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课程总结

管理学课程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课程总结

管理学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学 课程案例 高职经济管理 优势 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在对课程进行教学时应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专业型的应用性人才的发展需求,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机统一。《管理学》作为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中突出案例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全面整合,立足于专业课程发展的目标,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科学化和最优化。

1.《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中《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有着自身的发展优势。案例教学法可以实现企业案例与课本知识的有机融合,通过在课堂中分析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和个别事件,让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认知,通过教师的分析和讲授,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取真实的管理感受和体验,并提出拓展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个案的分析中激发学生的李杏思考,从个案中依据所学知识处理问题进而归纳结论。此外,案例教学法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中会遇到各种突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中储备的知识能够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在配套性建设中实现每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进而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总结案例中知识的理论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方法。

2.《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路径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要明确《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以企业为例,就需要介绍企业的背景和具体事例的详细资料,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分析和整合,实现对课程内容的针对性理解和总结,在锻炼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2.1明确教学目标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了解和掌握管理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是针对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知识体系的认知。

2.2科学选择教学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要达到科学有效的教学效果,必须科学选择教学案例,尤其是要选择具有时效性的贴近现实的案例、选择针对某项知识理论的案例、选择与实际管理情境贴近的实用性案例。例如,在南方某宾馆的迎宾楼的客房部管理工作中,由于佳节刚过,客源较少,管理员A和B商量将刚刚休息过的假期延长三天,然后20天不允许休息。后来,紧张的工作日以继日地持续了十几天后,员工小陈突发胃痛、小李母亲心绞痛住院、小黄的腿不慎烫伤,面对请假问题,管理员A以本月没有假期,如果请假需要扣一大笔工资为由拒绝请假。于是,小陈和小李只能克服困难继续上班,后来客户投诉小陈哈小李服务态度不热情。要求学生针对此案例进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分析。

2.3引导学生针对性地进行案例分析

在对迎宾楼客房部管理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指导学生从企业管理的方面进行探究。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10-20分钟后让小组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然后再将观点进行汇总后,针对共同和个别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尤其是针对个别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讨论和分析,总结每个小组的不同意见,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理论的各抒己见。

2.4及时做好案例分析总结工作

教师在案例教学完成后,要及时针对案例教学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将学生针对案例讨论中的解决方案进行汇总,然后指出学生对问题解决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进一步通过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解决问题。例如在迎宾楼客房部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对员工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和工作环境状态的及时调整,特别加强对员工的“人性化”资源管理,注意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岗位培训制度,提升员工的薪酬待遇,强化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加强企业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完善等。

3.《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施的保障

在《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必须切实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密切校企联合,加强企业和学校教学的有机整合,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所做的专题报告,让学生接近现实管理工作,强化对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成绩所占比例的提升。

总之,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中《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要立足于《管理学》学科自身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将抽象的理论教学通过具体形象的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和研究,强化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为学生营造积极、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创新性理解,实现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进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霍圣年.实践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途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798

管理学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它主要以多种学科与多个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基础,系统地研究工商管理活动中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规律。实验方法一直是工商管理研究与教学、科学创新与发展以及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方法的发展

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方法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商管理实验的起步时期,在这段时间内管理实验和管理研究是同步发展的,管理学科的理论也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在这一时期里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工作,通过实际的调研、分析和对比研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第_阶段是工商管理实验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里全球的经济快速地发展,企业所而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变的复杂,与此同时管理领域也产生一些新思想和新理论,企业管理开始注重整体的流程和具体的职能。这一阶段管理实验所涉及的而进一步的拓宽,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开始被使用。第三阶段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工商管理实验的研究开始注重战略管理和跨国公司的管理方向。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管理模拟软件也飞速发展,并广泛地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中。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的体系

从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状沉来看,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的设置主要遵循以下的几点原则。第一是在教学中要能够使学生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木理论、方法和专业知识。第_是要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融会贯通,形成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是要能够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工商管理中各种必要的软件,加强学生对专业性软件的学习。第四是逐步引导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

