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烟台市;历史文化核心地段;文脉传承;活力营造;创新发展

1.项目概述

1.1 项目缘起

烟台市历史文化悠久,“山、海、岛、城”城市空间特色明显,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城市肌理被逐步破坏,特有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渐丧失。为了维护和延续烟台城市特有风貌,规划对历史遗存丰厚的烟台山至塔山区域进行历史文化核心地段城市设计,以期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激发老城活力。

1.2 项目特点

(1)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历史文化核心承载地

规划基地位于烟台城区的中心位置,东、西边界分别为解放路和胜利路,北起烟台山,南至塔山,总规划面积3.23平方公里。规划基地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区域,区域内集中了2个国家级历史街区,分别为烟台山-朝阳街历史街区和所称里历史街区。基地内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整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同时,基地周边也存在多处城市级文化设施,主要有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文化广场和科技广场等。

(2)是“山、海、城”景观地位显要的标志性地段

基地北端烟台山灯塔是城市地标,南端塔山三合塔是城市的制高点,项目基地是烟台“山、海、城”特色的集中体现区。同时,从城市发展脉络和空间演变来看,基地内形成了从城市起源到开埠通商一直到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和空间格局。

1.3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历史街区保护力度不够,原有城市文脉割裂

总体来讲,规划范围内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不够。历史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两个历史街区周边的城市开发,也没有很好的考虑在功能和空间上与两个历史街区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衔接。空间和功能上的割裂,使得城市文脉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延续。

(2)片区活力不足,功能有待优化

项目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区段,是城市历史文化核心承载地,现状旅游服务、特色商业和文化休闲功能缺乏,严重制约了历史街区和烟台滨海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此区域整体缺乏活力。近现代住区现状公共设施、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较为缺乏,难以满足居民日常游乐休闲的需要,导致住区日常生活活力不足。

(3)城市风貌有待进一步强化

基地内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淡化,历史街区周边建筑风格、色彩、体量不协调,特色不够明显。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新建建筑正逐渐蚕食朝阳街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街区的风貌完整性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

1.4 规划目标与重点

(1)改善和提升旧城区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

(2)明晰和凸显城市整体空间发展脉络,增强和扩大城市中心地区的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及凝聚力;

(3)保护和传承烟台城市特有文脉,留住烟台城市的记忆;

(4)通过有机更新,创新发展,打造和培育 “形象突出,特色鲜明,文化厚重,富有活力”的城市历史文化核心地段。

2.历史街区文脉保护和传承的设计策略

2.1 强化历史街区保护

加强朝阳街、所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传承城市文脉、延续城市肌理;对待历史街区,不搞推倒重来的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通过功能梳理、建筑质量评价,实施重点改造,整合资源,体现特色、注入功能、完善设施、改善环境;使保护与发展协调互动。

朝阳街历史街区以“全面保护街区历史风貌、再造海港开埠文化氛围”为目标,突出各历史时期的近代开埠建筑风貌特色和街巷广场格局特征。所城里历史街区以“全面保护古城风貌、传承胶东民俗文化、延续传统生活气息”为目标,突出奇山所城明代海防城堡的街巷格局和胶东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特征。

2.2 打造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轴

(1)更新改造向善街街区,实现三个街区的融合衔接

规划分析借鉴了朝阳街历史街区、所城里历史街区特色空间组织模式,对向善街街区进行了更新改造,将其打造成为“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和“以文化休闲为主题的新都市客厅”。规划通过小街区密路网、主题合院、折坡屋顶等规划设计手法的运用,在空间组织模式、路网组织模式、空间尺度、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建筑色彩等多个方面南北两端的历史街区进行了协调和衔接,充分体现城市了肌理的传承,历史文脉的延续,风貌特色的融合,并通过历史文化轴线的规划,将三个街区有机串联融为一体(图1-3)。

(2)形成延续的历史文化景观轴

规划历史文化景观轴线北起烟台山,空间上与烟台塔相对应;南至体育公园,空间上与塔山三合塔相呼应。作为历史文化核心地段的统领,整个历史文化景观轴南北串联创意商业街区、奇山所城历史街区、体育公园和军事文化教育设施,形成以文化、旅游、商业、娱乐、运动休闲功能为主,尺度宜人、空间开合有序的反应不同时期城市建设和建筑景观风貌的活力轴线。在历史文化景观轴的打造中,规划充分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价值,恢复传统街区风貌,保留街区传统民俗风情和原生态生活方式,进行现状业态的调整和升级,并注入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的新功能。

2.3 传承文脉,塑造“历史画卷、文化长廊”

从城市文脉传承的角度考虑,规划提出了打造“历史画卷、文化长廊”的整体构想,以实现和强化城市肌理的南北延续和城市文脉的古今传承。

(1)历史画卷

充分体现规划地段不同区段发展建设、土地使用、景观风貌的不同侧重,协调历史街区与城市更新区,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以奇山所城城市发源地为基点,南北展开,形成反映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建设风貌特色的“历史画卷”。

(2)文化长廊

深入挖掘烟有的历史记忆,整合、延续城市的空间肌理和历史文脉,以人为本,加强地段内文化项目的策划,以文化为魂,贯穿整条发展带,使规划地段成为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长廊”。

