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生管理学

研究生管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管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生管理学

研究生管理学范文第1篇

(一)本科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本科生人数众多,受到较多的关注。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目前普通本科生人数已经突破3000万,客观上由于本科生人数众多,主观上由于对“高等教育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并重,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成长”方针的片面理解,辅导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本科生的管理上,造成本科生管理过严、过细。“学生进大学校门伊始,我们就向他们提出生活、学习中需要注意和遵守的各种条例,并将这些条例制度化”,“组织学生成立自律会等组织,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有规律、有步骤地进行检查,对没有按照制度完成生活、学习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研究生全体人数逐年上升,但研究生管理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薄弱环节。2009年全国研究生总人数已经达到140万人,相较于2008年增加了20万人左右,研究数量的增加给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部分高等学校重视不够,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专职工作队伍,条件保障还不完全到位。特别是面对研究生规模扩大、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的新情况新要求,还缺乏积极应对的有效办法”。

研究生群体思想上成熟,具有较高的科研素养,但缺乏提升综合素养的机会。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更加成熟,更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研究型高校也十分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投入较多,“虽然研究生个人的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与提高,但其组织、领导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却受到制约”。

研究生可以满足本科生在科研、学习等多方面的需要,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发展的同时也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探索研本互动“把研究生的‘导人’与‘育己’结合起来”,构建研本互动式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研究生与本科生互动管理模式的优势

(一)心理层面上,研究生与本科生更易于建立亲密关系

研究生和本科生大多处于青年晚期,成人初期,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如果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起友爱、亲密的关系,就会感到孤独,产生不愿与人接近的孤独感。因此,相较于建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与学生的良性关系,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互动关系更容易构建,而且还可以在多方面发挥作用。

(二)管理层面上,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创始人爱德华兹,戴明基于这样的假设:“人们(雇员)对待工作会尽力而为,管理层的任务就是不断改善他们在其工作中的‘系统’以为他们的努力工作创造条件”。将TQM应用到学校教育中,“雇员”就是“学生”,“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研究生与本科生互动就是“把教育中的积极发展的因素整合到一起,包括小组教学、因地制宜的管理、合作学习的教育”。研究生与本科生互动,一方面研究生生活中指导本科生,分享科研资源(实验室、论文),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既是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化理解,也是本科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本科生教育反作用于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研本互动辐射到本科生上,既可以扩大高校学生管理的覆盖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管理的实效。

(三)内容层面上,研究生与本科生互动管理模式更加多元

以往学生管理更加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教育等方面,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这两方面的内容。正如符号互动理论者米德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Me)之间的互动过程。就好像他人是一面镜子,我们在他人那看到了自己,并且认为那是真正的自己。研本互动不仅可以在思想引领、心理辅导的方面起到作用,还可以在学习辅导、实践引领、科研指导等方面有所作为。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因此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各方面的多元的互动同样也符合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研究生与本科生互动管理模式的途径

(一)研究生做兼职辅导员或辅导员助理

研究生担当兼职辅导员获辅导员助理既可以指导本科生的专业学习,同时也可以进行生活辅导、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互动。某些专业例如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具有较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担当兼职辅导员或辅导员助理可以大大发挥朋辈教育的力量,对本科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可以取得较高实效。运用专业知识引领本科生教育的同时也是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二)研究生与本科生个体或团体结对形成共同体

在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研究目标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体是最能发挥研本互动管理模式力量的方式。研究生与本科生可以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交流。从学生自我管理的角度来看,既是本科生向研究生学习提高自身科研、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研究生受到本科生教育的影响,通过参与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从辅导员学生管理的角度来看,辅导员既可以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也可以关注研本共同体的发展,大大扩大了学生管理的广度与深度。

(三)导生制:研究生引领本科生发展

优秀的研究生既可以在思想上、行为上引领本科生发展,也可以使“研究生了解本科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组织他们进行沟通,统一认识,提高双方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导生制加强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上的交流,“缩短了彼此间距离”。