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与交流,及时地解用人单位的管理模式的发展状沉,合理地调整和设置新的工商管理课程是保证实验教学方而的拓展和提升的很好途径。就目前来看,可以根据工商管理学科的主要课程,建立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系统。到目前为}卜,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主要可以分为十四类,包括现代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应用、管理沟通的模拟、商务谈判模拟、战略管理的模拟、营销模拟实验教学、营运管理实验教学、人员招聘和面试模拟、管理心理学实验教学、客户关系管理实验教学、公共关系学实验教学、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以及市场调研和预测实验教学。中国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改革的作用就是要打破阻碍大学改革的顽石,扫除思想上的障碍,为大学提供新的思想平台,促进大学的发展。

三、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应用相结合,并且能够根据企业管理实际的需要不断开设新的课程,及时地更新实验项目。随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也要能够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相同步。各个院校应该加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开设与管理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需要开设一些实验课程,实验教学要能够注重传统实验与现代实验的相结合。通过实验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之中。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来说,不管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系统化的教学体系,都需要依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投身于学习之中。多年来通过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不断摸索和研究,形成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

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来说要能够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为主体的实验技术。要能够以循序渐进、先基础后提高的递进方式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在基础阶段就要能够夯实基础技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还要适当地参杂一些复杂的设计思想,开启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还可以加入一些难度较大的设计性实验课题,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早日融入科学研究。

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来说还要求学生形成自我训练为主体,以老师为辅助,师生之间互动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要看学生的实验技能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才用的是多种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从各个方而获取相关的知识,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来说要能够形成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体的实验测评方式。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检测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所教的知识的完善,教学方式的改进。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考核的方法和考核制度可以有各种各样,但是这些方法和制度都是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前提展开的。

(三)加强教材的建设

实验教材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课程的探究也是十分重要的,要能够从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中进行探索和总结,编写出一部尽量采用而向_十一世纪重点大学的优秀教材。其中的综合实验和专业实验要能够采用重点大学使用的实验教材,也可以根据实际情沉自己编写。

管理学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院管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医院管理学是伴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医院管理学课程的学府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此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设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1]。中国的医院管理学正式走向科学管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30多年的学科发展,医院管理学的科学理论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丰富。医院管理学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它将管理学的知识运用到医院管理当中,学好医院管理学是对各门专业课的融会贯通,更是今后工作的需要。管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科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而医院管理学不仅具有管理学的特征而且由于医院的特殊性,医院管理学又不同于普通的企业管理,所以要想真正学以致用就必须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这样才能更科学地掌握这门学科。但是,现有的一些研究和教学表明[2-3]医院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更多是流于形式,学生看到的是滞后于现实的书本理论,很难对医院管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也就不用说对课程的重视了。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对实践课程加以改革,让学生走进医院,通过自己的实践调查发现医院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热情,做到活学活用。

一、《医院管理学》实践课程开展的条件

(一)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

近几年来,皖南医学院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别加大了实验(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实验课与理论课同样得到了校领导和学院领导的重视。因此,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笔者所在教研室于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该实验教学中心改善了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以往的实验课只能在普通教室里进行,教学环境和场地设施都受到了限制;如今的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实验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实验室基本实现了上课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引入先进的实验教学软件,形成与学生的实时互动;在实验室内设置了多张“讨论桌”,用于学生的问题讨论环节;除此以外,还增添了演讲台、沙盘等设施,方便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二)实习医院的配合

由于医院管理学课程的特殊性,其户外的实验课程对医院的依赖性特别大。医院管理学不同于普通的管理学,很多理论并不适用于生活中的传统认知,偏偏这又是一门理论很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会想当然感性地认识这门学科,而缺少实践的理性认知,这一点正是医院管理的症结所在。因此,学好这门学科更需要学校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让学生意识到只有适合医院系统的管理学才是医院管理学。为此,学校为广大学生安排多家医院作为学生的长期实习基地,让学生能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体验。在长期的合作中,皖南医学院与实习医院保持良好的关系,既能得到学生对于实习的反馈意见,又能了解到医院方面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以便在理论教学中找到学生易犯的错误。在教学管理上做到了学生到实践中去了解,老师在实践中找到侧重。有了这些好的方法与经验才不至于让医院管理学是书本上的生涩理论而是生产中的宝贵认知。

