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民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目的:了解辖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情况,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明确方向和方法,确保健康教育工作获得最佳效果。方法:对社区管理辖区内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此次调查50例,非常想健康知识需求率94%,一般健康知识需求率4%,不想健康知识需求率2%。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
关键词社区居民需求健康教育
Survey report on the health knowledge demand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Tuquan county
Dong Li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Tuquan County,Xing’anmeng,Inner Mongolia 137500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demand condition for health knowledge of community residents,to provides the clear direction and methods for targeting to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next step,and to ensures that health education can get the best results.Methods: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residents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area.Results:In the 50 cases of this survey,very much like health knowledge demand rate was 94%.The general health knowledge demand rate was 4%. Not like health knowledge demand rate was 2%.Conclusion: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improve the health knowledge level,change bad living habits,and establish healthy life behavior.
Key wordsCommunity resident;Demand;Health education
资料与方法
内容:传染病知识、妇幼常见疾病的预防、饮食与营养、慢性病知识养生、急救常识、控烟知识。
对象:分布于本辖区的20~69岁的常住居民50例。
方法:采用事先设计的统一问卷。调查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辖区随机进行现场调查。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收回率100%,非常想健康知识需求率94%,一般健康知识需求率4%,不想健康知识需求率2%。由此表明,居民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比较强烈,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宣传力度,在社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需求率非常高,只是由于人群不同对各类健康知识的需求各不相同。健康知识需求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吸烟的危害以及戒烟方面的知识需求率96%,中医预防、保健、养生方面的知识需求率88%,饮食与营养知识需求率82%。由此表明,居民对烟草的危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居民为了提升生活质量,更需要预防、保健、养生以及饮食与营养方面的知识。说明居民的养生理念已经开始转变,无病先防,预防重于治疗的养生观念已经形成。见表2。
讨论
关键词:农民;信息服务;信息需求
所属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项目名称:基于陕西农村居民需求分析的信息供给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JK0345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26日
随着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陕南农民对信息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分析研究当前农民的信息需求,为他们及时提供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采取了入户座谈并发放调查表的形式,深入陕南有关乡镇,对近千农户进行了调查。
