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87-01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university campus space planning models,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basic thoughts of space planning for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from urban design principles, including planning structure and function division and layout, and take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Jialingjiang Road Campus as an example to do empirical analysis.
[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Urban design
大学校园规划既指一个大学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又包含了在具体建设技术层面上的校园及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历史久远的大学校园,校园呈现出其环境氛围、空间构成、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多元性和复合性;而后来新建的校园,就趋向于整体规划和建筑风格的协调一致。
一、国内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模式
90年以后新建的大学校园,平面布局已完全打破传统校园规整、强调轴线、对称布局的格局。随着教育民主化、终身化、多元化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些时代特征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对大学校园的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1。
二、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思路
2.1 基本原则
2.1.1空间的层次性
现代校园更加注重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空间设计,使空间层次十分丰富。校园教学区往往是以大尺度公共空间为主的交往空间,成为校园的中心。生活区以小尺度,通过宜人的景观尺度,取得整体空间上的统一,产生对比强烈而又亲切宜人的构图效果。
2.1.2空间的开敞性
现代高等教育观念强调校园空间的开敞性。开敞的校园空间具有交通、交流、学习、体闲等功能,是校园特色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许多大学校园的观察表明,大量的随意交流、偶遇、娱乐及班级间的学习交流都发生在户外.这是因为在现代城市中,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在既定活动和固定建筑之间,这种随意性的交流正是大学精神的核心2。”
2.2规划结构
教学区是大学校区的主体及核心部位,由于它的功能和使用频率的要求,一般居中设置,形成中心区,是体现大学风貌的重要部分。校门、主轴线、主体建筑群的布局与空间的不同处理手法,会构成大学不同的规划结构形态3.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大学校园规划结构形态主要有三种:
2.2.1以图书馆为聚焦点、教学区为内核的强烈中轴线结构形态。这种形态庄严雄伟,有气势,能集中体现校园风貌.在规划中注意主轴线上空间的层次感、空间组织的序列性、主轴线两侧建筑组群布置的灵活性,使空间布局庄重中不乏变化、严谨中不失活泼。
2.2.2以主楼和公共教学楼群组成的不对称轴线结构形态。高校造就宽基础、复合型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决定了公共教学部分将会扩大。
2.2.3所有教学楼和实验楼联成一片的弧带状形态。这种形态往往带来朝向、通风、主导风向、人流车流集散等种种问题,如果勉强连成一片,则很难造就完美的建筑群体。
2.3功能分区与布局
大学校园规划中根据人们交往活动的不同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社交共有空间,构成了丰富的校园共享空间。大学校园空间根据其功能一般可分为行政办公区、教学区、交通区、运动集会区、交往体闲区。
2.3.1历史文脉与时代气息并存
大学是进行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场所,大学校园空间规划应当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必然离不开历史文脉.历史文脉与时代气息,即是传统与创新的反映,二者应当并存,不能有所偏废。
2.3.2因地制宜,构建特色
因地制宜是大学空间规划应遵循的。周边环境是大学校园空间规划的外部制约因素,应当力求与周边环境有机协调,取得一致性和互补性。基地地形地貌是校园规划的内部制约因素,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地合理布局,从而降低造价合理组织校园空间,保持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4。
三、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规划设计案例
3.1规划设计背景
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已经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等学科特色鲜明的大学。嘉陵江路校区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学校为满足发展需要,重新选址重新规划建设的新校区。嘉陵江路校区占地88公顷,依山伴水,视野开阔,优越的生态条件为新校区的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规划设计思路
3.2.1空间结构分析
充分考虑基地的山林、水库的自然景观和地势起伏对建筑布局的影响,结合道路交通组
织,从纵横轴线中心节点,从点、线、面域的整体关系出发,规划设计了校园环路主轴线、次轴线,从而形成了六大功能区,并使得各个功能区及环境空间系统成为有机联系的校园空间整体。校园的规划结构为“一环四轴四核”5。
“一环”:为校园的主要车行系统,起到连接各个主要功能区的作用,同时也是校园当中最富有空间和景观变化的园区主环路。
“四轴”:为校园中的两纵轴两横轴,两纵轴即学术交流轴、入口礼仪轴;两横轴即文教生活轴、生态观景轴。
“四核”:为校园主入口广场核、中央共享生态核、图书馆前广核、主教学楼前椭圆绿地广场核。四核既是校园中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又能有效地组织交通,并且是校园中最具感染力和提供不同氛围的户外交往活动场所
3.2.2交通组织
校园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出入口共有4个。主出入口与城市主干道嘉陵江路相接,另在基地东侧体育运动区设次要出入口,沿嘉陵江路在水库西侧设置步行出入口,与中轴线的步行交通系统相连。
校园内部大的交通组织主要是采取“一环一轴、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一轴”为主要步行系统,“一环”为主要车流系统。从环路上又延伸出各功能组团的支路系统,以满足各组团的交通需求。“一环一轴”与各组团的交通系统,共同构成了校园内整体的交通网络。校园主路顺应山势蜿蜒曲折,造成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车行速度,保证人行安全。合理的规划结构和功能组织使各功能分区之间都保持良好的步行距离,同时能最大限度提供人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四、结语
通过对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规划方案的探索和体会,希望能给其他设计人员带来一定的启发。使他们能够深化对于校园场所内涵的认识,并在今后的大学建设中更好地塑造具有地域文化、时代特色的校园环境品质,以期为山地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国良.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咯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
[2]{美}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费曦强.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2,26(5).