四、实施研究生本科生互动管理模式的实际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积极主动性

“现代管理思想强调人的因素是第一位,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和信任,即要以诚相待、民主平等、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研本互动管理模式是研究生和本科生自主整合的团体,团体中研究生和本科生发挥朋辈优势,积极互动,在满足个人成长的同时寻求团体的发展;团体之间的竞争客观上也不断促进团体成员不断学习、进步。以前辅导员“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下的学生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研本互动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兴趣、目标一致等基础上的,把学生摆到了管理的主体地位,本科生与研究生为了共同进步或在与其他个体或团体竞争中取胜,在学习、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双向交流,充分发挥两者寻求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并将内驱力外化为自我学习提升的动机,变他律为自律,淡化了学生管理中的主客体关系,提高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主动性。

(二)有利于建立研究生与本科生管理的良性机制

首先,由于研究生年龄差异较大,科研任务繁重,居住分散,独立意识较强等因素,学校研究生管理工作一直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在研本互动管理模式中研究生作为本科生的“导师”、“伙伴”、“合作者”,加强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联系,将研究生视线从自身转移到与本科生互动上,研究生不仅需要自我提高,还要引领本科生共同提高。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研究生的责任感,同时研究生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无形中提高了研究生的自我约束力;第二,研究生与本科生结对管理,辅导员在管理本科生的同时也把研究生纳入管理范围中。辅导员既可以管理学生个体,也可以管理研究生与本科生结对的团体。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思想教育、学习科研、生活工作中双向互动,高校学生管理就可以从宿舍、教室、实验室覆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扩大了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覆盖面。

(三)有利于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共同提高

一方面,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生理、心理已趋成熟。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研究生相较本科生更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养。而本科生具有较高的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但由于专业知识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缺乏科研素养,这些能力仅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得到提升。“让本科生与研究生一同参加科学研究,不仅有利于本科学生更多地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让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加强了学习上的交流和相互启发。反过来又促进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以及与科研的结合,有利于本科生提早了解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增加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的接触、交流,本科生可以从研究生身上学习到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对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兴趣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本科生可以带领研究生一同参与各项活动,丰富研究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有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多于研究生,因此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互动过程也是本科生通过自身影响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研本互动的管理模式是基于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是发挥研究生与本科生自省能力,提高研究生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模式。但研本互动的管理模式不是排他性的,不是以夺取或削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地位为出发点的。由于研究生和本科生自我管理、自我适应的经验不足,因此研本互动还需要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晓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

[2]唐弋,彭鎏佳.从制度管理到自我管理――浅谈大学生管理工作[J].世纪桥,2007(10).

[3]王柏林,肖望兵.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02).

[4]FredC.Lunenburg,AllenC.Omstein[M].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孙志军,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研究生管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赵建军(1971-),男,河北承德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高媛(1982-),女,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朱爱茹(1967-),女,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河北秦皇岛06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会立项课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X2011010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40-02

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理念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体制下种种观念的影响和现行体制的束缚,我国高职院校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过分依赖的主从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严格的制度管理,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人的需求,追求一个步调、一种风格、一种色彩,从而使各高职院校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水平能力等方面差异性太小。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2.学生管理体制欠缺。一直以来各高职院校普遍通行“专兼结合”的管理体制,即学校设立了学生工作处(部),学生工作处(部)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最主要和重要的管理部门,基本承担了全部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工作;团委作为另一个重要部门主要承担学生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其他部门履行部分学生工作管理的职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和创新,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化,大学生就业、学业考核、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等,这一系列变化都需要有新的完整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来保证实施,而这个系统的建立尚未完全形成。

3.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单一。目前我们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以班级为单位,与学年制相适应,学生基层组织成员相对稳定,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层次清楚。但是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选专业、选任课教师、选上课时间、选修业年限,淡化了班级和年级概念,班级成员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流动性、不稳定性。班级的职能也将随之被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力也大大减弱。现行学生教育管理基层组织对学生的约束力及影响力下降,已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管理的目的,从而使现行的学生工作运行体制无法正常运行。

4.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匮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在校学生人数猛增,师资队伍也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师生比悬殊。大众化进程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最大的挑战是辅导员队伍匮乏,具体来说体现在学生辅导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2006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辅导员数与所带学生数之比为l︰200。而实际上达到教育部要求的高校很少,有的学校达到了1︰600。学生辅导员队伍质量参差不齐,能够完全胜任工作的辅导员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

