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核心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 当前,独立学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增强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独立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正是独立学院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独立学院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随着《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的颁布与实施,独立学院进入五年过渡时期,尤其是部分独立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功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标志着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前,独立学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更加严峻的挑战,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能否办出特色和水平,是独立学院在日益加剧的高校竞争中走强或趋弱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如何增强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独立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独立学院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物质设施、环境建设等的综合反映,是独立学院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核心竞争力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竞争力诸要素协同、整合的结果,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以大学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远景,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学术梯队、校园文化以及校园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动态性的特征”。①可见,大学校园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促使大学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的内在驱动力。从文化结构上看,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层面看,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提升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提升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提升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1.校园精神文化为提升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提供精神动力
校园精神文化是最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既是深层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是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形式,它决定着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校园文化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外化为大学精神,表现为校风、教风和学风。形诸制度、物质层面的大学文化是易于模仿与转移的,只有大学精神才是最深刻、最持久的大学之魂和个性品质。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能够正确指明大学前进方向,是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发展、壮大、持久的真正可靠力量。这种力量往往以某种无形的方式作用于置身其中的每一位教师、学生与普通员工,使之融入师生员工的行为过程和话语系统,使之转化为自觉的生命实践,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引导、黏合和凝聚作用,为提升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校园制度文化为提升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受社会、国家政府的支配和学校内部运转的需要而在长期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校园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生活习惯等”。②校园制度文化是一种以校园制度为依托而形成的高校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及校园人的行为规范体系和准则体系,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规章制度、校规校纪、文件条例等,位于整个校园文化的中间层次。相对于校园精神文化而言,制度文化更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它是校园文化运行的支持和保证系统,对精神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精神的实现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虽有赖于学院各方面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制度环境。优秀的制度文化就是能够创造这样一种制度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有利于师生在制度约束下形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为学校的发展不断努力。
3.校园物质文化为提升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处于校园文化浅层,也称校园环境文化、器物层文化,主要指的是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既包括学校的建筑群、校园绿化地、科研设备、传播媒体、文化设施,又包括校园建筑群的造型、色调、风格和品味。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构成整个学校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学习方式产生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影响,为提升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途径
1.校园精神文化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独立学院大学精神建设。我们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代,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在这样的条件下,独立学院要建设精神文化,就必须坚持以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独立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和办学方向,在引领校园多元文化的进程中,实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师生坚定信念、努力奋斗、协同创建,形成广大师生同心协力、共创发展的融洽氛围,增强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力;必须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强音,引导广大师生形成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热爱学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使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始终保持时代性、先进性;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师生平等、尊师爱生、礼让宽容的师生关系,强化校园精神文化的道德规范力。总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导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构建统一、健康、成熟的价值体系,逐步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大学精神。
(2)用企业家精神来熔铸独立学院精神文化的内核。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以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来寻找市场、配置资源、组织生产、营销推广,使企业持续发展进而为社会创造价值。其精神内核在于创新。独立学院应该将“企业家精神”引入并以之主导其校园文化,将传统的学术价值观与最新管理理念融合,熔铸一种新的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必然要求独立学院树立乐观向上、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始终以追求卓越为理想的创新精神,勇于突破传统制度体制、办学模式,拥有新型组织特征、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努力构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这种文化体现在独立学院教育过程中,就是通过实现学校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和谐共振,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理性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和为人类、为社会奉献所需要的各种素质,保持独立学院自身的健康发展。
2.校园制度文化
(1)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将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科学治校、民主治校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独立学院事务治理的过程中,进行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提高学校发展结构的协调性和合理性。制度文化创新必须坚持广开言路,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确保制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努力做到各项制度合情、合理、合法,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确保校园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转贴于 (2)树立公平正义和多元共生的理念,把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公平有序、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制度文化平台,以制度运行使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实现各种利益诉求的和谐统一。校园制度文化创新,一定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和调控功能,深入了解师生员工不同利益群体及群体内部的利益诉求,调整利益格局,协调利益关系,平衡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矛盾,处理好举办方资本的逐利性与学校的公益性之间的矛盾,处理好独立学院学生、教师与举办方之间的权益分配问题,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从而使学校在各种机制的良性运转下为师生提供机会的平等、竞争的公平,使广大师生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自身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3)要大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一切有利于教师、学生和学校进步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校园充满活力。通过建立安定有序的校园秩序,健全校园组织机制,建设科学合理的教职工队伍,为校园提供安全文明的保障,确保独立学院稳定发展的环境。
3.校园物质文化
(1)独立学院营造物质文化氛围必须坚持自然环境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相结合。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人文环境是陶冶师生情操、培育先进校园文化的基础。一方面,将自然、人文景观及校园的建筑设施合理布局,使校园达到绿化、美化和知识化的统一,体现出学校的精神风貌,让校园的每一处都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不断改善校园物质环境,完善各种教学配套设施,营造积极向上、善于创造的学习环境。要把人性化设计融入校园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发挥各种建筑寓意深刻、造型雅致、线条流畅、色彩明快的陶冶作用,以振奋精神,激发理想,催人向上,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建立将校园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景观环境,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治学风格,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风格,使校园物质文化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特有的大学文化精神和文化渗透力,营造师生员工高品位、高情操的人文环境,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同时,不断减少、消除校园内的脏乱差等不和谐现象,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在育人中的感染、熏陶作用,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2)独立学院营造物质文化氛围,必须加强校园媒体等文化宣传设施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舆论导向作用。要通过校园广播台、校园信息网、校园宣传栏、院报、学报等及时传播信息,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育人作用,满腔热情地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目标,让大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断克服和抵制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在物质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升用文化来辨别是非的能力,实现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注释:
①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科技导报,2003,(5).
