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变电运维管理规定及细则

变电运维管理规定及细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变电运维管理规定及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变电运维管理规定及细则

变电运维管理规定及细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系统化;运维管理;运维一体化

作者简介:高振国(1979-),男,山东潍坊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工程师;吴杰(1975-),女,山东淄博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山东 潍坊 261041)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69-03

一、“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背景

集技术先进、智能控制、过程监测、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等特点于一身的智能变电站,经过研究探索、运行实践和改进提高,各项技术已在不断完善中逐渐趋于成熟。为切实掌控好、运维好智能变电站,做好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开展了关于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工作的系统化管理创新实践。具体实施背景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

1.确保智能设备安全运行的需要

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的最大特点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设备对象模型化。增加了不少智能装置,如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光纤传输设备、局部放电在线检测装置、SF6气体在线检测装置等,特别是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和光纤传输设备等二次设备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准确判断事故并及时跳闸、信息全面同步传递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确保其安全运行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今面临的新课题。

对于变电运维值班人员来说,智能设备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熟练掌控设备、掌握运行维护规律对他们来讲难度较大。智能设备实际运行时间短,没有长时间的良好运行业绩和运行经验,在变电站的气象、环境情况下是否能够可靠运行,也面临严峻的考验,需要强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确保智能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可以按照PDCA(全面质量管理程序)的模式来创新、改进并完善其管理方法,做到人员熟悉设备、环境适应设备,避免因人员、环境或设备原因影响电网安全运行。

2.开展“运维一体化”业务的需要

实施运维一体化是“大检修”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率先实践“变电运维一体化”新模式,在常规站实现了日常巡视和部分设备维护工作的融合,探索编制了《变电运维一体化作业指导书》,目前已开展红外检测、变压器铁芯电流测试、PT一次熔丝更换、图像监控系统维护维修等维护性工作,运维一体化业务普及到智能变电站也已指日可待。

3.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需要

国家电网公司确定2011~2015年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阶段,各项技术标准和规范将进一步完善。变电站作为电力网络的节点,担负着变换电压等级、汇集电流、分配电能等功能,其智能化运行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环节之一。因智能变电站设备具有信息数字化、通讯网络化、功能集成化、结构紧凑化、状态可视化等特征,符合设备大规模大批量扩展、升级、改造的工业化应用要求,符合世界信息、电子等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适应高压、特高压电网发展的需要,智能变电站技术已成为变电站建设的主流技术。根据国家电网相关规划,2011年以后所有新建变电站全面按照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建设,智能变电站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自山东首座新建220kV智能变电站——怡明站2011年落户潍坊,到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已有在运智能变电站6座。2013年度还将投运1座,已开工建设计划2014年投运的有5座,2014年规划建设的有6座。智能变电站的陆续投运对传统运维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创新实施符合公司实际、适应智能站需求的新型运维管理系统。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要求,积极探索研究标准化、规范化的智能变电站运维模式,提出实施“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创新实践。通过开展管理创新,认真研究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管理模式,借鉴传统变电站的运维经验,形成了完备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体系,为日后智能变电站的大规模建设、推广并成功运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内涵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体系涵盖了智能变电站建设期、设备调试期、工程验收期和投运后日常运行维护、设备检修期间的全过程管理。其创新思路主要是将专业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横向抓过程控制,即从源头抓起,做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确保结果良好;纵向抓关键因素,即控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控制客观因素是指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依;控制主观因素是指培训到位、流程执行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监督到位,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

