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

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

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以太湖软件园和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为例,分析这两个产业园区的规划理念,探讨如何以地域特征为构思源泉,来进行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关键词】地域特征;产业园规划设计;太湖村落;珊瑚群岛

地域生态的理念蕴含着地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繁荣,是指引地域经济和文化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标杆。[1] 因此,我们以地域特征为构思源泉,做规划设计,达到以人为本,与环境共生。

1 太湖软件园

1.1 项目背景:

太湖软件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内,总用地面积约69.35公顷。用地西侧为太湖,西边界到太湖岸边仅350米,如何挖掘太湖的自然条件成为本案重点考虑的问题。用地南侧为汇入太湖的一条支流――望虞河,用地南边界至北河岸约150米。用地北侧为太湖高速公路,东侧为锡苏公路,两条现状路成为本园区对外的主要出入口方向。

图1太湖软件园总平面图

1.2 规划目标:

1.2.1 高标准、高起点、多功能、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目标。

1.2.2 突破传统观念,采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塑造符合软件产业功能的综合园。

1.2.3 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来指导园区的管理、分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1.3 构思来源:

1.3.1 太湖村落印象:原生态、自然肌理

《村落》 ―― 江苏著名画家吴冠中自己满意的精品佳作。他在画中主要运用原色、简单色、不经混合的清澈颜色,这种独特的风格得益于民间艺术,特别是江南或长江下游地区的民间艺术,浓浓的民俗气味通过黑顶白墙和斑谰彩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村落》是画家对生活的抽象和提炼,表现了村落的原生态和自然肌理的美。也成为了园区规划构图中的一大方向 ―― 用绿色思维进行规划理念创造、使园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将太科园规划成极具特征的太湖村落印象园区。

1.3.2 图底叠加:色块+线条+原始肌理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用黑、白、灰色块抽象出太湖村落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遵循大地肌理、河湖保护原则,尊重现状农田肌理、不改变现状河流及走向,尽量不改变大地原始风貌,保持河湖生态平衡。

规划以高科技的园区性质和原生态环境间的巨大反差,来营造一个IT业人员工作高效并轻松的环境,使园区能够融入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能够激发园区工作人员的创作灵感,愉悦其身心。

图2《村落》

图3图底叠加

1.4 规划理念:

1.4.1 用绿色思维进行规划理念创造、使园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空间布局上能够体现出自然近自然、现代近现代的风格特征。

1.4.2 动态地块理念,用地弹性发展。[2]IT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规模不断变化,要求软件园的规划必须可弹性发展。我们不能预测在未来几年的入园企业规模的变化,所以保持规划的弹性是适应未来变化的有效途径。具体的做法为选择一部分地块保持土地性质兼容,地块在保持总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可分可合,可大可小。

1.5 规划原则:

1.5.1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即与人性化的尺度和标准,开展园区建设。

1.5.2 遵循环境共生原则:活用自然水系绿地资源,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1.5.3 遵循效率活力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园区运转的高效与活力。

1.5.4 遵循大地肌理原则:尊重现状农田肌理,尽量不改变大地原始风貌。

1.5.5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挖掘太湖水乡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1.5.6 遵循防噪处理原则:采用规划及建筑语言,合理防止噪音污染。

1.5.7 遵循自然生态原则:为适应气候特征,采取绿色节能措施,园区增加空气环境检测点、水质环境检测点、垃圾集中处理点,以保护环境为己任。

1.5.8 遵循河湖保护原则:不改变现状河流及走向,保持和湖生态平衡。

1.6 功能结构分析:

园区的规划结构呈:一心、两环、五区:

一心:即为中心景观核心区

两环:即为围绕着中心景观结点所构成的、内环浮岛群和外环浮岛群。

五区:

1.6.1 研发孵化办公区

1.6.2 外包企业定制研发区

1.6.3 园区办公及公共服务配套区

1.6.4 配套企业公寓及住宅区

1.6.5 弹性发展区

图4规划结构

2 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

2.1 项目背景:

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位于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内,位置为火炬大道以北、正阳路以南、中央智力岛以东、洪江河以西。是以蓝色海洋生物医药为主的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园。

图5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鸟瞰图

2.2 规划目标:

规划倡导园区发展要具有“创新、绿色、共融”的理念与目标。

2.2.1 提供激发创新的环境品质。

2.2.2 倡导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

2.2.3 创造与蓝色海洋生物共融的特色空间。

图6概念构思

2.3 概念构思:

本项目位于青岛滨海地带,是青岛大造滨海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岛市倡导“创新”、“绿色”、“共融”,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部分。贴近自然,是本次规划首先考虑的问题。

规划“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依托海洋资源,以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主,让人联想到园区从启动区起步,经过孵化,逐渐成长壮大的过程,犹如海洋生物“珊瑚”的生长一般,稳健而有机、坚固而自然。也预示了“蓝色经济”“蓝色格局”的发展过程,将会像珊瑚一样在滨海地区成片密集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由此,结合自然原生态考虑,在充分分析产业支撑的基础上,即形成了如下构思过程:

蓝色经济海洋生物自然生长珊瑚群岛

2.4 规划理念:

图7规划理念

2.4.1 产业功能模式

本项目的产业功能模式经历着从创意到研发、生产、中试、生产、展示、销售的产业模式。居住、生活模式的引入,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有机结合、互相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链接关系。

2.4.2 产业生长周期

园区发展将会经历着启动区、主园区、主园区发展区的生长周期,随着这一生长过程。园区的功能也从小规模的孵化向较大规模的研发、生产发展。入园企业也从最初的在启动区租赁孵化实验室、中试平台,发展到主园区的企业租赁较大规模独立的实验、中试建筑,及独立购买地块,自建实验、中试平台,同时大量的入住企业带来大量的居住人口和商业、生活配套设施,研发与配套需以同比例共同增长。

2.4.3 灵活性、弹性及可操作性

从性质到规模上的多种模式发展会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不断变化。本方案旨在强调规划的灵活性,在用地的性质、地块的灵活划分、地块指标的控制上探讨一种灵活可变的模式,更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合理建议,用地以2公顷为基本单元上下浮动,大地块可根据招商情况拆分为小地块,较小的地块也可合并设置,以适应未来不可预知的入住企业规模。

2.5 规划原则:

2.5.1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性化的尺度和标准,开展园区建设。

2.5.2 遵循环境共生的原则:利用周边水系与绿地资源,实现园区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2.5.3遵循高效活力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居住生活与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园区运转的高效与活力。

2.5.4 遵循海洋肌理原则:以珊瑚岛为创意源泉,规划体现海洋生物生长肌理。

2.5.5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挖掘海洋及海洋生物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2.5.6 遵循自然生态原则:为适应气候特征,采取绿色节能措施,利用海洋资源、太阳能资源、自然风资源、创造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

图8功能结构分析

2.6 功能结构分析:

规划构思是由珊瑚主干发展为珊瑚支干,再由珊瑚支干上生长出珊瑚岛。规划方案利用中心景观轴表现珊瑚主干,用从中心景观轴分支出的次景观轴代表珊瑚支干,而自由变化的研发、实验建筑,中试、展示建筑,居住、商业配套建筑则有机的组成了珊瑚群岛。研发、实验建筑、居住、商业配套建筑由自由流畅的条形建筑为主,并有机的为合成半开敞的院落,自由曲线的外轮廓与珊瑚取得意想上的统一,中试、展示以点状布局,自由穿插于珊瑚状建筑群之间,犹如海洋鱼类穿梭其间。

通过对以上两个实例的剖析,我们从地域特征出发,进行理念构思,做规划设计,以构建与环境和谐共生,并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园。

参考文献

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近年来,陕西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坚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应与科技院所和高新区结合,应与大中型企业结合”的陕西高校科技工作指导性意见,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学科优势引领高校产学研的特色发展之路。

为此,本刊记者先后走访了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工业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七所陕西省地方高校,深入了解各校科研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成果。

西安理工大学:实施水平与效益并重的特色发展战略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陕西各地方院校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研究力量、研究条件等方面,与重点高校及发达地区地方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西安理工在开展自身科技工作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照搬重点大学和发达地区地方院校科技工作的发展模式,坚持水平与效益并重的特色发展战略,扬长避短,深度挖掘自身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

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曾表示,西安理工大学科研具有适应性强、生存能力强,善于解决生产实践课题等三大特点。刘丁校长表示,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持续快速发展,是因为有了学校的发展没有科技不行的共识,是因为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科技管理模式,实施了科技水平与效益并重的科技发展战略,找到了适合学校的科技特色、优势与校情的道路。