3.街区活力激发和改善的设计策略

3.1 完善功能设置,激发城市整体活力

针对街区整体活力不足的现状,本次规划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梳理和界定,确定商业商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生活居住为该区域的主导功能。

规划强调更新区段与周边功能的充分衔接,合理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和不同功能用地的构成比例。通过对街区现有功能的置换、提升,特色服务、文化创意以及旅游休闲功能的植入等措施,增强了街区功能的多样性;设置混合用地,体现功能复合。街区功能的完善和多样复合设置,使得更新街区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能够保持活力以适应新的发展。

3.2 加强项目策划,催生市场活力

为了确保城市更新项目适应市场需求,更好的沟通开发者与规划设计者、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对城市建设项目的操控能力,需要将项目策划的方法引入城市更新规划中,以满足城市更新规划复杂性、投资渠道多样化以及城市规划自身完善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1]。

因此,项目重点加强了业态和项目策划的内容,以期在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市场活力,更好的推进城市更新的健康推进。

3.3 构建慢行绿地开放空间体系,承载日常活力

为激发和承载居民日常活力,规划结合整合改造,沿福来里街规划设置休闲绿道,串联体育公园、居住社区绿地、山体绿化;通过东西向绿化,增强与周边南山公园、文化广场等开敞空间的联系。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营造,规划注重打造该区域的慢行交通系统,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需求。

4.创新发展的规划建议

4.1 延续、创新住区组织模式

规划通过对现状住区空间组织模式的研究,在延续现有住区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宜居性的住区空间模式创新建议[2]:

(1)在现有的干路网框架下深化城市支路网,形成大开放、小封闭的住区结构;

(2)有效衔接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构筑开放道路网络,缓解交通拥堵;

(3)公共服务设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沿支路形成生活次街,加强与城市互动;

(4)形成点、线、面协调布置的绿地开放空间系统,注重院落绿地开放空间和活动场地的营造,形成确保住区安全的“监视网络”。

4.2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更新设计导则

规划将城市设计导则与法定控规图则有机结合、衔接一致,对各地块进行二维量化控制、三维设计引导和公共空间设计控制,既突出了城市设计的重点和特点,又做实了控规的内容,增强了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3 构建时序控制的规划建设引导

保护更新项目不同于新建项目,应突破过去只管结果的思维定势,构建时序控制的规划引导,使规划转到既管结果又管过程的动态规划方向来[3]。作为一种动态的规划手段,把城市更新空间开发的诸多要素如政策、市场推动和时间序列结合,在正视城市的现实状况、科学预测未来城市发展规模和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不同时间阶段对应的城市空间开发的区位、规模和类别,是一种按照时间序列所作出的城市空间全面开发的规划[4],将以往规划中终点的合理变成过程的合理。规划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有序改造”的原则,合理安排了开发和改造时序。

4.4 选择合理的建设模式

(1)渐次的小规模开发、重建、改建和调整

城市保护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避免传统的大拆大建模式,提倡渐次的小规模开发、重建、改建和调整。不间断的小规模改建是有生命力的,这种改造的实质是通过街区有机的自发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小规模更新,实现新的具有传承的生活秩序。

(2)提倡原著民参与,扩大参与者范围

在政府的鼓励下,积极引进官方与民间资本,引导原著居民主动更新维护,既延续他们在那里的生活,又适度进行商业开发运作,实现街区的自我保护更新。

(3)采用“捆绑式”开发模式,吸引企业参与

历史文化核心地段的保护更新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地区的城市建设,其建筑高度、开发强度等都有一定的限制,其经济效益有限,甚至亏损。在这类地区可采取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城市局部地块开发相捆绑的模式,通过新地块高强度的开发弥补开发企业更新保护的经济利益,以激发开发企业保护更新参与力度。

5.结语

本文以烟台市历史文化核心地段城市设计项目为例,结合规划设计需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城市设计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在“新常态”背景下,探索出一条更加优化的保护更新道路,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空间品质,实现城市有机、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宣艳.项目策划方法在城市更新规划中的运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23-24.

[2] 杨建辉.无锡市住区空间模式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居住区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19.

[3] 段莹.武汉市旧城更新过程特征及时序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69.

[4] 夏南凯主编,张林兵、王耀武、鲁赛参编.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93.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光 照明 照明规划亮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lighting brought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lighting projects the requirements, overcome the brightness of control, the culture grade is not high,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disorder, promoting urban lighting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lighting management work there, make perfect feasible, science city lighting planning method for the present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lighting.