其创新内容主要是通过研究智能化设备与传统设备的不同,对《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要求的六个方面的工作进行系统规范管理,突出“全、严、细、新、实、优”六字管理新方法,增补、完善有关的管理制度、运行规程、验收细则及作业指导书等,形成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的系列规范规定,实现“工作前制度全、要求严,工作中措施细、方法新,工作后成果实、目标优”管理目标。同时倡导员工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学习,践行“五学”(自学、互学、助学、导学、促学)培训模式,提高员工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业务素质;推行5W1H工作分析法(六何分析法),全面保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主要做法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主要是针对两个难题提出:一是变电运维人员对智能变电站的掌控能力普遍较弱;二是短期内按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实现变电运行与维护专业的高度融合难度较大。立足目前变电运维人员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现状,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个难题,必须有系统的、高效的、员工可接受的管理方法。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基本思路是:遵循系统化原则,按照PDCA过程控制,采取5W1H工作方法,依标准、照规范、划阶段、分层次推行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其主要做法是:从资料管理、设备验收、安全管理、运维管理、设备管理和培训工作六个方面展开系统规范管理,借鉴现有常规站的成熟、完备的管理办法,增补完善区别于常规站的系列智能站运维管理办法。

1.查计划、盯开工保障资料先行

(1)细分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不仅管理人员、运维班班长、技术员通晓年度建设工程、生产工程计划,所有变电运维人员都要熟悉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新(改、扩)建工程计划,并根据年度计划细分为月度计划,同时指定责任人、明确工作重点,并设计制定计划横道图,将工程规模、时间进度等清晰明确表示在横道图上。运维人员定期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进展、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说明,使每位运维人员对管辖内的变电站建设情况都了如指掌。

(2)熟悉图纸,做到心中有底。运维人员在工程前期要熟悉图纸、设备说明书等资料,并积极与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厂家人员沟通交流。一是全面学习新的设计规范、要求,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二是充分掌握设计思路,熟悉全站设备规划和配置,了解智能变电站工作原理和设备性能,为后期工作打好基础。这样就从源头上改变了运维人员仅在工程后期参与验收的现状,杜绝了后期发现问题已很难整改的弊端。三是变电运维人员在全程参与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利于日后的运维管理。

2.早参与、多接触做好调试和验收

(1)规范顺控操作票,缩短编程调试期。总结分析了首座220kV智能变电站——怡明站顺控操作票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了35kV智能变电站——生物站的调试过程,借鉴常规变电站典型操作票编写审核制度,制定了《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票编写规定》,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了《智能变电站顺控典型操作票》。之后经过两个110kV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票的编写、审核、调试实践,对智能站典型票又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现已公布实施。

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第三个220kV智能变电站云湖站的设备联调工作已经结束,运维人员依照《智能变电站顺控典型操作票》规范和要求编写云湖站的顺控票,以前需要15天左右完成的工作,这次只用了不到5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经审核,差错率(差错率={出错操作项目/总操作项目}×100%)低于2%。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工程顺利推进、按时送电争取了有利时间。

(2)严控五防闭锁,把好防误操作关。借鉴顺控典型操作票模式,深入研究探索智能站间隔层防止误操作功能及其具体实现形式,针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接线方式,修订完善了各个电压等级(220kV、110kV、35kV、10kV)变压器、进出线、母联、PT、电容器等不同间隔的典型五防闭锁逻辑。这些典型逻辑经汇集成册,现已成为变电运维人员验收五防闭锁功能的法宝,公司设计部门也已将它作为参考资料。

(3)细化验收卡,确保验收无死角。为保证设备验收到位、整改到位,实现“零缺陷”移交,参考常规站验收管理办法,创新编写了设备标准验收卡,根据不同的设备类型形成不同的模板,特别是针对智能站新增设备,列出验收标准及详细要求。已完善智能变电站内17类主要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标准验收卡。通过推广使用标准验收卡,有效避免了漏验、少验、不验等验收形式,杜绝了把关不严、质量不高、走过场等浮夸验收现象,将验收工作落实到每一台设备、每一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同时重视验收环节中的沟通交流,及时召开验收沟通会,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做到边验收边整改,及时整改及时验收,提高了验收水平和验收效率。设备设施全部拍照存档,验收卡作为原始资料统一封存保管,做到验收流程的闭环管理,通过过程无死角确保结果零缺陷。

