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抓现代农业的根本理念,以提高源头监控能力、标准化推进能力、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为核心,把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以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为抓手,着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健全监管队伍,完善长效机制,提升我县优质农产品国内、国际知名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实现我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特色原则。根据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及特点,在发展好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基础农作物的同时,突出银杏、杞柳、蔬菜、林果、花卉、黄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抓好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完善产业链条,实现快速发展。

(二)标准化原则。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目标市场的技术标准和规程,建设一批能按照良好农业规范(GAP)操作、有效控制并合理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实行种植养殖全程监管的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

(三)规模化原则。根据我县特色农产品原料供需、产业集中度和环境质量要求等情况,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建成符合目标市场要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四)内外统筹原则。围绕我县农产品现状及市场需求,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积极发展一批外向度高的出口农产品基地,实行内外统一、全覆盖管理,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任务目标

(一)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目标。力争到2012年,全县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49万亩,优质林产品生产基地13.5万亩,优质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6万吨,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5万亩;新增专业村84个,新增专业乡镇4个,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2个。

(二)农产品品牌创建目标。力争到2012年,全县新增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12个,"三品"认证12个,新增认证基地面积4万亩,新注册商标30个。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封闭式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严格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全县大宗农产品以生产、贮存、包装、流通、销售为链条建立可追溯体系。

四、工作重点

(一)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

1、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开展调查摸底。对现有基地进行详细调查,明确基地位置、面积、作物种类等内容,形成全面、准确的数据资料,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产品基地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整合土地资源。根据区域种植习惯,引进优势品种,优化种植结构,本着依法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和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扩大特色优质农产品经营规模,为农业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引进一批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创建规模大、附加值高、出口创汇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全县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快速发展。

2、实施农业标准化管理。制定保障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的技术要求及操作规程,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植保员、兽医、生产技术员等,加强基地用药指导,推广应用安全高效的农业投入品。推广"三品"生产标准规程和良好农业规范(GAP),执行国家关于用药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实行"统一化肥农药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五统一的标准化种植、生产管理模式。

3、大力推进各类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步伐,争取市级以上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农产品都通过"三品"认证,都有注册商标。努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申请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商标注册及认证。

4、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引导农民加强互助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5、建立农业标准化建设政策推进机制。按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标准、考核细则和奖励办法,加强检查、考核和验收工作,并加大政策扶持和奖惩力度,促进优质农产品基地连片开发、标准化建设。

(二)建立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

1、制定管理办法。出台《县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督管理办法》、《县准入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县农兽渔药市场准入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县准入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及经营管理办法》、《县化学投入品使用技术规范》等规定,建立覆盖全县的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制度。

2、严格准入管理。对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备案登记准入资格制度,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生产、销售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企业,必须登记备案,在取得准入资格后,方可在本区域生产、销售,并对农业化学投入品实施"加贴标签"的管理方法。

3、建立专营配送体系。制定在区域内开办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店经营审批制度和农业化学投入品配送中心、直营店标准,建立县乡全覆盖的农业化学投入品配送直供体系。

4、加强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监管和执法检查。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对全县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管理,整治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的销售渠道,对不规范经营行为,特别是非法经营高毒、剧毒农药和滥用农药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三)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1、建立可追溯管理档案。对全县大宗农产品以村或龙头企业为单位统一包装标识和编码。全县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都要建立生产经营台账,严格记录生产环节投入品的使用情况,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供、销、用"全程链式管理模式和有效控制机制。

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有效查询农产品产地环境、施肥用药、质量检测等各种情况,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能够在消费现场通过视频终端看见或查询农产品从生产到零售的全过程。

(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评估预警体系

1、建立检测机构。依托县质监局,整合质监、农业、畜牧等已有检测资源及技术力量,建立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采取自建或者联合组建的方式,建立区域检测中心。有条件的乡镇、村和合作组织要结合实际,添置仪器设备,建立速测室。

