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瓜的栽培与种植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 大胆探索出一条适合罗洲村的路子
该村共有村民小组11个,村民2465人,耕地5400亩,长年来以种植大宗农作物水稻、棉花、油菜和部分传统蔬菜等为主。2001年,雷家祥被三岔河镇政府派到罗洲村负责全面工作,他熟悉村里情况后,便召集村干部商议,根据其所处特殊地理位置,结合村里以往种蔬菜有一定经验的资源优势,决定大力开发蔬菜,且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于是带领村干部上河南省的新野县,本省的汩罗市、南县、华容县等地考察,考察后大家一致认为种冬瓜比较合适,其产量高,耐贮藏,种植技术易被农民接受。
想成就一番事业,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面临的是资金困难,当时罗洲村还是债务村,农户底子薄,村干部只好硬着头皮四处请求支援,在他们的说服下,终于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解决了肥料、种子、竹架、塑膜等生产资料的资金。但最大困难还是农民的思想工作,大部分农户觉得小面积种植冬瓜还可以,面积大了销售上会存在问题。村干部便上门一户一户地做工作,在他们苦口破心地说服下,最终落实冬瓜种植户20多个,面积78亩。村干部们没有气馁,坚定信心,继续踏踏实实做好每项筹备工作。
二、把握技术 规模生产 打造出一村一品
2002年,罗洲村的冬瓜正式投入生产,村干部自筹资金以月薪5000元从外地聘请了一位种植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并签定了生产合约。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当年冬瓜喜获丰收,每亩(亩)产量达到9000kg,每千克市价0.48元,亩产值4320元,除去亩成本780元(肥料、种子、竹架、塑膜,不含人工),亩纯收入3540元。种植了冬瓜的农户乐开了花,没种植的农户眼巴巴。2003年,很多农户纷纷要求种植冬瓜,种植农户达到70户,面积增到270亩,这年亩产量达到10008kg,每千克市价为0.68元,亩产值6805元,亩纯收入 6025元。2004年,冬瓜面积急增到1000亩,亩产量10050kg,每千克市价0.4元,每亩产值4020元,亩纯收入3240元,虽没有前两年好,但比种水稻、棉花、油菜强多了,一些没有种冬瓜的农户,他们再也坐不住了。2005年,罗洲村的冬瓜面积就发展到了3050亩。2006年,该村的农户都种上了冬瓜,面积达到5212亩,一直持续到2008年。2009年后,由于种植冬瓜年数久的地需轮作,面积调减了200来亩。十年中,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还是2011年,亩产量达到11001kg,每千克市价为1.4元,每亩产值15401元,亩纯收入达到14621元。罗洲村的农民富了,村干部笑了。
每年亩成本均在780元左右,十年成本就以780元计罗洲村的瓜农经过十年的摸索,已成功总结出一整套栽培技术,他们采用的栽培模式是以架冬瓜为主,占总面积的95%左右,还有5%左右的地冬瓜。现将架冬瓜的主要栽培技术介绍为:
一是品种选择。该村选择的品种是广东黑杂冬瓜、广东青杂一号。
二是育苗。营养钵育苗。苗床地应选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的田块,每亩大田备1.2m宽、8m长的苗床即可。苗床土用50%多菌灵粉剂50g+腐熟人粪尿75kg充分拌匀,覆盖薄膜沤制一个星期后制钵,每亩大田制钵1200个。播种。在4月26日至5月5日抢晴天播种,每亩大田播种量为75~100g。播后及时覆盖1cm厚的干细土,再用喷雾器将床土喷湿,然后盖膜。苗床管理。出苗50%~60%时及时升膜架拱,拱上盖稻草。遇大晴天应敞开两端的膜,以通风透气,防止烧苗。当苗出2~3片真叶时,晴天晚上敞膜炼苗,雨天仍覆盖。子叶平展时,及时用半量式波尔多液防苗病,现3~4真叶后,用赛虫清防治黄守瓜、蚜虫等。
三是大田管理。选地整地。选用未种过瓜类的新地,垄面按南北向分厢整垄,垄宽包沟2.1~2.2m,厢沟深30cm,腰沟深35cm,围沟深40cm,做到雨住田干。适时移栽。当冬瓜苗龄达25~30d时及时移栽,每亩栽800株,行距85~90cm,株距70~73cm。采用制钵器打孔移栽,坚持大小苗分开栽。移栽后每亩大田及时用敌克松粉剂50g+802三支+尿素1.5~2kg对水淋定根水。埋施基肥。移栽一星期后,在垄中间抽20cm深的沟每亩埋施俄罗斯复合肥60~75kg、氯化钾15~20kg。搭架引蔓及整枝。当冬瓜蔓有22~24片真叶或蔓长达1.6~2m时打桩搭架,方法是:在株距中间用打眼器打孔30cm
深,然后栽桩夯实,桩栽好后在离地面95cm高处用布条系“牵手”,每亩用3m长的竹尾720根以上。当蔓长到22片真叶时开始整枝,每片真叶节上长出的分枝应全部摘除。主茎上长出的雌花只留26~28片真叶节上的2个雌花(小冬瓜),其余全部摘除,当2个幼瓜长到0.5~1kg时,选择生长健壮、外形好的瓜留1个,另1个摘除,这样就形成了“一蔓一瓜”。当瓜长到1.5~2kg时开始吊瓜,用布条缠绕瓜蒂2~3圈打结吊在“牵手”中间。病虫防治。为了达到无公害要求,在用药上绝对不允许使用高剧毒残留农药,并且严格控制农药用药量和安全间隔期。冬瓜病害大田生长期间主要有疫病、蔓枯病、叶斑病、霜霉病、炭疽病等,疫病可用5%仙星乳油600倍液喷雾;蔓枯病用77%可杀得500倍液喷雾;叶斑病可用百菌清100g+叶病康100g对水喷雾;霜霉病可用瑞金霉防治;炭疽病可用75%百菌清+叶斑净1000倍液喷雾。主要虫害有斜纹夜蛾、蝽蟓、瓜蓟马、瓜绢螟等,斜纹夜蛾可用5%抑太保或5%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防治;蝽蟓用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600倍防治;瓜蓟马在座瓜前用25%扑虱蚜2000倍防治;瓜绢螟用辛硫磷800倍液防治。采收与贮藏。为了提高亩产值,可将冬瓜贮藏1~2个月后再出售,这样产值可提高70%~80%。需贮藏的冬瓜在霜降前采收,采收时应特别小心,不能有损伤。在采摘前将瓜藤全部剪掉,然后每亩用氯乳铜100mL+防腐剂10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待药液干后小心地将冬瓜从“牵手”上解下,轻拿轻放。该村贮藏冬瓜采用的是自搭棚,具体方法是:棚高2m,宽5.8m,长度视情况而定,栽好桩后,用4.5m长楠竹片两两相向架拱,竹片间距0.6m,架好拱后,先用遮阳网覆盖,再在上面覆盖一层厚薄膜。拱好棚后,每10m长的棚用呋喃丹1.25~1.5kg撒在地面上以防虫、防鼠害,然后铺一层地膜,最后在棚内用消毒剂整体消毒。冬瓜入棚摆放时每行用5cm粗的草绳2根垫底,以利通风透气,每棚摆放6行,紧靠棚两边的一行码3层冬瓜,中间的码4层冬瓜,大的放在下面,小的放在上面,这样可贮藏60d左右。
