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和很多新办学校一样,棕北也曾纠结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选择之中。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棕北最终坚定了走素质教育之路,在“创一流名校、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目标引领下致力于培养“有健康体魄、丰满人格、国际化视野、扎实学习能力和素质全面的棕北学子”,并逐步提炼出“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德育首位,做人第一,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想追求。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最大的挑战就是考试怎么办?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低负高效”的教育教学发展策略,通过“限制教学时间和课外作业量”为学生节余出宝贵的自主学习、综合发展的时间,通过“一育三课”(德育增效、课程优化、课堂提质、课题驱动)来培养受高一级学校喜欢并能适应全球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世界公民。
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基石是课程建设。我校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按照“德育课程化、课程校本化、校本特色化”的思路,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一、德育课程化
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棕北的德育内容如何设计?德育形式如何创新?怎样才能让棕北德育更有实效、更有特色、更有魅力?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
棕北德育要为学生成功幸福的人生奠基,我们尝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于是“德育课程化”思路逐步明晰。因为没有德育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撑,再好的德育理想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我们将离散的、随机的德育以课程统领,以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关系为纲,从七个维度(自我观、亲情友情观、环境观、集体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确定德育课程目标体系,以“学会各种道德关系处理”系统构建德育课程内容体系。
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研究拟定了各年级具体的德育内容,分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七年级侧重
“适应教育”(起跑――成功在脚下),八年级侧重“发展教育”(跨越――信念在心中),九年级侧重“理想教育”(冲刺――胜利在前方)。
我们尝试以“学年度”为周期,按月设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逐步构建德育课程的实施体系。如:2月强化规范巩固标准月、3月文明礼仪评优选先月、4月聚焦课堂高效学习月、5月拓展素质艺术活动月……
二、课程校本化
现行的初中课程分为三级,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们将《中学德育大纲》中的内容要点(项三十条)分解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在“思想品德课和班队课管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三方面探索校本化管理策略。
我们将初中13门国家课程按照“德育功能”分为直接进行教育的思想品德课和班队课、德育渗透的学科课程、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主要是“分解德育纲要,找准德育要点”,教师主要是挖掘提炼隐形的教育点并让显性的教育点更加亮丽。
学校采取“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方式对四川省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鼓励任课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补充、修改、拓展,甚至新编。
比如,在七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第四单元手工制作中,教材中安排了《陶器制作》教学活动,由于学校没有整套制陶设施,老师就整合社会资源,带学生去中国皮影戏博物馆拜师学艺,开发了《皮影戏设计与制作》这样一门校本课程,师生自己创作剧本,学习制作皮影,并配乐、配音、配灯光,表演了多场皮影剧。其中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皮影戏《童谣》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亮相于世界各国来宾眼前。
三、校本特色化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校将常规性德育活动按课程的规范要求开展,纳入课程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棕北的校本德育课程特色。
每天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每周的社团活动课,每月的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经常性的国际交流活动和每学期的劳动服务班等都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学校常规性德育活动。我校按照“校本特色化”的原则,重点打造了“五类校本德育特色课程”。
(一)在行为礼仪课程中养成
我校以行为习惯和礼仪教育为主线,针对“行为习惯”和“国际礼仪”开发了《学生成长指南》和《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读本。学校通过开展“学雅规、立雅标,练雅行、正雅态,扬雅风、颂雅德”的雅言雅行系列教育活动实现养成教育“规范化”。
结合国际交流的需要,学校反复训练学生上下楼道“靠右行”和遇见成年人主动热情大声用普通话“问好”的礼仪习惯,并以《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作为读本,在班队课中强化对国际礼仪和国际规则的学习从而使习惯内化为素养。如2012级4班学生李黛在接待德国同伴后这样写道:一周的共同生活,发现了德国朋友生活中的很多好习惯,也明白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值得学习终生。(德国人的好习惯:公众场合不大声说话,喜欢轻言细语;未满16岁不喝酒,无论多大的度数和有没有人监督,不受诱惑;饭在嘴里不说话;早睡早起,不用人叫,非常守时;走路步伐很轻;在别人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早上洗浴,保持清新的状态;随时说谢谢,很好,哪怕不愿意也是用委婉的语气;就餐的时候,大人不动他们就等待,哪怕很饿了;不给别人制造麻烦……)
(二)在社团活动课程中拓展
“学生社团是精彩的德育大课堂,蕴藏着巨大的德育功能”。棕北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组建了40多个学生社团,由德育处对社团的建立、注册、活动开展实施课程管理。学校还整合家长资源,聘请了100多名家长导师,成立了学生社团家长导师团。