关键词:大学;校园;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207-1
针对南校区校园景观,设计问卷调查表,于2009年1月10日-2月10日,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岗位的老师、不同专业的在校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6份。调查显示,校园景观总体规划设计满意度为81.3%,校园绿化面积与绿化力度满足度为95.1%,校园道路交通满意度为70.4%,校园地面铺装图案美观满意度为40.2%,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度为40.7%,校园景观体现办学理念的满意度为40.4%,校园景观体现校园文化满意度为35.9%。
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南校区校园景观总体规划设计效果较好,布局较合理,校园绿化面积大,绿化力度强,绿化效果较显著。同时,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 校园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度低
南校区大型广场,可以满足大型集会和大中型学生活动的需要。但是由于树木较少,人流密集,不适合学生学习使用,利用率不高。同时,南校区缺乏小型集会场所,尤其是缺乏可供学生室外学习与交流的小型场地。日常室外晨读和小型集会等活动,没有合适的场所开展。
1.2 “森林式”大学的校园特色表现不够
目前南校区景观在体现“森林式”大学“高大密集”的风格上,已形成雏形。但在“自然多元”上还有待加强。比如,整体绿化覆盖率不高,地被植物的使用面积不大,很多地方土壤或杂草丛生,影响美观度。季相变化不明显,冬季景象萧条,常绿植物应用不足。植物配置形式单一,多为苗圃式的种植,缺少美观。客观的讲,这些问题与学院刚刚成立也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植物的生长,景观效果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1.3 校园文化表现不足
园林小品作为校园文化和人文宣传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可以直观有效地表达设计主题,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目前,南校区缺少体现校园文化的园林小品。为了符合森林式大学的办学理念,可以在一定的小区域设置长凳等园林小品,供学生学习、娱乐使用。
1.4 校园地面铺装形式单一、美观性较差
通过地面铺装可以增加景观的美观性。同时,也可以借助于地面铺装类型,如线形、轮廓、质地、图案、色彩及铺装方式的变化,来暗示空间的转换以及开展活动性质的转变。目前,南校区地面铺装形式较单一、变化较少,未能体现出其功能性和识别性,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较差。
2 对策与建议
2.1 增设小型活动场地,满足学生活动需求
小型活动场地要求所处位置交通方便,环境相对较安静,有一定数量的树木,可供遮阴与分割空间,配置形式灵活,色彩明快的长凳等园林小品。
2.2 进一步丰富植物种类,突出“高大密集、自然多元”的“森林式”大学的办学理念
结合淄博气候,遵循“主题性”、“科学性”、“时效性”和“经济性”四大原则,在对北方常见植物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共选出26种落叶乔木、14种小乔木、15种观花灌木、22种常绿树种、13种异色叶树种、7种经济树种、8种耐荫性强的树种、8种藤架树种、12种香花树种,一共125种。
2.3 通过多种形式,突出校园文化
为了与森林式大学的办学理念相吻合,不建议设置花坛、假山、喷泉等园林式的园林小品。或仅在宿舍区域小面积的使用。校园文化的体现,可借助雕塑、植物造型、长凳、宣传栏、围墙等形式来实现。其内容可以是淄博市的人文历史、职业院校的特点以及我校发展的重要纪实等。
雕塑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在运动场附近可以设置抽象的运动主题的雕塑,在读书区域可以设置,例如“闻鸡起舞”等励志主题的具象雕塑。我院围墙很多,尚未进行修饰,可结合学生活动,进行围墙宣传设计比赛,既可以美化环境,突出校园特色,又可以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技能的平台。
2.4 加强地面铺装的美观性与艺术性
在“大门-教学楼-篮球场-操场”轴线区域之外,随着小型活动场所的增加,在保障工程需求的基础上,可通过铺装材料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图案的变化,加强地面铺装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3 教学楼南侧空地景观设计
3.1 设计点1
开放式绿地,解决学生交通问题。设置12个入口,2条主路(路宽3m,主要的交通枢纽),12条次路(路宽1.5m,容2人并肩通行),学生可以通过交通网,以最短的距离,直接达到食堂、教学楼、宿舍、篮球场。
3.2 设计点2
道路分割空间,增加小型活动区域。由2条主路,12条次路,形成了28个活动区域。活动的面积控制在750m2左右,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此空地处于教学楼的轴线上,为满足整体布局和俯视效果的需要,做对称式布局。
3.3 设计点3
