以激活时间轴,并跳转到该按钮的内容并显示

跳转效果的实现请见表3。

表3 跳转效果的实现

由于按钮被放置于一个影片剪辑中,因此,要控制场景中的帧跳转必须使用“_root”回到场景的参数。同时,由于课件的设计需要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音乐效果,在按钮的跳转过程中,能把前一个内容的声音停止,播放下一个内容的音乐,以免混淆。

4.3 交互练习题的实现

在交互练习题的实现中,主要使用的影片剪辑元件、热区按钮元件和程序进行控制。把需要进行交互的内容制作成影片剪辑元件,在影片剪辑元件中进行内容的制作和时间轴的控制。通过这个方法,就可以把不同的内容进行归类,除了程序更加清晰以外,也方便日后的修改(见图3)。

图3 时间轴的设计

对于交互按钮的使用,课件中主要应用到热区按钮元件。该元件是一个透明的按钮,只作为一个区域存在,只要覆盖于需要点击的物件上,就能实现按钮的功能(见图3)。对于有几百个按钮的课件,利用热区按钮元件能大大减少了按钮制作的时间,也提高了课件的执行时间。热区按钮元件,一般使用跳转帧的方式控制交互,常用的方法请见表4。

表4 热区按钮元件

4.4 音频文件的操作

在课件的制作中,主要使用到文章的分段阅读效果。因此音频文件需要分段进行播放,同时要加入语言控制声音的播放效果。在制作的声音的过程中,为不同内容的帧进行命名,以方便随时跳转到需要的帧上(见图4)。

图4 帧的命名

控制声音的播放与停止请见表5。

表5 控制声音的播放与停止

随着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的需要,利用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CAI课件制作的主流。而Flash课件制作的成效除了依靠软件和制作技巧外,更多的是要课件制作者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好的Flash课件可以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因此,作为Flash课件的设计与开发,还是要立足于教学,只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体现Flash课件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course is the summary and sublim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Art.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theory course is often unsatisfactory because of the extensive way of arranging courses, the machine preparing for the lesson, the old way of teaching, and the single examination method and so 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 path of theoretical course from four aspects: scientifically arranging courses, revising teaching materials,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improving examin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art design; theoretical course; reform; path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肇始于十九世纪后半叶,经历了“工艺传习―图案设计―工艺美术―艺术设计”这一历史进程,[1]同时,艺术设计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从目前来看,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包括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几个方向。课程设置主要是三大类:第一是学科基础课程,如三大构成、设计素描、设计色彩、Visual Basic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课程;第二类是各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室内空间设计、版式设计、交互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各类产品设计等;第三类是理论课程,其中又包括史论课、概论课和设计理论课,如中外工艺美术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家具史、现代设计史、艺术概论、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文化等。[2]事实上,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它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鉴赏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基于此,笔者拟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分析理?课程存在的弊端,提出相应的创新改革方案,以就教于方家。

1 理论课程存在的弊端

虽从数量上看,理论课程占了比较大比例,但是绝大多数艺术院校或者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实践为重的,学生的重心也放在如何设计并制作出“实物”,参加各类设计比赛,理论对她们来说似乎是“虚”的东西。这就造成了理论课程排课方式简单粗放、备课方式机械重复、授课方式陈旧单调、考核方式单一等四大弊端。

1.1 排课方式粗放

合班上课效果不如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时有限,而理论课程的数量又比较多,因此理论课程基本上是合班上课,最多的达到七个班合班,人数在210人左右。这样任课老师无法在短时间内熟悉每位同学的基本情况,上课的过程中也无法全面掌握学生听课的状态。为了更好地了解理论课合班上课的效果,笔者专门对学生做了简单的调查,数据表明,认为合班上课听课无干扰的占6.9%,认为有一定干扰的占29.8%,认为干扰比较大的占63.3%。这说明合班上课超过一定人数后,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课程内容有重复。理论课程门类众多,不可避免地有重复和交叉的内容,如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家具史、现代设计史这三门课程,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是世界现代设计史本身就包含了世界家具史、现代设计史的部分内容。类似的还有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导论部分或第一章往往都对“设计”的概念、内涵、发展等问题做出论述,内容大同小异。

1.2 备课方式机械

教材一成不变。艺术设计属于前沿学科,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变化都非常快,作为设计实践的总结和提升,理论也不是亘古不变的。但是很多高校订购的教材几乎没有变化,许多教材的编写甚至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新方法、新问题、新发现都没有及时补充到教材中来。

