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

机械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

机械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方法;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71-02

一、引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学生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1],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又是继机械设计课程结束后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是第一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设计训练。它在培养学生核心技能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可以说是引导学生进入机械设计领域的环节,通过对通用机械(或其他简单机械)的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总体设计和零部件设计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初步能力[2]。本文结合我院三本学生的特点,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与实践。

二、我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背景

我院建校前几年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主要依赖兼职教师指导课程设计,这些兼职老师大多来自一本院校,他们时间有限,指导方法基本沿袭一本院校的指导方法,每天集中一两个小时在教室集中指导,而三本学院的学生依耐性强,老师走后基本是放鸭子,因此抄袭现象特别严重。此外,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没有明确,指导过程因老师而异,随意性较大,标准不统一。因此,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的内容、指导方法、达到的目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知识群,显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后来随着一些青年教师的引进,我们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完成的内容及进度要求、考核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三、针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指导方法,进度安排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一)设计题目的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给的课程设计题目是多样化的,鉴于我院学生的基本条件,我们把课程设计的题目统一标准化了,传动方案也已经给定,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程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并对机械设计的理论课的知识加以巩固,并不要求他们创新设计。其设计题目、初始条件和传动方案如下:设计题目: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初始条件:带式运输机可运送谷物、型砂、碎矿石、煤等。两班制工作,连续单向转动,有轻微振动,输送带的速度允许误差为±5%,使用期限为10年。卷筒与输送带间传动效率96%,减速器批量生产。传动方案及原始数据如图1和表1。

要求学生每人按学号顺序依次选一组数据进行设计计算。

(二)指导方法改革

在课程设计之前,负责人对指导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老师集中在一起开个小会,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明确要求,要求指导老师每天的上午和下午至少在教室两个小时,这样学生有问题就能及时找到老师解决问题。还有学生课程设计进行到第一阶段,尤其是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初步完成时候,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计算数据进行初步的检查,并要在草稿本上签字,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这样就避免后面学生在画草图时候发现错误,又要反过来重新计算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可以避免了个别学生抄袭的现象。

(三)进度安排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指导课程设计时候,一次把课程设计要求完成的内容一个半天讲完,这样内容太多,学生根本记不清楚。我们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集中讲解一次,学生按进度要求完成该完成的任务。第一阶段,主要是动员和设计计算。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完成的内容包括:选择电动机;计算总传动比和分配传动比;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传动件计算;初算轴的最细处直径;选择联轴器(型号、孔径、孔长等);初选滚动轴承及其相关参数,轴承盖是否干涉等。要求学生按上述步骤严格进行,不要颠倒。第二阶段是草图绘制。设计计算完毕后,我们会带学生到实验室做一个减速器拆装实验,主要是对减速器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集中讲解,其内容包括:减速器的结构;减速器的;设计装配图的准备;减速器铸造箱体的结构尺寸;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轴和键的强度校核,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第三阶段是正式绘制装配图,在完成减速器装配草图后,校核轴、键强度及滚动轴承寿命无任何问题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成装配图。要求注意两个方面的设计:轴系零件的结构设计;减速器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第四阶段是装配图的检查。给学生主要讲解的内容包括:检查装配草图;标注主要尺寸与配合;编写减速器的技术特性;编写技术要求;零件编号;编制零件明细表及标题栏。第五阶段是零件图的绘制。零件工作图是零件制造、检验和制定工艺规程的技术文件,应包括图形、尺寸及其极限偏差、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技术要求等。零件图从装配图上测绘下来,形状应与装配图一致。第六阶段是编写说明书。说明书的编写我们也把格式基本给学生,学生按照步骤把草稿整理成册就可以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总共安排了三周的时间,周末时间不计,具体的进度安排我们设计了一个表,如表2。

(四)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课程设计结束后,我们会现场答辩,在答辩时候,会先给个预成绩,这个成绩非常重要,因为通过答辩,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设计掌握的情况,是否有抄袭,一问就基本可以得到答案。最后结合学生交上来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装配图、零件图给每个学生单独评定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成绩等级。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指导方法、进度安排、考核方法等改革与实践,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明显体高,从学生课程设计的总结体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收获颇多。不仅对《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有了更深入了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机械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范文第2篇

