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中职 班级管理 激励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254-01

班级管理是所有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同时也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乃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民办中职学校来说,在近年来生源严重减少,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大力改善班级管理的方法,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对民办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1新时期民办中职学生的特点

民办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主要有:学习成绩较差;纪律作风散漫;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同时还有一些家长把自己在家难以管教的子女送到学校来,希望学校能够系统的培养他们。这些因素使得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情况更为复杂。

1.1民办中职在社会认可度、声誉及扩招等因素影响学生素质

中职生由于刚从初中走出来,对社会很不适应,在为人处事方面都是出于自身表现的需要。这一时期他们的主要的特点是爱表现自己、出风头、爱面子、以及极强的叛逆性。特别是在民办中职学校,由于社会的认可度、家长的思想观念以及民办中职学校的办学水平等因素,在全国扩招的情况下使得民办中职学校的招生极为困难,即使能招收到一定数量的学生,但这些学生的素质总体偏低。这些都给民办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2民办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偏差

中职生是在初中毕业分流时就被分流出来的群体,他们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学习基础普遍偏差,有相当多的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出于小学或者初中水平尤其在民办中职学校,他们几乎没有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同时还存在自卑心理严重,所以更谈不上成功感、成就感。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意志薄弱,也没有目标和理想,在原来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得过且过。

1.3中职学生自律性差,行为易冲动

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不爱学习,纪律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集中在一起,他们因志趣爱好一致,可谓是臭味相同,很容易粘在一起。造成整个学习氛围下降,从而影响更多的学生。同时容易冲动,造成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

2中职班级管理中激励教育的科学应用

2.1激励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2.1.1树立正确的激励教育观

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真诚地以爱心赏识学生,多表扬鼓励,少训斥打击,促使学生思想感情转化,产生积极向上的内因动力。

2.1.2正确制定激励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

在运用激励教育的时先要考虑激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是否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对激励教育的应用要及时分析和总结,确保激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2.1.3激励教育要具有可行性和稳定性

激励教育作为一种管理策略实施的时候,就不再是单一的激励手段的运用,而是把班级的成长作为一个共同的大目标而进行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激励措施的有机组织。

3激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3.1目标激励教育

成功离不开目标的导航,目标和成功有很重要的关系。一般来说目标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较高的要求。同样在班里管理中应用日常目标管理,在制定具体的目标时,无论是班级整体目标还是学生个体目标,都要让班级中的全体成员参与,这样就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激励教育实质是激发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内因动力,因此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及学生个体目标也是一种激励。用目标激励教育的方法使得多数学生取得进步。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班级学生分为不通的小组,通过目标激励教育,使得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3.2典型激励教育

典型激励教育就是用突出的、有代表型的人或事对班级学生进行的一种激励教育。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运用典型激励教育的时候,大力用先进的典型进行激励学生的同时,也可以把落后的典型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提醒学生引以为戒。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典型激励教育学生的时候,即要注重老一辈革命家、著名科学家、学者等先进人物的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又要注重学生身边的典型来现身说法教育学生,这样将会在班级管理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3.3情感激励教育

情感激励教育主要强调班级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真诚的以爱心赏识学生,多表扬鼓励,少训斥打击,从事学生的思想感情转化。情感激励教育主要包含移情、信任、期待以及感染等方式。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管理者要从爱心出发,把爱生之情表达于学生,使学生保持温馨愉悦的心理情绪。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通过眼神的交流做到眼神信任;通过语言表达使学生感到信任;不轻视学生,不埋怨学生,积极给予启发帮助,使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事半功倍。

3.4荣誉激励教育

教育学生时,荣誉激励教育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每个学生都要有一条信条:今天我以班级为荣,明天班级以我为荣。以此激励学生,无论在班级在校外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时时刻刻关系着班级的荣誉,每个学生都应该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取荣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果恰当的运用激励教育可以使班级管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会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实行荣誉激励教育也要把握一个度,过分了会适得其反,这就要班级管理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掌握分寸。

总而言之,通过激励教育管理班级学生,可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教师的言行特别是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天时、地理、人和运用恰当的激励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及成才。

参考文献:

[1]余如进.《班级管理经典案例评析》.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2]中国期刊网.《关于中职学生管理方法的研究》.2011年7月科技资讯第17期.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索;艺术类大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前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亦急剧增加。艺术高等教育也逐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许多非艺术类院校也相应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在“艺术热”的背后,“艺术类大学生难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公认的事实。作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总体上热爱祖国,拥护党的政策;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关心国家大事: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务实心理。艺术类大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共性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其特有的个性。

(一)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理论的学习

艺术类大学生往往热爱自己的本专业,具有对艺术真、善、美的追求。多数学生从小学习艺术,对本专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执着的追求,较专注于专业学习,希望在本专业里能够一展才华,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正确认识文化理论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忽视文化理论课的学习,以至于专业强,文化基础薄弱,很难提升自己的艺术发展空间。

(二)个性鲜明,自我约束能力差

艺术类大学生大多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倾向明显,思维开阔,敢于冲破传统束缚,喜欢大胆创造和标新立异,不喜欢被约束。正如网上流行的一句调侃的话所说“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是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艺术学院的”。他们往往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艺术的创作灵感,成就高水平的艺术成果。社会上,娱乐圈里的艺术大师们放荡不羁更加重了他们这种对自我个性的追求。

(三) 心理需求多元化,自负和自卑心理同时存在

拥有艺术特长,父母多年的大力付出和精心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回报父母意识较强。多年的艺术方面的努力学习,心理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感,调查表明多数艺术类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偏高,经常孤芳自赏,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文化成绩偏低,为了上大学,高考前临时抱佛脚学艺术,并没有什么艺术特长。来到大学后,无论专业课还是文化课都不突出,感到就业前景迷茫,容易陷入自卑心理。2013年对我们艺术学院艺术类大学生新生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1.2%。这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次是抑郁占问题学生总数的0.06%,强迫占1.98%,偏执占2.31%,人际关系敏感占16.2%,敌对占4.3%,躯体化占2.9%,焦虑占13%,恐怖占8.3%。这一调查结果表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道德修养不高、缺乏社会责任感

艺术类大学生大多不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加之经常参加演出和社会实践活动,较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多种价值观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信仰危机、缺乏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素质偏低,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倾向明显,社会转型时期的他们容易沉迷于追求金钱和荣誉,沾染社会不良习惯,抽烟、喝酒、赌博甚至是进行色情交易等行为,丧失了做人的坐标。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原因分析

艺术类大学生之所以呈现出上述思想行为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特点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学生个人主观因素

学习艺术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创造力。艺术大师们的创作成就往往来自于他们独特的个性,因此从事艺术就意味着追求个性,不拘泥于世俗,艺术类大学生深深确信这一点。因为追求艺术他们选择个性张扬,抑或因为个性张扬他们有艺术天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处处追求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关心他人和集体,往往表现出自私自利的一面,个人主义倾向明显。此外,艺术类大学生多数重视自己的专业轻视理论课的学习也导致人文素养的缺失。缺少了人文素养的艺术生很难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作品,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价他人,容易陷入浮躁心理,抑制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是人成长的一块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艺术专业学习长期的高投入,艺术类高校的高收费等原因都意味着艺术类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要优于普通类大学生。当今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偏爱、宠爱也使他们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依赖心理严重,应对挫折的心里承受能力较弱。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存在意味着提高升学率,应试教育依然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忽视了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和教育,由于艺术考生普遍文化成绩偏低,在基础教育过程中,他们很少是学习的佼佼者,很难是老师钟爱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思想行为等被忽视就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学习障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会延续到其大学时代。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加以准确认识和正确引导,很难保证培养出合格的艺术人才。

(四) 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多元化,容易影响心智并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追求时尚,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对这种变化最敏感,他们喜欢研究西方文化,向往和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念,也很难抵制一些不良思潮和文化的诱惑,不能进行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进而陷入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

三、不断探索实践,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迪克・卡克森说:“管理技巧是所有技巧中最大的一种技巧”。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从来都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管理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遵循着学生成长的生理和心理规律,既有制度的规范和严肃,也有人文的包容和大度,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和力量。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千变万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结合国内外艺术高校管理的经验和我校近十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以下几种途径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实践。

