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总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餐饮区总平面设计
1.1餐饮空间在学校的位置
在调研的学校中,按照学校的规模、内容、办学方式及条件分类,校园的功能空间可以分为教学科研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等功能区,这些功能区分区是校园建设的一个依据,他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餐饮空间在学校中的位置,是在规划生活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规划的合理与否,会影响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通过归纳分析,餐饮空间一般有如下3种模式。①设置在学生生活区内,方便学生使用。如果学校规划允许的话,应该选取这种方式,餐饮空间在学生生活区内,方便学生就餐,大大地缩短了学生的就餐距离。②设置在学生生活区边缘,靠近教学区,学生及教师员工均能兼顾,使用效率较高。③复合功能区模式,餐饮空间设在学生生活区外的其它功能区内,多在教学科研区,这样使得教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学习与生活互相渗透,这样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根据调查,学生基本上都在校园里住宿,学生每天都在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之间穿行,餐饮空间的位置选择以前两种模式为主。
1.2餐饮空间设计布局
通过对西北地区的调研与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校园餐饮建筑在校园中的布局是否恰当,是关系到能否吸引广大学生,充分发挥其效益的重要问题,总平面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学校餐饮建筑的修建,首先应该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各项要求,同时也要满足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要求,在校园中要选择学生使用方便,通风良好,并具有给水排水条件和电源供应的地段。②学校餐饮建筑的位置要建在远离有污染的地方,并且要符合当地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规定。③在总平面设计中,餐饮建筑的基地出入口应分别设置,应设人流出入口、货物出入口,其人流、货流应该分开设置,不应该混为一块,这样有利于保持餐厅环境及卫生,餐饮空间运车道应该远离教学中心区,同时要与城市道路联系方便,但也要方便与生活区的联系。④在餐饮楼的总平面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厨房后勤的油烟、噪声、气味及废弃物的排放,要妥善解决餐饮空间排出的污水、垃圾等污染,恰当安排餐饮空间的位置,从总体布局上避免和减少它对校园其它建筑及环境的污染,绝对不能对邻近的建筑造成影响,影响学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2餐饮建筑的空间组合方式
2.1从水平方向上看
大部分学校的餐饮空间主要是由厨房和餐厅组成的,其布置方式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前后式、锯齿式、左右式、庭院式、工型式等几种(图2),在设计时,应该根据地形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布局模式。
2.2从立体方向上看
厨房和餐厅的关系在垂直方向上出现,通过归纳可分为以下三种(如图3所示)。①仅在首层安排厨房,其余各层安排餐厅。这样布局方式的好处是厨房比较集中,方便管理,同时每层的餐厅不会受到厨房的干扰,厨房的油烟、气味也不会进入餐厅。但是这样的安排,厨房到餐厅的距离就会增加,需要增加多部货梯,而且运餐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混乱,人员交叉,同时货梯的增加也增加了餐饮空间的造价。②在餐饮空间的垂直方向上,每层都安排厨房、餐厅,餐厅与厨房是一一对应的,绝大部分学校都是这样的安排。这样安排的优点是厨房与餐厅的距离近,方便运餐,但是,这样安排带来的另一个不便就是厨房的气味、油烟等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传入餐厅,影响学生就餐。同时,厨房内管线也不能在同一层布置,要垂直穿越上面几层,这样也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复杂度。③综合式,即是以上两种的综合形式,结合了其两种布局方式优点,在首层全部布置厨房,二层以上为厨房、餐厅的的结合。这样既方便了大规模的就餐者对厨房规模需要,在底层有较大规模的厨房,满足就餐时间大量学生同时使用的需要,同时各家也可独立经营。