在开展科技产业工作过程中,西安理工因势利导,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科技工作者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不仅解决了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脱节的问题,还使学校科技工作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逐步在水利水电、电力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或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在陕西省教育厅公布的2004年度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西安理工大学共有6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为更好地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西安理工积极加强与大中型企业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建立了多个稳定的产学研联合研发基地。先后与秦川机床厂、宝鸡石油机械厂、西安高压开关厂、天水星火机床厂、兖州矿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研发基地,共建企业研发中心6个。其中与山东兖州矿业集团在“镁合金铸压技术及微弧氧化技术及其装备”领域进行合作,企业出资180万元在学校建立了“镁合金应用工程研发中心”,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开发能满足汽车、电子行业性能要求的镁合金制品,加速镁合金压铸及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西安理工还依靠自身综合学科优势,在机械、材料加工等领域继续与企业合作,对兖矿集团实现多元化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积极拓展与大中型企业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西安理工还着力摆脱传统的

“小”而“散”的小作坊式的科研开发、转化模式,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校办科技企业,使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再反过来支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科技产业链,实现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目的。

近年来,西安理工通过对校办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进行企业化运作,为学校科技成果服务于经济建设拓展了发展空间,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立足纺织,服务全国

作为西北、西南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院校,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一系列以纺织为核心的优势科研方向,其中尤以纺织、纺织材料、染整技术见长。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在科技产业工作中,坚持以需求带动研究,立足纺织,结合学科优势,有选择地拓宽研究领域。该校与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合作承担的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陕北马海毛产品开发及其加工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为农牧产品找出路,实现新产品开发;与兰州三毛集团合作,联合承担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国毛与差别化纤维混纺加工研究与产品开发”和“国毛毛条纺纱质量预测和控制”,依托西部国毛资源优势开发新型面料,并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纺纱质量预测系统。

同时,该校还重点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将企业视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土壤和基础,通过多种途径与社会和企业加强联系。截至目前,已经与国内五十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

“产学研”合作方式有效利用了高校的科技资源,对加速纺织行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申报各级纵向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奖励打下基础。该校与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合作,为驻港部队着装和新军服确定了性能优异的毛混纺及纯化纤仿毛系列面料,建立了一整套产学研工程体系,涉及50多家企业,开发出军港呢系列产品。双方合作项目“多重多异复合化纤生产技术与应用”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奖项是纺织行业有始以来唯一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西安科技大学:坚持以人为纽带的创新团队建设

谈到西安科技大学的创新团队建设,卢建军副校长向记者表示,坚持以人为纽带而非资本为纽带的创新团队建设是西安科技大学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的根本特色。徐精彩学术团队便是以人为纽带的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的典范。

徐精彩教授及其领导的学术科研团队,长期从事矿山安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以及煤层自燃机理、实验测试技术、预测技术、新型防灭火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为煤矿安全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煤炭事业及安全工程方向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随着国家对安全方面的不断重视,安全学科一些新的方向发展很快,并且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青年教师尚不能适应这些新的发展,在安全知识方面也缺乏系统性。尽快帮助青年教师掌握这些新知识,提高安全学科的整体水平,对学科发展非常重要。

徐精彩教授在在学校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从自己的科研收入中出资6万元资助安全学科多名年轻教师进行安全评价方面的培训,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目前,该校安全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都从事与安全评价有关的工作,他们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这些年轻教师所进行的培训密不可分。

在学校收入较低难以留住人才的情况下,徐精彩教授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补贴青年学术骨干,留住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使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学术梯队。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也因此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在学科建设上取得重大发展:安全学科于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2年成为我国仅有的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

2005年6月14日,徐精彩教授作为重点监控国有煤矿企业的专家,前往甘肃窑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安全技术“会诊”工作,途中因车祸不幸殉职,年仅46岁。日前,国家教育部作出决定,号召广大干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徐精彩同志学习,坚定信念,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西安石油大学:技术创新促能源高效开发

西安石油大学是西北地区唯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经过53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石油石化与高新技术为特色的学科体系,已在复杂盆地油气成藏地质理论与评价技术、低渗渗流理论及配套开采技术、油气田开发智能决策技术、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物理法采油技术、高能气体压裂与压胀松动技术、井下闭环旋转导向智能钻井技术、光纤光栅传感测试技术、油气资源价值评价与资产化管理技术、油气成本控制技术、深浅孔加工技术、油田化学及环保应用技术、井下无电缆遥测技术、压流可调自动化技术、油田电网节能综合管理技术等18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研究特色,学校曾获西安市“科技十强”的称号。

