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决策的方法

管理学决策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决策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决策的方法

管理学决策的方法范文第1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摘 要】管理学传统教学中存在有弊端,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笔者所在大学的管理学教学团队在长期教学钻研中,提出了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这种教学观以学生为本,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的开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

关键词 生本;开放;研究型;管理学

基金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10JXTD01、2011JG42);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2014GXJK198);2014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GDJY-2014-C-b017)。

作者简介:吴新玲(1982—),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管理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讲师,从事营销与管理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陈书星(1980—),男,汉族,福建人,管理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讲师,从事旅游管理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 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它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管理类课程的基础、也起到学生管理思维模式培养的作用。通过管理的决策与计划、组织、激励与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讲解,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严谨与技巧并存,这就决定了管理学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加之开课时间大多在大学生一年级,学生对管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这些都要求教师需紧密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探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管理学的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些弊端,例如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际能力培养;重课堂、轻课外;重灌输、轻钻研;重考试成绩、轻提高素质等,这些既枯燥,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基于此,笔者所在大学的管理学教学团队在长期教学钻研中,提出了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并很好地应用到管理学等课程教学中。这一教学法是对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延伸,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是对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的延展。

2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的涵义及特点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即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根本;依托教材内容以及教材以外的资料和社会实际,借助现代教学工具,通过创建“讨论型”、“探究型”、“交流型”、“实践型”课堂,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空间的拓展。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的特点:突出“学生”、突出“开放”和突出“探究”。

一是,突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念。教师在课堂中善于创设“疑点”,让学生参与思考;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联系起来,让知识变得丰富而“有用”。

二是,突出“开放”,即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的开放。教师不仅仅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教科书内容,还应注意教材之外的专业资料,对社会现象和专业问题的调研;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运用传统的板书、电子课件以外,还可利用视频音像教学、积极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等;最后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例如将教与学拓展到课外,通过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的模拟操作、校外实习基地现场教学等配合完成教学。

三是,突出“探究”,即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能力。教师通过鼓励质疑,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教学中可设置“课题”或“项目”,鼓励学生小组探究、合作互动。

3 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目标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应用到管理学教学中,实现了两大基本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这两大目标也分别贯穿每一章节的教学要求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技能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掌握,使学生有所思考,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做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无论待人还是接物,都能有所教益。

一是,知识目标:明确现代管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掌握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中一些理论知识点。传授知识的过程,不再以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填鸭”为主,而主要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为主。

二是,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阐明管理学的基本问题、管理学历史发展,熟悉现代管理学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利用管理学原理解决基本问题,并贯穿管理道德和创新思维,对管理的基本原理举一反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教学中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学时以及相应能力的训练大纲。

4 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管理学教学中实施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可以采用:实例——理论——实训——创新。这个模式可以描述为:在授课中,先将有关的案例、情景、课前小测试、课前小思考题、管理游戏、管理故事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预先设计好启发式的问题,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讨论和解答;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钻研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定理、法则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组织学生再用所学到的知识与理论方法等去分析和研究现实的问题;并进行课堂与课后实训,进一步了解所学理论与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理论运用的条件及要求等,在实训中总结实践中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进行成效分析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方法,从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

图1 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图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方式(见图表1),实现了教材、教室、教法三突破;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实现了师、生全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参与“备、讲、练、评”整合教学过程,原来教师主要备、讲,学生主要参与练、考,现在全参与。

5 一个教学实例

在管理学教学内容中“决策”这一章节较为理论化,在介绍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之后,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决策呢?请问同学们平时是如何理解的?如果你们从学校回家会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又是如何决定选用这些交通工具的?启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接着组织同学对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试图发展新配方,生产各种口味可乐的决策案例进行了讨论,以此案例设置问题以求对“管理决策”下一个定义。经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教师总结归纳了一个与教材不同的定义: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可能与需要,拟定多个可行方案,根据评价标准,选择一个最满意的方案,并付诸实施,通过市场检验进行修正的过程。接着,在讨论决策的过程时,又与定义对应讲解并在黑板板书:

“1.发现问题——根据市场调查与预测;

