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田建设规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博乐市;土地利用;土地资产运作体系;规划
中图分类号: U412.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博乐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博乐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师部所在地,是中国西部的重要沿边开放城市。博乐市全市总面积7956平方公里,辖三镇两乡两个国营牧场和四个街道, 2010年底博乐市市域总人口26.37万人,市区总人口10.4万人,现状建成区总面积33.0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间,博乐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牧业保持稳定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客观来看,博乐市现阶段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实力仍然相对落后,农业产业化步伐较慢,工业经济规模较小,旅游业、物流业等服务业发展缓慢,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较小。
二、当前博乐市土地利用及资产运作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博乐市土地市场发展起步晚,土地资产运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博乐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作为土地资产运作的主体,受博乐市国土局的指导进行土地征用、存量土地收购等土地储备工作。2011年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共入库土地30公顷。2011年1月至10月,共出让62宗土地,总面积168.16公顷,总成交价3.82亿元。其中:挂牌出让55宗,土地面积136.89公顷,成交价款2.27亿元。拍卖7宗,土地面积31.27公顷,拍卖成交价1.55亿元。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一定发挥,土地出让的市场化水平得到提高。但从土地资产运作的角度来看,博乐市全局性的土地资产运作体系尚未建立,对支撑土地管理工作所需的基础研究缺乏统筹和长远目标规划,也未对土地资产运行各环节进行系统性规划。此外,由于没有建立土地资产运作基础数据库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手段落后,难以对土地资产运作及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动态监管。
三、建立市土地资产运作体系的必要性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作为重要的资源和发展基础乃至社会问题焦点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随着博乐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充分体现土地资产价值,为城市建设提供保障,已成为当前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土地资产的监管与运作已成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土地资产运作体系,形成“从全局到微观、总体与分支相结合、前期研究与后期评估兼顾”的技术服务和研究体系,为国土局土地管理乃至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有效配置和土地资产效益的最大化。
四、土地资产运作体系总体框架
土地资产运作的过程,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过程。按照土地资产运作流程,结合博乐市现阶段社会经济及土地市场发展现状,将土地资产运作体系分阶段反映从土地资产潜力预判到土地资源有效配置、土地资产显化的全过程,同时整合各项基础数据,建立贯穿“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收购储备、土地供应到最后的地籍登记”整个土地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业务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作业。因此确定博乐市土地资产运作体系的总体框架为:两个子系统、一个平台。
1、两个子系统: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实施计划体系。通过土地资产评价,掌握土地资产存量,预判土地资产经营潜力,据此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制定土地资产运营实施计划,进行土地资产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显化土地资产价值,实现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
2、一个平台:土地资产运作信息系统平台。构建土地资产运作“一张图”的信息平台,最大化实现土地利用的管理效率,为各项基础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五、建设时序及近期实施项目库
根据博乐市现阶段实际情况,建议近期重点开展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土地利用规划,尽快着手建立土地资产运营信息系统平台,远期可结合土地市场发展及土地资产运营情况开展系列相关技术支撑研究。建议近期实施的项目库如下:
(1)博乐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编制博乐市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建立基本农田基础信息数据库,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
(2)博乐市高产农田建设规划
结合博乐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条件有效改善的总体目标,提出高产农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定高产农田建设布局安排和建设时序,测算高产农田建设投资和效益,并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年度土地储备、供应计划
结合年度建设项目和资金筹措方案,提出年度储备地块的规模和具体范围,并提出相应实施计划。通过对存量土地潜力调查分析,从市场控制角度,对土地出让规模、出让时机、出让次序按照城市规划发展需求和近期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要求作出总体土地供应安排,合理统筹土地供应规模和土地类别,强化市场交易中政府为主的宏观引导调控作用。
(4)重要片区储备实施规划
通过土地权属、土地用途、现状拆迁规模、周边基础设施的现状调查,结合土地价值分析和经济测算,提出片区储备实施运作方案,以及分宗地储备要点,并分解到年度储备计划中。
(5)土地整合规划
利用现有土地资料和规划成果,调查农村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潜力,拟定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引导农户开展土地整合,走规模化、合作化经营道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6)旅游地产规划与项目策划
依托博乐市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博乐市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对赛里木湖、怪石沟等知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深入研究;编制旅游项目总体规划方案,并进行旅游地产项目总体策划与包装,打造旅游地产项目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严格保护耕地
1.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县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农田的管理,各乡(镇)政府对本辖区耕地数量和基本农田最低面积承担相应责任,乡(镇)长是负主要责任。把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列入乡镇政府的考核,对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的乡(镇),由县政府联合国土资源局对其审批用地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按程序依法依纪对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数量。按照土地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供应土地的数量,贯彻落实县域项目用地招标等措施,降低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合理性评价与论证,把减少耕地占用作为选址方案评选的重要因素,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提高占用耕地的经济成本,逐步减少单位投资和单位产出占用耕地量。规划期内全县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754.0公顷以内。
3.贯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乡(镇)应加强对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监管,确保建设单位切实履行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组织、落实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期内补充耕地的途径应以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为主。执行对项目建设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制度,确保不因建设占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规划期内全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应不低于754.0公顷。