3.定制度、遵规程确保全面安全

安全生产是供电企业第一位的工作,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允许有丝毫马虎、丝毫懈怠。但长周期的安全运行也容易使员工产生松懈、麻痹思想,特别是对于智能变电站,运维经验相对欠缺,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寻求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和谐统一,使各种危险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逐步实现本质型、持久型安全目标。

(1)安全第一,制度先行。常规站的安全管理模式大部分是适合智能变电站的,所以重点关注智能站与常规站的不同点,通过增补、完善适合智能站的规章制度来把好制度关,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程、制度,如《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办法》、《智能变电站倒闸操作标准措施卡使用及管理规定》、《智能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等,形成掌控智能变电站危险点、定期排查隐患的制度保障,做好风险分析与预控,有效降低了智能变电站运行风险,为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理搭建了一个规范化平台。

(2)制度保障,重在执行。回顾发生过的安全事故,大多数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把柔性管理纳入到安全管理体系中,以人性化的“人文关怀”推进刚性的“制度管理”,会取得良好效果。创新实施“四步提升安全竞技法”,即:第一步业务培训,第二步安全活动,第三步警示教育,第四步风险辨识。有效提高了员工的自觉安全意识、风险辨识能力、规程执行能力和安全操作能力,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了对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控水平。

4.抓运行、强维护推进运维一体

(1)图文并茂抓巡视。《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规定智能变电站设备巡视分为五种,即在对常规站巡视(正常巡视、熄灯巡视、全面巡视、特殊巡视)的基础上增加了远程巡视。根据这一规定,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远程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对各种智能设备拍照、编辑、汇总,在巡视标准基础上添加图例,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制定了5种《智能设备远程巡视卡》,实现了智能设备远程巡视的标准化。指导书与巡视卡的有机结合,对巡视中的重点、难点部位用图片的形式加以突出,明确了设备巡视类别、巡视项目、巡视部位和巡视标准。

(2)两卡一书保操作。倒闸操作采用“两卡一书”工作法,即“智能变电站倒闸操作标准措施卡、大型操作票审批卡和倒闸操作流程作业指导书”,实现了“倒闸操作全过程管理”。该工作法深化倒闸操作安全风险分析和危险点预控,从源头上抓安全操作,强化全过程和细节控制,从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上有效防止了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以220kV怡明智能变电站为例,自实施该“两卡一书”后,从2011年10月投运至今完成了该站28079次无差错安全操作。“两卡一书”制度的实行,优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操作效率、缩短了停送电时间,仅220kV线路停电时间就降低了18%,确保了倒闸操作安全、有序、高效。

5.巡硬件、用软件抓好设备管理

(1)通过巡视做好硬件设备管理。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使用的生产管理系统PMS、调度管理系统OMS和可靠性系统,都录入了变电站的设备数据,但智能电子设备不在录入范围。为更好地管控智能电子设备,建立了完整的“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清单”,并对各智能设备的技术资料归档保存。另外,《智能变电站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详细规定了智能设备的巡视内容,运维人员巡视后立即填写巡视记录,管理人员定期查看巡视记录,确保巡视效果。从台账建立、资料保管、状态巡视、运行记录等各环节管控好硬件设备。

(2)使用软件保证系统设备正常。智能变电站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在线监测系统和一体化监控系统。运维人员经过前期的培训学习、现场调试,在学习讨论、交流沟通中逐渐熟悉系统,改变智能站建设初期运行人员只会看报警灯、不理解系统数据信息的状况。运维人员在各种形式的巡视过程中,定期检查系统各设备的运行状况,并通过查询系统主机检查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显示数据与实际是否相符、数据或画面刷新是否正常等情况,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可以结合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并及时、明确、详细上报调控部门,有效掌控设备运行状况。

6.多形式、重实效提升培训效果

在培训方面不提倡填鸭式灌输,而是积极营造现场交流模式,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开展信息传递、技术沟通和新知识学习。主要分为自主学习、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三个阶段。

一是引导员工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采取立体宣传、生动讲解、有奖竞赛、赶学比超等形式,培养员工对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体会学习的乐趣,品味学习成果。

