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阐述了武警特色文化体系的基本架构,探讨了武警特色文化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及途径。指出要优化资源配置,为武警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搭好平台;充分挖掘潜力,为武警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拓宽渠道;健全完善机制,为武警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
武警部队;特色文化体系;基本内容;关键环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从而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同等重要、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武警部队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就应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推动特色文化建设,增强部队的软实力,为建设现代化武警、有效履行职责使命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一、武警特色文化体系的基本架构
文化体系是部队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引领官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向导。构建武警特色文化体系,必须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结合武警部队的性质宗旨、职能使命以及官兵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广泛吸收传统文化、现代流行文化和国外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符合时代特点、适应使命要求、满足官兵需要、具有武警特色的文化氛围。
1、以强化忠诚卫士意识为牵引构建传统文化
军队传统文化历经人民军队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创造,集中体现了部队使命要求、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武警部队是党绝对领导下的、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体现了武警部队的性质宗旨和职能使命。因此,必须把强化忠诚卫士意识为核心的军队传统文化作为武警特色文化体系的首要内容。采取编修警史、建立完善荣誉室、警史馆、组织学习武警部队及本单位成长壮大史等方法,弘扬军队优良传统,强化官兵政治信仰;广泛开展唱红色歌曲、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写红色日记等群众性红色文化活动,增强官兵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引导广大官兵牢记武警部队的神圣职责,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面对诱惑不变节,强敌面前不屈膝,威逼面前不放弃,忠实践行“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甘愿奉献一切”的铮铮誓言。
2、以强化“四个特别”精神为核心构建战斗文化
武警部队始终处于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和邪恶势力的最前沿,这一特殊使命决定了警营文化建设必须要继承顽强的战斗风格。要把胡主席提出的“政治特别坚定、军事特别过硬、反应特别迅捷、作风特别顽强”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特别”精神作为武警战斗文化的核心,着眼执勤处突和反恐任务实际,采取拉横幅、贴标语、搞鼓动等方法,加强训练场、驻训地、演习场战斗氛围的营造,引导官兵自觉克服和平麻痹思想,牢固树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宣传车、野战数字影音设备等野战文化装备器材的作用,搭建野战文化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战地文化活动,激发官兵的训练战斗热情,强化广大官兵“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政治责任感,随时做好上一线打头阵的思想准备;广泛开展战法研究演练,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引导官兵面对凶残的敌人不退缩,身处险境不畏惧,塑造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3、以强化信息主导意识为引领构建网络文化
新形势下,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放大器。大力加强警营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提高网络文化的竞争力,是适应官兵需求、抵御有害网络信息、增强文化工作时代感的必然要求。要把保持武警部队性质宗旨、弘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作为网络文化的主旋律,用主流文化抵制“信息垃圾”,增强网络文化的政治性;要立足官兵文化需求,利用和借鉴现代传媒技术,丰富文化教育资源,增强网络文化的吸引力;要通过构建“警营博客”,开辟“网上图书馆”、“网上影院”、“网上论坛”等栏目,建立“网上文化超市”,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对抗”、“网络竞赛”和网上影视书评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增强网络文化的趣味性;要合理借鉴并使用好网络流行语言,赋予其浓厚的警营色彩并为广大官兵所接受认同;要紧密结合部队职能使命和青年官兵特点,开发和改造具有武警特色的军事网络游戏,争夺网络阵地,促进中心工作。
4、以强化守法护法意识为目标构建法制文化
必备的法律素质是武警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警官兵完成任务的内在要求。武警部队作为一支执法护法的部队,必须将法制文化作为特色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要加强条令条例及法律常识的普及学习,增强官兵的条令和法规意识,引导官兵自觉在法律法规和条令条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法、守法氛围;要培养官兵依法履职意识,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充分运用法律这个特殊武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实际行动维护法律的尊严,树立武警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要把廉政文化作为法制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好书、学典型、树新风”等形式,穿插和融入到特色文化体系中,使广大官兵在耳濡目染、亲身感受中受到教育,明辨是非,陶冶情操。