易识别的“主题”树阵区域,突出校园文化。选择不同的树种,形成8个主题树阵。四周选择高大乔种,规则式种植,分割外界空间,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分别为悬铃木林、柳树林、栾树林。内部以高大乔木,适量搭配开花小乔木,分别营造“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同时,通过座椅、地面铺装等的变化。形成各区域不同的特点,易于学生识别。中心区域为校徽式树池,对称分布,控制全园,选用奠基树种-白皮松和常绿树种-女贞,规则式种植,寓意学院生机勃勃,不断发展。沿轴线上的主路,选用高大槐树,突出轴线,与学院入口国槐相呼应,保持风格统一。
参考文献
[1] 陆海芬.校园绿化中植物配置实践的探索[J].九江学院学报,2008,3:84-86.
[2] 莱若.G.汉尼鲍姆编著,宋力主译.园林景观设计实践方法[M].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园林设计大学校园种植建设
Abstract: landscape design is a involves political, economy, engineering, art, plan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ubject, it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but also can reflect the state of development in city. At present in many university campus, you can also see the planting of a new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develop green zoology, create fresh good atmosphere, university campus for the project design and planning are very important. However, how to reasonabl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garden green spac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landscape planting, to play out of its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functional benefits, is the topic that needs atten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of university campus plan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学校园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
(一)加强校园绿化建设
大学校园本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为了彰显蓬勃的气氛,首先应该抓住以绿色为设计理念,大学校园的园林规划不同于其他环境的规划设计,其园林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净化校园,烘托气氛,美化环境。使得校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散发出清新,自然的气息,从视觉效果上来看,绿色的环境可以保护视力,一眼望去,会给人一种舒适,温暖的感觉。因此,绿色校园,生态建设在大学校园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加强校园文化特征
我国各个地区的民俗风情不同,自然的,其文化底蕴也有所差异,不同的城市,其地理状况及气候特征也大相径庭,因此,校园的园林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来美化校园,既能体现当地的景观特色,也能更具体的美化校园环境。校园本就是一个文化气息的发源地,我们美化校园的目的就是以不同的文化代替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规划设计体现不同的文化底蕴。
(三)加强校园人性化服务
大学校园园林植物种植的规划建设不仅仅是围绕花草树木来设计,同时,要以绿化,美观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争取每一个角落都体现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建设,在大学校园中,以园林规划的形式表现出“以人为本”的亲和力。现代的校园不再像以前一样,以单一的教学场所为目的,而是以一个小型社会的形式发展的,校园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氛围及学习热情,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底蕴。因此,建设校园园林规划,也应以人性化为目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环境。
(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讲,新时代、新社会对学生们的要求是睿智进取,使学生们成为思维敏捷,懂得审美的新时代青年,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将其归于从环境着手,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作为基本,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观,让学生们在温馨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完成学业。
二、大学校园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