(一)将课程设计内容与金工实习实践活动相结合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主要工艺内容与工程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金工实习过程、制造产品、操作的主要设备等记录下来,制成教学课件,形象地展示机械产品机械加工完整流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自己实习的成果,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创新型教学方式,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二)利用典型零件机械加工流程的三维动画改革教学方式授课过程全部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精心编排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利用典型零件(轴类、盘套类、壳体类等)机械加工流程的三维动画,不但让学生了解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主要工序,而且以静动结合的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并依据三维动画转换为二维图形。教学手段改革以后,由于学生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一些手册接触到很多与设计有关的资料,因此,制定课程设计方案的时候也就会有更多的、好的想法。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实践证明,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确实起到形象、直观、信息容量大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激发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我们自己录制的有关先进制造技术的科教内容,也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演示给学生看。

(三)鼓励学生将所画平面零件图绘制成三维立体图形鼓励一些应用软件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将所画的平面图形转换为三维立体图形。图1、图2是学生的一些作品。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融会贯通的机会,计算机辅助绘图的技能得到熟练应用。

(四)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通过教学过程中播放的影像和图片资料,学生们得到了更多的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为同步进行的课程设计,特别是方案设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参与本次课程设计的学生均被要求采用AutoCAD绘制零件图,并用Word编写设计说明书,完成若干张工序图。答辩时看到打印出来的图纸后,学生们都感到“很有成就感”。这种更接近于现实要求的课程设计,对他们将来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大有裨益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给每组同学发一二张零件图纸,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读懂图样,逐步完成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通过这样一个综合性的作业,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更加自觉认真,同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同时又使学生了解了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日常应做的一些工作。最后阶段,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逐步掌握材料选择、加工技术要求、工艺规程制定、机加工精度要求等内容,同时对零件检测标准、工时定额、废品率、工具消耗、经济效益等都作出对比介绍,使学生们获得一个完整的机械加工过程概念,不仅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活动首先来自于强烈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放开思想相信“人人都有创造力”。敢于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走创新之路。

(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人才综合素质体现的一个方面,学生自由组合成设计小组较易形成多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一小组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享资源。零件图独立绘制,工序安排分工来做以此来体会团队协同作业的工作方式。

二、教改应用效果评价

从2008年开始对三届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中应用本成果。课程设计改革前后情况对比见表1。这种新的方式使学生们得到了更多的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为同步进行的课程设计,特别是工艺方案设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参与课程设计的学生均被要求采用AutoCAD绘制零件图,并用Word编写设计说明书,完成若干张工序图。答辩时看到打印出来的图纸后,学生们都感到“很有成就感”。课程设计的创造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在设计总结中说:“利用典型零件机械加工流程的三维动画教学方式,难以理解的加工过程变得容易了”;“老师给了充分的自由度,有了充分的发挥余地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没有照抄书本,照搬公式,而是应用原理自己设计,感到很有成就感。”“在复杂的思考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否定自己的设计,再不断完善。在终于完成设计后,心中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和说不出的高兴”;“通过课程设计,首先让我认识到什么是设计,能够将所学课本知识、实习经验结合起来;第二,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和创新。第三,在思考中查询资料、更丰富的知识来支持自己的设计”;“课件直接展示出学生的实习成果,使自己有一种成就感”。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学生潜在的工程能力得到了挖掘、培养和提高;为如何解决好工程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以及如何准确、全面地评判学生的工程能力做了有益的探索。

三、教改的创新点

加强创造实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课程设计是进行验证性设计,呈现“复述型”教学的特征。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创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乃至于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堂教学、金工实训以及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图片、文字、视频、动画资料齐全,基本概括了课程设计中所需要的知识。课程设计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通过课程设计使他们的创造力得以挖掘和发挥。学生容易接受。课件中大部分图片是学生金工实习中见到和用到的设备,有一定的印象,很容易接受。视频和动画是要求学生设计工艺规程零件的加工过程,吸引了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成为实践者、探索者、创造者、合作者、快乐者。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课件以静动结合的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用三维动画生动、准确地展示完整的机械加工过程,使学生学习难度降低,真正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通过教学过程中播放的影像和图片资料,学生们得到了更多的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为同步进行的课程设计,特别是方案设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结束语

机械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CDIO;机械课程;能力培养;实践

作者简介:严乐(1967-),女,江苏无锡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JGYB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97-02