三、搭建桥梁 疏通渠道 培养了一支农村经纪人队伍
罗洲村的村干部为了冬瓜销售可谓是呕心沥血,费尽了千辛万苦,他们跑遍了全国20多个城市的蔬菜市场,还有省内的糖厂、超市。另外,还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经纪人队伍,使该村冬瓜在销售上形成了4条良好的通道:
一是外地客商上门采购。该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全国20多个省级城市的大型菜市场建立了良好的、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如广州的江南、虎门菜市场,武汉的白沙洲菜市场,长沙的马王堆菜市场等等,每年冬瓜收获季节,他们会如期而至。近几年来每年以这种方式销售的有2万t左右,占总销售量的40%左右。
二是通过经纪人销往全国各地。十年来,罗洲村部出资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经纪人队伍,其中参加省市工商部门主办的农村经纪人培训班,且获得资格证书的有31人。他们长年奔走于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也收获了相当丰厚的利润。如:2007年本村经纪人彭伍兵,收农户冬瓜200万kg进行贮藏,冬季再卖出去,赚纯收入65万元。像这样的经纪人还不少,近些年来他们每年为本村销售冬瓜2万t左右,占总销售量的40%左右。
三是直销糖厂进行加工。多年来,罗洲村与邻近县市的几家糖厂鉴定了长期合约,使一些滞销瓜和地冬瓜有了很好的出路。在冬瓜的采收期,一些畸形瓜、小瓜和地冬瓜(不搭架的瓜)由于外形不规则,市面销售困难,瓜农们就分开采收,然后将这些滞销瓜销售到邻近县的西洞庭糖厂、鼎城中河口糖厂等,年销售0.75万t,占总销售量的15%。
四是采用基地+大专院校、基地+超市对接方式进行销售。罗洲村的冬瓜生产现在已成为湖南泰鹏农商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在该公司的搭建下,该村的冬瓜直接送往省城各大专院校和步步高超市。近年来每年送去的冬瓜有0.25万t左右,占总销售量的5%。
四、成立协会 注册商标 描绘出一幅宏伟的蓝图
罗洲村的冬瓜面积现在已经达到最高值,亩产量稳定在10000kg以上,瓜农们对冬瓜的栽培技术也已熟练地掌握。村干部对冬瓜生产便有了更高的追求,更大的目标,他们要让罗洲村的冬瓜不仅走进全国各地,而且要走出国门。
在2007年12月,在村干部的奔走之下,成立了“安乡县湘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成员有158人,行管人员有12人,注册资金211万元,这样罗洲冬瓜就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协会成立后,会员们觉得在追求产量的同时,必须改良品质,向质量要效益。于是从2009年开始,该村在冬瓜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蔬菜的要求发展。2010年,罗洲村的冬瓜通过湖南省农业厅的审定后,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同时又以“罗洲冬瓜”为商品名注册了商标。冬瓜品质提高了,且拥有了自己的商标,售价也随之提高了,特别是2011年,每千克市价卖到了1.4元,亩效益大幅提高。
罗洲村的瓜农们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且目前正在实施,2011年已经将罗洲冬瓜向湖南省农业厅申报绿色蔬菜,准备在2012年通过认证后再向工商部门办理出口经营权证,那样罗洲村的冬瓜就可销往韩国,真正走出国门。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县建设常年蔬菜基地、促进蔬菜产业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当前工作回顾
自2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业局、市经作站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我们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达目标”的蔬菜产业发展思路,以“抓好常年蔬菜基地建设”为中心,创新思维,增添措施,从组织领导、规划布局、技术指导、政府扶持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各蔬菜基地乡镇和县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年,我们围绕“建好1.6万亩常年性蔬菜基地、实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总产50万吨”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领导,增添措施,强化常年蔬菜基地建设。目前,全县以完成常年蔬菜基地建设任务1.12万亩,部分基地蔬菜产品已经开始陆续上市。
1、及早规划,强化落实
20*年1月4日,县政府出台了*府发[20*]2号文件《*年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意见》。1月6日,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围绕市场需求,建好1.6万亩常年蔬菜基地”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年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将1.6万亩常年蔬菜基地建设任务分解到14个乡镇,并强化督查落实。同时,县委、县政府将150万元蔬菜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工作。还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治理和水土保持等资金捆绑使用,加强对蔬菜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
