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面设计课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以赛代练、以展代考”的内涵分析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主要分为“综合素质”核心课程与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以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海报设计>为例,论述了基础知识的教授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程相关竞赛获奖作品的探讨和分析、设计竞赛实训和展览等三个阶段实训内容;从学生受益方面对“以赛代练、以展代考”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以赛代练、以展代考”适合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以赛代练” “以展代考” 课程体系 海报设计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5-0102-02
纵观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陈旧、复杂,尤其是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部分专业教师仍然存在大锅饭现象,教学任务不明确、规划模糊、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另外,部分缺乏相应社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进入高职教学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从学生来说,在旧的课程体系下,学生毕业后无法立即参与到企业第一线的工作,往往要经历1-2年的实践才能完全与市场接轨。此外,学生在校期间的作业练习多为模拟项目,设计作品没有得到市场的检验。
鉴于平面设计专业的相关设计竞赛众多,本文以理论学习结合实践,推行“以赛代练、以展代考”课程体系来探索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设计思路,并以海报设计课程为例具体来分析其实施过程。
一 “以赛代练、以展代考”课程体系的内涵与课程体系建设
1.“以赛代练、以展代考”的内涵
“以赛代练”、“以展代考”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以赛代练”指的是在课堂学习中组织学生组成参赛设计团队,在坚持学生主体定位的同时,选择具有大赛经验的教师进行教授和专门辅导,实现专业教师资源共享,并根据专业优势,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参赛思路。同时系部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有一定影响力的职业技能赛事,并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以展代考”指的是课程结束后课程作业将在系部展厅以展览的方式呈现,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学生课程成绩将由本专业教师组成评分团对学生课程作业展览效果进行打分,学生成绩取自专业教师所打分数的平均分。
2.“以赛代练、以展代考”的课程体系建设
新的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以赛代练、以展代考”分综合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两个模块。
“综合素质”核心课程由“品格育成与人生砺炼”、“形象塑造与自我展示”、“职业规划与创业体验”等课程组成,结合平面设计专业行业的特点,对原有的公共基础课进行整合,实现与高职院校现有公共课程有机融合,与后续专业技能培养课程有效衔接。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在技能培养中育成素质”的育人思路,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锤炼学生职业素养。
专业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以赛代练、以展代考”课程体系上。“以赛代练、以展代考”主要课程有“设计基础”、“图形语言”、“编排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等课程,对于没有设计竞赛支撑的课程采取“以展代考”,如“设计基础”、“图形语言”、“编排设计”等基础课程。
二 专业课程贯穿“以赛代练、以展代考”案例分析
以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海报设计>为例,本课程一般安排在高职院校第四学期,每周20课时,共六周计120课时。
《海报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教授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二阶段主要是对课程相关竞赛获奖作品的探讨和分析:第三阶段主要是设计竞赛实训和展览阶段。三个阶段应遵循按部就班的学习原则,不能颠倒或排除某个阶段。
第一阶段――海报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教学内容提纲如下:
(1)海报设计基础知识学习。在《海报设计》课程中,基础知识包括海报设计的概念、历史、分类以及重要的发展阶段。通过本阶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海报设计基本常识和概念。
(2)海报设计表现手法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海报设计的表现技法,其中包括:直接展示法、合理夸张法、以小见大法、运用联想法、富于幽默法、借用比喻法、以情托物法、悬念安排法等,并通过实训对每种手法进行针对性训练。
(3)海报设计原则学习。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海报设计的原则,并通过海报设计原则实训,完成相应的作业练习。
第二阶段――海报设计竞赛获奖作品解读阶段。
本阶段的学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欣赏各大赛事的获奖作品,共同探讨作品的设计内涵和深意,目的是培养学生更高的理性视觉欣赏能力,为后期的实践奠定基础。第二部分:让学生自主赏析,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获奖作品资料,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扮演教师角色与其他学生进行作品分享。
具体的教学实践设计如下:在第一部分中,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对获奖作品进行全面的赏析,赏析类别涵盖公益海报、意识形态海报、政治海报、商业海报等,教师主要讲解和分析获奖作品的设计背景、设计思路、表现手法、设计内涵等方面。同时在讲解作品的同时应将作品设计者进行详细介绍,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自行制作玩转课堂视频,同时也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循环使用。
在第二部分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每位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搜集和整理获奖海报及设计者简介,制作成PPT且不少于20张,每位学生用时不能少于8分钟,每天抽取两名学生上台进行作品赏析。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对作品的赏析能力不仅得到很好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第三阶段――设计竞赛实训与展览阶段。
著名台湾籍平面设计师蔡仕伟先生说:“海报设计的学习原则应该遵循多看、多想、多听、多问、多做”的步骤。“多看”指的是看一些作品展览、优秀设计师作品以及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多想”指的是在看作品的同时要懂得思考和品味,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多听”指的是多听老师的授课掌握基本知识、多听大师的讲座或视频拓展自己的视野:“多问”指的是在看或听的时候对于自己不解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或身边的同学;最后才是“多做”通过不断的练习让自己的技能得到训练。
通过第一、第二阶段的学习积累,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得到提高,对于原有的审美思维方式进行重新的定义,所以在第三阶段的设计实训可以很好避免一些低级设计方案和方案撞车情况。第三阶段主要是参加国内外的一些专业的海报设计竞赛。具体步骤如下:
(1)竞赛主题解读。竞赛主题解读非常容易让学生忽略,所以在前期竞赛教师应带领学生认真地分析比赛要求,而不是把竞赛要求直接扔给学生。尤其重要的是对竞赛主题的分解。例如安徽省科普创意设计大赛主题是“科普创意”,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对“科普创意”进行解读,“科普创意”包括多个方面,如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人权问题等。环境问题又可以分解成水污染、雾霾污染、噪音污染、森林破坏、垃圾分类等;安全问题又可以分解成食品安全、酒驾安全、安全施工等;人权问题又可以分解成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尊老爱幼、关爱残疾人等。通过对主题的分析,学生很容易找到创意的切入点进行头脑风暴。
(2)相关竞赛获奖作品资料搜集并共享。相关竞赛获奖作品资料的搜集主要是两个目的。第一让学生全方位了解目此竞赛相关获奖作品的质量,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特别独特的手法或创意,学生在设计的同时可以借鉴。第二避免学生作品出现抄袭或“撞车”的情况。
(3)头脑风暴。头脑风暴阶段要求每位学生不少于10个创意方案,且创意角度应不同。方案制作成PPT在课程上进行汇报,只有进行大量的头脑风暴创意方案,才能有最好的设计方案诞生。
