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04-01

数学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数学练习呢?

一、设计“娱乐性”练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每一个学生从上课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么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呢?要解决这一矛盾,提高课堂效率,就有必要设计一些“娱乐性”练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到呈现,从练习活动的安排到组织,都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情、实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教学枯燥死板的计算题后,常会做一些机械、重复的练习使学生的新知获得巩固,但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常设计一些“欢乐大比拼”、“夺冠ABC”、“勇攀高峰”等竞赛练习。同样的计算习题,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学生在这样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解题速度快 ,巩固性也强。

又如我在教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设计了找“胞弟”这一“娱乐性”练习。每个学生手里拿着一张写有分数的卡片,当老师出示一张分数卡片时,要让学生判断自己手中的分数是不是和老师手中的分数大小一样,如果一样就赶快高举分数卡片并大声说出这个“胞弟”是怎样由“胞兄”演变而来的。有学生会出现错误,那么老师就利用错误讲评注意点,同样能收到好效果。我实践下来感觉这个练习设计可行性强,针对性强,趣味性浓,训练度密,参与面更广,能受到全班学生的欢迎。

当然最终的效果也是老师和学生都满意的!像这样的练习,避免了机械重复练习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

二、设计“操作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机械的、严肃的,重复的作业尤其令人乏味。根据这些特点,练习应转变作业方式,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

如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后,常会出现类似于“把三个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这种类型的应用题。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可让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的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像这种情况我就安排操作题,让学生用三个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代替三个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拿笔算一算,得到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求出问题所要的答案。这样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设计“开放性”练习,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有效地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强练习的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这种开放性问题具有很高的创造教育价值,极富挑战性。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

如教学“简单的统计”后,我没有复印大量的统计表让学生填写,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题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统计某一类事物,并制成简单的统计表。还可以根据你所统计出的数据发表你的看法或提出你的意见。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完成。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都很喜欢这次作业,连平时一直作业拖拉的学生也早早的完成了。男同学爱好体育,很多同学统计了学校的体育室里有多少球。女同学统计的也很有特色,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成绩不是很理想,性格内向,属于班级里灰色人群的一个女生。她统计的是自己一天中在课上被老师提问的次数。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析探讨

教学设计是一种理论和方法,主要是依据相关教学理论,对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和需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结合适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小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的提升和数学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能够将教学理念有效地转化成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作出一个大致的纲要.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以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在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和方式等方面多重考虑,从而选择和设计最佳的方案,以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主线上的区别. 在传统的备课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则并不重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备课突出的是教学流程上的设计,例如在引入新课程和新知识、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以及课后的学生家庭作业等. 而教学设计的主体是学生,主要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更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来设计教学活动,强调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

对象上的区别. 传统备课的对象是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点的讲授过程,其呈现的形式主要是教师的教案,备课目的主要遵循教学大纲的任务要求,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 而教学设计的对象主要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使学生以较短的时间学习较多的知识.

理论材料依据上的区别. 在传统的备课中,备课依据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不能因材施教,这样对于小学生的个体发展来说是有一定影响的. 教师的教学经验从理论上来说是有一定重要性的,但是,如果单纯地依据教学经验,会使教学过于封闭,很难得到发展. 而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是科学的教育理论,是通过对教学需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作出教学设计.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备课中存在的缺乏理论依据的状况.

变通性上的区别. 变通性是指在课堂教学时,传统备课和教学设计对于一些突发状况处理的变通性. 传统的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课前教学准备,是一种预设的静态教案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这种教案的宗旨比较重视,缺乏一定的变通性,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很难进行合理地解决. 而教学设计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属于一种纲要性的工作,而且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进展进行不断的调整,包含了课堂教学前后以及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变通性.

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 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作为设计主体,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模式,让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教师也明确自身的课堂地位,将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使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地进行学习.

2. 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要想使课堂教学能够产生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对教学方案和手段进行优化设计. 教师应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应学习和掌握的重点内容,并且能够使小学生在新课程的引入和之后的课堂学习中,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3. 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需要在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中体现,所以对于教学过程个教学方法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应注意新课程的引入和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讨论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采取适当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

4. 优化课后练习

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后练习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具有一定重要性,不仅能够检验出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够使学生暴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据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改进. 另外课后练习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解题技巧. 在进行课后练习的设计时,教师应注重习题的形式,尽量使习题具有多样性,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解题产生一定的兴趣,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也应注意掌握设计习题的难度,过于困难会使学生失去解题的信心,过于简单又会使习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教师应审视自身的教学模式,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以使小学数学课堂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发展状况,通过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上的优化,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充分实现数学教学设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学基础课程 教学团队 质量工程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12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Mathematics Basic Course Team

ZHANG Cuimei, FANG Huan

(College of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Abstract University mathematics basic curriculum is the basic course of college education, it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students master knowledge of other disciplines. Combined with my school running practice, the division of labor from the team structure, teamwork, quality construction, buil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etc., described some experiences in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teaching team building achieved, and on the type of team building, improve team teaching level and other issues to be thinking.

