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目前,国内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大多围绕教学目的、教学规划进行,鲜少有研究集中在课程性质和教学设计层面。由陈晓江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第2版)》一书,是一本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著作,被称作“最有理论价值的实践参考书籍”,受到思政青年教师的推崇和喜爱。该书共分为六章,除第一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历史沿革角度、本质剖析角度和实践分析角度的简单探论外,其他五个章节分别立足《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五本教材,对具体的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成绩考核、考研点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该书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说”第一节“历史沿革”指出,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初是以静态的经典宣讲为主,即基于中国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突出成果进行宣讲,以达到广泛认同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发展实际需要,这种形态逐渐变革为鲜活的理论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从现实角度出发,聚焦现实问题,对公民的疑惑进行解答。同时,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逐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助力人们完成对僵化思想的摒弃。该书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现了从工具属性到主动性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我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还是满足人们全面发展实际需要的重要培养手段。该书在论证过程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当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传递经典思想、解答现实问题的同时,帮助人们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对待学生亦是如此。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思想极易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思政教师一定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答疑解惑和自我建设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对不同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充分利用不同课程内容,发挥课程在思想引导方面的优势作用,实现对大学生“三观”的合理引导和培养。

该书在第二章“《基本原理概论》导学”中指出,该课程的主要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基本原理,并从整体上把握,学会运用基本原理对现实问题进行认知和分析。该书理论性比较突出,学生自主阅读很难透彻理解其中的原理,建议思政教师尽量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理论解读。也就是说,要以生活化事例切入,先让学生明确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件的原理,再将事件原理与理论进行对照,进而让学生明晰就是社会逻辑的“解码”书。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基本原理,弱化理论传递的枯燥性,还可以利用现实案例有效培养学生运用原理的熟练程度。第三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导学”指出,该课程主要讲述中国化的过程,目的在于进一步夯实学生利用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该书表示,应进一步沿用实例对照理论的讲述方法,可活用项目教学法,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认知的空间,具体可以安排理论教学72学时、实践教学36学时,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第四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导学”中,该书表示要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传授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并针对学生性格、行为特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第五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学”中,该书认为应尽可能利用影视素材和文学素材,沿着时间线帮助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进行认知。在第六章“《形势与政策》导学”中,该书认为应尽可能应用时事政治素材,提升学生政治敏锐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和甄别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29-01

中职院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该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该院校的核心课程之一,《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对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意义。这门课程是对哲学基本观点的传授,也包括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它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政治素养、坚定中职学生的政治立场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信念,提高中职学生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该课程虽然是作为德育的核心课程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与其核心地位不符的状况,影响着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

1、中职院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所承担的德育渗透教育有限

(1)《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经济、政治、社会,其中经济内容占据了整个教学任务的六个课时,政治内容占了五个课时,而社会内容仅仅有三个课时,因此,从这三部分内容的课时比例分配上来看,经济内容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是该课程的重要讲授内容,因此,它所花的课时、精力以及教师的投入都要相对其他两部分内容多,同时,学生的学习重点和关注度都应该重点投放在经济内容部分。但是根据实际教学显示,在进行经济内容授课的过程中,无论是课程的内容还是教师的传授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渗透都是非常有限的。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对某些经济专有名词的理解、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成为了课堂主要的教学目标,虽然三维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但是该课程要通过经济内容的讲授来渗透德育目标往往被当成课堂的细枝末节来忽略了,造成了该课程德育渗透非常的有限。

(2)传统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很难体现。即便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但是考虑到课时有限等条件限制,往往都无疾而终,最终以照本宣科了事。德育的教育不是几节课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虽然德育的教材已经改革了三年,但是德育的教学模式仍然无法得到创新和推广,这也是德育渗透有限的重要原因。

2、《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发挥

该课程是中职院校较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提出了要贴近学生、职业以及社会的原则,这个原则在教学中也可以运用。由于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能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而教师面对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讲究采用传统讲授法。

3、《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涵盖的内容教广泛,但是教师对内容的取舍比较随意

一方面广泛的教学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会违背教学目标与教材要求,舍弃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当然,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删减是合理的,但是也有少部分教师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删减。