2、稳步扩大常年蔬菜基地规模
根据县政府会议安排,各蔬菜基地乡镇积极开展工作,狠抓常年蔬菜基地建设。目前,全县新建常年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12万亩。其中,罐子乡新发展萝卜、莴笋、豆类及茄果类1200亩,九岭乡新发展蜜本南瓜1800亩,*镇新发展蜜本南瓜1100亩,金檀新发展早春瓜类850亩,江阳乡新发展蜜本南瓜和莲藕1500亩,金垭镇新发展茄果类及瓜类蔬菜1300亩,亭子镇新发展瓜类及蕹菜1*0亩,安云乡新发展冬瓜、辣椒860亩,麻柳镇新发展瓜类800亩。
3、积极组织资金,搞好抗灾救灾
自元月13日以来,全县连续遭受雨雪和超低温影响,致使全县蔬菜及早春种苗受损非常严重。全县露地蔬菜受灾面积16.16万亩,绝收面积2.01万亩,受灾减产8.35万吨。设施栽培面积0.12万亩。其中,受灾育苗面积0.*万亩,大棚倒塌0.02万亩,死苗0.57亿株。全县蔬菜直接经济损失0.33亿元。
灾情发生后,县政府于2月4日划拨救灾资金12万元,组织购买种子补育种苗,同时抢种速生菜。至2月26日,全县在罐子、赵家、金垭、麻柳、大堰、九岭等乡镇种植速生蔬菜16300亩。补育种苗0.53亿株,其中,辣椒1850万株,茄子1680万株,蕃茄530万株,黄瓜460万株,丝瓜320万株,苦瓜255万株,西葫芦210万株。基本保证了全县蔬菜栽植的需要。
4、大力引进企业业主,积极发展设施栽培
至3月底,全县有4个乡镇引进企业1家,引进蔬菜种植业主12人,承包种植蔬菜面积达630亩。其中,达州市嘉联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罐子乡承包农民土地发展蔬菜200亩。*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在金檀、管村、九岭、*订单发展榨菜3500亩,在管村镇红扁村修建标准化示范盐渍池,容积120立方米,目前正在收购榨菜。塔沱市场营销业主吴传银、龙怀桥分别与九岭、金垭等乡镇签定了蔬菜销售订单。
今年,业主*、*在亭子镇庙梁村新建竹架大棚220亩,业主*、*利用菱镁复合材料在金垭投资新建蔬菜生产大棚52亩。据统计,今年全县新建生产大棚730亩。全县大棚设施栽培面积已经达到2200亩。早春茄果类蔬菜双膜覆盖栽培比例已达98%以上,蜜本南瓜和冬瓜架式栽培比例已达80%以上。
5、狠抓常年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我县积极进行涉农资金整合,利用土地治理、新农村建设以及蔬菜发展等项目资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分别在罐子乡金坛罐村、重胜寨村、高石口村,大堰乡地坝嘴村等蔬菜基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罐子乡新建排灌渠道5830米,新修田间人行道路3300米,在大堰乡新修田间道路560米,在金垭镇。金垭镇金通村采取政府补助、农民和业主自筹等方式,投资6.6万元,新修田间运输道路280米,田间人行道路500米。至3月底,全县常年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80余万元。
6、积极发展专合组织,实施品牌开发
按照县委、县政府对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要求,在县农业局、县优农中心指导下,各蔬菜基地乡镇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至4月15日,全县组建了蔬菜专业合作社5个,即:*县安云蔬菜专业合作社、*县龙神蔬菜专业合作社(九岭乡)、*县重金蔬菜专业合作社(罐子乡)、*县巴河蔬菜专业合作社(*镇)、*县仓红蔬菜专业合作社(河市镇),已经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了注册登记。另外,亭子、大堰、金垭、五四、金檀等乡镇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之中。
我县还积极实施蔬菜品牌战略,大力开展蔬菜品牌开发,以不断扩大蔬菜品牌效应。我县蔬菜特色品牌不断形成。亭子早春大棚黄瓜、丝瓜已经主宰了达州市场,安云红辣椒已远销到*、陕西等省市,安云冬瓜、九岭南瓜、罐子萝卜已享誉达城。今年2月,由*县*蔬菜专业合作社申报的“*红辣椒”通过国家工商总局的核准登记,成为全市蔬菜行业第一个地理保护商标。同时,九岭乡的龙神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在申报“九岭蜜本南瓜”商标,目前已通过县工商部门的初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的看到,我县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乡镇领导思想认识问题。个别乡镇对全县狠抓蔬菜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抓蔬菜工作无头序,对发展蔬菜生产的依赖性还很强,缺乏主动精神。二是农民存在“三怕”思想。由于蔬菜种植技术性强,农民既怕种不出来,又怕种出来后销不脱,还怕种植蔬菜的收益低。三是蔬菜的品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市民对高档精细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民自发种植的大市菜多,高档精细菜少,产值低,经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尽管我县的蔬菜业主在全市最多,规模也最大,但全县的蔬菜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蔬菜加工滞后,附加值极低。五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较为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
二、下步工作安排
1、进一步提高认识
