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基本职能

管理学基本职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基本职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基本职能

管理学基本职能范文第1篇

【摘 要】现代众多中职旅游院校一味强调专业技能,却忽视了服务意识和有效沟通意识的培养。然而,即使有很好的专业技能,一旦缺乏服务意识和有效沟通意识,那他也只能是个机器人,是不可能在饭店行业中生存、发展的。故,我们应将这两个意识充分渗透到我们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中。

关键词 能力本位;中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改革

通过对以往学生实习情况和就业初期工作情况分析,中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服务礼仪方面,造成学生出现问题的不是技能方面,而大量的是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的欠缺,这不但影响了服务质量,而且对于学生未来服务水平的提高起到瓶颈制约作用。另外,在礼仪课程教学,我们还发现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多数学生只注重学习所谓“标准”的姿势和语言,而严重忽视了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的培养,等等。为此,我们针对这些情况,根据能力本位教育原则,对中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礼仪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着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并根据能力本位教学设计原则,对服务礼仪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了科学设计。

一、上下求索路——从做中学

“求索”是指首先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索,先接触实践技能,对将要学的技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礼仪课程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内容年年在变,时时在变,为了使学生迅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礼仪课程教学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开展项目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制定项目任务书

老师根据项目布置任务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组学生根据任务制定项目任务书,明确任务执行的时间、地点、人员、方案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划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按计划完成任务

学生会通过选定的方案,分组完成相应的任务。如:通过查阅书籍资料、上网查询、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此项目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社交能力。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与行业的零距离接触加深对行业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3.整理、归纳形成结论

小组成员将收集回来的信息进行舍取、归纳、重组,提炼出此项目的相关要点,并对不解之处提出疑问,以书面、表演、海报等形式展现。培养学生懂得舍取,学会归纳提炼的好习惯。

总之,通过此环节,学生初步了解此项目,无论是流程、作用还是注意事项都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尝试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

二、知识直通车——知识够用

此环节的“直通”是指理论知识的“必须、够用”,即教学中避免无关知识的讲授,直接传授那些对技能形成起支撑作用的理论知识。

在第一环节的上下求索路中,通过学生自己的“上下求索”,他们会发现有许多知识自己还不了解,此时会有许多学生向教师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讲解中应注意:

1.言传身教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教师的自身形象,是对学生最好的直观教育,以自身良好的礼仪修养感染学生。教学时应注意自己的仪态,以端庄得体的举止、亲切流畅的语言、真诚高雅的微笑、丰富的社会阅历,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较强的社交能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羡慕老师,并以老师为楷模,激发学生爱礼、学礼、用礼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自学释疑

学生分组展示成果,将“上下求索”中得到的结论以一定的形式展示给其他同学,形成共享资源,相互探讨、评析,达成一致、完整的观点。老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导和补充的作用。

3.形象定向

据有关专家分析,在给人的印象中各刺激物所占的百分比是:视觉印象约占75%,谈吐印象约占16%,味觉印象约占3%,嗅觉印象约占3%,触觉印象约占3%。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选择一些优秀服务员的图片或视频,再配以一定的讲解,告诉学生:“通过本项目的学习,你就会变成这样的优秀员工。”让学生认清学习目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4.案例教学

在此环节中,我将会设置一组问题案例,通过“有错吗?”“错在哪?”“如果是你,怎么做?”“怎样做会更好?”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与正向的形象灌输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三、实践训练营——能力整合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不如亲身体验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实际参与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和能力。

在训练营中,学生将所学的初步的技能、知识、品性(意识)进行分组仿真模拟。将礼仪与专业操作技能相结合,增强实用性,设计一系列任务,由浅入深、沉沉递进,组织学生进行实战演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使得知识在训练中落实,能力在实践中提高!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角色模拟,而作为教师,便是要做好任务设计和描述。任务设计是教师充分发挥组织、指导作用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出各个角色,而且还应设计出每个角色的背景和将要面临的问题,以便达到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培养其相关职业素养的教学目的。

四、温馨回眸情——教学反馈

“回眸”是指回头看学习的效果。要遵循能力本位教育的“反馈性原则”。以往的教学忽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导致部分学生尚未形成能力,教学过程就过去了,即“鹰架理论”所讲的不能过早撤出支架,否则学生的能力很难形成。