Keywords: lighting lighting planning lighting

中图分类号: TU113.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国外城市照明的发展概况

1.1 国外城市照明发展时间历程

国外城市照明的发展也是历经了一个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富、规模不断增加的逐渐加速过程。以欧洲为例,其城市照明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初,城市照明仅限于功能性照明,主要目的是满足机动车驾驶的视觉辨识愉悦;20世纪50年代,de Boer首先提出在道路照明中应增加考虑视觉舒适性,但直到70年代末,城市照明似乎只是交通照明的衍生物;

20世纪80年,Caminada和 Bommel最早提出了对居民、步行者要进行系统研究,并强调人身安全和社会治安;

20世纪90年代,城市美化(City Beautification),特指以城市照明为手段,提升城市形象运动成为潮流;

到21世纪初,城市照明对人情感的影响及和生活的互动成为城市照明的重点。随着世界各国对城市照明的日益关注,照明规划与设计作为一种专业日趋成熟,国外已有许多城市开展了城市照明总体或区域性规划或策略方面的工作。如里昂、莫斯科、伊斯坦布尔、横滨、首尔、新加坡等城市;

进入21世纪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美国的丹佛、盐湖城、圣泽西等城市更进一步制定了城市照明的具体发展对策或实施规范、导则,以指导城市照明建设。

1.2北美城市照明规划特点

北美城市照明规划重点在于能源与安全,几乎不涉及美学方面的考虑。似乎可以对应规划发展史上的功能主义阶段。照明规划主要关注的对象是道路、停车场和公园,并分类提出照明要求。规划极为重视可实施性,并有完善的审查制度支撑。

1.3欧洲城市照明规划特点

欧洲城市照明规划具有以下特点:规划的重点在于“物”,力图提升城市视觉形象。对要素的选择与排序,对秩序和形式美的追求是核心内容。其理论重点为形式美学。可以与规划发展史上的形式主义阶段对应。例如罗马,照明规划由规划师与照明设计师紧密合作完成,注重人的使用功能和感性的心理需求。

1.4亚洲城市照明规划特点

以首尔为代表的亚洲照明规划具有以下特点:规划考虑了与人互动的关系,将人对物的感知作为照明对象选择排序的考虑因素。较多地考虑了实施保障层面的问题。与城市建设的契合、与城市管理体制的结合、资金的募集、政府的鼓励措施都有较为详尽的条文。仔细挑选能展现城市特色的区域给与照明,对这些区域给出控制性规划内容。

1.5 启发与思考

综上世界各国的照明特点,对我国照明规划具有特殊的参考意义。在经历了功能主导的亮化过程后,转入人本理念为核心的人文时代。规划语言与结构清晰,逻辑性极强。通过对规划对象的全覆盖,有利于政府管理。便捷的照明分类方法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易于操作,便于管理,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国内照明存在的问题

较之国外较长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照明规划仅在最近10年才逐渐提升到景观照明的层面,因此在亮化美化的过程还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2.1规划、管理的力度不足

整体规划滞后,没有规划或不按规划进行夜景照明设施建设,出现无秩序无控制地让城市亮起来的现象。大多数城市的夜景缺乏统一规划,或规划深度、控制力不足。除一些重点景点、景区外,多数建筑物、街区、景点的照明是政府号召,业主自决,导致自发行事,各不相关。好的单体作品并未形成好的群体效果。商业形象上的竞争导致景观照明的亮度、彩色等的攀比,“亮度攀比”,现象严重,对城市夜景规划带来了诸如眩光、光污染等不利的影响。

2.2照明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我国尚无夜景照明的国家标准,这使得夜景的规划、管理、设计无据可依,导致对景观质量、环境影响等的效果无法控制。现有的一些技术规范,也大都仅对照明技术进行限定,缺少对景观、环境的指导与限定。

2.3盲目抄袭模仿,缺少文化品位

城市灯光夜景是城市品位的展示,也是城市魅力的体现,而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定位、社会功能和城市风貌等特点。有些城市在夜景照明过程中,不顾城市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以及自身财力情况,盲目学习其它城市灯光建设的特点,简单模仿导致相互雷同,“千城一面”的失败格局。

2.4急功近利,忽视照明安全

重视节日或重大政治活动时的夜景照明,无可厚非,但城市夜景照明绝不是仅仅为几个节日建设的,节日灯火辉煌,过后暗淡无光,不是城市夜景照明的目的,与“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相违背。

有些夜景照明晚上是效果很美,但白天一看既不美观又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并且有安全的隐患。甚至对天文观测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小结

在建设部、发改委以及照明行业机构的推动下,我国目前对城市照明规划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迄今为止,我国对城市照明规划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城市照明规划主旨、内容、深度、格式参差不齐。规划成了照明手册,将照明对象做泛泛分类,然后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照明导则,毫无规划设计可言。规划设计成了概念设计,效果图很多,有针对的设计很少,可实施性差。

3、我国城市照明规划方法初探

3.1 理性认知,准确定位

照明环境是由受光物、人和光源三部分构成。城市照明环境的营造必须根据其构成要素的特性进行科学规划。一是物态特征的认知:要明确城市功能定位与特色、城市空间形态与构成要素、建筑表面材质与色彩等。二是视觉特点的运用:要按照视觉原理设计视点、视距、视角、视线轨迹、视觉中心等。三是光学特性的表现:要根据环境氛围的要求,选择光源、光色、照度、投光方式、灯具等。

3.2 依托总规,统筹安排

总体规划是对城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深入解析和安置的过程,照明规划应在仔细研读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照明构成的框架和重点,重要区域、道路和景观节点的照明技术要求和艺术构想,拟定城市照明建设和改造的分期计划。制定城市照明的总体规划,克服自发、盲目、无序的状态,以城市照明总体规划指导城市照明建设。

