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剂学课程设计

药剂学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剂学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药剂学课程设计

药剂学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药学专业 药物化学 核心课程 课程定位与设计

1.课程定位

《药物化学》是一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原理、理化性质、体内代谢、构效关系、生物活性和发展新药的科学。其先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后续课程为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是药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1]。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医药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3]。因此,《药物化学》课程以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核心,为后续药学专业素质的发展和课程学习提供支撑。课程围绕药物的制备和质量检测的工作过程来组织理论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各类药物的发展、结构类别、常用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临床应用、药物结构与药效的关系和药物研究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等,为科学、合理用药、药物调剂、制剂及储存保管,以及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模拟实践情境,对实验分组、分工形式、质量评价进行改革,着重训练药物的合成、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化学课程标准以(教高[2006]16号)精神为指导,参考了同类高职院校药物化学课程设置,根据我校药学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讨论总结形成的。通过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设计和方法选择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2.2课程教学设计

药物化学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理解(熟悉)、了解。在考核试卷中掌握的内容约占总分的60%,理解(熟悉)的内容约占30%,了解的内容约占10%。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占期末总成绩的15%,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2.2.1结合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动力。只有有了探究知识的欲望,才能自觉地学习并学好。比如在讲吗啡时,可以先告知学生吗啡来源于罂粟。学生会产生疑问:怎么可以用来治病?为什么?在使用过程中有无限制?引起学生探求答案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易学易记。

以药物结构为主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理解、掌握识。分析药物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特征基团),由药物的结构分析药物的性质,由药物的性质分析药物的稳定性,由药物的稳定性分析药物的贮存原则,由药物的结构分析药物的构效关系。

通过图示学生能产生联想同时能产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如阿司匹林的思维导入图(见图1)。对于分析阿司匹林的结构,找出其特征基团:酯键和羧基,酯键对应的性质是易水解,羧基对应的性质是显弱酸性,由于易水解产生含有酚羟基的水杨酸而易氧化,与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没有水解的阿司匹林结构中无酚羟基则没有这两个反应,此反应可鉴定阿司匹林是否水解。阿司匹林易水解,稳定性较差,所以需密封、防潮保存,避免水分的侵入;避光,减少光对它的影响。在其结构中具有游离的羧基,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而产生不良反应,如对羧基进行结构修饰,使其成酯、成盐或成酰胺,可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这样环环相扣,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能力,加深记忆。

2.2.3注重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案例启发,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以解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如在讲述解热镇痛药章节时给出案例:一个两岁的小孩被心神错乱的母亲送到急诊室,她告诉大夫孩子大约吃了半瓶对乙酰氨基酚片,洗胃后,医生推荐口服5%的乙酰半光氨酸,问: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途径怎样、产生何种毒性、为何使用乙酰半光氨酸进行急救?此案例必须掌握对乙酰氨基酚的结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等重点知识,才能正确解答问题,因此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可使同学们对各种重点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代谢途径及如何应用等难点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4]。

2.2.4重视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5],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药剂学涉及操作车间和很多制药机械,学校不可能具备所有的设备,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制备集图片、文字、声音为一体的课件,全方位展示制药企业的车间设计、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使不易口头表述清楚生产过程能够通过课件演示变得一目了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总之,药物化学作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应以(教高[2006]16号)精神为指导,课程设计结合学生情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使学生具备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面向医药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进宜.浅谈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J].药学教育,1998,(4).

[2]徐进宜,尤启冬,姚其正.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J].药学教育,2005,(02).

[3]李敏艳,毋楠.浅谈高职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方法[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2).