二、医院管理学的实践课程实施

(一)实践目标

医院管理学是一门集医学、管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这其中的理论知识单纯依靠书本是无法讲授清楚的,教师只有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外的医院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Massilas和Cox主张将课堂学习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重视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4]。由于一般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去医院实习都要等到最后一年,而《医院管理学》课程会在此之前就学完,这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时间差,不能等到实习的时候才让学生接触医院。所以,笔者要在医院管理学的课程进程中,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间,开展以医院实践调查为主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这样一来,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案例,而是会有一个鲜活的直观视觉、触觉和嗅觉,学生就会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加了对医院管理学甚至是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兴趣。笔者开展的医院实践调查是医院管理学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

(二)实施过程

医院管理学的实践调查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医院实践调查和总结汇报,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笔者在调查活动开始前,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课安排的介绍,让学生对整个实践课内容有一个了解。相关事项主要包括:(1)调查内容。利用已经学习的有关医院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对医院进行实践走访,了解并记录医院的部门建设情况、就诊流程与评价、就诊环境及服务态度评价等。(2)时间地点。主要是利用实验课的时间外出走访,按学号进行分组调查市内的三级医院。(3)人员安排。每10人为一组,每组推荐一名组长,负责调查活动的任务分配。(4)组织汇报。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进行汇报,汇报内容主要是学生在医院的观察和记录的汇总,并形成一份报告上交。在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开始安排学生进入医院进行实践调查。在入院调查时有几个重要事项需要学生注意:第一,学校会给学生开具相应的介绍信,表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性质,避免出现问题;第二,学生在医院调查的时候要穿上学校发放的白大褂。学生在医院进行实地调查时,一般不会提前告知院方,这样能更准确地反映医院工作的真实情况;如在医院遇到工作人员询问时,就可以出示学校开具的介绍信表明身份。调查的形式不限,可以借助现有的多媒体技术,利用拍照、视频、录音等形式进行记录,方便后面的汇报工作。做完医院的实地调查后,学生就要开始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并以PPT等形式在实验中心进行分批汇报。由于本次调查选择的对象均为三级医院,所以还是有很好的对比性,详见表1。医院实践调查不仅是一个调查过程,也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授课教师将调查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调查开始前教师对学生有一个集中的安排指导,在调查结束后的报告环节,老师也会依据学生的调查报告内容和质量对学生给予相应指导和评价。同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或者选题与毕业论文结合,作为自己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医院管理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学生在实习的具体环境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和了解,但有些医院管理的知识是带有偶然性的,比如“医院纠纷的处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感受不到,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以“医疗事故的处理”为例授课老师对于这类问题采取了“提问—自学—引导讨论—归纳总结”的流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开始时向学生提出“造成医疗事故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医疗事故?以及国家在应对医疗事故有哪些措施?”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老师通过实例来向学生讲解,然后学生再分组讨论,最后各个讨论组根据讨论的结果得出结论。

三、医院管理学的实践教学与总结

(一)汇报内容丰富,角度新颖

在学生的调查汇报中,笔者发现同学的汇报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首先,调查项目内容较多,涉及总体管理、服务管理、药房管理、病床管理、信息管理、就诊流程、卫生环境、交通管理等,在对医院进行总结的时候能从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可以看出学生是很认真的去到医院进行实地观察,发现问题后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其次,同学们重点阐述调查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有的小组拍摄了某位同学入院就诊过程,以此作为切入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小组观察医院厕所的卫生状况和是否为特殊病人设置残疾人专用厕所;有的调查小组注意到医院的交通混乱的问题,医院门通缺乏管理,医院内停车难、停车乱,这个问题看似小,但却影响着医院的整体形象,甚至影响了抢救病人的宝贵时间。最后,学生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在汇报中同学们阐述了小组队员负责的任务,有些人负责拍照,有些人负责后期视频制作,有些人负责报告书和PPT的整理书写,整个过程都是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由此可见,学生的实践调查的确能发现一些平时被医院管理者所忽视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将会促进医院的发展和进步。