结合城市的景观构架,以及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对城市照明规划做出合理有序的安排。在照明规划中应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凸显城市的特点,并形成特色。避免各自为“亮”的无序规划及建设。

3.3 合理选择,科学设计

在照明规划中,对照明对象的选择要科学合理。经过选择和规划的城市照明景观应是层次分明、亮暗合理、张弛有度的夜色景观。他不仅满足功能的照度需求,而且还应进一步满足人的精神追求。

在选择的过程中,对于城市风貌现状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日景是夜景的基础、载体,借助景观照明可以对日景进行重构,但绝不应歪曲、破坏日景。科学设计人工光,合理利用天然光。通过科学设计,发挥人工照明的优势创造夜景。

3.4雕琢光影,调和色彩

针对不同的建筑形体,利用光与影、明与暗的相互依存、彼此衬托的关系,来重新雕琢空间效果。将光的强弱、明暗层次、光影分布、光色氛围全面立体的展示在夜色中。

不同光色,对氛围的营造具有不同的效果,有明显的心理诱导作用。对光的色彩的运用,要针对建筑的功能以及照明总体规划的考虑,合理应用,避免产生过于斑斓的低俗效果。彩光对被照物有染色效果,会使人和物的真实色彩发生重大变异,不宜大面积采用。与交通信号颜色混淆以及频繁闪跳的彩光应当禁用。

3.5 制定分区,拟定分期

制定照明分区策略。综合考虑城市区城的功能属性、环境特征和景观资源,分层次、分对象确定照明要求。

拟定分期建设计划。建立照明效果的评价方法。同时考虑经济条件与可实施性,进行有序建设,有效管理与维护。

3.6节约能源,绿色低碳

在照明规划设计阶段要注意选择节能产品,因地制宜的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城市照明的能源消耗,为构建绿色低碳城市贡献力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灯光夜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须和城市特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营造出优美和谐的照明环境,为城市夜景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荣浩磊,城市照明专项规划方法探索 [J],城市环境设计,2008,03,P110-112

【2】马剑,王立雄,城市夜景发展中的探讨与反思[J],城市规划,1999 06,P44-46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景观方法

城市建筑是城市景观的组成单元,是城市风貌的艺术写照,不仅记录着城市的地域特色、经济文化、民风民俗,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明的积淀和传承,是城市性格、思想和技术水平的历史表达。既是城市居民学习、办公、居家的场所,也是现代城市旅游、休闲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建筑形式与风格。

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范围包括城市规划、社区规划、道路规划、建筑物和构筑物、室外环境设计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定位常常被弄错。

以国内房地产开发建设为例,通常的程序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道路、市政设施施工--景观规划设计,其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后,再用景观规划设计(通常被理解为绿化和美化)来弥补。事实上,景观规划设计应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始终。从场地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到建筑设计等等都要体现景观规划设计思想,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益[1,2]。要把城市作为景观规划的对象,具体到以人类的视角来把握建筑,整合周边的环境,塑造整体意象。在城市中景观是舞台,而建筑就是舞台中的主角。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容。建筑要与景观相和谐,但不是绝对地服从;景观需要建筑的画龙点睛,但不是一味地放纵。建筑与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参照、相互协调,以实现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与景观、环境的共生和融合。

1 城市建筑设计的景观思想

当代城市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目前的设计程序中景观设计往往滞后,环境和景观被作为城市设计或者建筑设计的附属品。导致城市中景观形态的支离破碎。场地的景现环境,应当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这样,设计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1 整体设计思想

广义上来说,整体设计,就是把城市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一个局部和另一个局部是相互依存而发挥作用的;狭义上来说,建筑整体设计思想,就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协同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成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选址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能因为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城市景观相冲突,应该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芬兰裔建筑师伊利尔・沙里曾经对此作过深刻描述。“如果把建筑史上最漂亮和最著名的建筑物重新修建起来,放在同一条街道上,如果只是靠漂亮的建筑就能组成美丽的街景,那么这条街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街道。可是实际上却绝不是这样,因为这条街道将成为许多互不相关的房屋所组成的太杂烩。”就像在北京修建的中国国家大剧院,虽然她独立起来看,是完美的也是功能卓著的,但是和周围的环境是那样的格格不入,到今天还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

1.2 建筑完善景观环境的积极策略

建筑存在于环境之中,相对成为环境中的主角.它决定了环境的表情、控制着景观中的重音。目前,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增添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和扩建。前者占了绝大多数,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而滞后的景观设计往往成为分崩离析的碎片,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

当代建筑师有责任在进行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摒弃个人的、极端的单体形态的创作模式,分析基地环境、周边环境、地域环境等因索,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无论是新锐建筑师的实验建筑,还是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在欧洲传统城镇,还是在亚洲现代都市,我们均能发现这种倾向―城市建筑景观化。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都是将景观作为建筑设计的要素--或是材料或是形态、或环境效应等,将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并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如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山之作--苏州博物新馆,他在作了全方位调查并广泛征求当地人们的意见后,用中国建筑的元素完成了这一空前成功的杰出作品,既承载苏州2500年厚重文化又具有现代感。建筑本身与周围景观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了震撼心灵的完美效果。