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蔬菜产业的重要性,彻底解决个别乡镇领导对狠抓蔬菜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同时,使大家充分认识发展蔬菜产业的艰巨性。抓好蔬菜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当前,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蔬菜种植劳动力极度紧缺。蔬菜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蔬菜生产的投资比较大,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并且同时面临着市场价格和自然灾害两方面的风险。因此,农民对于发展蔬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低,形成了发展蔬菜产业的巨大阻力。
2、科学布局,突出重点
在蔬菜产业布局方面,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在总体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的原则,按照建设“两片一带”的发展思路,即:鲜销商品蔬菜布局在以铁山以西的大堰、金檀、管村、罐子、九岭、*和五四为主的西部片区,以及江阳、亭子、麻柳等乡镇为主的东部片区。加工蔬菜布局在东起百节、西至管村的百里苎麻产业带的基地乡镇,带动安云、石板、河市、金垭等乡镇的蔬菜发展。
在区域布局上,坚持以平坝区为主,平坝区、浅丘区和高山区相结合进行布局的原则。利用平坝区土质肥沃、有机质丰富的特点,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茄果类、鲜瓜类及花椰菜类等精细蔬菜,利用浅丘区土质疏松、利于排水的特点,种植耐储耐运、商品性高的蜜本南瓜、冬瓜等蔬菜,利用高山区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种植反季节蔬菜。
在品种布局上,根据我县特殊的区位优势、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实行早、中、晚搭配,淡反季与适期蔬菜搭配,以精细商品蔬菜为主,增加花色品种。每个蔬菜专业村安排2—3个品种,逐步实现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大力开发食用菌资源,扩大食用菌种植面积。
在茬口衔接上,不断探索推广蔬菜种植新模式,广泛推广轮、间、套作,提高复种指数。改进栽培方式,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同时,大力推行以大棚蔬菜生产为主的“春提早”和“秋延迟”栽培技术,使全县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发展迅速,高山反季节伏菜生产不断扩大。
在实施内容上,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抓好常年蔬菜基地基地建设。今年重点是抓好14个乡镇1.6万亩常年性蔬菜基地建设。基地必须集中成片、规模发展,面积1000亩以上。基地规划可跨村连社,规划区域内蔬菜种植面积必须达90%以上。各蔬菜基地乡镇必须按照县上的要求,逐村、逐社、逐户登记造册,对每个菜农建档立卡,档案卡一式两份,详细记载蔬菜品种、育苗及栽植、肥料农药施用等情况。
抓好示范片建设。我县已在罐子乡重胜寨、金坛罐、高石口等村建立了1200亩常年性蔬菜基地示范片。同时在大堰卢岗村和双井村、亭子雷力村和官田村建立了100亩以上的“三新”技术试验示范片。各蔬菜基地乡镇必须完成建立500亩以上的常年性蔬菜基地示范片的任务。
抓好业主引进。引进业主,一方面可以推进当地的蔬菜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吸收当地农民务工,起到培训农民的作用。要求各蔬菜基地乡镇要积极引进企业和业主,每个乡镇必须新引进1个以上的业主。
抓好蔬菜加工。加工蔬菜主要布局在九岭、管村、*等乡镇,要不折不扣抓好5000亩的榨菜订单生产,重点发展榨菜、儿菜、青菜。县上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企业1个,力争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
抓好农民专合组织建设。各蔬菜基地乡镇要对乡镇蔬菜协会进行改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择有影响力、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扎实开展生产经营活动。20*年全县建立14个以上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并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3、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
引进优良品种。通过品种的选择及相应的配套技术研究,加快品种改良更新和新品种的开发应用,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县、乡镇农技部门要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的试验研究和示范工作,搞好优良品种的储备。
发展设施栽培。大力推广竹架大棚、小拱棚、塑钢大棚以及标准化钢架大棚栽培技术。下半年要在亭子、大堰、罐子、赵家、麻柳等乡镇新建蔬菜生产大棚500亩以上。
推广新型种植模式。各蔬菜基地乡镇和县、乡镇技术部门紧密配合,积极探索、推广“猪—沼—菜”等新型循环生态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可用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加强病虫防治。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严格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严格控制施药次数和剂量,做到合理使用农药,以提高蔬菜品质和安全。
发展缓延蔬菜。不断探索蔬菜种植新模式,平坝河谷区重点推广“春提早”栽培形式,丘陵区重点推行“秋延迟”栽培形式。实行早、中、晚蔬菜搭配,淡、反季与适期蔬菜搭配,积极增加花色品种。