3结论
关键词多功能剧场;科技和艺术的综合体
1 我国现代剧场建筑设计出现的新特点
观众到剧场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看和聆听演员们的演出。因而可以说,能够“演出”和“视听”,是剧场建筑的两大基本功能,其他所有的使用功能,都是这两大基本功能的延伸、深化、变化、附加。而且,为了实现所有这些使用功能,还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条件,以取得最佳的演出效果和更好地欣赏演出。现代剧场建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融合了建筑与艺术科学,一种具有声学设计、视线设计、舞台工艺、建筑装饰和机械设备、计算机控制等多项专业技术要求的综合性专业建筑。
1.1 多功能剧场
现代剧场主要用于歌剧、戏剧等演出,也可用于各种音乐演出,同时可兼顾大型会议、报告等其他用途。而声学技术顾问和舞台工艺技术顾问人员的参与,在当代剧场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工艺设计不但能满足基本的视听要求,还能使剧场的功能更多样化。
声学设计:为适应如上所述的多功能剧场的要求,设计时在保证观众厅内有一定的丰满度以满足演出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会议使用时对语言清晰度的要求。根据剧场规模及国内使用情况,现代剧场音质设计目标是:在使用舞台声反射罩时,完全采用自然声演出;歌剧演出时,对有实力的剧团,具备自然声演出条件;其它用途,如话剧、地方戏剧等,使用时采用扩声系统。追求丰满度与清晰度之间的平衡,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有良好的丰满度。剧场的音质设计最终需要体现在建筑及室内装修设计的图纸中,才能保证音质设计的目标得以实现。建筑及装修体形、建筑结构、装修材料及构造做法直接影响音质效果。因此,建筑和装修必须严格按照声学的要求进行设计。另外剧场在声学方面,不仅要满足听众的要求,还需要满足演员的要求。因此,除观众厅外,舞台的声学效果也必须做好。在使用舞台声反射罩情况下,演员可以有很好的声学条件。在其它情况下,由于舞台空间巨大,演员难于获得声支持,大多数演员需要电声系统的帮助。
舞台工艺设计:舞台设计主要包括舞台机械和舞台灯光。这些剧场科技的发明和革新,为剧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并满足多样化的使用功能。
1.2 科技和艺术的综合体
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为剧场打造出良好的视听环境并为适应多种演出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室内声学、舞台机械、舞台灯光等专业设计的介入已成为设计剧场的必需。
现代剧场在设计之初必须进行声学及舞台的初步设计,综合这些专业的研究和设计之后,才能进行建筑空间设计。例如声学设计跟观众厅的形状、体积、座椅布置密切相关;而舞台的台口宽度、高度和主台宽度、进深、净高应与舞台设备相适应。所以建筑师必须听从各种专业顾问的意见,协调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才能创造适宜的、艺术的剧场内外建筑环境。
2 剧场建筑设计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1 剧场建筑的选址与总平面设计
剧场建筑选址与总平面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较多,必须同时满足规划、使用和规范规定的条件要求。但就剧场本身的使用功能需要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点:
A、适宜的环境条件
剧场建筑选址应远离车站、码头、机场、工厂及嘈杂的闹市等场所,以防止运输生产、商业交易活动与剧场的文化娱乐活动相混淆,特别是要防止高分贝噪声对剧场演出和观众视听的干扰。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中,对各类剧场的观众厅内噪声限制值为30~35dB。过高的环境噪声还会给以后剧场建筑的隔声处理带来困难和经济负担。
B、有足够的用地面积和合适的地形
剧场建筑的总用地面积与剧场的性质、类别、规模、等级标准和设计方案有关。为便于计算和控制,一般以平方米/座作为参考指标。在建筑密度为30%~40%的条件下,剧场建筑的总用地面积参考指标为甲等5~6平方米/座,乙等3~4平方米/座,丙等2~3平方米/座。剧场建筑用地的形状,由于受规划和条件限制,可能呈现规则或不规则的多种形状,给剧场总体布置和空间功能组合带来问题,在保证总用地面积指标的前提下,还有两个重要的基本条件:
a、纵向长度:须满足门厅、观众厅、舞台三段矩形空间直线排列的要求。且剧场建筑前面应当有不小于0.2/座的集散广场。
b、横向宽度:须符合规范对剧场舞台宽度的要求及演出使用需要。