二、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1、教师应该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需要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设计出每一节课的德育目标,并且将这些目标细化

比如,在讲授商品交换与消费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的德育要求是要形成商品作为生产者生产物美价廉商品的正确的金钱观。这种表述是正确的,但是学生不能够透彻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细化为:金钱的本质和作用、中职学生使用金钱要发挥金钱的有效作用来保障自身的发展、金钱的来源要合法等。这种细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通俗地理解教学内容,实现德育的渗透。

2、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职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就业实践是密切相关的,应该充分体现实践性与实用性的特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功能也应该进行转变,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向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这就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并重视学生,该课程可以通过设计与经济、政治有关的社会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已达到德育目标。

3、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要得当,教学目标要明确

对教材中丰富内容的安排,教师应该在坚持教学大纲要求的原则下,灵活地处理和控制。尊重教材是第一位的,是教学的基础。教材是广大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专家经过精心的研究和筛选出来的具有珍贵价值的资料,如果教师凭借自身的喜好对教材做任意的删减和取舍,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学校的教学要求以及教材的要求等条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也可以贴近实际生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4、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不断更新

对于中职院校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而言,他们的教学观念首先得益于培训,其次是实践。很多中职教师的德育课堂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即使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和小组教学等形式,但都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并没有触及改革的核心。因此,中职教师需要从观念上转变《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文春云.反思中职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论》读后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思政教育融入化学基础理论,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

作为一门理工类的学科,化学教学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专业的数学、化学理论知识,还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能够从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个别现象中,总结提炼并巩固掌握其科学原理以及测定方法,从而逐渐构建出完善的化学思维体系。而将思政教育融入化学课程教学,特别是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知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悟化学中的思政精神,并通过思政思维和思政角度来重新看待和审视化学基础理论,从而对化学教学形成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在本书中,作者在介绍和梳理化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和发展变化的同时,深入探讨化学教学的理论基础,对国际上相对新颖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化学、了解化学。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状,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对化学课程教学进行探讨,提出化学教学既要有科学精神,也要有爱国精神。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必须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唯国外论,更要着力培养我国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化学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二、思政教育融入化学教学设计,使教学策略更有深度

在传统的观念中,思政教育往往是一门思想层面的教学指导,高屋建瓴但不接地气,因而在专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虚化或者边缘化。思政教育融入化学教学设计环节,是本书的一大改进举措,通过深入探讨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充分展现出遵循学生自主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彻于化学教学设计的全流程,使教学策略更加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从而保障教师的教学指导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思政教育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融入,还体现在设计的人性化方面。本书在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时,提出了真实情境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建议将化学理论教学与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变成为具体的真实情境,从而更加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当然,本书在阐述化学教学设计时,强调任何设计都不能够只关注科学而忽视人性,教学设计绝不能采用不够人性甚至非人道的化学方法,否则就可能对学生的三观造成误导,从而培养出有才无德的不良人才。