②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196.
参考文献
[1]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阳建敏.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关键词]性格 沟通 叛逆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53-01
中学是人生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容易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如:代沟问题、孤独问题、情感困惑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自残问题、自杀倾向问题、适应性问题、学习焦虑问题、关于代沟问题等,而且也正是中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年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一些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
案例:笔者所教的2011级6班有一个学生,他的特点是:独立能力很强,是个聪明调皮的孩子,寡言少语,性格倔强。自从他进中学以来就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对上课根本就无兴趣,逃课现象非常严重,期中期末考试都会出现缺席。但奇怪的是他从不落掉一节数学课,有时候看见他气喘吁吁的赶来上数学课,我问他从哪里来,同学们说“他刚从网吧赶来上数学课,网瘾再大超不过数学瘾”上完了又溜走去泡网,有几次我经常留几个需要个别指导的学生下来加强数学知识点的强化,但是他会主动要求留下来请求我给他多多讲解上课没来得及理解的问题。我找过他问:“为什么你不逃数学课?”他回答:“数学课好玩,而且老师你不会和我对着干。”这就是一个沉迷网瘾性格倔强的孩子的回答。他的回答让我更进一步感受到,老师上课不单单是教学,而且在教学中还要针对一些性格难办的孩子以及遇到一些尴尬问题和局面讲究一些回旋技巧,不要使问题推向极致,以至于出现矛盾激化没有调和的余地,更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机会夺走,多给孩子争取一个学习的机会,对此笔者试着提出一些心得共同参考:
一、以柔克刚
对于性格比较倔强的孩子和叛逆心理较强的孩子,绝对不能对其大吼大叫,不能和他较劲,用和风化细雨的眼光和态度凝视他,手轻轻的拍拍他:“其实你是一个很明事理的孝顺孩子”给予其极大的肯定,这样至少就有了一个轻松的开头,避免了一开始就剑拔弩张,陷入僵局。
二、语言诙谐
对于孩子的错误不是不指正,而且要及时的一针见血的指出来,但是在言语上采取幽默诙谐来调侃一下错误发展下去,最终是个什么样子,用形象的动作比喻出严重后果的场景出来,让孩子在愉快的交谈中接受批评。例如:“某某同学,你眼神不在课堂上了,是不是在考虑如何登上?好像这也正是美国人在考虑的问题哈,你准备用什么来和美国人较劲呢?”