二、武警特色文化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措施
武警特色文化体系建设,必须着眼现代化武警建设和新时期官兵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广大官兵的主体作用,不断丰富资源、拓展途径、完善机制,努力把武警部队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摘要本文通过江西充分利用本土的民间艺术、传统特色产业等民族元素发展其文化创意产业的阐述,说明在民族元素运用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应注重民族元素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美学品格。
关键词:民族元素 江西 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借助人的创意智慧,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进而生成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一种满足消费者精神及情感需要的体验经济。将知识与科技结合,创造出高经济价值,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鲜明特点。我国在《“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应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内各大城市为发展该产业纷纷推出各种政策,划拨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正是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江西省也逐步重视本省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江西文化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文风鼎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颇具特色,这些有形与无形的资产,蕴含了无限的文化商机。这些都可为江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亮点。
二 民族元素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
1 江特的民间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
江西拥有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如赣剧、采茶戏、傩舞、山歌等,这些民间艺术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历史底蕴,将民间艺术与文化创意结合,将更大、更好地发挥民间艺术的艺术价值,增加其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发掘这些民间艺术文化中的创意产业资源,也是对江西本土文化的重构与再造。傩舞在旅游中的创意开发,则是一个较好的例子。
傩舞也称之为“舞鬼戏”,起源于原始祭祀,最初用于“驱逐四方疫鬼”,是我们的祖先在祭祀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之一。“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在傩舞表演的时候,一般需要音乐的伴奏,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以鼓、锣等打击乐为主,形式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傩舞表演风格也多样,既可表现为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特色;又可表现出气势壮观磅礴,动作刚劲有力的风格。傩舞发展到现在,它的祭祀色彩已逐步淡化,更多地体现为歌舞形式的娱乐悦意特点。我们正可利用傩舞的这个特点,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以婺源傩舞为例,婺源在其近几年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正是利用了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使其旅游业不仅局限于自然景观,还丰富了人文景观的内容,以此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婺源傩舞包含丰富的神话内容,而且有些舞步能与现代舞曲的节奏合拍。如独舞《开天辟地》、双人舞《后羿射日》,既可用傩乐来表演,又可以用现代迪斯科、伦巴、探戈来伴奏。用古老的傩乐伴奏表演出来的傩舞,可让观赏者领略到原始舞蹈的魅力;用现代音乐伴奏表演出来的傩舞,又可让游人在观看古代舞姿中,享受到现代乐感。婺源将传统傩舞与现代元素进行较好结合,既保留了原始艺术的魅力,又展现了现代音乐元素,让不受时空限制的傩舞表演,成为了一种具有经济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这正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文化创意的作用。
2 杰出文人及其作品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
江西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无论古代还是近代,都出现过很多大家名士,他们的杰出成就深入人心,古人如欧阳修、陶渊明、黄庭坚等,近如胡先、袁隆平、李安等。这些杰出名人或是在艺术殿堂创造了辉煌成就,或是在科技领域造福世界,他们都与江西有着血脉之缘,我们正可充分借助这些,将这些名人的成就和影响,运用到江西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中去。如江西星子县在扩大旅游项目上,就是抓住了当地名人陶渊明的影响,建立了陶渊明文化村。陶渊明文化村以陶渊明故居为核心,建造古村落民居,将名人故居、远古村落、旅游产品结合为一体。文化村内除建有陶渊明故居外,还开辟了陶渊明纪念馆、陶学研究会等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景点。游客在文化村内还可看到当地的文艺、戏曲、民俗等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吃到“农家菜”,享受到“听山歌”、“看表演”、“玩野趣”等休闲活动。
又如江西举办的滕王阁文学艺术节,邀请著名作家陈建功、余光忠等多位知名作家汇聚南昌,在看南昌、谈南昌、写南昌的活动中,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而且在影视传媒的力量下,艺术节在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录制播出或进行了新闻报道。通过如此重量级、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广的文化活动,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南昌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提高了南昌城市的文化品味和文化知名度。这正是借助了文人知名度和传媒的力量而开展的一项意义丰富的文化创意活动。
