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科院感管理制度

中医科院感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科院感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科院感管理制度

中医科院感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006-02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和社会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高等医学教育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医学的目的和内涵逐步放大与深化,现有的以传授专业知识为目的的医学教育观念及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上述发展,在医学临床教学中过份重视专业实践技能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渗透导致当今医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眼界不够开阔,人文素质较低,人文底蕴弱,人文关怀精神缺乏;因此积极探索适应21世纪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对医学生既进行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同时还要对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进行心理、社会、法律、品德、能力、审美意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成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才,此乃医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在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临床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探索如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理念,如何在临床实践教学阶段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如何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的师资队伍,如何设计行之有效,避免流于形式化的人文教育知识框架和教学方法,如何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智慧的引导,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期将成人教育融于成才教育,通过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和有机融合,达到全面提升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尤其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传统,通过对各民族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达到彼此尊重、了解历史、相互沟通、友好共处、团结协作的良好人文氛围对维护祖国边疆地区的安定团结和可持续发展,无疑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近几年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甚至引发恶性冲突和暴力事件,近年来的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倾向于将医患关系对立起来,使之紧张化、扩大化、公开化。医院、医护人员对医疗大环境、医疗改革及事业发展心存紧张、忧虑等情绪。在这样的医疗背景中医学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显得更为复杂和艰巨。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得医学服务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医疗活动背后隐藏着民族、文化、政治、经济、伦理、宗教等各种社会因素,这必然要求医生以及未来的医生―医科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也必然决定了在医学教育中要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医学进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进步,传统的医学教育强调科学实验、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随着实践的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已暴露了严重的弊端,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基础医学课程过重且与临床脱节,临床课程又偏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临床实践,过分关注医学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加之市场经济下社会普遍追求物质财富,忽略精神追求,导致目前许多医学生缺乏人文关爱与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淡薄,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庸俗,享乐和拜金,追求功利的思想,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部分医科学生存在着缺乏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临床观察敷衍了事,病历书写不严谨,对临床工作有畏难情绪,对医学事业缺乏热情和献身精神。

医学教育分为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两大部分,其中临床医学教育需要依赖临床实践开展各项临床技能培训,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和掌握各类疾病的特征,认识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治疗和观察疾病转归,判定预后,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都直接与人接触,在此过程中涉及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以及人的心理活动等等人文科学的综合知识。但实际的临床教学中,只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忽略“医乃仁术”的人文熏陶,使得医德和人文素质的教育与传承更多地在医院这样的社会课堂上中断。笔者从近几年的医疗行业作风建设以及医院的实际工作中,深刻体会并感受到在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2 什么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平等和自由,体现人类对自身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表现为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情感、意志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决定着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倾向,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对于广大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来说,人文素质是医学的精神追求。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要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渗透、贯穿于人的成长历程中,对人的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等基本理念的形成与塑造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有独立人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为和人生观、有决断力和同理心,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3 目前医学任务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思考

现行医学教育教学方法不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面对医务人员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下降、医患矛盾加深的现状,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西方人文精华,才能构建适应当今形势需要的新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以避免医疗的商业化、保持医学教育的品质。

我国现行的医学知识体系,具有科学、严谨、系统性强的优点,但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只传授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进入临床后,临床医学院校对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观念不一致,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开展和实施,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中,经常流于空泛的课程内容,甚至将其等同于开设艺术类课程和思想道德教育,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甚至加重课业负担。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的现状不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大部分临床教师不重视教学工作,事实上,这与医院的管理制度有关,以科研和论文作为教师的考核标准,追求医院的经济收益,给临床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临床教师对医疗、病人和学生投入的精力不足,片面追求物质满足使自身的人文精神出现偏差和弱化,这就使得临床教师普遍缺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热情,缺乏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和提升现代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动性。

高等医科院校的理科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欠缺,再加上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又严重地制约着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仍存在着病案书写逻辑感差、表述不清等问题,仍存在社会人文知识面窄,人文关怀精神缺乏的现象,这对于通过内化自审提高人文素养是不利的。

4 如何在临床教学阶段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我们从2001年开始对我校医学生在临床教学阶段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用不太多的课时,从深化“内涵”入手,在全院树立人文教学的理念,营造人文教育师资培育的良好氛围、多层面多渠道地构建医学人文实践体系,并动员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通过这一教学体系,提升我们的医学生高尚的人文品味和完善的人格品质。

临床医学院校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传播基地和实践基地,在临床实践中无时不刻存在着人文知识的渗透,推动实习学生不断思考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引发其对世界、对自身价值和人存在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要在全院树立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需要得到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广泛理解和支持。把医学人文教育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内容,在资金、场地、人员编制、奖励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医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氛围。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医疗文化环境,以文化浸润医学人文教育,对熏陶大学生的人文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读书活动、开展辩论等,拓展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开阔其观察视野。使得医学人文教育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其中包含着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教师是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先驱者和主力军,必须动员各临床科室专业教师甚至全院职员,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医学专业教师师资建设,引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底蕴的专业人才;聘请文史哲功底深厚的临床医师开展专题讲座;对临床教师进行文学、法学、理学等人文专题培训,提高其自身的人文境界、人文情结、人文修养、人文关爱;借助文化积累自觉内化为人文精神,表现出宽厚理智、崇尚公平正义、平等仁爱、谦逊乐观、好学笃行的高尚品质和个人修为,这种内在持久的人文精神通过课堂教学、个人示范、处理各类问题等教育活动,通过临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权益、为人师表的精神可以从思想、意志、理性等方面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进一步促进医学生充分接触并体验社会,拓展视野,增加知识。要开展专项社会调查、社区义诊、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知识宣传等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从中了解社会,体察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而使其自觉地认识到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是加强自身全面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职业道德感,以科学的人文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为履行职业使命铸就终身的人文道德素质。

5 结语

总之,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社会对医科学生的特殊需要。我们要以“人”为本,在临床教学阶段进一步加强和实施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既要在办学理念上予以重视,更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氛围;加强医学人文学科专业和师资建设;加强医学临床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全面,人格结构更加合理,精神状态更加博雅精致,使其有能力用人性、人道呵护现代医学视野中的生命价值,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医科学生的特殊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宝峰,孙福川.再议医学人文教育[J].医学与哲学,2005,26(4):32-33.

[2] 雷娟,薛声能.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12.

[3] 史雪茹,赵向东.论新形势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1452147.

[4] LasyaG,SusanS.Evaluatingcompetenceinmedicalstudents[J].AMA.2004,291(17):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