备课照搬教材。教材的编写和设计实践、考古发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要及时关注学术界新动态。以工艺美术史为例,田自秉先生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史料丰富、图录详尽,堪称经典,然而由于时代的原因,该书主要汇集和整理了我国自原始社会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以来的工艺美术史料,一些新文物、新发现没能编写进去,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及时补充说明。

1.3 授课方式陈旧

相较于实践操作类课程,理论课程比较抽象晦涩,需要学生有一定理论基础,这恰恰是艺术类学生的短板,因此理论课在授课方式上本身也是一种挑战。目前理论课主流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授课,虽然有了多媒体设备,可通过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图片及案例,但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的状态,也很难切实参与到课堂中来,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消磨,谈不上激发创新思维或提高审美能力。

1.4 考查方式单一

卷面考试。理论课程通行的考查方式是试卷考试,开卷或闭卷。题型基本上是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这几大类,且试卷的内容几乎年年雷同。学生即便不上课,临考前通过囫囵吞枣式背书也基本上能过关,这种方式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

课程论文。基于试卷考试的弊端,有些理论课采用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查。由于论文通常在结课后两周左右就需要提交,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查找文献、阅读并分析文献,因此常常出?F雷同、抄袭的论文。不仅如此,论文提交、批阅完了之后,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没有时间和场地专门就论文进行分析和交流,因而对理论问题的认识依然没有提升。

2 理论课程改革的路径

2.1 精简课程数量,科学安排课程

理论课程宁精勿滥,在课程的选择上,可根据专业的需要选择几门与专业契合度高的理论课程。在安排专业课教师的同时,教师之间要及时沟通,对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做进一步统筹,避免相同的内容反复讲授。如“设计心理学”、“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课程都会涉及到对“设计”这一概念的阐述,那么这三门课程的教师则需要提前沟通,最早讲授的一门课对概念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他两门课程则一两句话带过,避免重复。

此外,在安排授课时间的时候,注意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有效衔接。绝大多数高校艺术理论课安排在大一、大二,而且是理论课先行,即理论课全部结束之后安排设计专业课程。理论课程本身就比较抽象晦涩,如果把理论课与专业课割裂开来,学生学到的可能就是一些生硬的概念,无法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应该和专业课程穿插或平行设置,如“中外工艺美术史”可以和“漆饰产品设计”、“陶艺产品设计”或“金属工艺产品设计”等实践操作类课程平行,学生既可以了解这些产品的发展历程,同时掌握其制作工艺,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合一。

2.2 备课详略得当,合理修改教材

教材的编写要兼顾体例的完整性,所以导论或第一章常常对概念性的问题做详细分析。但是一门理论课的课时通常只有32节,以史论课为例,在短短的32节课里,要完整地将世界设计史或者中外工艺美术史的发生、发展、背景、内涵和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逐一分析,时间显然是很紧迫的,所以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选择上课的内容,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可以简单讲解。比如《设计与文化》(庾萍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这门课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介绍“什么是设计”、“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设计文化”,这三章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合并为一章,甚至一章中的一节,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对设计的具体影响上。

自古教学相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接受理解程度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自己编写相应的教材,这对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也是极大的提升。

2.3 提升授课质量,以学生为中心

衡量一门课的价值,最重要的标准是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其适用性和优势,可以体现教师在某一学科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此模式建立在教师绝对权威、学生具备相当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上课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核心是学生的主动、有效参与,基于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本人采取两种方式,第一,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为学生提问环节,安排两次提问的机会,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先由全班同学集体思考讨论,最后再做小结。第二,每学期安排两个课时,由学生自己报名来讲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内容,时间可以安排在期中或者期末。这一目标在第一节课上课的时候便交代给学生,学生从开课第一天起就要思考自己讲课的内容,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自然也会更主动地学习。

2.4 完善考查机制,追加考后反馈

单一的试卷或论文的考查方式常常会带来片面的结果。笔者认为,在试卷和论文的基础上,学生课上的发言、讨论、PPT制作讲解,课后的思考总结、与老师就某一主题的交流和心得都可以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出现学生不重视课堂,考试的时候仅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的局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3]

此外,考查的结果必然会反映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薄弱点,但是一般来说,考试结束也就意味着某门课程的结束,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上的薄弱点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修正。因此笔者建议,在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教师可以专门组织一个考后反馈的环节,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补充,这种反馈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集中讨论的形式。

