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境电子商务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的电子商务人才在岗位职能以及胜任力条件方面具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国际贸易业务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因此,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与传统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现出差异性,而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办法以及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研究,对于高校电子商务教育质量、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电子商务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个专业本身就属于新兴行业,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跨境电子商务更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这也决定了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来看,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国际贸易所面临的环境一直都是十分严峻,到2012年~2013年期间,一直以两位数增长的进口处贸易总额呈现出了个位数增速,而在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度增速更是仅为7.56%。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社会大众消费习惯的转变,跨境电子商务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形势,仅2013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所取得的交易额增速更是将近30%,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许多高校中的电子商务教育仅仅针对国内市场开展而忽略了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满足,因此,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来看,作为需求者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快速的发展中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而高校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则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二、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优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重要依据,而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则应当针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养为依据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进行优化。从当前我国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如果以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素质要求为衡量依据,那么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则体现出了欠缺全面性与欠缺针对性的缺陷,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重新设置,并以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求为要求,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作出优化。在此过程中,一是高校应当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欠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问题,围绕电子商务领域构建起其经济课程、法律课程、政治课程以及文化课程,并将这些课程当作通识选修课程,另外,包括跨境电子商务礼仪、中西商务文化比较以及跨境商务沟通等课程,则有必要纳入到必修课程当中,从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为了实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英语能力以及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提升,在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中,有必要适当提升相关应用类课程所占据的比例,从而推动学生实现理实结合,并提升电子商务学生在跨境电子商务岗位上的胜任力;三是高校有必要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强化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的教学环节,并且有必要将管理决策等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程之内,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认识到跨境电子商务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以及在管理决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四是在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引进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案例,从而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与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时间相关的内容,以便更好提升学生的市场分析与判断能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教育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强化校校、校企合作,制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办法
在高校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对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同时应当积极寻求与社会、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机会,从而提升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从校校合作来看,高校可以与国内其他高校以及国外高校开展合作,构建起交换生制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我国经济市场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具有着较高的需求,而且国外经济市场也同样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具有着较高的需求,这为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之间合作构建交换生制度奠定了基础,而这种制度的构建,无论是对于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专业素养还是提升学生的跨境商务能力、交流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而言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校企合作来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基础建立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供需关系的基础之上,为此,高校可以与社会中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签订人才供给协议,并将这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当作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从而促使电子商务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对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流程、工作要求等更了解,从而提升自身今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产学研一体化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涉及到了学生的培养,同时也涉及到了教师的培养。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产业之间构建起合作机制,并合理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鼓励学生与教师走进企业与产业,根据企业与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点问题来选择毕业论文方向与研究方向,从而实现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另外,高校可以与企业、产业之间共建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支持教育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员工形成合作关系,利用顾问、挂职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在跨境电子商务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帮助自身解决在跨境电子商务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另外,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与企业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与企业员工开展学术研讨与技术培训,并构建起校企教师、员工到企业和高校开展兼职上课的机制。