3 抓住江西传统特色文化,充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传统的特色文化往往是依托于本地的资源优势,通过长期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强烈的本土性特点。江西拥有许多本省传统特色的文化,如景德镇陶瓷文化,本身就具有无可替代的品牌效应。江西可有效地发展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以此带动地方文化艺术,以及经济的发展,构建一条特色创意产业链。此外,景德镇还以这项传统工艺制作为中心,大力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可以建立起工艺品一条街,观赏园,并且对传统的制作室进行改革,调整制作流水线,让游人不仅观看制作过程,还可以亲手参与制作,增强吸引力,扩大经济效益。既创造出物质价值,又满足了情感体验。
江西的另一特色文化则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经济层面。精神层面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与江西人的文化性格和思维方式融合一体;而经济层面更多的是指革命景点、革命事迹以及文艺作品。我们应把握红色文化精神,将这种精神和产业发展结合,这样既发展了经济,又宣扬了井冈山精神,让人们的精神层面得到提升。
江西卫视创办的红歌会,就是抓住了江西“红色文化”的特点,充分发挥了文化创意的作用,来拓展经济消费的有效形式。红歌比赛与井冈山旅游景点联系,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用艺术形式宣传红色旅游景区,使井冈山景区在宣传上,克服了以往广告形式的呆板模式,而富有艺术性。在红歌传唱中,形成一股红色旅游资源,赋予红色景区新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传唱的方式,提升红色文化的感知深度,让人们在审美体验中,得到情感的张扬,激发人们对红色文化艺术修养的追求。
三 民族元素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中体现出的美学特质
江西在运用文化创意智慧发展本省产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民族元素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价值。民族元素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不仅保留了原有的传统文化特色,显现出经济增值优势,还体现出一定的美学精神。
1 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积淀、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虽然时代在迅速地发展,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仍是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追求。
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在借助民族元素、提升产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红歌比赛,就很好地抓住了江西的红色文化与歌曲传唱的特点,极大地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红歌会将爱国歌曲的传唱与流行元素融合,使得人们在红歌比赛中,获得了爱国情感的浸染,同时又为江西创造了不斐的经济价值。爱国歌曲是爱国思想的新发展,是爱国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形式,曾经鼓舞人心的的红色歌曲,在红歌会的推动下广为传唱。此外一些影视剧中的主题曲,也在传唱中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这类具有爱国情怀的豪情歌曲,倍受年轻人喜欢,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说,“中国红歌会”无疑彰显着一种榜样的意义,把红色做成特色、唱响红色文化、重塑精神家园,就是红歌会留给大众传媒的珍贵启迪,也是用电视传媒的力量彰显爱国精神的典型。
2 以诚信为原则的待人方式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崇尚诚信、耻贱伪诈。“诚”即真实无妄。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诚”的释意是:“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信”即相申述使不相违也,指人们的行为应该是其言语的相应延伸。诚信历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普遍奉行的商业伦理。在我国古代的商业活动中,诚信经商一直占主导地位,即所谓“非诚贾不得食于贾”,可见传统诚信思想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和商业道德之灵魂,有助于规范经济活动,使其健康有序地运行。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体现出了诚信的精神,这种诚信思想通过影视、艺术节目等媒介向外传递。如江西2004年举办的“中华情・激情南昌”大型演唱会,即是借助艺术的载体,向世人传递了江西人合作经济的诚信精神。演唱会是由江西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联合主办,是“二四海峡两岸台商投资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演唱会邀请了的明星来到洪城,还表演了具有浓郁江西特色的傩舞及赣南采茶剧等节目。演唱会的阵容非常庞大,是南昌举办的第一场具有国际品格的大型歌会。借助艺术表演,江西人向来自海内外的客商展示了江西的艺术特色,也向经济友人表达了江西人诚信合作的精神。
3 以自强为核心的个人品格修养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最早谈到这股精神的是我国周代典籍《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中也讲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矢志不渝、刻苦勤奋、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一直是中国人重视和弘扬的。
江西的文化创意产业中运用的民族元素,正体现了这种品格。如南昌世界军事文化博览园,就是彰显了井冈山精神,弘扬了自强品质。博览园内通过展示中国军事体育、军事历史、军事英雄等军事文化,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军人自强不息的品格。在展示方式上,博览园突破了传统的观摩方式,引入了军事与影视、军事与娱乐、军事与科普等军事与文化的结合方式,让人们在娱乐、体验中,主动地感受到中国军人坚毅的品格,感受到中国军人自强的品性。
4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美学精神
