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词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词范文第1篇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范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诗人、文艺理论家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五月的风,像路旁的玉兰花散发着芳香。五月的风,像浪漫的`彩碟煸动着诗歌的翅膀。沐浴清风,穿过花香,踏着歌声,您来到来到端午诗会的现场,对您的到来我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两千多年前的一个五月,屈原走了,走进汨罗的波涛,走进无边的苍凉。天旋日转,沧海桑田,而屈原的伟大精神和诗歌余韵,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

屈原走了,他的诗魂却成为中国诗歌之梦想,成为盛产诗歌的沃土,成为华夏诗人的向往。

年年岁岁端午好,万方朝圣向屈原。旭日蓝天开新宇,青山绿水壮诗魂。我们的节日――端午2016年--市端午诗词朗诵会拉开序幕,首先向您介绍出席本次诗会的领导和嘉宾,今天出席诗词朗诵会的领导有:(省略)

我们的节日端午――--市20--年端午诗词朗诵会现在开始: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范文2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居民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又是一年好时节,繁花似锦,欢歌如潮。五月节,划龙舟,龙鼓响,大江边。虽然不曾亲临大江,面对那汹涌的波涛,但是就像全国人民一样,我们在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将到来之时欢聚在此,为我们社区的老人过一个祥和、温暖的端午佳节,请允许我代表---镇--社区的全体成员向居民朋友以及所有到场的在职党员们表示热烈的欢迎,谢谢你们长期以来对社区工作的支持,予以忠心的感谢。

(第一环节,包粽子)

俗话说的好,万水千山“粽”是情,今天既然是“五月五”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粽子的味道不用说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包粽子的。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包粽子比赛:我们总共()人,分成三组,在规定的时间里看谁的手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

那么现在哪,我们可以自由组合,但是人数一定要是相同的!(包的时候可以让大家说一些端午的习俗: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等等)

(第二环节送粽子)

把我们的爱心粽子送给我们社区的两位孤寡老人,秦妈妈和刘妈妈!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范文3当粽叶的清香穿越时空的阻挡,一个传统的佳节如约而至;

当艾草的芳馨释放魅力的因子,一个亘古的神话再续前缘。

祝福做成一个粽子,包着快乐,携着温馨,浓香长久地驻留在心间;

把崇敬制成一艘龙舟,载着忠贞,溢着诗情,赤诚恒久地氤氲在文坛。

今天,我们相约聚首,与责任相牵,与奉献为伴;

今夜,我们邀来清风,与爱心同行,让未来温暖。

下面我宣布,呼兰区“新阳光志愿者协会”端午晚会现在开始!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范文4(男)各位尊贵的游客、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女)欢迎大家来到汉兴圣地--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

(男)今天,--汉博苑广场披红挂彩,古乐悠扬,盛装迎接各位宾客的到来。

(女)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联欢活动,对您的参与,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男)再隔一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值此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景区全体员工向各位送上最诚挚的端午节祝福:

(女)艾叶香,香满堂,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齐)祝您端阳节快乐!

(男)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用欢乐的歌乐,经典的诵读,有趣的民俗活动,来纪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

(女)“相约--粽香快乐”端午联欢活动现在开始

(不含现场活动部分)

(男)今天的活动内容为,健康快乐动起来,一同感受节日的气氛。一会还会有丰厚的礼品送给大家。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但不论如何这歌舞还是每个节日已必须的,下面请欣赏景区舞蹈队演出的《汉风长袖舞》。

(女)时逢端阳五月天,炎黄后辈思屈原。离骚九歌贯千古,傲骨诗风越万年。今朝吾辈过端午,吟诗抒怀敬先贤。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又以纪念屈原投江最为。人们一想到屈原必然会想起端午,一到了端午必然会想到屈原。屈原和端午也因此构成了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他是传承民俗的节日,也是一个纪念文人的节日。下面请欣赏--为你带来的配乐朗诵《汨罗不灭的永恒》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范文5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现场的观众:

大家好!二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天,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时光荏苒中,我们又来到了骄阳似火的夏季,微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房间,在这激情似火、绚丽多姿的日子里,20--年端午佳节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居家团聚、畅谈心声!