2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建筑思想

现代城市景观是一个系统,是由非物质性要素(文化要素、气候特点和经济条件等)和物质性要素(构成景观的实体),经过特定关联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1 以科学的理性控制景观生成过程

景观生成过程是对景观设计的科学性进行论证与实施的过程,是景观理性途径的应用,如 “千层饼”模式、公众参与途径、生态学途径等。科学的景观生成过程应该是对其功能、经济、生态、效应、技术等因素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及推理;对景观场地内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生物、地下埋藏物等进行“千层饼”模式的垂直分析;对区域内的“斑块--廊道--基质”进行水平式的分析;对场地适应性区域功能进行定位。以上论证得出的结论,作为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依据,给景观设计决策提供参考。

2.2 运用建筑理念挖掘景观设计深度

我国景观设计的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科发展不够系统和完善;理念还停留在表层美化的层面,设计水准良莠不齐;盲目抄袭现象严重。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或许可以成为现阶段可取的方式,它使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

2.3 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

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与传统植物造景不同,现代的城市景观更重视用技术来实现科学艺术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伦敦西部帕丁顿地区的巷曲步行桥,在技术的支撑下成为可动的景观,桥时而是收起的圆,时而是打开的弧,时而是放下的直线跨越水面,让人们领略了技术的魅力。

3 结束语

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等等。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城市中的夹缝地带,无法实现模式化的城市造景;或在不具备植物条件,或无法实现硬地,但又存在功能性的要求的空间中,可以借鉴建筑思维中的分析研究的,选择最经济适用的方法,来解决景观设计中的限制性问题与复杂棘手的难题。最终实现城市建筑与环境景观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West8”; 空间尺度; 立面色彩

Abstract:In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scale and the housing facade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Free Housing Group of Borneo Island in Amsterdam, which is designed by "West 8"Architect.It seeks that how to create diverse and harmonious residential areas under the real circumstance of high density.

Key words:West 8; spatial scale; colour of facades

中图分类号:TU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5-0080-04

1背景与花絮

Borneo-Sporenburg岛的滨水居住区,作为阿姆斯特丹东部港区第3次城市扩建的一部分,是荷兰当代城市设计的一个典型案例(图1、2)。该项目的规划目标是以低层高密度住宅的方式,实现一个每公顷容纳100户的高密度城市居住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Borneo岛南岸的自由住宅群的开发与设计,该住宅群的总体设计由来自鹿特丹的“West8”事务所负责。他们从传统中寻找灵感,以阿姆斯特丹老城运河边的Row House为原型,着重关注住宅与水体的关系,致力于在高密度的都市环境中,重新诠释“阿姆斯特丹立面”,创造了丰富的现代居住新模式(图3、4)。

Borneo岛南岸的自由住宅群通过抽签的方式被卖给业主,这些业主从“West8”给出的建筑师清单中自由选择建筑师,由建筑师根据“West8”事先制定的城市设计导则进行具体的单体设计,力求每一座住宅独一无二①。这其中包括了MVRDV、OMA、Kloosterbore、Velsen以及Hertzberger等众多著名建筑师。这些狭长的临水住宅用地在导演“West8”的精心策划下,在运河边联立形成了双层通高的连续界面,共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从1995年开始设计到1999年最终被实现,这种宣扬个性的开发模式成为当代荷兰城市开发策略的原型之一。此后几乎在荷兰每一个新的住区规划中,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自由区块”这一开发新模式。

2绝妙的舞台布景

在Borneo-Sporenburg岛总体设计中,“West8”规定住宅为三层,平均5m面宽,15m以上进深②,通过类似兵营的联排方式形成大面积的“地毯式”住宅群。“West8”没有采用通常具有前后开放式花园的联排式住宅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安藤忠雄“住吉长屋”的庭院式住宅模式③,并且与水面取得良好的联系。这样的平面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小面宽、大进深住宅采光和通风的需要,并能最大限度地为住户提供个性化的私密空间(图5)。正是这种特殊的内院式住宅原型和四面临水的环境,保证“West8”能够创造一个与这场盛大的视觉盛宴相匹配的巨型舞台。

在这个巨型舞台的一侧是阿姆斯特丹壮阔的运河,另一侧是一条尺度最小化的街道。这条街道仅12m宽,由两条3m宽的人行道、一条3m宽的单行车道和3m宽的停车空间(为对面的住宅群服务)组成,并被两侧的连续界面所限定(图6)。在近320m的线性空间中,仅在中部被步行桥打断了一次,形成了一个小尺度的、具有阿姆斯特丹老城街道特征的线型空间。在这条被最小化的街道中行走,人们会有一种在中世纪城市中漫步的愉快体验。

为了突出演出主题,“West8”为这场盛大的视觉盛宴精心打造了以低纯度的红色为基调、整体有序的舞台布景(图7):自由住宅群两侧建筑立面的主要材料一律采用低纯度深红色面砖,室外公共区域的铺地统一为低纯度的红色荷兰砖和大块灰色的混凝土侧石。