C、道路应避免交叉、有利于安全疏散
观众人流与演员、布景路线要分开,景物应能直接开到侧台;总平面内部道路设计要便于观众疏散,便于消防设备操作,并应设置照明。
2.2 剧场建筑的布局与功能组合
国内外大量的剧场建筑实例表明,门厅、观众厅、舞台三段矩形空间直线排列形式是剧场建筑布局和功能组合的基本形式。即使是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演出中心,也基本是按照这一形式展开变化的。如何围绕着这一主轴线,把相关观众用房和演出用房及辅助用房,通过台阶、楼梯、走道、门窗等建筑形式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完成总平面布置和空间功能组合,每个设计人员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案。但任何一个好的方案,都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A、各功能分区布设完备,符合剧场建筑的使用要求和有关规范要求。
B、各功能分区布置排列合理,界线整齐,过渡自然,方便使用,互不干扰。例如我在“石嘴山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中,采用三个圆形相交的平面形式,根据每个“圆”的面积及位置分别设计成门厅、音乐厅和剧院的功能,门厅面积最小且位于中间,联系另外两个功能分区,使每个功能空间都相对独立且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C、观众人流与演员、布景路线清晰顺畅,不产生交互干扰。例如我在“南浔剧院”的设计中,将矩形平面沿纵向分成两部分,东侧部分是门厅、休息厅、观众厅,西侧部分为舞台、后台、演员通道等。使得观众、演员、布景路线完全分开。
D、对台阶、楼梯以及休息厅、广场等各种建筑空间的变化进行深入、艺术化的设计,能够为在不同条件下调整使用提供最大限度的空间和变化选择。例如我在“武威影剧院”的设计中,利用座椅下的空间做空调机房及座椅存放,利用观众厅走道下部的空间做售票及小卖等等。从而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充分利用并丰富有趣。
2.3 关于观众厅视听功能的若干问题
观众厅是剧场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基本要求是要让观众看得清、听得好,为观众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卫生的剧场环境。因此,观众厅的设计与施工中的许多问题,都与视线和声学方面的专业技术有关。
A、体形体量。观众厅的体形体量对剧场的视听效果有着直接的重要作用。不恰当的体形体量,可能会产生声学音质缺陷和视线妨碍,影响剧场的使用功能。因此,在观众厅的设计、施工中,必须同时考虑满足视线设计和声学设计方面的专业要求,长度、宽度、容积、平面形式、剖面形式等符合相关技术规定。当平面形式有明显声学缺陷时,剖面设计应予以适当调整,平面与剖面设计应同时进行。
B、座椅布置。《剧场建筑设计规范》中,对观众厅座椅的排法、排距等事项以及横、纵走道有明确的具体规定,有的规定还属于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遵守执行。观众厅的座椅布置,不单纯是简单的座椅排列问题,其中还与视线设计、声学设计、人流路线组织和安全疏散等方面有关,并且有着相关的专业技术要求。
C、装修装饰。观众厅的装修装饰,是剧场建筑各相关专业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体现得最为集中的一项工作,观众厅的天棚、墙壁及看台的装饰均要根据声学及建筑艺术要求进行设计。由于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需要建筑师、装修设计师、声学及舞台设计人员共同配合完成。
3 总结
当代的建筑师应该站在新的高度上,走出往日旧概念的阴影,追随科技的发展,进行理性的选择,也就是“功能决定一切”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本质的体现。
关键词: 小户型 保障性住房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omestic real estate industry appear city high home prices, housing supply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land and so on a series of problems, our country should strengthen the small family housing and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force, further improve th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urther analytical.