三、互换角色
在课堂上或者在其他场景中和学生即将要发生摩擦时,试着向学生提出一个请求能否暂时互换一下角色“现在你是老师,我是你的学生,我们将刚才的一幕继续下去好么?”此时绝对会缓和很多矛盾和紧张气氛。如果是我们做的不够的地方,一定要学会向学生道歉,这样也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是人,也是需要获得尊重的。
四、顺应疏导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精力旺盛,精神高涨,遇到强势的批评会逆反而且怒气冲天,这时,我们老师还不如先顺应他,让他先发泄个够,绝对不能火上浇油,我们只要站在那里看着他就行了,长时间行“注目礼”达到火上浇水的目的,然后再来进行疏导。例如对于处理网瘾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网络与网络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人们普遍没有搞清楚二者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一经发现中学生痴迷于网络,大家就立刻采取办法禁止他上网,实际上这是不妥的。网络这一媒体就其技术层面而言,具有中性的特点,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使用它可以为学习服务,网络对人而言就是一种工具,一个这么好的东西,如果禁止不用,不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难以说通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教育中学生怎样正确使用网络,就像孩子初次使用刀具时父母叮嘱他不要让刀伤了自己,也不能伤了别人那样。
五、设置课堂
孩子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生龙活虎,如果让他们每天都在死气沉沉的课堂中度过,等于是在扼杀他们的生命。“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给学生机会”这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但要把这句话付诸课堂实践未必很容易,因为我们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中剥夺学生的思考权利,“越俎代庖”,使学生没有时间或空间去表现,也没有闲暇去反思。久而久之,学生只能成为老师的追随者,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随之慢慢熄灭,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而且急需要提高我们个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我们要大胆的放开我们的课堂,把我们的课堂设置成生动活泼的场景,以游戏小品等等快乐健康向上的场景出现,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放飞孩子们的遐想,一个个奇妙的想法涌现出来,哪怕是错误的撞击,也要及时表扬,师生们共同感受一次次智慧之旅,让孩子们在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只要让他快乐,他们完全有能力引导你从容的挑战教学难点,走出教学困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新形势
教育部通过对部分高校专业、经费、招生等方面的管理,引导一批高校在办学模式上向技术型高等院校转型。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办公效率较低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办公效率的高低,直接可以反映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学生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诸多纰漏,无法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会给学生树立不良范例。无法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活动场地、参会人员都,时常会发生参会人员过多,会议场地空间不足,致使会议现场噪声一片,杂乱无章,从而影响现场工作效果,这不仅浪费他人的时间,而且还令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学生对此会产生反感,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也不能立威信于学生之间,使得二者无法达成默契,关系尴尬。
2.放任性管理
所谓“放任性管理”,顾名思义,即只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疏于管理,而学校只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这样的管理模式会带给学生一种相对放松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散漫不羁,不受纪律和管理制度的约束而难以管教。所以,这种“放任式管理”是一种过于放松的管理模式,体现的是工作人员不负责任的态度。然而,相对于“放任式管理”,还存在另外一种极端的管理方式――“封闭性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恰恰与前者相反,类似于军事化管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学校都要参与到对学生的管理中。而这样的管理方式,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束缚,成为阻碍学生自主发展的屏障。“放任”和“封闭”,这两种方式都不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发展,使用这样极端的管理方式只会适得其反。
3.主观性干预
这种现象存在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任何一种任命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而由院校的管理决策者通过自身“任人唯贤”的观念选择的人才,主观性过强。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基层管理者的选拔过多干涉,并不会为学生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相应对策
1.管理科学化
科学化的管理,无疑会使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也是实行科学化管理的最根本目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学习科学管理知识,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并建立起一个高效率的科学管理系统,这样一来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节省了自己与他人的时间,还能与学生建立起相互的支持关系,避免被管理者反感。
2.管理开放化
区别于“放任性”“封闭性”的管理模式,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为学生设身处地得着想。现如今的高校学生自尊心强,对学生的管理不能仅限于对其行为的管教,而是要让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的状态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扩大视野,给学生机会培养自身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应当适时与学生保持情感上的交流;再次,尊重学生的课余时间,但要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而了解他们的课余活动。从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把握学生的发展状态,这样的开放式管理会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生活。
3.管理大众化
大众化管理针对的是人才决策,不应一味地自作主张,而是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特长、发现自己优势的机会,采取“公正、公平、公开”的民主制度选拔人才,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另外,还要做好民主监督,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认同所选的学生,无论是选学生干部还是贫困生、奖学金获得者,都应该秉承着透明的原则,实现全员监督。这样才能令学生管理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当逐步迈向科学化、开放化和大众化,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都能在一个健康的平台上茁壮发展。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一切做到“以学生为本”,做学生的知心人。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的探究[J].电子制作,2014,6(6):144.