(三)建设优秀的跨境电子商务教师队伍
在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提升跨境电子商务教学质量,就要求高校能够建设起一支优秀的跨境电子商务教师队伍作为保障。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高校有必要与其他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社会企业开展广泛的学术合作与学术交流,通过聘请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与企业高管等,针对高校跨境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开展培训,同时,高校有必要以挂职锻炼等形式,安排教师参与到社会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的运行当中,从而促使教师对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的整个链条深入了解,并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当中;二是高校也应当积极组织内部教学交流活动与科研交流活动,并通过构建起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其中,并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献计献策;三是高校可以通过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实现教师队伍的共享共建,从而以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对各个层次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四是深化高校跨境电子商务科研活动,并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科研探索当中,从而发挥出以科促教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研究课题的选定需要适应地方经济市场的需求,也需要适应全国范围内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另外,高校有必要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科研课题深度,通过构建有层次的研究梯队,来确保跨境电子商务研讨的全面性,并对跨境电子商务科研骨干力量进行有效的培养。
作者:范丽娜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旭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市为例[J].价格月刊,2014,3:66~69
[2]华国振.义乌多层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本土化培养策略[J].电子世界,2014,4:164~166
关键词:跨境电商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一、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增速逐渐趋缓,2014年,我国外贸增速为2.3%,但同期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强劲,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 2014年跨境交易额3.7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增速远高于外贸增速。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适应了国际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正逐渐改变着传统外贸模式和固有的商业格局。相对于传统外贸经营模式,跨境电商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跨境电商通过外贸B2B或B2C平台,实现了企业之间、企业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对话,买卖双方可直接产生交易;由于跨境电商避免了不必要的流通环节,企业或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购买需求即时采购、销售或消费,因而跨境电商的交易频率远远高于传统外贸;在过去的5年中,传统外贸出口增长不足10%,而跨境电商年均增长将近30%。与此同时,境内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其利润由原先的5%~10%提高到了30%~40%。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国际贸易利润分配格局
在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下,传统的国际贸易供应链显得过于单一,传统贸易中一些重要的中间环节被弱化甚至替代,原来的出口商、中间商以国外的进口商等环节的中间成本被挤压甚至完全消失,这部分成本被很大程度转移出来,变成生产商的利润,另一部分成为消费者获得的价格优惠,国际贸易的成本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大幅度降低,跨境电子商务帮助“中国制造”实现利润回归。
(二)促进中小型外贸企业快速成长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以及跨境支付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帮助下,“中国制造”的销售渠道更为通畅,营销方式更为灵活,跨境贸易更为便利。跨境电商平台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以逐步替代传统贸易中贸易、金融、外语等专业人才的作用,使过去复杂的国际贸易变得简单、透明。这些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进入外贸行业的门槛和进出口成本,有助于中小制造企业快速成长。在跨境电商平台的帮助下,为中小型外贸企业与大企业提供同台竞争的机会,促进了中小型外贸企业快速发展,为他们参与全球经济贸易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会。
(三)提升了“中国制造”产品优势
跨境电商能有效打破行业垄断,大大地节约交易成本,节省了交易时间,拓宽了营销渠道,为我国企业创建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提供有效途径,尤其是给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小企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借助于跨境电子商务,产生了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中国制造商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产品直销到世界各国。现如今,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已逐渐形成一条涵盖营销、支付、物流和金融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能为我国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帮助传统外贸企业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设计、销售服务以及自主品牌的建立进行转型升级,增强外贸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助推服务贸易不断发展
跨境电商的发展,解决了中小企业找客户难得的问题。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订单与客户需求形成无缝对接,相比传统国际贸易交易方式极大地节约了成本。采用跨境电商多平台服务,在保证高效低成本地完成交易的同时,满足了外贸“跨境”国与国之间管理差异化要求。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模式催生了相关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正改变国际贸易服务业利益格局。通过跨境电商平成系统化、流程化操作,为中小型企业完成通关、退税、物流、外汇、融资等全部外贸流程服务,针对性地应对了我国中小型企业参与数量大、运行效率低、专业化较弱的现状,整体提升了中小型外贸企业运行效率。
二、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面对跨境电商给传统外贸企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大中小型外贸企业纷纷寻求转型,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虽然跨境电子商务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特点,但是跨境电商发展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结合出现了新特征。所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所以企业招聘跨境电商人才时更多倾向于选择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