(一)严格规范

古语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善于运用法规制度进行管理,这就是规范法。我们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运用规范法时,除要把握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强制性、时效性、工具性等特点外,还应凸显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导向明确、标准明溪的原则。学生管理制度应当把发展人、解放人作为管理目标,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成才的途径和方法,显现显明的导向性。特别是对我们民办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有过于追求个性发展的倾向,因此,必须要明确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告诉学生拥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当怎样做等。二是坚持民主化程序化的原则,确立民主管理理念不仅仅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高校人性化、法制化管理目标的要求。特别是针对我们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喜欢特立独行,张扬个性,因此,动员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制度建设中去,用公开透明,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决定管理目标与要求,能够使制度深入人心,得到大家更好地理解,认同与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就是要兼顾国家、学校、家庭、学生乃至用人单位的根本利益,在学生管理制度设计中,充分体现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合理的分配与承担,对那些遵守公正原则的行为,应当在制度中予以承认和认可,而对那些违背公正原则的行为,应当在制度中予以否定和追究。四是奖励惩戒相结合的原则。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说“好恶赏罚,治乱之枢机”。从古至今,激励都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是加强管理的要则和“枢机”。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方法。怎样以人为本?首先,要善于关心爱护学生。“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管理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学生,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其次,要善于尊重信任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尊重也是一种爱。我们有责任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再次,要善于理解宽容学生。宽容就是平等,让学生觉得你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跟他们无话不谈的朋友;宽容就是理解,学会了理解,管理者就能够冷静地采取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要善于差异化管理。由于个体的先天素质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主观努力等因素的不同,每个人在心里活动过程和行为方式上都会表现出个性的、独特的风格,即表现出个体差异性。通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因人施教,解决学生的不同实际需求,以达到管理育人的目标。

(三)典型示范

典型就是指在同类事物中具有代表性,体现方向性的个别事物。典型具有激励作用、示范作用、导向作用。而典型示范方法,是指通过培养、运用典型,以点带面、推动管理工作高效完成的方法。那么运用好典型示范方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是善于发现典型。“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典型要认清典型存在的客观性,任何群体都有先进、中间、落后之分;要采用横纵比较法,在比较中发现典型。二是善于指导典型。进一步帮助典型克服自身的缺点;进一步帮助典型提高思想觉悟;进一步有意识给典型压担子、授方法、提要求。三是善于帮助典型总结经验。要善于归纳、总结典型素材,探索普遍指导意义的做法。四是善于宣传典型。要有宣传典型的措施,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不断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四)善于激励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主要是借助能满足需要的外在事物为目标,刺激和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也可以说,激励就是产生并保持积极性的心理驱动过程,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去实现工作目标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塑造态度等。我国古代的管理者十分重视对部属的“教化”、“劝说”,反对不教而诛。我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是根据集体和个人的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实现目标。行为激励,就是让学生管理工作者率先垂范,用模范行为和高尚风格,去教育、影响和带动学生,使学生从管理工作者的行为中时时受到激励。学生管理工作者用自己的行为激励学生,是履行职责、增加权威性影响力的需要;而学生也会把学生管理工作者视为效仿的榜样,满足学生需要的寄托感、信任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努力工作的动力,高标准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竞赛激励,就是根据我们艺术类青年学生的竞争心理,紧紧围绕我校中心工作任务,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积极性,推动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参与激励,就是在学生管理工作者发扬民主,坚持民主制度,有组织、有领导地发动学生参与管理和决策,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作为我校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起巨大的创造力。情感激励,就是指学生管理工作者与部属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预定目标“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有情方能吸引人、打动人、教育人。情感,作为联系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纽带,在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 论

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式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满怀信心,努力探索。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情感特征选择合适有效地情感沟通技巧。努力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积极进取、和谐协作的育人环境,积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一定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对症下药,多管齐下,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因此,管理者必须增强自身艺术修养,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尊重与欣赏兼有、表扬与批评并用,只有师生处于和谐的情感沟通状态,才能发扬民主管理精神,达到情理交融的效果,真正探索出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活渐渐地作出了结论:只要整个学校、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作出努力,首先是教师努力教育,没有也不会有一个学生不能成为诚实正直、热爱劳动、坚强勇敢、无限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 宋瑞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及其应对举措[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20.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激励法 员工管理 激励原则 激励方法