Keywords: small family affordable hous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小户型住房及保障性住房主要针对的客户群是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小户型住房和保障房并不代表低品质住宅,相反为了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们希望这些住户更能找到归属感,感受到住房的品质与便利。为有效的资源解决更多的住房困难家庭,要坚持提供户型小、功能全、质量可靠的小户型住房。这是我们住房保障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那么如何使小户型的小面积、经济的原则与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好的人居环境这样的矛盾中取得统一就成了现阶段必须攻克的难题。如何在满足住宅设计标准的前提下,提高住房的得房率,使小户型住宅同样具有舒适性和功能合理性,达到面积小但设计标准高的住房对建筑设计工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1总平面的合理布置
小户型及保障性住房住房一般地块比较受限制,容积率较高。所以经常会出现日照、通风和朝向不佳的情况,尤其在北京这样用地十分紧张的大城市,此种问题更加明显。针对这种情况,一般采取总平面布局以及调整户型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由于采用增加楼栋数来提高容积率的方法代价是影响小区的环境品质以及通风采光,故在总平面布局上只能采用增加数量较多的高层及小高层住宅,并且加大楼座的进深,来加大总平面布局的容积率。同时在控制容积率的条件下使建筑单体高低错落
根据各部门意见及相关法规、规范,逐个核对交通、教育、社区中心、商业及其他公共设施的配置,使得居住片区内配套设施齐全,居民生活及出行方便。在满足建筑规模的要求的前提下,总平面设计要尽可能的让出室外绿化及活动场地。停车尽量设置在地下车库,这样不仅能为绿化景观让出地面停车位面积,而且可以做到机动车不进小区,提高了小区的品质,保障了住户安全。
2楼栋单体的设置
在考虑单体设计的时候,应尽量减少独立塔楼单元的设计,而增设板楼拼接单元。充分利用尽端单元良好的景观视野和采光通风条件。适当加大尽端套型面积,使庭院的空间形成围合感,形成宜居的室外环境,增加邻里交流的空间。同时适当加大进深,提高土地利用率。
为使小户型的公摊面积较小,户型设计方面可设计为一梯多户(如一梯三户、一梯五户等)户型,单元两侧的户型可为两居及以上的相对较大的户型,中间设置一居室等相对较小的户型,此种布局方式可使两侧的户型做到南北通透,日照和通风良好,中间的一居室也均可朝南。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梯多户的做法也较容易实现楼座大进深,实现高容积率要求。
3户型合理的面积分配
经过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住宅户型设计有了一定的模式,尤其是功能分区、动静分区等等理念在住宅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但是对于小户型住房由于面积的限制,首要需考虑的是如何在把很苛刻的总面积合理分配给住宅中各种基本居住空间。
《住宅设计规范》第3.2.2条规定起居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2㎡,3.2.3中又提出“布置家居的墙面直线长度应大于3m”,那么起居室基本的尺寸至少要满足3.0mx4.0m,同时考虑到沙发、茶几及电视柜布置的便利及观看电视的距离因素,因此小户型的开间3.3~3.9m、进深4.0~4.2m的净距是一个比较适宜的平面尺寸。当然作为户型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也要结合空间的使用感受和视野景观等因素来综合确定。
卧室的主要考虑到衣橱、床、妆台等家具的布置,主卧室适宜的尺寸为开间3.0~3.3m、进深3.9~4.2m,次卧室开间可为2.4~2.7m,进深可缩至3.0m,这样均满足《住宅设计规范》中对卧室面积的要求。
餐厅考虑是否结合部分厨房功能而平面尺寸弹性很大,可根据人口数和餐桌的摆放因地制宜。厨房、卫生间的平面则应配合不同的户型布置灵活设计,但要满足《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最小面积要求,尤其是厨房的布置要满足洗-切-烧的炊事操作流程。
在此项工作中,要满足如下要求:
1).要满足规范最低标准,比如满足厨房和卫生间的最小面积要求,厨房台面、起居室放电视柜的长度要求、走道的最小宽度等
2).符合人体尺度的基本要求以及符合目前一般家庭的生活方式及家具尺度;
例如卧室布置床后,双人床两侧或单人床一侧要留550mm左右的人体活动空间;又如壁柜等储藏空间的深度以500m~600mm为基准,这个尺度与人体尺度中的人的手臂长度有密切的关系,壁柜的高度不超过2200,这个尺度为人伸直手臂达到的一般极限高度。
3).极为紧凑的平面组合方式,强调“每个0.1平方米”的有效利用,不浪费每一点面积。
4)、面积的缩小不是等比例的
小户型住房总面积比较小,但这并不等于将相等居室数的商品房套型等比例缩小,而是尽量的缩减走道等的交通面积,尽量将空间划分为长宽适宜的直角空间,消灭不方正的以及锐角等不经济的空间,保证每个空间布置都紧凑合理。在满足不浪费空间的前提下,为了满足所有的功能需求,就需要在现有的空间内充分挖掘潜力合理利用空间,使之功能不单一,能同时满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要求;
4-1如入口空间同时满足储藏空间的要求
4-2同时满足卫生间洗面台操作空间与厨房及卫生间入口空间的要求
4-3同时满足厨房的开敞空间与餐厅空间的要求
4-4同时满足厨房阳台和洗衣空间的要求
减少公共面积面积
提高套型使用面积系数。无论设计板式还是塔式住宅,减少公共面积的设计原则是必须遵循的。由小户型组成的标准单元可能会出现交通面积过大的现象,这多是由于交通流线不简捷或楼梯间、电梯间位置选择不当造成的。因此,要尽压缩“交通核”的面积,就成为提高小户型使用面积系数的重要手段。交通面积包括走道面积、楼梯间及其前室、电梯间及其前室的面积。走道面积的精简主要体现在交通流线简捷顺畅;电梯数量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条件下选择下限,同时为了住户方便使用建议选择载重量比较大和速度比较快的单台电梯,以节约不必要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并且切实提高户内的实用率。
5户型灵活拼接,满足多种功能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家庭成员需三代甚至四代同住的状况越来越多。故我们设计的小户型应具有可持续性,居住单元可灵活拼接,注重多种功能需求的满足,通过细节的精细化设计和组合体设计,实现小户型产品开发和发展的产业化、标准化、工业化和单元化。