(一)目前,很多大学校园的园林设计比较简单,浮皮潦草,校园建设的速度比较缓慢,大多数学校主要以经济、培养为目的,很少关注校园的园林种植建设,走在校园中,依稀可见的绿色植物基本上已经成为了附属品,未得到重视。显得校园冷清,没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二)大学校园园林设计的概念经常被混淆,园林规划设计应该是以绿色为主题,以环保为目的,以充实环境为基础的,然而很多学校每每谈到校园园林设计的时候,会讲更多的经济投入到环境卫生保护方面,校园中的清洁固然重要,但是园林规划才是提高校园环境的根本。
(三)在大学校园中,有很多园林设计与实际脱离,他们在开展园林规划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到文化气息、地理环境的因素,而是考虑到了学校经济的状况,因此,园林规划的艺术性不高,很难将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抽象的表现出来。
三、大学校园园林规划设计的改进
(一)加强校园主干道绿化设计
每一个大学校园校园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主干道设计,主干道一般从学校正门开始向校园深处延伸,它主要是涉及到人、车行的畅通、卫生、防护的效果和校园整体绿化网络及景观形象。因此,校园主干道的绿化设计尤为重要。首先,清理主干道上的泥土及杂物,每隔一段距离安置一个长廊,路灯及垃圾箱,在长廊两侧种植绿色植物,既可以供学生们学习及乘凉,又可以美化校园;其次,在主干道上设置路标、校园地图、学校简介等文化设施。
(二)加强校园园林规划的文化体现
校园园林植物种植规划的目的是充分体现校园浓郁的文化气息,展现校园独特的艺术氛围,因此,我们在对校园园林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抓住地域特色及风土人情的差异性,我们可以以学院为单位,不同的学院以各自独特的学科特点为基础,美化校园的环境。例如,工科类学院可以以绿色植物拼凑的机械建筑模型作为该学院的基本建筑标志;文科类学院可以以孔子雕像作为美化校园的基本标志;师范类学院可以以尊师重教的模型作为该学院的形象标志。总之,我们要加强绿色园林设施贯穿于基础设施之中,将浓郁的文化气息带进校园。
(三)加强校园独特性美化的设计
大学校园园林植物种植规划不仅仅要考虑到整体效果,也要细节到每一个独特性的美化上,校园整体的园林规划中运动场将是最具有独特性的一部分,运动场视野辽阔,是学生们都很喜欢的校园风景之一,因此运动场上的美化修建将是极其重要的,现在大多数校园的运动场采用的是塑胶草坪与塑胶跑道,这可以使整个运动场常年看来都是绿色的,既保证清洁也保证美观。运动场的四周也不能忽略,本着以人为本的目的,运动场四周应该围上护栏,护栏以外可以在空地处搭建凉亭,长廊及各种运动设施,给人一种书香门第的感觉,还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园林植物种植规划设计的好与坏,可以直接影响到校园未来建设的整体性,也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因此,我们要在校园园林规划的时候既考虑到美观大方,也要考虑到功能性设施的发展,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改进校园的园林规划,加强校园环境的文化设施建设,极力打造出一个安静、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的校园,是提高校园精神文明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对下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1】袭鸿菲.撷校文化创境特色华中农学绿地规划中林2000(2)
【2】相西如.独具魅力的丘陵地形校园景观.中国园林,2003(8)
校园建筑并不复杂,但这里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这种包涵校园氛围的规划,较理想的做法是可将城市设计的方法引入校园设计。在此过程中,重点并非是规划与设计具体形态的建筑,而是一整套游戏规则,这里包含对空间和单体建筑控制要素,以及执行方法,提倡公众参与,建立一套可以不断完善的机制。尤其是使用的主体人群师生们的意见应当受到重视。老校区的整合,应使建筑在功能上的不足得到弥补,整合建筑内外空间,并使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和再一起。且除功能和形式,更应该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提出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整体观。
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1. 功能分区: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发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 校园特色: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
3. 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4. 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整体设计中还应:
1)建筑单体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对话和有机关联,以形成道路立面和外部空间的整体连续性;
2)从校园整体风格出发,建筑物或景观应该具有有机秩序并成为系统整体中的一个单元;