今天我们又相聚在一起,相聚在聊歌缘舞房间,畅谈心声、表达情感,展示才艺,我代表--------欢迎大家的到来,接下来,请大家欣赏朗诵《端午》。

舞蹈《小扁担三尺三》

小扁担三尺三,一头挑着清晨,一头挑着黄昏,一头挑着现实,一头挑着希望。人们辛勤劳动就是满足的慰藉,可能还是微不足道的慰藉,动力就是希望!请欣赏舞蹈《小扁担三尺三》

歌曲《我是山西的小歌手》

小歌手生活在清山绿水间,唱着动听的歌曲,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甜美与快乐,希望大家能热爱我们的校园,爱护花草树木,也唱着我们的歌快乐的学习…请欣赏《我是山西的小歌手》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词范文第2篇

端午节国旗下讲话优秀范文【一】

老师们、同学们!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端午节国旗下讲话优秀范文【二】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端午时节千家品粽,万户悬囊,人们纷纷挂艾草、赛龙舟、办诗会。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划着船到江边,悼念屈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将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呢?

让我们把粽叶轻轻展开,将爱国情包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到这天人们便把用五色丝线包裹的粽子投到水中,表达悼念之情。

让我们把粽叶轻轻展开,将文明包入。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儿童,我们要传承中华文明,并将它发扬光大。

同学们,在这个绵延两千年的传统佳节里,让我们把粽叶轻轻展开,包住所有的感恩与祝福,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端午节国旗下讲话优秀范文【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后天就是五月初五,也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流传的大约有四、五种说法,但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我想不少同学都有一些了解,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来历。

据《史记》记载,战国末期楚国大臣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却遭到其他贵族的反对和排挤,屈原被迫离职,还被赶出都城。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悲愤之下,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得知消息后,划船拯救,将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鱼吃饱了,不要吃掉屈原,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为端午节,端即是初的意思,人们也以吃粽子,喝黄酒来纪念屈原。

也许,这古老的传说你早已听过无数遍,今天也无法让我们非常感动,但是,一度炒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恍如昨日刚发生的事,最后以韩国成功申请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而告终。虽然专家称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并非坏事。但毕竟端午节一词还是被别国抢先一步给端走了。

这件事情无疑给国人敲响了保护中华文化的警钟,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有很多正濒临消失,有的甚至已经失传,如世界三大艺术门类:西班牙的舞、意大利的歌、中国的戏曲。而中国戏曲现在有很多剧种已经失传,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赫哲族目前只有4000多人,能掌握自己民族语言的已不足几十人,整个赫哲族都在濒临消失,更别说民族文化了。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向日本人购买高质量的宣纸。试问,将来我们连过节都是要过别人国家的节日,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我们的祖先。

所幸近几年,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一些重要文化遗产纳入国家保护单位加以保护,2008年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设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教育部还对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改革,在20多所学校尝试京剧进课堂的做法。刚刚过去的6月11日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日。但这些做法都还只是杯水车薪,甚至还引起各种争议。

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广大民众的共同支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并非是已经过时的东西,相反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需的,它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巨大的意义,是一个民族坚强的精神支柱,孔孟思想的指导价值对世界文明都有着巨大的贡献,时下,一些消极颓废的文化把人们引向歧途,道德缺失、人情冷漠、心灵空虚已成为社会的症结,富士康员工连环跳、歹徒砍杀学生这些悲剧的发生更加向人们昭示社会精神文明的缺失。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词范文第3篇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一种文化模式,反映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地域的人群意愿,是联系传统和现实的重要纽带。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源,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情感和行为特色,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理想和信仰。因此,民俗文化教育对于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民俗文化教育。

一、利用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提升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程内容是由形式多样、经典生动、意义深刻的文学作品构成的,所以说民俗文化作品一直是语文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的深入挖掘,不难发现其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字资源,经典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许多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与民间,在民俗文化的历史沉淀中诞生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作品《诗经》,其根据西周时代民间文化采集而成,其内容反应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五百年的民俗文化风貌,根据所记载的民俗文化类型分成了《风》、《雅》、《颂》三大类。发展到汉朝,《诗经》更是成为当时文人学士必学的经典。再如唐宋的诗词以及元的戏剧、明清小说等许多都是有民俗文化登堂入室成为经典作品的。