二、科学划定基本农田
1.基本农田调整原则。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要求,基本农田调整应当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遵循以下原则:遵循法规,合理布局。依照有关法规、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目标,对现有的基本情况进行部分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调整后基本农田数量不低于市国土资源局规定的农田保护面积的相应指数。稳定布局,明确条件。县域政府确定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农业项目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区的重要作物种植地;适宜开展空心村治理工程,空心村集中治理过程中腾出的高产优质耕地等,合理划为基本农田。
2.基本农田调整要求。调入的基本农田。新划为基本农田的土地现状均为耕地。规划期内预期开发为耕地的自然保留地和水域、预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建设用地、预期调整为耕地的农用地,不得划为基本农田;高等别耕地、集中和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等,优先划为基本农田; 城镇村建设用地规划边界内作为“ 绿带”保留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调出的基本农田。低等别、质量较差的基本农田调出;因损毁、采矿塌陷和污染严重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调出;现状基本农田中的非耕地调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出;零星破碎、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调出。
3.基本农田质量.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综合质量有提高。根据调整的情况分析:调出的基本农田等别多为七、八等地,调入的基本农田等别多为八、九等地,调入的基本农田等别略高于调出的基本农田等别;调整后,基本农田的连片程度也有所提高,连片15公顷以上的基本农田比例由原来的82%提高到88%;调整后基本农田的地类构成中耕地在基本农田中所占比重有提高,由96.22%提高到98.01%。
三、强化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
1.加强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强力推进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要达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内采取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加强区内土地的田、水、路、林的综合治理,增加农田水利基础配套设施,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首先要将规模土地综合整治区域内的村镇规划、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发展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统筹起来,力争做到规划起点高、标准高,使建设不重复、投资效益最大化;其次,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做到统一立项、统一规划、统一工程招标、统一监管、统一验收的“五统一”原则。
2.切实保证基本农田数量。基本农田保护以稳定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为总体目标,以不低于市级规划下达指标为基本原则。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市级下达保护规模。
人口: 总人口28.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7.34万人。东乡族占85.37%,汉族占11.02%,回族占3.55%,其他民族占0.06%。
辖区:全县辖2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1893个合作社。
面积:1510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农业、畜牧业、劳务经济、花椒、林果。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无论多么优美的歌曲也诉不尽人们对家乡的衷肠,不管多么绚丽的诗句也道不清东乡县人民对家乡赞美。东乡县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正逐渐摆脱贫困县的帽子,在绿色的田野上抒写着动人的诗篇。
着眼长远打好基础
东乡族自治县是省扶重点贫困县,也是甘肃三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东乡族的发祥地。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3人。耕地详查总面积59.88万亩,其中坡耕地面积为24.87万亩,宜修梯田坡耕地面积为19.38万亩。
全县海拔1735―2664米,年均降水量35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387毫米。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十年九旱,灾害频繁,全县28万多群众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自然条件严酷,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东乡苦瘠甲陇中”之说,一苦(生活环境艰苦)、二穷(县穷、民穷)、三缺(缺资源、缺资金、缺人才)”是东乡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自治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和州委、州政府“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及“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以“基础、民生、农村”为主题,以扶贫攻坚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立县”战略,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产业开发、园区建设、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平安建设六项重点工作,着眼长远打基础,统筹城乡促和谐,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94亿元,是“十五”末的1.81倍,年均增长12.58%;大口径财政收入0.46亿元,是“十五”末的2.71倍,年均增长22.03%;财政支出10.45亿元,是“十五”末的4.93倍,年均增长37.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4亿元,是“十五”末的5.39倍,年均增长40.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亿元,是“十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5.97%;农民人均纯收入1814元,是“十五”末的1.71倍,年均增长1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80元,是“十五”末的1.56倍,年均增长9.34%。
梯田建设百年大计
梯田建设是改善干旱山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关键措施,也是发展旱作农业的根本出路。多年来,东乡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扶持的历史机遇,立足县情实际,始终把梯田建设作为从根本上改变东乡贫穷落后面貌的百年大计,作为改善农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长效工程来抓,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针,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大搞梯田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县累计新修梯田12.6万亩,建成梯田万亩以上片2个、千亩以上片42个,使原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现在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使东乡告别了重灾年景粮食大面积绝收的历史。同时,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梯田建设,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东乡特色的“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调结构”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实现了“由后半年兴修梯田向常年兴修梯田转变,由被动的任务型向主动的梯田化目标转变,由零星分散搞梯田向整流域连片建设转变,从单一的争取国家补助资金向整合使用各类资金转变,从人修为主向人机结合以机修为主转变”的“五个转变”;形成了“梯田+脱毒马玲薯”、“梯田+全膜玉米”、“梯田+草畜”等多种特色农业产业模式,为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生工程落实到户
