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范文第1篇

(一)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身状况。在我国高校园但凡学习艺术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自律意识较差,管理较难,自身往往带有自由性,纪律松弛,我行我素,好像艺术学生就是天马行空的感觉,这种特性一方面源于艺术本该受束缚,灵感需要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发挥的观念影响。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专业课包括CI设计、广告设计、摄影、标志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教学上着重强调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常规学生管理表现死板,没有深入到该专业学生的内心需要,不深刻了解该专业的学生,一刀切的实行普通学生的普通管理,这与专业教学脱节,管理不深入。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作室导师制”应运而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包括设计设计素描、设计色彩、CorelDraw、三大构成、装饰画。培养良好的视觉传达专业设计人才的第一步就必须具备和接受良好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这样就必须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逐步建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方向设计工作室、实验室,拓宽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途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选择,优化专业内合作。这样即体现了老师教,学生学做一体化的紧密结合,导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进行学生管理,效果较好。也构建了以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在教学上全面推行教学新技术应用,增强教学互动性。将多媒体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将相关设计软件应用作为学生实训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改革实践

(一)改变传统的单纯“严管”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自觉探索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严管”,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与依赖,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自觉探索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探讨的问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包括设计设计素描、设计色彩、CorelDraw、三大构成、装饰画。培养良好的视觉传达专业设计人才的第一步就必须具备和接受良好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这样就必须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如改素描为设计素描;改色彩为设计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以造型创造能力和主题创作表现力为训练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设计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自觉探索和创新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与“育”脱节现象,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针对高校艺术设计学生的特点,疏导和治理相结合是有效的管理方式。我国设计艺术起步较晚且长期处于一种模仿和经验型状态,人才积淀薄弱,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不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缺乏提示与提炼。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需要相结合,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着重强调针对性原则,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将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紧密结合。如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作业展览常规化;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常规化。这样既提升了学生专业基础课的实践动手能力,又为将来的工作提供了经验积累,最大限度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管理方式,实现有针对性管理。逐步建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方向设计工作室、实验室,拓宽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途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选择,优化专业内合作。这样即体现了老师教,学生学做一体化的紧密结合,也构建了以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在教学上全面推行教学新技术应用,增强教学互动性。将多媒体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将相关设计软件应用作为学生实训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导师制”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思想教育与引导,让学生能够信服。

三、模式成效

(一)“工作室制”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解决“教与育”脱节。由于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要要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相互的结合,采取多种教学的形式,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弥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能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培养促进,实施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导师制”可以实行有针对性的成长方案,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导师制”可把课堂教学与地方经济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二元一体”的“导师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地方组织的各种比赛,如大道墙体彩绘比赛等。这是社会实践与课堂理论的完美结合。这种把课堂教学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扬学生不怕苦和累,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既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又服务了地方经济。

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图形创意 课程设计

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初建阶段,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许多高职的艺术设计专业还沿用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体系及教育模式,重视基础能力时,却忽略了实践环节。基础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学生无法将基础课所学的知识熟练运用到后续设计课程中。随着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逐渐发展,各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日益明确,课程的设计也更需要具有高职特色。

图形,是所有能够利用来产生视觉图像并转为信息传达的视觉符号,是由绘、写、刻、印以及现代电子技术、摄影及处理等手段产生的能传达信息的图像记号。图形是说明性的图画形象,是为了向别人阐释某个观念或传达某种内容的视觉形象。创意,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它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图形创意是指以图形为造型元素的说明性图画形象,经一定的形式构成和规律性变化,赋予图形本身更深刻的寓意和更宽广的视觉心理层面的创造。图形创意是图形设计的核心,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图形创意》课程是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里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是职业能力课程中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通常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和图形训练有效的解决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创意问题,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以及造型表达能力。这门课不仅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思维过程,为后续的设计课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课程训练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图形创意的方法来传达特定的信息。

本文主要总结以下三点教学方法。

1 抓实基础,循序渐进

课程的设置主要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对应的职业领域,着眼于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运用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重视学生的思维深度,由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以及造型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时训练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职业能力,根据学情,以实训为切入点将课程设计为图形创意概述、图形创意思维方法、图形创意设计方法、图形创意程序、图形创意应用五大模块。