药剂学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药学;社会药店;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240-02

高职药学教育应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特色。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和需求度普遍提高,平时选择到各类社会药店购买药品、保健品等的机会大大增加。人们希望在各类社会药店购买药品、保健品等时能获得更多、更专业的咨询与服务。顾客的这种需求就要求药学工作者特别是药店药学工作者,要有更具针对性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与之相适应。相关信息显示,各层次药学毕业生特别是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在社会药店就业的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重越来越大[1]。但是在社会药店工作的高职药学毕业生,有很多未能真正起到为顾客提供药学服务、合理用药咨询的作用。究其原因,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药店工作岗位的需要还不是很密切。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应针对社会药店工作的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适合社会药店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多年以来,我国高职药学专业教育以药品生产、质量检测为主要工作方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尤其突出化学,开设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化学课程,而且各学科内容侧重于服务药物的制备、检验和存储,而与药物临床的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医学相关的课程开设只占很小的比例,缺乏与临床知识的紧密联系,诊断学和临床治疗学更是没有开设[2]。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化学知识丰富,生物医学知识贫乏,在药厂工作能力强。而在社会药店工作所需要的关于患者疾病基本诊断、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对药物治疗结果分析和评估能力、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能力、人与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比较欠缺。这样最终导致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与患者进行对话,缺乏对患者的说服力,更谈不上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提供药学服务。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向提供合理用药指导方向转变,培养学生掌握过硬药学专业知识,丰富临床专业知识和较强社会药店工作岗位能力[3]。

二、社会药店顾客基本需求

为了准确地了解患者在社会药店购买药品时希望药学工作者提供的服务,我们从永州市11个县区选取了8个乡、镇的民众为调查对象,安排了20多个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912份,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知,患者在社会药店购买药品时最希望得到能针对其身体状况指导用药,能得到有关药物配伍使用时的禁忌教育和帮助,能得到安全合理用药知识教育,能提供多种药物供其选择以实现降低治疗费用,能在自助用药时清楚最佳服药时间和方法。因此,我们就从满足这五个基本需求应具备的能力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置。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1.整合专业主干课程。在保留高职药学专业主干课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和药物化学)的基础上,对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和删减,尤其是化学课程。例如,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整合成了无机分析化学,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将有机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课时量减半,删除了药理学课程中药学拉丁文的内容,以便抽出课时增加医学基础课程。这样调整就是为了使学生具备指导合理用药和药品调剂的能力。另外针对2015年最新执业药师考试大纲的变化,我们也压缩了药物分析的课时量。

2.加强医学基础课程。为了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具备与患者交流沟通的临床知识结构和技能,为今后在社会药店工作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打下医学基础[4]。我们增加了医学课程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课时量,同时新开设了部分诊断学基础、临床药物治疗学和临床医学概要这3门课程,并且邀请了部分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

3.开设交叉学科。针对现在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系统疾病等,我们自编教材开设了常见病用药指导这门课程,详细介绍了有关的临床症状、合理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相当于交叉综合了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这样直接服务于学生将来在社会药店从事指导用药工作,同时也能更好满足学生参加执业药师考试的需要。

4.增设人文社会学科。在第四学期,我们还增设了医药商品营销学、顾客心理学人文学科。因为在社会药店开展用药指导和药学服务工作,除了要求具备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外,肯定需要一定的与人交流沟通和销售技巧,于是我们将文化素质教育和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融入课程教学。

(二)实验实训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1.探索情景式教学。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都是在实验室里完成,体现不出在社会药店实际工作的现场性。于是我们利用与老百姓大药房投资共建的模拟大药房,开设用药咨询服务综合性实验,让部分同学作为患者提问,部分同学作为药师和工作人员在柜台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大家交替轮换进行。通过这种情景式体验让学生融入到药学工作者与顾客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场景中去,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启发锻炼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

2.实施订单式教学。为了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融入企业,缩短岗位适应时间,我们从2011年开始与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和恒康医药集团等开展订单式教学培养改革,由学校和订单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关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派遣师傅共同进行教学。学生前两年在学校接受全面完整的理论知识教育,后一年全部进入订单医药企业中去,既安排顶岗实践又安排少量在企业内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的理论教学,建立起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做”,突出教学过程的岗位对应性。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职业技能与岗位规范接轨,最终实现“按需教育”。

我们基于社会药店方向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经过多届学生的试验,通过医药连锁企业和学生本人的反馈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客观评价,比以前药学化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药店具体工作中上手更快,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更强,能更好地提供患者合理用药的指导及药学服务,实现了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三方共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医学课程的大幅增加,学生学习任务明显加重,实验实训时间延长,教学课时安排异常的紧张。因此,我们基于社会药店方向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仍需要不断完善和修订。

参考文献:

[1]袁海建,王卉,周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药学专业零售药店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药房,2015,36(26):5162-5164.