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肯定天地人之间,人为中心,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如景德镇在陶瓷制作中就考虑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法兰瓷的制作上,采取了在西方新艺术的流畅线条下,熔铸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的新方法,并将大自然的花草鸟兽,艺术地构建于瓷艺中,充分发挥了人的创意智慧,从而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获得了文化创意奖。又如博览会上的“哈哈尼”创意陶瓷展区,以简单的参与性,快乐的创造性,成为博览会最具人性的地方,让人们在这里赏心悦目,想象着、创造着,充分调动了制作者的创意力量。
综上,江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充分发挥本省的文化资源,借助科技对民族元素资源进行再提升,创造出更多经济财富。而且,民族元素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运用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系列美学特质,这将进一步体现文化创意的丰富内涵。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学科共建项目(09WX234),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同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 施炎平:《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建与再创》,《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6期。
作者简介:
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商业化背景下,影视文学的内容逐步从教化走向娱乐,其主流作品也多是受青少年和都市白领们喜爱的偶像剧和综艺节目,这些影视作品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德育因子,这直接弱化了影视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意义。优秀的影视作品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也都是百姓生活中锅碗瓢盆的琐事,正是这种影视创作中“以小见大”的的真实感,才能打动人心,观众也才会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引发思想上的共鸣。教育效果存在差异性。所谓教育效果的差异性,这里主要是指不同的影视题材对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教育效果的差异性,主要由观众的个人喜好和主观感受来决定。50、60年代出生的人偏好于戏曲和怀旧的影视剧,70后、80后则钟爱于战争和武侠题材的影视剧,而90后的男生更喜欢欧美影视剧,而女生则喜欢看综艺节目和追日、韩剧。不同类型的影视剧,会特定的反映剧中那个国家和时代的主流价值。因此,不同的影视作品对社会群体的教育效果会有差异。
二、传媒商业化语境下影视文学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影响良好思想行为的养成。商业化时代,许多国外的影片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在我国电影市场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影片中不乏有惊悚、暴力和血腥的打斗场面,大学生是一个心理和思想都很不成熟的社会群体,他们总会有意无意的模仿影片中的人物,在私下里“拉帮结派”,张口闭口也都是“兄弟义气”,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此以往,一部分喜欢“我行我素”的大学生,甚至无视国家的法律和校园规章制度,遇到问题总是充满了暴力念头,近年来频发的校园犯罪事件与暴力电影也有一定的关系,暴力电影确实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德育中,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有利于德育作用的广泛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德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使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通过历史剧,大学生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传统道德文化,但当前的一些影视剧创作人员总是随意更改历史,这显然不利于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如《甄嬛传》这部剧总会给人一种架空历史的感觉,后宫嫔妃为了得到皇上的宠爱,总是机关算尽、尔虞我诈,这显然与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仁爱”、“性善”、“和为贵”是不相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理解。影响健康精神特质的养成。“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包括创作反映这些革命实践活动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让人们参观学习、考察体验等活动,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向来是宣传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但一些红色影视剧所塑造的英雄人物飞檐走壁、无所不能,缺乏真实感,这类作品往往会被贴上“抗日神剧”的标签,显然无法达到弘扬爱国精神的目的。而红色影视一旦被人们所诟病,当人们再次选择影视作品欣赏时,红色影视往往会受到冷落。加之,一些都市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缺乏主流价值观的渗透,过度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部分大学生无意中会染上一些青春文化病,在精神上总是显得颓废,对生活现状总是适应性大于批判性,精神状态也呈现出庸俗化的倾向。
三、传媒商业化语境下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校园对策
(一)结合优秀影片,不断丰富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