2.确定目标——根据需要与可能;

3.拟定方案——拟定多个备选方案;

4.评价方案——根据评价的标准;

5.选择方案——根据决策的“满意”原则;

6.实施、反馈——市场检验,二次决策 ”。

接着,按照预计方案组织同学进行决策模拟游戏: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六组,每组人数为单数,模拟为董事会,下设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由各小组自由选择交易对象,每两个公司是一个对手,分对进行合同执行决策的模拟。通过活动一方面检验同学们对决策定义及过程的掌握,并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下一个要讲解的重难点:影响决策的因素。在课下,还联络组织了部分同学旁听了该校党政联席会议,现场感受领导决策过程和决策风格,并在第二次课中分别讨论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优点、缺点、决策方法等。教师还指导学生参加当前学期其校举办的模拟商品交易会,分析竞投摊位、开拓市场等如何决策。

教师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惊心”,在此过程中运用到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现场体验教学等,还进行了模拟训练,既有教法、又有学法,开展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1999,8.

[2]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3]顾也力,邓志阳.改造传统教学“基因”创建综观教学体系——论高校本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9.

[4]王春丽.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的理论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11(3).

[5]李映霞.管理学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实践[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3.

管理学决策的方法范文第2篇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即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根本;依托教材内容以及教材以外的资料和社会实际,借助现代教学工具,通过创建“讨论型”、“探究型”、“交流型”、“实践型”课堂,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空间的拓展。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的特点:突出“学生”、突出“开放”和突出“探究”。一是,突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念。教师在课堂中善于创设“疑点”,让学生参与思考;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联系起来,让知识变得丰富而“有用”。二是,突出“开放”,即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的开放。教师不仅仅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教科书内容,还应注意教材之外的专业资料,对社会现象和专业问题的调研;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运用传统的板书、电子课件以外,还可利用视频音像教学、积极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等;最后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例如将教与学拓展到课外,通过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的模拟操作、校外实习基地现场教学等配合完成教学。三是,突出“探究”,即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能力。教师通过鼓励质疑,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教学中可设置“课题”或“项目”,鼓励学生小组探究、合作互动。

2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目标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应用到管理学教学中,实现了两大基本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这两大目标也分别贯穿每一章节的教学要求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技能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掌握,使学生有所思考,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做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无论待人还是接物,都能有所教益。一是,知识目标:明确现代管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掌握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中一些理论知识点。传授知识的过程,不再以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填鸭”为主,而主要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为主。二是,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阐明管理学的基本问题、管理学历史发展,熟悉现代管理学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利用管理学原理解决基本问题,并贯穿管理道德和创新思维,对管理的基本原理举一反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教学中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学时以及相应能力的训练大纲。

3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管理学教学中实施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可以采用:实例———理论———实训———创新。这个模式可以描述为:在授课中,先将有关的案例、情景、课前小测试、课前小思考题、管理游戏、管理故事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预先设计好启发式的问题,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讨论和解答;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钻研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定理、法则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组织学生再用所学到的知识与理论方法等去分析和研究现实的问题;并进行课堂与课后实训,进一步了解所学理论与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理论运用的条件及要求等,在实训中总结实践中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进行成效分析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方法,从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方式,实现了教材、教室、教法三突破;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实现了师、生全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参与“备、讲、练、评”整合教学过程,原来教师主要备、讲,学生主要参与练、考,现在全参与。

4一个教学实例

管理学决策的方法范文第3篇

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因此,可以说从开始有人类社会起就有了最初的管理活动。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管理范围和管理的复杂程度,因而对管理学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它们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养。

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最有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其中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而这段时期的大量的管理实践也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素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解决的问题。此时,泰罗的科学管理应运而生。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泰罗制”。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

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专注于开发应用数量方法。这是在二战中对军事问题的数学和统计解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的定量方法包括统计学的应用,最优化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其最直接的贡献是在管理决策方面,特别是计划与控制决策。但它从来没有达到象人力资源方法对管理实践的那种影响程度。

进入20世纪后半段,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管理的关键在决策”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