[2]杨宗发,杨元娟,刘晓颖,等.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探索[J].重庆医学,2013,42(16):1915-1916.

[3]周振华,王文渊,骆航,等.试论基层药学服务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药事,2014,8(4):60-62.

[4]程丽娟,陈秀荣,朱炳生.新时期的高职药学教育改革[J].科技信息,2013,15(12):196

[5]李秀丽,唐晓光,白音,等.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10):,261-262.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Pharmac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Pharmacy

ZHOU Zhen-hua1,WANG Wen-yuan1,LI Yu-ting1,HE Ai-ping2

(1.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Pharmacy,Yongzhou,Hunan 425100,China;

mon people big pharmacy,Changsha,Hunan 410000,China)

药剂学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Dudley-Evans和St.John(1998:145)具体罗列了教师和课程设计者在进行学术英语课程设计时应遵循的标准和要考虑的因素:(1)课程采用精修还是泛修的形式?(2)学习表现是否需要评价?(3)课程是针对现实需要还是未来需要?(4)教师角色是充当知识和活动的提供者还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充当活动的促进者?(5)课程采用宽焦点还是窄焦点?(6)课程是采用预先学习获得先验还是同实际工作与研究同步进行?(7)教学材料是注重普遍综合还是仅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或工作?(8)修读该课程应该是同质人群还是异质人群?(9)课程设计是否需要经历与学习者协商过程,还是完全由教师和行政人员制定?笔者在借鉴Dudley-Evans和St.John的基础上再提出六条要着重考虑的要素,具体如下:

1.是教专业知识重要还是教语言重要学术英语教学模式符合

Krashen(1985)的第二语言输入理论,因为该模式可以使学习者直接接触可理解性输入内容从而有助于二语习得。Long(1996)则进一步提出意义的交流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理论进一步演化为语言教学的核心到底是意义还是形式,Ellis(2001)把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描述为把语言作为达到某种非语言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学习对象。以语言形式为核心的教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的教学等。Seedhouse(1997)认为很难在二者之间进行清晰的划分,传统教学背景下学生在进行专业英语(以意义为中心)学习的同时又有基础英语课程(以形式为中心)的支持。过去,从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教师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课程内容上,而把语言问题视为英语教师的职责范围。学术英语教学模式力图把二者融二为一,在此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以内容为中心,过程中偶尔会以形式为中心。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在内容上毕竟需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语言教学功底,还要有相当的跨学科基础知识(至少要高于专业的学生)。实践证明,教师用英语对该学科内容讲解得越深入,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越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自身对专业的知识仅是一知半解,再用英语讲解起来就会相当困难,达不到学术英语教学的目标。

2.课程是采用必修还是选修

不同的学术英语课程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第一,根据一般和特殊关系,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前者由于侧重各学科英语的共性特征,主要训练学生各学科通用的学术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包括用英语听讲座、查文献、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等,所以基本采用必修课形式。后者由于侧重特定学科(如金融、法律、工程、医学等)的选词造句、语法结构、语篇特征等,学科性较强,一般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成选修或必修,旨在培养和深化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能力。第二,学术英语课程也可以根据功能属性划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和素质型学术英语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高校根据需要可分别开设成必修课程(如翻译、写作)或选修课程(如西方文化、高级视听说等)。不同的开课类型都是为了最终满足学生个体未来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以及未来职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未来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由通用过渡课程、学术必修课程和学术选修课程三大类课程组成。

3.是采用大班教学还是小班教学

目前,国内外关于班型大小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研究基本局限于在通用综合英语课堂的数据和研究,对学术英语课堂班型大小的研究还基本属于空白阶段。根据Kevin Verdin1995年在对200 000次课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班型大小与教学质量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无论大班还是小班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教学。在多个影响因素中,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对学生的成绩比班型大小对成绩的影响更为重要。相比听说翻译等技能型教学,知识性(如语法、词汇等)教学内容受班型大小的影响更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课程需要把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和知识型和素质型课程设计为大班教学(根据DavidHayes的观点班容量超过50名学生的班级就可以定为大班),而把翻译、听说、写作等对个体参与性和反馈性要求较高的课程设计为小班教学,从而更好地实施个性化和差异化英语教学。