在梯田建设中,自治县牢固树立“坡地就是任务”的思想,坚持“提高质量,加快建设,加强管理,突出效益”的原则,突出“早”字抓规划,突出“细”字抓指导,突出“严”字抓质量,突出“实”字抓任务,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扎实苦干,加快了梯田化县建设步伐。自治县将梯田建设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村干部包地块包劳力、业务部门包技术的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为梯田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坚持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规模推进的原则,打破村社界限、地块界限,实行一道梁、一面坡、一条沟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并把农路规划实施到每一块地头,从规划上做到了地平、路通,力争做到规划一片、平整一片、见效一片。把充分发动群众作为搞好梯田建设的前提来抓,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快梯田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制定硬措施、硬办法,把任务落实到户,落实到人。业务部门成立了技术服务组,分片包干,现场蹲点,从规划、建设、验收等各个环节强化技术指导,同时邀请村社干部为质量监督员,对新修梯田逐块进行评定。通过层层严把标准质量,杜绝了粗制滥造、重报多报、以旧顶新、弄虚作假等现象发生,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面对梯田建设机械投入多,资金需求大的困难,县上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保证梯田建设投入。将梯田建设与水土保持、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等项目结合起来,在积极争取梯田建设补助资金的基础上,整合刘库水土保持一期项目、土地整治项目、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不断加大机械投入,统一租赁调配大型机械,集中作业,有力地保证了梯田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县上深刻认识到,梯田建设不仅是改善干旱地区农业基础条件、发展旱作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而且是加快生态恢复改善、推进生态文明、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县上把以梯田为重点的生态工程作为县上全力实施的重点工程之一,与扶贫工程、民生工程和平安工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倾斜。正是因为全县上下重视生态、各级组织狠抓生态,为大规模开展梯田建设营造了氛围,形成了合力。
基础建设,规划先行。在编制年度梯田建设规划和方案时,严格按照省州下达的计划,坚持科学、适地、宜地、规模化原则,及时组织专门规划班子,深入乡镇村庄和田间地头现场勘察,开展梯田建设选点、定点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尽量做到集中区域、突出重点、规模建设,把建设任务具体落实到乡村地块,落实到图斑,实行图斑管理,做到了任务落实到乡镇、面积落实到地块、投工落实到农户的“三落实”,保证了梯田建设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齐心协力共创未来
近年来,县上始终把梯田建设和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作为县、乡、村干部学习考察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定期组织全县村干部参观学习梯田建设和旱作农业技术,在村干部的宣传示范下,广大群众通过改造梯田与未改造农田算账对比,认识到梯田建设对于改造农业基础,促进粮食增产的作用,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逐步转变,特别是规划区群众主动调整夏秋作物种植结构和地块,为开展梯田建设创造了条件。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开展“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准化建设,有效保障基本农田数量质量,优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和环境,强化对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充分发挥基本农田特别是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功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永久性基本农田是指为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不得占用具有较高或潜在生产能力的农用地。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永久性原则。永久性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在保护时效内,不得通过规划修改将永久性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除对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交通、水利、能源、军事项目外,不得占用作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二)统筹兼顾原则。划定工作中,既要保证高质量耕地划入永久性基本农田,又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规划划定时要综合考虑、留有余地。根据我县粮食主产区和丘陵的地貌特征,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比率应不低于区域内基本农田总量的80%。
(三)质量保证原则。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要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结合,与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相联系,确保划定的永久性基本农田数量充足、土壤肥沃、地力上等、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良好。
(四)科学协调原则。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次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为基础,并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相协调。要充分利用先进测绘和信息化技术,努力提高成果质量。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拓展区,基本农田弹性控制区和海拔1500米以上并纳入移民规划的区域,地形坡度大于25度或台面坡度大于15度和严重退化、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不易管理的耕地,不得划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
(五)实事求是原则。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工作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划定工作中,要充分征求民意,并实行严格的考核验收制度,防止盲目追求保护指标和以次充好。
三、工作目标
-年将全县90821公顷基本农田的80%划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其中年完成50%以上乡镇和50%以上面积,年全面完成任务。
四、工作方法和步骤
(一)宣传发动(年6月-8月)
召开动员会,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广泛的政策宣传和群众动员工作,营造党委政府重视、部门紧密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环境。同时,收集整理现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次土地调查、农业土壤、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方面资料。组建工作队伍,进行业务培训。
(二)永久性基本农田区域的确定(年9月)
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资料以及土壤肥力、生产条件等资料,确定本乡镇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区域和范围。
(三)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年10月—年10月)
1.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将永久性基本农田逐一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上。
2.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确定的基本农田逐一落实到具体地块。
3.将被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地块逐一落实到农户,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责任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账。
4.依据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按照永久性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地块为基本单元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图。
5.在永久性基本农田区域设立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标志,标示出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保护责任人、相关政策规定、示意图和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
(四)检查验收(年12月-年12月)