这时,又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发展一种统一的管理理论框架,以包含和综合当今的各种管理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是以下三种方法:过程方法、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它们对现代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没有公认的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二、21世纪管理理论趋势研究从上面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

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变化,这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势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内涵深刻化和外延扩大化什么是管理?管理应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看法。但大部分的定义都认为,管理是和他人合作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管理必须要至少有两个人。然而,“一人公司”的出现对这种看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为照此看法,“一人公司”就不存在管理,这显然有些说不过去。类似的能引发管理变革的管理实践还有好多,而且将来会出现更多,这势必将为管理理论的研究提供许多新的课题,促使管理内涵深刻化和外延扩大化。

(二)管理学的基础——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能力人和目的人假设转变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经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在现代西方,人们对物质方面的兴趣开始淡薄,而对人创造能力的关注日益增长。作为人最高需要的自我实现(按照人的兴趣、能力从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正成为西方人追求的重要目标。面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沉重代价,许多思想家从文化价值观和人性上思考问题,认为实行“人的革命”是避免最高代价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人的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人为目的,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和智力,把人塑造成“能力人”。

21世纪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灵魂是创新,人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将在21世纪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且包含人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的增长也至关重要。历史发展的这种趋势将引起企业管理的创新。其任务之一就是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目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人的工作能力,营造一个能发挥人创造能力的环境。其实质就是实行以能力人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即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管理。

(三)管理学新的理论基础——“合工理论”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200年以前,亚当。斯密论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他的这一分工理论成了近代产业革命的起点,也成了后来的管理学家创建管理学的理论前提。确实劳动分工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专业化和职能化管理。但是,这种理论发展到今天,负面效应日益显露出来。现代社会,一方面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如果片面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同时,把人分成上下级关系的官僚体制,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相反腐蚀着人的精神,摧残着人的身心健康,以至于走到了分工与协作原则初始动机的反面。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使简化管理环节成为可能。同时,与市场变化和高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是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员工不再满足于从事单调、简单的复杂性工作,对分享决策权的要求日益强烈。

与分工理论相比,合工理论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即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将几道工序合并,归一人完成,也可将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工作小组或团队,以利于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另外,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打破官僚体制,减少了审核与监督程序,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内部冲突,增加了组织的凝聚力,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的个人发展。

(四)研究重点从管理科学向管理艺术的转变管理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二战后的二十多年里,管理是科学的观点占了上风。但是,管理科学的研究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该说的好象都说了:管理的原理方法等似乎已经充分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除了用更新更时髦的字句去描述已被揭示的问题外,人们似乎再也提不出真正新颖的观点了。从事实践管理的人们正越来越多的认识到,管理的原则是简单的,管理的方法是明确的,但正是这些原则和方法的不同组合和运用构成了不同组织管理成败的原因;成功的管理是一种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对象用适当的方法和原则的艺术。

(五)管理决策从强调理性到重视直觉前面提到的数量方法曾对管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许多企业也开始用一些数量模型来进行决策。但在21世纪,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由于环境日趋复杂,其变化速度也日趋加快,影响环境的许多因素也难以定量的加以描述,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方法的局限性。管理人员不得不重新依靠他们那虽然难以证实,难以描述,但经常是正确的直觉,并根据这种直觉来判断环境的变化,制定行动方案。管理理论也势必将重视对如何更好的利用直觉进行决策的研究。

(六)管理理论研究的本土化管理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是指在研究管理理论一般规律的同时,必须结合当地的社会制度、社会性质以及文化传统和管理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这一点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方面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管理实践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我国古代文化里蕴藏着丰富的管理思想精髓。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博采众长,中西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是摆在众多学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七)管理道德规范的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道德通常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管理实践的发展,给管理学提出了许多道德两难问题。而且,管理道德问题对组织乃至全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巨大。因此,对管理道德规范的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笔者相信,21世纪将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管理道德规范,用以规范管理者的行为。

管理学决策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管理学 案例分析 范式 实操要领

案例教学是当代管理教育中的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学生通过阅读并思考案例中所描述的特定情境,参与课堂讨论,然后尝试总结出一些可以用于不同情境的一般性结论。实践证明,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比较,案例讨论更有助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培养审时度势、剖析权衡、把握战机、对症下药的能力[1]。因此,案例分析题成为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及经济管理类学生等参加管理学测试的重要题型。