(4)方案筛选与修改。在头脑风暴进行的创意中,选择合理充分的创意方案进行完善和修整,通过学生方案的调整和完善,来培养学生的创意筛选和方案确定的能力。
(5)方案设计与调整。方案确定后主要是后期的执行,教师在方案的设计制作中应及时跟进,尽量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出现的技术问题或其他问题,确保设计方案的顺利进行。
(6)交稿。按照竞赛文件的要求,仔细填写报名表等相关文件,并按照递交要求进行作品格式调整,最后完成交稿。
(7)展览。在对创意概念的执行完成后,所有学生按照授课教师的要求挑选三件海报作品,尺寸调整为120x80cm并打印,按照学号顺序排列在展厅张贴布展,标签贴在作品右下方。在展览的过程,由授课教师进行海报作品讲解和评价,将课程的效果再次升华。
三 “以赛代练、以展代考”教学效果评价
“以赛代练、以展代考”课程体系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的设计水平不仅得到提升,综合素质也得到发展。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而且作品获奖不仅给学生带来一些收入,还可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作品集,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当然得奖的机会可能会特别小,所以声誉和奖金是伴随成功随之而来的额外奖励,而不是你的目标。“以赛代练”更是一种自我技能的修炼,通过“以赛代练”课程的实践,学生在国内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主要包括威尼斯双年展最佳国际设计奖、德国红点传达设计奖、河南公益广告大赛三等奖、方正字体设计竞赛三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安徽分赛区一等奖、乌克兰哈尔科夫“四方块”国际环境海报三年展优秀奖、第二届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大赛二等奖、第二届亚洲生肖设计大赛全场大奖等,学生在国内外获奖累计达100余项。“以展代考”有利于促进各个班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以赛代练、以展代考”课程体系的实践督促了专业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及时掌握设计动向。通过“以赛代练、以展代考”有利地提高了教师教学课程质量,带动了教师们的干劲,让教师真正把心放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上,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最终锻炼出一支干劲十足、业务熟练的教师队伍。
1.1满足学生不同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懂技术的职业技术人才一直是政府引导职业教育的方向,也是评价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场视角下计算机平面设计职业技术教育,知识、技能、素质必须协调发展,不可偏废[3]。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职业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根据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体制,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领域,面临当今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而这时的职业选择将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既要考虑到中职生毕业后立即就业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一部分中职生继续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需要。
1.2符合中高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
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专门组织编制和审定统一的课程体系,它决定一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主要体现在不同阶段的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制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等;其次是地方课程,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职业技术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地方适应性;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主要有本校或校际之间的专业教师通过对本校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主体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限和侧重点不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1.3中高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以及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要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根本;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在普通高专的思维惯势下,对中职知识结构的扩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技能评价,以及招生制度上体现出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基于中高职一体化视角下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2.1正确认识中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当前职业学校在校生一般在15~21岁,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处在个性发展和人格成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家庭、心理、情感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需要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习和完善自己。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生一般为15~18岁,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他们的心理状态还不成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中职学校在指定培养目标时,既要与整体目的保持相对一致,又要使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既要考虑到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需要,又要照顾到大部分中职毕业生工作所要求的基本文化与一般技能需求。根据其身心特点把握好职业观、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为其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建立系统的中高职一体化视角下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体系
解决与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首先应解决好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接轨,注重二者差异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因而培养目标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差别性。当前中高职培养目标忽视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存在着能力培养的重复现象。其次要体现出层次性特点,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如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主要面向设计公司、广告设计公司、印刷设计公司、品牌设计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以及具有平面设计部门或平面设计岗位的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企业,培养掌握平面设计人员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在高层次、高技能性,强调培养一线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4]。二者基本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教育在高新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要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