【关键词】独立学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46-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表述明确概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价值目标。《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理论、情感、行为方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也是独立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和培养品格高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影响独立学院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分析
(一)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冲突和融合不断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发生猛烈碰撞。大学生还处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难免会出现价值判断上的迷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不断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它们扮演着价值判断者的形象,不断确立话语权,推行文化霸权,还通过网络、影视作品、教育、商业文化等形式,向我国输入西方的价值准则。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其价值判断难免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技教育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些冲击导致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受到质疑,有些人的思想走向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极端,拜金主义、追求享乐的思想日益严重,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困惑。同时,贫富差距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住房、教育、医疗等现实矛盾,少数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这些问题都对独立学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独立学院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减少负面影响,保证教育效果。
二、独立学院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机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高校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的三个因素。目前,三方还没有形成协同教育机制,教育力量还没有形成合力。社会上有很多好人好事,很多感人的事迹,正面教育引导着学生向上、向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负面的事例,比如道德失范、经济违规、生活奢靡等不良现象,给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也要培养其良好的业务技能。目前,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加强,还没有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不够理想。家庭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但现实中很多家庭的教育趋于功利化。
(二)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中,有时是空洞的说教,照本宣科地进行宣讲,没有和具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有效结合,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和现实感,没有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相接洽,必然收不到教育的实际效果。有的高校太在乎形式,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没有在内容上下功夫。形式没有较好地为内容服务,自然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有的独立学院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过于追求崇高和理想,和学生学习、生活的融合度不够,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从而影响到实际的教育效果。
(三)价值观教育忽视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认知规律
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但他们有着很多优点,如热爱祖国、有思想、充满正义、乐于助人,他们思维活跃,有性格,有特长,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过多的庇护,比较缺乏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当前,独立学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没有有效把握这些学生群体的特点,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对策
摘要:从以往研究看,仅从区别和联系或边界和融合性方面探讨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对两者关系的研究需要从视角上创新。本文在分析会计学与财务学差异性和关联性基础上,引入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分析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由此展开会计学与财务学共生关系现状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共生发展对策。
关键词:会计学;财务学;差异;关联性;共生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财务学作为独立学科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会计学与财务学作为平行学科观点也得到认可。然而财务学在我国并不是很重视,财务学(我国又叫财务管理学)的名称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也不像会计学具有专业学术期刊。究其原因,人们对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关系似乎仍然模糊不清,导致了我国的财务学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学的发展。国内学者在20 世纪8 0 年代开始就展开关于会计学与财务学间的关系研究。黄寿较早认为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有着不同性质和作用,财务工作是“理财”,而会计工作是“算账”。
乔元芳(19 9 8 )在支持财务与会计并列的基础上,深刻探讨了财务与会计在其对象方面的差异性。余金树(19 9 9 )较早从会计与财务的本质、历史背景、工作业务和目标解释其联系。毕业论文罗帮清(2000)认为财务与会计之间区别、联系、交叉和配合的关系。还有学者从中西方经济、文化、观念差异性分析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王远湘,2004;张妙凌,2005等)。 从本质上说,财务是管理资金的活动,会计是对财务活动的反映和记录,两者之间除了业务上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外,是相互独立的。李心合(2008 )从历史演进、职能、逻辑差异和关联机制等方面重新解读了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差异性分析
(一) 从产生历史条件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活动源远流长,据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考证,会计行为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有十至二三十万年。但会计学产生于15世纪商品经济发达的意大利,其标志是系统介绍了复式簿记基本原理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面世。财务活动的产生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货币的产生为条件的,距今不过五、六千年的历史财务的产生来源于私有观念的形成,并与资源稀缺相伴随。显然,财务学也不像会计学那样古老,直到19世纪末股份制出现才产生,是以美国格林18 9 2年撰写的《公司财务学》的问世为其标志。虽然财务学的产生比起现代会计学的产生晚了几个世纪,但自财务学产生以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分支。
(二) 从发展路径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从学科性质上看,会计学学科性质曾有人认为隶属于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20世纪9 0 年代,我国在指定学校设置专业目录上,将会计学列为管理类学科的二级学科。尽管对此提出了很多质疑,但会计学隶属于管理学得到认可。相比之下,财务学的性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财务管理在专业目录隶属于管理学,随之财务学也被认为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然而,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注重资本配置效率问题,除了财务管理之外还包括财务经济学。因此,从逻辑一贯性立场看,财务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发展趋势看,会计是一种国际化商业语言,会计的标准也逐渐趋于国际化,这使得会计学的研究可以选择普世主义的或趋同的模式。但财务学有所不同。财务学作为一种实体性的管理活动,深受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文化的影响。跨文化的财务研究表明,即使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管理方式也会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差异。我国将制度、文化等方面作为财务学内生变量因素进行研究,形成我国特色制度财务学,就是很好的印证。
