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城市文化广场;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52-01

现代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应以当地的文化为主要背景,充分展现这个城市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传承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使其成为适宜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环境空间。民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居民长期积累和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活动。在现代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中充分的运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可以使城市广场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更加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民俗文化在城市文化广场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民俗文化从民众中产生,同时也服务于大众,运用于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时要时刻遵循以人文本的原则。例如“放飞梦想――潍坊风筝广场”中的设计,该广场是一个以潍坊风筝文化为主的城市文化广场,它在设计加入了许多草坪的设计,主要利于市民在此放飞风筝。

(二)遵循地方特色的原则

民俗文化受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它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在城市文化广场中运用民俗文化就要遵循当地的地方特色,要适应当地的民俗风情,突出当地的建筑特色,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

(三)遵循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

城市文化广场最主要的内容是广场文化,广场文化对当地文化和外来文化起到传承和创新的作用,为当地居民和外地居民的聚会和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民俗文化在运用时要突出文化广场的文化主题,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展示当地的文化风情。例如在“放飞梦想――潍坊风筝广场”的设计中,主要突出当地的风筝文化。

二、民俗文化在城市文化广场中运用应注意的基本要素

(一)建筑

建筑物是城市文化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不仅仅要运用到城市文化广场中去,周围的民俗建筑,历史建筑也要进行保护利用,这样才能做到民俗文化充分当地的运用。

(二)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在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要时刻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要符合人体尺度。潍坊风筝广场中的小品和雕塑大都以传统的年画和剪纸艺术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让广场文化的内在品格得到了凝聚、突显和激发,并让审美活动激动起来。

(三)布局

民俗文化在城市文化广场中运用时要注意城市文化广场中绿化和道路的分布,在分布上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广场与周边道路交通的关系,保证行人的安全,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尽情的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如“放飞梦想――潍坊风筝广场”设计,在区域划分时,以当地最著名的龙头风筝为基础,把广场划分为风筝放飞区,活动休闲区,文化展示区三大部分。

三、民俗文化在现代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民俗文化依附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环境决定了它不同的表现形式,运用于现代城市文化广场的表现手法也很多,现以“放飞梦想――潍坊风筝广场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风筝广场广场是一个以风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化广场,在古代人们放飞风筝就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种梦想的追求,梦飞翔广场在服务城市居民的同时,来传承潍坊的悠久历史文化,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当地剪纸艺术和年画艺术等民俗文化。主要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形象的表现手法。广场的外形就是来源于古代风筝的菱形结构;在广场内部区域的划分上,是根据潍坊最著名的龙头风筝演变而来的,根据龙头风筝的体形特征进行了演变,利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来进行表现。

二是象征的表现手法。主题雕塑和景观小品都是根据当地的民俗来设计的,主题雕塑以风筝为原型进行设计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和当地居民放飞风筝的愿望是一致的。

三是关联的表现手法。潍坊的剪纸、年画和风筝文化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介绍风筝的制作工艺和风筝历史时运用了剪纸中的镂空和年画中的浮雕艺术。民俗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在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中可以增加文化广场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珂,夏健等.城市广场设计[M].武汉: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2-29.

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与载体;现阶段民俗文化开发利用有了前所未有良好势头,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保护为主的一系列文化政策的实施,以及各种民俗文化艺术节为主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为民俗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应突出几个方面;制定民俗文化发展规划;加强挖掘与研究的力度,加强创新;保护与开发并重,突出民俗原生态;努力营造民间民俗文化氛围,不断拓展平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大民俗文化投入,以投入来促进产出,逐步形成产业,形成产业链。要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我区民俗文化现状

总体上讲,民俗文化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程度浅,利用效果低,传播范围小,大部分民俗文化处在自生自灭状态。我区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为婚嫁文化、丧葬文化、礼仪文化、体育文化、民间手工艺等等,还有其它一些独特的习俗与制作工艺。目前,开发利用民俗文化上呈现出良好势头。

1、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近年,我区非常重视民俗文化工作,至目前为止,已进行了多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全区充分珍视机遇,组织专班,集中力量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现在,第一批确定的与第二批国家公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达17项,建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机构,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保护体系正在形成,这对民俗文化的弘扬和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与旅游结合、确立地域文化名片

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活动等要有机的结合,在国内各地区、旅游风景区举行的文艺展演,休闲游、观光游中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包装与吸引作用,民俗文化充分融入旅游等经济活动中,丰富旅游内涵,增加地域文化魅力,如西安的长恨歌、苏州的评弹、傣族的泼水节、扬州的青曲、四川的变脸、东北的二人转等等已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标识。