4.是采用动态式双核型教材还是静态式单核型教材

教材内容要符合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要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有代表性的学术或专业英语素材,除了反映本专业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还应具备一定的现实性和时代性。二是文章的语言要具有共核特征,即除了要有一般通用英语的特征,同时还要有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的典型特征。学术英语要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让其通晓用英语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撰写论文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例如新闻英语教材,除了要帮学生领会英语新闻的基本理论和语篇特征之外,还要使其了解新闻英语的典型特征和特殊用法,以及利用英语撰写和从事新闻报道的方法。再比如交际英语,教学材料要满足和符合不同交际场合和场景的需要,除了语法的练习,教材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景和功能设计不同的对话、会话和角色扮演等交际活动。Hyland(2006)认为学术英语的课程材料和任务要满足真实性标准,教学设计要考虑所教专业相关的工作环境,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在环境与任务中磨炼英语技能。

5.教师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活动氛围的创造者和组织者

根据Krashen的研究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结构最容易习得。语言习得过程不是一个有意识的,而是一个无意识的认知过程。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教师的作用应是促进理解,为了传达信息内容而使用语言。长年的综合英语教学已使得教师更加习惯把语言本身作为一门知识和一种技能来进行传授,忽视了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新的学术英语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教师通过对专业内容的分析、任务的布置和问题的解决为学生进行潜意识或无意识语言学习创造条件。为此,教师要提升学术英语思维和知识储备,单纯的语言教学正在成为仅限于初学者的入门和基础课程,作为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更高层次的大学英语教学必然是基于具体内容和任务活动的复合型和交叉型课程。目前,能够同时胜任基础英语与学术英语教学的师资还十分匮乏,各高校在不断加强学术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

6.学习表现是否需要评价

学术英语课程的分化必然导致考试形式的变化,传统四六级考试用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英语能力的方法和模式正在成为过去。学术英语课程的多元化要求考试和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除了考查学生英语一般应用能力的通用英语水平考试和专门学术英语考试,还应把学术英语考试按层级和专业进行细化,如理工类英语考试、文史类英语考试。前者涵盖科技英语、财经英语、金融英语甚至工程技术英语等。后者则包括法律英语、新闻英语、体育英语、物流英语等。如果学习者是来自一般人文学科如哲学、马列或社会学等专业,只是想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一般国外文化,读懂国外的报刊、新闻等,完成一般通用英语水平考试基本可以达到目标。如果学生来自学科性较强的专业如国际金融和贸易、法律、物流、体育等,则必须接受专门学术英语的学习和训练,否则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必然遇到瓶颈。

二、结束语

药剂学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1.个性心理品质的概念:个性心理品质一般包括动机、兴趣、信念、情感、意志、理想、需要、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不是认识能力,但影响着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可塑性。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中职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现状:2006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程明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中职护理生明显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敌对、偏执、饮食与睡眠障碍、焦虑、恐怖、精神病性、躯体化症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诱惑的扑面而来,价值取向的偏转偏差,情感交流的冷淡冷漠,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90后的中职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状况更是每况日下。感知障碍、自卑、紧张、焦虑、依赖、茫然、烦躁、困惑、缺乏兴趣、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值得一提的是,长期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却相对忽视了“个性化”教育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中职护理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明显缺乏“个性”。

3.中职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目标: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医疗行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对护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病人希望护理人员工作认真负责,技术水平高,性格活泼开朗、外向,注重外表;不希望护理人员操作不认真,最讨厌护理人员态度恶劣、不爱岗敬业,最恨护理人员不负责。这给中职学校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临床护理人员应当具有崇高的道德感,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思维的独立性,注意的灵活性,公平、公正的处世态度,积极而又稳定的情绪,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个人爱好,美好的语言,良好的个人能力与技巧以及人际关系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具有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护理团队,有助于服务于病患,有助于缓和医患关系,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护理水平。