关键词 商洛 天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天麻(Gastrodia elata)是兰科(Orchidaceae)多年生共生草本植物,是主产于我国的传统常用名贵中药。主要生长于海拔 400~3200 米的疏林下、林中空地、林缘和灌丛边缘,其球茎具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中药材。然而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及其利益驱动,使得人们研究、种植天麻或采挖野生天麻的积极性日盛,有的主产区甚至毁林种麻、随意栽培或乱采滥挖野生天麻,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再加上天麻生存环境独特且保护机制欠缺,使原本丰富的天麻种质资源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只有站在国家长远利益的高度,尽快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及时拯救濒危的天麻种质资源,才能确保天麻资源可持续利用。应用“资源保护科学化,规划发展生态化,种植技术规范化,栽培用种良种化,天麻产业现代化”等途径来实现天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秦岭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方分界线,秦巴山区地处南北植物的交汇带,气候温和湿润。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形成了植物南北共生的特点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特殊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及气候使陕南成为我国“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陕南现有各类中药材资源 3000 余种,其中《中国药典》收列的主要品种达 580 多种,常年收购经营的中药材 400 多种,属国家规定的珍稀濒危保护药材 20 多种。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种植加工初具规模。秦汉药材对我国和世界医药学有巨大的贡献和影响。战国时神医扁鹊隐居秦巴山区为民采药治病,人称“医圣”,逝于汉中。天麻生长所需营养来源于萌发菌和蜜环菌。蜜环菌生长主要依靠阔叶林采伐堆积后的原木产生菌索,萌发菌生长主要依靠栎类、锥类等壳斗科植物树段为原料,培植长效菌材。而有些麻农采用的菌材主要是野樱桃、水冬瓜、板栗等树种,而这些树种生长较慢,加之部分麻农为了追求快速的经济效益而无度砍伐林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商洛,人工授粉技术已基本被广大天麻种植户所掌握,萌发菌伴栽法尚不普及;在有的地方不注重麻形的选择,甚至使用 5、6代的箭麻做种;由于反复无性繁殖,使种质退化;有的对有病害的箭麻也不注意摒弃;有的把不足 100 克的箭麻也用作麻种;有的在箭麻的包装运输过程中不注意轻拿轻放,刺伤或碰伤顶芽和麻体;凡此种种对波密天麻的种植均造成一定的影响,降低了商洛天麻的产量。
商洛天麻种植基本上是无性繁殖法和有性繁殖法。无性繁殖法,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当年或第二年就可见效益。有性繁殖法,一般需要三年为一个周期,天麻外观形态好,产量低,效益高。相比之下,各有优点,各有缺点,然而我们尚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使两种方法统一协调,克服各自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共创波密天麻的优质品牌。在无性繁殖中,有的因麻种代数多,天麻外形变为长圆锥形,也还有待去解决。天麻研究和示范基地建设改扩建的项目还有待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在产区现缺乏一本完整的简明扼要的天麻栽培技术书籍为指导。
“大家快来尝尝我们刚刚种植成功的新品种。”走进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大棚,瓜藤、果叶构成的满眼绿色和外面的茫茫戈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育师刘雪芹热情地招呼大家品尝她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果蔬―黄瓤西瓜、网纹甜瓜、迷你黄瓜、草莓……别看这些蔬菜个头不大,但香气四溢,甜度很高。刘雪芹说这正是沙漠蔬菜的特点。
恩格贝,地处中国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中段,蒙古语的含义为“平安、吉祥”,历史上曾是一块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的地方,然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为破坏,土地逐渐荒漠化。近年来,恩格贝大力发展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为理念的沙产业,将荒漠发展成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沙产业、草产业,曾被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称之为“第六次产业革命”。
沙漠戈壁并非绝对“不毛”
中国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而且呈扩展的态势。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沙治沙迫在眉睫。
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这位科学泰斗俯瞰着西部中国广袤而贫瘠的荒原,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预言―西部中国16亿亩的沙漠戈壁将会为国人每年生长出几千个亿!而实现这一“神话”的途径是发展沙产业。