课程初始阶段,通过讲授图形的定义、发展、语言特征以及图形在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图形。再通过案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何为创意,何为图形创意。在“图形创意思维方法”阶段,讲理论知识与头脑风暴训练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知识点,开发思维。“图形创意设计方法”和“图形创意程序”则是为后续课程服务,由基础训练,逐渐转变为项目训练,模拟平面案例,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效运用到设计项目中。最后通过系统的分析“图形创意应用”方法,让学生学会详读案例,对本课程知识点再做巩固。

2 案例新颖,灵活授课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寻求视觉传达的独创性,采用创新教学手法,以实践项目推动教学。授课过程中,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分析优秀习作图例外,还把运用了图形创意手法制作的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案例进行展示、讲解、赏析,让学生以创造性思维为先导,寻求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

在课程介绍时就用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的图形创意案例吸引学生,以独具匠心的画面、新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家觉得这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课程。摆脱传统单一讲授方式的束缚,将理论讲授,作业练习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授课氛围中开拓视野,寓教于乐,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因为“灵活的大脑”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

3 落实课程,多样考核

课程考核采取的是平时作业、考勤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不仅是纸质的练习,还包括学生在思维训练中的表现。考试则是将实际案例与课程有效结合,综合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表现技法。通过各种有趣的训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形成良性的学习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毕丹,杨智,艾青.图形创意[J].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2]杨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第09期:156-156.

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再培养

艺术设计的宗旨是通过良好的设计去改善人们的生活。艺术始终飘渺于生活却无法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设计者所从事的设计,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现”,而是服务于社会和消费者的,这也是艺术设计与纯艺术最本质的区别。美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又恰恰是纯艺术的再进化。在近几年从事设计教学工作当中,发现设计类专业学生美术基础课程掌握薄弱,导致对于其他设计类课程的步履维艰。在不断学习过程中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于美术课的看法及态度,通过实践和同本专业学生谈话得出一些道理:美术基础课,顾名思义是为步入专业打下造型基础和设计基础。目的是通过基础课的训练获得设计眼光、设计意识、设计技巧,是设计素质塑造的初始阶段。美术教学虽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言,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灵活把握。但多年来,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不仅造成了基础与专业的脱节,也与探索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多元的设计格局相距甚远。那么如何让基础课的训练适应市场发展,不简单的演变为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为“技术转让”。不与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我们联系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实际状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与重组,衍生出“设计”所蕴含的独特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种情况:由于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比较薄弱,在进行设计时,往往不能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形象生动准确地表现在纸上,最终不得不放弃原先的设想而改从电脑图库中抽取现成的资料图片进行拼凑,最后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造型能力,他们才能把设计构想以美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这也是设计得以实现的第一步。在此,就仅限美术能力的两个方面: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谈下从教以来的浅显看法。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学思想表述为:“教学做合一”,这是对教育现象的说明和总结,它们不是三个不相关联的过程,它要求施教者将三者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升学生学好课程的重要动力。艺术的感染力和艺术中真理显现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美术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欲望。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及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喜好,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品位。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这也同样适用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修养的高低,常常决定了一件设计作品的品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广阔的知识面由于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艺术设计为主导,综合了传播学、心理学、市场学等诸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培养他们广阔的知识面。 

而在我看来,当下最最重要,也是目前应该大力提倡的是:设置出与社会实践相关的课程改革。“包豪斯”时代就提出的设计思想“艺术与技术合二为一”。 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人,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只有当设计面向市场并接受消费者的检验和使用后,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在社会实际项目中,设计者经常会因委托者的意见而不得不再三修改设计方案。如何尽可能地缩小这种设计与生产上的差距,由于设计者的工作多数情况下都受到市场、客户和消费者的限制,而这些必要和必然的限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学生在以后真正面对市场和客户进行实际操作时,往往不知所措,最后用人单位还要花额外的成本对他们进行培训。所以,培养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的能力,就是要使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在这种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设计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学生也借此实现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才能设计出更人性化的作品,才能发展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 

 

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104-2一、课程体系构建主体的确定

在常规的职业教育模式里,学校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唯一主体;而在“需求导向型”课程体系的建设框架下,课程建设的主体是学校与企业,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的,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决不仅限于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而是一种人才培养“渗透式”的合作,学校应该保证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而企业的参与和课程的制定应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律。课程体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需进行符合企业需要的个性化开发,在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的设置与职责分工应进行明确。如表1。