3)外部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设计是不可分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应成为校园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校园整体设计观的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就是把大学校园抽象为一个多功能相当规模的人居环境研究。
(一)宏观层次——以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对象设计师要以整体用地空间环境营造为设计对象和最终目标,他应关注校园区的整个生活空间,人文环境。
1、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每一个园区的整体设计中,要分析基地,教学理念等,拨出设计的切入点。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有利于在设计中把握重要矛盾,突出主体特点明确主从关系,并提出各个要素联系的内在逻辑和方式,从而明确各个设计要素应遵循和突出的重点规则保证整体统一的方向。
2、相互制约的循环思维过程
校园整体设计的思维过程多向循环的综合过程,即从建筑设计出发考虑规划,从外部空间结构考虑规划,再反过来从规划要求考虑建筑,景观和外部空间。在整体设计中这四个部分,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在每一个设计阶段都要兼顾其他设计阶段。
(二)中观层次——优化群体建筑外部空间
在校园整体设计中,应使群体建筑外部空间与其周边达到整体性的效果。优化外部空间的形式:
1、外部空间主体化在群体建筑设计中,应当时常将建筑作为配角,将外部空间作为主体,根据建筑和图底的关系,着重分析外部空间围合的形态和联系,以及连续性。
2、外部空间宜人化将人的活动和外部空间结合起来,强调外部空间的参与性,应根据园区的格调与生活氛围人为的策划出一些功能空间,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又有益于提高外部空间的地位,使内外空间相结合共同贡献于整体环境。
3、微观层次——重构灰空间和构筑空间
“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于室内外的过度空间,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的有机的整体感觉。
对于整体的设计而言,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显的十分突出,通过灰空间对建筑物的虚化处理,如果用联廊,平台,立面的洞,室外楼梯,步行桥等增加空间和层次
所谓“构筑”空间相对于建筑空间而言,定义为在建筑设计任务书要求的必要的功能空间之外的,为集结场所感而形成的空间,如墙体的延伸,立拄,框架,标志,塔等。构筑空间为非建筑空间,虽不能有直接功能作用,但它们常常为建筑的延伸,以及室内外交融的部分,对人的知觉体验连续性和场所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园整体设计适应性建构原则
(一)校园功能时代化
1、持文化氛围,又要走向开放化。一方面,后勤市场社会化管理为校园建筑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对规划布局和交通管理的影响。
2、知识经济使人才知识的要求发生了新的转变。一是终身再教育成为社会的要求,成人教育学院作为大学附属功能应运而生,二是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
3、“共建、调整、合并、联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其目的在于资源优势互补及多学科的综合为大学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因而校园设计将有必要加强教学中心区的集中布局,改革各系封闭独立环境的布置,以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可以个体独立,大体集中的布局模式达到高效,便捷的智能性教学环境。
4、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这一趋势要求在校园设计中加强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步行空间,人的尺度,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流,不仅仅强调主要的教学空间,整个校园的学生生活空间都应作为一个整体受到重视。
(二)校园中心整体凝聚力的形成
早期现代校园其主要特点是建筑群围绕一个中心广场形成严整的轴线关系广场四周柱廊相连,图书馆或其他主导建筑位于轴线一端。
1、中心广场与广场尽端标志性主导建筑成为校园主广场,大型交往公共空间,并强化了校园特色上午认知性,由于一体或整体相对分散、零乱,所以中心感的形成有利于整体感形成。
转贴于
2、对传统中心广场布局的优化,现代校园强调人性化空间。因而可以摒弃早期校园中心广场规划布局中严谨的轴线关系,冷漠感和非人的尺度,在保持与阳光绿化接触的开阔空间的同时,以软硬铺地相结合,宜人尺度的室外、家具、灌木台阶,以及非对称布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成为不仅仅供大型集会,且供平时休闲读书的富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此外单体建筑还应反映大学校园建筑的特征,使其统一和谐。
1)单体建筑的创作应当与校园总体规划协调,与周边环境融合,并反映自身建筑的个性。
2)注重功能的合理,建筑具有通用性、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3)计注重内外空间的交流,渗透创造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