2、加强生产质量监控。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部门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疫情疫病监控计划,定期对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产地环境实施抽样检查,并定期通报。

3、加强生产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由县环保局牵头,会同农业、畜牧、林业、水利、质监等部门制定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对生产区域的环境监测及污染防治监管工作。

4、建立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由县卫生局牵头,农业、畜牧、林业、水利、质监、药监等部门配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及时开展风险评估,预警信息。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处理,并保存好相关记录和档案。

(五)建立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

加强企业诚信等级评定和诚信管理。由县质监局牵头,工商、卫生、药监等部门配合,制定企业诚信评定标准,定期评价、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广泛开展示范区企业诚信教育,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提高企业诚信意识。

(六)积极融入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

1、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瞄准高端市场,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打造品牌。以银杏、杞柳、板栗、创汇蔬菜、优质稻米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食品博览会等专业展会促销活动,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国际知名度。

2、大力推进基地和超市对接。引导县内农产品生产基地与超市适销产品对接,发挥其在销售网络、配送体系、信息反馈、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把我县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推向大中城市和中高端市场。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我县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有关单位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的此项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各乡镇(街道)、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按照《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要求,开展第六批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并依照《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图们市凉水镇河西村诚农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省、州工作的总体部署,组织园区上下认真落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要求,持续加大新阶段开发力度,发展有一定潜力的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认真抓好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进一步于拓宽示范区项目实施。组织实施,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基本情况

园区共由观光园和采摘园两部分组成。观光园于2009年建成,园区总占地面积48000平方米,观光大棚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种植巨型南瓜、樱桃番茄、黄秋葵、宝葫芦、彩椒、蛇瓜、紫苏、葡萄、草莓等50多种特色经济作物,具有很强的科技示范作用。采摘园于2007年开始建设,总体规划面积50公顷,现已建设15公顷,建设大棚94座,温室23个,总投资800万元,主要种植草莓、西瓜、香瓜以及黄瓜、西红柿、豆角、白菜等有机蔬菜,是图们市重点建设的有机生态园区项目。

二、项目实施地点和实施单位

园区内实施地点在河西村,耕地面积400公顷,旱地320公顷,林地面积600公顷。辖14个村民小组,本村总户数290户,总人口833人,常住人口144户,303人。其中农业人口833人,劳动适龄人口485人,常年在外劳动力420人,妇女350人,16岁以下留守儿童2人,60岁以上留守老人70人,朝鲜族522人,残疾人63人,低保户48户70人,贫困户30户42人,已脱贫28户38人。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和养殖业,2017年人均收入10492元,村集体30.845万元。项目由图们市凉水镇河西村诚农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

三、严格财务管理及使用

合作社自筹15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主要生产设备购置。当地政府金费投入50万元。向上级争取补助资金,按三年计划分年度下拨补助经费30万元,其中,2016年已拨付8万元,2017年已拨付7万元。资金使用依法合规、无虚列项目支出的情况;没有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情况,未发现超标准开支情况,财务管理合法有序,财务制度尚待健全并严格执行制度,会计核算基本规范。

四、健全组织,强化管理

工作伊始,就成立了以图们市政府副市长朴哲万为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负责单位和主要领导专抓此事,市农业和畜牧业局、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凉水镇人民政府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由专职工作人员3人,负责日常工作开展,并成立了技术工作小组,负责向群众传授技术,指导标准化工作,有明确分工。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便于实施控制,有工作总结,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方案还有待完善;部门分工明确,沟通协调机制健全,效果良好;激励制度很明确。有年度监管文件、工作计划和实施监管记录文件;建立了能够实施规模化服务的专门体系,形成“统、分”结合的服务机制,组织化程度高,统一服务率居然达到95%以上,但反应不快。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大,作用显著。有投入品较全的记录,但部分记录欠完备,票证齐全;有实施过程记录,记录欠完整,真实、清晰,能明显体现关键控制点;有检测计划与检测报告,产品质量定期检测并记录过程完整,并有相关检验报告;产品的购买、种植与销售去向记录都明了、清晰、完整。有系统的监管方案和措施,但关键控制监管记录部分不详细;监督与实施主体分离,监督主体资质具备,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相关制度;监管制度的操作性强,人员自律性高,被监管人员对监管的反映良好。