激励既是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其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该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行为规律表现为“需要——动机——行为”。需要不仅是人的行为目标和方向,并且是维持行为的动力源泉。

在管理中,激励通常指调动人的积极性。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员工生理、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需要,重视分析和研究学生需要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规律,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从树立正确人生目标作为切入点,不断地给予员工精神和思想上的激励,激发、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应用激励理论,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搞好员工管理工作。

一、激励的原则

激励原则是指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利用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手段,通过外在激励引发员工思想动机的变化,增加其内在动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基本原则。

对员工的激励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管理者目标的设置与满足员工的需要尽可能相一致;(2)管理者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规章制度,要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使它们成为极力因素,成为推动力;(3)管理者要有良好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4)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管理者与员工要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尊重。

二、激励的形式和方法

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不仅要满足员工物质上的需求,更主要的是要满足员工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对员工的激励要坚持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形式。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合理设置,把人的需要与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激励按时间可分为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在远期的大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应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近期的阶段性目标。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针对性、可行性和挑战性。针对性就是针对不同年龄员工特点及员工个体间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奋斗目标。可行性就是目标经过努力切实可行,切忌好高骛远,华而不实,否则达不到激励的效果。挑战性就是制定的目标应有一定的难度,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完成,从而激发员工跃跃欲试的热情,否则即使实现了目标,也不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榜样激励。即用先进人物优良品德激励、感染、影响员工,使之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榜样本质就是一种目标,通过榜样的树立,激励学生追求上进。榜样激励的方法是符合人的模仿心理和学习心理的。树立榜样时,一定要注意真实性,认为拔高的典型员工是不接受的,惟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过硬的先进榜样员工才会接受。树立榜样时还应注意层次,总公司、子公司两级均应树立自己的典型。在员工管理中,我们应树立多方面的员工典型榜样,让每种类型的员工都学有榜样。

(三)情感激励。即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因素,对员工的情感发生影响,提高其理性认识,培养其健康情感。美国心理学家汤姆金把情感激励视为第一动机,认为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激励为前提,才能唤起受教育者对真理的追求。由于感情具有巨大的感染效应,因而可以使教育双方产生心灵效应,从而发生感染效应,促使其产生由浅入深的的“服从——认同——内化”的转变。人都是有感情的,情感交流是员工交流的需要,是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的需要。适时主动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谈心交心,以情感人,也是激励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四)竞赛激励。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竞赛,激励员工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竞争激励是培养员工竞争意识的重要措施,也是搞好员工工作的重要载体。员工的进取心很强,竞赛对员工既有压力也有动力,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集体注意精神、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成效。

(五)奖惩激励。即通过对员工的某种言行给予褒与贬、肯定与否定、表扬与批评的一种激励方式。在员工管理中正确使用奖惩激励,可以有效地达到惩恶扬善、扶正抑邪、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奖惩激励运用得好,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奖惩激励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在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不可或缺,必须同时兼顾,在精神激励的同时尤其应强调物质激励。在应用奖惩激励时要注意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适度、及时的原则。

三、在实际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在企业员工管理工作中,要坚持科学的激励原则,应用适当的激励方法以提高员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在应用激励的措施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励要有正确的目标。实施激励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把握激励的方向。激励目标应与管理目标相一致。激励作为满足员工需要、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种工作方式,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必须把员工个人需要和企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这样的激励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才能发挥激励的最大效力。