3、民俗文化传承活动蓬勃开展

为了加速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实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举办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开展原生态歌曲大赛,影响巨大的“青歌赛”也加入原生态组别,在各级各类演出中也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区在连云港之春、白虎山文化旅游庙会等大型活动上,也积极开展地域性民俗文化的节目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为区域性的民俗文化提供展示平台,在锦屏镇农村相继组建了两支龙狮民俗文化表演团,意在培养新人和挖掘民俗精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俗表演团与市场挂钩,年收入近50万元,这样的表演形式越来越受到众多人的喜爱,这也充分显现出民俗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4、民俗文化的推广与宣传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们文化部门的作用,对民俗文化活动进行深度挖掘、收集与整理,并编辑出版相关刊物,拍摄专题片,在电台、电视台相应栏目播出等。同时,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开展民俗文化的研究,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会、讨论会等。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民俗文化项目赛事,意在扩大了民俗文化本身的辐射力。今年4月“江苏省首届舞龙比赛”在我区顺利举行,全省13个市代表队同台竞技,各大媒体均有报道,民俗文化的知晓率与吸引力大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及推广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开发利用前景不容乐观

1、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整体影响力不足

在本区虽然民俗文化现象中有个别项目有了一定的声势及文化辐射,但是就整体而言,还没有形成合力,各种民俗文化门类不仅各自为阵,而且又均势单力薄,民俗文化的整体影响力不足,对旅游的补充和丰富作用不够。虽然申报项目多,而且也成功申报,但并没有形成地方民俗文化标识,影响力弱小,影响范围局限,开发利用还处于空白状态。就目前“海州五大宫调”的运作情况来看,影响立还是不够宽泛。

2、基层文化活动氛围不浓

民俗文化植根民间,在民间的氛围不浓。乡镇一级受人员、经费、场所等因素影响,更兼内容陈旧,表演形式俗套,群众参与率不高等等,民俗文化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威胁,尤其是离开了政府的主导,几乎就无法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在现代交通便捷、传媒发达,信息高速、文化多元的冲击下,民间对民俗文化依恋减少,有的民俗项目已经到岌岌可危的程度。很多民俗文化表演时,除了表演者,几乎无人观看,形成“自演自看”,形单影只的局面。

3、指导机构不健全

虽然有众多的民俗文化项目存在,但是无专业性较强的指导机构,很多民间民俗文化文艺表演团体都处于松散式、放任式的管理状态,缺少有效的组织,活动不多,民俗文化的氛围不浓,影响力自然也难以形成,传播力更谈不上。民俗文化停留在无总结、无提炼、无规范性文字记录的状态,在操作、对外宣传、开发与利用上也无“蓝本”可循,从而没有形成民俗文化的基础数据。

三、影响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因素

1、民间文化人才影响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间文化人才断代现象严重,民俗文化后继无人。民俗文化艺术需要一定的艺术积累,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一方面是年轻人忙于生计,一方面是因现代交通、通讯、生产、生活,民俗文化自身吸引力减弱,同时,农村文化、经济整体性提高,民俗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的冲击,风俗不盛,后继乏人。

2、挖掘、创新、研究薄弱

大多数民俗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多年停滞不前,创新不够,就拿“五大宫调”来说,所有唱词都是一辈辈传下来的,没有或较少有新创作的唱词,表演方式老套,表演内容陈旧,道具寒伧,有的内容距现在最近的唱词还是清末民初时创作的。民俗文化的创新迫在眉捷。另外,民俗文化研究不够,开发利用指导性不强。现在,除了正常的文化部门外,还没有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民间的组织也没有,从而在民俗文化研究上,也没有形成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只是从爱好出发进行探讨,而又因为没有整合力量,各自为阵,无法形成整体推动。民俗文化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没有成体系的丛书来记载、推广、传承。民俗文化的开发没有动力和方向,没有指导性。

3、政府投入与社会发展不成比例

现阶段,政府尚未在民俗文化上进行大的投入,即使申遗成功,也没有相关的资金投入,投入也远远不够,同时也没有纳入地方财政没有进行单独预算,而各乡镇更是没有。民俗文化是公共文化体系中的内容,必须有投入才有产出,而且很多产出只是社会效益。而在现阶段,要打造一个民俗文化的品牌,单靠民间自发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至少,政府需要营造大的氛围,设定组织机构,指导并帮扶形成文化循环或产业链。