二、《解剖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及课程安排现状

1.《解剖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传统中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生物学科中的形态学范畴,是整个医学课程的基石,在中职护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人体形态结构的医学教学是空洞的、是死板的、是没有生机的、是缺乏科学性的。护理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医学专业课程便是《解剖学基础》,学好了这门课,不仅为后续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主、自立、责任感、自信等自我意识。

2.《解剖学基础》课程设计现状及其影响:基于皖北卫生职业学院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分析,笔者发现中职护理生学制为三年,其中两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一年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学生入学第一学期最先接触《解剖学基础》这门课程,与高职不同的是,中职《解剖学基础》教材基本上都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三部分。系统解剖学内容主要将人体形态结构按照系统分类叙述,内容相对具体;组织学研究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微细结构,需要显微镜观察,对理解器官功能特点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胚胎学研究人体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规律,有利于认识人体组织、器官的发生发展。本课程学时安排上,共90学时,理论课占61学时,实验课占2时。

《解剖学基础》是一门以人体标本为基础的课程,学生对标本的感知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而这些都离不开实验课的教学。从历年学生入学资料来看,中职护理生具有年龄普遍偏小、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和持久性较差等特点。而实际教学中,实验课课时少、实验课与理论课相对独立、实验课明显滞后于理论课等现象给学生学习过程中增加了许多阻力,知识点记忆混乱势必渐长厌学情绪,知识点理解不透势必影响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知识点掌握困难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这些都给学生健康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不利用学生健康的发展。

三、《解剖学基础》课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笔者根据中职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目标,现以刘东方、陈开润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解剖学基础》为例,制定该课程的设计方案。首先,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笔者将《解剖学基础》各大章节顺序进行适时调整。该书第二章、第三章分别介绍细胞和基本组织的内容,这两章内容虽然不是很难,但是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对于刚入学的中职生来说,这简直就是当头一棒,学习上突如其来的阻力极易引起学生情绪焦虑、烦躁不安、厌学烦学的不良心理。而第四章运动系统内容相对前两章来说,模型较多,直观。授课时,看模型、摸模型、想模型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听、看、摸、思的感观认识,不仅大大降低了解剖学的门槛,还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给予激励、唤醒和鼓舞。”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路上才会不畏艰难险阻,走得更远;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路上才会学得很快乐,勇于攀岩。其次,采取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从以往授课计划来看,解剖学课程实验课课时明显不足。各大中职学校为了提高护士资格证通过率,纷纷压缩基础课程,加大临床课程。在办学竞争压力的驱动下,增加解剖学实验课课时的思路是不切实际的。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笔者建议将理论课搬进实验室,采取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减轻了三维立体的人体结构形态给初中毕业的学生带来的学习阻力。现以《解剖学基础》中第六章脉管系统的第二节心脏为例详细讲解授课安排,分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1.课前准备:事先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告知学生,安排学生预习。课前,教师将学生分组进标本库自选标本。最后由组长点评,教师总结。该过程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学→选择标本→确认标本这个简单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具有阶段性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团结意识。在选择标本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也会得到锻炼。

2.授课过程:心脏这部分内容,书本共从七大方面阐述:心的位置和外形、心腔的结构、心壁的微细结构、心的传导系统、心的血管、心包和心的体表投影。其中心的位置和外形、心腔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心壁的微细结构、心的传导系统是本节课的难点。授课详细过程如下:

(1)选三名学生上台,一人扶稳模型人,另两位打开模型人的胸廓,让其余学生指认心脏。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描述心脏的器官毗邻关系,并取出心脏,观察心脏的外形,将心脏放于全身骨骼模型上,对比心脏在模型人的位置、毗邻,描述其位置。约用时15分钟。学生有勇气由台下走到台上,协助完成教学任务,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按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的顺序在模型心脏上指认心腔内的重要结构,并简要介绍其生理意义和临床应用。给同学们留10分钟时间参考教材,写小结,鼓励同学汇报小结内容,教师点评。共用时约25分钟。学生相对独立完成学习过程,及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克服自卑心理,发展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点评时,教师要客观、辩证分析学生的优缺点,还应根据各个学生个性找到其“闪光点”,鼓励其发挥学生自己的长处。这点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非常重要。