二是技术交流在办公室与现场交叉进行,鼓励运维人员利用厂家人员在现场调试的机会,积极与厂家专业人员请教、学习、交流、沟通,掌握全站的系统架构、设备功能、高级应用、一二次设备及监控后台机的操作方法,分清智能变电站与常规站的主要区别,熟悉全站保护装置的跳闸方式与各一、二次设备的连接关系,遥测、遥信信息的传送方式,二次设备(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网络交换机、对时装置等)的工作原理及运维方法等,像熟悉常规站一样熟悉智能站的智能设备和网络架构,切实当好智能变电站的管家。

三是培训提高则由公司层面统筹组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人员到外地学习培训、竞赛比武、设备联调等,请专家来现场授课,开阔专业视野、拓展知识面、掌握先进技术。利用冬季集中培训、迎峰度夏检修工作较少等时机,抽调设计部门、技术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专家进行智能变电站专题培训,从设计、施工、维护、检修、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使运维人员不仅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技能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四、“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效果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涵盖了《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Q/GDW750-2012)中规定的关于智能变电站的六个方面的工作,具有在行业内学习借鉴、推广应用的广阔前景。其实施效果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运行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过程控制从源头开始,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及管理过程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真正实现了“零缺陷”移交。新建智能变电站自投运时刻起,就是一个健康的变电站,为其安全运行开启了良好的开端。一系列的智能变电站管理规定、作业指导书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保护墙,从规程制度方面奠定智能站的安全运行基础。同时运维人员全过程参与、高标准要求、多形式学习,掌控智能站的实力显著提高,又从人力资源方面保证了智能站的安全运维。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持久可观,首先电网可靠性指标提升了0.005%,变电设备故障预防率提高至80%,减少了设备故障对电网和人身安全所产生的危害。其次充分利用远程巡视,相应延长正常巡视周期,从而减少了人工到站巡检次数,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2.运维人员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倡导多维度培训方式,重视文化引领,并推行5W1H工作法,即工作人员熟悉工作内容(what)、明确责任者(who)、清楚工作岗位(where)、知道工作时间(when)、掌握怎样操作(How)以及理解为何这样做(why)。该工作法有效解决了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专业成长成才慢的老大难问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集五大”改革后大量技术骨干调整到其他岗位、一线基层人员业务水平偏弱的状况。变电运维人员在各项工作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调试和验收期呈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前所未有。经过图纸查阅、主动学习、现场交流、技术沟通、设备联调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业务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3.积累经验助力智能电网更快发展

智能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是保证智能电网坚强的重要基础,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的实施,为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智能电网安全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4.准备充足实现运维专业高度融合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按照先进的理念,相继推行了运维一体化业务培训,试点开展了部分维护业务,相关规程制度、工作流程等都已开始修订,并积极探讨深度实施细则,为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确定的近期、中期和晚期目标做好了充足准备。一旦时机和条件成熟,可立即全面展开,逐步推进,最终实现运行与维护业务的高度专业融合。

五、结论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是顺应电网发展趋势,按照智能变电站运行规律,为保障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新模式,在已经投运的智能变电站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丁书文,王成.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供用电,2012,(3).

[2]马向林.对智能化变电站的认识[J].网友世界,2012,(24).

[3]郭荣荣.智能化变电站方面的若干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

变电运维管理规定及细则范文第2篇

一、××年主要工作

××年广大运行检修值守人员,克服了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等诸多困难,精心操作、精心作业,认真巡视,扎扎实实做好了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工作目标。没有发生由于运行人员、检修人员责任造成的人身伤亡和重大设备事故,没有发生现场误操作、误触电事故,实现了××年安全生产三个一百天。

1、落实安全生产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

公司年初召开启动大会后,我们制定了安全生产目标及控制措施,层层签订了有硬指标、操作性强的“安全生产责任状”,将安全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了班组、个人。