四、如何开发利用民俗文化

(一)制定民俗文化开发利用规划

要真正达到开发、利用民俗文化的留存,避免漫无头绪,使保护与开发、整体与重点实现很好的结合,必须首先制定出地区、地方性的民俗文化开发利用规划,一是广集民智,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学者及文化策划、经营机构进行座谈,还可以与相关文化科研机构等合作进行。二是搞好结合,在规划中,要达到四个结合:整体与重点的结合、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原生态保护与创新的结合、长远与短期的结合。三是突出重点,明确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重点,力争形成“全区一品牌”。在民俗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效应与拉动效应。

(二)加强民俗文化挖掘与研究力度

一是整合研究资源,设立研究机构,在研究机构上,要注重建立长效机构,注重形成民俗文化研究的体系,注重充分借鉴,整合社会资源,并实现与市场的对接。二是大力开展民俗文化普查,由政府安排经费并形成每年的预算,由面到点,由浅入深开发民俗文化普查活动。三是建立民俗文化数据库,在普查的基础上,以民俗文化存量、民俗文化人才、民俗文化研究动态为主建立民俗文化数据库,四是着力引进、培养民俗文化研究人才,在队伍建设上要打破人事、编制的桎锢,吸纳民俗文化人才,充实队伍。五是推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稳定现有的乡镇文化工作队伍,打好基础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研究中,要着重解决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要让历史性、现实性、文化性、生活性充分结合,保证原意又易于推广。在形成成果方面,可以编印丛书,可以录制光碟,可以开发旅游纪念品,充分发挥传播功能,让研究成果能迅速进入市场与生活。

(三)加强保护、包装与宣传力度,突出原生态

一是加强保障,除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要以政府的引导入手,规范民俗文化的传播行为,不能过滥地开发,促成民俗文化失去原意,造成湮灭,一定要在开发利用中突出原生态,打原生态牌,保持其民族、地域文化独特魅力。二是强化包装,民俗文化相沿成习,尤其是一些表演艺术上,在道具的运用,造型的设计,道具的添加,地点及时间的选择上,依据旅游文化活动的要求进行包装,以不破坏原生态为前提。不能停滞不前,要依据民俗文化的流动性原则进行创新,要不断创新内容,使民俗文化能贴近现实与生活。

(四)加强民俗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展示平台

一是必须经常性组织活动。开展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举办各种民间文艺赛事。二是进行民间艺术大师(师、家、传承人等)的评比表彰,适当经费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评比办法。三是指导组建各类民俗文化社团活跃氛围,加强交流,挖掘。四是加强民俗文化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民俗文化发展利用的平台,更新、改造相关表演队伍的道具、服装等,将设施完善到城区、乡镇、村、组及民间文艺组织团体中,夯实民俗文化重新“流行”的基础。

(五)整合资源,拓展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衔接点

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整体推进。一是要与旅游搞好结合,让民俗文化成为旅游的重要卖点与“软风景”,相互映衬,要把文化成为旅游的终极目的与包装手段,由政府出台一定的联系机制。二是与教育相结合,强化民俗文化的传承效果,达到宣传与培育民俗文化人才的目的。三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让民俗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四是与“送戏下乡”工程相结合,拓宽层面,服务群众,使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能与当前工作实现有机的衔接,相互补充。

(六)加大对民俗文化资金的投入

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农民自办文化是反映当地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及农民自身的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情况,近期,**区文化局组成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农村,采取听汇报、看材料,现场考察等形式,开展农民自办文化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农民自办文化是反映当地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及农民自身的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情况,近期,**区文化局组成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农村,采取听汇报、看材料,现场考察等形式,开展农民自办文化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投资,保护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travel has become the people's lif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way, folk cultur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o the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significance and protect importance analysis research to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investmen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specific, hop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to bring inspiration.

Keywords: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vestment and protect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民俗,指的是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民俗风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而民俗文化则指创造于民间,在民间被认可并且得到广泛流传的风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56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在服饰、饮食、建筑物等方面各具特色,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对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开发的意义

由于民俗文化以其独特性、历史性,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所以把民俗文化同商业旅游相结合,对民俗文化进行商业旅游开发,发展民俗旅游就有了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对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将会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除了旅游项目本身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之外,更重要的是游客在当地的消费,以及随之而来的招商引资等经济效益。由于我国民族分布及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大部分的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在中西部较贫穷落后的地区,所以发展民俗旅游对于这些地区就有了更加重要的经济意义。

其次,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弘扬和保护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大都是经过历史的洗礼,历经沧桑而遗留下来的,代表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受到了来自现代文明的冲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我们通过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使人们更多的去了解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从而去认可它、保护它。并且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民俗旅游而获得经济利益,也会促使当地居民去弘扬保护民俗文化。