一、陕南农民需要的信息服务种类
调查显示,陕南农民对信息的渴求具有广泛性和多层次性,更关注近期的、身边和自身利益密切关联的信息。
(一)政策信息。当前,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陕南农民渴求详细了解农业扶持政策、投入政策、产业政策、减负政策、保护政策等信息。农民希望掌握具体补贴政策操作流程、各项政策的意义等。省政府财政厅将各种相关政策概要通过手机发送给农户并告知网站地址效果较好,但农民中仍有部分人很少上网,网络信息渠道效果大打折扣。
(二)市场信息。陕南农民急需理解生产经营信息,迫切需要预先了解市场行情,及时掌握农产品结构调整,各种农产品农资价格品质,包括基本的比较和投入产出分析,避免生产的盲目性以及价格被个别销售中介人员操纵。
(三)务工信息。陕南农民尤其是中青年人想多知道一些外出及本地的务工信息和所需培训,也有部分接触到创业理念的年轻人希望有针对性强的创业信息及配套培训。
(四)科技信息。科技信息贯穿在整个生产消费全过程,陕南农民日益明白到这一点,尤其想了解种植养殖各环节的科技信息,如实用技术信息、加工信息、高新技术信息等。
二、陕南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
(一)广播电视。各村均有有线广播,满足对本村日常信息需求,公共广播中无专业农民广播频道,其他频道中农业信息较少,时间不固定。电视方面,陕南农民都知道中央七台和本省的农林台,也经常看,觉得较实用。这个渠道对文化水平要求低,权威性强,是陕南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报纸杂志书籍。村镇中纷纷建立农村书屋这样的信息渠道,书籍多配置些长期有效的信息、报纸杂志周期性更新信息,以便于陕南农民随之培养起多更新信息的习惯。
(三)亲友传递。传统中和其他生活环节结合,传递经验,有人认为可靠性不足,近来发展和其他信息渠道结合,传递信息获取手段等,价值明显上升。
(四)网络手机等路径。拥有率低,公共服务不足,高信息成本使得网络只是少数人的首选信息渠道,且参与者中只获取不信息所占比例高,本地涉农网站和信息化水平高的农业地区相比明显太少。对手机传递信息功能作用认识不足,提供的手机报中和农业相关的信息不多。
(五)其他各种市场集会等,基层服务推广机构中的科技、信息服务人员。
三、陕南农民信息不到位原因
(一)信息渠道狭窄。部分陕南农民及为其服务的人员认为信息需求量少,只考虑农业方面的,未按规范标准确定实际信息需求,受经济和文化限制,部分新兴信息渠道对相当的陕南农民而言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且大家都希望渠道简单、成本低,最好是免费获得。一些贫困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对信息传递也造成很大影响,信息的先行作用体现不足。
(二)信息筛选能力弱,获取有效信息难。虚假信息比无渠道更可怕,陕南农民鉴别虚假评估信息价值手段机制不足,部分信息机构把关不足,工作人员素质不达标,信息加工中去伪存真的程度不高,导致传递到最终用户的信息仍是鱼龙混杂,为虚假信息所误之事时有发生,对各信息部门的信誉造成极大影响。
(三)信息积累意识差。缺乏持续认识信息的习惯,有的信息反复从头理解,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也使得一些信息服务机构和人员积极性受打击。
四、加强对陕南农民的信息需求服务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想更好地满足陕南农民的信息需求,首先要健全信息服务体系网络,配备基本的信息采集加工处理设备和对应的人员,形成实在的信息传递能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规范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立跟踪机制,对虚假信息及时剔除,造成危害的有完善的反馈、惩罚、赔偿方案。
(三)创造条件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培养信息自我保护意识。
(四)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广州目前拥有流动商贩约23万―25万人,高峰期超过30万人,其中户籍居民不到30%。这些商贩多分布于流动人口数量大、低收入人群规模大的地方,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他们多为文化素质较低的无业者或下岗者,摆摊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或是根本找不到工作。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流动商贩有如下特征:(1)相对稳定性:在较长的时间段有流动性,但在一定时间内,其经营地段、贩卖商品种类较稳定;(2)收入参差不齐:月均收入从787元到1742元不等,小部分收入高于3000元;(3)经营特征:全职经营占82.5%,经营时间跨度长,早餐类摊贩早上5、6点就开始准备营业,烧烤饮食类则可能营业到凌晨两、三点。
广州市目前主要根据《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等作为相应的执法依据。但法律依据薄弱、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依然凸显。在广州市城管委等单位的努力推动下,《广州市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管理试行办法》已于2011年推出,并沿续2009年开始启动的设置“流动商贩街临时疏导区”的做法,引导流动商贩入室经营,限时限地摆卖。广州正尝试在便民利民和维护市容的两难境地中走出一条新路。