2、加大了设备维护力度,电网装备水平和设备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提升

我们结合春、秋季检修,认真落实了各项反措,积极开展了设备治理工作,不断提高了设备的健康水平。在对变电站进行详细检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细致的检修和整改措施。合理安排,配合调度,及时消除了设备重大缺陷,保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如在××年4月12日凌晨一点多钟雷鸣闪电、大雨倾盆之时,河西变电站、岩头寨变电站、城郊变电站、大溪坪变电站纷纷来电告急,大溪坪变电站、河西变电站本文来源:文秘站站用电消失,城郊变电站10kv电压互感器高压熔断器烧毁,岩头寨变电站302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烧坏,检修运行人员不顾风雪交加、雷鸣闪电,连夜赶扑现场抢修电气设备,确保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结合停电,对锈蚀点进行处理。如河西变电站10kv间隔除锈喷漆,罗依变户外设备进行除锈喷漆处理。加强了设备缺陷管理,设备缺陷消除率、整改率达100,保证了设备安全运行。

3、认真巡视、精心操作,圆满完成全年停送电任务。

为了搞好停送电操作,维操队、变电站在人员少,在配合操作、零星操作,计划外操作多,最多时一个维操队同时对3个变电站进行操作。面对困难,运行人员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把倒闸操作和设备巡视,检修作业作为变电运行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执行操作前警示制度,大型操作事先制定操作方案,做好“三大措施”准备,提前到达操作现场,检查操作票的正确性、规范性和标准化。对于小型操作,严格执行操作前“危险点”提醒制度,控制和掌握人员情绪变化,有效的防止了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年执行操作票715张,工作票92张,双票合格率达100。

4、加强了班组建设,工区逐步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我们按照省公司班组建设考核标准,坚持年初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年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并按计划落实完成,坚持每月定期、不定期召开班务会,每月四次安全活动,每季开展一次反事故演习活动,每月进行一次事故预想、运行分析、安全培训,半年进行一次工作总结、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会一年一次,定期开展安全性评价,对各站安全工器具按周期进行打压试验,严格执行工器具“32”字管理方针,常用调试设备按照贯标的要求进行了检定,并贴上了合格证,对不合格的及时进行了封存、补齐措施。

5、突出标准化、精细化,运行检修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年为贯彻落实国网公司《变电站管理规范》、《设备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湖南省《标准化作业管理规定》、州局《标准化作业实施细则》、湖南省电力公司关于《双票管理补充规定》、《现场安全监督要点》,我们在变电运行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加强变电运行、检修管理管理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我们施行了标准化作业,现在我们凡是有操作、作业,就有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并按流程作业,一年来杜绝人身、设备事故发生。

加强了新设备投运验收关,先后对河西变414间隔,及栖凤变新设备进行严格验收。坚持按图纸督促施工单位解决遗留问题,对新站及新设备认真落实设备主人责任制,及时消缺(如岩头寨变、罗依变少油开关换油,栖凤湖变、城郊变防小动物孔洞封堵,罗依变、河西变35kv、10kv间隔除锈喷漆。为加强变电运行业务管理,修编了《35kv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完成了各变电站主接线图,新投运、新增加间隔的变电站设备台帐的重建工作,地网电阻的测试,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试验。对城郊变增容工程、栖凤变新投运设备进行了双重编号。配合计量检定站安装了城郊变314线路预付费系统。完成了iso9001-20__质量体系外审的审查。定期检查消防器材,安装了大溪坪变融冰刀闸。全年完成事故抢修消缺60多次。目前防冻融冰攻坚战已打响,物资器材已相应准备就绪,随时应战冰雪大战。深刻吸取了7.4重大伤亡事故教训,开展了“三要六查”安全周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6、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变电运维管理规定及细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10kV配电网;运维检修;管理重点

对配电部门的管理职责、业务特点进行重点方面梳理,有利于解决县级供电企业“三集五大”变革后的职责和业务管理急需理顺的问题,并随着配电部门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步提高。