(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调查这种方法强调了参与者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从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到入院调查再到整理资料得出研究结果,这些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调查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全体同学都要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更多的培养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师生关系

高校中的学子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下,价值观、文化背景差异很大,因此如何更好地融合相互之间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推动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一个重大议题,而高校中的柔性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方法,同时构建相互包容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也是和谐校园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此外,对于柔性管理的高校和谐氛围,还要有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包容周边同学、老师的错误和缺点,相互理解彼此的不同,所以,师生认识到追求实现学校组织的价值观的过程就意味着肯定,尊重个体价值,意味着个人的成功,这样学校组织的共同价值目标才有吸引力,而以学校的共同价值目标推动一种、生动活泼、健康向上、人人心情舒畅的校园和谐氛围的形成,发挥价值在学校管理的导向作用,也正是柔性管理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漫长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柔性管理的模糊性、非线性的特征,而高校管理中的柔性管理思想,是针对高校行政化这一历来已久的弊病而实施的,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柔性管理最大特征是依据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运用柔性管理原则,对管理对象施行管理控制,它所体现的是既要控制,又不严厉控制,既要控制又要自然而然、自觉自愿,既要控制,又不违背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作者:唐梦莎 王国平 胡鸿 余结根 国实 单位: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管理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张沛海.柔性管理理论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探讨[J].中华少年,2015(19):24-25

管理学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环境管理学 应用

[作者简介]彭诗言(1974- ),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生态经济。(吉林 吉林 13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北华大学校级课题“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4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57-01

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同时,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无法解决知识传授与学生素质及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因此,创新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成为必然。体验式教学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学习氛围中去感知、理解、领悟整个教学内容,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领受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实践性较强的环境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与环境管理学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科学地设置一些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感官体验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地对所学科目与授课教师共同交流、共同分享,借助授课教师的理论引导及相关知识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也就是说,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快乐、主动地进行知识体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度的上升,各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急需一批具备环境管理专业素养的人才,使得“环境管理学”作为管理类和环境规划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中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但是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改革。

体验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环境管理学科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需要授课教师尽心设计教学内容,努力营造教学氛围,尽量将学生带入各种模拟的甚至是真实的环境管理情景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快乐地获得学习成果。这对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二、体验式教学对环境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

体验式教学是强调学生能动性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环境管理学课程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体验式教学不仅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着重强调授课教师通过各项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走进社会。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行动上的参与来体验理论知识,进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拓展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主性,营造学生自主思考的氛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哪怕是会走弯路,也要努力去完成整个教学活动,通过体验—分析—总结—再体验—再分析,以失败积累其成功的未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整门课程的总体把握,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2.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严谨性,符合学科性质。环境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多学科交叉课程,对于经管类学生而言,突出其实践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内容上,协调“一个生活现象”“一节课”和“一门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尊重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恰当地引入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走进社会,通过主动地观察、比较和归纳去构建并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结构,进而通过与团队互动、与教师沟通对自己的设想做出正确评估及修正,进而提高教学内容的严谨性。

3.可以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符合学生认知需求。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它强调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注教学的过程性,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的方式将理论知识融于社会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案例、社会实践调查、项目实践等多种体验方式,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化、吸收、理解并创造性地应用到其他学习生活中,既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又拓展了学生知识技能和社会技能。同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网络应用的主流群体,其知识来源渠道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中,授课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感知、认知去体会和验证所学知识,这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需求。

三、体验式教学在环境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管理学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该课程教学教改中存在的具体现象的凝练,提出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从体制、历史、教师、激励政策等方面分析查找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点建议。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该课程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实践性较强。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管理的理念、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的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地去探讨和解决。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独具高职特色的课程培养目标尚未完全形成

《管理学原理》是大学、高职和中职三个学历层次管理类专业和相关专业必开的一门课程。有些高职教师认为,本科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多年积淀形成的,完全可以套用,结果不加思索,“拿来”就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带有明显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理论知识重视有余,实践技能训练不足,而这恰恰与高职的培养目标背离。还有些高职教师仍没有摆脱中专教育的模式,沿用了中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课程教学理念不够科学和完善