2.3建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并不是源于工业化进程的自然需要,人们往往把它作为普通国民教育的一种附属、一种补充。在课程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培养目标的需要,而是强调职业教育学历与普通教育学历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层次上的可比性,强调课程结构的学科特性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脱节,失去了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要打破学科本位的传统课程开发模式,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式和项目式课程结构体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个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不同,根据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特点,将课程分“宽基础”课程、“厚专业”课程和“活模块”课程等三大类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其次,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如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要求通过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计算机中级操作员考试等。职业能力的对接是中高职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中心,科学设置学生职业技能考评方法与手段,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同时强化行业和企业部门之间的积极协作,通过学生每年到工厂和企业参加见习和实习,以及由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到学校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对职业资格的考核与管理,使职业资格证书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的认可,这样中高职课程的无缝衔接才会成为可能。教育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群体设置不同等级的职业技术资格证,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根据职业分类、标准与鉴定考核要求,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能力标准和人才层次结构,实现职业技能的全面对接。再次,加强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素材的教材化研究,编制层级教学单元和职业教育教材。按照不同职业对人才职业技能要求层次的不同,制定出职业教育的标准教学单元,并按照程度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采用较低层次,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采用较高层次。课程衔接体现为教材的衔接和教学目标的衔接,根据不同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设计教学单元,进而设计成不同的学历层次,使中高职课程的层次分明,并有教育部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统一编制,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统筹管理和宏观调控。
2.4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联系
首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必须紧跟企业生产实际,根据中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各自的培养目标,对于中高职相同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广告设计、速写与色构、Photoshop制图、网页设计、CorelDRAW/Il-lustrator、Autocad课程等,以中职学校教师为主体,高职学校教师参与进行课程开发;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其他课程,以及不同课程在实践中的联合应用,如Java程序设计、Photoshop、dsMAX课程、ado-bepremireCS4、adobaftereffectsCS4实训项目、数码摄影及后期特效,由高职学校教师为主题进行开发。在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上,中职学校重在从业证和初级证书的课程,高职学校重在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的课程。中高职学校教师联合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案例、微课教学、试题等,供区域内全体中高职学校共享共用。其次,实践教学,在实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中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础可统筹建设和使用,在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为行业、企业及其他成员学校教职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服务。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课程体系,可实现学生在中高职之间课程互选,所取得的实践技能水平评价和学分能互通互认。实训基地也可以扩大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中高职院校、企业合作共赢的利益融合体。再次,师资队伍,通过汇总区域教师信息,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专制教师信息库,采用柔流的形式,允许教师校际兼聘,鼓励优秀教师跨校教学,逐步实现区域内中高职学校教师的互聘共享。中高职院校根据各自需求,统筹聘任兼职教师到学校讲课、指导学生实习、开设讲座、参与专业建设等,实现中高职学校间兼职教师的互聘共享。
3结论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 教学改革
1、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潮流的转变,使我国的平面设计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随着中国大学教育的扩大招生, 目前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人才包括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中职生……呈现出多层次性,每个层次都各有其优势,而中职学生在学历上的优势无疑是最弱的,所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突出重点、以发展职业能力为核心,“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 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缺少社会实践, 对平面设计软件了解不够
平面设计的软件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图形设计软件、图像处理软件以及图文混排软件。 著名的有 Adobe 公司Photoshop,Illustrator,PageMaker;Macromedia 公司的 Freehand;Corel 公司 CorelDraw,Painter 等。 大多数院校都会有所选择地在每类软件中开设一种,由于缺乏大量的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平面设计软件的学生来说, 平面设计软件看似简单,却难以熟练应用,要创作理想的作品难度较大。
2.2教师大多采用理论加简单实例的教学方法
这一点容易造成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对课程的学习过于片面,往往死学死记,只掌握了少数几个实例,却无法活学活用,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3学生手中的资源有限
学生手中的资源包括相关图书、教程、素材和软件外挂等, 而且他们又不知道如何找到这些资源并加以应用。学生的视野局限于很小的一个圈子里,无法接触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3、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3.1依照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针对目前广告领域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怎样培养出具有综合性设计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在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平面广告设计和实践能力,有能力在广告公司、装饰公司、出版社、印刷厂等单位从事平面广告设计、网上出版等工作。因此,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实有必要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进行各种改革,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以培养设计能力为目标,采用“学―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2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