交互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第5篇

我们认为,在教学转化中促进学生素质养成是要有前提的,就是要备好一类课。为什么要备好一类课,而不是以前备一节课、上一节课、评一节课的习惯思维呢?在过去,我们比较关注知识传递,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知识理解、公式把握,然后运用公式、运用结论来解题,最后获得这个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和考试成绩的提高,所以我们只要备一节课、上一节课、评一节课。当然,我不是说过去这种“备一节课”的方式不好,它有好的一面,那就是通过这样一节节课的点状教学,会产生一种“知识累加”的效应。但是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社会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即“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人”,所以学校教学就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更要以学生的素质养成为目的。那么要养成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要养成学生主动发展的意愿、结构迁移的能力、研究方法的把握、思维品质的提升、思想文化的感悟以及我们数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形成,等等。要实现这样的养成目标,显然不是一节课就能达成的,所以就要从学生素质养成的长远意义上去备好一类课,上好具有关联意义的每一节课。然后依据学生是否有素质养成来评课。

根据这样一个题解,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学转化为什么艰难?为什么学生难以养成?第二部分,备好一类的课才可能有教学中的真正转化。首先需要进行上位的结构关联的整体策划。第三部分,在上位的整体策划基础上,进行下位的互动生成的具体设计。在我们看来,如果没有这样结构关联的整体策划和互动生成的具体设计,没有两者之间的有机构成和综合融通,就难以有教学中的真正转化和素质养成。

教学转化为什么艰难?

教学转化何以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忽视教学的互动生成。

有这样一个问题:用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围成多少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有怎样的联系?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是怎么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请看下面的片断:

第一个学生说,圈出的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32平方厘米。老师在长、宽、面积的下方板书数据;第二个学生说,围出的长方形长6厘米,宽6厘米,面积是36平方厘米,老师空出一定的位置后板书数据,老师后面的板书就开始见缝插针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板书如下所示: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首先,学生个体的思维是单一的。每个学生只提供了一个答案,到了老师这里答案就完整了,那是通过几个学生不同的答案“凑”出来的完整;其次,学生交流过程中因“随机”带来的混乱,到了老师这里变得非常有条理(见板书)。所以,这样的教学过程最终就变成了“练”老师自己思维的一个过程。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就是开放题教学中封闭的“打捞现象”,是教师教学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它直接导致了教学中转化的缺乏,也就是教学转化的艰难之所在。因为教师只关注开放题的设计,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困难障碍与思维状态,忽视了问题解决过程的开放和教学的互动生成;只关注开放题标准答案的寻找,忽视了通过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障碍,忽视了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说到底,教师还没有把自己对教学理念的认识、对数学价值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正转化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体悟。

第二,忽视知识的整体关联。

某教材关于“垂直与平行”的编排是这样的:第一课时,垂直的定义、画法和性质;第二课时,平行的定义、画法和性质。

教师的教学当然是尊重教材,第一课时是什么就教什么。那么这样的教学会导致什么呢?由于教材没有关于这个知识的整体呈现,学生对两条直线各种位置关系就缺乏整体认识,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在缺乏整体认识的背景下进入到局部知识的垂直、平行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和盲目状态,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投入和主动参与。被动和盲目产生的原因就是知识编排的“割裂现象”,割裂了知识整体之间内在的联系,割裂了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

现在的教学中虽然有很多令学生“主动”的活动设计,如实验活动、操作活动、合作活动等,但是教师关注形式上、肢体上的“动”比较多,关注学生思维参与、思维积极的“动”比较少,这样的主动就是打引号的,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是被动的。

第三,忽视学生的过程经历。

新课程非常强调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有过程经历、过程体验。教师的教学中不乏活动设计,不乏情景创设,但是学生到底有没有过程经历呢?以概念教学为例来说明:

以往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教师习惯从一个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概念,然后辨析比较概念,最后运用概念解题。例如,几分之一的教学,老师用多媒体情境引入,谁谁谁要过生日了,现在有一个生日蛋糕,分给两个人,怎么分公平呢?好,平均分。多媒体演示“一分为二”的过程。老师说,一个蛋糕用数字1表示,半个蛋糕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来,你来说。哦,你居然知道二分之一啊,你真棒!然后开始板书二分之一,强调语言表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接下去,如果要平均分成三份呢?学生就开始形式地演绎老师的话语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三分之一”,后面依次类推……这里值得思考两个问题:其一,二分之一确实是脱离了蛋糕这一具体的实物的情境,被抽象出来了,但是请问是谁抽象的呢?要么个别学生替代抽象。群体学生实际上没有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要么老师替代抽象。学生实际上没有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其二,在这样一个单一情境里,学生对二分之一的内涵有没有丰富的认识呢?显然,由于情境的单一,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二分之一内涵认识的单一。所以初中数学老师问学生,二分之一表示什么?学生常常脱口而出,二分之一表示半个蛋糕。初中老师就责怪小学老师,你们怎么讲概念的?二分之一的内涵非常丰富,怎么就变成半个蛋糕了呢?这就是单一的情境引入“惹的祸”。

概念怎样教学才会有学生的过程经历呢?那就是让学生在大量的现实材料中去经历材料的辨析比较,发现它的本质属性,不是个别学生发现,不是老师发现,而是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发现的过程当中,去进行发现的思维以及发现了以后的思维外显的表达,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经历概念本质属性的剥离和抽取的过程。用下图表示:

上面我讲了很多教学转化中的艰难。课堂中要有这样的真正的素质养成,任重道远。那么我们怎么在教学中进行学生的素质养成呢?就需要教师从过去备一节课的习惯思维转换到整体的备一类课思维。

教学转化的上位设计:结构关联的整体策划

“新基础教育”研究关于数学教学结构关联的整体策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纵向知识结构关联的整体策划。

所谓纵向知识结构关联,就是围绕不同年级知识纵向关联起来进行长程的整体设计,通过一个长程的连续递进的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的养成。例如,低年段的长度概念、长度度量单位的教学,中年段的面积概念、面积度量单位的教学,高年段的体积概念、体积的度量单位的教学,这些知识虽然在不同的年级,但它们是一类纵向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现的是线、面、体三维空间概念和度量单位的一类课,我们需要把这一类课进行关联思考和整体设计。前面的课要培养学生怎样的学习方法的基础,学生形成和积累了哪些经验。今天的课如何利用这些经验和方法提供学生主动迁移和学习的机会。又为后面的课做哪些方面的准备与渗透。这样就把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学习关联起来了,体现的是学生养成的长程思考与整体设计。用这种方式备一类课,教师的思维就开始有系统思维和整体策划的能力了。

再以认识周长的教学为例。为开发周长概念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我们一方面关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来龙去脉的体现,通过“材料感知一聚类分析一归纳提炼”的过程进行结构设计,努力引导学生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感悟周长概念的丰富内涵与本质;另一方面关注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的体现,努力引导学生根据周长与物体表面积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这类知识学习的过程结构与方法结构。所以,从知识纵向关系的角度进行长程的整体设计,遵循由面到体的认识过程,运用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把握面的周长与体的表面积之间内在关系,从而实现知识之间的结构迁移,即以周长认识为教学结构的过程,物体表面积的认识为运用结构的过程;以三角形与四边形周长计算的思维策略的把握为教学结构的过程,以三棱柱与四棱柱表面积计算的思维策略的把握为运用结构的过程;以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把握与变式练习为教学结构的过程,以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把握与变式练习为运用结构的过程。

第二,横向知识结构关联的整体策划。

所谓横向知识的结构关联,就是围绕一个单元知识横向关联起来进行单元的整体设计,通过一个单元的连续递进的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的养成。比如,口算、估算、笔算、简算四算融合的单元教学。它的单元连续递进的整体设计是:第一课时,整体进入了解这个单元知识学习的各种类型,然后进入到口算学习。第二课时,估算为主,在估的过程中可以渗透笔算。第三课时,笔算为主,估算融在其中,渗透简算。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是教学有主有次,既有底线要求,又有高标引领的一种综合融通的教学格局。不是过去单一线性的教学方式,而是融合四算关系、体现有机灵动的教学方式。

又如,垂直与平行的单元教学。它的单元连续递进的整体设计是:第一课时,整体认识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而且要根据前面我们讲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来进行设计。第二课时,认识垂直。第三课时,认识平行。

再以认识周长的教学为例,我们遵循由上位到下位的认识过程,运用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概念的丰富内涵与图形周长计算的思维策略。即第一课时为周长的概念认识,第二课时为三角形与四边形周长计算的思维策略的把握,第三课时为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把握与变式练习。所以,周长认识的教学设计是基于知识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及其形成过程综合思考而进行的整体设计。