一是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而多数教师侧重于管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管理方法的传授,缺乏对管理理念的培养和管理技能的训练。二是课时分配不尽科学。《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为了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大多数教师将80%的课时用来讲解理论知识,留20%甚至更少的学时用于实践。这种课时分配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管理的理论重于实践”、“科学多于艺术”。三是教师偏重于教材内容的单向传授,缺少师生双向交流,很难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启发下能动性地学习,也不容易使学生体会到 “管理的灵魂是创新,管理的价值在于实践”。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互动性差

重传授、轻参与,重分析、轻综合,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培养, 重终结性考试、轻形成性考核,仍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案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变成了“举例法”;“讨论法”缺少恰到好处的点评,有的甚至简化为提问法,等等。教学方法的不够灵活,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填鸭式”、“满堂灌”更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4.教师的教学创新不够

一是许多教师早已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模式,满足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灌注式教学方法;二是该课程的教师完全脱产到一线实践的机会很少;三是该课程的教师与非常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平台还不健全。这使得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受到很大限制,教师也难于进行教学创新。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1.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教育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办学的时间短,基础条件较差,底蕴不足。既没有现成的国内经验可以套用,又没有与之相似的国外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去总结、去修改、去完善。因此,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不协调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更是如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依然主要是学理论知识,多是在本科或中专教材的基础上做一些“加法和减法”,使得针对性和应用性都不强。

2.高职院校摆脱中专教育的羁绊还需要一个过程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有长期的中专办学历史,带有较深的中职教育痕迹。而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等教学方面的变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适应。所以,用中专教学的经验指导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在一定时期内还存在。

3.教师群体还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高职特色教学的需要

从教师来源上来看,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原来的中专学校,教学中带来较为明显的中职教育教学特色;少数教师属于近年来新招聘的教师,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理论水平较强,教学中带有明显的大学特色。

从教师创新上来看,高职院校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大多不愿意为教学改革付出更多的成本和承担更多的风险。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他们担心改变传统的模式会在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也担心学生的不适应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来看,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在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方法选用上缺乏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另外,教师中的研究群体还很不成熟。

4.教学改革中的政策激励不到位

一所学校的强弱大小,靠的是人才,是教师。人才靠的是培养和激励,有效地培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于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目前的高职教改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教师的培养缺乏长期的师资培训规划,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授予学生的是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一种心智技能的训练。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仅仅依靠理论记忆、经验指导、实践操作就能达到,更多的是在体验中融汇、实践中领悟、思考中创新。其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完全服从并服务于“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实训课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来组织进行,由学生来评定成绩,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再次,对于管理者而言,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很重要。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表现的空间,讲解完重点难点后,让学生提问、讨论、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交流或研讨,引导着学生去思考,鼓励着学生去质疑、创新。

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差异性,精心选取教材,并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一是在知识体系的基本完整下讲究重点突出,在理论够用下突出技能本位。二是在内容安排上应尽量减少高层战略管理的内容,注重中基层管理中所涉及的管理实务与技能。三是将管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并设置于相应的管理情景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置身于情景中训练技能。四是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实用性和前瞻性。五是根据各专业未来岗位的差异来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该课程内容的要求。

3.改革教法,实现教法多样化、教学互动化

《管理学原理》课程应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可以说,传统教学法仍然是《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在理论的运用或技能的训练中要借助情景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来源于管理实践活动,所以要重视和加强该课程的实训教学,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将复杂、抽象的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去感悟和从事管理实践活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

结合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队伍现状及教学发展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引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企业和管理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二是给教师创造提升理论水平、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平台;三是树立“以师为本,因师而治”的管理哲学,把教师当作“人才”来尊重和相信,而不是视其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源或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四是制订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监督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五是制订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考评标准和奖惩制度,使教师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5.以提高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评估的标准更多的是关注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积极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塑造自我。

结束语

总之,《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打造“双师”团队,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等措施和手段,达到既提高学生基本能力,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单风儒.管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朱中华.高校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4]余霞.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2).

[5]崔德明.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本质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