五、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的素质

为确保项目的实施成功,保证菜农按要求规范化发展蔬菜生产,我们采取集中培训和定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以市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技术依托单位,每年定期于市、镇农业技术培训会议室举办蔬菜育苗栽育与管理技术培训例会,参加人员登记造册,不定期聘请延边大学农科院、标准化专家、技术指导等蔬菜专家、教授前来授课。先后举办蔬菜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人次200多人次,印发宣传资料400多份。通过系统培训,为每个农户培养一名科技明白人,为辐射带动项目区培训一批技术骨干,提高项目区菜农的科技水平,实现了科技致富,为实施蔬菜育苗栽培国家科技项目提高了技术保障。

六、项目效益

1、预期经济效益:建设完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00万元,年销售税金、附加10万元,增值税100万元,所得税120万元,年利润总额500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5.43%(税前),财务净现值1024.23万元(税前),总投资收益率111.86%,总投资利税率85.73%,资本金利润率80.38%。

2、预期社会效益:基地建成后可安排再就业135人,带动500户农民、农业产业人员,增加合作社人员收入2万/人.年,保护耕地资源,带动延边林下经济的发展。

3、预期生态效益:通过标准化基地建设,将科学的有机种植标准程序在全区域范围内推广,一是可以减少占用耕地的数量,二是提高瓜果蔬菜产品的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中农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资,三是空气、水源的净化,促进了有机物再循环,控制了污染,保护了环境和生物资源,促进了可持续性发展。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也为示范区积累比较全面的技术推广经验。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示范区项目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计划做如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按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内容,根据计划进度落实好蔬菜标准化种植面积,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目标。

2、建立健全乡镇、村各级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网络,加大技术骨干、基础推广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技术推广队伍,为广大有机蔬菜种植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3、在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上下大力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棚菜的有机种植及相关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制定落实有关规章制度,用标准来全方位的指导棚菜产销的整个过程。

4、在做好技术投入的基础上,继续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经费投入,建立经费使用管理的机构以及制度,专款专用,保证资金运用的合理、规范。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承担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的部门,我们将按照“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凉水政府的职能优势,认真落实示范区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以此带动全镇、乃至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项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健康的发展。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于创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工作的报告

---李靖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今天,省、市专家一行莅临商水检查验收商水县创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工作,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有力鞭策和极大鼓舞。2017年,经国标委批准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以来,在国标委和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关心支持下,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开展、亮点突出、成效显著,现将创建工作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介绍

树高千尺,源自根植沃土。商水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拥有6000年农耕文明史,素有平原林海、豫东粮仓之美誉,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核心区。全县辖9镇11乡、1个国营农场、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产业集聚区管委会,572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总面积12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9万亩,总人口123万,其中农业人口110万,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

守正出新,行稳方能致远。近年来,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资源投入逐年增加、管理体制持续完善、技术机构逐步健全、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我县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在体系建设、科技推广、标准实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以高标准粮田、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花卉苗木、畜牧养殖为主的五大特色农业品牌,我县也相继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县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二、项目完成情况

蹄疾步稳,凝心聚力。我县在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之初就明确了示范县建设的总体目标,从标准覆盖率、农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对目标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努力完成各项目标。通过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的建设,我县各龙头企业、示范区精准掌握标准化技术,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覆盖县辖区种植(养殖)、加工、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和农业信息服务全过程,全县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生态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全面繁荣,农业综合标准化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稳步提升!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高屋建瓴加强制度保障,多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2017年,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项目。商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市场监管、农业、林业、畜牧、水利、财政、环保等职能单位为成员的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领导小组,同时,我县又成立了由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科技、气象、农机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印发了《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实施方案》、《关于成立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考核办法》、《商水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商水县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试行)》等文件,明确了具体实施细则、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并将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四制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创建示范县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保证了示范县创建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躬身笃行强化服务保障,提质增效推进体系建设。