年12月对年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行验收,规范和完善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图、表、册、数据等档案资料,建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年12月对年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行验收,规范和完善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图、表、册、数据等档案资料,建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国土房管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农委、林业局、财政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房管局,由县国土房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组,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各村要配备耕地保护督查员,负责本辖区内耕地保护及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监督、监测、信息报告、宣传等工作。
(二)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思想统一到中、市有关文件精神上来,要充分认识保护耕地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工作,把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作为耕地保护的重点来抓,抽调专人负责。各种表格、工作进度、总结要按规定时间上报。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工作将纳入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和综合目标考核体系。
(三)明确工作职责。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工作。各乡镇要切实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确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和地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帐,负责与农户签订基本农田管护责任书,按照统一要求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设立保护碑。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基本农田质量的监测和保护,切实做好基本农田培肥地力的指导,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积极推广耕作新技术,保护土壤结构;国土部门负责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指导,负责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图、表、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目的是分析当前农田水利发展形势,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刚才,镇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同志传达了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精神,并就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作了具体安排,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十一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力加快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水利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因此,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极端灾害天气逐年增多,部分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形成诸多严重威胁。一是工程老化。许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土法上马,标准不高,损坏严重。二是效益下滑。随着农村“两工”(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取消,一些地方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引导有所弱化,组织建设热情不高,管护不力,很多渠塘堰坝和水库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防洪、排涝、灌溉等功能。从近年来各地旱情来看,凡是农田水利建设好的地方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小,生产恢复就快,而农田水利建设较差的地方灾害造成的损失就重,生产恢复缓慢,且成为县乡两级防汛工作的重大隐患。因此,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是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迫切需要。我县于*年实现了人均一亩基本农田的目标,由于近年来水毁、村民建房、城镇开发、工业项目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占用等原因,全县基本农田逐年减少,基本农田水利化程度降低,每遇旱灾,均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只有坚持不懈的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巩固人均一亩基本农田建设成果,才能确保粮食生产稳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土地的水肥条件、水利化程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适应这一形势,满足农业生产对农田供水、灌溉保证率、养分供应等方面的新要求,就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粮食生产稳定了,才能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耕地和粮食保障。
(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迫切需要。*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32万亩,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必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提高现有耕地的水利化程度,提高单产产量,发展后续产业,实现丰产丰收,才能确保“退的下,稳得住,不反弹”,真正建立生态环境改善与人的生存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保障饮水安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截止20*年底,全县尚有1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够安全,严重威胁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这就要求我们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尽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尽早让农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每年从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水利建设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中调整2亿元,五年筹集10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止目前,全县已投资700万元实施农村安全供水项目25处,解决了1.8万人的饮水困难。今冬明春全县计划投资763万元解决2万人的饮水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因此,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利用今冬明春有利时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迅速掀起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热潮。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冬春季节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黄金季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紧扣“实施五大工程、深化一项改革”的思路,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改善我县农田水利设施条件。
(一)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年以来,全县通过实施“甘露工程”、“氟砷改水”、“人饮解困”工程,解决了10万人的饮水困难,但与群众和上级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去年省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的意见》,明确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资金投入、工作措施和工程管理。各乡镇和水利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认真做好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作,按照《县安全供水发展规划》要求,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全面动员,以优先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推进,全面实施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农村饮水难问题。