一、管理学案例分析的目标界定

管理学案例分析目标的界定是实施案例分析的重要前提。总体来说,管理学案例分析是提供对现实管理情景观察和反映的一种方法和角度,而非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精确答案。因为,就科学研究而言,观察的数量再多,也无法验证某个结论的真实性,更何况管理观察通常不容易做到大量观察,也就是很难找寻到符合某种数学理论的统计规律。观察到的有利结果只是增强研究者对于某种认识的信心而已,观察到的不利结果也只是为研究者已经形成的意识增加了一个佐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追求所谓精确答案对人们思维的拓展和问题的解决有害而无利[2]。在这个总的前提下,管理学案例分析的具体目标是:(1)让学生对管理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有一个清楚的理解;(2)通过对处于不同行业、不同竞争情况和不同背景下的企业案例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为学生在诊断企业行为和拟订解决方案方面营造与实战较为相似的实际氛围;(4)强化创新思维,有助于提升处理复杂和棘手问题的能力。

二、管理学案例分析的基本题型

通常依照案例情景描述中所提供的材料的性质的不同,将管理学案例分为描述评判型和分析决策型两个类别。

(一)描述评判型

这类管理学案例材料着眼于叙述和描述某一管理问题实际解决的过程,让考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之进行评论,总结和评价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旨在考查学生对资料的归纳整理和概括提炼能力。当然也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这个要求对于对资料的归纳和提炼能力而言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一类管理案例分析的难度相对较低。比如某民营公司的激励方式。xxx公司是个民营企业,老板通过学习有关激励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并着手付诸实践。他赋予下属员工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并通过赞扬和赏识激励下属员工。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老板的做法强烈不满,认为他是在利用诡计剥削员工。这个案例虽然文字不多,但也分明展示了一种管理情景,就是激励方式的错误运用问题。本案例重在对问题的描述和说明,考查学生对民营公司老板的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和评判。

(二)分析决策型

这类管理学案例是在让学生了解案例材料中提供的管理情景的基础上,明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希望被测试者通过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对备选方案进行权衡比较,然后抉择出相对最优的方案或提出具有显著可行性和效益性的策略。这类案例与决策型案例相比,其难度相对较大。因为它不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制订有效方案。比如某公司的员工培训问题。某国有大型企业为了适应国内外的竞争,以及企业长期健康发展,认识到要转变观念,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需要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培训是先导。过去,企业搞过不少培训,但基本上是临时聘请几个知名专家,采用所有员工参加、上大课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中疏于控制。培训过后,有人认为在工作中有用,有的人认为没有什么用,想学的没有学到;也有人反映培训方式太单一,没有结合工作实际,等等。如果你是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副总经理,那么你该如何管理公司的培训工作?本案例考察的重点显然是对特定情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和可行的员工培训决策方案。

三、管理学案例分析的程序设计

管理学案例分析通常分为三个重要的相互关联的环节,即问题界定、分析问题、给出建议。

问题的界定,即发现问题。管理学案例所揭示的问题尽管涉及多个方面,但核心问题总是明确的。把握事实是确定核心问题的前提,离开了背景资料所提供的事实就成了主观臆测,当然这样的案例分析是毫无意义的[3]。把握事实的便捷方法是所谓的5W1H方法,即针对背景资料找出“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如何”。把握了这几个问题,也就掌握了一个案例所涉及的最基本事实。

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明确主题,即找出问题的核心问题。管理学案例分析的核心问题是用相应的管理概念、理论和知识,阐释已经发现的问题[4]。有些情况下,在案例的最后会给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案例的设计者希望学生关注的主题。这样在案例分析时就更靠近问题的核心了。因此,学生在案例分析时,首先应该考虑该案例涉及的是哪方面的主题,否则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当然,有些案例本身是高度综合性的,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这时通常要根据任课老师的安排确定相应的分析主题。