目前,绝大多数财经类和综合类的高职院校院校都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学校每年向企业输送大量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但是,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特征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综合性需求较强。单一的专业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跨境电商人才。在跨境电商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面对现在变化很快的技术、市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企业的需求,仍然按照原有老思路去培养大学生,这样只会造成更大的人才缺口,这也是更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跨境电商的加速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较高的要求。一是从业人员要具有丰富产品行业背景的专业知识,对行业产品具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选择品类,经营细分目标市场。二是语言应用能力,要求具备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特别能熟练运用一种或多种小语种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这些语言都是非洲、阿拉伯国家和南美的官方语言。虽然是小语种,但是其覆盖市场区域辽阔广大。三是掌握综合性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不仅要掌握多平台的操作方法,而且要了解交易国文化、习俗、语言、法律等方面专业知识,这样就能了解当地消费者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因为对全球化的零售而言,营销策划是关键。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消费对象、不同的产品(如阿拉伯和欧美)要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即使是拍一张产品照片和加一点产品说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文化,习俗和爱好的不同。四是供应链管理能力。几乎所有的跨境电商平台的成功都离不开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全球零售从产品方案制定、采购、生产、运输、库存,出口,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三、新形势下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更加清晰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显滞后于跨境电商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仍然停留在传统国际贸易人才的层面,面对加速发展的跨境电商,国际贸易专业应该对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面向进行清晰定位,即以较高的外语应用水平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信息分析、外贸业务洽谈能力和跨境电商运作能力以及较强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能力,能在外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外贸业务操作、跨境网络营销、报关、货代等业务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主要就业岗位面向各级各类进出口公司、生产企业从事外贸业务员、跨境电商平台管理员、货代员、报关员等国际贸易岗位工作。
(二)课程体系设计要与行业企业人才要求相一致
国际贸易课程设计应该从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出发,按照“校企融合、以岗定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与企业合作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压缩重组传统国际贸易业务课程设置,把跨境电商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模块来优化课程体系。
以国际贸易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其业务流程为主线,围绕其具体岗位工作展开。教学内容围绕职业能力标准中岗位的划分,体现国际贸易岗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安排重新排序;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划分教学单元,形成融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于一体的能力培养单元,教学过程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为目标实践化,以实现知识与技能、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
(三)要打造适应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学团队
采用“培养和聘用为主,引进为辅”的方式,打造一支具备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优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团队。按照“师生融合”的理念进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了实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选派专任教师到相关外贸企业顶岗锻炼的方式培养教师外贸操作技能和专业实训指导能力;从抓工作态度开始,提升教师责任意识,并贯穿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其他良好的职业素质。
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专业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深入外贸企业参与产品国际推广、外贸业务操作、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等专项技能实践,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外贸职业资格考试师资培训,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考核专业教师的指标。
(四)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尝试建立校内实训创业基地
建设校内生产性创业基地,是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跨境电商人才最直接的路径,而跨境电商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为国际贸易专业建立校内生产性创业基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校可以和现有的具备条件的跨境电商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机制,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硬件配套,由企业提品和项目,共同制定管理条例和制度,试点开发校企合作的教学创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本专业学生形成零距离的就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丽.跨境电商平台的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探析[J].电子商务,2014,(12).
[2]王莉莉.跨境电商渐成为国际贸易新模式[J].中国对外贸易,2014,(12).
[3]刘安华.跨境电商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建设[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76
1传统《外贸英语函电》教学存在的不足
《外贸英语函电》是一门将英语知识与外贸实务相结合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课程,是高职国际商务或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在英语运用能力和商务业务能力两大能力的培养上,外贸英语函电都起到核心作用。
此课程主要通过对外贸业务磋商过程中各个环节往来函电实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外贸业务书信的一般格式和写作技巧。它既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又要求学生掌握外经贸业务流程,从而提高在日常外贸工作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一直以来,《外贸英语函电》的教学上存在如下问题。
1.1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但脱离新的贸易方式