当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价,已不仅仅局限于其卷面成绩,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大学生的能力,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机械设计专业的基础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知识、创新能力、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l]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代表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是一种新型的工程教育模式。[2,3]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2000年开始,历经4年探索,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共同提出的,它强调基于项目的学习,课程设置的考虑面向产业需求,从理论分析和工程科学分析转向产品创新。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学生以主体,从产品构思研发到制造的全过程出发,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有机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而且团队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和设计制造产品过程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提高。[4] 因此,借鉴先进的CDIO工程教学理念对机械设计专业基础类课程和设计类实践课程进行相应改革,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并能使相关的专业课程有机联系起来,达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一、机械设计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设计模式现状

机械设计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课程结束后,有1周或3周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一般来说,课程设计题目常选择通用机械的传动装置,主要以插床、牛头刨床、齿轮减速器、典型机械等机械传动装置为主,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而定。这些设计的内容包括: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包括传动方案分析、电动机选择、各级传动比分配以及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传动零件、轴、轴承、联轴器等零件的设计计算、选择和校核;一般零件的设计;绘制零件图及装配图。设计时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给定的传动方案或自行设计的方案完成设计。

这些设计类实践课程在教学内容和设计过程中缺少各种可行方案比较,学生只了解给定的设计方案,而对其他方案缺乏分析、选择的过程,而且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造成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分析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设计机械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差,更不用说创造性设计新机械的能力。如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设计了减速器,这方面参考资料较多,学生基本上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设计,而到了典型机械设计或毕业设计阶段,如果所给题目的参考资料较少,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

二、机械设计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思考与改革

多年来,机械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课外科技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相应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比较薄弱,如各门课程所开实验大多数只做验证性试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学生做实验总是被动的。另外,课程设计中创新性设计内容偏少,内容简单,过程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只懂理论或只具备基本动手能力,缺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借鉴先进的CDIO工程教学理念对机械设计专业基础类课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行改革,从产品设计、制造的全过程出发,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等课程结合起来,做到机械基础类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课程和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工程环境下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力求突出对学生工程职业素质、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新形势下对机械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机械设计专业基础类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设计题目类型

学生可以选择传统的设计题目,比如减速器,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但是在设计之初,教师应该把握学生选题的难易程度,不仅具有多样性、挑战性,而且应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制作出来。设计的选题应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使设计由模仿变为思考。合理安排设计内容,培养整机设计、制造理念。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将学生的设计工作贯穿到理论教学的整个过程,不是等到理论教学完成后才统一布置题目,理论设计计算和实践同步进行。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完成结构设计,对挠性传动、齿轮传动、键、轴、轴承等零件进行设计或选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发挥创新性设计和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老师通过监督和指导,能及时发现问题或不合理的设计,并督促学生及时改正,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充分时间进行思考、设计,也赢得更多时间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

3.采用设计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选择好设计题目后,每组2~4名学生,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工作。每组选出的组长领导组员构思创新方案,协调小组项目运行情况并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集思广益,协商分配任务,每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介绍方案的优缺点,组长组织讨论,取各成员方案的长处,避其短处,形成本组的方案,由学生按照任务的最终要求设计完成,全面有效地解决问题,使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和深刻。

设计制造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台机器的结构设计、相应的运动及动力分析、零件制造和装配等。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按照构思、设计、实施的工程化过程进行,锻炼了学生工程化思维,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协作意识,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完成知识储备,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为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学习和协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实际教学过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式,教师的身份是指导者,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整个设计制造过程中随时检查小组的项目运行情况并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机械原理时,组织小组和成员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常用机构学习完成后,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对所提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最后方案,然后对机构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设计开始时学生注重整体设计。学习机械设计后,确定各部分尺寸,画出装配总图、零件图,对重要零件进行设计校核。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后,再考虑零件的制造工艺、成本等问题,最后完成零件的制造和整机装配,完成整个设计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图1是一组学生设计的娱乐划船车。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和阅读文献资料,整理归纳资料,在此基础上每人制定出一种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通过分析比较,传动机构采用了曲柄摇杆机构和链传动。设计中由于采用摇杆主动,学生对铰链机构的死点、传动角等概念有了切实的体会。设计完成后,绘制零件图,购买合适材料,制定零件制造工艺,加工零件,采购标准件、常用件,小组中每个学生各尽其职,团结合作,最后完成整车装配。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如何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的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能力。

参加这项教学改革的同学们都认为这样的设计过程对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零件加工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自我能力实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对今后的工作也有积极的影响。

四、总结

遵循“边研究,边实践,边实施”的工作路线,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的教学理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建立理论教学、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

基于CDIO工程理念,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小组形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普遍缺乏团队协作的状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是一种教学手段的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学生普遍反映知识掌握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l]朱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改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98-99.