上述“某民营公司的激励方式”的案例,其核心问题是激励方式运用不当问题。首先依据管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可知员工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员工的需要有保健因素和激励之分,其中保健因素是基础,激励因素是关键。其次,民营企业员工需要的主导性,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较低层次的需要,而不是尊重和掌握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是处于较低层次的保健需要,而不是处理较高层次的激励需要。再次,案例当中呈现的情景式公司老板主要运用了激励因素,而忽视对安全因素的关注。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民营企业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最后,建议对员工激励要借由管理环境而定,因人、因地、因事件、因管理意图而定,且不可想当然地确定。

上述“某公司的员工培训问题”的案例,其核心问题是员工培训的实施方式存在问题。首先,加强员工培训是时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案例公司已经认识到了培训的先导作用。但也存在培训目标不明,培训内容和方法单调单一,培训过程控制和培训效果评估不够等弊端。其次,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应当改革和完善培训机制。从决策的角度建议:明确培训意图,将培训与公司战略或企业近期重大事项结合起来;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过程管理;确保培训内容多样性,培训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业务知识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创新培训方法,形成包括系统的理论培训、职务轮换、参观考察等的培训工作体系;实施分层次的培训方案,宜根据员工所在工作岗位的不同,划分为战略能力培养型、制度能力贯彻性、业务能力提高型等培训方案;根据培训目标和意图,立足公司需求实际,实施个性化的培训等。

给出建议环节是根据背景信息给出合情合理的建议。注意几个原则:(1)要有理有据,论据充分。即给出的建议要符合社会或企业实际,具有可行性。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案例中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取其位,谋其政。案例分析的最重要之处不在于你提出了何种战略,而在于你如何支持这一决策,又如何实施这一决策[5]。对于案例,不存在唯一的最佳解决方法,也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重要的在于要给你的建议以充足的论证。因此,完全脱离案例本身的局限性而一味任想象力驰骋的做法是徒劳无益的。不要轻而易举地提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建议。(2)操作方案具体。不要作诸如“公司应当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这样笼统的概括,要将5W1H具体展示在建议中。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不要忽略一切不利于你的建议的论点和信息,相反应指出若干可行选择方案的优缺点。应力戒肆意夸张、墨守成规、带有偏见、或过于戏剧化。要努力证明你的论证的合理性和客观性。(3)做出合理假设。案例所给出的信息不可能是完整的,企业是在一定的资源、环境约束下做出决策,要大胆假设,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根据背景材料做一些合理拓展,如果……则应该怎么办?如果……则又应该怎么办?这也决定了案例分析答案的不唯一性。(4)活用理论。案例分析时,应最大限度地应用学过的理论。在分析案例时,除了逻辑、分析者自身的经历和直觉之外,分析者应该尽可能活学活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管理学课程中的案例当然应当首选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但学生还应当能够融会贯通地应用其他管理类课程的知识和理论,甚至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或社会学等规范性学科中的理论。管理学案例均是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有的符合相关理论、有的是对管理理论的创新、甚至有的违背了管理理论,因而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在实际案例分析中,一定要明确相应的理论、认清案例中存在问题,结合案例实际做出恰当的分析与决策[6]。(5)要体现创新理念。案例分析的目标是分析者考虑现时与案例对象相关的所有事实与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方案,对它们进行选择,并捍卫你的建议。要将自己置身于当时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场景中,基于当时可得到的信息,设想你会如何做。为了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充分运用图形、表格、比率和分析等方式支持你的立场。(6)恰当地运用语言。在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时,避免使用俗语、含糊或废弃的词语、缩略语和简写语及性别及民族歧视性语言。尽量使用短句、短段落及简单的词汇,多使用一些副标题以体现研究者的意图。对问题和观点的阐述宜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安排,对提出的建议宜按照从少有争议到最有争议的顺序排列。要多举例以增强具体性和明确性,有助于理解。多用表格、饼形图、柱形图、线图及其他展示方法凸显重要的观点和想法。

参考文献;

[1]程婧.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52-54.

[2]张建辉.从非线性理论看管理学创新[J].管理观察,2009(1):8-9.