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业务流程及外贸业务中所涉及的主要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建交、询盘、发盘、还盘及接受、签订合同、包装和装运、保险、支付、检验和索赔等内容。这都是按照传统贸易流程进行的,没有考虑新的贸易方式,如跨境电商平台贸易。
1.2缺乏具体的行业/产品背景
传统教学虽然也是以工作实例为导向实行教学任务驱动,但通常案例是割裂的,前一个任务是以服装产品为例,下一个任务可能就变成食品贸易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产品类别频繁变换,没有一以贯之的具体行业作背景,因而难于深刻理解一笔业务从始至终的全部过程,与此同时,对于具体行业或产品的了解也近乎为零。
1.3教材较为落后,实训内容不能紧跟时代步伐
教材主要是基于传统外贸流程编写,实训也通常围绕传统流程开展。如传统外贸业务中,物流方式海运为主。样信主要围绕催促装运、延迟装运等展开,而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跨境物流中出现了邮政小包、E邮宝,国际快递(EMS、DHL、FEDEX)、专线国际物流及海外仓等等,这些专业术语没有被涵盖,样信内容更是鲜有涉及。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2.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含义
所谓工作过程的概念,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设计已不鲜见。
而工作过程系统化与工作过程导向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是把实际的工作过程经过一次性的教学化的处理后即用于教学,往往复制了一个具体的工作过程。前者则要把实际的工作过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经过三次以上的教学化处理,演绎为三个以上的有逻辑关系的、用于教学的工作过程。它强调通过比较学习的方式,实现迁移、内化,进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2.2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需先将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随后再将学习领域(课程)进一步演绎为学习情境,即对每个课程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设计学习情境。具体的学习情境开发方法是:每一学习领域(课程)由3个以上的、同一个范畴的并有逻辑关系的工作过程――学习情境构成。
首先,分析外贸工作的全过程,将其概括为三部曲:贸易磋商――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如图1。
然后,基于工作过程,依托两个维度的载体,载体1:工作平台,包括型贸易企业,生产型外贸企业,以及电商平台(如阿里国际站)。载体2:产品,选取我国出口有代表性的纺织服装、品牌家电以及3C产品。
最后,形成三个学习情境:情境一:型纺织服装企业函电,情境二品牌家电企业函电;情境三阿里巴巴国际站3C产品函电。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即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需要把流程完整操作一遍,但这三个情境不是简单重复三次,而是递进关系。情境一为基础阶段,目标是熟悉基本环节;情境二为提高阶段,重点是提升品牌形象,着眼营销推广,情境三为升级阶段,将异军突起的跨境电商纳入,旨在使学生了解电商平台函电与传统函电的异同,并掌握新的格式,术语,缩略词、关键环节的变化等等。三个情境比较,不变的是工作过程,变化的是工作平台和产品,这样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流程,并适应不同企业类型的工作需要、熟悉主流出口产品,做到举一反三,增强其职业的适应性。情境设计的逻辑关系如图2。
3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前述设计,以整门课程54学时为例,三个情境分配学时如表1。第一个情境需要熟悉整个函电往来的每个环节,因此分配学时较多。第二、三个情境要注意把握重难点,对于与情境一相似的部分不必再详细重复,以让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因此分配学时依次递减。
4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设计为四步走:第一步,任务引导,由教师主讲,分析任务需求、理论依据等。第二步,操作指导,手把手教,学会技术要点、难点的操作,是教学互动的过程。第三步,模仿练习,由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第四步,项目设计与创新,由学生独立完成,将所学技术进行运用并创新。
以情境一的询盘回复单元为例,教学开展如下:
第一步,任务导引。任务是针对某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收到的一封询盘信进行回复。
由教师主讲,分析案例背景和任务需求。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消化询盘信的内容,就需要掌握询盘常用句式,询盘信一般写作要点,也要能识读和理解服装行业的尺寸、面料、吊牌等专业词汇和术语的表达。
第二步,操作指导,手把手教,带领学生搜索查找,主要利用现有主流外贸平台,如阿里国际站、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等,让学生认知案例中服装产品的?S忻?词,并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搜集询盘回复信函的写作资料及句型。
第三步,模仿练习,由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模仿样信来撰写询盘回复信函,翻译关键句型等,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技能。
第四步,项目设计与创新。在掌握基本技能之后,教师抛出新的案例背景,新的案例背景在产品或内容上发生了些许变化,需要学生把所学技能经过调整变化运用到新案例中,由学生独立完成,考察其应用及创新能力。比如,新案例中的产品仍属服装大类,但小品类发生了变化,具体的产品参数都要相应改变,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查找搜索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知不觉知识面和词汇量也得以拓宽。
5实训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当今世界外贸业务函电来往全部实现无纸化,即通过网络收发E-mail为主,配以传真等。以上情境的实训也依不同特征,分别开展为两点。
5.1模拟实训(情境一、情境二)
利用校内配有上网装置的实训室,由学生模拟扮演各情境中的进口商、出口商角色,来演练外贸业务中的函电往来过程。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寻找资料,解决难题,每位同学均注册一个邮箱,所有的邮件收发都模拟买卖双方的邮件往来,既贴合了无纸化办公的真实情境,又有助于学生学习邮箱中的工具和功能,如抄送、转发、撤回、自动回复等,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服务,这种实训模式基本可满足情境一、情境三的需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及“互联网+”行动实施下培养具有卓越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适应我国供给侧结构性转型的具体要求,也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手段。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学必须要依赖于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教学改革。
一、卓越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卓越人才培养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具体体现,高校将培养卓越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卓越人才培养是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
2015年教育部引发的《《开展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引导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此服务地方经济,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卓越人才具有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索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因此卓越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重要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近30多年的发展,习惯于培养学术性人才,因此高校的教学模式已经习惯于应试教育模式,因此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就必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而卓越人才的培养则为应用型高校转型提供了发展方向。
2.卓越人才培养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于精益求精,坚持、专业以及严谨耐心。工匠精神的目的就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就必须要依赖于具有卓越型高端人才,而卓越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从培养“工匠精神”入手,如果我们将学生培养成“卓越工程师”,那么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工程师气质”,所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从工匠精神入手,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综合素质,以此培养成卓越的工程师。