二、纽约与广州相似情况对比
纽约市位于美国纽约州东南部,是美国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世界的经济、金融中心。2006年纽约的财产总值为804.4万亿美元,控制全球40%的财政资金,是全球最富裕的城市之一。而作为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交通枢纽的广州市,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604.48亿元,成为国内第三个GDP过万亿的城市。
纽约人口分布较为密集。据美国人口调查局2000年统计,一平方公里约10,194人,曼哈顿更是高达一平方公里25,846人,居全美之最。广州城区的人口密度相当高,越秀、荔湾、海珠、天河四区平均达到15,000人/平方公里,越秀区更是达到30,364人/平方公里。两个城市的交通量都十分庞大,每逢高峰时段或节假日,大量人潮、车潮流动于市区之间,常导致重要干道交通阻塞。
纽约一直是外来移民的入境点。据统计,约有36%的纽约人口是在国外出生的,且外来人口的国籍非常多。广州从古代大南迁形成的广府人,到改革开放人口迁移,呈现族群多元化。不同宗教、地域的人聚居,湖南人、湖北人、四川人等在城中村里聚居,就连外国人也很多元。
尽管制度环境、国情和国民素质等情况不同,但是广州与纽约在城市的重要程度、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密集和异质化程度以及交通的拥挤程度上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因此,广州市可辩证地借鉴纽约的流动商贩许可制管理思路和模式,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良好的管理对策。
三、纽约流动商贩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纽约市居民异质化程度很高,在管理上需要平衡的利益关系很复杂,在对流动商贩的整治和管理经历几番变革后,它所形成的流动商贩许可制模式在现实中颇具代表性。
1707年,纽约当局禁止流动商贩摆卖,期间几经易改但不是关注焦点。19世纪末,大批欧洲移民将摆摊作为职业或兼职,流动商贩再次引起关注,并在随后的“进步运动”中被认为降低了现代城市的效率。从1880年到1930年,纽约逐步建设室内市场,引导流动商贩入室经营。由于市场选址不当,入室安置以失败告终。
1970年代,纽约市政府设立了街头集市协调管理办公室,流动商贩管理正式规范化。1995年增设审查委员会,由小型商业服务部门、交通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委派,市长提名的形式组成,是流动商贩的规划机构,负责规定摆摊的路段和时间。自此,纽约流动商贩所占用的街道与时间受到严格限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纽约很多街道禁止摆摊,政府提供一些废弃区作为商贩市场,收效甚微。最后,消费局提高许可证违约金并要求商贩保持清洁,流动商贩才得以再次上街。
目前,纽约市依据《纽约市行政法典》和《商贩保护第一修正案》来管理流动商贩。纽约把流动商贩分为三种:食品商贩、一般商贩和第一修正案商贩。食品商贩指在公共街道上贩卖食品的人;一般商贩则是在公共街道上出售、租赁物品或提供服务的人,不包括食品商贩和需要特别许可的报商。第一修正案商贩销售的是受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表达自由的商品或作品。食品商贩和一般商贩需要营业许可证,分别由纽约市健康与心理卫生部和消费事务部颁发,并交纳一定的许可费。食品商贩还必须参加培训课程、符合卫生标准并得到有关部门许可。第一修正案商贩不需要营业许可证。所有摊位大小都受到限制,一般深10英寸、宽10―20英寸。
街头集市的地点和时间表一般会在消费局的公告栏、政府网和报刊杂志公示。需要者可凭身份证和报税卡填表申请。当局会在10天后给出批准信和摊位编号,申请人再据此到消费局领取临时摆摊许可证。由于每个摊位可销售3种产品,常有2、3个商贩合租一个摊位以降低成本。流动商贩摆摊时必须展示其许可证,并按时更新许可证,书面记录每笔交易的时间、价格等,并在第二年的前四个月向政府报税。警察部门负责取缔无照营业,无照营业将被判处250美元到1000美元的罚款或3个月以下的监禁。
四、纽约市流动商贩管理的绩效和不足
目前纽约市约有流动商贩10000名,持照与无照经营的商贩各占一半。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纽约市在5个区共举办367个街头集市,约24%的流动商贩来自外州,为200万家庭和上千艺术家创造了商贩机会,被赞“为城市带来了生气与商机”。
但是,纽约市对流动商贩的管理也颇受诟病。严格的数量限制使无证商贩不得不以高额租金租用他人执照。过于严厉的处罚使很多商贩生计艰难。此外商贩审查委员会规划摆摊区域和时段过于专断和随意;规制商贩的法律庞杂分散且杂乱难懂;管理职权划分不明确等问题一直存在。目前,纽约的一些NGO(非政府组织)正致力于推动纽约市的商贩管理制度改革,倡议统一监管、取消数量限制、取消街头商贩评审委员会、结束罚款制度等。
由此可见,纽约市的流动商贩管理经历了自由生长、政府干预、禁止和规范四个阶段。流动商贩管理在维持中低层家庭收入、激活城市文化、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纽约市对流动商贩的管理仍存在规划摆摊地段过于随意、管理机构过于庞杂、规章制度杂乱难懂以及罚款过重等等问题。这些经验和问题,都值得广州借鉴和注意。
五、借鉴和启示
(一)流动商贩有利于缓解物价高居不下的压力,活跃城市“马赛克经济”