(三) 从理论体系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学与财务学诚然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使得两者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核心问题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点。从研究对象看,会计学已有向大会计学发展的趋势,对其研究对象必然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资金运动仍为主流观点;而财务学发端于资本市场,对资本进行有效配置,因而其对象是资本。从研究内容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是以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为主要基础不断向其他会计领域拓展;财务学是探索资本运营规律,追求资本效率,总结资本运营观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财务管理学,还包括研究资本筹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计量问题的财务经济学。
从研究目标看,会计学一直以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为目标不断进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建设;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必然以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为己任。从实践基础看,会计学是对企业这个微观层面资金运动过程进行核算与监督,而财务学既要关注企业自身融资问题,又要考虑资本市场宏观政策。从假设基础看,任何学科都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学是以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为研究限定时间和空间范围,而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社会成本为零假设是财务学的假设基础,尽管这些假设远离“现实世界”并已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严厉批评。从核心问题上看,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一直是会计学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会计如果无力可靠地确认和计量这些对象,它就不会对其记录和报告,也就达不到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目的。财务学的核心问题是价值创造,其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价值最大化,现代财务学理论和实务的具体形态已是价值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和转变过程中的价值创造。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联性分析
(一) 价值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的纽带
从历史考察可以发现,财务与会计两者的共同特征都在于对资金运动背后的价值创造过程的管理。只不过会计更为明确的职能在于以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手段反映这个价值创造过程的信息,而财务是直接对现金流转形式及其价值的管理。从现代实务看,财政部2007年了39 项企业会计准则和 48 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其突出特征是公允价值的引入。现值一直是财务学的核心概念,现实中财务价值创造与价值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基于“现值”的计量。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的现值会计计量。由此可见,
--> 财务上的“价值”与现实中会计界定的“价值”已无限逼近或相等。
(二) 资本市场促进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出现与繁荣和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资本市场出现以后,企业与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资本的种类繁多,资本的价格波动剧烈,剩余索取权的不确定性增加。这时与资本运营有关的财务学知识与技术变得必不可少了,而且随着要素市场的发展,要素资本的流动性增强,以人力资本为首的其他要素资本逐渐有了发言权,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变得复杂了,对资本结构、财务治理、控制权等财务问题研究变得重要起来。资本市场提供的广阔空间和提出的关于管理和信息方面的需求,使会计的作用和效果得以被广泛认知,同时和资本市场完成了会计由簿记向现代会计的转变,并开辟了许多新的子学科和领域,资本市场对监管的需求促进了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使会计宏观管理的职能得到强化。
会计学与财务学关系的新诠释
(一)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关系分析
共生理论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中。从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社会、人文、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借鉴和使用了共生理论。其实,会计学与财务学两者之间也是一种共生关系。共生形成的条件为:必须具有在时间和空间联系的独立共生单元,还需要为共生单元形成共生关系提供接触机会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物质、能量或信息联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共生单元按照某种方式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流;共生单元的同伴选择是有规律的,不是随意的,共生关系的形成是逐渐相互认识和识别的,也会随着环境和时间变化而发生演化。会计学与财务学是有着不同发展路径和不同理论的学科,因而是相互独立的共生单元,资本市场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相互交换信息的共生面,而它们的共生关系是在资本市场逐渐认识和识别的,因而会计学与财务学是共生关系。
(二)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现状分析
自然界共生有“偏害共生”、“偏利共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互惠共生”等多种类型。如袁纯清(19 9 8 )所认为的,共同进化、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共生单元之间的协同与合作,能使彼此间在经历中可以进化到更高层次的状态。会计学与财务学是相互依赖与合作关系的状态,因而最好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然而从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现状看(见图1),它们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会计学发展要比财务学的发展完善得多,在某种程度上,财务需要会计提供信息进行资本运行,本身不能脱离会计而存在。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公司会计与公司财务得以发展与完善,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政府相关的会计与财务由此而产生,这些方面会计学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与财务学有相似的路径。20世纪中叶,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碳会计应运而生,丰富了会计学领域的发展。然而,财务学至今仍然远离生态中心主义,相关的环境财务问题,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
从行为角度看,行为财务不管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行为财务成为现代财务学里的显学;行为会计为会计实践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很难断言行为会计已经从传统会计中独立出来。从教育角度看,会计学在教育方面取得丰富成果。自从19 9 8 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国内高校纷纷以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为时尚,然而财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区别,发展空间可想而知。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会计学与财务学发展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不利于两者和谐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只有“互惠共生”模式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会计学要加强行为会计研究。现行财务学模式侧重于经济活动,缺乏对环境资源、环境成本和生态资本的相关资本运作,忽视了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从环境中取得资源或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引致的对环境的补偿责任,导致财务风险加大。因此,财务学应该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的财务模式发展。同时,财务学应加强理论框架建设和教育方面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玮,卢兴杰,杨丹.实验研究下的行为财务会计综述[j].会计研究,2011(5)
2.李心合.重新解读财务与会计的关系[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 (11)
3.李国运.论资本市场与会计的演化关系[j].会计研究,2007(5)
4.成小云.简评“公司财务概念框架轮”[j].会计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