3.卓越人才培养是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在互联网+行动的引导下,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基于当前高校就业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通过卓越人才的培养能够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不对等,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电子商业创新创业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结合工作经验,高校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学所存在的系列问题更加具有代表性:
1.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缺乏
教师是支撑整合教学的重要因素,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专业的电子商务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但是分析高校师资队伍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校电子商务教师多数毕业于高等院校,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相应实践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容易形成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忽视实践操作的现象;二是教师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基于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教师虽然经过岗前培训等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相比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缺乏问题比较突显,甚至部分教师还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三是高校开展电子商务教学的资源比较匮乏。很多教师在开展电子商务创新教学时主要是按照书本的知识进行讲解,而忽视与现实案例的融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教学,忽视知识应用和能力的培养
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卓越人才,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结果导致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不高,体现在:一是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新是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在互联网经济中获得利益,然而高校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忽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但是很多高校习惯于传统的学术教学模式,结果造成实践教学在整个电子商务教学中的比重不高。例如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对相关案例的讲解,而学生缺乏具体的操作应用。
3.高校专业定位不清,电子商务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度不高
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是将电子商务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但是高校在具体的专业定位中却存在模糊的问题:一是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强调电子商务知识的单一性,而忽视了电子商务与创新教育的深度融合;二是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存在滞后性,导致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视角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学对策
基于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适应“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提出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时代背景,高校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构建基于卓越人才的教学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满足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首先科学规划电子商务的实验课程体系。电子商务卓越人才实验课程内容规划必须紧扣电子商务行业新要求,紧跟电子商务发展方向;其次合理开设实践课程内容体系。“卓越计划”具有的明显特征为“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具体分析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结合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认知、理解、应用、创新、岗位实践模块,共开设实际经营型、操作感知型、模拟认知型、模仿学习型、应用设计型、创新提高型、创业实战型和毕业实习等实践内容体系。
2.实行“班主任+ 校内专业导师+ 校外实践导师”本科生导师制
遴选具有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通过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校内专业导师带领学生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遴选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校外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将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当中,指导实践工作,并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3.创新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课程设计、典型案例的演示与分析、实习基地实训或是到企业中帮助其解决与电子商务有关的一些问题等实践方式进行教学。如果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教师可在课前预先准备好一些典型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并在课堂上设计具体的讨论题目, 让学生分组对该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借此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被创造性地运用到企业具体运作中的全部过程,进而启发并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方法进行创新应用,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4.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平台
校企合作是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形式,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首先高校要积极与合作企业开展合作,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纳入到教学中,同时将高校的最新教学成果反馈给合作企业,通过合作企业的参与,及时改进高校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高校通过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让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其次高校要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高校要高度重视实训工作,积极为实践教学提供资金支持,并且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实训教学中,例如企业将真实的案例引入到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参加锻炼,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以职业大赛为卓越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水平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91
