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第1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四合院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庭都是四合院。

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他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人民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赞家世之风,或歌堂室之雅,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犹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什么是四合院,它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合院作为一种主要建筑形式,能驰名中外、世人皆知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成”中的“大都”能否去掉?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以及阅读体会,试介绍陕西的一种民俗文化。(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它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

2.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地方高校;舞蹈教学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中国的瑶族人口有260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湖南等多山区的省份。瑶族长鼓舞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瑶族长鼓舞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资源,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也并未在高校舞蹈教育中进行有效的运用。为此,有必要围绕瑶族长鼓舞资源开发及其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一定研究。

1 概述

1.1 瑶族长鼓舞简介

瑶族的长鼓舞诞生之初是瑶族人民在祭祀盘王时所跳的舞蹈。跳舞者手中拿着长鼓,身穿瑶族传统服装,肢体动作效仿砍伐树木、建造房屋、穿越山谷等,形象逼真,带有浓重的原始意味。长鼓舞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双人舞、群舞、单人舞等,可是当今我们见到的通常是群舞,双人舞与单人舞被囊括在群舞之中,和这种舞蹈的存在方式相关,其大多出现在公共场合,如祭奠、庆贺新生命的到来、庆贺农业的丰收等。还有部分地区会辅以锣笙、芦笙等,为长鼓舞增添不同韵味。总而言之,瑶族长鼓舞体现了瑶族群众的果敢、积极、坚韧、无所畏惧的性格。

1.2 瑶族长鼓舞对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作用

瑶族长鼓舞对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学生掌握民族舞蹈的个性特征与动作要领。使学生体验具有民族舞蹈个性特征的舞蹈动作,有利于其正确把握舞蹈的个性特征与动作要领。其均具有柔韧、淳朴、奔放、旷达的特征,方式众多,类型多样。

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民族舞蹈的内在意蕴和审美。瑶族长鼓舞的内在意蕴便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有效融合。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宏伟的气势、绚丽的色调、夸张的动作等元素呈现出来的便是阳刚美;愉悦欢快的节奏、轻逸的舞姿,极尽协调的色调,极富曲线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便是柔和美。

2 瑶族长鼓舞教育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各个地区的学校舞蹈教育均在全面开展教改工作。传统教学内容的滞后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的降低是促使高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以瑶族长鼓舞为例,随着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各界所熟知,其在舞蹈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挖掘出来。地方高校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发瑶族长鼓舞资源,邀请瑶族长鼓舞艺人参与高校舞蹈类课程的改革,同时也是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目前,地方高校正在努力开发瑶族长鼓舞教育资源。刘小春等通过广泛地调研和走访瑶族长鼓舞源地及发展发展地,并与瑶族长鼓舞艺人进行访谈交流,最终编撰了我国首部关于瑶族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瑶族长鼓舞》。这部丛书对“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与节庆民俗的关系、传承与保护、变迁与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这部丛书为瑶族长鼓舞在地方高校的舞蹈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同时,也有地方高校从实践层面探索了瑶族长鼓舞作为教育资源在地方高校中的应用。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邀请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钟宁教授、汪云田老师详尽介绍了瑶族舞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编排了瑶族舞蹈作品《敲起铜锣追男崽》,使学生们对民族舞蹈特别是瑶族舞蹈的历史及研究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地方高校而言,充分利用瑶族长鼓舞资源开展舞蹈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将对瑶族长鼓舞资源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述。

3 瑶族长鼓舞资源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地方高校舞蹈教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应当以着重凸显瑶族长鼓舞为特色的课程,把瑶族L鼓舞引入高校舞蹈教学中。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制定详细的瑶族长鼓舞教学计划

经过深入了解瑶族长鼓舞,对各个地区调研的资料加以汇总后,结合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提出两套教学计划,且按部就班地进行。具体如下:

一是可以尝试开展“瑶族长鼓舞基础动作练习”,对经典的瑶族长鼓舞动作加以整编,选取典型的动作分步骤教给学生,使其领会这种舞蹈所独有的风格内涵,一学期大概教授3~5个民族舞蹈。在教给学生民族舞蹈经典动作组合以前,应当先讲解有关的理论知识,如此可以使学生更快速地掌握舞蹈动作,更科学地领悟舞蹈的内在意蕴,同时为之后的作品改编奠定基础。

二是可以尝试“成品舞蹈创排”,在学生学会该舞蹈的经典动作组合以后,让学生基于民族舞蹈要素编排成品。如此,能够使学生经过掌握瑶族长鼓舞成品舞,一方面提升表演水平,另一方面牢固掌握动作要领与特点。

3.2 将瑶族长鼓舞视为所有专业的公共课

个性化课程的开展不可拘泥于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应当以学校所有学生为对象进行。在教学设计中,构建瑶族长鼓舞民俗舞蹈经典课程开放系统,创编部分容易学会的、蕴含民俗特点的动作,调动非舞蹈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切实体会到这种舞蹈的独特风采。瑶族长鼓舞教学一方面让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更为多样,另一方面有效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3.3 注重瑶族长鼓舞教学效果的展示