钱学森做出这个预言的理由十分独特:沙漠戈壁在中国大约有16亿亩,与东部南部的农田总面积相近。传统农业时代的人们潜心于东部南部的农田,通过精耕细作养育了一个民族。新型农业―21世纪的大农业必须开拓新路子,转移战略核心,潜心于我们未知的领域―沙漠戈壁,沙漠戈壁的原始状态以及人们对它的未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映衬出它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因为,沙漠戈壁并非绝对的“不毛”,只有极少数的地域干旱不长植物,只要有些降水,沙漠戈壁就有植物生长,甚至有大量多年生植物。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造就了沙漠戈壁植物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如特殊药材,各种习性特别、品质特别的沙生植物等,这些为沙漠生“金”提供了可能。钱学森将这一生物技术为核心所引发的大农业革命称之为“第六次产业革命”。
自1984年钱学森提出沙产业、草产业的理论以来,沙产业、草产业日益受到各地的重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涌动起一股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热潮。这些新兴产业不仅激活了地方经济,引领农牧民脱贫致富,还为中国生态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是发展沙产业的一个典范。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管委会农牧林水局局长任学军告诉记者:“由于这里靠近沙漠边缘,种植空间相对较小,但我们的目标是提供最好的品种和技术指导,做好沙产业、新能源的试验示范,将天然有机果蔬推向市场,并辐射带动周边百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80后农技师和她的“神奇”种子
恩格贝阳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始建于2008年,2009年正式投产。也就是那一年,刚刚大学毕业的80后山东女孩刘雪芹来到了恩格贝,开始了她的设施农业大棚经济作物、新品种蔬果栽培工作,这一干就是8年。如今,走在田间地头,大棚里的每一苗株刘雪芹都了如指掌。“这棵是今年刚种的,长势还不错,因为所有的种植技术都是成熟的,今年只不过是换了个品种。”刘雪芹拨弄着一条已经有拇指粗的黄瓜说。
刘雪芹所说的新品种来路不凡,这些新品种子都是经过太空育种,经过人工筛选出基因突变良好,拥有优秀抗逆性的种子。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卫星搭载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跟转基因是两个概念。太空育种是利用空间环境条件加速生物体的变异过程。这与自然变异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太空育种只是将植物DNA打乱重排,并没有导入其他外来基因,所以与转基因有着本质的区别。此外,太空育种还具有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能力强等特点,这都是普通种子所不具有的。
为了更好利用恩格贝充足的阳光资源和昼夜温差大的天气特点,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造了日光温室和半地下式的暖棚。不仅保温效果显著,而且采用中国科学院设计的滴灌技术,比常规灌溉节水60%。“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正是沙产业发展理念的核心所在。
刘雪芹每天上、下午都要去试验基地观察记载苗情,无论是冒着荒漠戈壁40度的高温酷暑,还是踏着北疆大地几十厘米厚的皑皑白雪,从未间断。面对名目繁多的新作物品种,五花八门病虫草害复杂情况,层出不穷的新生物技术,刘雪芹白天干活,晚上看书,向专家、老l请教,8年多来,积累了丰富的沙漠试种育种经验。
如今,在刘雪芹的精心照顾下,在实验基地无污染环境下生产出的美味蔬菜、瓜果已成为恩格贝阳光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刘雪芹说下一步他们将要扩大种植面积,推广成熟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农户致富。“根据目前的试种情况来看,以番茄为例,一亩地能产近1万斤果实,一年可以两茬,按照目前市场上的价格,一年纯收入能达到5万元人民币左右。”据了解,实验基地出品的果蔬产品因为无污染、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市场上有很好的销路。它们不但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餐桌,有些明星产品还远销到香港等地区。
恩格贝“变不毛之地为沃土”
目前,恩格贝日光温室共有120栋,可生产面积为147亩。其中半地下式暖棚27栋,每栋可种植面积为2亩,可以全年进行生产利用;拱棚93栋,每栋可种植面积为1亩。已经试种成功了黄瓤西瓜、网纹甜瓜、迷你黄瓜、迷你冬瓜、航天玉米、小甜瓜、西红柿等多个航天品种。
阳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是恩格贝沙产业高新科技实践基地的诸多项目之一。它与恩格贝种植园区、养殖园区、沼气工程区以及微藻生物育种基地共同组成了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现代阳光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是恩格贝沙产业高新科技实践基地的代表项目。
巴州地处祖国西部,境内大部分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纯自然条件下进行植物生产,代价相对较高,农民增收相对困难。因此,发展设施园艺必然是调整和优化巴州种植业结构,创新生产方式,使农民实现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而有效举措。设施园艺在巴州必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巴州设施园艺生产概况及远景规划
巴州设施园艺的发展历程及生产现状