上图户型为同一单元的两居户型(约58平方米)和一居户型(约48平方米),在设计时考虑了改造的可能性,在剪力墙上预留部分砌块墙体,经过改造,可以改造为南北通透,采光及通风条件良好的三居室户型,使用功能及动静分区合理。能满足三代人共同生活的要求。
目前国家实施的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及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决定了小户型住宅的设计和开发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主导,小户型住宅是解决大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居住问题的关键。所以对小户型住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小户型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更高的空间舒适度,不但实现“居者有其屋”,更能保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享有方便、舒适、耐久的住房,让住户感觉到住宅的品质与社会的公平,找到归属感,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目标是我们建筑设计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 122—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40-20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GB 50045-9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住宅设计规范(2003年版)GB50096-19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1赵蓓蓓(1976-),女,汉族,河北人,联安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级注册建筑师
2王曼(1978-),女,汉族,北京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中心,建筑师。
3殷晓博(1979-),男,汉族,北京人,中国铁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第六大洲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设计部总监。
4任佳(1979-),女,汉族,北京人,联安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级注册建筑师
5郑旸(1978-),女,汉族,北京人,联安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级注册建筑师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安全疏散设计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安全疏散的设计应将人身安全作为重点,按照建筑物用途以及其容纳的人数、面积等各种情况,对安全疏散通道人性化设计。
【关键词】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分析
1高层建筑设计中安全疏散的认识
高层建筑的特点具有较多的楼层,且大多在竖直化的疏散通道距离很长。因此,在高层建筑疏散到地面的时间,就会相应增加许多。对于一些规模较大、功能复杂的高层建筑,其建筑物中的人员非常多,疏散通道如果较为狭窄,且设计不科学,就会延误时间,使人员逃离现场的时间拉长,出现拥挤等各种严重问题。尤其是发出火灾时,烟火非常大,火势的蔓延迅速,对人员的疏散非常不利。我国目前的消防车数量在救火时比较少,对于工作的开展形成被动的局面。
2高层建筑设计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要求
高层建筑在安全疏散设计方面,主要是对于疏散的楼梯以及建筑物的走廊和门等。对于一些高层写字楼和住宅民房、饭店、酒店等,还要加强对安全疏散的一些辅助配备,像一些灭火器和各种救生衣以及各种避火间和避难层等。在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应根据实际和业主的要求来进行科学设计。设计人员应对高层建筑的具体使用性质以及容纳的人数和建筑规模等做到心中有数,合理的选择安全疏散设施,使设计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
在安全疏散通道的设计方便,应设计出完整的疏散路线。例如,在设计时应按照,着火点降到公共走道,再到疏散楼梯间,在这条路线设计时分为室外或者是安全的避难空间等。这种设计的路线属于比较简单的设计,不过仍需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路线的设计应体现出简捷性,使楼层中的人员易于寻找,在疏散时应避免从着火点到安全场所的时间尽量缩短,争取更多的逃生时间,决不允许设计时诱导往相反方向疏散。其次,在疏散的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在楼梯口的疏散设计,减少人员的伤亡和事故。再次,在设计疏散楼梯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设计时不可将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设计共用同一个前室,如右图所示。使用这种设计和布置,对于火灾或者事故发生时,容易将疏散通道和消防通道形成障碍,不利于人员的疏散和消防救火。还有,在疏散设计时,不可讲疏散通道设置为U型或者S型,且在设计的疏散通道中,1.8m下不能有障碍物阻挡通道,避免出现疏散拥堵或者其他的损伤情况。应该在设计时,按照建筑物的性质和实际要求,采用环形走道或者使用双向邹当的方式,当然可以采用人型走道设计方式。采用这些方式设计不仅方便且易于逃生。在设计和布置疏散通道时,要将人员往两个方向疏散,疏散口应靠近防火区的两端,也可设置在主体建筑物的标准层或者其他出口。