影视文学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它是课余生活中娱乐身心、放松自我的最佳方式,但商业化语境下,大学生所喜爱的影视节目对他们思想道德的培养缺乏实效性,这就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住大学生的喜好特点,将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引入到课堂内容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加以引导。政治理论课仍然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理论课教师要有敏锐的辨别能力,结合优秀作品不断丰富课教学形式,但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们的喜好而丧失教育意义,也不能只讲道德教育而使课堂氛围过于严肃,要善于从众多的影视作品中选取既紧扣教材,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影视剧。
(二)加强审美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果单纯教育大学生从我们生活中去感知和发现美,往往缺少“抓手”,没有说服力,而影视作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也成为教育大学生感知美和发现美的最好工具。利用影视文化来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可以开设影视鉴赏课,组织学生观看艺术性强的影视作品,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影视文化是快餐文化,更直接、更迅速的反映社会现实,影视剧中的真善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任何美的、有个性的的事物总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进而产生心理上的波动和思想上的共鸣,促使他们增强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而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为维护和创造美好事物而不断努力。
(三)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
目前,中国平面设计具备有特有的民族特色,在世界的平面设计中拥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平面设计起步较晚,尽管中国平面设计的独特性使其发展迅猛,但在此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一直秉承着一条重要原则———东西兼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中国文化精华的同时吸取外国文化的优势。中国的传统色彩对于发展特色中国和特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将中国传统色彩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则是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展现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仔细观察和剖析当今中国平面设计,会发现运用中国传统色彩的案例并不多,同时缺乏对传统色彩的解读和贯通。简单地说,当代中国的平面设计只是追求创新化和世界化,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和传承,因而缺少了中国特色文化的蕴意[1]。因此,在中国平面设计的创作过程中需要对中国传统美术色彩进行深入研究,体会其中蕴意,再融合中国传统美术色彩之精华与外国文化之优势,使中国的平面设计既保留中国特色文化,又富有创新化和世界化,提高中国平面设计水平。
二、中国传统美术色彩体系
(一)儒家的色彩体系———五色体系
中国人对传统美术色彩的观点包括在悠久历史形成过程中不断演化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与哲学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明确记载了青、赤、黄、白和黑五色,并传达了五色的概念、色彩的比对关系以及色彩和空间观、时间观之间的联系。在西周时期,中国古代五色体系正式形成,相比西方色彩体系成立早了一千多年。在中国古代,颜色都是在五色体系中衍生而来,同时将复杂的色彩符号化、秩序化以及图式化。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色体系与西方国家的三色体系相比更加注重哲学的观念,儒家思想认为,正色是权威和尊严的象征,间色则是卑微的象征,色彩成为当时社会地位的一种符号,例如古代君王的衣冠都以正黄色为主视觉色,衣襟与腰封则以正黑为主,彰显了为君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二)佛家的色彩体系———三色体系
在中国佛教美术色彩体系中,以唐朝的佛教壁画为例,当时运用较广的仅有朱砂和青绿两色,主要是将冷暖色调进行对比,促使画面阴阳相调。而在中唐时期,还增加了土黄、土红与赭石三种色彩,外加金、白和黑三种色彩的调和,使画面更加绚丽辉煌,并更为温和。至此之后,中国传统美术领域便开始追求有关“和”的特色,中国传统色彩也对佛教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道家的色彩体系———无色体系
中国道家文化倡导“无为”,简单来说就是黑白两色的世界观念,主要体现于“有无相生”和“知白守黑”等方面[2]。道家认为世间的变化与发展都是由有和无进行不断的交替演变出来的,如果运用色彩将其进行表现,那便是仁爱的体现。
三、中国平面设计中传统美术色彩的象征以及应用
自然界中所有事物的生理属性和物理属性都是由色彩所体现的,其心理属性也可通过色彩所窥见。色彩对观赏者而言,不仅带来了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引起观赏者的心灵感受,至此色彩便被人们赋予了精神情感和象征意义。无论是中国古代艺术设计还是现代平面设计,色彩的运用都是经过联想被赋予某些特定的象征寓意的,创作者在运用色彩象征意义的时候还需对民族性、地域性和宗教性的差异进行深入考量,其平面设计作品才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一)色彩逐渐成为身份地位、性格和品质等方面的象征
1.在中国的古代,人们的思想受到五行观的影响,导致色彩的运用具有严格的程式和规范,隋唐之后,黄色便是帝王之家的专用色彩,平民百姓不能使用,所以黄色象征着国土和中央的政治权利,寓意着尊贵,代表着其威严和权势。如今,作为传统帝王之色的黄色依然运用于许多平面设计作品当中,如房地产金钻第一城的平面广告设计中就以具有古代帝皇象征意义的黄色与黑色作为主视觉色,彰显了其楼盘的奢华与大气,也从另一方面给予购房者一种心理暗示,即入住此地便享有帝王般的待遇,更能彰显自己尊贵的身份和地位。
2.古代民间的戏曲面具也对色彩进行了充分的运用,遵守了约定俗成的原则,如红色代表忠义、黑色代表刚直等。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美术色彩还将绿色定义为男性,红色界定为女性。至此,如唇膏、高跟鞋、化妆品之类的女性用品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常以具有女性形象象征意义的红色作为重要的视觉表现色彩,标志着产品的性别属性。
(二)色彩由于受到了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具备不同的象征寓意