纽约流动商贩不但为部分中下层家庭提供生活来源,还带动所在区域的生意和人气,成为城市“马赛克经济”。如今广州物价高居不下已造成中低收入阶层不同程度的忧虑和恐慌。借鉴纽约经验,合理引导流动商贩,或为附近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和低廉的商品和服务,或为区域商铺带来人流,扬流动商贩便利、廉价、活跃人气之长,避其堵塞交通、影响市容之短,缓解高物价压力,促进经济多元化,创造社会福利,可谓一举多得。
(二)改“堵”为“疏”,平衡复杂利益关系,创建和谐广州
广州市现有居住人口近1500万,其中登记的外来人口为726万,甚至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倒挂,人口结构复杂,异质化程度不亚于纽约。城市管理需要平衡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而流动商贩作为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他们生活在城市最底层,亟需得到关注。目前的生存诉求、我国整体的国情事实说明:完全禁止流动商贩是不可行的。按照堵疏结合和便民原则,合理规划设摊地点,引导流动商贩就地规范、入室经营,使其获得合理的谋生空间,减少矛盾与冲突,才是建设和谐广州所应有的长效机制。
(三)出台《流动商贩登记程序》,设立流动商贩登记管理部门,实行准入许可制
纽约的《纽约市行政法典》、《商贩保护第一修正案》以及协调管理办公室使流动商贩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广州可设立专门的流动商贩登记和管理部门,负责规定摆摊的地段和时间并定期公布;接受申请登记、负责资格的审批或取缔;规范经营,防止造成交通拥挤或者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申请者可凭身份证、居住证等填表申请。得到许可的流动商贩摆摊时应出示许可证,并按时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税收可用作流动商贩的管理经费。
(四)合理规划、科学设点,使“引流入固”多样化
纽约市曾先后两次建设室内市场或提供废弃区作为商贩市场,收效甚微。“入室经营”不是广州的唯一途径。在普查区域容纳能力和科学规划设点的前提下,倡导“引流入固”的多样化,包括地点、内容的多样化和时间的灵活化。
1.地点多样化
根据附近居民需求,在城区较宽阔街道的两侧、天桥、车站、社区、公园、农贸市场、企业闲置场地等,都可以较为低廉的租金为流动商贩提供临时的固定经营场所。在现有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可采取办法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如农贸市场“一场多用”,早上卖蔬菜、水产,中午卖水果、小商品,下午可辟出部分摊位卖熟食、炒货,晚上可以办饮食夜市。
2.内容多样化
可根据具体情况,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饮食街市、夜市或小商品跳蚤市场。定期利用广场、公园举办文化、主题集市等,合理疏导流动商贩,弘扬岭南文化,增强广州活力。
3.时间灵活化
根据街道、天桥、车站等规划设点的客流峰期以及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作息时间,合理、灵活设置摆摊的容量和时间。在疏导流动商贩与便民、保持交通畅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五)税费合理、惩罚恰当,防止流动商贩因成本过高再次非法摆摊
对流动商贩要制定优惠的税费政策,既可以制造稍为公平的市场竞争,又能减轻流动商贩的负担。据相关调查报告,流动商贩收入不高,过重的税费容易导致流动商贩再次非法摆摊。对于犯错的流动商贩,可通过教导、诫勉或者警告的办法,及时纠正错误。屡教不改的,可适当罚款,避免发生激烈冲突。情节严重的,如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等,可取缔其资格。
(六)制定升级转型退出机制
有意识地培训流动商贩,如设立会计、税收和市场职能等培训项目,让他们有机会提升经营能力,为其走向正规化经营创造条件。管理部门还要善于发掘现实中起家于流动商贩的成功人士,树立学习榜样和奋斗目标,促使他们慢慢转型,以达到减少流动商贩的目的。
(七)建立流动商贩组织
流动商贩组织既可以在自我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又能在个体商贩与政府之间扮演上传下达、有效沟通的桥梁角色,并向管理部门提供一些成员信息,有助于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降低管理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培育流动商贩自治组织,使政府从管理的职能逐渐向服务、监督的职能转变。
参考文献:
[1]齐瑾.《国内外摊贩经济管理研究综述》.中华硕博网,2008.04.28.
[2]国内外城市小商贩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网站,2011.04.07访问.
[3]蔡克蒙.《中国城管能从外国学习哪些经验》[J].《法学》,2010(10).
[4]曾纪茂.《港澳台摊贩管理比较与经验借鉴》[J].《城市法制管理》,2009(3).
[5]沈克明.《纽约街头集市活跃城市经济》[J].《新财经》,2006(12).
[6]穗客.《用流动思维管理流动商贩》.省略/.2011.04.07访问.
[7]吴素芬.《关于摊贩管理新途径的探索》[J].《城市运行管理》,2008(1).