   2017年以来,我县以周家口物流市场为依托,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运、市场流通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经营模式,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群体,不断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产量预报以及适应我县农业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逐步建立了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估的气象服务标准化体系;不断加大对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检验和标志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推广和提倡使用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使用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从源头上治理农产品污染,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基固本加强市场监管,凝心聚力提升管理水平。

    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我县不断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严格把控农业投入品,开展农产品市场检查,做好农产品质量监测,有效维护了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公信力,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2017年--2019年,全县共出动检查人员55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检查市场、超市240家,检查获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16家,共抽检蔬菜水果样品1570个,样品合格率98.8%。通过检查进一步宣传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规范使用,使生产者、经营者提高了对无公害农产品规范用标重要性的认识,对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持续强化标准编制工作,着力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商水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标准综合体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构建农业标准综合体,制定和相关标准,基本实现了标准覆盖商水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渔网编织作为我县脱贫攻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覆盖了全县24个乡镇场办的336个企业和加工站点,从业人员达7万人,带动2万名贫困人员就业脱贫,产品占据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地,可创产值25亿元,但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渔网生产标准,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因此制定渔网产业标准、促进渔网行业实现标准化生产迫在眉睫!我县以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组织人员积极与省标准院联系沟通,邀请该领域专家多次深入企业一线,实地座谈了解渔网行业的生产工艺、产品特性、产品要求等,编写了生态网笼产品标准,对生态网笼的分类、规格、检验规则以及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并于2018年9月实施,填补了生态网笼技术标准的空白。2018年12月,商水县被授予“中国生态渔网之乡”荣誉称号,这对于我县生态网笼行业优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截至目前,我县共组织制定了2个省级地方标准、4个市级地方标准、7个团体标准;编写印刷了《商水县农业标准体系汇编》丛书和《巧媳妇工程产品标准汇编》共计2000套8000本,收录各种标准110余个,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标准制修订任务。

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不断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10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标准化服务推广体系;培育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25个、标准化农机专业合作社75个,带动农民合作社1000余家,新注册家庭农场300余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了优质粮食、优质林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生猪标准化养殖繁育基地等省级标准化示范区5个,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全面形成四大标准综合体,认证蔬菜、果品、食用菌、粮食等方面的绿色食品、无公害有机农产品20多个,有效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和应用。

(五)大力宣传筑牢人才支撑,强化培训提供科技保障。

2017年以来,我县充分利用商水广播电视台、新商水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标准化普及、宣传工作;通过科技下乡、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科技活动强化了对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水平;通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化指导,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截至目前,印制各种标准宣传材料十万余份,举办农业标准化知识讲座24次、培训班19次,逐步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标准化、认识标准化、支持标准化、实践标准化的良好氛围。

四、创建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1)经济效益。通过示范县创建,有效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截至目前,我县新建高标准粮田83万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76元,年均增长13.5%;示范种植户年净收入增长60%。全县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标准化示范区内的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幅达到10%以上;核心示范区农户生产成本下降47%,年亩净产值达到5000元-8000元,辐射区生产成本下降42%,年亩净产值达7000-9000元。

(2)社会效益。通过示范县创建,我县技术应用覆盖率、标准化入户率、标准化应用率、标准宣传培训率均达到100%,项目辐射区生产环节技术规程应用覆盖率达到90%以上,标准培训率达90%以上。周家口食品有限公司、朗丽食品有限公司、海创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获得省级4A、3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普爱饲料有限公司、中农福安粮机有限公司、牧原生猪养殖有限公司等10余家涉农龙头企业分别荣获市长质量奖、县长质量奖。培育了邓城猪蹄、周家口牛肉、李家小磨油、舒庄双黄鸭蛋、香之缘香油、红提葡萄酒,黑色农庄系列、李寨大白菜、郝岗乡辣椒、胡吉镇粉条等“商水县十大特色农副产品”,有效提升了农副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为推进我县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两区”建设的意义