二、 界定“需求导向型”校企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

“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质就是以“量体裁衣”为核心的办学体系,主要根据订单合作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就业定向性。鉴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广告公司、营销策划公司、电脑设计公司、展览中心、企事业单位设计部门、传媒出版行业、网络营销、印刷等视觉相关的设计企业,主要从事数字化媒体的设计与制作等工作,所以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格的确定应符合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要求。

因此,在人才需求规格的确定方面,我们采取以下途径来获取订单式合作企业的用人信息,进而确定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格:(1)在网上通过对各大门户招聘网站进行调研,了解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招聘行业需求、岗位要求以及对人才能力的要求;(2)针对设计行业中平面设计、网页设计、营销策划等主要就业岗位与就业单位的主管进行对应岗位的交流,了解岗位需要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3)与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毕业生岗位能力”座谈交流,了解毕业学生在该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对该岗位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归纳总结出人才需求规格的要求。以下为总结出来的平面设计岗位的人才需求规格分析,见表2。

三、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需求导向型”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的框架建立,应按订单合作单位的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合理化设置,因此,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相关岗位的调研将课程体系确定为四大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需求导向型特色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旨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旨在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需求导向型能力的培养做专业性的铺垫;需求导向型特色课程模块旨在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的能力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符合岗位能力结构的特色课程,实现学生毕业后向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过度;能力拓展课程模块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社会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以下是以平面设计方向为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见表3。

四、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完善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就业发展的第一步,在“需求导向型”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顺利运行有赖于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的运行质量应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跟进和把关,并根据各自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任务分工。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学任务设置的重点应是与职业核心能力直接相关的课程的确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实践课程一部分应在合作企业进行,由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接受真正的岗位训练,并在过程中对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实时评价,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保证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能与企业工作岗位人才需求规格无缝对接。让实践证明“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最适合社会人才就业需求规格的高等职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得到其他高职院校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丽.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1,Z1.

[2]王廷臣. 基于“订单”培养模式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J].交通职业教育,2010,(03).

[3]王著名,潘望远.订单式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胜任能力模型构建的比较研究 [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02).[4]付涛,许慧雯.“订单式培养”模式中课程模块与质量监控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5]张智,张美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开发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9).

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描 创意 设计 

造型基础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多年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许多高校一直把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在当代开放多元的艺术语境下,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面对的是包括传统以及当代艺术在内的整个艺术史及多元化的艺术样式,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区别于传统素描教学模式。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是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扩展思维空间的过程,从而实现从基础教学到设计教学的桥梁学科。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从传统素描到创意素描 

高校艺术教学造型基础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与传统素描教学目标在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上有所区别。传统的素描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培养其坚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提升其造型艺术的素养。不可否认,这种方式曾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与艺术教育工作者,为艺术文化的繁荣做出过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面貌、样式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素描教学、课程设置已不再能满足艺术面貌的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形成。 

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创意;扩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设计表现方法、手段和设计语言,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延续了包豪斯“感知教育”的教学原则,试图建立一个与现代设计概念和方法相吻合的视知觉基础,同时以视觉思维训练的整体性和生态性为主线,发展了一套集成式的训练方法。 

二、把创意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教学重点的优势 

1.创意素描是使学生的观察、感受和视觉化的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它意味着可以使用任何媒介在一个可以绘画的表面上做一些定形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内容。 

2.从设计的观点出发,将素描训练引入其造型训练之中,结合设计教育的整体特征,利用其中原理部分,如视觉传达的原理与规律,形式法则等。 

3.以视觉思维训练为目的,以视觉思维的整体性作为出发点,以现代艺术实践作为教学的源泉,打破了一般训练分门别类,以及先基础后综合,先简单后复杂、先技能后运用的单一教学方法,特别是为现代设计态度和方法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4.强调整体性、科学性、研究性的一面,又注意其表现性、生动性、完整性的一面,是设计创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造型基础课程创意素描的教学方法 

谈到创意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很多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同时,都把灵感最为创意思维开发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把灵感作为创意开发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灵感因人的天赋特性不同而强弱不同,可遇而不可求,无法当做创意素描教学的主要方法。以下两种方法是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摸索出的具体教学方法。

1.等价变换教学方法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绪万千。设计者要善于将自己的构思及时地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思路,把这种记录构思的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画小稿,从若干小稿中进行选择、综合反复推敲、定稿、再绘制成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