关键词:公共服务;医疗卫生;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包含了公共服务质量评价、质量奖励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运行环节、程序、方式及方法,它是公共服务的质量持续改进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机制。英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免费医疗;在运行的60多年里,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并运行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全球各国医疗改革屡遭失败的背景下,它的良好运行显得尤为难得。英国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建设方面的做法及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学习和借鉴。本文探讨英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建设及其经验,并指出其对加强我国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建设的启示。
一、英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建设及其经验
服务质量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生命线。英国《泰晤士报》在世纪之交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回答“你认为政府在20世纪影响英国人生活的最大业绩是什么”时,46%的人认为是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 System,英国国民医疗保健服务系统),18%的人认为是福利制度的建立,第三位才是赢得二战的胜利,占15%。可见NHS对英国人的影响之深。NHS建立于1948年,是英国社会福利制度中最重要一部分。NHS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民免费医疗,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收入不高的普通民众,公立医院占医院的绝大部分,公立医院免费或近乎免费地向全体国民提供包括住院、门诊、保健、预防等一揽子的医疗服务,以解除国民在健康方面的困扰。它有四个主要目标:一是改善全民健康状态,减少医疗卫生服务中不平等和不包容;二是确保医疗服务能够按需提供;三是持续改进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效用和效率;四是提高公众选择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能性与互动性。
在英国,有许多政府、非政府的机构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改进。虽然这些机构的职责各有不同,但是其宗旨都是促进英国社会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意识到NHS缺乏一套全国性的标准,这不利于保持医疗卫生服务的高质量,其服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病人的部分权利被剥夺。因此,在2000年,NHS提出了“2000年行动计划”。主要措施包括:建立新的机构理念,加大投入;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全国性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同时明确在改革中必须有一线人员的参与,即医生和患者必须参与医疗卫生服务标准的制定中去,并建立工作责任制,持续改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英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逐渐形成一个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如图1所示)。
图1英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框架(作者自制)
1、制定质量标准
英国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管理主要是从专业评价与公众评价两方面着手,即客观衡量和患者反馈。客观衡量包括安全和有效两个方面:安全――就是患者在接受医疗保健服务时是否能够免于受到医疗事故的威胁,有效――主要是临床规范和标准的实施与效果;患者反馈则是患者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后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如患者在接受服务时是否得到尊重,是否在干净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服务等等。目前英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主要通过卫生服务质量与结果指标体系(QOF)这个平台来进行评价和反馈。
QOF是一项自愿实施的激励计划。它作为普通医疗合同(GMS)的一部分面向所有基础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QOF包括了不同临床领域标准和指标的设定和患者反馈指标。QOF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包括:(1)让公众患者和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利益相关者明确的权利参与到QOF指标体系的构建中;(2)确保指标能够代表患者、临床医生和公共健康中重要的部分;(3)帮助临床医生表达在医疗卫生中的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4)确保所有指标能够基于有效的证据;(4)确保客观、透明、开放、全面的指标设定系统;(5)确保指标能够定期被审查和更新;(6)确保指标在使用之前经过试行以保证指标的可执行性和易实行性。
卫生服务质量与结果指标体系(QOF)由英国国家临床评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NICE)在卫生部的委托下与英国国家患者安全局(National Patient Safety AgenCy,NPSA)、皇家医生学院(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RCP)、皇家全科医生学院(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RCGP)等机构的合作下制定。NICE直属于英国卫生部,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公共医疗卫生、医疗技术和临床运用的指导标准。每年与全英范围内大约3000名专家和民众代表合作制定临床流行病、临床、卫生经济、护理、统计学等方面的各种指南。该机构实行董事会制,董事由卫生部任命。目前NICE有直属员工500名左右,主要办公地点在曼彻斯特和伦敦;2011年的预算经费在6750万英镑。NICE目前已经制定出了700多种操作指南和规范,仍有200多项正在制定中。NICE计划对所有疾病都制定相应的指南和规范,并不定期地进行更新,指标制定程序如下(如图2所示)。