三、思政教育融入化学实践操作,使教学指导更有意义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专业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面对高职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目标设置相似、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水平不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受限等问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专业课程特点、思政育人要求等,从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明确、思政元素的选取等方面,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研究了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类课程,它是以科目为载体,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里的“课程”指的不是思政课程,而是通识课、专业课等,但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而课程思政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专业课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温度。因此,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独具优势。课程思政只有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模式之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连续地、系统地渗透思政内容,才能拓宽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渠道,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此,抓好专业课程这一“主战场”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华中师范大学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是具有特定结构的育人计划和育人信息的载体。也就是说课程是一种育人的载体,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价值观等,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而这也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要体现知识性和育人性,有理论教育也要有实践教育。只有将学习科学理论、掌握技术技能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结合,才能在高职专业课中发挥出课程的最大价值,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课程的教育意义。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将这些专业知识与社会形态、历史文化、道德规范、时事政治相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认识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和课堂内外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之中,既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又强化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只关注本学科所涉及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课程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和育人目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从理论到概念,这样的教学是冰冷乏味的。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心怀家国天下的情怀、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素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适时地把体现新时代中国社会“温度”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用鲜活的事例、时事热点及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考和探究中形成价值判断,进而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价值认同,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思想政治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深入,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是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重点是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原理、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运用与实践,在课程思政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发掘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元素,以促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课程思政绝不是将思政内容简单地进行“移植”,不是在课堂上单独开辟一段时间讲授思政内容,也不是硬性灌输和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思维,从专业课程中提取内在的文化、价值基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及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与理想信念等。教学设计围绕课程的实施进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决定了课程思政效果的达成度,本文以《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首先结合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性质、职业能力要求等,重新梳理了课程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其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特点,总体把握课程思政育人方向,分析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思政目标;最后以思政目标为中心,深入挖掘鲜活典型事件案例、时事热点话题等支撑思政目标的达成。整个过程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结合《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特点梳理课程内容《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是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调、系统检测、故障诊断、回收利用等工作岗位的,课程教学内容与1+X智能新能源汽车证书相应模块衔接,根据职业要求重新进行梳理,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制造及服务相关企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教授给学生电池的分类、原理、性能参数、制造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动力电池的结构、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的组成与原理等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动力电池的拆装方法、单体电池的性能测试、电池系统元器件的性能检测及电池管理系统综合故障分析的能力。在培养目标中应遵循职业教育特点、紧扣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模块化重构,将《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内容确定为五个项目,十四个子任务,如表1所示。表1课程知识结构2.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看,在动力电池的更换等教学任务中,除教授职业技能外,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工作中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高压维修过程中要遵守规范,在装配检修过程中要精益求精,遵守7S管理规范等。从动力电池自身的结构原理特点来看,其是由多节单体电池组成的,由电池管理系统统一控制、管理、协调,这就类似于班级、企业的组成,需要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同时,BMS通过采集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再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以了解电池状态,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使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从课程设置的目的来看,其是为了破解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动力电池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而发展以电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实现汽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融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通过讲述中国技术的崛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综上,以爱岗敬业、节能减排、创新报国等思政点为支持,明确课程育人主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报国精神、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养成科学思维方式、树立绿色发展观念等。3.挖掘思政元素支撑思政目标思政元素的融入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要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优化,还应以思政目标为出发点,深入挖掘能与课程内容相互支撑的思政案例、生产实践所遵循的精神、规范和能力等,在知识点的讲授、技能的培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进行“动力电池的更换”教学任务时,引入全国劳动模范一汽-大众高级技师金涛的事例,从刚毕业的操作工到汽车智造的领军人物,他通过主动学习,前瞻思考,凭着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埋头苦干、拼搏创新,在进口的生产线上对数以万计自动控制信号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了传统车型和新能源混合动力车型共线调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向学生讲授、演示动力电池更换流程和方法时,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实践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要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分析具体子任务教学内容的内涵,细化思政育人主线目标,确定各教学任务的思政点,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支撑思政目标的案例、素材等,将专业知识、能力点和思政素材紧密联系起来建立点连成线,进而形成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如表2所示。1.“显”“隐”结合,宜“精”宜“透”课程思政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会极大地影响课程思政效果。依据“显”“隐”结合,讲“精”讲“透”原则,构建“有温度”“有思考力”“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使课程思得更加顺畅和有效。在课程思政中,“显”和“隐”相结合,其中的“显”并非强行嵌入,而是在适当的知识点(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的知识点)、恰当的时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具体做法如下:在某些涉及专业思政教育内容的问题上,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讲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时,通过话题的讨论理解名词和政策的内涵;在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事件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可以通过导入事件或案例,从特定的角度阐明案例内部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要素,例如在进行触电急救流程教学内容时,导入见义勇为案例,增强学生勇于救人的意识;在专业知识点讲授中导入人物事迹,例如通过我国锂离子电池技术国产化研发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进行电池技术的学习与探索;比较导入则可以通过中外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情况的对比,导入“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精神”等思政教育内容。而“隐”则是在教师的行为示范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同时,思政内容要保持合适的体量,内容宜“精”宜“透”,思政案例讲授以5分钟为宜,思政案例讨论5至10分钟为宜,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变化。2.以学生为中心融入信息化技术教学组织采取小班分组教学,将教、学、做结合起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通过学习典型事迹案例、专题讨论、实践操作,牢牢把控掌握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智慧职教、雨课堂、智慧树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拓展教学空间,结合课程特色,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理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合理穿插图片、动画、媒体报道、视频、仿真等信息化资源,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同时,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环节的问题导入、知识迁移、能力拓展等阶段加入思政元素,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思政理念。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将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进行融合,利用校企合作、技能实践、专业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结语