[2]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l0,(3):54-58.

机械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改必要性;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改注意事项;教学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19-03

一、引言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学习效率,一直是学校较为关注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工厂一线的技术员、工艺员及一线技术管理人员。那么,高职教育机械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怎样改革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二、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教改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中教学对象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学生在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问题,若采用传统的理论知识贯穿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合时宜,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性质为机械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工艺编制、夹具设计专项工作的任务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属于项目中心课程,教学过程以项目驱动、熟练内化的形式为主,学生在熟练运用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程度的经验内化。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知识面较宽,涉及到刀具、量具、机床、加工工艺过程、夹具设计等方面知识,且在课堂教室中教师对一些术语难于详细描述或即使能详细描述学生却因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这就迫切要求在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三、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面的教改

1.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方面的改革。(1)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原则,使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和能力。围绕项目中心设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及某道工序的专用机床夹具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2)课程培养目标方面的改革。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完成机械零件工艺卡编制及夹具设计的能力;从工厂实际出发,分析行业、职业岗位能力,以知识“岗位必需、知识够用”为原则;以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机械技术员、检验员、机械工艺员、数控编程员岗位所需为出发点,学生学习3年后,能够掌握机械行业的零件加工工艺、夹具设计技术。(3)课程单元设计改革。先培养学生职业单项能力,再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遵从“知识应用、够用为度”原则,来设计学生职业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师课前提出本次课的学习任务,教师在课程所讲授的知识点是用来完成任务的必备知识。

2.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由于本课程属项目中心课程,需要按机械行业、企业实际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设计过程内容体系,按机械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关键能力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3.课程基本环境设计。(1)课程基本素材设计。对机械零件工艺卡编制项目,按照其工作过程分成机床、刀具、量具、工艺特点和工序尺寸、工件装夹等若干个任务来连接整个项目;对夹具设计项目,按照其工作过程分成定位、夹紧、夹具体设计、机床与夹具的联系等若干个任务来连接整个项目。(2)课程基本情境设计。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的配置与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环境配置非常接近。①教室布置模拟工厂。教学设备有数控车床、钻床、数控铣床、数控镗床、加工中心及划线用平板,各机床墙上贴有操作程、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教室四周摆放工具支架,以放置各种车刀、中心钻、铣刀、钻头、镗刀等刀具;各种机床附件(如中心架、跟刀架、回转台、平口钳、分度头等等);各种量具(如百分尺、千分尺、百分表、塞尺、内外卡钳、环规及塞规、水平仪、量块等等)、各种钳工划线用工具(如划针、样冲、划规、钢尺等等)。工具架上也摆放各种机械工艺手册、机械行业标准、夹具设计手册等等。另外,教室设有砂轮房,以刃磨刀具。②教学氛围模拟工厂。课程教学模式模拟工厂的师傅带徒弟、工程师带技术员的教学模式,采用分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既要能讲授理论知识,也要操作机床,讲解实践知识,如操作安全注意事项、怎样安装刀具、操作设备、刀具刃磨等等。教师教学中既注重学生技能操作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自学能力、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的学部分时间在编制零件工艺卡、设计机床夹具、操作数控车床、数控铣床、钻床、加工中心,在查表、电脑绘图、计算、查阅机械工艺手册等。③学生考勤管理模拟工厂,学生上课前(后)需要刷卡进入(离开)教室。