“两区”建设是近年来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涌现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是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和统一服务的先行区。当前,我县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两区”建设,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树立新样板。通过集聚各种资源,综合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样板,实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有利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有利于促进我县农业转型升级,为发展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目前,我县农业“小、散、低”格局既制约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效构建,也影响着资源配置效率和农业比较效益。这就要求我县农业必须走精品精致、集聚集约的发展之路。通过政府的规划引领和政策导向,加快“两区”建设将大大促进产业布局集中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为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增强新活力。

(三)有利于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确定新方向。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来看,我县开展“两区”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主导产业经营规模总体不大、布局分散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农业主体素质较低;农科教结合不紧密,农产品品质有待提升;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资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等。为探索解决这些问题,我县结合实际,确定了“稳定粮食生产、强化产业富民”的战略定位,在抓好粮食功能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几大区域优势明显的产业,努力提升产业档次,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探索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辟新途径。“两区”建设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充分发挥“两区”产业要素集聚、产业效益较高的优势,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引导农民合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是推进土地集中经营的有效途径。

二、明确推进“两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县推进“两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根据“重在改变低小散,划定产业功能,突出政策拉动,努力转型升级”的工作要求,立足实际,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突出产业区域优势,确定有机生态农业定位,努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优良、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政策效益覆盖面最大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推动我县现代精品农业加快发展。

根据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将着重建设以下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

(一)现代农业综合区:

1.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重点建设鹤溪、澄照惠明茶主导产业示范区,张村、周湖食用菌主导产业示范区,生态蔬菜精品园,城北山后特色水果精品园,生态畜牧精品园。

2.景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重点建设东坑、景南毛竹主导产业示范区,林业总场、大白坑实验林场用材林主导产业示范区,高山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区,东坑白玉仙茶精品园,景南、东坑深洋花卉精品园,大漈茭鱼共育精品园,草鱼塘森林休闲观光园。

3.省级现代农业(渔业)综合区。重点建设保水鱼主导产业示范区、茶油主导产业示范区、金钟雪梨精品园、蔬菜精品园。

4.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重点建设中药材主导产业示范区,山茶油主导产业示范区,景西南生态治理和用材林培育示范区,食用百合精品园,山地蔬菜精品园,稻田养鱼精品园。

(二)粮食生产功能区。到20l8年全县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6个,面积30000亩,其中到2014年全县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8个,面积20000亩。粮食功能区内要求农田设施完善、农田质量提升、生产技术先进、服务体系健全,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

三、加快推进“两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政策措施

(一)突出重点,抓住特色,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根据我县产业区域分布情况,重点围绕区域特色明显、产业基础较好、布局相对集中连片、产品优质安全的粮食、茶叶、食用菌、毛竹、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引导,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设施建设,实现优势主导产业市场主体空间集聚,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拉长产业链,全面提升优势产业水平。

(二)完善机制,加大力度,加快推进产业要素集聚。

为实现“两区”内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相关部门在景政发〔2009〕21号文件基础上,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快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参与“两区”建设,推行项目法人制和招投标制,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效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鼓励产学研结合。扶持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园区内试验和推广应用。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到园区创业,努力构建先进农业科技的核心区,发挥“两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加强“两区”建设。

农业、林业、水利、财政、交通、科技、环保等各部门要积极主动优化整合产业发展、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扶持“两区”项目建设。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两区”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根据“两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优选扶持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相关部门认真做好项目论证和评审工作,明确政府支持和业主投入的重点,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两区”项目建设和政府扶持资金。