在此环节我们应对本项目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进行整体回顾,归纳优缺点,帮助学生跨越贴近发展区,进而达到潜在的发展层次。

我们的教学应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能帮助学生形成关注细节、尊重他人等相关职业素养以及处理特殊问题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如:在销售礼仪中归纳出“FAB”原则。“F”代表特点,“A”代表优点,“B”代表利益,服务人员要以产品和服务的特点、优点和顾客能从其中得到的利益为介绍重点,达到推销产品和服务的目的。

总之,在本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前面的各个环节中归纳出本完成本项目的理论依据和原则,不仅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用理论依据指导实践,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五、馨香贴士站——评价激励

在“馨香贴士站”中,学生将得到客观的评价,将会采用项目评价表的形式,以项目流程为导向,以服务标准为准绳,对该项目的掌握情况以及职业综合能力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评选出项目标兵、最佳进步者、最具潜力者张贴在“馨香贴士站”,以此鼓励;对那些掌握欠佳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特别辅导,让其跟上步伐、渐入佳境。

通过评价,可以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逐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增强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逐步形成。也可使教师不断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和适当的调整,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调控与改进功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维持良好的互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结语:

台湾酒店教父说过:优质的服务是让客人满意的服务;而卓越的服务是想在客人前面的服务。然而要为客人提供卓越的服务,就要求酒店的一线员工拥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有效沟通意识。所以,我们的教学应着重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饭店所需的,能为客人提供卓越服务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企业的鲜活动力,真正受到企业的欢迎,有助于学生的发展。饭店职业学校才会进入良性循环,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祁超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刍议[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324~325.

[2]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高宏,钱晓冰.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旅游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4]李建新.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5(4):92~94.

管理学基本职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 课程教学 优化

[作者简介]王华(1967- ),女,广西荔浦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王金叶(1965- ),男,甘肃民乐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42-02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出行方式及对旅行食宿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酒店行业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单一旅游度假型为主向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商务、自助等多种类型共存发展转变,为人们出行提供更为方便、舒适、专业的服务。酒店的服务和管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专业的要求,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作为酒店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根据行业需求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化专业型的复合人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上应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改革,全方位优化课程教学,与行业需求接轨,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课程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科学、专业、系统、完善的课程教学对于专业培训目标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酒店管理专业必须在课程教学上基于行业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改革,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酒店行业职业能力构成及特点

职业能力通常包括个人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众多能力的综合。个人素质是人们在一定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下形成的个人能力,是人们从事某职业的素养条件,决定了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性和本能的职业判断力;专业能力是与人们从事的职业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人们从事自身职业活动的必备条件,是人们成为行业专家的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通常与人们从事的专业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对人们工作及职业的后续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被称为综合能力。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越强,其发展潜力越大,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创造和发展空间越大,个人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越强。酒店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服务行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与其他行业不同,其职业能力更强调从业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企业忠诚能力及社会责任能力等,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个人职业素质。个人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决定了人们职业能力的水平,决定了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的工作成就;强调从业者的职业幸福感、职业认同感及职业承受力等。在对酒店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的访谈中,总监们普遍反映在酒店行业里,员工对酒店职业的热爱、从酒店服务中获得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找工作乃至生活的乐趣的个人能力是酒店行业发展及员工个人发展的原动力,这样的个人职业素质才是当今酒店最看重、最需要的人才素质。酒店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强调从业的经验,强调从基础做起,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才能在酒店行业有长足发展,这都要求从业者有很好的个人职业素质。

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人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职业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成为行业能手的一种能力。专业能力是酒店从业人员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服务的核心能力。酒店行业发展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使酒店企业对员工专业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酒店企业越来越希望员工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成为既懂操作又懂管理的专家型复合人才。

3.学习能力。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和知识更新的加快,要求人们有越来越强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核心内容,学习能力也是酒店行业对员工的一种新要求,良好的学习能力可以让酒店从业者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形成新思路。随着客人对酒店在信息管理、技术革新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酒店员工需与时俱进,持续学习,提升运用计算机能力、数学和统计方法的能力、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等学习能力。