5.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和手段的落后。现有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除了少数学生干部有机会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外,几乎剥夺了绝大多数学生培养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即使是这少数的学生干部,也只是学会了一些组织实施中的监督控制能力。同时,由于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没有紧紧围绕培养人这个中心,是为管理而活动,仅有的大学生自我管理往往是自发的,水平不高,效果也不是很好,没有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来实现自我管理,以达到既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又减轻工作人员负担的效果。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扩大了学生的自。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等作为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施行,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思想的重要体现。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工作的载体发生了变化。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原有的学生自然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传统的以班级为学生工作主要载体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它要求在教学进度,课程设置,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均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同时也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2.收费制的变革改变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长期以来,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始终处于一种被管理的地位,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育被当做一种管理活动来看待。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使教育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也成为一种消费,大学生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一名消费者。这对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提出了挑战,既然教育是一种消费,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不再是简单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而同时是一种合同关系,一种契约关系。

3.高校后勤社会化引发了诸多问题。近年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特点: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住在校外,“同班不同室、同室不同班”,大学出现生活社区化、成才环境社会化的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校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力;二是改革后的学生公寓按成本收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改善,但原本作为培养大学生劳动观念、团队意识的重要阵地的宿舍,育人功能有所弱化;三是共住学生群体规模大,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已陆续发生了一些问题或出现了一些事故苗头,这些新情况和新特点是我们过去从未碰到过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尽快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认真把学生公寓管理好,管出水平,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4.就业形势严峻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面对人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善待研究生,宽待本科生,虐待专科生”的现象,一些高职院校学生悲观地面对“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在各种就业选择面前不知所措,出现困惑、迷惘、焦虑、烦躁甚至恐惧的心理。高职院校学生一般情况下留最后半年时间实习和专门找工作,这期间有的同学已找到基本稳定的工作,并在单位上班。有的同学还想继续向更高的学历层次进军。有的同学则还在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四处奔波,这样毕业生就好像一盘散沙,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5.互联网的负面效应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方面拓展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为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得学生对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其次,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有关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上已不占明显优势。最后,网络中的信息垃圾对大学生极易产生误导,致使一些大学生行为偏激、性格怪异,很难接纳他人,我行我素、自以为是。

三、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路

1.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第一,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合理需要;第二,以学生的本性为出发点,对大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引导学生;第三,以大学生的个性为工作切入点,使其共性合格,个性张扬;第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第五,角色多样化,做大学生的师长、朋友等,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第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2)法治理念下的学生管理工作。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问题与挑战。学生法治意识的日益增强、法治观念的不断深入,都促使高职院校重新审视自己在这种深刻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用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维来认真对待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及问题。在公众维权意识日益增长,高校后勤管理逐步趋于社会化,办公规模逐渐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以往高职院校中所存在的“人治”的状态急需改变,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来进行。(3)突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理念。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成员,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共同协商和对话的方式主动参与学校有关事务的管理过程,从而实现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有效协调高职院校管理决策中的民主与效率,切实保护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它是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也是促使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权力分配相对平衡的一个契机。

2.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的创新。目前学校普遍采用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分管,学生处履行学生管理工作职能的运行机制,在许多工作的指挥和协调上存在一些问题,教育与管理有时脱节,有些工作职责不明确,学生处有时成了包罗万象的“百事部”。所以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形成有层次结构的组织模式,可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管理体制,人人参与学生管理,各部门联动,全部参与到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之中,完善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全方位的教育管理服务机构和人员,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3.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应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它的职业性和行为性,要求学校的管理者要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离不开企业和社会的参与、支持,建立开放式的、以就业为导向、企业参与的学生管理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需要。改变原有辅导员、班长、班委这一班级管理模式,将企业生产车间的管理模式引入到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之中,实行车间、班组式的管理,每班设班长(类似车间主任),以自然群体如宿舍划分成若干组,每组由组长负责,这样就形成了组长对班长负责,班长对辅导员负责的垂直管理体制,这样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4.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手段和方法创新。(1)激励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管理学讲到“激励是管理的核心”。由于激励的对象是人,所以善用激励方式的管理者常常是优秀的人本管理理念的执行者。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激励艺术,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成才。(2)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进行信息化管理。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管理工作量也成倍地增加,如何有效解决管理者匮乏与工作量加大的矛盾,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高职院校就需要实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通过收集和整理学生管理工作各种数据,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数据库,编制和引进有关应用软件,对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和共享。这样学生管理工作中许多常规工作可由计算机所取代,有效地弥补辅导员队伍人员匮乏的不足,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摆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去研究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决策。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逐步做到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业务标准化,报表文件统一化,数据资料完整化,真正使学生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昌兵.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B/OL]. dlib.省略/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8&filename=2008020765.nh, 2008-03-18.