Key words mathematics basic course; teaching team; quality project; excellent courses

0 引言

高校数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等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部质量工程提出了“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很多高校不但有完备的数学系,还纷纷以系为单位组建了一支或多支教学团队,打破单兵作战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团结协作、相互赶超的良好教学氛围。

1 教学团队的构成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提出的“五个一”(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要求,分析高校中数学教师数量和教学水平,结合实际教学需要,适当组成不同类型的教学团队,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1 以老带新型

以资历丰富的教师和年轻教师组成的“以老带新”型教学团队,实现传承与创新。老教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方面带动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以新鲜的活力和新事物、新问题的处理方法等影响老教师,从而实现团队的进步。此种类型团队一般都是“纯教学型”的团队,由1~2名普遍认可的老教师和3~5名年轻教师组成。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团队中起到灵魂的作用,提纲契领,传授教学方式方法。年轻教师从团队中汲取养分,同时,年轻教师利用新媒体、新方法在团队中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1.2 以强带弱型

以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与相对偏低学历、职称的教师组合成教学团队,实现“以强带弱,以强促弱”。如用教授带动讲师,用博士推动硕士,用教学名师带动普通教师等,凸显中心,以“教练”的模式指导团队开展教学研究,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总结,逐步优化,实现团队教学水平的PDCA螺旋式上升。这种组合属于“教学科研型”团队,建议由1名教授、1~2名副教授、3~5名讲师或助教组成,或者由1~2名博士、3~5名硕士组成。团队中以最高学历或职称的老师为核心,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既提高学术水平也提高教学水平。

1.3 水平均衡型

水平均衡型的教学团队,更强调协调配合和教学研究。这种组合一般体现在“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基础上,如A教师、B教师……H教师均教授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分方程,那么这些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以教学相对有优势的学科教师形成多点核心,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建议由5~8名教师组成。团队要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比如教学观摩活动,教案比赛活动等,相互学习、相互竞赛,从而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

2 教学团队整体水平提高的思考

2.1 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实现逐步提高

教学团队首先要做到教案、试题库、实验内容、电子教材、教授进度安排等资源共享,团队成员从这个平台汲取资源,同时结合自身的实践,不断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实和改进,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始终保持这一平台资源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有团队特色,形成一套针对本校学生的优秀的教育资源。团队成员也自然会利用这些资源,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2.2 打造一门或多门精品课程

课程体系建设无疑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建设内容。教学团队的组件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逐步锻造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要分析自身实际,研究课程建设目标,研讨教学方法,逐步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如果已有某一门课的精品课程,就要不断锤炼,时刻保持先进,并围绕这门精品课程,拓展外延,构建其他相关课程的精品。比如,团队可以建设教学资源网站,实现多用户登录功能,在教学资源网站中,实现用户的资源上传与下载功能。以高等数学为例,团队成员可以把自己的教案上传至教学资源网站,待所有成员都彼此观摩后,大家可以以会议的形式,研讨制定最优化的教案,供大家使用。使用过程中不断参考其他团队、高校数学老师的教案和教学方法,对本团队的教学资源进行完善,久而久之,始终让团队的资源与方法保持更新和跟上潮流,甚至引领潮流。

2.3 培养教学名师

团队成员在竞争与协作的双重机制下,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逐步孵化“优秀教师”、“教坛新秀”、“教学名师”。“以面促点,以点促面”,做到团队成员与团队整体的提高。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学校每年都组织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先是院级初选,然后是校级选拔,最后送到省里比赛。这是一个很好的竞赛机制,教学团队应对这样的活动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教坛新秀”或“教学名师”,所以,团队中就要有侧重点的进行培养,对教学姿态得体、教学风格引人入胜、课题效果好的老师重点培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团队成员要舍得把自己的优点拿出来分享,供大家学习。重点培养对象更要多付出,多实践,以快速提高自己。

2.4 编写教材

教学团队根据自身探索的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等,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摒弃陈旧内容,注入富于时代特色的内容,编进新的课程体系建设内容,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相应教材,甚至“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 这是对团队成果的总结,也是对团队建设成果的一种输出。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编写教材对教学团队以及教师个人的成长非常有效。一本教材的成功编纂,是对教学成果最好的总结,同时也能强迫自己阅读大量的资料。团队接取教材编写任务,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协作,既能促进团队的和谐,又能提高团队和成员的知识水平。

2.5 加强学术交流

鼓励团队或个人的形式参与校级交流和学术会议交流,并将交流成果及时在团队中进行研讨,切实改进教学思路。参加学术交流,涉略广泛知识,对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好处。对于团队或成员参加学术交流,一方面学院要积极鼓励,比如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就出台了关于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给予补贴的规定;一方面团队也要积极鼓励,比如可以考虑从科研经费中对团队成员参加学术交流予以支持;再一方面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教师个人要养成经常参加学术交流的习惯。

2.6 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团队不但要求有很高的自觉性,同时也要制订相应的规矩和制度,确保团队的有效运行。建议建立以下制度:

听课制度(助课制度):团队成员相互听课,比如要求团队成员每周至少听1堂课。听课要有笔记,最好还要有心得体会,听课后还要与被听课教师交流,指出优点与不足。

试卷批阅(编制)制度:由于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是针对全校的,一般都是统一编制试卷和统一批改试卷,建立合理化的试卷批阅(编制)规范,有助于团队的教学水平提高。

讲课比赛制度:以制度鼓励和督促团队成员进步,实施讲课比赛制度,指定比赛时间,讲授范围,评分机制等。

2.7 有效结合科研

一般情况下,教学团队有科研项目,团队成员个人也有科研项目。其科研成果应及时在教学团队中进行公布和研讨,便于将新的方法、新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践。使教学和科研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3 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建设

教学团队的管理一直处于高校学院管理的相对空白档,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果长期处于松散状态的教学团队,势必缺乏凝聚力,无法有效提升整体水平。因此,适当的激励与管理十分必要。一方面来自团队外部的,比如学校或学院,积极鼓励支持团队建设,可以将经费、科研项目向团队进行倾斜,也可以鼓励团队建立研究所,并给予政策支持;一方面来自团队内部的,团队内要有严格的约束机制,严把团队成员的“入口关”,不能使团队成员出入随便,不把团队当回事。团队内也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1 定期研讨活动

教学团队要制定定期研讨活动,如每周周五下午进行教学研讨,团队成员及时汇报教学进度,提出个体的教学方法见解与改进意见等。教学研讨活动可以以多种形式举行,比如比赛、观摩、调研等。

3.2 激励制度

教学团队要制订一定的激励制度,如进行教学现场观摩比赛,给予优秀教师一定的奖励。以安徽理工大学理学院为例,每学期数学系都举行教学效果比赛,根据教师所带班级学生成绩进行综合排序,评价教师教学效果,颁发一二三等奖,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教学团队中,也可以对团队成员进行评价,对认真负责、成绩突出者可以予以奖励,或者优先享有资源使用权等。

3.3 相互指导

教学团队可制订相互指导的制度,相互分组听课,指出对方不足,学习对方优点,这样促进了团队中个体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也提高了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

4 结语

高校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集体观念。团队的建设要从人员结构、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多方面逐步做起,团队既要从自身的结构做起,也要面向社会,提出自己的质量工程、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建设目标。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zdjy 082),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3sxzx012),国家级特色专业(TS12142)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一、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组互助式;课程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23-02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之一,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数据库技术是一项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2]。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该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对应于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重原理,轻应用,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不足[3]。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小组互助式教学方法[4],可以改善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依靠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式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而非某个成员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小组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运用。

1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校开设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存在着理论原理学时和课程设计上机实践学时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

2)课程设计工作量较小,只适合一人独立完成。这与现代软件开发是相抵触的,从软件工程学角度来讲,软件开发需要团队协作完成。

3)课程设计考核制度较为陈旧。传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考核,大多以学生所做数据库系统的前台实现情况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所做系统相对简单,与实际要求的技术水平有出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小组互助式教学的实施

1)组建数据库原理课设小组

根据学生自选优先的选择,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组建后,求小组成员推荐组长。老师布置好课程设计任务后,学生根据要求开会讨论确定实施方案。有组长牵头实施,统筹全局,并将课程设计任务分解,分配到各小组成员手中。按照相应的工作内容,将小组成员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等工作的负责人。也就是每个人负责组织在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例如召集例会讨论、调研、设计等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并不意味着完成自己的相应工作就完成了,也要参与到其他环节中去。

2)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

根据所学数据库原理知识,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数据库设计,选择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开发工具。结合所学面向对象编程知识,选择合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以中型题目为宜,能够对数据进行录入、编辑、修改、删除、添加、浏览等功能。教师规定学生可以从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讯录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宿舍管理子系统、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库房入库出库管理子系统进行选取,也可小组自拟题目,但工作量必须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对于题目,教师鼓励小组自拟题目,因为这样学生才能选取与实际项目相近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的兴趣。

3)课设中实施

指导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整体监控。在课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参与到各小组的课设讨论中去,给予相应的开发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竞争,点燃各小组的课设工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的欲望。当各小组进入到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时,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省得学生走弯路。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设的实施环节中,按照小组进行,由组长统筹安排。依据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以团队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小组各成员表述自己设计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小组成员的结构和分工,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由指导教师和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数据库原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融洽了师生关系。

4)课设的总结

答辩结束后,各小组长要代表本组进行总结,主要总结课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其他组学习来的经验,还有对本组课设内容怎么进行完善等。最后教师对每组进一步的点评,包括各组的优缺点,课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3小组互助式在课设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小组互助式进行数据库课设工作,是以小组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一种课设教学方式。比以教师为主导的程序要复杂,但学生在参与热情上明显提升。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此进程,可以提高自身理论实践的水平;中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给予每名同学展现自我的平等机会,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当一个小组中,责任不清晰,工作不平衡时,会导致课设工作要集中到一两个人的手中,导致其他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状态。所以,指导教师,要监控整个课设活动,积极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结论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组互助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也为将来的团队式软件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进,郑先荣,唐德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1(32):136-137.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秋英,朱变,张少辉.地方师范院校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141-142.

[4]王慧敏.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问题的思考[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