4.课程内容组织的设计。(1)教学大纲的编写。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不按照传统的学科系统化来组织教学内容,而是按项目化组织教学内容。整门课程教学内容有零件工艺编制和夹具设计两个模块,每个模块既有学习单元也有训练单元,既包括认知知识学习又包括能力训练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分成轴类、套类、板类、箱体类零件工艺编制及车床、铣床、钻床夹具设计共九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中包括若干个学习任务来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评价采用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2)学生学习要点的编写。对每个学习任务都要编写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以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5.课程课件及教材的设计。据前面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基本环境和教学大纲要求,编写单元课程的教材或制作能够展示机械技术员、工艺员、编程员职业场景,教材内容基于工作过程,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来编写,以“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在每个学习任务中首先引入任务,接着介绍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重点、难点,再是说明解决任务所需的工作流程及任务实施所需的相关知识,最后进行知识拓展。学生所学内容都围绕学习任务来展开,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工厂实践紧密相关,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来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材由阶梯实心短轴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空心轴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套加工工艺卡编制、模板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箱体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油口法兰车夹具设计、壳体钻夹具设计、隔离套铣夹具设计、泵体镗夹具设计共9个项目33个任务组成。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件需显示真实仪器、设备操作使用方法,应用各种图片、动画、视频等。课件与教材内容、顺序相对应。

四、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教学实施方面的教改

据课程分析和课程设计,结合课程教学进度、学生实际情况,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体系拆分成教学单元,制订每个教学单元的任务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时间分配、考核方式,就高职学生理论偏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课程考评由原来的期末考试一次性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改为平时表现+实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教改中的注意事项

1.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的关系。同一零件的机械制造工艺与某道工序的夹具设计是相互联系的,夹具设计的定位误差分析必须以工序尺寸为根据,工艺编制中的某道工序编写应与夹具设计相互呼应。

2.项目的选取。应考虑零件的结构特点和机床类型及机床与工件的联系,结合不同的零件来拆分不同的工作任务。

六、课程教改要求

课程教改不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这需要学校在教学设施、教室布置、教材编写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课程教改中教师的课程设计是关键,教师既要熟悉课程设计知识,又要能够动手操作设备、安装刀具,还要熟悉课堂教学管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操作主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解放,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编.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尧学.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袁广.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机械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机械制图;实践教学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工程语言,是设计与制造之间的桥梁媒介。设计师通过绘制标准机械图样来表达设计意图;制造者通过对图样识读,加工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为了很好的适应技术交流的需求,不做行业的盲人和哑巴,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好这门技术语言。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要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合格技能人才,我们要认真考虑教学对象、分析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一、学习目标

技工院校是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为适应行业的需求,机械专业的学生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必须掌握如下技能:1.掌握机械制图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具有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能识读机械图样。2.熟练地掌握基础的手工绘图和多种先进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并能够测绘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部件。3.熟悉并贯彻执行最新的《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培养学生查阅使用工具手册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岗位上既能识读图样进行加工、检验和装配,又能按照国家标准应用手工绘图或计算机绘图技能进行零件测绘和设计。使他们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教学现状

1、教学对象

生源总体素质的下降是目前技工院校不可回避的问题,入学的新生除了个体差异较大外,还有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等缺点。抽象、枯燥的纯理论课堂使制图的教学效果不但达不到预期,还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抵触心理,完全散失了制图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

2、教学侧重

国内大多数技工院校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偏差,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老师教(知识讲解——画图示范——总结提高),学生学(被动理解——完成作业)。仍然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输教学。观念的束缚、条件的限制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通过企业走访调查发现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机械零件的测绘和设计能力几乎为零,识图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就说明学生只掌握了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点,无法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际应用。职业适应能力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制图老师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制图实际应用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

教学对象整体素质随着生源大环境的影响而急剧下降,我们传统的制图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为了培养企业合格的技能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途径。具体方法如下:

1、设计项目课题

教师根据章节的内容设计新颖、趣味的项目课题。上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完成项目任务的具体要求。学生分成4-5人一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分析——实施——总结。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担当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辅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就要够获取相关知识点。在任务实施成就感的驱动下小组协作、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这样学生不光能很好的掌握知识点还使制图综合应用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这样主动求知的氛围下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效果不言而喻。

2、重视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很大提高。对于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制图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安排在制图教学结束之后,设计时间为二周,内容多为分组测绘机器零部件。学生的设计报告主要以图样的形式表达,主要目的通过对线型、字体、图幅、标题栏、比例和尺寸标注等制图知识点的巩固,来加强测绘方法、工具使用、图面布局、计算机绘图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个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需分阶段督察和引导。给予学生及时地指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应用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机械制图的综合应用水平,成为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种“求索”,而不是一种“给予”,学生是知识探索的“主体”,而不是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我们今后的《机械制图》的教学中要以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根据教学的对象和课程特点来设计新颖、典型的项目课题,让任务驱动求知,让知识贯穿实践。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