学校将社团活动排入课表(每周五下午2节课)固定下来,采取素质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对学生在社团活动课程中的表现实行学分制管理。
(三)在主题活动课程中感悟
学校按月设计主题德育活动,先确定一个月的升旗仪式主题,分四周进行系统安排。比如在“我爱我班”主题德育活动月中,学校将国旗护卫队和升旗仪式任务承包给四个班级。学校派专人协助班主任在固定的时间训练国旗护卫队,班主任负责落实升旗仪式的相关任务:主持人、音乐指挥、护旗方队、我爱我班文化建设展示和国旗下讲话等。在执行完升旗仪式任务后,学生要写出感悟,德育处要将相关文字、图片整理,汇编成升旗仪式校本课程读本,供其它班级学生传阅和借鉴。
学校有艺术、体育、科技活动月。比如每年11月是体育活动月,学校首先对大课间进行课程设计,主题确定为“强身健体大舞台,自主自信展风采”,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融入“国际礼仪培养和团体操训练”内容,在每年11月检验和展示课程效果。近三年校运会主题是:2011年――棕北舞台,我最精彩;2012年――以民族的魂,牵世界的手;2013年――牵手未来,让爱传递。
(四)在国际理解课程中浸润
我校作为成都市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创生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追求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精神文化,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浸润。
棕北在全省初中学校率先开发出《国际理解教育文化礼仪读本》,并以该《读本》为教材,聘请专任教师和家长导师,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列入课表,每周在全校各班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并将该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还以开放性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开展“国际化素养培训提升、汉语国际推广、模拟联合国、中英校际连线、社区点亮生活、梦想与团队、AFS志愿者交流”等专项活动,让师生在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在国际课程共建分享中提升素养、走向世界。
(五)在劳动服务课程中成长
为破解“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缺失和城区学校缺乏劳动教育基地”的难题,学校将一个学期的劳动技术课集中到一个星期,推行周劳动服务班制度,各班轮流承担劳动及服务两大任务。承担劳动服务的班级,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一、二节课和下午第一、第四节课对校园公区进行清扫和保洁,学生还要负责所在岗位的纪律、秩序、安全管理及礼仪接待服务,学生还要将劳动服务延伸到家务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中。
学校将劳动服务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开发,具体做法是:按照“总分结合,分层实施”的思路设计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拓展,校内+校外”两类,在课程实施中注重“过程指导和整体推进”,在课程评价上“立足发展,激励导向”。
劳动服务班,确实用去了一些课时,但是,它的价值却不是同等时间的课堂教学所能比拟的。学生在劳动中改变态度、习得技能,在劳动中养成和做人,在劳动中学会管理与服务,在劳动中融入集体、展示风采,在劳动中懂得尊重和感恩……
2003年,《劳动・服务・养成・做人》德育创新案例荣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程――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评活动”一等奖。2008年,被四川省政府文明办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案例二等奖。2009年,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厅选中在阆中全省大会上交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新举措。2010年,我校在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培训会议上专题介绍劳动服务课程实施经验。2012年教育导报以《把劳动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发――记棕北中学特色德育课程》为题报道了我校劳动服务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
关键词 :宁波;大学生;文明素质;路径
追求和崇尚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文明素养不仅是个人高尚品格的体现,它促进了社会的协调和稳定。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应当成为全社会创建精神文明的传播源、辐射源。2010年,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文明素质教育正是实现这个战略主题的重要一环。因此,新时期仍要以加强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既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和先进模范人物示范作用,又要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教育、引导和带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终实现精神上共同富有”。其中“精神富有”的内涵就是要求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宁波,当前和今后时期,文明素质始终会是城市综合竞争力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宁波高校承担着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责任,应当成为全宁波创建精神文明的传播源和辐射源。宁波市大学生文明素质不仅是宁波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宁波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大学生文明素质存在的问题
2013年8月—2014年2月,课题组遴选了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天一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六所高校,遴选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有效问卷调查并对100名老师、市民采访调研。通过调研,宁波市大学生文明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1.自身文明素质意识较高,但对不文明行为的容忍度较大