无论是纵向长程的整体设计,还是横向单元的整体设计,都要注意形成每节课之间具有关联意义的教学,才有可能促进教学中的真实转化和学生养成。为此,在整体设计中还要有意识地自觉运用三大教学策略来体现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整体感悟的策略、长程两段的策略和融合渗透的策略。首先,在一个教学长段或教学单元起始课的教学中,要运用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这个教学长段或教学单元的知识背景与类型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其次,由于一个教学长段或教学单元是同一类知识,前面内容的教学以知识结构、过程结构和方法结构为主,到后面内容的教学就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结构经历这样的过程主动学习,来实现对同类知识的主动迁移。而学生的素质养成是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所以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结构阶段是慢速的,在运用结构阶段则是加速的,教学过程的结构是灵活的,学生的整体发展才有可能在灵活递进要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最后,在每天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体现融合渗透的策略,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渗透哪些思想方法、思想文化、思维策略以及通过哪些高标引领来促进学生的素质养成和提升。

教学转化的下位设计:互动生成的具体设计

从师生交往互动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过程内在的一般展开逻辑,主要由“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等三个相对区别又有内在关联的步骤组成。其中,“有向开放”是过程展开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前提条件,“交互反馈”是过程互动具有推进性意义的必要手段,“集聚生成”是过程推进具有提升性意义的必然结果。它们的内在关系与逻辑可概括为如图2所示的流程。

就具体设计而言,应遵循四大原则。

一是“读学生”的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解读学生前在的已有经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包括知识经验的激活和生活经验的利用;其二,解读学生潜在的可能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也就是学生学习今天的知识困难在哪里,对困难的分析要具体,教学转化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障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其三,解读学生的差异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即不同年级的差异,班级里面不同学生的差异。这样的学生研究与解读,其实就是在研究学生有什么,缺什么,还需要提升什么,会遇到哪些困难,而不是防止他出错误。防止出错,这不是科学的思维探究方式的培养。我们要直面错误,直面差异,利用差异来帮助学生生成。

二是“读教材”的原则。前面的纵向知识关联、横向知识关联,其实就是一个读教材的过程,当然还包括把符号知识还原加工,帮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等等,这些都是对教材文本资源的开发与解读。

三是目标“有层次”的原则。由于是备一类课,所以目标设计要体现三个层次:其一,整体性设计一类课教学总体的全程目标;其二,连续性设计阶段教学的递进目标;其三,针对性设计一节课教学具体的弹性目标。

四是开放弹性的原则。就是按照互动生成的展开逻辑,围绕课堂教学大问题解决过程进行“三放三收”的交互设计(这里的“三”是复数概念,一般课堂教学以三个左右的大问题为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开放性的设计,大问题的设计,重心下移的设计,信息回收的设计。

以加权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为例:全课要解决三个大问题:如果要配置巧克力与水果糖混合的什锦糖,会有哪些情况?巧克力多时,什锦糖的单价会有什么规律?水果糖多时,什锦糖的单价会有什么规律?一样多时,什锦糖的单价又会有什么规律?

第一放:以配置5千克什锦糖为例,将1千克水果糖和4千克巧克力配置成的什锦糖,可以怎样确定单价?第一收:利用学生资源互动生成什锦糖单价的数量关系。

第二放:学生各自配置5千克巧克力多的什锦糖并计算其单价,怎样思考和研究才能发现巧克力多时的什锦糖的单价会有什么规律?第二收:体会有序研究的好处,发现巧克力多时的什锦糖单价越来越偏向巧克力的价格。

第三放和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配置水果糖多的什锦糖并计算其单价,验证水果糖多时的什锦糖单价的走向和变化趋势。

第四放和收:学生计算巧克力和水果糖一样多的什锦糖单价。

教学只要开放并重心下移,学生就一定会生成丰富的基础性资源,这为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互动性资源。为促进教学的互动生成,教师要注意分析研究和利用学生的资源,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认识的丰富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一般来说,利用学生资源形成互动过程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点拨尝试的互动过程,即通过资源的串联加工来促进生成;第二种是辨析提升的互动过程,即通过资源的并联比较来促进生成;第三种是有机关联的互动过程,即通过资源的综合融通来促进生成。为此,特别要注意克服知识教学的课与课之间关系沟通中的割裂,体现沟通关联的有机性;注意克服知识教学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割裂,体现过渡关联的有机性;注意克服思维顺逆之间转换中的割裂,体现转换关联的有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