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文章从论语中获得启示分析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重视知识积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克服知识共享障碍,从而创造性地解决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学的核心道理本身其实很朴素,与中国传统经典中的思想的朴素性非常类似。[1]比如《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是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在“子贡问政”中孔子所讲的治理国家的足食,足兵,民信三个层面,与管理学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本的理论之暗合,着实令人称奇。孔子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任,也就是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都是可以穷尽的,惟有社会资本,却是生生不息。

二、知识管理的本质

知识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通过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简言之,即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识别、积累、获取、学习、交流、创造知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组织运作过程。从内容上看,它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管理;从目的上看,它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从过程上看,它追求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共享交流与吸收利用,以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判断与决策。

KMC News/KMCenter (kmcenter.org)有一个知识管理专家访谈[3]。笔者注意到很多访谈中都有这样一个问题:

KMC: 您认为企业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或:在知识管理中,您认为什么是最需要强调的?)

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信任”(trust)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如美国Kinsey 咨询服务公司总裁Carol博士的回答最后就是:And, most of all, they build trust.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的知识管理专家和我国古代的孔子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管理中(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任这种社会资本。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信任其实就是本中之本,万源之源。 转贴于

三、知识共享障碍

香港城大管理学系副教授马礼士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项目通过为期三年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内地的知识管理极受个人或机构之间的关系所影响。

马礼士博士指出,内地在知识管理上面对的三个主要问题,包括没有足够时间分享知识、未能有效应用知识、难以捕捉隐性知识。这些问题都因机构内的经理对下属欠缺信任,以及限制了创造和分享知识机会的社会阶级观念而恶化。[4]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识别、获取、积累、交流、学习、创造来达到知识管理的目标,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终点。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而如何拥有足够量与质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和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对于一个组织或者企业来说,创新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创新本身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离开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学习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

然而,知识共享不是轻易能实现的,在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个人往往倾向于乐于获取他人的知识,却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现象,事实上就造成了知识共享的障碍,企业员工的知识难以共享或共享不充分。由此产生了知识共享的悖论:一方面知识共享能够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与价值,而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与员工个人利益之间又存在着冲突,现实生活中员工之间不愿意共享知识或者知识共享不充分。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也因此,知识共享成为知识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四、结束语

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我们能“以人为本” 重视知识的积累,并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克服知识共享障碍,就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创新发展,共同提高。由此,笔者认为:“以人为本、重视积累;相互信任,共享提高;不断交流、知识创新”是我们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2] 肖知兴. 论语笔记.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9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第2篇

1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内涵及其关系

对高校管理中的权利问题,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通常我们认为以校长、书记、处长等为代表的各职能部门、党政工团等组织拥有并行使的权力为行政权力。以学术委员会主任、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学术(科)带头人为代表的各种学术委员会、委员所拥有并行使的权力为学术权力。一般而言,行政权力是由上级领导或机关赋予,职位高则权力大,在其位才能谋其政。“下级服从上级”是必须遵守的办事准则。其价值取向是效率和约束,强调“照章办事”,具有鲜明的“官僚等级性”。学术权力则是建立在以个人的知识占有量和知识创新为核心、以学术水平为标志的学术地位上,学术水平高则影响力大。就能获得其他教师或学者的尊崇,在其从事的领域拥有较大的权威。其价值取向是平等和自由。

1.1 大学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内涵

1.1.1大学行政权力

大学的行政权力是与职位联系的制度化的权力,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处长、科长等部门是行政权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通过行政权力来维持大学的运行。行政权力的主体主要是行政机构及行政人员,其客体是行政事务,主要通过法律、政策、指示、指令从自上而下贯彻执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行政权力的核心是“权”,具有严密的科层式结构,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的控制。

1.1.2 大学学术权力

学术权力指学术管理的权力,主要指高校的教学活动,科研,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建材建设,师资培养等的管理权。学术权力的主体是拥有学术头衔的教授,副教授。学术权力的客体是学术事务。学术权力是大学内在的逻辑的客观要求,是大学本质的特性的外化,主要依靠学者自身的权威对客体产生影响。学术权力的核心是学术地位,力大权大。

1.2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力,各自有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大学的学术组织和学术人员的特点,决定了学术人员应该在大学中广泛参与管理学术事务。而行政权力也有其存在的合理必要性。大学的正常运行,大学的职能的多样化,大学组织的复杂化,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权力,来协助学术权力的发展。学术权力在于确保大学教育,科研的基本属性。行政权力的作用在于协调大学各部门之间的互相关系。只有在两者共同的作用下,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

1.2.1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统一性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都是高校发展不可少的手段。学术权力是高校根本属性,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需要由学术权力管理大学的内部事务保持独立与自由。而行政权力的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仅靠学术权力是无法完成社会功能,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管理,行政权力是协调大学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内外部之间的关系。