根据调研发现,94%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宁波市大学生文明素质整体较好,但个别人素质较低。87.8%的大学生认为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97.5%的大学生上网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从不发不文明的图片或帖子。75%的大学生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会主动让座。82.5%的大学生遇到小偷行窃的违法行为会主动去制止或报警。81.5%的大学生会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宁波市大学生在基本行为和礼仪上都能保持高度的文明意识。
但是,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对自己和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比较宽容。例如,调查发现41.5%的大学生对身边同学旷课、迟到、早退现象都持无所谓的态度。虽然有52.9%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体现,应该严惩,但仍有42.5%的大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在考试中作弊,觉得无所谓。76.5%的大学生认为在公共场所排队时别人不排我也不排。81.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寝室卫生状况一般或比较差,但平时很少打理。这些数据反应了大学生内心对文明素质的认识普遍较高,但在行为上比较“放松”。
2.文明素质内涵偏低
文明素质不仅表现在言谈举止等方面,还反应在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审美趣味、欣赏能力等方面。在调查中发现,宁波市大学生文明素质内涵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传统文化热情不高,对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经典了解不多,大学生们对社会上明星的追逐明显胜过对学术、经典的热爱,这点从宁波各高校举办讲座中学生参与的冷热程度上可见一斑。调查发现,同时举办不同类型的讲座,84.1%的大学生会选择当前知名度较高的明星,话题人物,一些具有深厚学识的学者的专业讲座则受到冷落。二是审美情趣不够,美学意味不高。据调查,62.1%的宁波市大学生平时所读书目大都是“成功之道”,考证之类的“功利性”比较强的书籍,对于一些具有浓厚美学意味的音乐剧、宁波地方戏剧、高雅文学作品并不感兴趣。
3.其它不文明现象的表现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仅有12.9%的学生从不逃课,而逃课的理由中有46.2%的大学生选择“睡觉”。一些教师反应,有少数大学生不仅不懂得正式场合的礼仪知识,而且连一般场合的接人待物的礼貌也没有,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老师的意识都没有。
二、大学生文明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针对“你认为当今大学生文明素质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问题(多项选择)进行调查时发现,91.2%的大学生选择“社会风气”选项,90.2%的大学生选择“家庭和教育原因”选项,65.2%的大学生选择“生活和个人习惯”。
1.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发展还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观念、思想意识必然要经历一场革命。宁波地处东部沿海,商品经济发达,社会不断发生巨大变革。宁波的开放程度很高也使一些西方负面思潮很容易进入大学生的眼界,影响他们的思想。一些市场经济的某些运行规律比如“价值规律”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竞争规律”倡导优胜劣汰,鼓励强者,有部分学生将此等价于精神生活。另外,“极端个人主义”,“以我为中心”,“金钱至上”等思想也影响了青年学子,他们在走向人格独立过程中,由于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局限性,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其行为的盲目性,导致了大学生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存在。
2.学校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应试教育,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围绕“分数”这个指挥棒转。教育界曾多次强调加强德育,把德育放在首位,但教育的过程颠倒了,分数以外的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等摆到了次要位置上,只要分数好就一好百好。这必然对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有影响。长期以来,社会上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失衡,对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不利。部分宁波高校在专业建设上也常常忽视基础学科建设,而着力“服务地方”能创造产值的专业学科建设,这些带有一定“功利性”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宁波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
3.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缺点
宁波市大学生整体构成逐渐从80后过渡到90后。这一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缺少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加上有些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让他们产生“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社会公德心,不愿为公共事业牺牲个人利益。宁波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相比全国其他地区的学生,他们自小受教育的条件更优越,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又陷入了学外语、学绘画、学拉琴的误区,过于注重技能学习而忽视道德培养。总之,这一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有文明素质培养上的“缺位”。
三、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对策
1.创新文明素质教育理念
⑴学生为本。“学生为本”源于“以人为本”,与主体性教育思想相契合。坚持“学生为本”理念,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尊重学生文明素质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文明素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早在2002年,宁波大学就提出了这一理念,2005年又提出“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深化了这一理念。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中提出了“学生的示范才是真正的示范”的学生观。这些均体现了在甬高校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新理念。