(3)画图讲解心内膜和心肌层的构成,重点解释心瓣膜与心内膜的关系,为病理学上心瓣膜病、附壁血栓等做铺垫。设问,为什么两个心房几乎同时收缩,两个心室几乎同时收缩,而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引出心的传导系统和心的“骨骼”—纤维环。用时约15分钟。课堂上设问的设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质疑、勤思考、勤探究的独立品性。

(4)介绍班级内班干部系统,类比心的传导系统;介绍最简单的传导阻滞,提出心房率、心室率、脉率的概念,并简要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望文生义-房颤(心房肌纤维颤动)、室颤(心室肌纤维颤动),并简要介绍其危害和处理办法。用时10分钟。最后留15分钟自学心的血管、心包和心的体表投影,点拨考点和病理临床联系。学以致用,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快乐,联系临床分析病例,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多维化,还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细致化。

3.课后训练:每个小组携带一个心脏标本回去共同复习本次课的内容。自习时间,学习委员代替老师持模型带领同学们复习、强化本次课内容。最后由班长分工,每位班干部负责督促、检查一组同学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在此过程中,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班干部体系独立运转,分工合作。敞开心扉,不致孤陋而寡闻;精诚协作,则令集体暖意融融。有助于树立班级良好学风,有助于陶冶个人情操。班干部不会因为耗费太多精力在班级管理上而忽略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全面发展;被管理者专业知识不断长进,个人情感日益丰富,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均成为职业院校培养的优秀阳光青年!最后,强调解剖学术语知识,运用文字渊源理解解剖名词。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的科学。透彻理解解剖学术语是学好该学科的关键,可以“水到渠成”。与此同时,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解剖学又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课堂上适时运用文字渊源介绍相关名词,不仅可以帮学生理解,还可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介绍矢状轴时,作者就从“矢”字入手。矢古时称为箭,箭垂直射入靶心的方向就是矢状轴的方向。教师只有采用多方面的发散学生思维,学生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心理品质的培养才会更全面。

四、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1.成绩评价: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大模块,故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课程成绩包括理论考试成绩(60%)、实验考试成绩(30%)和平时表现成绩(10%)。其中理论成绩中两次阶段测验各占(15%)、期中测试占(30%)、期末测试占(40%);实验考试成绩按照实验操作技能细项给分;平时表现根据作业、课堂回答、出勤率给分。整个评价标准统一、公平、公正。

药剂学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在推进高等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作为平台,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从专业基础技能入手,逐步建立基础绘画之上的设计理念,制定以欣赏与动手同步的教学体系。通过欣赏经典的设计作品,让学生对美有所正确的认识,深刻的明确一切经典的艺术设计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美术功底之上的。让学生在欣赏经典艺术设计的同时认识到专业基础美术课程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专业基础;艺术设计;经典

基础课程的设立是趋于向更高层次的进化,对于任何学科而言都是试用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无非是建立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上的集合体,我们看到的所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美好的向往,进而能看到很多非常合理的具有一定人文思想的事物,他们有一个我们公认的名词,叫做设计。在实用为基础的原则上又能体现人类审美要求的我们更称之为艺术设计。然而,所有我们称之为经典的艺术设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那便是专业基础。

一、专业基础的重要性

这里谈到的专业基础仅限于专业绘画而言。众所周知的,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之中,最早用来记录生活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最长看到和使用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拙朴的绘画作品。有人类生活痕迹的岩洞山壁之中,便能看到那一面面印在石壁上的绘画,简单的几个线条,粗狂的一抹颜色,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便会引入眼帘。它们记录的便是当时的生活。这样看来,善于学习的人类在洪荒之初便有了现如今我们才谈到的艺术天分,而那一笔笔流畅的线条和那一块块厚重的色彩便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艺术天分,我们进化的遗传密码。当今的艺术界,本着中西合璧的思想,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名家大师的绘画臻作。无论是以自由灵动的散点透视为神韵的国画,还是以描述写实为宗旨的细画,其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都离不开最基础的绘画因素。那便是点,线,面。悲鸿先生的许多传世之作中,《群马》算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没有太多的装点修饰,只是一气呵成的笔锋回转,六匹在风中驰骋的骏马便跃然于纸上,鬃毛之处,用笔苍劲有力,脖颈之位,一笔神韵油生,腹身之体,徽墨洋洋洒洒,四退飞驰腾空,点线精准灵动。有人说,绘画作品就是被凝固的瞬间,而绘画中的经典,便是瞬间的永恒,何时去品味都能让人出神入画。面对如此的画作,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不经也会想到艺术家为了画作的精进所付出的辛酸。悲鸿先生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评价和地位,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不懈的学习。悲鸿先生留洋研习西方绘画,中西之精髓融汇贯通,无疑不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只有不停的钻研学习,巩固已学之识,才可能在适宜的时间让自我升华。横向的去看,我们很容易的想到一个名字,内功。正是因为先生几十载如一日的精进基础,他的内功才日益深厚,动笔之前,画作的神魂已定于纸上,心中有画,用笔才能神龙游走,浑然天成。由此可见,用笔无捷径。