笔者认为,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从软件使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只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只能教会学生最简单的软件本身。而从学生易于快速掌握并熟练应用的角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则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要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关键在于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培养学生的美感;如何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今后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拓宽学生视野, 利用丰富的资源不断充实和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3.3根据专业市场需求,设置相关实训课程
设置实用的实训教学内容框架,为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实现有效的“校企链接”提供了保障。与企业挂钩,依据市场需求设置企业所需的实训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中等职业学校迫切要求校企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具有联盟性质的伙伴关系,职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完善的设施设备和一线生产环境,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共同发展。学生根据实训课程上课既能接触社会,又能在师傅的带领下感受到最新的设计理念、最新的市场导向,最让学生自豪的可能就是他们接触到了最尖端的设备,用到了最先进的设计软件。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为实现有效的“校企链接”做好坚实的基础。
3.4根据专业工种需求,设置多样化的课程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0-0117-02
1工作过程导向的提出
平面设计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许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
但通过对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对口率不高,存在着市场对平面设计人才供不应求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对口就业困难并存的局面。解决好这一供需矛盾是各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国内平面设计领域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缺乏优秀的专业设计人才,这就要求各中职学校必须重视解决好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改变脱离市场需求、闭门造车的教学现状,从而造就一批毕业则能上岗的高素质人才。
面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职业教育专家们提出了各种改革措施,其中姜大源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受好评。什么是工作过程?它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过程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通过对典型的工作任务相关的工作过程对现在职业活动进行描述,即在确定学习领域的基础上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为课程最终目标。
2 工作过程导向在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实施
在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平面设计工作岗位和职业行动能力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平面设计岗位人员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从而更好地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真正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达到做学教合一,培养出毕业则能就业的平面设计人才。
2.1培养目标
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观,具有一定艺术审美能力和具有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的平面设计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可以根据企业的宗旨、经营理念,从事企业形象策划与推广的VI视觉传达设计、产品外包装、广告招贴、网页美工、商业环境展示设计和印前设计等业务范畴工作。
2.2平面设计工作岗位和职业行动能力的需求分析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主要是广告公司、印刷厂、印务公司、网络公司、报社、出版社、杂志社、包装设计公司等。针对这一现状,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平面设计工作者主要应该具备职业行动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这些能力恰好是用人单位对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具体体现。平面设计工作者职业行动能力需求如表1所示。
表1 平面设计工作者职业行动能力需求
[岗位\&能力分类\&职业能力需求\&平面设计工作者职业行动能力需求\&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设计理论,熟练使用流行设计软件,并综合利用多个软件开展计算机平面设计;能较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印刷设备等\&方法能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会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较强的法制观念、敬业爱岗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2.3 平面设计岗位人员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资料的收集,得出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典型工作务就是利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对相关的产品和内容以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根据专门化方向的不同,具体可细分为五个职业岗位: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数码影楼设计、网站设计、企业宣传策划,并对应着五大典型工作任务,这五大典型工作任务参见表2的具体描述。同时为保证学生的顺利就业,在学生毕业前应通过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获得五个工作岗位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五个职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职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
[职业 岗 位\&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职业资格证书\&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平面广告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绘画基础
企业形象策划与形象设计、形象标志设计,
标准颜色、标准文字、标准字体、形象办公室用品、形象户外媒介等应用形象设计技巧与方法
影集、写真画册、婚纱摄影的复杂处理、美化与制作
网页的美工、布局、制作
撰写企业策划与活动策划书
\&图像制作员 平面/广告设计师\&平面设计\&标识设计、包装设计、名片设计、画册设计、宣传页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文字排版等\&平面设计员\&数码影楼设计\&数码照片处理、电子相册设计\&图像制作员\&网站设计\&网页动画设计、静态网页设计\&网页制作员\&企业宣传策划\&展板设计、海报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师\&]
3构建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议
3.1一切教学和学习活动围绕着市场需求展开
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技能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关联,从而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平面设计人才。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强调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的教学模式,而必须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去除无关紧要的学科知识对平面设计活动的干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秉持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毕竟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做出标准成品化方案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必须让学生亲自体验工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必须使用到的核心软件技术。