“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我院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联系的日益增强,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形式的开展,对外贸易已发展为我国当前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之一,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层次也逐年提高。就外贸行业而言,为满足市场需求,高职教育需培养出应用型的外贸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模拟教学尤为重要。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变为实践技能,为走上工作岗位提前练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本门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却是很多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难题。
1“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
11教学内容选取不当,教学方法单一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是在前置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之后开设,学生已有一定的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实训课程学习主要是想进一步提高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能力。但从课程进行现状来看,课程教学内容未能很好地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多数教师仅是对外贸中涉及的相关单据进行理论讲解。教学方法上单一,多是教师一言堂做法,主要就是教师理论讲解单据填制方法之后,学生完成单据填制任务,然后教师检查单据填制情况,课程进行过程中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将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变相成了单纯的外贸单证制作实训,使得学生每天都是在烦琐的单据制作中度过,而对外贸整个操作流程和技能仍不明所以,学生缺乏理论与具体实践联系方面的充分训练和感受,教学效果欠佳。
12实训教学条件落后
有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教学当中仅使用一套模拟训练软件,不仅其中内容过于简单,且有与现存实际外贸操作流程不符等问题,不能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项目很好地结合起来。甚至有的高职院校缺少足够的实训设备及实训软件,国际贸易实务实训的教学局限于简单的单据填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师资配备不理想
多数授课教师是从大学毕业就上了讲台,没有外贸实战经验,讲起课来只能纸上谈兵,实训能力更是薄弱。有的教师虽有外贸企业工作经历,但长期在学校任教,已有知识与迅速发展的贸易现状脱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教学效果也明显下降。
2提高“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21教学内容项目化
在分析外贸相关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以仿真的实训项目和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教学内容的选取尽可能与单证员、报关员和报检员水平测试等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相联系,遵循国际贸易业务的一般程序,以外贸业务员的具体工作为主线,将课程设计为五大实训项目,每个实训项目下设若干任务,每个任务结合实际工作岗位模拟真实情境开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外贸业务工作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具体教学内容见下表。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除采用前置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中的案例教学法、双语教学法、实物直观教学、讨论法之外,应更加注重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22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以任务为主线、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实训项目三:出口合同的履行为例,整个实训项目以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下设四个实训任务,以任务为引领,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教学,教师根据实训目标,实训内容,设计业务背景、安排相关实训任务,教师从旁进行指导,学生以能够完成该实训任务为此项教学活动的结束,最终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来完成对此项任务完成情况的成绩评定。
222角色扮演教学法
利用仿真实训室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软件,设定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出口方、进口方、银行、海关、商检局等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进出口业务中相关环节的操作。通过角色互换,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外贸业务相关环节的操作程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熟练掌握各个环节实际操作程序,还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课本中没有提及的问题。
223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法
向学生推荐资源丰富的网站,如外贸职业经理人、阿里巴巴外贸论坛以及其他优秀外贸网站、博客,把互联网平台作为学生学习和实战基地,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下自主浏览网站,进一步激发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不仅了解课堂上难以知道的贸易案例,以及一些问题的处理原则和方法,而且也能提前感受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增强所学知识的适应性。
23实训教学条件的改善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应在实训教学条件方面给予一定支持,邀请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贸从业人员给予指导意见,配备专门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购买教学软件,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学能力,也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一般流程,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与一些外贸企业和相关企业保持长期联系,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更好地为校内实训课程的进行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为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外贸人才,达到双赢。
24师资水平的提升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既能讲又能干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让教师走进“企业”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授课教师可利用各种人脉资源,与外贸企业取得联系,利用假期到企业参与社会生产实践锻炼,提升自身教学业务水平;可邀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贸从业人员指导实训课程标准的制定,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可与海关、银行、船公司、保险公司和商检局等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选派教师去参观学习,以加深体验并收集材料,更好地用于教学。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我国对外贸人才需求的增加,“国际贸易实务实训”的课程教学,也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按照企业实际需要和实际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更加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实训教学条件,提升师资技能水平,注重对学生操作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外贸人才。
参考文献:
[1]钟鸣长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构建[J].宜宾学院学报,2011(2):106-107
[2]杨芳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