3盛大的视觉盛宴

自由住宅群由60个面宽为4.5m~7m,高度为9m~11m,进深约为16m的住宅单元紧密拼接而成。在长度与宽度的巨大差异之下,空间的三维特征被消解为近似于一维的线性特征。我们知道人的最佳水平视域为60°,因此,在这样一个紧凑连续的特殊空间中,人在人行道上观察建筑立面的最佳水平视域仅为10m,还不到两个单元的面宽。于是,人对于自由住宅群外立面的感知就以一种片断化的方式水平叠加而成。不难想象,面对这种超长的线性空间,导演如果采用常规的策略:先设计标准单元立面,再大量简单复制,无异于炮制一场内容乏味、情节拖沓的广播操表演。事实上,Borneo-Sporenburg岛上除自由住宅群以外的“地毯式”住宅群,虽然也是由OMA、Miralles等诸多大师操刀,但受限于开发方式,不得不采用传统的单元复制模式,其结果在总体上还是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图8)。这也从侧面证明,最初“West8”在总体设计时,全盘使用这种多样化策略的有效性。

片断化的线性空间特征,使得“拼贴”成为最有效的演出手段。60个地块单元,产生了59个完全不同的单元(其中有一户占用了两个单元地块),也就是说每个单元都是唯一的,在空间中以独立的姿态呈现,且同一单元的前后立面完全不同的也不在少数(图9)。在临街一侧,这些独立单元的立面之间没有采用通常设计立面时所谓的“控制线”进行调节,也不刻意寻求相互之间的协调有序(图10、11)。对于立面材料的选择更是五花八门(见表1),根据统计自由住宅群的立面总共使用了33大类色彩不同的建筑材料,而这些材料在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上依然有巨大的差异。

由于运河两岸的建筑间距约为33m,因此人在对岸观察自由住宅群时的最佳视域范围也相应增大。对此,“West8”对“拼贴”手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应对不同的空间尺度。“片断”的概念从尺度上被扩大为“组群”,几个相邻的单元之间取得了一定的联系,强化了起居空间双层通高的特征,并以此作为联系单元的媒介,从而保证了最终的“片断”对场地、尺度的尊重(图12、13)。也正是基于对尺度的敏感,使得“West8”放弃了传统建筑美学中对统一整体的追求,转而选择“拼贴”这种极具弹性的表现策略,从而在较短的建设周期内实现了其追求多样、个性的居住环境的理想。

通过色彩研究发现,自由住宅群外立面的材料也是有选择性的(表2),超过一半的单元立面采用的与背景色接近的各种面砖作为主要材料,而其中与背景色为同一色相的中明度红色面砖更是所有主要材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占总数的21.31%。在辅助材料和点缀材料中,除了无色相的清水玻璃外,使用频率最高的几种材料不是在色相上,就是在明度上与背景色接近(表3、4)。通过对立面色彩具有倾向性的引导,中明度低彩度的红色成为自由住宅群外部空间的主导色彩,不但实现了主体与背景的和谐统一,而且加强了外部空间紧凑连续的空间特征。

4结语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范文第5篇

色彩被称为城市的“第一视觉”,也是构成城市文化个性的基本条件。城市的色彩关系一个城市的形象,特色和品位。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看看城市的色彩,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这句话的深层内涵是:因为每一种色彩都可以代表一个丰富的含意,而城市的色彩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魅力,一个民族的审美智慧、艺术和技术水平。

城市色彩•概念

20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率先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概念,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色彩。因而,城市色彩选撷的原则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

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城市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的土地、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所生成的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物、硬化的广场路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等,都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是人工色。因此,城市色彩是一种系统存在。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是以城市的建筑、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等重要组成部分为载体,根据城市的发展理念、历史人文以及自然环境的视觉需求,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科学、合理的色彩规划与设计,确定主色系统或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永久固有基准色,再确定包括城市广告和公交车辆等的流动色。对城市进行色彩规划,就是要确定城市色彩的基调、主旋律,约定一种主色调,通过色彩规划重置,改善城市面貌,塑造城市的个性魅力。

城市色彩•意义

国家工程设计师、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张家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中比较注重建筑形体,对色彩的要求没有标准。由于缺乏相关的控制,许多建筑物都存在着色彩乱用的现象。钢筋水泥、瓷砖火柴盒式的建筑屡见不鲜。如今,在城市的街道上色彩已不再是一种城市景观,而形成了新的视觉污染。城市的个性在衰退,市民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开始减弱,这些对于城市的形象建设、城市的管理、城市的凝聚力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系统化、秩序化、高效率是必由之路,城市的色彩设计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而且还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市色彩规划能够美化城市景观。城市色彩被称为人类环境的第二大自然,精心设计的城市色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情绪、渲染环境气氛,为城市景观增添魅力。改变某些可以改变的城市色彩,规范新建筑的色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修补因城市规划失控而破坏的城市风貌,营造宜居的城市景观环境。

城市色彩规划能够凸显城市特色。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色彩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地方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等,城市色彩就是城市的个性名片。加强对城市色彩的规划与管理,可以创造易于识别的、个性化的城市形象。

城市色彩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的系统化管理。在视觉两大构成因素“形”与“色”中,人类对色彩的敏感力为78%,对形状的敏感力约为22%,城市色彩在城市整体构成中占有重要比重。由于城市功能的细化,城市管理也日益复杂化,为提高管理效率,使用色彩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手段。