4.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与人们从事的专业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是所有专业都极为重视的一种能力,主要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适应社会、跟人交往、与人合作、进行良好沟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酒店行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行业,服务人员每天都面对来自世界各地、四面八方的客人,要面对客人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工作中各种难题,要与客人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同时,为了酒店服务的顺利进行,酒店企业还要解决与同行业及其他行业,以及政府部门的方方面面的关系,这都需要酒店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社会能力,保证为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保证企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有差距。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结构都沿袭传统学科专业的习惯做法,在课程构成上基本是参照公共学科制订培养方案,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及拓展课三大块。从传统的学时结构上看,核心专业课占总学时比例普遍较少,公共基础课和公共文化课学时比例最高,专业拓展课所占学时量最少,学生动手训练或实践练习的机会相对不足。此外,在公共文化课中涉及国学知识的课时明显缺乏,没有将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中,导致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被称为“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同样存在,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对于酒店从业人员来讲,国学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

2.课程设计与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目前一些高校不是以行业需要设计课程,存在为教师开课,以学校需要开课,以自身资源特点及经济效益开设课程的现象,造成课程设计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课程设计的不合理直接导致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对酒店行业的认同,无法满足酒店行业的用人要求,从而导致本科生员工稳定性较差的局面。据资料统计,近五年,杭州市、上海市等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酒店企业首次就业的流失率高达80%,毕业五年后,仍留在酒店企业工作的学生寥寥无几。本科生的高流失率导致酒店企业对选择本科学生失去信心,因此,旅游院校应在课程设计上与行业要求相适应,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

3.教学方法与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在教材选用方面都未能与行业发展需求接轨;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不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不够充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如果只强调课本知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一些院校的校内实验室比较简陋甚至没有,学生对专业技能操作缺乏感性认识,上完专业课仍然处于懵懂状态。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大多数校外实习是顶岗实习,学生只是对其中一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实习,无法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融会理论知识,职业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综合训练和提高,同时对行业的认知也会由于不全面的实习产生偏差,导致一些学生产生职业倦怠感,缺乏对职业的忠诚和热爱。

4.教师结构满足不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校普遍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但在酒店行业中鲜有拥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人员,因此要想从行业进入学校担任专业教师相当困难,导致许多学校的专业教师虽然拥有博士学位,但都是从学生到教师,大多数是与酒店管理专业无关或专业相关不紧密的博士,甚至完全没有行业从业经验,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行业指导,教学上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堪忧。

三、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通过对酒店行业职业能力构成特点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必须进一步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行优化教学,才能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端人才。

1.课程设计职业化。根据职业特点及行业要求设计课程,突出课程的职业化及服务性。一方面,加强在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水饮料等专业技能课程的职业化意识教学设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酒店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服务标准、服务理念及服务技巧,培养职业化思维;另一方面,设计与酒店行业发展相对应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使学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

2.课程结构合理化。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对现有专业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如对课程学时和学时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增加专业核心课程数量及学时量,使学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接触专业的相关知识。调整学时结构,合理安排课程学时,在公共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及专业拓展课的学时比例安排上适当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的学时比例,在学时安排上,不必将所有的时间用于讲课,应适当“留白”,给学生留下一些空闲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此外,增加国学知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自身修养。

3.课程内容模块化。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通过模块划分的形式开展各种能力培养的训练。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强调四种能力的训练,课程教学内容以专业核心理论模块内容、能力拓展模块内容、职业任务训练模块内容以及职业角色体验模块内容四大模块来呈现,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模块教学中。专业核心理论教学模块内容着重介绍专业基本理论、概念体系、行业知识等,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让学生形成较好的专业认同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能力拓展教学模块内容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进一步适应行业需要。职业任务训练模块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每一门课程都通过设计任务项目,由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完成任务,项目小组自行设计工作程序、人员分工、工作汇报等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职业感觉及个人素质方面,可以通过职业角色体验模块来培养,强调酒店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及角色分工意识,体验职业角色的成就感,培养良好的职业幸福感及职业认同感能力。每一个模块之间又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有四个模块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4.教学环节情景化。酒店行业的服务性是通过实际操作体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对职业角色的体验只能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在专业教学环节中,应优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性强的课程,创造仿真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和强度,以强化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酒店运营环境下,体验酒店角色的乐趣,强化学生的职业身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教师结构职业化。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人格魅力、职业感及专业性,直接影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专业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的直接影响。专业教师本身的职业性在专业教学和职业能力上对学生具有极强引导性和示范性,是学生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因此,高校在专业教师结构上更应重视职业化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既有学校专职专业教师,又有酒店行业专家及酒店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双师型、多师型”教师队伍。