纵观中国文学史,无不证明文学的基础层次就是民俗文化,即便是高雅文化也是需要建构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失去价值。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究其根源都包含了民俗文化,如果语文教师忽略了民俗文化教育意义,只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高贵典雅”,而不去深入挖掘作品所具有的民俗文化内涵,势必会导致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缺失,使得学生不能真正了解作品中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培养学生通过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来提高审美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不同年代和地狱民俗文化的描写鉴赏,分析人物的艺术形象,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培养浓厚的人文气息。由于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所以只要教师深入挖掘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就能有效地提升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

二、重视民俗文化的教学价值,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首先,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构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建构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比如谚语、节日、李易制毒等等民俗文化知识都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合理地利用这些民俗文化的教学价值能够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学底蕴,丰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在鲁迅的《祝福》教学中,会涉及到关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及古代“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在封建礼教制度下人们的思想被深深束缚,从而形成当时特点明显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具有极深的教学价值,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封建礼教制度的弊端,体验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意义。

在《边城》教学中,文章提到了关于端午节的知识,端午节属于我国特色民俗文化,教师要利用传统节日的学习来为中学生传承民族文件夯实知识基础。除此以外,还有许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也包含了民俗文化。在《兰亭集序》中关于“癸丑”一词的讲解,学生了解到古古代的年月日表达方式,掌握一些古代计时方式,积累古代历法知识,这样都丰富学生的文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描述了古代以“右”为尊,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无出其右”、“旁门左道”、这些成语都是古代文化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包含了民俗文化资源,教师要利用这些多彩的民俗文化知识,发挥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历法、礼节等方面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拉近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距离,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甄别民俗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教育承担着弘扬您在文化的重任,同样作为中学生也需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高中语文课程在高中所以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而民俗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民俗文化有着时代性和地域性,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而且,当期社会的民俗文化内容也是参差不齐的,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对社会有益。比如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恶俗陋习就应该坚决摒弃。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掌握,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甄别民俗文化,以此来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共建文明社会。

例如鲁迅在《祝福》中所描写的民俗文化,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认识到封建恶俗对整个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的伤害,认识到祥林嫂真正死亡的原因。而鲁迅也是希望借助祥林嫂悲剧的描写来揭示当时恶劣的民俗文化,让人们从封建陋俗中醒过来。再如《边城》中关于端午节小城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纯美的民俗风情和人性的善良,有利于学生传承美好的民俗文化。另外,教师可以将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加深对不同民俗文化的认识,提高甄别民俗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民俗文化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去丑留美”,将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广大。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词范文第4篇

摘要:假日制度与旅游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假日实施已有一年,正确看待新假日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对旅游业因势而变、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解读我国新假日制度,分析其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关旅游业发展建议,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假日;文化旅游;旅游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07602

1引言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一次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假日列入我国法定假日范围。至此,我国休假制度形成“1+2+5”模式,即1个带薪假期,“十一”、春节两个七天黄金周,以及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为期三天的长周末假期。

首次将传统假日列入法定假日,取消已实行了十个年头的“五一”黄金周,从法律高度规范劳动者的带薪休假权利等都使这次假日调整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到2009年,新假日实施已有一个多年头,正确看待假日制度调整及其影响,是旅游业因势而变、取得更大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假日制度不断完善的题中之义。

2解读新假日制度

2.1我国传统假日的不足

(1)“黄金周”集中休假,黄金十年,喜忧参半。“黄金周”给我国旅游业带来了黄金十年,以“五一黄金周”为例,从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起,除2003年“非典”影响外,旅游人数每年均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旅游人数连续多年超过一亿,为旅游收入的增加、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内需、促进旅游业繁荣做出巨大贡献。但过于集中的休假的弊端也随之逐渐显现:旅游服务品质下降,旅游景区承载负荷,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环境破环等,对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文化关注欠缺。我国节日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是我国较之西方节日文化的欠缺和不足。对我们民族传统节日和洋节关注的冷热差别让我们不得不遗憾。

(3)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居民对于“五一”、“十一”十分看重,将其作为节日重点;而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过着与安排农耕、农种有着密切关系的“二十四节气”以及民族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清明节等。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存在着分割,民间对于“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有着约定俗成庆祝方式,老百姓成为民间传统节日保护的主力,而长久以来,国家法律未给与其相适应的法律地位,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我国假日的完善产生不利影响。