巴州地区设施园艺生产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巴州农科所即开始采用阳畦育苗技术,并建起了简易加温温室。80年代初,和静县上游乡农民为解决冬春淡季吃菜问题,自行设计建造了围固式温室。由于增加了一定经济收入,农民积极一性很高,短短两年时间,设施园艺面积就发展到13.34hm2,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库尔勒士地区蔬菜淡季供应紧张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塔里木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库尔勒地区人口急剧增加,蔬菜供应矛盾更为突出,春季菜价居高不下,一度位届全国中小城市第二位。1991年后,为缓解蔬菜供应紧缺的矛盾,巴州政府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实施“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各县(市)相继成立了菜篮子办公室,并结合当地实际,规划了大片温室区域。由于科技经费投入少,蔬菜科技研究工作滞后,这一时期温室均为简易日光温室,造价低廉,结构极不合理,温室采光、保温及抗风抗压强度等均存在问题,只能生产对温度要求不高的叶菜,经济效益较低。加之农民对保护地蔬菜生产认识不足、温室蔬菜栽培配套技术缺乏等因素,果类蔬菜生产投入高、产出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设施园艺生产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硕县从山东寿光、莘县引进了寿光式温室。温室结构相对合理,采光、保温较好,冬季不加温亦可生产瓜类、茄果类蔬菜,填补了巴州地区淡季茄果类蔬菜及瓜类蔬菜的空白,经济效益得到很大提高,仅1997、1998年两年,和硕县日光温室蔬菜的种植面积就发展到266.2hm2。这一时期,巴州农科所和农技中心积极研究温室的结构及温室栽培技术,巴州的温室蔬菜栽培技术日益成熟,温室结构、建材选择及种植模式等都有了很大改进。温室的类型由最初的围圈式温室、简易加温温室,发展到唁什式目光温室、和静式温室、辽宁海城式日光温室、甘肃武威式日光温室以及荷兰的现代化智能自动控制温室等十门种类型,
目前,巴州地区目光温室面积已由最初的13.34hm2发展到1648.2hm2,蔬菜年产量达13.3万吨,蔬菜的品种也由原来单一的黄瓜、番茄,发展到今天的瓜类(黄瓜、苦瓜、冬瓜、瓠瓜、丝瓜、佛手瓜、西葫芦)、茄果类(番茄、茄子、辣椒)、豆类(四季豆、芸豆、豇豆、荷兰豆)、水果类(西瓜、甜瓜、洋香瓜、草莓、油桃、杏、葡萄)等产品,不仅能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还远销吐鲁番、乌鲁木齐、喀什等区内外城市。每公顷产值达22.5万元~37.5万元,每公顷效益达12万元~22.5万元,总产值达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
巴州设施园艺发展规划
党的十七大对“三农”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要突出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巴州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园艺的发展,力求加快发展步伐,打造农民增收新途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设施园艺发展工作。2007年出台了《加快自治州设施园艺发展的意见》,并成立了自治州设施园艺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指导性计划,将计划分解到各县(市),与各县(市)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各县、市也相应制定设施园艺发展措施,设施园艺在巴州呈现出大力发展的良好势头。
“十一五”期间,设施园艺生产面积力求达到4667hm2,其中日光温室达到3333hm2,年用一次性拱棚保持在1334hm2。
巴州地区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
巴州从事设施园艺生产的多为外来人口,设施类型多种多样。经过多年实践,在辽宁海城式温室、山东寿光式温室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巴州人民发明了“干打垒”土墙木拱架结构的英下式日光温室(当地农民改造的一种新型日光温室称为“英下式日光温室”)、并逐渐形成了以英下式日光温室为主,寿光式温室、简易围圈式、现代化日光温室和一次性小拱栅为补充的棚型系列。
简易围圈式温室
围圈式温室只在和静县上游乡保有133.4hm2。温室跨度大,四周围以土墙,无后屋面,倾斜角度很小,土地利用率高,构造简单、造价低,作物生产技术要求简单。
此种温室屋面平缓,采光、保温性差,升温慢,冬季不能生产,温室跨度大,抗雪压能力差,棚面清扫困难最高点在中间,通风换气不便。
喀什式日光温室
1987年从喀什引进,主要分布在库尔勒市铁克其乡、英下乡,总面积66.7hm2。墙体为砖混(双层夹墙)、干打垒、土墙等形式,钢管、竹木棚架,墙厚0.7m~1.0m,跨度9m~10m,矢高2.6m,前屋面倾斜角17°~18°。
此类型为改良型围圈式温室,抗风、抗雪压、采光及保温性能等有所提高,冬季覆棉被,室温达7℃,可生产叶菜类蔬菜。由于温室跨度大,前屋面角较小,抗压、采光、升温较差,生产喜温果菜需加热升温。寿光式日光温室
1994年由山东寿光引入,主要集中在和硕县,面积为280hm2。温室墙体堆土夯实而成,后墙厚1.8m~4.0m,高2.0m,第一立柱高2.8m,第二立柱高2.5m,第三立柱高1.65m,第四立柱高0.8m,后坡厚0.5m,走道宽0.7m~0.8m,栽培床宽7.7m,棚面倾斜角21。左右,后坡仰角45° 棚架由钢丝、水泥立柱、木杆、竹竿组成,压膜线压膜,保温层为无滴膜+草苫+白色膜(防雨雪),后屋面底部铺薄膜防散热,大棚呈全封闭状态。
温室造价较低,光能利用率高,升温快,保温性好,不需加温能够生产喜温蔬菜,密闭性好,使用烟雾剂防治病虫害效果好。温室后墙多为推土堆积而成,温室湿度较大,稳固’性差,使用时间短,草苫覆盖,温度难达到果菜生产要求;棚前后较多深土坑,室外土地无法利用。
英下式日光温室
参照海城、寿光温室类型,对温室后屋面、山墙加以改造而成。温室脊高3.1m,跨度7.0m,后墙高21m,摹宽1.2m,顶宽1.0m。后屋 面角45°,后屋面长1.2m,后屋面垂直投影2.8m,前屋面角21°,后立柱、中立柱、前立柱高度分别为2.6m、2.2m、1.4m。