地方高校应注重每个学习周期后的瑶族长鼓舞教学效果的展示。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如表演一个舞蹈片段,使学生全面展现自己在一个学期中学到的知识,同时也有效宣传了瑶族长鼓舞,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与学习这种舞蹈,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4 结语

地方高校必须深入地挖掘瑶族长鼓舞作为教育资源对舞蹈类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瑶族长鼓舞在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在舞蹈类专业中开设瑶族长鼓舞相关课程,形成富有特色的舞蹈类课程体系,在传承和保护瑶族长鼓舞的同时,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永琳.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广西瑶族长鼓舞的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5(9):239.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邯郸 历史文物旅游 开发 

一、邯郸市历史文化简述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 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 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5.搞活发展机制,加大投资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文化遗产部门对历史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旅游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和经营旅游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区外资金投资文化遗产旅游的积极性,并与驻区大企业、区外旅游企业联合开发的旅游资源。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支持景区附近的群众投身旅游产业。如鼓励赵王城景区附近左西村、引豹村、张庄桥村、小屯等村的群众在景区周围发展旅游商贸、服务、游乐等项目,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活力和后劲。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的发展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予以支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旅行社及导游素质等。 

 

参考文献: 

[1]席丽娟陈金华:国家重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06)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第4篇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

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简述民俗文化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旅游文化;应用措施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旅游文化教学都停留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对于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效果甚微。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专业目标,对自身专业和未来就业没有一定的认识。而旅游文化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在旅游发展中充分挖掘我国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奠定基础,进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旅游文化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的提升。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由英籍印度语言学家拍拉胡在1983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其主要方式就是提出众多的任务类型,并且把学习内容设计为各式任务,让学生通过发成任务的方式达到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利用了学生完成任务时的“成就动机”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是封闭式的。从驱动力来分类有本能驱动型任务,成就驱动型任务,外力驱动型任务三种类型。任务驱动法的任务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可行性,即任务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学习材料的整理分析,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能够完成的。二是趣味性,即任务要能够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三是情景性,即任务要符合特定的情境,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让学生感到是在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四是创造性,任务的设计必须是开放性的,能给与学习者创造与开发的空间。五是协作性,任务的设定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旅游文化教学的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典型的任务为线索,把具体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获取知识,同时收获成功的喜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首先任务驱动教学法突破了教材的局限,重建了旅游文化课程体系。在设计任务时,依据任务的文化内涵分为走进旅游文化、旅游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旅游饮食文化、古典园林文化八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项任务都可以将相应的文化内容,教学案例等导入,让学生通过自主或协作的方式探索知识,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学目标明确。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围绕着具体任务而开展教与学,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内容更易把握。而且任务驱动法在教授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学生薄弱的环节开展教学就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更有助于把握好教学的目标,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每个任务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主动参与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而教师则是辅助和引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展开自主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每当提出任务后,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旅游文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结合职校学生学习现况和新课改的要求,笔者将以旅游文化课程中《古代宫殿建筑》为例,来简述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应用过程。古代宫殿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当属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一)提出任务

老师根据古代宫殿建筑的文化特点和学习知识点开展任务设置和教学设计的关键,把总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设置成实际需要完成的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设计的任务要求源于文化而又贴近生活。例如以总的任务导入:有一批来自温州的客人要去北京观光游览,你作为北京的地陪,要怎样进行介绍呢?再把古代宫殿建筑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为几个小的任务,一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历史变迁,二是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的异同。然后把任务再细化为背景透视、建筑布局结构、建筑风格特点、文化内涵分析。设置成任务卡:

任务卡:

任务:每个小组在分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子任务一:根据相关图片,提出:沈阳故宫采与北京故宫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

子任务二:以北京故宫为例,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北京故宫建筑风格特点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子任务三:给每一小组准备一张宫殿平面图,并提供相关要素,要求学生概括说明宫殿建筑的背景透视方法。

子任务四:设置情境: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将如何对宫殿建筑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解。

以上几个小的任务都是借助一定的情景模式,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接着对任务进一步剖析,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丰富学习经验和培养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最后解决“古代宫殿建筑的文化内涵分析”这个较为复杂的任务。

(二)完成任务

完成以上四个小的任务看似简单,但是想要完成的好,学生就必须按照老师设置的任务线索,一步一步进行细化调查,然后综合起来系统分析。这一系列任务要求学生都紧密围绕着学习目标开展资料查找、讨论、相关PPT文件制作等。在本次任务中,笔者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然后让他们依据任务书展开自主学习,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古代宫殿建筑的调查分析和图片讲解,在教师提问和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通过各种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辅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效率。

(三)任务反馈

这一阶段是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而检查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也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任务实施和完成的情况进行归纳,并且向老师和同学展示任务完成的成果,成果可以是文档、PPT、DV视频等形式。而老师则引导学生开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这是一个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消化过程,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旅游文化教学中利用任务驱动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强调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意识还有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性与终极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既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最终质量也重视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表现。老师在任务开展过程中不但要对他们任务完成的最终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指出来,评价他们对现阶段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反馈,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下阶段的学习中。

四、结语

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具体的任务为主线,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任务完成。改变了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模式。任务设置由浅入深,极大的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掌握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