6.教材选用经典化。目前,我国酒店管理服务类课程教材数量繁多,但缺少权威、经典的高水平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对国外的原版教材采用极少,与国际化教育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是从2007年开始招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起步较晚,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较薄弱,特别是存在本专科教材差异不明显、优秀教材缺乏等问题。因此在教材建设方面,需专职教师协同行业专家编写一系列可操作性强、教学案例丰富、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有实用价值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材。

酒店行业较强的专业性,越来越呼唤职业从业者的出现。作为应用性较强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必须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区别于其他传统学科及专业实行全方位的优化课程教学,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才能越办越好,才能为酒店企业提供后续发展的人才资源,酒店行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薛艳,姜红.基于服务绩效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服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优化思考[J].高教研究,2012(19).

管理学基本职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职能理论;财务本质;财务目标;财务环境;财务模式

整理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研究成果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也有利于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的思路在于:第一,简单论述了财务及财务职能的概念;第二,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学者关于财务职能基础理论的文献;第三对职能理论认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为理论研究、制度修订和实际应用提供系统的参考。

一、财务及财务职能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财务职能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要研究财务职能,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财务职能。职能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是每一经济个体借助于价值形式来优化所取得的资源进而实现价值增值目标的一种价值活动。财务职能是指财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是财务本质的体现,是确定财务管理任务与作用的客观依据。财务究竟有哪些职能?除了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有关财务教材中对财务管理职能有正面的论述以外,其历年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其也没有进行正面、深入的探讨。有学者认为,财务职能是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还有学者认为,财务职能是企业理财人员在企业理财实施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

二、财务管理职能理论综述

(一)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中的传统观点――引入产权理论前

这一类研究都是围绕“职能”的含义展开的研究,理论界关于财务职能的论述,有的偏重于从功能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偏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则从二者的结合上来界定财务职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郭复初(1997)认为,财务本质决定财务职能,财务的职能表现在: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等四个方面。耿汉斌、谷行素(1991)等认为,社会主义财务的职能有六个:筹集资金、垫支资金、增值价值、实现价值、分配价值、财务监督。刘贵生、熊哲玲(1998)等认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一是财务筹资职能,二是财务分配职能,三是财务监督职能。吴水澎(1987)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可以表述为:科学地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正确地处理企业同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刘恩禄、汤谷良(1991)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具体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

从以上可看出,理论界关于财务职能的论述,都没有离开对职能本身含义的理解。传统的观点虽然都着重于从“职能”角度看财务职能,但对财务职能的认识很不统一。共性是这些表述基本上围绕“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内容展开,普遍认为,财务职能便是体现在通过上述功能的若干种控制财务资金的周转和活动,使经济活动正常运行,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中的产权观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产权理论的产生,客观上促进了财务职能理论的研究,使财务职能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以财务分层理论为基础,从财务管理主体(所有者和经营者)角度来研究财务职能。我们提出的财务职能是指由财务本质所决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财务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从所有者角度来看,首先,所有者要对企业的长远计划和财务战略负责,所以具有财务预测、财务决策(重大财务决策)、财务计划(中长远计划)等职能;其次,所有者要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给经营者以激励和约束,所以具有组织职能;最后,所有者需要总揽全局监督经营者财务活动,所以具有监督职能。这样所有者财务职能就包括财务预测职能、财务决策(重大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中长远计划)职能、财务组织职能、财务监督职能等。

从经营者角度来看,经营者要对短期计划和日常财务决策负责。经营者具有财务预测职能、财务决策(日常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年度计划)职能、财务组织职能、财务指挥职能、财务协调职能、财务控制职能等。

综上所述,我国财务理论界在财务职能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大多研究都是基于法人财产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的,而法人财产权的提法正面临着来自理论界的广泛质疑,以其为理论基础所得出的财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难免有失偏颇。鉴于此,从企业所有权这一新的视角出发,研究在现代企业理论的框架内建立起产权与财务交叉研究的新的体系就相当必要。

三、财务职能发展展望

财务管理学在国内外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财务职能研究正不断深入,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规范研究范围内,这是由该理论自身的内在性质所决定的。产权理论的引入,使得对财务职能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且从这方面的研究正不断地深入和扩展,产权理论与财务职能理论的交叉结合已取得了具有较高价值的理论成果。