4)建筑设计强调地域性、文化性,造型典雅、大气、富有理性,以反映大学文化之精神。
(三)校园规划的历时整体性
校园规划的历时整体性指校园设计不仅仅在首期、近期、远期的发展上均有完整性,同时对校园的未来在扩展的整体性具有约束力。
1、创造使用灵活,扩展方便的弹性生长型校园结构,各功能区均留有一定比例的远期用地和弹性用地,并可依据原有构图制约而保持整体统一性。
2、设计中应考虑周围可能用地发展的方向,可采用趋势性极强的线性布局或发散型及完型构图方式。
(四)校园内外部空间整体化——景观园的园林化
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职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性情、操身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其外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建筑融于园景”。使外部空间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在内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园林融入建筑”,使人身在室内犹在室外园景中,随时可以享受绿化生态环境。
此外其还可以融入西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如:
1)大型开放空间:中心花坛、下沉广场、露天剧场、台地、院落等。
2)中型开放空间:滨水空间、室外平台、屋顶花园、架空层等。
3)小型开放空间:廊道、花架、室外家具、绿化围合、建筑灰空间等。
4)多层次开放空间。
5)校园文化格调整体化。
一个大学校园应有其统一的文化格调。有其特别的文化格调和人文精神,在设计中必须考虑,也必须体现其个性特征。
1)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营造大学的个性。如香港岭南学院等。
2)结合大学的历史文脉或教育特点营造大学的个性。如美国斯坦福大学。
3)以建筑师的个性风格独创大学的个性风格,如新加坡理工学院4)在整体连续性的大前提下,局部富有特色变化。
大学校园建筑形象不同于其他文化性,商业性建筑,商业性建筑大多要求标新立异,自我突出,注重时尚。给人们第一时间上的视觉冲击力,而大学建筑则承载着大学的人文历史,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其形象性标志以回归绿色设计和纯净形式为优,以功能和空间环境的营造为主,屏弃虚假,造作形式,追求自然清新。而现在有些设计,过分强调造型,体现过分夸张,装饰过分豪华,违背了教育建筑的本质。校园建筑形象在个体之间可以不必追求统一风格,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不同使用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建筑处理手法,诠释对大学校园精神的理解,从而反映大学校园文化的多元性,自由性,兼容并蓄,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校园发展的历程。
四、建筑设计于规划中情感空间塑造的整体性
(一)感建筑与校园文化
一所理想的大学校园应当由美好的物质环境组成,应使其结合得相得益彰,富有整体和统一性。
所谓“情感空间”,是于物质空间相对立,情感空间一定由物质空间组成,而物质空间不一定是情感空间,情感空间强调感受力量,这类空间被关怀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而建筑与环境只有具备了情感空间只后才真正偶了灵魂,以及其完整性和统一性才能得到体现。
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改造人的大学校园,一定具有典型丰富的情感空间,与物质空间组成大学校园的全部。正是这各种的情感空间的组合,构成并决定了我们对一所大学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总体印象,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情感空间的大学校园是一个不完整的校园,校园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二)景设计与校园活动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建筑设计是静态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空间成为建筑师最常用的词语,表现图成为建筑设计时表达意向最常用的手段,但如果我们暂时把关注的静止的建筑转变为建筑中场所的情景及场所中活动的人们与人们的活动。关注人们和建筑的整体性,校园将更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
五、小结
关键词:小学校园景观;图底关系;平面;立面;空间
小学校园景观看似普通,但在学生的世界,含有内在的童趣。好的景观可以愉悦地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小学校园景观图底规划理论中,我们可以用图与底的关系分析学校景观的美,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判断。由于人们对图形所展示的信息反馈更为积极。作为“底”(背景),主要衬托出“图”(图形)这一封闭形状,则是通过大脑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识别。图与底的关系是反映校园景观中的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人们的视知觉能力对图形感知。校园景观,由视知觉感知的图和底,空间形态的结构关系,能更好地体现出景观设计的美。