二、设计—绘画的升华

存在即合理,在这里我们的范围之局限于物质。环顾我们的四周,我们能看到什么,高耸的摩天大楼,光鲜亮丽的潮流服饰,璀璨耀眼的珠宝首饰,还有让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离手的通讯工具等等。这所有的种种我们能接触到的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物质世界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在其中,那便是-设计。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而今,单纯的只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在其基础功能完备的同时又加入了人们对审美的理解,满足而这条件的设计我们称之为“艺术设计”。而一切的设计元素,在初始之期必须用最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所有的想法和理念在文字的表现形式上不足以让人们产生直观的印象,于是点线面的组合以及色彩明暗的绘画模式便能很好的发挥其在视觉印象中的作用。在这里,绘画的用途已经不再是单单的满足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记录,而是充当着钥匙的作用,让人们的思想在画笔的翅膀上在服务人类的宗旨上飞向远方。所有能表达人们意愿需求的设计,通过一幅幅画纸上的草图,在设计师们一次次的修缮之后,在人类科技的光环之下最终以一件艺术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触之可及,用之可途。完美的呈现了从思想到物质的转变,这便是设计的过程,而与之匹配的则是设计师们那精准的草图,和他们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自我完善,画笔在设计的图纸纸上得到了完美的升华,为人类那一个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画上了一抹神奇,让他们梦想成真。

三、“基础”在经典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我们众所周知的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虽因战火而不复存在,但通过现有的痕迹和高科技的历史还原影像。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它当时是何其的宏伟壮丽,院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当时世界各国的精华,真正的实现了中西合璧,而最为让人称道的是,园内的十二生肖喷泉,据考证,按照生肖的排序,每隔一个时辰就会有一尊生肖喷泉有泉水喷出,尤其在夕阳西下的时景,伴随着兽首喷泉的涌出,我们不禁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景色之美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远观全景,整座园林就像一副壮美雄浑的风景画,伴随的地势的绵延起伏,所处之景错落分布,绿树阴阴,碧波荡漾,亭台楼阁,鸟语花香,四时之景不同而分期而来。整座宏伟的建筑群无疑是当时乃至如今人类最好的艺术设计之一。正所谓取法天然却高于自然,山川已在眼中,而楼台已早布局于心。这便是艺术家们的智慧,是绘画基石在经典艺术中的完美呈现。

四、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而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点点滴水汇沧海,片片乱石堆成山。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进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对自己已有知识技能不断重复和完善的过程。作为人类表述语言的绘画技能,只有在经过了大量的额练习和重复之后才能够达到精准灵动的程度,而设计的本初就是把我们大脑当中的想法用最直观的视觉形式去表现出来。而只有当我们能够熟练地实用绘画技能的时候我们才能够随时随地把我们脑海当中的创意想法去一览无余的表述于画纸纸上。试想,一个没有扎实美术绘画功底的人如何去把自己或者他人的想法去体现出来?答案无疑是不可能的,绘画基础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故而绘画和基础总是默契的保持一致。只有踏踏实实的完善自己的基础绘画理论及其技能才有可能在艺术设计甚至创作的过程中有所成就。专业的绘画基础是艺术设计的铺路石,更是艺术创作的试金石,只有不懈的在基础之上精进,才能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康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