1.2.2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独立性

内涵上相互区别:行政权力的核心为权,是组织的任命。但学术权力的核心为力,是专家的推崇。行政权力起外在的决定作用,而学术权力则起内在的支配作用。大学的行政权力只能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特定对象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其作用受时空范围局限性相对较大。其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还存在必然的矛盾性: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载体及追求目标存在必然的矛盾;主体所处的位置存在必然的矛盾。

1.2.3我国目前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得以生存的基础。在大学内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一对矛盾。在我国,大学日益成为了一个官僚化的地方,陷入了种种的危机,包括资源危机,价值危机,制度危机,质量危机,公信危机。大学的行政权力超过了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慢慢地被腐蚀,行政权力膨胀,这对大学的发展和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危机。所以,行政权力减少对学术性事务的干预,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同时,制度十分重要,制度化能让办事程序规范化,而规范化,将会大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2从我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试析大学官本位现象

在我国高校,主要是行政权力压迫着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的泛化,学术权力的腐败,权力不公正平等,缺乏民主管理。

2.1高校官本位的表现

高校的官本位现象主要开始于我国市场经济化时代,行政在高校不断地剥夺教师的学术权力,从而形成目前的局势。在高校的管理层人员的思想官僚化,组织管理不断的行政化,从而大学由官本位的价值观代替了学术的价值,形成了高校官本位的现象,行政成为了大学的主导力量。

2.2学术权力行政化

我国高校的学术权力偏于行政化,学术评价脱离了学术的发展,学术之风在行政的道路上,不断地与学术的标准脱轨。学校资源配置行政化,相关行政管理者不懂学术,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学术。所以,很多大学教授越来越在意位子,而不是学术与教学的质量。

2.3高校管理机关化

高校的行政人员越来越多,机构设置庞大。而在第一线的教学人员严重缺乏,从而影响整个学术与教学质量。高校本是公平平等的民主化管理,可是,高校的等级制度代替了民主化管理。高校的管理机关化使高校的活动主体本末倒置。

3消除大学官本位的政策

3.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的利益为本,使师生成为大学的主人。大学的发展目标必须与以人为本结合一起,激发师生的责任感和学术精神,使师生成为大学的主人,其学术自由与学术地位得到充分的保障。所以,行政部门必须以服务师生指导思想,为师生的发展创造更加有益的环境。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思想,重视挖掘人的潜能和发挥人力资源的有效作用,使教师的学术能力发挥的淋淋尽致。

3.2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内部中管理体制出现了校――院――系三级管理权限不清,难以发挥教学科研的主体作用,学术组织被高校机关化吞食,从而大大地影响了整个高校质量。大学的灵魂在于学术的力量与发展,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融为一体的学术机构。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以学术为中心思想的管理体制。建立教授治学的体制,由资深的教授对学术进行治理,不仅仅在学术专研上,同时也对高校的学术进行指导、管理及决策。加强高校学术指导委员会的建设,使教授治学与教师为学术主体进一步得到组织保障。精简大学的行政组织,强化管理,以人为本,配合大学的学术活动,使学术与行政之间能够得到一个完美的搭配。加强高校的学院建设,增加其活力,对学院进行宏观的指导,使学术权力更加的平等公正。

3.3创建新的学术管理制度

在学术的评价中要秉持公正与平等,学术的优汰劣胜,不是由政府来评定,而是由学术自我的标准来决定。加强学风的建设,不让腐败之风侵蚀学术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本管理;中职学生;德育管理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但其在管理过程当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有:德育管理在理念上过分注重科学管理,而忽视人本管理;德育管理在方法上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管理的实效;德育管理工作者过分注重言教,而忽视身教;我国的德育管理评价机制过于单一,严重缺乏民主等。

一、人本管理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中运用的缺陷

(一)管理理念过分注重科学管理,忽视人本管理

从中职教育的发展脉络和管理模式当中,不难看出,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都较为注重程序化与科学化,通常都是采取制定严格的、明确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想行为[1]。当今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而学生与管理者在思想行为和社会行为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同管理者相比,中职学生的思想较为开放,追求较为前卫,这给中职教育的德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致这一难题的主要原因是,中职德育管理者忽视以学生为本,一味程序化、格式化、教条化地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生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管理工作者过分注重言教,忽视身教

所谓言传身教,指的是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全身心投入德育当中。德育教学的主要管理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社会群体,同时,德育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并且德育还是在师生间的互动当中完成的。德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通常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过分注重如何去教育学生,而忽视了自身的言行,没有以身作则。