针对我国城市小学校园景观的特殊性及场地的局限性、规划条件的限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小学校园景观关于图底规划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更深刻、具体的研究。图与底的关系不仅能为小学校园人性场所营建增添美,也使小学校园环境的生态建设、功能布局和环境营建等方面更为完善。基于图与底的关系,合理营造人性场所,确保更好的小学校园景观。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即“图底规划”,从微观的视角切入,以建立人性场所为支撑。学校的教育更侧重个人素质的培养,重视校园景观空间的建设,为场所精神塑造理想的土壤。人们对建筑实体与校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图与底的思考,景观要素与其周围的环境及其所含有的色彩图案等也需要进行主观与客观的搭配,用符号形式美化人们活动场所。
一、平面上的图与底
校园景观从校园基址的平面上分析,当校园建筑物作为“底”的背景时,校园内的景观就是“图”。图作为景观元素的构成部分,是封闭性的。我们调研发现,校园的景观与其校园的建设用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从北湖小学和武汉市人民小学的校园总平面看,校园内建筑围合的空间为图,建筑被视为底。反之,校园景观及其周围环境就被作为底。当然,建筑也有其自身的装饰,图底的转换也与其自身的细部设计有联系。从平面的功能布局、植物搭配等,将校区景观内部的景观斑块和校园景观中生态路径进行拓扑分析,把景观斑块抽象为节点,把生态路径抽象为连线,系统分析节点与连线之间的拓扑关系,用于构建其生态校园路径的设计与景观搭配的和谐性。地面铺装也是校园景观细节设计的构成元素之一。用特色铺装图案对校园地面进行装饰,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大兴第一实验小学,活动区域中一些游乐空间,是用图案形式绘制在地面上,划定出学生游乐空间。
二、立面上的图与底
景观元素的构成是由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存在的。当我们在进行设计时,为了优化校园景观,就应该对构成景观的建构筑物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装饰。以回民小学的建筑外立面为例,该学校对其墙面进行了垂直绿化。绿色植被与墙体自身的色彩对比鲜明,如果进行图形的抽象,我们可以获取优美的图案。以建筑立面为背景,附着在建筑表面绿色植被有规律地装饰其上,图案美观。例如,很多小学校园建筑外立面色彩单一,可以借鉴回民小学的建筑装饰,对其外立面简单地垂直绿化,改善单调、乏味的表皮,使立面内容更丰富,提升校园景观的绿意与蕴涵。也可采用其他方式为校园景观建筑外立面增色。校园景观设计的形式构成不都是程式化的、一成不变的。利用一些盆栽植物对小学校园室内外景观进行装饰。也可通过对墙体进行再设计,借用学生的艺术创作作品,特色涂鸦板报等形成校园景观独特氛围,如室内文化墙,或者是空间界面装饰等。盆栽植物中,借用花卉对校园景观进行装饰,给人以欢快、热烈的气氛。我们把经改良的墙面,为校园景观增加文化内涵,体现校园的素质教育特色,同时摆脱校园景观设施的限制,合理利用景观元素丰富校园。如振兴路小学在校园内设计了文化墙,但是三个立体的构筑物确实为学生谋福利。如果在很有限的校园面积内,仅仅看到墙面部分是单调的、空洞的,通过主观性的设计使墙体的内容更多元。像回民小学有展示空间,利用建筑立面设计的文化墙及橱窗展示出学生的成果——剪纸图案。一方面体现了校园景观文化,另一方面是对墙体有效的利用,丰富了建筑内部立面效果。
三、空间中的图与底
图与底的层次变化,校园景观达到在有限的空间内较佳效果,就要增加使用多种途径来强化景观的进深感。巧用空间的关联性创造景观的层次感最为常见,为景观的深远感增添特色。校园的有限利用空间使建构筑物(即为“底”)营造,而该空间中植被、山石、水体等构成景观的元素作为“图”,校园景观空间富有层次性、趣味性。这里的“图”并不是单一的,通过对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结合,营造高低错落的空间层次,加上对同一季节不同色相的植被进行合理组织,“图”又有其内在的内容,即把色彩鲜艳的植被为“图”,颜色单一、同一色系的绿色作为“底”。建筑物的六个面围合成空间。“空”为使用,把“空”的空间作为“底”,其内置入一些供学生实用的家居,即为“图”。前进二路小学校园对室内景观设计运用了色彩艳丽的室内家具设施,符合小学生的色彩感受。装饰性的室内家具设施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学校校园的边界部分是用实体墙与外界隔离,对墙体及其周围环境装饰,使其优化。如某一小学校园白色的边界墙面装饰了彩色墙绘,墙体边界留有花池,种植球状的常绿灌木与墙体之间进行了分割,使人们好奇绘画时,保持一定的距离美。这样,搭建了空间层次变化,既使单调的墙面软化,也使校园增加绿意。综上,正是基于“图底规划”模式,以微观视角,认知图与底的关系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构建校园的“积极空间”,活跃校园氛围,符合学生活动,获得诗意的校园景观环境。为校园均衡发展,使校园景观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每个校园有其独特的地方,但不都是完美无瑕。校园景观需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潘京.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图底规划”设计探析[D].长安大学,2008.
[2]朱丽敏.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图底关系浅析[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0,(11):76-78