(二)重视制度建设,建设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方法的实行需要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的内容要与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一致,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企业提倡的,什么是企业不提倡的,并使各种激励机制围绕企业提倡的内容发挥正强化作用,使激励内容通过宣传转化为激励对象的内在精神动力,内化为大学生的认同感、义务感。只有公平合理的激励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三)激励要注意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每个员工的情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不同,内心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激励要根据不同任务、不同对象、不同时机、不同需要“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和方法。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分 析我国人力资源现论文状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足,从而提出需要完善的应对措施 。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应对措施 一、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中国企业改革开放近30年来,通过实践所形成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对人才的引进、管理 及为人才提供、创造条件和发挥才能的环境方面,尽管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是面对新的市场 环境,我们还是需要以十分清醒的态度来强化新的人才竞争意识。进步来自对瓶颈的突破。 卓越成绩的取得来自管理者永不自满的饥饿精神。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知人之所长和用人 之所长。管理者应不断创新、吸收、学习新科技、新思维、新方法,引进新人才,来填饱肚 子充实大脑,而不是庸庸碌碌无力地“守旧”;闯荡市场,风险重重,所以要居安思危、战 战兢兢、如履薄冰,树立人才忧患意识,做到人尽其才,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指鹿为马;要 乐于向上、积极进取,营造部门间和谐快乐的氛围,而不是死气沉沉,板着一张长脸,压抑 的气氛只会让人才跑掉;要树立“多做事是自我资历、经验、阅历的积累,意味着财富的积 累”的务实观,而不是“老实人多做多吃亏”或者“企业不是自家的,干好干坏一回事,多 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的唯利观。每一个领导要明白,用七八分精力来挖掘部下的优 点 ,用二三分精力注意部下缺点,这是一个成功管理者最重要的用人原则,因为注意人的短处 ,只会弱化组织。择其长处而用之,才能使部门工作取得绩效。 二、对人力资源的制度性激励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模式具有东西方文化背景方面的适应性和差异性。西方文化强调 “契约制度”,而东方文化注重“人伦纲常”,这样在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上的内容有侧 重。经济学的制度激励理论与管理的管理激励理论,实际上是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活动在 市场经济具体文化背景下的理论放映。东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典型形态是日本 模式。日本模式的特征是注重“管理激励”,强调员工从业自主权,充分利用了人的“社会 性”或“合群性”动机,通过终身雇佣、年序工资、内部晋升和开发培训等,进行人力资源 激励管理。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典型形态是美国模式。美国模式的特征为 ,侧重“制度激励”,注意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 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对在职员工进行契约化制度管理。 三、我国人力资源存在的现状 1.人口素质总体比较低。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8700万人,超过德国总人口。我国15岁以上受教育年 限为7.86年,25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 受教 育的水平。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中初中以下的比例占82%,是同时期美国的6.3倍,日本的 4.36倍,韩国的2.4倍。而高中水平占劳动总人数的13%,但发达国家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达 到高中水平平均占到50%左右,德国达到35%,是中国的4.5倍,连发展较晚的韩国也是中国 的3.3倍。差距最大的是高等教育,在中国100个劳动人口中只有5个受过高等教育,这一比 例只相当于美国的1/7,英国的1/5。 2.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由于财政支出的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是91.8%,一些偏远山区只有75%(2001年)的学生按时完成学业。 高中 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41.3%,高中阶段

管理学经典激励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激励机制 高校学生 学生管理

当代的在校大学生被称为“90后”的一代,这一代的优势是积极热情,但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足,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引导他们发挥优势,克服弱点,把创造性与积极性发挥到最佳效果,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很有必要。

从心理学上讲,激励是持续不断激发人的需要和动机的心理过程,它使人的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状态中,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所谓激励机制,就是一个运用各种措施、方案等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过程,它是一种启动、持续、调整、提高学生行为动力的运行机制。激励分为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外在激励是通过外部刺激诱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动机,而内在激励是激励措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外部的要求成为学生的内心要求,形成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机制。

一、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多种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级。最低层的是生理需要,指人类为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最原始、最基础的物质需要,如吃、穿、住、行等;第二层是安全需要,指安全、保障需要,如职业安全、人身安全、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障;第三层是社交需要,也称为情感的需要,或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及理解;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与希望得到别人尊重两个含义,自我尊重追求自爱、自信,后者追求有地位、威望及受到他人尊重;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有充分发挥自己潜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工作。这五种需要遵循递进规律,当低层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高层需要会成为主导需要,成为人产生行为动机的原因。