2.2新假日文化意义

(1)新假日实施有利于增进民族传统节日认同感,促进传统节日传承和保护。

我国传统节日一度面临内外双重压力。一方面,中秋、春节这些曾在中华民族历史扮演重要角色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出我们的生活,所以很多人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取而代之的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的大行其道,而这一现象在年轻人中表现更为明显。与我们的做法不同,韩国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给与了充分的重视,当其将端午节这一我们中华民族一直都想当然的节日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时着实给了我们一个不小的冲击。另一方面,在传统节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节日内涵也悄悄发生着曲解和异化。传统节日孕育着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美好热爱之情,但如今传统节日多数面临着商业狂潮的侵袭,商家大打节日牌,推出各种早已背离传统节日的节日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各种商品,天价月饼,天价年夜饭层出不穷。传统节日的过度市场化让节日内涵日益被淡化,对其文化传承造成了非常有害的影响。

一项关于新假日实施情况的200份调查问卷中,有40.5%的游客认同现行假日制度的优势之一是有利于传统民族节日的保护。新假日首次将清明、端午、中秋列入法定假日,给与了这些长久以来是通过民族情感来维系的节日以法律地位,同时,伴随假日法定化应运而生的一系列节日、民俗体验性活动,加上旅行社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将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加深刻的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新假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节日背后伦理文化发扬光大,促进社会稳定。

五千多年的中华悠久历史和辉煌的农耕文明孕育的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与我国伦理文化相得益彰。清明节,祭拜祖先,缅怀先人,通过祭祀来感恩自然和祖先,传达孝道;端午节,通过赛龙舟、吃粽子这些传统活动来纪念爱国勇者屈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中秋节,国人对于家庭温情、和谐圆满的追求的集中体现,“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提供了一个亲情维系的纽带;春节,尤其是除夕,不仅是团圆之日,同时以守岁辞旧迎新,体现我国劳动人民对生活美好的盼望和祝福。对于一个自古以来便将伦理看作道德准则的民族来说,如何将其积极意义发扬光大是我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新假日正是思考的开始。

2.3新假日经济效应

(1)促进短线游、国内游市场的繁荣,促进内需扩大。根据调查显示,大假变小假后,旅游者约半数以上会选择去居住地远郊或其他本市相邻地区旅游,而选择远距离出游、国外游的游客比例明显低于短线游。由于短线游有时间短、花费相对低的特点,因此在大假变小假,假期更加分散的状况下,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它更加有可能成为旅游者的第一选择。

(2)促进旅游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随着旅游者的逐渐成熟和我国旅游业发展不断深入,单纯的观光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在假日制度调整的背景下,各种体验游、节庆游、民俗游等极有可能成长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相对于传统“黄金周”人挤人的走马观花式旅游,更多新的旅游需求将会被创造。

(3)缓解出游压力,平衡淡旺季旅游需求,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新假日分散假期的增多,加上国家对于带薪休假的法律上的规定,使得我国休假正从集中休假向分散休假过渡,居民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出游时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淡旺季过于集中的旅游消费造成的供需矛盾和接待压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4)促进环境保护,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和假日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黄金周”的集中消费模式带来多数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超过景区最佳承载量,给景区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环。清明、端午、中秋等多个分散小假期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推行,有利于通过分散景区客流量来促进景区环境的保护,促进假日旅游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3对策研究

(1)作为旅行社企业,应认真进行市场调研,积极开拓短线游的系列产品,以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新假日包括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元旦五个三天的假日,加上带薪休假的执行,居民的休假呈现出分散、短期的特点,因此,旅行社企业应针对旅游市场这一变化,对于短途游路线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第一,将原有长距离观光游进行浓缩,选择精华景区进行旅游线路设计,让旅游者在短途旅行中获得较高品质的旅游享受。第二,针对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设计有节日特色的全新旅游产品,这一点将在下文进行论述。第三,打好亲情、休闲牌,与“黄金周”不同,新增假日由于其形成、沿革历史,其更具有亲情、团聚的内涵,因此旅行社应打好亲情牌,设计家庭游、亲子游路线来满足旅游者需求。