[2]穆静.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B/OL].dlib.省略/kns50/ detail.aspxdbname=CMFD2009&filename=2008086514.nh,2008-12-16.

[3]蔡国春.21世纪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观念变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1(1).

[4]苏维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研究[DB/OL].dlib.省略/kns 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3&filename=2003123664.nh,2003-12-09.

[5]刘寅.大连市普通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B/OL]. dlib.省略/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2&filename=2003060835.nh,2003-05-26.

研究生管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83-02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众多方面。具体地讲,它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扶贫解困、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多种多样,从学生活动形式上可归纳为学生思想品德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管理以及行政管理、教育评价管理等。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只有不断树立符合时展的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扩充和变革管理内容,改进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课堂教学、德育课、形势政策课等之外的重要补充,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强的特点。高校学生管理注重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增强服务的意识,强化服务的功能,自觉、主动地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服务。既坚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鞭策学生,又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项纪律要求和规范管理,促进大学生向有道德、有纪律的方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被学生接受,受学生欢迎,达到解疑释惑、化解矛盾、鼓舞士气和激发热情的作用,为大学生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力量。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搭建舞台。(1)积极组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调查、勤工助学、文艺下乡、科技扶贫、咨询服务等等。大学生通过走向社会参加实践,通过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同时也使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组织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开发潜能、展现自我的重要平台。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德育教育的有效补充,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院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3)丰富校园文化,增长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文化素质是素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指一定的文学修养、理论修养、音乐修养、艺术修养等等。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校园文化建设。(4)组织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3.加强了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推进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始强调教育性和发展性,在强调德育传统的同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本上得以认同。管理制度也更为完善,管理干部队伍的层次日益改善。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人数连年增加,在校生人数持续增长。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逐步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生源质量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交费上学,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增多;1980 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增多;高考取消年龄限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固然有其历史必然性以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在新的情况下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弊端。从现状上看,有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忙于事务,常常重管理,轻服务。学生管理者采用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学生训导多,平等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充当长者、管理者的色彩浓,担当朋友、服务者的色彩淡;空洞的说教多,能真正满足大学生情感、生活等需求的心理沟通等有效的工作少;消极被动解决问题的多,主动积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创造广阔空间的工作少。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教育管理者应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研究生管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管理制度

作者简介:董德民(1964-),男,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浙江 绍兴 3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2012年度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Y2012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91-02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是高校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设计创新的重要教学场所,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几年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了不少资金和场地,硬件建设初具规模,但如何让基地良好运行,真正发挥其作用,尚在探索之中,基地运行与管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研究现状

有研究者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杜成斌、尚作萍指出:由于经费有限,基地资助的创新项目数还比较少,参与的学生数也不多,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师的积极性也需要提高,学校需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工作,出台相应的措施给予支持。[1]彭刚等提出学员在他们的物理创新实践基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势头不容乐观、现实严峻,主要的问题:单一创新基地学员的数量和质量呈下降趋势;缺乏科学合理的创新实践课题,既有创新性又适合学生做的课题较少;竞赛型的创新课题不足;指导教员队伍的知识结构有先天性缺陷。[2]周勤飞、汪学荣、罗宗刚提出动物科学专业校内实践基地运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有难度、运行经费高。[3]

对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刘海峰、温刚、崔涛指出基地运行模式有学生科研模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小组模式,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模式,社会工作模拟训练模式,创业实践训练模式等。[4]潘立、柴国钟、彭旭东也提出创新基地的运行模式主要是学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教育的支持,企业为学校和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实践平台,形成多赢局面。[5]周勤飞、汪学荣、罗宗刚提出动物科学专业校内实践基地运行模式:校企共建模式、科研带动模式、学生创业实践模式。[3]