在油气田测井领域,依托陕西省光电传感测井重点实验室,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油气田井下和长输油气管线复杂地质环境检测的高温高压光纤光栅传感测试系统,可在一条光纤上实现油气井下单井多点、多参数及多井多点、多参数的同时区分、实时在线永久动态检测。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该项技术的创新,对油气测井领域将产生技术革命,具有巨大的产业前景。

在油气田开发领域,依托陕西省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重点实验室,逐步形成了油气田特种增产物理与化学基础研究、物理法采油增产理论与技术和物理―化学复合采油增产理论与技术三个方向。先后建成了油气驱替综合模拟试验系统、振动采油人工模拟井试验系统、电磁加热采油模拟系统等多套国内领先的实验设施,为高效开发中西部地区特殊油气田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其中高能气体压裂技术、振动采油技术等部分科研成果已经在国内二十多个油田现场推广应用1000多井次,近3年总产值超过6000万元,为油田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亿元,在西部石油天然气开发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北大学:校企合作推动资源共享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西北大学就与原国家石油部、石化总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西北大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地方的合作,促进了学校、企业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

2005年6月14日,西北大学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签订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双方合作关系。根据双方科技合作协议,科技合作以中石化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解决中石化油气资源接替问题为核心研究内容,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石油地质尤其是海相石油地质勘探合作。合作的范围主要涉及中国海相地层大地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的耦合作用、构造演化对沉积、含油气性的控制作用等石油地质基础研究。

为此,双方将发挥各自的综合优势,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科研基地建设、资源共享、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西北大学将依托人才培养和科技优势,为中石化培养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以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同时也可在中石化及其下属各油田建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博士后人才的培养工作。

中石化则将依据科研和生产的需求,采用委托或联合研究的方式,利用西北大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和良好的研究基础,开展新原理、新技术方面的基础技术研究,双方共同申请和承担各类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中石化将向西北大学提供其所委托项目的科研经费,并优先提供与委托项目相关的资料。为确保科技合作的顺利实施,双方决定联合成立“中国石化――西北大学海相油气勘探研究中心”,组成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专家组由双方的专家教授以及双方聘请的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各项重大决策、科研规划课题的审定等,共同为提升石油科技的源头创新能力、培养石油领域高科技人才做贡献。

西安工业学院:特色科研结硕果

西安工业学院原隶属兵器行业,一直与西安地区的兵器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兵器企业的研究和生产几乎涉及了我国兵器研制和生产的所有领域。

依托陕西作为国防工业大省的独特优势,西安工业学院近年来承担并参与了大量的国防科研任务,利用该校研发的新工艺、新技术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提升生产能力做出了贡献。同时,该校多次组织学校科研人员与省内知名研究所、企业就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光学工程领域,目前有光学检测、光学薄膜和红外光电器件三个研究方向,以“薄膜技术与光学检测”省级重点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基地。该校的“多头小离子源及离子束辅助蒸发新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宽束冷阴极离子源及离子束辅助蒸发及其组合镀制技术为航空航天工业总公司、兵器工业总公司、核工业公司、信息产业部等所属驻陕研究单位、工厂、院校完成了多项科研攻关任务,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材料加工工程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先进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型技术、凝固理论与凝固新技术、功能材料研究与开发等,以“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基地。该方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和大量省部级科研项目。已完成了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中试生产以及在大马力活塞上的初步应用,研制的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高耐磨性、低廉价格的特点,并可重熔铸造和压力加工。该成果具有初步工业生产能力,获部级科技二等奖、第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依托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作为建筑类专业高等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方面具有非常强的学科优势,拥有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两个国家甲级设计研究院。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建筑设计与规划理论,并不断地将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转化,在陕西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促进陕西省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该校与陕西省文物局共建了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并在国内形成历史和文化遗址保护的研究与成果转化优势。

所完成的项目包括“黄帝陵整修工程规划设计”、“秦始皇陵保护规划、国家遗址公园规划、遗址博物馆设计”、“秦兵马俑博物馆馆前环境改造工程规划设计”、“汉阳陵保护规划、遗址公园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及遗址博物馆设计”、“黄河壶口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华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蒲城县历史文化地段改造及文化广场设计”、“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等50多个项目,规划投资额达20多亿元。

为促进西安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改造,该校受西安市规划局委托,2002年与西安市规划院合作完成“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项目。该项目在关中城市西线一体化、中心区功能疏解、轴向发展等重要问题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宏观构想,在西安国际研讨会上受到好评,对西安及“一线两带”有关主要城市未来协调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