城市色彩•实施

记者采访中发现,专家们有一个共同认识:一般来说,对城市进行色彩定位,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给城市进行颜色定位,恰恰就是在给其城市规划带来新的科学的思路。准确把握城市色彩影响因素。城市主色调不只是视觉感,它与城市文化、历史、习俗等密切相关。城市色彩具有地域性、民俗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在确定城市主辅色调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脉、功能空间氛围以及人工环境现状等诸多因素,并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城市色彩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过往和未来,在城市建设趋同的今天,城市色彩能够成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有名片。

立法推进城市色彩建设。早在1981年日本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法案,规定色彩专项设计作为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得到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的批准,整个规划和设计才能生效。2000年,北京了《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通过条例形式规范建筑物色彩。石家庄在出台的《城市主色调规划方案》中,对主色调控制标准及实施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建筑层数6层以上;建筑用地在2000平方米以上,高度在10米以上;70户以上的集合住宅进行建筑色彩的严格控制。”新建及改扩建项目均包含于控制范围内。此类工程项目业主需向市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提供建筑透视图和建筑立面的色彩方案图,获得批准方可实施,建设完工后,要向规划部门提供建筑的色彩照片,进行备案。在城市色彩实施过程中,通过控制和引导城市建筑色彩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推进城市色彩建设进程。

城市色彩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总体规划层次,从总体层面上确定城市基调色。首先,确定主辅色。稳定、整体的城市色彩环境对主辅色等有一定的比例要求,主色调在城市色彩中占有75%的比例才能起到主导色的作用,辅色调可占20%,点缀色只占5%。在确定城市主色调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与主色相搭配的辅色及点缀色。二是详细规划层次,在相当独立的功能区域范围内,对城市色彩进行具体的分区控制引导。首先,制定区位色彩指引导则。色彩在大旋律大基调中,有各自的取向自由度,不同街区、不同的城市区位,可以制定出相对于各自特点区位的色彩指引导则。

比如中学的颜色体现清新、安静、严肃,大学的色彩冷静、沉稳、平和;行政办公类建筑外部色彩以体现敦实、庄重、严谨的低彩度的灰色或对比高的中性色调;金融商务类建筑风格严谨,体现理智、冷静、高效率的形象,选用稳重大气的中性灰色调;工业类建筑体现现代化的高科技色彩景观,以简洁、明快的浅色低明度为主;交通枢纽类建筑选用明显标志性的高明度纯调,以展示城市的风格、文化气质,在行人视线集中的地方增加适当的色彩变化建筑。其次,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色彩控制引导。着重对城市大面积公共空间的固定环境色彩(如铺地、公共设施等)进行控制引导。公共设施包括在公共露天场所为大众提供免费服务的各种设施,如座椅、电话亭、垃圾箱、雕塑小品等。街道分为交通与生活街道两类,它们有不同的场所特征,在道路铺装色彩上会有所不同。

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学术委员、高级建筑师布正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清除城市色彩的视觉污染的措施:面对城市色彩问题,我们不仅要从现代环境艺术理论方面去提高,而且,更应当强化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的务实精神。首先,从视觉心理卫生的高度,下决心去抵制甚至最终禁止那些色泽恶劣的屋顶琉璃瓦、室内外瓷砖、幕墙玻璃、广场铺装等材料的使用和生产。其二,大张旗鼓地整顿杂乱无章的大小广告、字标和大型电子幕墙,还城市建筑原形、原色以清白。再者,不能让烟灰、沙尘夺去城市的色彩。

以上三条,都可以通过各个城市自己立法实施监控。如果在重点市区、重点街道和重点建筑的日常管理中照章贯彻,那么不少城市的色彩面貌就自然会从怪艳、拼杂的阴影中显露出来,我们就会更有信心系统而深入地从民族传统、地域文化、城市文脉、场所意义以及个性表现

等不同层次和层面上去探索未来城市的色彩创造了。

城市色彩•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了使城市差异化发展,有更加鲜明的独特个性,许多城市开始探讨城市色彩规划。

北京的城市主色调是以灰色为主的复合色。灰墙、灰瓦和绿树构成了北京城市色彩的基调,透出古都浑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也衬托出紫禁城金碧辉煌的气派。北京于2002年为城市建筑定下了“外立面主要采用以灰色调为主的复合色”的调子。这实际上是一种延续。在北京800多年建都史中,已经形成了和地域及气候特点适宜的灰色调。走进北京你会感觉到建筑物、城市基础设施因为灰的基础色而显得高贵、稳重、大气、素雅、和谐,既映衬着皇城根儿的独有气质,又体现着政治文化中心的恢弘气势。