(二)大力开展高产农田建设,为全县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一要稳定和增加基本农田数量。抓住中省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机遇,撬动群众投资投劳热情,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今冬明春全县要完成基本农田建设任务800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00亩。同时,要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已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的地方,要在巩固数量的基础上,加快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努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确定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乡镇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尽快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抓好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小工程、大群体”水利建设。水利设施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有比较稳定的水源条件的川道地区,要坚持以渠、井为主,狠抓挖潜配套,努力扩大水田面积;有水源潜力的浅丘山区,要以库塘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旱改水,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对没有稳定水源条件的中高山区,要以集雨水窖建设为重点,扩大节水灌溉面积,重点解决人畜饮水和高效作物缺水问题。
(四)切实抓好水毁农田水利工程修复。我县连年遭受暴雨洪灾,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水毁修复任务十分繁重,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水毁工程作为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按照轻重缓急,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水毁修复工程,尤其是对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饮水工程,要优先安排,对直接影响农业用水的库、塘、渠、窖、井、拦河坝等水毁工程要力争早日修复。水毁工程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现思路的整合,与水保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口粮田建设、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综合治理,集中修复。各类防洪工程和病险库塘除险工程,要在明年汛前完成,确保安全渡汛。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修复水毁工程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建设,要利用修复重建的机会,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贯彻和体现人水相亲,人水和谐的新理念。
(五)启动实施好*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8868万元的*库区及上游县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从今年开始进入项目实施阶段。省水保局计划今年下达我县治理任务26平方公里,国投资金360万元。我县已计划在平梁镇沐浴河流域和城关镇黑沟两条流域率先启动治理工程。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精心组织,扎实完成好项目建设任务。会后,由县水利局牵头组织,有关乡镇和有关部门配合,迅速进驻现场开展工作。在工程建设中,做到一条流域一个特点,一条流域一个品牌,实现治理一条流域,改善一片环境,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群众的目标。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县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使用权和经营权,加强工程管理,效益明显,较好地调动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城关镇在规范清水沟水库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供水有偿运行机制,拓宽了水利设施自我发展的新路子。随着农村饮水、节水灌溉、水保治理等工程建设规模和速度的加快,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工作已势在必行。各乡镇和水利部门要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租赁、拍卖、承包等方式以及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今后,对于新建的农村水利工程,要建立“业主”提前到位制度,在工程建设前就明确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归属,逐步实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和经营企业化,形成政府扶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农村水利建设新格局。
三、加强组织领导,迅速掀起冬春水利基本建设热潮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各乡镇和水利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冬春时节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协调,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领导包乡、包村、包工程,深入施工一线,及时了解情况,督促指导工作,对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水利部门要组成巡回检查组,定期开展检查评比,并将评比结果与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挂钩。计划、财政、农业、国土、扶贫、宣传广视等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打好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战,确保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站等各种有效形势和途径,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宣传力度。要建立健全县乡农建信息传递网络,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典型宣传和信息上报,努力营造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精心部署,夯实任务。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县《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要求和县上确定的农田水利建设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地确定各自今冬明春水利建设方案,把县上下达的冬春水利建设计划层层分解落到实处。要抓紧动员部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广泛深入发动群众积极投身到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主战场,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建设。
(三)完善机制,增加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实实在在地增加投入,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的关键。一要把国家投入的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足额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要坚持“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目标管理、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水利为平台,统筹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土地复垦、扶贫重点村等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投放使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要完善村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教育引导农民主动投工投劳,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四要加快小工程产权改革步伐,积极推广股份制民办水利工程,促进水利建设良性循环和发展。
(四)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把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水窖和塘坝要以能否蓄水为标准,决不允许搞面子工程和应付工程。建设较大的工程要采取专业队伍施工和群众会战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建一处,成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