1 班组建设及职责划分

在配电网管理班组建设方面,成立以下班组进行具体职责专业管理,并设有主管或副主管进行班组管理。一是配电运维班,负责配网设备运行巡视、带电检测、隐患排查及线路通道防护等工作。二是配电抢修班,负责配网故障查巡和处理,全天候响应故障抢修。三是电网建设班,负责配网基建、技改等工程实施工作。四是信通运检班,负责信息通信网络、系统、线路和设备的运维检修和应急处置。五是机具维护班,负责较大型工器具、仪器仪表的保管、维护、借用以及备品备件管理等工作。

如果在“三集五大”变革前,已开展营配分离,成立配电中心,分区域成立配电所的供电企业,配电中心相关人员划归运维部,根据原有配电所相关人员的能力及特点,进行班组的组建。如果没有开展类似“配电中心”建设,就要慎重的做好人员选调安排、主管和班组长设定、规章制度的建立。在实际建设中,应充分吸取临近或兄弟公司的配电部门建设经验:比如说有的地方,10kV树障清理从供电所划转到配电部门,就因地方社会关系无法进展或阻力大、资金费用高的问题,还有10kV线损的管理问题,都需要因地制宜的划转管理职责。要有利于10kV和400V电网的管理协调,尤其是在初期开展工作,供电所与配电所由于权责范围细节问题,以及事故处理方面需要充分协商。

配电班组管理的设备管理权限一般为变电站院墙外到10kV下火线的令克及令克上方。主要是因为供电所由于表计管理的需要,以及客户服务的需要。

2 设备管理与检修维护

始终坚持开展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缺陷分类标准和消缺时限要求进行工作。加大缺陷处理力度,依据各类缺陷处理时限要求按时进行消缺。二是做好设备定级、升级改造工作,保证运行设备保持完好状态。三是及时更新台账。按照配电线路管理规定、制度内容和要求,及时地整理归纳各类资料,为公司统计配电线路资料及进行运行分析工作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四是开展好效能监察,进行纪检、基建、安监各专业部门对配电班组的对接和帮扶、监察。五是开展好运行分析会。做好缺陷分析及故障分析,制定整改措施,为解决配网薄弱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依据。六是开展好设备线路的巡视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线路设备进行巡视和常规维护,对发现的缺陷按照缺陷性质进行分类汇总,开展好互查互评工作,走出去引进来,善用内力和外力。

主要从十个方面进行迎峰度夏、度冬、春节保供电等关键事件节点的保电工作的安排部署和思想动员:一是做好关键用户的保电工作,做好业扩验收工作,政府及学校重要时期的保电工作。二是关注员工身心健康,要错开高温施工。三是标准化作业不放松,积极使用作业包。四是做好防汛工作,吸取灾害天气的经验教训。五是确保社情、舆情安全,重点人员可控在控能控。六是提升行风优质服务水平,学习落实公司行风奖惩办法。七是提高员工责任心和执行力,早消缺,早静心。八是立即在夜间开展红外测温,一举两得。九是分享经验,多学多问,自力更生。确需增援,立即汇报。十是能吃苦、能战斗,打得赢关键时期保电这个核心战役。

2.1 标准化作业管理和使用

严格开展10kV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加强10kV配电线路现场的作业安全和质量控制,提高10kV配电网生产管理水平。应主要包含了10kV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应用指南和具体类别的10kV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范本。通过标准化作业的开展,有效防范事故风险,切实提高人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促进施工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2.2 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和维护

一是建立可靠、经济、规范的配电网络。10kV线路供电半径和分支线路的合理设定。线路、开关、配变、电容器、避雷器、瓷瓶等绝缘支持物、杆塔、信息通讯设备等设备的安全运行。二是利用智能化配网设备隔离故障点或故障线路,就地显示故障类型,达到远方通讯,远方进行操作恢复的功能。三是采用配电管理系统对配电网运行实况监控,及时反应配电网的各种异常状态,并进行辅助分析、判断和下达分合命令。四是用户负荷的系统管理。加强用户用电负荷的控制,避免用户主设备故障,内设保护不动作,引起干线跳闸。对配电所管理产权分界点以下的避雷器、变压器、令克等隐患,配电人员应及时通知供电所等管理部门进行维护。