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良好的课程思政在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和温度。面对高职专业课程专业性强、融入思政元素困难等问题,从专业课程特点出发,充分讨论分析课程内容、思政目标、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合理选取教学方法、融入体量等,同时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大思政”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6.

[2]欧阳慧敏.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思想政治教学

在新商科的大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懂专业、懂社会的高素质新时代商科人才,将会成为未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之一。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新的技术催生了新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有了不同的要求。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新文科的概念框架下,经济管理教育界专家针对商科教育提出了“新商科”的概念,试图在新文科建设的浪潮中促进商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2]。在“新商科”人才培养要求上,是否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也是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之一。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湛江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充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专业课程的教师,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认为只需要把实践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意识,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关于实践课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有的只是流于形式,缺少具体的实际育人内容。所以,导致相对较新的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的教学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都还处于摸索学习阶段。同时,在实践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的投入以及相互交流还不够充分,实践思想政治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跟上在新商科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没有深挖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对于实践课程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实践课程的不同主题,结合专业学生所在的年级的培养的目标及要求,设计相关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但是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普通存在偏重视呈现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内容,缺少以专业实践知识技能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和运用。思想政治元素挖掘不够全面丰富,没有很好地把爱国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及职业素养等工商管理实践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在实践教学中展现出来,缺乏地引导学生从实践课程中关注国家战略、法律法规、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去思考未来个人职业发展应该具备及需要锻炼的能力跟素质。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在新商科大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下,设计出具有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结合专业课程要求及学生培养的目标,挖掘能够具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元素,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三)教学方式偏传统,缺少育人效果的展现。课程的内容设计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能否善于利用具有吸引力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在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上,部分教学方式偏向传统。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缺少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入思想政治育人的元素,导致思想政治育人效果不佳,缺少根据课程的性质,设计出能够检验课程育人的成效,缺乏育人效果的展现。课程思政教育相对于普通的课程教育,其中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如何能够通过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从课程中主动地接受相关信息,从而能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地认可相关观点和理念,从而要求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的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实践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教师对于课程教学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及文化修养对于学生来说起着示范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及价值取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教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教师带出来的[3]。所以,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加强思想素质修养,不断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实践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的构建中,由有实践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教师等组成教师团队。专业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企业导师精通实操技能,熟悉行业发展相关信息,给实践教学提供支持与帮助;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培训,加强教师对思想政治育人教育意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加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找准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契合点,进而保证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此外,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方面,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通过学习与交流,加强教师个人思想政治修养,提高实践课程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二)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具有实践课程特色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到企业开展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相互交流合作,挖掘适合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与优秀企业共建实践课程,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新时代商科人才培养要着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情绪管理能力[4]。专任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教学计划,企业导师结合企业文化、人才需求、项目运作管理等方面具有与实际结合度高,并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相符合的知识点,例如:哲学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设计理念;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与青年责任担当的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素质;优秀人才在工作中发挥的“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企业家精神,在竞争中不断探索创新等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育人元素。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真实的企业运作情景的同时,通过传递职业道德规范、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设计相关的任务,从而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三)以赛促教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吴岩司长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强调知行合一、会创等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结合比赛的形式,通过创新创业比赛和创新策划比赛,结合“新商科”大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发展和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需求,帮助学生把专业知识融入实践活动,形成较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也是在实践中检验学生能否具备知行合一,发挥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创新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的同时,也能从比赛中,展示思想政治育人的成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