3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疏散口和楼梯、通道的具体分析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安全疏散出口在设置中,应尽量向外墙靠近布置,这是为了利用外墙开窗,使得窗口在排烟时比较顺畅,且对建筑物中的人员疏散以及消防救火提供有利的条件。在疏散的楼梯口,应该设置机械正压送风设备,这种设备能够对安全疏散起到良好的作用。此外,对于疏散的通道设计时,应加强区分不同性质的疏散通道,使得安全疏散通道设计科学、合理,不出现交叉或者是干扰等情况。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在功能上不断趋于多样化。很多高层建筑都在地下两层设计为停车场以及设备间,在安全使用方面,要利用安全疏散为根本要求,就使得设计中充分重视设计疏散通道以及消防通道,实现建筑物内的各个人员的有效分隔。消防安全出口在设计上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主要是安全出口和门、楼梯口等的布置,在设计时应均匀,使安全出口距离大于5m,并保证有两个方向不同的安全出口。
在室外疏散通道设计时,如果是在平面面积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室外疏散楼梯,这种设计考虑到建筑物的面积,同时考虑到降低建筑物的建筑成本,又可以实现自然排烟。对于室外疏散通道的设计,应在室外疏散楼梯宽要大于0.9m,并倾斜度也要在45°以下,对于室外疏散通道的扶手高度要大于1.1m。其次,在出现紧急情况下,若火宅燃烧到室外,波及室外疏散楼梯,在保证室外疏散楼梯的材质使用非燃烧材料,并且保证疏散楼梯的耐火极限大于1h。此外,在室外疏散楼梯的周边范围2m以内,应要有疏散门设置,且不能开设其他的门窗洞。针对疏散门的设计,应保证其属于二级防火要求,疏散门在设计时不可正对着楼梯。
在剪刀楼梯设计中,一般采用平面方式。剪刀楼梯比较适合作为室外疏散通道,且具有较多的优势,利用剪刀楼梯,使得安全出口有两个,满足了疏散流量,且对建筑物节省了许多成本,还节省了建筑物的面积。但是,在设计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必须满足一定的疏散量和疏散要求,对于防烟前室设计时应保证具有不同的方向。对于建筑平面的布置,要设计为不同的疏散方向,这是为防烟前室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平面设计上,对高层建筑中的安全口的有关数量问题要保证设计合理,并有足够的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属于二级安全区,很多高层建筑以及其他高层住宅等在设计时都有各自的防火区域,应合理设置不同方向的疏散和疏散楼梯,避免出现两个不同的疏散口,在通道上形成一个疏散楼梯,在人员逃生时出现楼梯拥挤和混乱,为逃生加大的难度。同时也不能出现两个出口同时被火封住的情况,使两个安全口都失去作用。
由于在出现事故或者火灾的情况下,人员在逃生时都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冲向疏散路线,而对于一些其它的开旷空间在逃生时会走向狭窄区域,还有一些人员会失去理性,盲目随大流冲去,造成很大逃生混乱。如果有了两个不同方向的安全口,加上日常的疏散,能够较好的结合使用安全口,防止出现人员拥挤和推搡。所以,要设置两个不同方向的疏散口。例如,对于一所演艺舞厅,其疏散口的容纳中,每个口不可大于250人。如果在本演艺舞厅中的人员容量可使2000人容纳,那么在设置疏散口至少要设置8个,且再设置的时应保证均匀,利于人群的疏散。安全出口在宽度上的设计,应按照有关高层建筑的防火和各种规范要求,对于疏散的宽度,一般都是依据百人进行设计和疏散。设计时,要达到百人疏散指标,确保在实际的计算中,安全出口的宽度在百人疏散指标之上,并超过指标的总宽度才行。
4结语
综上所述,最后在疏散走道一般要简捷,避免急剧性的变化,同时设置醒目的指示标志和安全灯。在疏散走道两旁,不可有杂物和障碍物,疏散走道之内的门口,要朝向疏散方向,利于逃生。在走道的设计中,最忌讳的就是口袋型设计出口,在设计时往往让人们陷入死口,尤其是对于学校教学楼和医院、酒店和相关人员较多的高层建筑,应避免出现这种设计盲区,从而使高层建筑的设计更加的规范。
参考文献:
[1]罗盛.简析高层建筑设计中安全疏散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6).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问题;对策
前言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决策的过程中,决策阶段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于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地点的选择、人员的配置、设备的采购及选用等方面,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水平的高低。
1、建筑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许多工程项目的匆匆上马,造成许多工期较短,没有对工程项目进行很好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投资失控,对于造价成本不能够很好的掌握,使实际发生费用超过了预算费用,这对于我国工程建设的开发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分析研究,影响工程造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随着经济建设的速度加快,我国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地区建筑市场的壁垒已经被打破,人们跨地区之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异地承揽或跨行业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和企业越来越多,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基础建设速度的加快,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竞争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市场更好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预算定额、取费基础、取费标准等规定在各个地方因行业的差距和地域的区别而有所差别,这就导致一些跨行业承担工程项目施工的企业不了解所处地区的具体有关规定,形成较模糊的概念,在编制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差错,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建设过程中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不断涌现,在编制工程造价时,由于材料的变换,需要经常进行定额换算。