3 配电班组的绩效管理

“三集五大”后建立的班组,应根据职责业务不同,建立切合实际的“绩效管理考核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在奖金基数和分配上适当向一线倾斜,达到 “公平公开、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目的。制定各项配电专业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建立月度运行分析会制度,做到分析到位、考核到位、措施到位、整改到位,让每名员工明确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使绩效考核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产生巨大效应,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配电网缺陷及隐患管理

10kV配网线路故障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类:断路故障、短路故障、接地故障、过流故障。要仔细分析故障形成的原因。比如说断路故障形成,包括开关触头、铜铝过渡点等处引起的接头故障,导线与导线联接点处引起的故障。如绑接、插接、压接、器具联接等联接方式的导线联接点,因为接触不良发热断裂。还有外力作用引起的。又例如。短路故障形成的原因有六个方面:一是误操作人为事件引起的短路故障。二是弧光短路故障:如线路瓷瓶因脏污,绝缘物受潮引起绝缘子沿面放电而导致的污闪短路或接地。三是小动物在设备内部引起短接的的故障。四是雷电直击故障:线路或线路上的设备遭受雷击,要避免电缆线路避雷器退出,使用可投切式的避雷器。五是外力破坏造成短路故障,如地质滑坡倒杆断线及大风暴雨等天气引起的树障而导致的短路故障。六是缺陷造成的短路故障,如弧垂不同造成同杆架设线路短路。

变电运维管理规定及细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用工效率;人员配置

一、劳动定员管理的意义

劳动定员管理是指综合考虑企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等条件,制定和实施劳动定员标准,并推进企业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的过程,主要包括定员标准管理、定员测算核定、定员考核评价等主要环节,是企业提高用工水平和劳动效率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劳动定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企业计划工作的基础,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配置劳动力的依据。

二、劳动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电企业用工总量超员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多数供电企业不同业务的定员却出现冗员与缺员并存现象。一方面是管理岗位、服务岗位、部分营销岗位和农电岗位冗员;另一方面是变电、输电、配电等生产一线岗位缺员。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供电企业,这种现象表现十分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供电企业人员引进有限且渠道单一,人员出口不顺畅;组织方式的优化和技术进步提高了供电业务的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用工数量;电网规模的扩大、新设备的大量投放,扩大了对用工需求的数量。

三、劳动定员管理的实践与应用

1.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台账管理信息化

建立动态的定员台账动态管理工作机制,与专业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联系,按季度、年度定期更新数据,建立定员台账电子数据库,对台账的增减变动进行统计,分析设备变动与各专业定员水平变化的内在关联因素。加强对劳动定员台账的管理和考核,开展劳动定员台账的监督检查,省公司专业部门参与劳动定员台账审核,所属单位专业部门提供台账前,须经省公司对口专业部门审核后报送本单位人力资源部,省公司专业部门将审核后的结果提供省人力资源部作为台账审核依据,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对地市公司人力资源部上报的台账进行二次审核,确保基础数据的有效性。

2.自主开发测算程序,提高定员测算准确性

以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标准作为测算和核定各层面、各专业定员编制的主要依据,理解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及相互关系,明确省、市、县各层面的定员项目及业务,准确把握标准的实质和应用方法。为确保测算数据的一致性、有效性,自主开发编程测算程序,极大提高了测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时为确保测算结果的准确性,采取手动计算验证测算结果,各地市公司互审测算结果,互相监督,为定员测算工作奠定基础。

3.开展职责流程分析,科学核定分解定员

确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定员核定工作机制,明确各层级定员核定分解管理职责,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省公司负责核定所属单位的定员总量,核定所属单位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编制总量,核定所属单位部门负责人编制;地市公司根据省公司核定定员将定员二次分解到职能部门、支撑实施机构和班组。开展职责、流程分析,确保定员核定分解有的放矢。一是流程分析法,分析生产各专业业务流程,不同区域生产业务开展情况,生产班组工作量等情况,主要用于核定不同班组及支撑机构的业务定员;二是职责分析法,分析各层级、各部门的责权范围,认真梳理各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职责不交叉、无空白,通过分析岗位职责,确定岗位业务量,从而确定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总量。