另外,发展民俗旅游能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发展民俗旅游将更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

二、民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各民族所形成的民俗文化大都是经过历史的洗礼,历经沧桑而遗留下来的,代表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我国的民俗文化不仅是我国也是人类重要的人文社会资源。民俗文化表现为该地域的人口、饮食、种族、信仰、歌舞、服饰、建筑物等所具有的特色,它的存在和发展受到当地的原生自然环境、教育、交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民俗文化对整个社会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保护民俗文化能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因为民俗文化资源往往是不可再生的,受到破坏后,就很难恢复原貌,有些甚至无法恢复。它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受到破坏后,我们就再也无法领略到那个时代的人文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风气等。保护民俗文化,通过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抢救和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对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能促进人们道德、审美、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更多的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团结。

另外,民俗文化还是发展民俗旅游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它对民俗旅游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完善民俗旅游产品的内涵,提高民俗旅游的服质量。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其所独有的风俗习惯,本民族的饮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禁忌信仰都受到了破坏,其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其特色性,民俗旅游也就失去了其载体。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孕育民俗文化的地缘因素正在逐步消失。任何民俗文化的形成总是和一定的地缘因素有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日渐趋同,对民俗文化的冲击也是非常之大。现在很多具有明显特色和浓郁地方民风俗的地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原有的民俗文化氛围逐渐淡化,现代气息增强,地方性文化或民族文化被逐渐抛弃,已很难在原有的地域内生存和发展,某些民俗文化甚至有消亡的可能。

三、对民俗文化投资开发的控制

对民俗文化进行商业旅游开发,首先要立足于市场,结合本地民俗文化资源的情况,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适度的投资开发。通过对旅游项目投资的前期评估包括投资效益分析、投资环境分析,然后对其进行市场定位,来对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化的投资进行控制。下面以广西民俗旅游项目投资为例进行研究。

(一)广西民俗旅游项目投资的评估

1、投资环境

我们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说,广西民俗旅游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要求,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把旅游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有这些政策倾斜,使得发展旅游产业会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通过发展广西民俗旅游业,可以促进广西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产业结构。

其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民俗特色浓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一、广西的酒文化丰富多彩,彝族的“秆秆酒”、苗族的过寨酒、瑶族的糯米甜酒等,这些酒文化更代表了广西人民热情与好客。二、广西壮族和各民族的服饰风格各异,广西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自治区,广西壮族的绣球和壮乡服饰各具魅力,独具内涵,是当地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三、广西的民谣山歌历史悠久,各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民歌,就连人们的日常劳作、婚丧嫁娶、过年、收割等,都伴随有脍炙人口的歌谣,最具代表性的的当属有“歌仙”之称的刘三姐。另外,广西各民族建筑物的建筑风格也是独树一帜,壮族的布洛陀的十二图腾雕像、民族歌圩广场、朝拜石、风水桥,侗族的风雨桥、鼓楼和苗族的吊脚楼都展现了各族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其聪明才智。

2、投资效益的分析

对任何一个项目进行投资,都必须考虑其效益。对广西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化项目的投资不但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还兼具社会效益。首先投资民俗旅游项目,可以极大的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民俗旅游可以增加地方旅游特色,更有利于吸引旅客,带动客源增长,促进经贸、金融、农产品、工艺、交通、保险、邮电、饮食等各业的发展。其次广西民俗旅游项目的投资,还有利于抢救、挖掘、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有效的保护传统文化。通过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抢救和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对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能促进人们道德、审美、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更多的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团结。民俗文化所代表的优秀的道德观、文化价值观、审美观、生活观不但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还是民族地区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美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是在市场调研的之上寻找到主要潜在的机会市场。其主要内容是要去开拓潜在的机会市场,准确的定位是市场开发工作顺利和成功进行的保证。对广西旅游业来说,在充分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就目前来说东盟各国是其主要的国际目标客源市场,欧洲可以作为潜在客源市场,南美洲、非洲是则可以作为机会客源市场,这些市场都是需要开发和巩固的。

就目前的形势来说,日本以及港澳台的市场是否能够保持稳定,会直接影响广西国际旅游能否成功。广西的风景风俗人情对韩国、日本、东南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而正好这些国家的发展增加了他们与欧盟的合作又会使之更多的了解中国和广西。此时,再借机降低成本和价格加之良好的宣传促销活动有利于尽快抢占欧美和亚洲市场。

参考文献

[1]《广西通志•民俗志》广西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2]《广西年鉴:2010》广西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年鉴社编辑出版2010年

[3](美)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