广州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2007年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色彩规划研究》(草案)。专家对广州的城市色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通过多轮的比较、论证、筛选后最终将黄灰色定为广州城市色彩的主色调。随后在建设亚运村时充分体现了“广州颜色”。由于广州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山水、文化内涵以及人工环境现状,决定了广州城市色彩的复合与多元,也决定了广州主色调不适宜高纯度、低明度的色彩。黄灰色具有悦目宜人、令人放松愉悦的色彩性格,谦逊、平和、不夸张;更重要的是,黄灰色作为主要建筑色彩,既适合老城区的低层建筑,也适宜新城区的高层建筑。西安市于2009年把城市建筑主色调定为土黄色、灰色、赭石色。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周秦汉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是人类早期文明中使用矿、植物颜料装饰美化自己的经典;周代时就已出现砖、瓦,并规定在建筑上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秦兵俑身上的彩绘则表现张扬了秦人气吞河山、横扫六合的英雄气概;唐代的大小雁塔、明清的碑林、大清真寺、钟鼓楼等,建筑色彩绚丽灿烂,几千年来,延绵不绝,形成西安独特的建筑色彩传统。西安城市色彩中最变幻无穷的是中间色彩,即灰色系列,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中庸思想。而西安市地处中华黄河文明的中心,皇天厚土,养育了西安人尊崇黄色的习惯,至今仍有继承和借鉴的意义。

苏州的城市主色调是黑、白、灰。自古以来,无论是普通民宅还是富家园林,苏州的城市一直保持着“黑、白、灰”的色调,即黛黑瓦、白粉墙、青石桥以及碧水、绿树的色彩风格。为了活跃色彩,一些建筑、园林还习惯采用暗淡的绛红色等来装饰门窗、廊柱、楼梯等,为素雅淡朴、小巧玲珑的环境增添了一种浓郁而喜庆的色彩情趣与韵味。整座姑苏城看上去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充满着诗情画意。

青岛的城市主色调是红色和黄色。

青岛素以“红瓦、黄墙、绿树、碧海、白云、蓝天”闻名国内外。在老青岛的色彩格局中,除“红瓦黄墙”是人工色外,其余城市色彩构成因素都是借助当地特定的自然色彩特性,如海水的碧绿、天空的蔚蓝、树木的翠绿、沙滩的米黄等来展现城市色彩魅力的。目前青岛新建的一些小区,也是继续沿用了“红瓦黄墙”的传统风格,并充分利用自然色彩条件进行城市色彩建设。

哈尔滨的城市主色调是米黄、黄白。哈尔滨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城市的历史建筑色彩尤以米黄色和黄白相间的暖色调为多。该城市色彩规划传承了历史文脉,城市总体色调以暖色系为主基调,米黄和黄白为城市建筑代表色(严格控制在历史保护街区、城区和历史商贸区当中),在此基础上,调整色彩、明度、饱和度,让哈尔滨形成色彩丰富、统一和谐的城市建筑色调。

大连市在10多年里,有步骤地开展了彩色房屋工程,彩色路面工程,彩色屋面工程,彩色照明工程,彩色公交车和彩色树工程等,如标志性建筑以白兰结晶的色彩为标志色,其余建筑色彩为丰富稳定的砂石色的主色调,流行色点缀其中,使大连犹如嵌在环渤海岸边的璀璨明珠,散发着海岸城市特有的风采。“海浪、沙滩、彩色树”为城市色彩主题的今日大连让世界瞩目。

石家庄(上图)的城市主色调主打微红和米黄。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中,石家庄注重城市色彩规划,于2009年5月推出城市主色调,即米黄、微红为主色调,浅咖啡灰、砖红为拓展色。从城市自然环境来看,石家庄夏季干热、冬天寒冷,属于典型北方城市气候特征,而米黄、微红等浅暖色既可以避免夏季过于热烈的色彩所带来的燥热感,也可以缓解冬日的寒冷感。同时属于红黄等暖色系的米黄与微红色彩可以同天空,以及城市中绿色的自然植被形成良好的补色对比构成关系,从而使建筑形象更为鲜明、突出。而对于建筑之间的协调控制,主色调色彩以及拓展色彩之间均具有良好的调和关系。红黄两色彰显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利于塑造具有活力的城市形象。

秦皇岛市2011年12月出台了《秦皇岛城市色彩规划》总谱,3个城市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定位――暖白色、绿色、青灰色。

秦皇岛市依托“背山面海、丘陵起伏”的自然地貌特征,突出“山、海、关、城、港”为一体的滨海城市特色,彰显“长城雄关、现代港城、浪漫海岛”的城市品质。把城市色彩分区规划,海港区从“明朗、通透的现代化滨海港口城市景观特色”出发,确定海港区主导色为低纯度、高明度的暖白色系,选择与白色相近的低纯度、高明度的浅灰色、赭石色作为辅助色,与主导色一起形成城市色彩基调。

北戴河是由大海、山体和城区绿化构成城区色彩的主体,因此,城区色彩为自然的绿色,建筑等人工设施的颜色在此基础上与之协调,红瓦坡屋顶暖黄墙身已经形成了北戴河一大特色,因此,红色、暖黄色系定为北戴河区辅助色调,其他颜色均可以成为北戴河城区的点缀色,形成“碧海、金沙、绿树、红瓦”的色彩特色。

山海关的城区色彩为长城和传统民居的青灰色,门窗是山海关区的第二主体,因此,辅助色为原木和深红色,其他颜色均可成为点缀色。“苍山、碧海、青砖灰瓦”将是山海关区的色彩特色。

红橙为长沙色;

高级灰为杭州色;

黄、灰色调为武汉色;

红、灰、墨绿为天津色;

乳白、浅黄是深圳色;

乳白、米黄是昆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