(四)标准生产,品牌经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现代农业园区内主导产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统一规范种养规程,推广先进种养模式,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确保产自园区的农产品优质安全目标。充分发挥我县现有品牌优势,加大品牌统一、宣传力度,做好品牌化经营文章。规范“惠明”牌茶叶公共品牌的使用,推广“山山”牌在食用菌产业应用,加大对“雪松”牌高山茭白、“胖胖”牌冬笋等品牌建设力度。达到每个园区有一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每个产业相对集中使用一个公共商标,实现品牌化经营战略,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五)凸显优势,保障发展,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路子。

立足我县资源、区位、自然条件等优势,鼓励参加农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园区内农产品无公害认证通过率100%,打响生态、绿色品牌。鼓励探索、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生态立体农业循环的模式,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六)挖掘潜力,提升效益,积极鼓励产品精深加工。

优化园区内产业布局,创新经营方式,推进园区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根据各主导产业与精品园区建设标准与产品特点,积极帮助企业做强做大,增强带动能力,在景政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企业在园区内的生产经营用地政策,鼓励企业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全面落实推进“两区”建设的各项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两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考核和政策实施等工作。发改部门要牵头编制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将“两区”建设列入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加投入,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农办、农业、林业、水利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两区‘建设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水利部门要加强水利灌溉设施的配套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优先扶持“两区”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两区”建设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农业用地政策;科技部门要积极支持“两区”的科技开发;金融、保险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两区”建设;相关乡镇(管理区)要把“两区”创建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保增长和促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保障措施,建立工作例会制。

(二)注重资金整合。各相关部门应积极争取中央支农资金、省级农业专项资金,重点用在“两区”建设;在原有农业产业政策基础上,县财政将整合资金、资源,加大对“两区”的投入,同类项目优先考虑“两区”建设,确保县财政农业资金主要落实到“两区”的创建。县财政及相关部门要根据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切实发挥支农资金效用。

(三)加强项目管理。县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等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按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农、林、渔)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订具体实施细则,对项目实行申报、立项、跟踪、验收一条龙服务。各乡镇(管理区)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项目实施单位要按具体实施标准积极实施,验收申报证明材料必须真实,不得弄虚作假。所有要求奖励的实施项目必须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规范。同一建设内容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等职能部门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服务农民、支持农业,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示范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高标准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以片带面,示范区建设重在示范

我市重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以市域内“四横三纵”(成都至青城山旅游快速通道、彭州至青城山、聚源至青城山、蒲阳至中兴四条横向道路和成灌高速、成郫灌干道、成灌快速通道三条纵向道路)骨干道路为轴线,覆盖两侧各一公里范围的集中连片农村地区,总面积达11万亩。示范片涉及5个乡镇、26个村、23520个农户家庭共70269人,在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示范片是立足特色资源,加速转变发展方式的展示区。都江堰市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优势。我市地处岷江上游,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所产粮经产品品质优异。通过在示范片实施以“四大基础工程”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对我市加速构建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自然人文和谐的产业体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示范片是统筹城乡发展,辐射带动广大农村的核心区。目前,整个10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将由上海投入5亿元,并吸引带动灾后重建、土地整理等各类资金投入超过30亿元,集中打造成为灾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样板区。其中,示范片投入将超过20亿元。处于示范片内的青城山镇是四川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石羊镇镇域内万亩川芎基地已列入“四川省100个特色效益农产品基地”;崇义镇是我市与上海共同打造的设施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物流基地;胥家镇已规划建设了亚洲最大的万亩红阳猕猴桃出口基地。示范片的建设,必将对我市全域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产生示范和引领作用。

统筹推进,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突出规划龙头地位,将新农村规划纳入城乡一体化视野,汇集全球10家顶级规划设计联合体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中,突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原则,引领高水平的新农村建设。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部署,我市对示范片内1.5万余户农户实施了住房重建。在加快农户自建住房的基础上,我市还将林盘整治、土地综合整治与农村住房重建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全市20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其中示范片内共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9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