在道家的思想文化中,黑白两色在五方色之中是两个极端颜色,黑色象征着“有”,白色象征着“无”,世间万物的颜色皆由黑白两色来体现。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关于黑白色彩的观念也对中国传统美术形成了较大影响,因此黑白两色不仅在古代艺术作品中得以广泛使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也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应用。中国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以其完美融合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水墨作品著称于世,在其“问道作品展”中,黑白两色的使用随处可见,肆意流畅的笔墨勾勒出实在的黑色线条,图案四周大面积留白沿用了水墨画中的“空白”手法,给作品更添深远的意境。这件“无中生有”“有却是无”的平面设计作品中虽无法道尽其意义,却能感受到创作者致敬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心意,给人留下深思。尽管如此,在儒家的思想文化认为黑色和白色会给人一种庄严和悲凉的心理感受,寓意不详,而白色在中国佛家的思想文化中却是吉祥与纯洁的象征。中国古代色彩的象征寓意博大精深,现代平面设计者只有深入了解传统美术色彩的象征寓意,才能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将传统美术色彩向现代化迈进。
四、中国平面设计中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以及应用
色彩在传统美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主要表现在设计作品的装饰效果上,不但能体现出设计者对创作精神的追求,哲学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色彩通过关系的适宜和形式化将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在美术创作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在历史时间的迁移下,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比较丰富、统一对比
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色彩搭配时既具对比性,又备有和谐性。使用对晕与退晕的手法,转换传统美术作品的色彩。经过退晕,使色彩更加艳丽柔和,受佛教绘画的影响,传统美术作品运用白色、黑色、银色或是金色作为间隔色降低对比度,调和色彩和谐度,使整个画面更加华贵多彩。这样的色彩搭配方式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也被广泛的应用。由于现代色彩更为丰富,在平面设计作品中摄入过多颜色的情况下,如果相邻色彩的色系相近则会互相融入,让观赏者找不到视觉重点。因此,现代作品中也会使用高对比度和高纯度的色彩作为间隔色勾勒图案,以突显主题。如图四,画面色彩使用较多,创作者在各种色块之间跳跃地加入了黑色和白块,使画面立体感更为强烈;此外,用白色粗体突出作品主题“NEVERHIDE”,立场更加鲜明;最后,在眼镜的外边框用黑白两色线作为间隔,勾勒出海报上真正的主角。
(二)色彩比较鲜明,具有较高的纯度
由于传统五色观念对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便开始流行传统的纯色,而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色彩逐渐变得丰富,但仍未脱离传统纯色的基础,传统美术色彩所具备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较鲜艳明亮的高纯度色彩,且互为补色。所以,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应该运用传统美术色彩,将其装饰性灵活体现,让现代的平面设计既包含传统文化的寓意,又包含其装饰性。
五、中国平面设计中传统美术色彩的程式化以及应用
中国设计平面中应用传统美术色彩已逐步向程式化迈进,色彩所体现的程式化既包括象征寓意上的程式化,又包括色彩搭配关系的程式化。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在作品创作中的运用能尽可能体现作品的寓意,但作品之间的色彩关系不是设计人员随意搭配出来的,而是通过配色经验来完成的。
(一)色彩纯色之间进行搭配
中国民间传统认为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所以“中国红”的概念也为世界所广泛所知。早在汉代,传统艺术工匠们就已经开始流行红黑搭配,这样的配色方式,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也符合庄严隆重的时代环境。运用至现代平面设计中来,红黑两色的搭配依旧符合当代审美,且为配色的经典,例如雀巢咖啡的广告成功就是有赖于黑色的咖啡搭配红色的雀巢杯,在长此以往的平面视觉设计当中,红色和黑色的结合依然是不变的主视觉。
(二)色彩补色之间进行搭配
本团队由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士官生组建。为深入学习沂蒙文化,调查其传承与弘扬情况,本团队利用六天的时间,深入沂蒙革命老区,采取实地走访调研、参观学习的方式,对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文化站站长、村民、老党员、退伍军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群众、临沂大学副教授曲元刚等进行了专项调研。
在活动开展前,团队成员就任务分工、实践地点、活动流程安排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由于团队成员缺少“三下乡”调研经历,所以在本次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碰了不少“钉子”,但团队成员秉持“钉钉子”精神,咬住问题不放松,群策群力,克服了许多难题。
在六天的调研学习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但不呆板,遇到特殊问题,灵活处理、相互合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使得本团队在调研中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比如在费县马庄镇娄子峪村,村子坐落在山腰处,建筑分散,结构复杂,山路崎岖难走;当地百姓多为留守老人,不会讲普通话,按照计划中的工作安排进行开展显然行不通。针对这一情况,团队成员果断采用分区、分组、分批次的方式开展调研,一些同学临时担任摄像、记录,家在临沂附近的两位成员分别担任翻译的角色……正是成员间的密切合作,才使得调研得以顺利开展。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团队成员时刻保持良好的作风,展现出了当代准军人应有的军政素质。其挺拔的身姿,帅气的形象和满腔的爱国热情感染了所有走访的群众。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团队成员不忘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实时传播沂蒙红色故事,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路,针对当地开展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自身的感悟和思想变化来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