3.2 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学校可以聘请平面设计相关企业的一线技术骨干座谈,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汇集平面设计相关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对工作任务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合并,根据已经确立的典型工作任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抽取一定的时间全程跟踪企业技术专家,获得全部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并重新分析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进行归纳整理,从而获取可以用于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充分论证后,再次召开校企合作会议,向企业专家展示前期调研总结和成果,并请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对成果进行论证、修订;专业教师们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确定出学习领域内容,并依此确定课程体系。
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下企业调研及与企业专家的交流,确定相关的几个完备的工作项目,让学生围绕项目进行学习和设计。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近距离地接触到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上岗。
3.3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的老师,一定要不断地补充养分,注入新的知识,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的平面设计人才。学校要鼓励老师参加各种新技能、新知识的培训如省级、国家级的培训,定期派出教师去企业学习,让教师能掌握企业的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把在企业的经验所得直接传授给学生,并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议。
同时学校最好能聘请相关企业技术骨干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让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到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实践中,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最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技能。
3.4编写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平面设计相关教材
教学做一体化教材不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描述,不是指导学生获取系统学科知识的参考书,而是指导学生通过完成工作项目的各个工作任务,形成职业岗位必需的职业能力指导书。做学教一体化教材应该围绕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规划的项目为载体,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包括明确任务、收集信息、计划和决策、实施与检查、评价与总结在内的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如在确定了企业VI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后,应在此任务章节穿插标准色、标准字体、形象办公室用品、形象户外媒介等应用形象设计技巧与方法的相关知识,而不是脱离工作任务纯粹介绍理论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达到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效果,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中心;还要为学生配套专门化实训设备及联系对口的实习基地,从而更好地根据工作流程完成学习任务,做到在学校和企业完成完整的生产过程,突出对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
4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理论在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平面设计的教学趋向于市场性、实用性,从而使培养出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人才更加专业化、技能化。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漫话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1):1-6.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柳国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2):158-159.
[4] 王朝霞. “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设计[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48-50.
1.经过我的一些阶段性研究调查总结,目前高校平面设计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1)平面设计学科及专业定位不明确。我国现有超过千所高校开设平面设计教育专业,教学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造成培养目标不明、观念陈旧、学科定位不清、教学不规范、教育方法陈旧、课程体系和内容不完善等。
(2)大多数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甚少,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3)学生对时代的发展、对新媒体影响设计的程度了解不够,学生只是顺理成章地完成教学需要的基本课程,没能在思维能力上有自主创新意识。
(4)数字媒体设计范围日趋增大,时代对平面设计教育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各类设计学科的交叉化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趋势。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大众化、全球化以及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对平面设计及其教育体系带来的革命性冲击。教育需要面向未来、面对商业化,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我国平面设计教育体系在时代趋势下如何充分运用新科技、新思想、新设计、新科技的变化进行创新,新型平面设计素质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
2.对数字媒体技术下平面设计教育改革的探索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平面设计创新教育的前提。平面设计教育最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树立起现代平面设计新观念,在设计的多维化的实践过程中,展开无限遐想进而达到确切传达沟通信息的目的。因而高校平面设计教育体系应该以实施跨媒介创新教育为前提,转变学生的传统、刻板设计观念,形成运用新信息技术的习惯。其次,要归纳平面设计教育科目并创建出新体系。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应将数字媒体领域、计算机技术、平面设计三者相结合,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面向需求及开放式办学为理念,大胆探索新的办学机制、教学模式并与实践相结合。提倡重视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努力把中国文化和新媒体设计相结合,注入崭新的设计文化理念,使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呈现生机勃勃的信息时代特色,多层次的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新媒介思维的平面设计技术人才。再次,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寻求跨媒介教育融合,努力提升“创意”这一设计的灵魂元素,以文化创意实现价值再造。促进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产生I+I>2的效果。所以,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要以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为中心,着重突出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跨学科能力培养,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技术与平面设计结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作为目标。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