⑵德育为先。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这就必须着力培养造就一支业务精湛、思想过硬的学生管理队伍,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尽快提升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保证。对在甬高校来说,坚持“德育为先”,也体现了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和“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的新时代精神。
⑶实践为重。由于社会对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提出了复合性要求,也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当前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应该“知行合一”。在甬大学生对文明素质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思想与道德的层面,还应该落实到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生活中。
2.创新文明素质教育的内容
⑴对浙东文化、学术经典的挖掘。在甬高校大学生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经典,《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这说明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在甬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文明素质中应该注重弘扬区域文化精神。宁波拥有浓厚的浙东学术传统,要注重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这对在甬大学生培养高尚的文明素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⑵“宁波帮”精神的教育意义。对在甬大学生而言,宁波区域特有的“宁波帮”文化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文明素质财富。应该深入挖掘“宁波帮”创新创业的精神,加强对在甬大学生自信自强、艰苦创业的教育;挖掘“宁波帮”爱国爱乡精神,加强对在甬大学生感恩文化的教育;挖掘“宁波帮”中“诚信”精髓,加强对在甬大学生诚信、责任意识的培养。
⑶美学教育与实践教育。要注重对在甬大学生的美学教育,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模式让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艺术走进校园,培育富有美学内涵的校园文化。另外,要结合宁波本地创业实践传统,在实践中融入文明素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无意识”地接受文明素质教育。要特别注意的是实践与学业的结合和促进,不能因为实践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本业。
3.创新文明素质教育的平台
⑴体制机制的载体平台。对在甬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应该构建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平台,理顺责任机制,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同时,在甬高校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教育不应该忽视社会的协同参与。通过宁波市开展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应该统筹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形成各方共同支持大学生文明素质建设的良好局面。
⑵实践教育平台。2012年初,教育部等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宁波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为大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浙东文化学术传统中的“知行合一”观念也蕴含丰富的实践教育意义。在甬高校大学生普遍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自我。在甬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为大学生创造实习实训的条件,建立实践基地,在实践中融入文明素质教育。
⑶网络教育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3G手机的广泛应用,在甬大学生几乎都开通了微博、拥有QQ,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交往的另一个世界。对在甬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教育不能忽视这个平台,而是应该把它作为文明素质教育的一个大平台。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主题网站,打造特色网络教育品牌。目前在甬高校大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党委书记、校长等校领导以及辅导员大多开通了微博。这些做法发挥了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的作用,也使网络成为了具有无限潜力的文明素质教育平台。
⑷社团、多校联动等校园平台。在甬高校大学生社团数量不少,一些高校还建立了社团联合会,每年开展社团巡礼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培育大学生文明素质,这些社团同样可以成为文明素质教育的一个基地。在甬高校不少社团富于文化内涵,以戏曲类社团为例,就有宁波大学戏曲社、宁波工程学院吟风戏剧社、浙江万里学院小百花戏剧社等。各类社团丰富了大学生课余活动,同时也对大学生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文明素质的养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甬各高校还可以在文体艺术、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方面,通过联合举办,促进交流,共同提高,推动活动朝品牌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顺果.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人类文明的历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谭秀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3]张岂之.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教育理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4]胡显章,李曼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5]王义道,金顶兵.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再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6]韩廷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王晓勇.当代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