(1)指标信息甄校。首先,对已经在QOF中使用的指标进行重新审查以决定是否仍然适合在指标体系中继续使用。国家初级医疗发展研究中心和约克健康经济协会(NPCRDC/YHEC)制定了一个从2009年6月到2012年6月的日程表,该日程表标明什么指标需要被重审以及何时被重审。委员会每年重审大约20-30个指标。而这些指标的重审根据以下信息:最近的数据使用效果、预期的病人与人口数情况、人口统计和例外报告、停止使用当前某个指标的潜在影响、基础证据资料库的变化等。NICE每年会审查所有指标的基础证据资料库。任何基础数据资料库的变化将被授权先于日程表上的计划审查项目被审查。审查委员会考虑指标的校甄信息建议而废除某些指标。其次,收集潜在新指标的相关信息。所有信息被QOF指标项目团队评估后报送至审查委员会,即先由临床医生顾问和技术分析员对信息进行评估,然后报送至审查委员会。
(2)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和优先排序。首先,委员会审查当前使用的指标是否已经不符合需要而可以被废除或是否需要调整阈值。新指标的构建主要由国家初级医疗发展研究中心和约克健康经济协会(NPCRDC/YHEC)来执行,NPCRDC/YHEC根据当前指标使用的效果和预期的阈值使用效果以及变动趋势制定相应的阈值提高或降低标准。其次,委员会根据公众的新的需求重审NICE临床和公共健康指南。委员会每年给出至少25个新的修改建议,而这些
新的建议又反馈给NPCRDC/YHEC,以帮助其今后研究新指标。
(3)指标构建(试行和调整阶段)。首先,所有新指标在全英国指定的初级医疗机构中试行。试行主要考察该指标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接受度、可靠性、有效性和意外情况。其次,指标的调整。在试行阶段后,该指标的试行效果由包括病人和专家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作为委员会批准一项新指标的重要参考意见。
(4)决议与。委员在审查并综合了NPCRDC/YHEC的推荐意见和利益相关者的修改建议后决定什么指标将被推行和将被修改。这些决议通过的指标被在NICE的官方网站、指南上,并且这些指标制定的过程和调整的相关依据也会同时公布。
NICE通过网络向与医疗卫生利益相关者包括公众患者、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等征求关于临床和公共健康的指标或指南制定的意见。同时,这些患者、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被邀请每年定期对新指标的制定提供相关意见。NICE网站上包括了关于QOF指标制定的信息:制定过程的描述、临床与公共健康指标制定的提建议途径、常见问题、委员会会议日期、审查委员会成员、决策的时间等相关信息。
2、质量考核
QOF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核医疗卫生服务组织:(1)组织机构方面;(2)患者反馈;(3)临床方面。每个方面都包括不同的细分类别和详细指标。每个指标都有相应的分值,QOF的总分值约为1000分,其中组织机构方面的有162.5分,患者反馈方面有146.5分,临床方面的有655分。
在临床方面,目前有10种疾病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指标,包括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炎、癫痫、甲状腺机能减退、癌症、精神病、哮喘。每个病种的子指标都分为记录、诊断和治疗前、治疗中三大类指标。以高血压为例,子指标有5项,记录类一项:在记录系统中是否建立一份高血压病人信息,分值为9分;诊断类有两项:一是记录吸烟高血压病人的记录中包含其吸烟状况至少一次的比率,二是吸烟高血压病人的记录中包含建议其停止吸烟至少一次的比率,两项分别是10分;治疗类有两项,一是高血压病人在过去9个月中有血压记录的比率,分值是20分,二是高血压病人最近一次血压测试(9个月内)是低于150/90的比率,即考察高血压病人的治愈率,分值最高是56分。
在组织机构方面,主要包括患者的病例记录和信息、与患者的交流情况、执业管理、教育和培训和药物管理等指标,每项下面都子指标十余项,分值也从1分到10分不等。
在患者反馈方面,英国保健质量委员会(CQC)是英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最高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全面负责英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改进。作为QOF的一部分,CQC每年都委托皮克研究所(PiCker Institute)通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调查来建立全民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后的反馈机制。2002年以来,有1600万英国患者接受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调查并报告了他们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经历。调查者运用事先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对患者进行调查,以更好地反映他们在接受医疗服务时的具体情况。调查报告重点突出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提高的地方。调查报告被送至相应的医疗卫生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据此整改并提升所辖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这些报告包括了众多服务质量提升指南,目前可从CQC网站获得的最新的服务提升实用指南有《让患者在医院感觉更好》、《善用患者的反馈:一个实用工具包》、《尊重、隐私和尊严》、《聆听患者的心声》和《提升急诊部门内部的信息交流》等。而其他方面的服务还包括儿童健康监测、产科服务等项目。
每年皮克研究所结合该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的工作量和居民的患病情况,结合适当的系数调整,向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拨款。QOF的指标大多是以最佳指标作为标杆来计算得分的,因此大部分的医疗机构尽管做足了“分内事”,但是都不能够得到所有的分数,比如在临床服务方面,大多数医疗机构的得分只能是总分的40%-90%。因为QOF的考核与NHS对医疗机构的经费挂钩,所以尽管是否执行QOF是自愿的,全英绝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都在使用QOF。
3、考核结果的公布
英国保健质量委员会(CQC)向公众定期公布英国卫生服务机构的质量账户(quality aCCount)。英国保健质量委员会(CQC)是依照2008年的健康与社会保健法成立的。成立CQC的目的是运用专业知识促进和提升社会健康和社会保健,保障公民的权利。2009年4月1日,CQC以英格兰健康和成人社会保健的独立监管机构的身份开始运营,它是英国唯一的包括健康和成人社会保健领域两个领域的监管机构。从2009年4月开始,所有的健康服务和社会保健提供者都必须去到CQC注册并证明所提供的服务符合质量和安全标准。