由于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确定方法多为静态编制方法,没有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变化,编制方法较为落后,不能反映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真实情况,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控制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新补的定额往往是由典型工作预算统计出来的,必然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造成了预算与实际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大多处于阶段性的管理模式,缺乏对建设全过程的统一控制和管理,不能形成全局管理模式。
许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三方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的机制,致使信息不能够很好的传递,工程监理单位往往工作只是局限在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不能介入投资决策分析,对于一些可行性建议无法提供,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时,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容易造成设计保守、投资偏高的现象。施工阶段过程中设计变更随意性大。工程项目的确定都是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和分析之后,经过评估、审批之后确定的,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要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建筑设计的有关要求来进行施工,确保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完工。但在施工过程中,许多施工单位急于项目的开工建设,在各项准备工作还不齐全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施工,对投资额度的要求、各个阶段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都没有严格把关,造成边施工边变更设计的现象,对施工中的工程想改就改,对更改内容缺乏合理和必要的监督与控制,使监督权力流于形式。
2、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对策研究
正确决策、准确估算是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建筑施工的总造价的预控在于做好项目决策阶段的工作。要合理的确定建设地区和地点,运用科学的方式来拟定建设标准。在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和市场需要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投资估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引导和控制设计质量、保证工程预期限定投资规模的决定性要素。它对于工程的生产和完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编制设计任务书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确定编制的深度、投资估算的编制方法,以此来保证工程的质量。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图纸的设计能够很好的引导各项生产阶段,能够有效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设计图纸是编制概算、确定工程造价的依据。因此,要做好图纸设计的各项工作,设计是从技术、时间空间和经济上对拟建工程项目的全面安排,是对工程项目的总体规划和总体布局。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土地的有效利用、厂区总平面设计、结构建设、构筑物平面以及建筑的结构造型。同时,工艺技术的确定,住宅的位置、户数、层高,结构方案的选择都对工程造价有着非常关键的因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是对工程设计的最基本要求,设计单位在进行工程项目设计时,必须要保证设计文件的完整性。面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技术与经济相分离的情况,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项目施工设计时,必须要树立经济核算的观念,克服重重困难,开发新技术。在施工阶段,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全面控制。针对施工阶段的复杂性,制定严格的监控措施,避免出现浪费现象。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经济分析,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编好资金使用计划。同时,在施工的阶段要特别注重执行和检查,及时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有效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于签订的合同内容,要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认真有效的执行,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认真履行合同中自身的职责,保证各项工程项目能够顺利的完成。通过卓有成效的工程造价管理,合理控制企业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节约企业的资源,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晁显爱.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