(2)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对健康自然生活模式的追求,乡村旅游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缓解工作压力,亲近自然,与家人获得更多的交流相处机会,都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者放松身心的很好选择。随着假日调整,小假增多,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是旅行社抓住假日调整契机,创造旅游需求的良好机会。

(3)深度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新假日调整的一个重要特色便是对于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视。随着旅游者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倾向于追求深度体验游、文化游,因此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旅游市场,如何开发独特、有生命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从而赢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旅游企业竞争的制高点。比如利用清明节推出“踏青游”、“扫墓游”,既符合健康、亲近自然的理念,同时也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追思怀远;端午节推出“龙舟体验游”,“重走屈原路”等旅游项目,在娱乐体验过程中感受一代爱国文人的赤子情怀。只有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创造高品质文化游、民俗体验游,旅游企业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打好这场文化旅游战。

(4)加大带薪休假的执行力度,政府应加强监督工作。带薪休假作为一种科学的休假制度已在许多国家达成共识,完善的带薪休假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休假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因此,不论是“黄金周”还是如今的分散小假,带薪休假都是我们调整休假制度的最终归宿。在一项调查中,仅有30%的旅游者享受过带薪休假且达到法定标准,而多数劳动者未享受或者有过但未达到法定标准。因此,带薪休假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制定带薪休假具体执行办法,由政府定期对企业的执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照法律标准执行的企业给与一定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对于如旅游接待企业等特殊行业的员工,由于公共休假日无法正常休假,应通过带薪休假的方式给与其一定的补偿。

参考文献

[1]谭凌宇.休假制度改革引发假日旅游的出路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 (1):6465.

[2]杨利美.美国假日制度对中国假日制度改革的启示[J].思想战线,2006,32(2):4954.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词范文第5篇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传统文化备受关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民俗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中能体现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学科课程建设的根本依据。正如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所述:“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 目前,中学语文课本大部分篇目都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传统民俗文化,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渗透。 语文课程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要深层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

一 民俗文化: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

“语文”从前称“国文”、“国学”是汉语文学的总称。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而传统的民俗文化,对广大青少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起着积极作用,所以,要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校本教材来充实语文课程。

民俗文化是语文课程文化之根,也是解读语文课程的必经之路。鲁迅说:“歌、诗、词、曲,我以为民间物,文人取而为已有”。从课程文化角度看,语文课程既是“语文”的,又是“文化”的。文化的源流表明,民俗文化本身是社会文化的集成,它含盖着政治的、经济的、人文的文化范畴。语文课程作为具体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也浸透着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内涵,语文课程的内涵结构也是民俗文化的集成。因此,语文课程就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例如我国古今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药》、老舍的《茶馆》、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涉及大量平凡的民俗生活相描写,要真正读懂这些作品,只有从地域特点的民俗生活相描写中,来分析人物艺术形象,拓展主题思想,从而领会作品的独特风貌。

二 民俗文化:丰富语文课程文化的重要资源

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许多精品篇目能借助民风民俗理解教材内容和经典文本尤为重要。这能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贴近民间生活,从真实的民俗文化氛围中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从中得到知识和教育。在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开掘民俗文化资源,学好有丰富民俗文化内涵的精典文本。 鲁迅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授课时不能总是强调其反传统反封建的一面,忽视了民俗文化的一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给“我”讲的关于“美女蛇”的民间故事,是民俗文学中“人・鬼・神”相斗这一典型模式的体现。课本中诸如牛郎织女、宋定伯捉鬼、封神榜、西游记等文学故事最终结果都是人定胜天,真善美战胜假恶丑。又如端午节,形式上是吃棕子、划龙舟,但在本源上却蕴含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的作品,都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塑造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如老舍作品里北京风味的大杂院、小胡同、铺户、茶馆、戏园、市场、各行各业人员的服饰、四合院的建筑式样;茅盾笔下蚕乡特有的“糊箪纸”“蚕箪”“蚕花”“蚕房”等。以高一语文一册14课《胡同文化》为例,北京胡同是北京建筑的特色,胡同代表着一种封闭的文化,这种胡同文化折射出北京人的易于满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心态与思想意识,进而影响到其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就类同于“胡同文化”、民居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习俗、人格及其生活方式。就像北方甘肃等地的窑洞、蒙古包也形成了民居文化。

三 民俗文化:衍化语文校本课程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