除了CQC会定期提供质量账户让公众参考,方便患者在就医时的选择外,NHS每年也都会以年报的形式公布每年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质量报告。质量报告主要分为医疗安全、效果、患者反馈三方面,从最新的年报(如图3所示)中可以看出,在反映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各个主要指标中,2009-2010年度与2008-2009年度相比,大都有所改善,只有在梭菌感染和平均住院时间上略差于上一年度。这说明,在英国当前的质量管理体系下,英国的医疗卫生质量是呈现一种良性提升的趋势。
除了QOF的考核与NHS对医疗机构的补助挂钩外,还有其他各种医疗卫生方面的质量奖励,如质量与创新委员会(Commission for Quality and Innova-tion)支付奖励、临床优化奖(CliniCal exCellenCe awards)、NHS灯塔计划等。NHS灯塔计划为树立“最佳实践”典范的意愿和一般工作者(GPs)颁奖,支持获奖者利用该计划发展并传播其先进经验,主要是一种标杆管理的思想;灯塔身份一年有效,并对好的做法进行协调和展示提供财政奖励。另外,NHS开发了健康与社会保健年度奖,并采取了一系列改进和传播措施,基于英国保健改进学院的“协作”创意,将专家和工作人员整合在一起,追求其最大程度的组织绩效改进。这些竞争性质量奖励机制能带来许多好处,如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改进、医疗卫生部门的改革、公众信任度增加、机构效用提高、促进创新、优秀经验共享等等。
二、对我国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建设的启示
1、建立一个全面通用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
我国应该建立一套类似于英国QOF,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公共服务的全国通用的评价标准,所以各地方政府或研究机构在对公共服务进行评价的时候,仅是根据各自对公共服务质量的理解设定评价指标,这样一方面得出来的结论没有横向的可比性,比如某个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公共服务进行了评价,但是因为其他地方在评价时所用的指标体系不同,所以无从对比参照;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好坏优劣,如此在评价的过程中就无法对本地方公共服务质量的好坏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更不
用说改进公共服务质量了。另一方面,混乱的指标体系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同的地方政府或研究机构运用财政资金进行公共服务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但这些评价结果和建议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而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被运用或借鉴。
因此,我国目前应该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框架,各地方政府与研究机构在对各自公共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时就可以参考这套指标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补充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指标设置,并在这套指标体系框架使用中,定期对指标进行审查检验,及时废除不合适的指标或添加必要的新指标。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积累,可以形成一套比较完善且实用的指标体系。与此同时,指标体系的定期审查检验机制必须永久沿用,确保指标体系能够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公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
2、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机构
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类似于英国CQC的公共服务质量最高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我国的公共服务质量改善。这个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机构可以采用委员会制,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由政府官员、公众学者、公民等公共服务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并建立常设机构,实行全职代表制。该机构负责全国性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与完善工作,同时定期向公众权威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报告以及公共服务改进建议。另外,该机构应该与民间组织合作,充分调动第三部门与研究机构的力量,共同对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价以促进公共服务的持续改进。
这个机构建立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了最权威的官方机构对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价和改进,可以解决当前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群龙无首,不同机构各自为政的现状,既节约了社会成本,同时也提高了评价的可信度和服务质量改进的执行力;另一方面,对提高公民对公共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和对政府的信任度大有裨益。
3、公共服务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公众满意度调查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对策
Abstract: the city traffic problem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we must formulate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raffic policy, whi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framework of city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n accordance with certain procedures and principle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departments, various levels, legislative protection, to provide satisfactory service to the public of the city traffic.