4.严格落实定员,实现定员与用工计划联动

严格落实定员编制,严谨私自调整编制数量。将落实定员指标逐步向所属专业主管部门分解,如生产定员指标运维检修部、营销部与人力资源部共同负责落实,专业部门负责本专业技术开发,生产方式调整,逐步实现人员精简。省公司实施机构生产业务定员编制依据劳动定员标准确定,每年底统一组织各单位开展定员测算工作,经省公司核定,国网公司核准后下达新增定员,指导制定各类用工计划。实现定员与人力资源规划联动,结合定员编制制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通过各专业用工与定员的比较,分析用工与定员差异及影响因素,确定各专业用工规划,合理引进急缺专业员工。优化调整用工策略,严格按岗位需求实施补员计划,将岗位缺员需求作为编制增员计划的主要依据,新入职员工全部充实到生产一线岗位。制定贯彻新版定员标准三年规划,通过清理社会化用工、推广业务委托用工以及新业务拓展等措施,逐步消纳超编人员。

5.定员考核与薪酬激励挂钩,有效调动贯标积极性

将定员贯标执行情况纳入各单位企业年度综合业绩考核体系,细化考核标准,提高考核分值。强化过程管理,有效调动各单位开展定员贯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实现定员较好单位进行奖励,明确奖励细则。严格落实新版定员“三年规划”考核,对各单位年定员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视每年指标完成情况核增减工资总额,对于提前完成贯标指标的单位予以奖励。杜绝定员编制“自转”现象,加大考核力度,实地检查等方式督导各单位定员编制执行情况,对定员编制管理规定执行不力、超编设置管理人员等问题进行严格考核,对违反公司劳动定员管理规定、弄虚作假的,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6.开发应用信息系统,实现定员管理信息化

在ERP系统中进行及时调整,准确维护机构信息中的“人员编制”信息,确保编制数量与核定定员数量一致,实现定员管理与信息系统实时联动。同时遵循因事设岗的原则,合理设置在编岗位,数量不大于批复编制,结合人员实际和工作需要,设置临时性超编岗位,并在岗位信息中进行标记,超编岗位应人走岗销。开发劳动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劳动定员台账管理、人员统计、定员分析、报表统计四位一体,提升了定员管理信息化水平。

7.开展多形式培训,提升队伍业务素质

通过现场授课、远程培训、定期培训等形式,认真开展劳动定员标准培训工作,把握标准的实质和应用方法,准确理解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及相互关系,熟练掌握定员计算方法,不断提升定员管理专业人员素质。定员管理人员深入基层,走进现场,提升定员管理队伍对管理流程、生产组织方式及生产设备情况的了解,为定员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定员管理与实际工作有效衔接。开展定员管理“三走进”工作:“走进专业部门”掌握机构职责和管理业务流程,确保管理定员与管理业务量相匹配;“走进生产班组”掌握班组职责划分、生产人员配置及人员素质情况,确保定员分配与实际工作相符,实现定员分配与生产实际有效衔接;“走进作业现场”掌握生产组织方式和熟悉生产设备情况,确保“五大”体系实施后,各项业务整合、技术应用与定员工作形成有效的联动。

四、结论

总之,解决劳动定员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依靠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企业用工水平的提升和人员素质提高,需要长期的系统的逐步的实现。辽宁公司结合“三集五大”体系业务组织模式、生产方式等方面调整,贯彻实施新版定员标准,促进按劳动定员组织生产,探索“三集五大”体系框架下的定员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因需设岗、以岗配人、按编控制,合理控制用工规模,优化用工结构,有效控制用工成本,全面提升劳动用工效率,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安鸿章,余刘军.现代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管理与标准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 周占文.新编劳动定额定员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