温室墙体厚,采光量大,保温、增温效果明显,冬季不需加温,室温达1 0℃~1 5℃,可生产各种蔬菜,跨度小,抗风灾能力强。
墙体采用砖混结构,建设成本较高,此类温室仅分布于库尔勒市周边,面积3.34hm2。
巴州地区设施园艺主要栽培模式
巴州菜农结合当地饮食习惯、市场行情及棚型特点,发明了系列栽培模式。简易围圈式温室
(1)韭菜/黄瓜模式
韭菜为秋冬茬,黄瓜为春夏茬。3月份韭菜直播(雪韭791),国庆节前后收获第一茬,11月初扣棚。春节前后收获第二茬黄瓜(津绿3号)于翌年1月下旬育苗,2月下旬定植于韭菜行间,3月下旬开始收获,6月初拉秧。(2)辣椒/油白菜(四季豆、结球甘蓝)模式
辣椒(改良猪大肠、陇椒2号):于]2月下旬育苗,翌年3月中旬定植,4月下旬收获上市。
四季豆(结球甘蓝):1月下旬育苗,3月初、下旬定植于温室立柱旁、垄头,4月初上市。
油白菜:直播于行间,根据市场行情收获。
寿光式温室
(1)秋延后栽培模式
黄瓜、西葫芦,7月底~8月初苗床嫁接育苗,9月上中旬定植,10月中旬开始采收。
番茄、辣椒:7月20日左右苗床直播育苗,苗龄70天后定植,11月20目开始采收。
四季豆、豇豆,7月中旬直播,11月初开始采收,采收期可延长至翌年5月中旬。(2)春提前栽培生产模式
黄瓜、西葫芦:11月中下旬苗床直播育苗(加盖小拱棚),苗龄30天后定植,翌年1月下旬~6月底采收。
番茄、辣椒10月中旬苗床直播育苗,苗龄70天后定植,3月上中旬~6月中旬采摘。
四季豆、豇豆,10月初直播,第二年3月中旬~7月上旬采收。
英下式温室
(1)一果一叶模式(辣椒一芹菜)
9月下旬辣椒育苗,2月初定植,3月中旬~6月底收获,整地后直播芹菜,翌年1月初收获。辣椒行间可套种莴笋、甘蓝,走道、立柱旁可栽植四季豆、丝瓜、苦瓜。(2)一果两叶、两果一叶
模式
果菜(辣椒、茄子、黄瓜、番茄)一般为春提早种植,时间与其他模式类似,但秋延后种植两茬叶菜(芹菜、菠菜等其他叶菜类),在两茬果菜的茬间期种植一茬叶菜。(3)杏树/草莓模式
品种选择:杏为凯持杏、早白杏等品种;草莓为图特拉、达赛莱科特、卡姆罗莎等品种。
定植时间杏树于3月中旬定植,草莓于9月下旬杏树行间定植。
上市时司:草莓于2月中旬上市:进入结果期的杏树于翌年5月中旬果实可上市。
(4)油桃/油白菜、菠菜
3月中旬定植莘粗1cm左右的油桃实生苗,7月~8月嫁接,10月中旬行间直播油白菜、菠菜,12月扣棚,春节前后采收油白菜、菠菜,翌年的5月上旬油桃上市。
油桃一般选择曙光、霞光、艳光等品种。
此种模式经济效益较好,但尚未形成规模。(5)葡萄/油白菜、苘蒿、春萝1、
春节前后葡萄定植,7月采摘,3月上旬,行间直播油白莱、茼蒿、春萝卜,4月底~5月中旬收获。
葡萄一般选择‘里扎马特’、‘兴华一号’等特早熟品种。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巴州设施园艺基础建设比较落后,设备不配套,设施结构不太合理,采光、保温效果差,不能对光、热、湿度进行有效调节,抗风、抗雪压能力差,生产效益普遍不高。
设施园艺产业化程度低。未能形成有效经营模式,蔬菜协会组织作用不明显,产品市场开发不够,无公害蔬菜在市场上未能形成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弱。
培训力度不够,熟练生产者少。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棚较少,效果不显著,农户运用无公害生产、绿色安全食品生产技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设施园艺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管理程度低,优质产品、精细产品、特色产品少。
设施园艺前期基础设施投,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承受能力有限,扩展速度缓慢,难以跟上“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今后发展对策
力求规模化、区域化生产。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发展不同结构类型的目光温室,统一技术指导,选择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品种,规模经营,建成各具特色的日光温室产业带,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生产布局,满足州内需求并扩展州外市场。将日光温室产业与农家娱乐、休闲观光农业结合起来,提高整体生产效益。
加大投入科研,提高日光温室建设质量。探索投资运行机制,加快新型日光温室结构优化的探索、研究、推广工作,提高日光温室的保温、采光、抗风和防病虫等综合生产能力。
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完善、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大力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树立品牌意识,围绕标准化和无公害,实施产品全程监控,争取产品国内国际标准认证,提升果蔬品牌知名度,带动全州标准化生产发展。
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根据植物吸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及肥料效应,确定施肥模式推广地下加温、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病虫测报,积极推行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的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大力推广农村一户“一圈、一池、一棚”生态型经营模式,将巴州日光温室生产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积极探索经营机制。探索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机制,在农户、企业、市场、政府之间形成纽带和桥梁: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开拓市场、防范风险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日光温室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