Keywords: City; traffic conges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目前, 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面临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的严重挑战。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中国中科院《2011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在北京,报告对中国50个城市的上班路上平均花费时间进行了排名,北京以38分钟高居榜首(这一数据去年为52分钟),上海、广州等均以36分钟紧随其后。 报告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主持,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纲主编,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报告显示,上班路上平均耗时,北京以38分钟高居榜首,上海、广州等均以36分钟紧随其后。与去年对比,今年北京市民上班路上节省了14分钟,但比最为“畅通”的桂林市多出三倍的时间。此外根据榜单还发现,四大一线城市的耗时占据了榜单的前四名,且时间均超过了30分钟。在去年的报告中,北京以上班出行平均花费52分钟居各大城市之首,其中包括拥堵时间。
除了汽车大量增加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问题之外,普遍的缺乏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造成目前上述种种交通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几年各大城市也逐步意识到这个问题,纷纷将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上日程,本文主要论述关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几个问题。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实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道路交通规划阶段和多层次交通规划阶段。道路交通规划, 是指以道路网络规划为重点, 侧重于确定道路、 停车场、 客货运枢纽等交通设施布局的交通规划。 多层次交通规划,是指进行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并进行公共交通规划、 轨道交通规划、 停车规划等交通专项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比多层次交通规划更加强调规划的连续性、综合性和协调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指以城市内全部交通方式为对象,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符合城市环境、教育、健康和社会福利政策的一体化交通规划。一般说来,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包括以下一些步骤:
现行城市交通系统的监测。
包括目前城市范围内人口、就业、居住、土地利用等基本数据的收集,了解城市内各种交通方式目前的交通流量, 清楚城市交通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一步骤是对运输系统现有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了解, 工作主要包括基本数据的收集、建立数据库以及撰写调查报告, 为下一步的预测以及其他的定量分析打下基础。
2、城市交通发展远景和目标的确立。
通过分析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结合未来的土地利用计划, 预测未来的人口、 住宅和就业的增长, 从而预测未来的交通量并确定主要的交通增长廊道:提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一步骤要求建立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 这样就需要建立预测城市未来交通需求的综合模型,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
3、可供选择的交通发展战略的提出。
以解决现有交通问题,实现未来发展目标,满足未来交通需求为目标,提出几套不同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要求有未来预期的资金保障, 并具有可操作性。
4、交通发展战略的评价和排序。
评价不同交通发展战略对城市经济发展、土地利用、 空气清洁和其他环境事项的影响,结合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对这些战略进行排序。通过交通规划各利益方的投票以及公众参与等程序,最终确定未来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5、长期运输规划的制定。
在已经确定的交通发展战略基础上,结合中短期计划的具体项目和方案,对未来20年左右将要实施的项目和 方案做出规划,安排相应财政拨款以及其他资金来源计划。
6 、中期运输改善计划的制定。
对未来4年或者5年 内要实施的项目和方案做出规划, 要求有明确的资金保障计划。
7、年度计划的制定。
年度计划包括项目计划和非项目计划,项目计划是具体项目在当年的实施计划 ,非项 目计划包括交通系统维护、运营等费用的支出。
8 、计划方案的实施、监督和评价。
对每项具体的项目或者方案,在立项之前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评价,项目通过相关评价,进入规划程序之后才能得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对项 目的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并且在实施结束后要进行项 目的后评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该是持续进行的,交通项目和方案的实施必然使 已有运输系统发生改变,今后的运输规划要在此基础上滚动进行。
从以上分析来看,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工作是滚动持续进行的,除了交通规划部门以外还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而且规划程序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和规范。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一种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它应当与政府财政预算手段相配合, 共同提供符合广大市民需求的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是滚动编制、连续进行的。长期规划( 2 0年及以上) 应与中期规划( 4~5年) 和项 目计划相互配套,内容相互对应和包含,以保证规划能够最终落实: 同时为了保证规划能够考虑现实情况的变动,使得决策具有科学性,长期规划应以4 ~5 年为周期,中期计划应以1~2年为周期滚动编制和修订。
第二,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是多部门参与的。由于一体化交通规划设定诸如合理开发土地、保证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公平等规划目标,而这些目标单凭交通运输部门一方的力量难以实现,因而需要交通运输与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以及社会保障等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必要的情况下,应将合作机制用立法的形式确定;而且各部门立法中所要实现的目标如果涉及其他部门,应该在其他部门的立法上有所体现。各部门之间的交叉管理虽然会带来额外的管理成本,但却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实现政府各分散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制约。 这种外力强制的合作机制不仅有助于运输系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在资金约束下进行。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要求与资金来源相对应,长期规划要求有预期的资金支持,中期规划要求有更为确定的资金保障。 规划方案的评价和选择应体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意志。
第四,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过程应该有公众参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该设立公众参与程序,真实反映公众的诉求。公众参与也可以起到对规划程序和规划决策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