而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能产生激励作用,有些因素可以消除不满情绪,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这样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得到后会使人感到满意,产生激励作用,称为“激励因素”。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赫茨伯格的双困素理论认为有两种不同的因素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一种是保健因素,主要有工作条件、安全、工资、奖金、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不会直接产生激励作用,但一旦产生坏的影响会阻碍激励效果。另外一个是激励因素,它包括成就、承认、工作本身、晋升、个人发展等,这些因素可以起到强烈的激励作用。

通常情况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低层需要,即生理、安全、情感的需要就属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属于它的激励因素,高层次需要对人们具有更大的激励效果。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激励理论就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引人激励机制提供了基础。

二、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的意义

1.当代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需要引入激励机制: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1990年后出生的,所以又被称为“90后”。“90后”大学生热情,善于发现问题,但由于“90后”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依赖思想严重、参与社会的能力不足等原因,出现了特殊的心理现象。这样发展到毕业求职的时候,在他们的就业取向上就表现出明显的求稳怕变和官本位思想。另外,在“90后”大学生中,攀比心理严重.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和同学缺少共同语言,表现出自私、享乐心态和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再加之这一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唯我独尊,认为别人是为我服务的,因而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容易大发雷霆,耐挫折能力差,成熟时间明显延后,甚至衍生出其他一些心理现象,如过度焦虑、缺乏合理定位、好高骛远、投机取巧、叛逆心理等等。

针对当代大学生这样的特殊心理现象,为了能够把当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到最佳效果,在学生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显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时代的发展需要引入激励机制:知识经济的增长,信息时代的发达,物质、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各种价值观的激荡使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面临了新的课题。一方面,一些错误的管理理念认为,只要满足学生的物质要求即学习和生活的条件就可以了,而学生在没有被提供任何有意义的东西的时候,就会轻率地抓住现在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所谓的“有意义“的东西,不管它是多么的肤浅和愚蠢;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相对优秀的人员群体,他们希望比别人略胜一筹,得到集体的尊重与认可,只有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与时代需求相吻合,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的原则

1.公平公正的原则:所谓的公平公正就是让每个大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均等机会。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白自己和其他同学在老师眼里都是平等的。特别是在处理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确定奖学金和对学生进行处分等问题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利,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做到公开、公正,而不能徇私情、图私利,侵害学生的权益。在对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激励中,比较多的时候又采用奖励的方式来进行,但奖励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实际表现,根据客观的考核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奖励或奖励到什么程度,要完善奖励制度并做到等级明确、执行公平。奖励不是少数大学生的特权,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决定奖励的对象,如果每次奖励的都是同样的几个学生,奖励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如果教育管理工作者没有把握公平公正的原则,反而总把“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名额给子与他自己关系好的、比较喜欢的学生,那这个奖励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导致更多学生的不满,降低班级的凝聚力,也使得这样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在众多的学生面前失去威信。

2.立足于多数学生的原则:教育学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激励活动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建立教育激励机制时,要立足于多数学生的原则,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一般说来,我们历来比较重视对学生中典型人物的奖励,但对大多数人的奖励重视不够。给典型优秀学生奖励自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但要考虑到多数学生毕竟不能成为“典型”,如果奖励总是与大多数学生个体无关,那么奖励产生的激励效能就会大大削弱。在一个大学生群体中,优秀学生是少数,大多数处于可上可下的中间状态,激励的艺术就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激励使这部分学生力争上游。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工作情况的好坏往往取决于这些中间状态的大学生把自己的积极性发挥到什么程度。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几个典型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把许许多多的“一般”大学生变成学习上进、工作努力、集体荣誉感强的人。

3.奖与惩相结合,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激励也有两重性,即奖励和惩罚。奖励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培养人的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激发创造力和竞争力,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促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同样,惩罚也能达到激励的作用。惩罚是社会对人们不良或不正确行为一种否定的反馈信息。惩罚得当,不仅能够消除人们的不良行为,而且能把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为了鼓励先进、树立正气、鞭策后进、抑制歪风,应该把奖励和处罚手段结合在一起合理地运用。除此之外,为了达到惩前毖后的目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还要注意,无论是赏还是罚,要使用同一尺度和标准,而不能前后矛盾,不能因人而异,要注意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法律为准绳。