[3]焦淑斌.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应丽芬,许莹.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09-110.

[5]喻文益.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1):38-41.

管理学决策的方法范文第5篇

课程管理系

交通与物流系

教研室

物流管理教研室

适用专业

现代物流

使用范围

执笔:

审核:

审批:

一、课程简介

《物流管理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物流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本课程与专业内其它课程的关系

《物流管理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其他核心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它主要涵盖现代管理学所涉及的四大职能以及管理学科的相关理念。因此,《物流管理学》为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的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管理者的概念及其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不同管理流派主要的管理思想;

(2)能够解释古今中外著名的管理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3)决策的程序、影响因素和决策技术;

(4)

计划的内容、作用与制定方法;明晰实现目标管理的步骤;

(5)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方法、常见形式;

(6)领导威信、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的运用;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沟通过程、类别及沟通障碍克服的方法;

(7)管理控制的流程和方法;

(8)管理的环境;组织岗位职能分析的方法;

(9)组织中生产过程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10)管理创新的理论、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内容以及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2、能力目标

(1)能学会组织团体中管理的一般流程;

(2)能熟悉影响管理职能发挥的因素;

(3)能学会计划的程序、方法;

(4)能熟悉理解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

(5)能熟悉组织架构的常见形式,理解组织变革中的动力与阻力,具备初步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能力;

(6)能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原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人员配备的技能;

(7)能学会如何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初步具备进行挫折管理的技能;

(8)能学会如何解除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并初步具备冲突管理的方法;

(9)能学会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能熟悉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影响,掌握创建、塑造企业文化的途径;

(10)能学会生产型企业管理、流通型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策略;

(11)能运用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的管理工作服务,以便适应未来就业创业时管理理论应用的新发展。

3、素质目标

(1)探究问题的能力;

(2)与人沟通的能力

(3)归纳总结的能力;

(4)团队协作的能力;

(5)自学的能力;

(6)解决问题的能力;

(7)信息处理的能力;

(8)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

章节

学时

教学形式

备注

1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4

理论课

2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4

理论课

3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4

理论课

4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4

理论课

5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6

理论课

6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6

理论课

7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6

理论课

8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4

理论课

9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6

理论课

10

第十章

营销管理

2

理论课

11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2

理论课

12

机动

4

总计

52

五、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章节名称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

学时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

与资源利用建议

教学环境说明

考核评价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1、了解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掌握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掌握管理的职能,理解管理的性质;

4、掌握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理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了解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掌握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把握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1、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管理的职能,管理的性质;

4、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了解中国传统的管理;

2、了解西方传统的管理;

3、了解西方现代的管理;

4、了解管理的发展趋势;

5、熟悉中国现代的管理;

6、理清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1、中国传统的管理;

2、西方传统的管理;

3、西方现代的管理;

4、管理的发展趋势;

5、中国现代的管理;

6、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了解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了解和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明确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把握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学会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掌握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明确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1、了解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熟悉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掌握编制计划的方法,具体掌握网络计划技术法;

4、了解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熟悉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掌握定量决策法;

7、了解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熟悉如何确立目标;

9、掌握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1、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编制计划的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法;

4、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定量决策法;

7、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如何确立目标;

9、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1、掌握组织的概念,了解组织的作用;

2、掌握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了解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了解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掌握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1、组织的概念,组织的作用;

2、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1、了解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了解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认识激励的性质,了解激励理论;

5、了解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理解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掌握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1、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激励的性质,激励理论;

5、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1、了解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理解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了解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掌握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熟悉控制的基本类型;

6、掌握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1、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控制的基本类型;

6、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1、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熟悉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了解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掌握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了解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1、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了解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了解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熟悉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了解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章

营销管理

1、了解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了解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熟悉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分析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1、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1、熟悉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熟悉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了解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了解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了解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1、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六、教学基本条件

1、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授《物流管理学》的教师应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及核心技能,这将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拥有企业工作背景或企业实践学习经历,最好是具有物流相关企业的经历则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最好在多功能教室、物流实训场地、物流企业等环境中进行。

3、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教师通过教学,逐步形成课程讲义、课件等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