对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机制方面,孟凡斌等指出科学的管理和现代化的管理就会使实践基地的运转正常,显得有活力和生机,社会效益不断增强。因此,对实践基地实行了全开放式管理模式,以学生管理为主(成立实践基地学生管理小组,安排学生轮流值班),教师管理为辅(系内指定一名教师协管),并长期对学生开放;同时还自主开发了相应的管理软件,对实践基地的运作实行全程化计算机管理。[6]邢福、王丽提出以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带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多渠道进行经费筹集,改革考评体系,构建激励机制等。[7]路安明指出水产科教创新基地用建章立制的管理方式,有偿服务的收费制度,来协调教学实践环节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制定符合自我发展的机制,确保基地运作顺利有序地开展。同时,基地依靠科研项目,提升基地科技含量,对养殖新品种和养殖新模式的推广,起到示范辐射作用。[8]

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有多种培养途径和方法: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一些创新实验项目;在课余时间开设一些有意义的、学生也感兴趣的开放性创新实验;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提供给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从社会实践中得到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建设思路: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各类实验室、实践基地的软硬件资源,使这些资源能得到共享和有效利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理念;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运行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

师资队伍建设:具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完成培养创新性人才目标的保证,基地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基地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可聘请基地外人员担任基地师资,或采用软性引进的方式来充实基地师资。

项目建设:具有一个数量充足、质量有保证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或实践项目库是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有效运转的保障,基地必须花大力气建立内容充实、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各种创新实验或实践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来获得相应的成果。

三、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

1.开放性实验模式

开放性实验模式就是基于基地拥有的创新实验或实践项目库,由学生进行选择与申请,通过基地审核同意,进入基地,在基地的组织下开展创新实验或实践项目,有的项目教师可先进行培训指导,然后学生自主实践;有的项目一开始就让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只做适当指导。总的来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强调实践项目开展的自主性。完成实践项目后,成果应提交基地进行验收,合格后可给予一定的创新学分进行激励。[9]

2.兴趣学习小组或大学生协会模式

构建自主学习实验项目体系,设置自主学习实验项目咨询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与设计实验项目方案,构建个人能力培养体系。成立自主学习实验兴趣小组或学生协会,选定组长和会长,定期进行实验活动,老成员带新成员,持续发展,并配备一定指导老师进行实验指导。建立自主学习实验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实验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以及自主学习开放性实验的有效管理。在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

3.学科竞赛模式

随着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性的学科竞赛涌现了出来,如电子设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电子商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ERP沙盘竞赛、统计调研竞赛等。这些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作用,认真参与的学生,从中可以获得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较大地提高综合素质。基地应设立各学科竞赛分基地,开展各项学科竞赛活动。

4.校政企联动模式

目前学校、政府和企业都在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投资新建扩建了许多实验室、实践基地,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创新实践项目,因此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可积极运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政府的政策和企业实践项目,构建校政企联动模式,提供创新实践平台,让大学生能在这个平台上接触社会、实践训练,获知成才。

四、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机制

1.设立公选开放性实验项目

依据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结合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软硬件情况、师资情况及特色,开设让学生公选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如在经济与管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可设立证券模拟交易、国贸单证、多媒体设计、EXCEL建模等多个公选开放性实验项目。

2.允许设立自选项目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应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学科,从自身特点和兴趣出发,自行选题和设计实验实践项目方案,并进行实施,通过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努力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自选项目也可结合各种学科竞赛来设计,也可结合学生兴趣或学生和老师的科研项目来设计。

3.项目申报与实施

公选开放性实验项目,一般可在每学期初由创新实践申报,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组织学生填写《开放性实验项目申请表》,并以班级为单位将申报表上交基地,基地审批同意后,于规定的时间里在老师指导下有序地进入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并以老师讲授+学生自主实验+老师辅导的模式进行,实验完成后要求撰写实验报告,提交相关实验作品,基地进行验收。

自选项目可以以个人或组为单位随时向基地申报,填写《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表》。申报要求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在认真填写训练计划申报表的前提下,基地审批同意后,进入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可自己聘请或基地推荐指导老师,实践活动完成后提交相应作品或技术成果,验收。

4.项目成果的管理

项目成果的存档。项目验收后提交的实验报告、实验作品或论文等成果,由基地存档,并登记成册。并可根据学校规定给予相应的学分与奖励,同时也允许实践项目的失败与不完全成功,强调过程的训练与所得。

优秀项目的推荐。对于好的作品和成果优先推荐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对参加开放性实践项目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优先考虑评奖评优。

指导教师的考核。为考核和激励教师参加开放性实践项目的指导,基地要对开放性实验实践项目进行合格验收,核实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并对教师指导工作发放一定的课时津贴。

参考文献:

[1]杜成斌,尚作萍.依托力学实验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182-185.