在奖与惩相结合的同时,由于物质与精神激励是互为前提与条件的,它们各有特点与作用,不能相互代替,不能孤立运用,所以应该统一、综合地运用。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作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各项措施要综合进行交叉、融合地使用,使之发挥更大的激励力量。

4.协调一致原则:学校、班级的价值观念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激励的内容与价值观念一致,就会进一步塑造和强化班级文化。例如:倡导见义勇为的精神,那就从精神和物质上奖励那些见义勇为的大学生;提倡刻苦学习的精神,那就应该奖励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生。这样,奖励才能成为提高大学生积极性,使其发展和成才的强大动力。

四、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的一些相应措施

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想有效地发挥各种激励的作用,除了要遵循激励理沦应用的原则以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激励理论应用的方式。

1.目标激励:目标设置理论认为,设置达到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的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动机是个体行为对一定目标的指向,反过来目标的设立也会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个体动机发生作用。一个人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就能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前进的原动力,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能具有饱满的学习热情、自觉的学习态度、不屈不挠的毅力和高尚的品格。在理论思维比较强的群体中,目标激励显得尤其重要。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动机,指导其行为,使学生的成才需要与成才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目前,由于应试教育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进入高校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容易松懈下来,错过了一生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学习时光。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帮助学生确立恰如其分的奋斗目标,激发其成就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抓住来之不易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

2.榜样激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除了学习者对刺激做出反应后并予以直接强化,从而使学习者掌握行为反应的直接学习外,这就是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而无须予以直接强化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对榜样及其先进事迹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而且会在实际的学习中去模仿。如果榜样的某种行为得到奖励或惩罚,那么就会使学生的模仿行为发生强化或削弱。相关研究表明,榜样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与模仿者越相似,被模仿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榜样激励的方式,不仅要注重以老一辈革命家、著名科学家、爱国人士的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还要多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先进典型来引导教育学生,因为他们的事迹更直观,更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所以教育效果会更好。

3.信任激励:信任激励就是激励主体用自己的信任、鼓励、尊重、支持和关怀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式。管理者信任学生,对学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信任激励可以分为多种:(1)工作信任,就是把某项工作委托给学生去负责或办理,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如让学生负责社闭工作、文体工作等。有的高校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感受到教师的信任,还实行了学生干部轮流制。这种方法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全体学生在锻炼中得到全面发展。(2)人格信任。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人为地在管理者与学生之间设立屏障,阻碍他们的交流。充分尊重和信任是对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尊重和认可。(3)成就信任,就是相信学生能积极上进,不断追求。管理者要细心观察,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及时鼓励,充分肯定,而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人们在众人面前受到表扬时,总是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而这种喜悦的心情反过来可以转化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友谊信任,就是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是朋友关系,要让学生感受到管理者的亲切、和蔼、可信、可敬,从而彼此间相互信任,建立友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加倍努力,激励才能真正见效。

4.情感激励: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有一句名言:“亲其师,信其道”。“亲”和“信”贯穿师生之间感情沟通的全过程。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好坏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的影响。教育管理过程不仅是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人际交往活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动力施以直接影响。老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在《爱的教育》泽者序言中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注意感情的投入,只有相互间感情的深人交流,才能促进相互信任。要运用好感情激励的方法,用精神力量去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发教育对象产生接受心理。一是要了解人。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给于学生以相应的帮助。二是理解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随时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三是尊重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尊重被教育对象独立思考和表达思想、争论辩护的权利,以心换心,以诚换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增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影响力。

5.期望和赏识激励: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将来和发展都设有目标,抱有期望,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能得到提高和完善,毕业时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基础上,向每个大学生提出切合自身实际的期望目标。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产生期望效应,另一方面也使其有明确的学习和奋斗目标。对那些后进的大学生,不要让他们觉得被学校和老师抛弃了,而应该给予鼓励和赏识,要善于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总是盯住其不足之处不放,使他们在赏识中健康成长,在鼓励声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张德.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孙丹.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王九龙.创新大学生管理工作.江苏高教,2005.

[4]杨振斌.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