(三)德育管理评价机制过于单一,缺乏民主

在中职教育机制当中,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而学生只是被评价对象,学生没有参与评价的任何机会;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通常采用笔试作为评价的手段,并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这样的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受挫能力差,缺乏集体荣誉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因此,中职院校应当建立师生互评机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

二、人本管理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为更好地为国家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以及具有时代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中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者应当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世界观,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养。因此,德育管理者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和平台;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职院校的德育管理模式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而在德育管理当中管理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完善学生的管理模式

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中,管理者应当尽可能地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与学习方面的一切事物[2]。同时,不断地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转变被动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自我发展中走向成功;也可加强对学生的干部培训,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进取意识,从而为提高德育管理效率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培养

在德育管理中,管理者应当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管理者与学生相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同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自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的德育管理的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管理能力。总而言之,为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提高人本管理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中的效率,德育管理工作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意识;不断完善学生的管理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管理能力。

作者:张寿奎 单位: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人本思想渗透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融合了科学性和艺术性,如何更加有效地对班级进行管理,营造良好的班级整体氛围,创建积极向上的班风,值得每一位中职院校班主任深入思考,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一、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当一部分中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不规范,班级制度不完善

班级制度主要由成文规定和不成文规定两部分组成,其中成文规定主要有班级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及学校颁布的各项制度,这些管理制度不但起到约束学生日常行为的作用,而且能维护学生的在校权益。班主任借助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确保班级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在制定相关管理规定时,没有深入学生进行调查,制定的部分管理条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不相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部分学校管理缺乏人性化,管理条例过于死板,没有灵活性

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学生的班级日常管理都是建立在规章制度上,学生的日常管理缺少班主任的人文关怀,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觉得管理制度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很多问题需要教师细心的观察、温暖的关怀才能解决,但是部分学校缺乏人文性的规章制度,学生心中的怨气没法正确有效地发泄,导致班级管理失去作用和意义。

3.部分中职院校对管理的特性认识不够充分

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机构,其班级管理和教学组织有一定的独特性,学校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而且作为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客体――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学生的可塑性较强,这一时期对学生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学生以后的发展。学校要对自身的管理特性有充分的认识,对学校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不可盲目追求。学校作为主要的教学机构,承担着培养国家优秀人才的责任,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义务,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目的。然而,部分中职学校过分强调班级的管理工作,常常为了管理而管理,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造成学生在班级之外看到的许多措施和宣传内容和学校内部宣传的内容存在较大出入,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二、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人本思想渗透的几点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把学生视为充满生机活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很强的人群,相信学生可以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对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困难及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隐患,并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确保班级管理工作有序正常开展。学生作为自由、独立、不断成长的生命体,是复杂的有机体。然而,在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和教师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是两个独立的群体,学生是学生,教师是教师,学生对于教师的各种要求都要服从,不得挑战教师的权威,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被管理的模式,所以教师需要放低位置,努力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听取学生关于班级管理的意见和想法,创建互相探讨的积极氛围,确保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人性化。

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避免使用冷冰冰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而应深入到学生内部,用自己的师德感化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基础,教师的爱心在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对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和迷茫要进行疏导,确保学生可以健康成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对学生的真诚的关爱,不断地激励和鼓励学生认真地学习文化知识,针对每个学生的特长,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让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共鸣。

3.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舆论监督是班级管理内容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优秀班风的表现形式。因此,要加强班级管理中的舆论监督建设,对班风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进行强化,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教师或班主任可以制定相关的班级舆论监督体系,确保班级管理更加有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充分尊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学生自己制定后,教师进行完善,做到班级民主化管理,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管理的主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平时生活中鼓励学生相互帮助,让学生明白独立的个人很难脱离班级整体而单独存在。

4.班级管理要注重班风建设,对班级常规工作要狠下功夫

班风作为班级学生行为、言论以及精神状态的整体表现,对班级管理有重要作用,优秀的班风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影响、感化,制约作用。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优秀的班风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对班级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巩固和发展优秀班集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优秀的班风可以帮助班主任解决班级管理的许多难题,是班级和谐稳定的保障。

5.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向良好方向发展,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激励和鼓励学生,把激励做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快速进步的有效载体,通过多种激励方式的综合运用,将激励方法贯穿于学生从设定目标到实现目标的全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教师在日常学习中不但要走到学生中间,而且要了解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取得的进步给予恰到好处的赞美和表扬,特别是对一些平时表现不突出和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跨越思想障碍,逐步建立自信心。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部门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职业学校班级人本管理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职业学校的全体管理人员要加强班级管理创新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狠下功夫,注重班风、学风的建设,使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完善,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丽云.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学校人本化班级管理模式[J].学周刊,2012,(08).

[2]赵曙光.构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人本模式[J].中等职业教育,2006,(18).