[2]彭刚,何焰蓝,丁道一,刘一星.开放式学生物理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2):74-76.

[3]周勤飞,汪学荣,罗宗刚.动物科学专业校内实践基地运行模式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33-34.

[4]刘海峰,温刚,崔涛.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3):1-2.

[5]潘立,柴国钟,彭旭东.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72-75.

[6]孟凡斌,杨永东,曾庆立,等.高校电子技术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2,(4):66-68.

[7]邢福,王丽.大学生创新基地的构建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完善[J].实验室科学,2009,(3):1-2.

研究生管理学范文第5篇

高校以为社会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将对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高校未来的长远发展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虽然近年来,高校管理者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政治以及教育的发展,学生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面临的新问题也逐渐增多。

(一)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较深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对事务类的管理较为重视,对育人、服务类的管理则表现的相对来说较为轻视,这与现代学生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完全不符的。就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学生管理理念在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应用的较为广泛,这些高校中的学生管理者认为自身才是管理的主体,一切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以自身为主。在整个管理工作过程中学生都不能发表任何意见,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管理,管理者只是以训导的方式,简单地告诫学生哪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且采取以惩罚为主的管理手段机械地依照条例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与平等沟通、交流相反的,以灌输、训导为主的命令式的学生管理方式,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凝聚力的增强受到了影响。

(二)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正在逐渐改变学生赖以习惯的生活、学习方式。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网络更像是一把亦正亦邪的双刃剑,在为其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辟新的途径的同时,也迫使其不得不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近年来,网络在社会中的快速化发展以及普及,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中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虽然包含一些有益的信息,但同时也不乏一些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其中,这些不良信息在思维上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无形之中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中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通过虚拟网络随意散发不良信息,使得大学生在被污染的思想教育环境中难以辨别是非,甚至使得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沉溺在网络的世界中难以自拔,为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学生管理队伍匮乏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学生规模逐渐扩大,但与此形成矛盾的现实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极为匮乏,难以跟上教育发展的脚步。对于当今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匮乏已经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问题。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最基层的人员,辅导员人数的不足,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使工作难度加大,这使得本就工作紧张的辅导员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顾及每一位学生。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职业认同感,不安于本职工作,这使得学生管理队伍难以稳定下来。此外,就高校大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来说也表现的参差不齐,虽说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毕业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但真正受到过专业的心理学、管理学教育的人却极少。学生管理队伍实际经验的不足,专业化进修以及培训机会的缺乏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对高校学生管理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学生管理,增强学生凝聚力的主要策略

(一)更新管理理念

为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使学生的凝聚力得以增强,首先就必须从管理理念上做起,在管理工作中树立现代化的学生管理理念,这样既能够通过强化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参与度,来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培养,又能够帮助学生在管理工作中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使学校的凝聚力得以增强。具体来说,更新高校学生管理理念,首先就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生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进行认真的贯彻落实,以充分体现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对学生实行科学的民主管理。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认识,以使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让学生能够以一个自觉、自愿的姿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同时,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广泛地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与学生融为一体,提高管理制度的公开透明化,使学生对自我的激励、服务、管理、教育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其次,管理理念的更新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对学生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即对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活动的行为进行鼓励,不以单一、死板的管理制度去限制学生,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融洽的学习成长环境。

(二)强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强化能够有效地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的基础性条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推进学生管理人员尤其是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完善人员的保障、激励机制建设。具体来说,首先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激励学生管理人员向着更高的职业资格方向努力,以使学生管理队伍整体的职业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强化培训制度,在上岗之前通过对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实施专业化的管理培训,使学生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成效得到提高。再次,全面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为根据,鼓励学生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展开对相关管理课题的研究,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知识水平得到提升。最后,要努力为学生管理人员提升学习进修的机会,使学生管理人员能够在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学生管理等领域有所发展和提升。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管理人员的激励保障机制实行进一步的完善,以使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得以稳固,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长远化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长远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等。总体来说,只有为学生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有效支持,才能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三)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