管理学基本职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职业发展能力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分析

笔者多年来一直在高职教育教学一线从事管理类课程教学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对财经大类各专业面向的职业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就业岗位和所需能力进行了分析,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景做了调研统计,对毕业生毕业后五年的职业发展进行了跟踪随访。

二、《管理学》教学改革是学生管理能力形成的关键

找到财经大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关键能力不是问题的解决,仅仅是找到了方向,路径的选择仍然十分重要。经过笔者多年的研究,得出了“只有推进《管理学》课程改革才能有效实现财经大类专业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的结论。之所以有这样的基本结论是因为高职学生的基本特点和用人单位需求决定的。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的学生。这类学生入学录取分数线较低,其理论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较之高分段的学生有明显的差距。

三、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推进《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经过需求调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我们将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予以确定。在知识层面,我们确定了“了解管理的意义及要求,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和职能,系统掌握管理的原理、原则、程序、方法”的目标。在能力层面,我们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方面给予了细化,分别形成了“制定计划、设计组织、领导下属、控制组织活动”的专业能力目标,“沟通、合作、协调”的社会能力目标;“归纳、总结、持续学习、联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目标。在素质层面,根据行业企业的要求,我们主要从“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健康的身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在《管理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我们做到“四步、三化、两构、一集成”。“四步”就是课程内容改革的实施步骤。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对不同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不同专业对应行业、企业的岗位管理工作过程。二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各工作过程所需的职业能力并依据职业能力将《管理学》学科知识作了全面的解构,分为基本理论部分和基本职能部分。三是在解构之后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所需的职业能力实施课程内容的重构。四是实施了内容集成性改革。对基本的理论知识采取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予以适当的处理,对“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的基本职能则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集成到“任务”当中,以实现直观的感受和理性的把握。“三化”就是实现三个转化。一是将学生能力目标向教学目标转化;二是将学生就业面向的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向学习领域转化;三是将学生在职业工作中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向课程内容转化。“两构”就是课程的解构和重构。按照学科自身体系和逻辑将《管理学》内容实施解构,然后按照职业工作过程实施内容进行重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既遵循学科自身的逻辑又符合职业工作过程的逻辑。“一集成”就是将《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内容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集成于不同的任务中。

四、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目标已经确定,内容已经构建,模式就成为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支撑。经过我们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创新了《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三点、三阶、四段、三级”课程教学模式。“三点”就是以“就业”为落脚点,突出就业导向;以“做”为中心点,突出教学做合一;以“任务”为聚合点,承载教学资源。“三阶”就是从认知到模拟到实践三个递进的阶梯。“四段”就是课程教学课内课外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引入阶段、实施阶段、评估阶段。“三级”就是实现从手把手向前走的学生完全不独立状态到放开手向上游的半独立状态再到自动走大自由的状态三个等级。

五、基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

管理学基本职能范文第5篇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3)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起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假设问题。这是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使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便需要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加以限定,这种限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设。然而,如前所述,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等同于理论研究的起点,该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将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混为一谈。

(4)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起点混同。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二者的性质与功能作用不同,其起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逻辑起点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有人认为是财产,有人认为是价值,有人认为是资金,也有人认为是本金。而在笔者看来,财产、价值、资金、本金,均是财富的不同社会形式,都可以抽象为财富。

(1)财富及其社会形式。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财富的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特定的生产关系赋予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或属性。撇开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等社会规定性,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直接体现为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间接的价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资、税金等既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

(2)财富运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财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如数量的增减、形态的转化、产权的变动等等。人们必须把握这一过程,自觉地实施对财富及其运动过程的管理。对为国家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政;对为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多种经济组织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务。广义的财务管理,既包括国家的财政管理,也包括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3)财务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财富不断地被消费,又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财富的生产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应,进行财富管理必然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既定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二是维护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经济权益。

(4)财务管理职能二重性。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职能也就不同。为追求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进行规划、调控、评价的职能;为维护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实施规范、监督的职能。随着财富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其社会化、国际化的推进,人们对财务活动中经济利益关系的维护与协调,不再限于经济组织自身,而是突破单个经济组织的边界,逐渐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行为。

2.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因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亦即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描述,所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