管理的本质管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3+4分段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3+4分段普通本科,即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中职学习3年,经考核进入全日制本科段学习4年,成绩合格,获统招公办普通本科文凭。7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中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江苏省该项目目前只允许示范学校进行试点,南京晓庄学院与浦口中专和金陵中专分别联合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新的培养模式给中专院校和本科院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顺利衔接中职和本科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既能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在毕业之后迅速胜任工作岗位,使学校的教育达到“首岗胜任,受益终生”的作用,是值得我们中职和普通本科联合研究的问题。

一、南京晓庄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南京晓庄学院地处江苏省会南京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毗邻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最高的浙江、广东、山东和上海等地区,一方面优越的地理优势会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育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培养的学生就业辐射面也更广,就业前景良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数量激增,网络信息时代财务管理方式的改变不仅对会计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还在教学素材、实践案例和科研选题等方面为南京晓庄学院培养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实践资源。我校经济管理学院调研组成员、院校各级领导经过多次调研得出结论,我校应依据“深化特色、错位竞争、协同培养”的原则进行人才培养,以培养中小型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的初、中级会计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培养方向为具有会计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综合应用型的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能力,加强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能力。

二、问卷调查

南京晓庄学院商财务管理教研室,在2015年8月期间与江苏航天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对使用航信报税系统的100家公司开展了网络问卷调查,主要调查问题为企业需要的财会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一)企业社会需求调研分析

调查目的:全面了解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趋势,岗位分布,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等方面的市场信息,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调查时间:2015年8月5日~2015年8月15日

调查对象: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式,选取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的100家大、中、小型企业。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具体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历要求

调查中,当被问及“贵企业对未来毕业生(担任会计工作)的学历要求”时,58%的企业选择本科,这说明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不再唯学历,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应聘者的实践经验。

2.思想品德素质

(1)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调查企业普遍认为:财会职业道德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财会人员执业的重要因素。客观、公正、尽职、廉洁的精神,大公无私,诚实可靠,保守机密,严守纪律,坚持原则的基本素质,是做好财务会计工作的保证。

(2)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财会人员是一个单位的经济管家,直接掌握财权,每天都要和钱与数字打交道,做到秉公办事,不弄虚作假,营私舞弊,保持自身的廉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不越雷池半步。

(3)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财会人员只有端正思想,拿出百倍的工作热情,具备主人翁思想,勇于奉献,不怕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克服会计工作所带来的消极不良心理,保持平稳、积极的心境,一丝不苟处理好每一笔业务。

3.业务素质

(1)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财务人员应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并从严要求自己,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内容真实,账目清楚,这是财务工作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

(2)广泛的知识面。会计专业人才除了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外,还应广泛涉猎专业以外的知识,如金融、证券、经济法等。只有广泛涉猎会计相关知识才可能灵活自如地从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3)掌握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现已广泛地运用到财务系统的账务处理等方面,它将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单调、繁杂的记、算、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经济效率。调查中,要求熟练掌握财务软件和Excel等通用软件的占被调查者的91.8%。

4.能力要求

(1)较强的实践能力。当被问及“贵企业认为影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时,86%的企业选择了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需求量比较大,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应注重对理论的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终身学习的能力。会计的服务对象,核算原则,会计信息内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要适应这一变化,财务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科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头脑,更新自身思想观念。

(3)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企业的财会部门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要与企业各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同时还要与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联系。因此,财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工作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生存发展的机会。

(二)调研分析结论

通过调研,让我们了解到必须在教学管理加强和融入以下方面建设:一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加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三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计算机、金融、法律、型管理方面的培养;五是是重视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师生与劳动者的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的结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依据“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原则进行人才培养。

三、南京晓庄学院3+4联合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一)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和各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我校财务管理专业3+4联合培养的培养方向为具有会计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应用型的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力争对学生的教育实现“首岗胜任,受益终生”。

(二)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构建“一体、双列、三协调、多层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是指将所确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理念、专业目标特色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整个期间、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双列”是指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系列”所构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两大“系列”,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协调,浑然一体,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统一于专业教学计划之中。

“三协调”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系列内部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践性教学系列内部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两大“系列”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协调。

“多层次推进”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实验实践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培养+专业证书考试辅导及大赛训练”的多管齐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校内实验实践

校内开设了会计手工模拟、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等多门实践课程,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的实践技能打下坚实基础,基本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2.校外实践基地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非常注重产学研有机结合,与江宁地税局合作建立纳税服务实践基地,并创立江苏省首家“纳税人学校”。在都邦保险、江苏航信、用友新道、江苏南审希地会计事务所等多家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在教材编写,案例收集、课程教学、教师科研、学生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有较多的交流合作。构建学生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优势互补,业务素质高的兼职师资团队,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3.专业证书考试辅导及大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